连云港交友,唐朝藩镇割据有多乱?
连云港交友,唐朝藩镇割据有多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自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的一百五十多年,藩镇割据的现象就一直存在。地方和中央的较量,时而,以中央政府占据主动,藩镇被迫臣服;时而以地方藩镇做大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但是,不管是谁,都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这样,一种动态的平衡就这样存在着!
安史之乱后,安禄山、史思明的余部盘踞河北,田承嗣据贝(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博(治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魏(治元城,今河北大名北)、卫(治汲县,今河南汲县)、相(治安阳,今河南安阳)、磁(治滏阳,今河北磁县)、洺(治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七州,称魏博节度使,有众十万。
李宝臣据恒(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定(治安喜,今河北定州)、易(治易,今河北易县)、赵(治平棘,今河北赵县)、深(治陆泽,今河北深县)、冀(治信都,今河北冀州)、沧(治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七州,称成德节度使,有众五万。
李怀仙据幽(治蓟,今北京)、蓟(治渔阳,今天津蓟县)、营(治柳城,今辽宁朝阳)、涿(治范阳,今河北涿州)、平(治卢龙,今河北卢龙)、檀(治密云,今北京密云)、妫(治怀戎,今河北怀来东南)、瀛(治河间,今河北河间)、莫(治莫县,今河北任丘北)九州,称幽州卢龙节度使,有众五万。
《新唐书·藩镇魏博传》所谓:“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以土地传子孙”,“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魏博(田承嗣)传五世,至田弘正入朝,十年复乱,更四姓(史宪诚、何进滔、韩君雄、乐彦祯、罗弘信),传十世。”成德更二姓(李宝臣、王武俊),传五世,至王承元入朝,明年,王廷凑反,传六世”。“卢龙更三姓(李怀仙、朱滔、刘怦),传五世,至刘总人朝,六月,朱克融反,传十二世(朱克融、李载义、杨志诚、张仲武、张允伸、张公素、李茂勋、李全忠、刘仁恭)。”这个河北三镇,从此成为国中之国,形成半独立状态。一直到唐亡,这个局面,无所收变。
二、中原藩镇靠近河北三镇的一些藩镇,也仿照河北三镇,闹半独立。如李正已据淄(治淄川,今山东淄博西南)、青(治益都,今山东青州)、齐(治历城,今山东济南)、海(治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登(治蓬莱,今山东蓬莱)、莱(治掖,今山东莱州)、沂(治临沂,今山东临沂)、密(治诸城,今山东诸城)、曹(治济阴,今山东菏泽)、濮(治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治瑕丘,今山东兖州)、郓(治须昌,今山东东平西北)十二州,称淄青节度使。
由于淄青节度使割据的徐州等地区,是唐王朝的心腹地区,因此淄青五传,到了元和世,终于被唐王朝平定。德宗建中(公元 780--783 年)初,刘玄佐据汴(治浚仪,今河南开封)、宋(治宋城,今河南商丘)、亳(治谯,今安徽亳州)三州,称汴宋节度使。刘玄佐死,唐王朝以汴州当运河通道,不能任其由父子世袭,故任东都留守董晋为汴宋节度使,把汴州的地方统治权收归朝廷。代宗宝应元年(公元 762年),以李忠臣为淮西节度使。大历十四年(公元 779 年),李忠臣为其麾下将族侄李希烈所逐,希烈自署淮西节度使,寻更号申(治义阳,今河南信阳)、光(治定城,今河南横川)、蔡(治上蔡,今河南汝南)节度使。
