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婚庆公司排行,河南和安徽交界是什么地方?
六安婚庆公司排行,河南和安徽交界是什么地方?
分步阅读
1
/5
周口
周口市,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处。东临安徽省阜阳市,西接河南漯河市、许昌市,南与驻马店市相连,北与开封、商丘市接壤。
周口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炎帝神农氏播种五谷,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周口古属陈国,战国末期,为楚都所在地,史称郢陈。
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在此建立张楚政权。两汉时期,陈为皇子领地,繁荣昌盛,富甲一方。魏晋以来,以淮阳为中心历次设郡置府。
2
/5
商丘
商丘,简称“商”,河南省地级市。东西横跨168公里,南北纵贯128公里,东望安徽淮北、江苏徐州,西接河南开封,南襟河南周口、安徽亳州,北临山东菏泽、济宁。商丘市辖区面积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6.4%,区域面积10704平方公里。
3
/5
信阳
信阳,古称义阳、弋阳、申州,又名申城,为河南省地级市,地处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东连安徽,南接湖北,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带。
信阳处于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的结合部和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的京广、京九“两纵”经济带的腹地,中西部人口密集区的中间位置。
4
/5
阜阳
阜阳,古称汝阴、顺昌、颍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华北平原南端。西北部与河南省周口市,西与河南省新蔡县相邻,西南部与河南省信阳市相接,北部、东北部与亳州市毗邻,东部与淮南市相连,南部与六安市隔淮河相望。
5
/5
亳州
亳州,简称亳,古称谯城,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距省城合肥330公里,位于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西部、北部与河南省接壤,西南部与阜阳市毗连,东部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部与淮南市为邻,面积8374平方公里。
六安结婚男方到女方去什么酒?
依照六安的习俗,在婚