德宗兴元元年(公元 784 年),希烈即皇帝位,国号大楚。贞元二年(公元 786 年),为其亲将陈仙奇毒死。仙奇又为吴少诚所杀。吴少诚为淮西节度使二十三年,病死,吴少阳继立为淮西节度使五年,病死,子元济匿丧。元和十二年(公元817 年),宪宗命裴度、李恩破淮西,杀吴元济。由于淮西镇全盛时,兵力北略汴州,威胁运河通道,故唐宪宗用裴度、李想攻灭吴元济以保证运河的畅通无阻。
徐州亦内地要镇,德宗时,尝置徐沂海观察使,自李洧、高承宗再传至高明应,年少,德宗以张建封为徐泗濠节度使,镇徐州,自此徐州受唐政府节制。总的情况是这样,唐已置河北于度外,但汴州、徐州、淄青、淮西,倘若落在割据势力的手中,则江南、淮南不可保,大动脉的运河运输线也有被切断的危险,所以对这些敏感地区,唐王朝是不能放弃不管的。
三、江淮、关中藩镇此外,为了确保江淮财赋的集积,唐王朝于广陵置淮南节度使,于丹徒(今江苏镇江)置浙西节度使,亦曰镇海军节度使。于成都置剑南西川节度使,于梓州(治郪,今四川三台)置剑南东川节度使,于梁州南郑(今陕西汉中)置山南西道节度使,于襄州襄阳置山南东道节度使,于江陵置荆南节度使,于广州置岭南节度使,这样方镇的布局,是颇有深意的。政府特别注意淮南、剑南西川的人选,往往选拣宰相有名德者居之,故二镇为宰相回翔之地,人所矜贵。
唐以太原为北京,玄宗世又置河东节度使,其后又于蒲州置河中节度使,河阳置河阳三城节度使。自唐王朝用沙陀部落酋长李克用为太原节度使,助唐镇压黄巢起义,李克用遂据有代北、河东。
安史乱后,吐蕃贵族蚕食河西、陇右地区,唐在西边列置藩镇,而且每年调关东军队到西边防秋,并在岐州(治雍,今陕西凤翔)置秦陇节度使,亦称凤翔节度使,于邠州(治新平,今陕西彬县)置邠宁节度使,于泾州(治安定,今陕西泾川)置泾原节度使,于坊州(治中部,今陕西黄陵)置鄜坊节度使。这些方镇,开始时是有屏藩首都,拱卫关中的作用的。
四、藩镇出现的原因唐初行府兵制,全国府兵大概近六十万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天下健儿,团结、彍骑总计五十七万四千七百三十二人。宣宗大中(公元 847—860 年)中的全国兵员数,是“九十九万七百一十五人”(《读旧唐书直笔》)。愈到唐代晚期,全国藩镇罗列,士卒的员额大大增多,战斗力却大大降低了。
我们现在摘录《新唐书·兵志》一段话来说明藩镇出现的原因:“大盗(指安禄山、安庆绪与史思明、史朝义父子)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由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始时为朝廷患者,号‘河朔三镇’。
及其末,朱全忠以梁(宣武镇)兵,李克用以晋(太原镇)兵更犯京师,而李茂贞(凤翔节度使)、韩建(镇国军节度使)近据岐、华,妄一喜怒,兵已至于国门,天子为杀大臣,罪己悔过,然后去。及昭宗用崔胤召梁兵以诛宦官,劫天子奔岐,梁兵围之逾年。
当此之时,天下之兵无复勤王者。向之所谓三镇者,徒能始祸而已。其他大镇,南则吴、浙、荆、湖、闽、广,西则岐、蜀,北则燕、晋,而梁盗据其中,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矣。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
语曰:‘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夫恶危乱而欲安全者,庸君常主之能知,至于措置之失,则所谓困天下以养乱也。唐之置兵,既外柄以授人,而末大本小,方区区自为捍卫之计,可不哀哉!”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小孩在上海找到了工作?
如何选择一个城市,取决于城市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里的定位。新一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显示,我国或将打造“4+11”个亚洲乃至世界中心城市。
自2006年开始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拟形成“十百千万”城镇体系(即布局10个国家中心城市、100个国家区域中心城市、1000个地区中心城市和10000个重点镇。并且明确国家中心城市是已经或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城市,是位于直辖市和省会之上的新的“塔尖”,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担负国家使命、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门面型城市。10个国家中心城市等,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并且细分是两类:全球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可以简单理解全球城市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升级版。国家中心城市有个硬性条件:应是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或者计划单列市。截至目前,已经公开的,分两批共批复了9个国家中心城市:第一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第二批:成都、武汉、郑州、西安。2010年出版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此版已公开发行)里详细介绍了2010年之前第一批批复的5个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至于第二批批复的4个国家中心城市,分别是:2016年4月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12月国家印发的《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复函》中明确同意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国家批复了河南省政府《关于恳请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函》,并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郑州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2月,国家正式发布《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由于,国家中心城市是在全国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城市,是一国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能力最大的城市。因此,各城市争相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尤其各大城市,纷纷把争创国家中心城市作为今后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另一方面也是期待成为国家战略,优先获得资源配置。已有发行的《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一书,称2016年住建部等19部委联合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此版目前尚未公开)已经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晋级为全球城市,确定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青岛、郑州、厦门为11个国家中心城市。城市定位,是一座城市发展预期的体现,是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发展信心来源,是10个左右的国家中心城市之列,是100个左右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之列,还是1000个左右的地区中心城市之列,直接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未来。所以,关注该关注的,才能知现在、比过去、明未来。以天下为己任辛弃疾?
一、嫉恶如仇、怒斩叛徒
辛弃疾,字幼安,号,1140年出生,年少时,辛弃疾所在的老家济南早已沦陷,辛弃疾的爷爷辛赞被迫接受金国委任的职务,屈辱而又痛苦地活着。沦陷区的老百姓都深受金军的迫害,与之水火不容,恨不得早些驱走侵略者。在沦陷区济南长大的辛弃疾目睹了老百姓遭受的苦难后,便一边从文,一边习武,用心攻读兵书战策,刻苦训练杀敌本领,立下此生驱逐金掳,恢复中原的宏愿。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再也忍无可忍,终于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辛弃疾老家山东境内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商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义军中多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士兵,颇有文采的辛弃疾便做了义军的掌书记,掌管文书和帅印。
当时,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个和尚,法号“义端”,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这个叫义端的和尚原本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寺庙里的清规戒律才参加义军,但在义军里也受不了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因为义端和尚是跟着辛弃疾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自己也是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和尚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个箭步窜了出来,一刀将那义端和尚砍下马来,那和尚一见是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老兄啊,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犊,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二、杀伐决断、万军之中取叛徒首级
辛弃疾平时虽然寡言少语,但关键时刻冷静果断。怒斩义端之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但金兵还没有渡过长江,金人的内部矛盾就爆发了,金国宗室完颜雍叛变了他,在东北老家辽阳称帝,顿时前线军心动摇,虞允文趁机在采石矶大败金军,一把手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干掉,金军开始向北撤退。
辛弃疾很有政治远见,面对这一天赐良机,他向耿京建议,要主动与南宋临安当局联系,利用这个机会光复中原。“此主意甚好,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耿京也很赞同。事不宜迟,辛弃疾和战友贾瑞立即收拾行李,火速赶往南宋都城临安。辛弃疾第一次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国,见到了故国的繁花似锦。联络工作还比较顺利。但是在回程的时候,义军队伍里出了大事——耿京在海州(今连云港)被叛将张安国杀害。
革命就像一个大熔炉,总能熔炼出真金,也能涤荡出渣滓,义军中身怀大义之人,也有蝇营狗苟之辈。这时,义军中出了一代叛徒张安国,他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消灭金狗,恢复中原难度太高,不如出卖大哥,立马就能变现高官厚禄来的实在。于是他跟几个同伙,趁耿京在大帐睡觉的时候,将其乱刀砍死,一时义军内部人心涣散。
由于敌情不明,很多人劝辛弃疾应该先躲起来,然后再图大事。但辛弃疾满肚子气,必欲除张贼而后快。他质问道:“躲起来,这是我们应有的做派吗?对付一个叛徒都如此瞻前顾后,我们还有什么胆魄去驱除金掳,恢复河山,我们现在就去干掉那个叛徒!”就这样,他率领50名骑兵夜袭金营,于数万敌人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连夜狂奔千里,将其押解到临安,再一次手刃叛徒。这样的英勇和果断,可以和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媲美!时隔千年,我们读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仍能感受到一股金戈振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凛然侠气,万千气概,喷薄欲出。
三、侠之大者、为民请命,为国练兵
南归之后,辛弃疾再也没有机会奔赴,驱除金掳。英雄没有了用武之地,但英雄侠义的情结一直在他心中熊熊燃烧。他被迫将手中的利剑换成了软笔,不管在何处为官,他都不停地给朝廷上书,呼吁皇帝厉兵秣马,准备北伐,重拾旧山河 。但南宋自宋高宗“衣冠南渡”以来,主和派便占据上风,君臣满足于草长莺飞的江南温暖之地,整日沉浸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温柔富贵乡里不能自拔,对于辛弃疾的北伐良策《美芹十论》、《九议》置之不理。而是让他主政地方。辛弃疾就先后被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地方官,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从此,频繁的调动,成了辛弃疾的日常生活。 他曾一度失落过,彷徨过。不过,他那一腔收复故国,拯救黎民的爱国雄心始终没有消退过。虽然为官断断续续,所从事的也是些行政工作。但那些年,辛弃疾一直在坚持他的执政理念:对属下严苛,对百姓宽厚。他对百姓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觉得在相对和平的时期,应该努力让群众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朝廷曾派他平定南方的茶商叛乱,平叛结束后,他连夜给宋孝宗写了一封信。他控诉说,“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而又盗贼以剽杀攘夺害之。不去为盗,将安之呼?”意思是说,基层老百姓饱受压榨,不当盗贼,他们又怎么能活得下去呢?他向朝廷建议:严格管束各级领导干部,给老百姓更多的生存空间,让他们生活得有尊严。
他对手下的官吏非常严格,动辄按律行事。相比之下,他对百姓极尽仁厚关怀。在福建做提点刑狱时,辛弃疾给犯人判罪,第一原则就是“宽厚”,这在福建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有一次他还亲自复审某县60多名囚犯,释放了其中50多人。
从湖北调至湖南时,辛弃疾再一次燃起了内心中的激情。可能湖南人性格热烈,剽悍勇猛,天生有着优良的战斗血统。辛弃疾来了灵感,觉得利用本地乡勇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北伐大军啊。于是他这个地方行政长官,丢掉日常的行政杂务,亲自组建了一支2500人的“ 飞虎军 ”,铁甲烈马,威风凛凛。然而,这一义举却被朝廷怀疑辛弃疾私募乡勇,怀有异心。明面上不好追究什么,只好让人给辛弃疾带去了口信,说辛弃疾同志这些年实在辛苦,经皇恩浩荡,可以提前退休了。辛弃疾于是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四、侠之暮年、老骥伏枥,壮心不死
公元1182年11月,42岁的辛弃疾被监察御史王蔺诬陷,以"用钱如泥沙"之罪弹劾,随即被免去"知隆兴府"职务。自此,中年后的辛弃疾便在"带湖庄园"闲居,归隐赋闲长达二十多年时间。期间,辛弃疾只短暂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安抚使和冲佑观等职务。大部分时间只能是"壮志未酬",过着乡民一样的平淡生活。无奈之下,辛弃疾在这段时间写下了大量"遣兴抒怀"的词作,抒发自己一生矢志不渝的报国热情。
南归一晃,已经整整40年!辛弃疾也从当年那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成了一个两鬓苍白的老者。这里耗尽了他生命中最好的岁月,却无法把初心实现。 挫折、失败是无法在轰轰烈烈中打败一个意志坚定的人的,反而会使其越挫越勇。倒是无尽的等待,容易在无声无息中消磨掉所有的锋芒。
机会却在这个时候来临了。
因"主战派"的领袖朝侘胄在嘉泰三年(1203年)被宋宁宗赵扩启用为相,64岁的辛弃疾在其推荐下再度出山,终于有望实现他的北伐初心了。辛弃疾先被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因晋见宋宁宗建言金国"必乱必亡"论,令宋宁宗一时高兴,头脑一热下,便赐其金带,加封辛弃疾为宝谟阁待制,到抗金前线的镇江当知府。
临到晚年,老骥伏枥的辛弃疾得以重用,且授军职,可以重振精神,重返战场收拾旧山河,心情自是格外明快,便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于是,他在登临北固亭时,抚今追昔,写下了辛词的巅峰之作,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了强烈的北伐抗金、实现山河一统的爱国情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谁知,这只是昙花一现,辛弃疾最终还是没能再上战场,与金军真刀真枪大干一场。在谏官谗言毁损下,激昂的辛弃疾一下被贬,立即被改任为朝散大夫之类的虚职。
就在辛弃疾郁郁寡欢中,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 ,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辛弃疾的“驱除金掳、恢复河山”的千古侠客梦想终成空。辛弃疾的一生,像极了千百年来每一个中国仁人侠士的缩影,在每一个山河变日、国破家亡的时刻,他们不都是一直在踯躅独行中呐喊吗?
农村天价彩礼如何才能解决?
怎样杜绝天价彩礼?看过了很多回答,有的人认为是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有的人认为是家庭原因;有的人认为是现在的结婚环境就是这样了。其实我觉得这些答案说的都没有错,但是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只是出现文明发展到一点阶段遇到的问题。
彩礼是什么?是好彩头的意思。本来只是为了表达一种美好的祝愿。而如今却演变成为很多情侣结婚时候必须面对的负担。有的地方彩礼少的是要房要车,少者几万十万的,多的有甚者更是百万千万。条件越差的地方,有的甚至要彩礼的钱更多。其实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够文明的表现。
结婚是什么?是两个爱的不能自己的人自然而然的结合。但是现在的结婚更像是一种交易。彩礼就是衡量结婚的加码。要说想要杜绝这种天价彩礼的现象?我觉得值得等文明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了。
民国名人间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关系?
简单的说,如果仔细的刨一刨祖坟,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其实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很多的名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于“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在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所导致的。中国古代的“高门望族”因为其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的优势出产名人的概率相对“寒门”要高出不少,两个“名门望族”之间的联姻,又将两个家族的名人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出现了“名人”与“名人”做亲戚的现象。
下面土鳖君就给诸位看官盘几个,您绝对意想不到的名人关系。
壹丨“武林盟主”金庸的表兄妹们金庸,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现代武侠小说的奠基人之一。这位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作家,身后有一个庞大而显赫的家族。民国军事家蒋百里将军是金大侠的同乡,娶了金庸的堂姑母查品珍为妻,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同时她还是著名导弹专家钱学森先生的夫人。现代诗人徐志摩也是金大侠的老乡,徐诗人的堂姑母徐禄老妇人就是金大侠的母亲,所以徐诗人是金大侠的表哥。
贰丨边城走出的民国总理以及他的文豪、画家晚辈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的湘西小城凤凰,是一处人杰地灵的边远小城。在清朝末期这里曾出了一位“神童”熊希龄。这位熊神童,15岁时就考中了秀才,22岁时便考中了举人,年仅25就进士及第,光荣的加入了翰林院庶吉士的行列。甲午战争爆发以后,熊希龄投笔从戎,到湖广总督张之洞麾下担任两湖营务处总办,随后因参加百日维新被革职查办。辛亥革命之后,熊神童出山,担任了唐绍仪内阁的财政总长,第二年就任民国总理。1914年熊希龄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其诬陷从热河行宫偷窃国宝,而被迫辞职,随后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出资建设了香山慈幼院。熊总理家里最小的弟弟名叫熊燕龄,他的夫人有个娘家外甥就是名动天下的大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同时还有个娘家侄儿就是被称为“画坛老顽童”的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所以说,沈从文与黄永玉还是比较亲近的姑表兄弟。
叁丨革命先驱林觉民的“国宝”级侄女相信很多看官都读过那篇荡气回肠的《与妻书》,这篇动人心魄的散文,是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回国参加黄花岗起义的途中,给妻子陈意映写的最后一封家书,也是林觉民的绝笔之作。3天之后,黄花岗起义爆发,林觉民义无反顾,慷慨赴国,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福建福州人,中国同盟会早期先驱。是一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儿”。林觉民就义之时年仅24岁,后被安葬在白云山南麓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中。
林觉民有一个堂兄名叫林长民,曾经留学过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之后一直在在政界厮混,最后做到了段祺瑞的司法总长。林觉民的女儿便是大名鼎鼎的才女林徽因,他的儿女亲家便是更加大名鼎鼎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
值得一提的是,林觉民烈士就义之后,他的祖宅买给了一个叫谢銮恩的举人,谢举人的孙女就是女作家冰心先生。
肆丨清朝最后一个会元与他的“第一夫人”干妹子和将军女婿谭延闿,两广总督谭钟麟之子,中国最后一科会试的会元,“湖湘三公子”之一,“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谭延闿早年投身革命,曾出任过湖南省主席,两广督军,最后一路做到了国府主席和行政院长,被称为“民国第一完人”。
1920年,谭延闿被军阀赵恒惕从湖南赶到上海,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被陈炯明赶到上海的中山先生,随后谭延闿跟随中山先生身畔,担任广州政府的内政部长。
中山先生十分器重谭延闿,欲将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小姨子宋美龄介绍给丧偶的谭延闿为妻。但谭延闿以立下不在续弦之誓,就以认了宋老夫人为干妈,辞去了这桩美意。从此谭延闿成了宋美龄的干哥哥,干兄妹二人相处的还十分融洽。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成婚,谭延闿以介绍人的身份出席婚礼。
谭延闿的小女儿谭祥深得蒋介石夫妇喜爱,干姑妈宋美龄亲手把他许配给了当时还是青年军官的陈诚。
伍丨李中堂的作家曾外孙女李鸿章,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淮军首领,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一等肃毅侯,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人称“李中堂”。李中堂的长女小名唤作“李菊耦”,她被李鸿章亲手许配给了自己的爱徒,时任左副都御史的清末清流派名臣张佩纶。张佩纶的儿子辈并没有多少名气,但孙子辈中却出了一位名动天下的女作家—张爱玲。
陆丨东方居里夫人、原子弹之母的大总统公爷爷吴健雄,人称“东方的居里夫人”的世界最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实验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参与者,日本帝国主义的掘墓人。吴健雄女士的先生名叫袁家骝,也是一位高能物理学家。袁家骝的父亲袁克文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收藏家、书法家、昆曲表演艺术家和作家,与张学良、溥侗、张伯驹并称为“民国四公子”。当然袁克文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袁世凯家的老二,也就是说吴健雄的公爷爷就是清末民初最牛的风云人物袁大脑袋。
柒丨清末民初最强关系网织造者—孙宝琦孙宝琦,清末著名外交家,政治家,实业家。曾任清政府驻法、西、德、苏公使,顺天府尹,山东巡抚,袁世凯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国务总理。后任汉冶萍公司董事长,招商局董事会会长,中法大学董事长等。
孙宝琦共娶了5个太太,共生育了24个子女,就是靠这个庞大的子女队伍,孙宝琦给自己织就了一张涵盖整个民国上流社会的关系网。
大女儿孙用慧,嫁给了“中国实业之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盛宣怀家的败家子老四盛恩颐。
二女儿孙用智嫁给了庆亲王奕劻的五贝勒载抡,成为第一个加入满族宗室的汉人正福晋。
三女儿嫁给了大学士、总理衙门大臣王文韶的孙子。
四女儿孙用履嫁给了清宗室,礼部侍郎爱新觉罗•宝熙。
五女儿嫁给了袁世凯家的老七袁克齐。
七女儿孙用蕃是张爱玲的继母。
三儿子孙雷生,娶了冯国璋的三女儿冯家贤。
四子孙用岱娶了盛宣怀四弟盛善怀的独生女儿盛范颐。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用文字带您领略中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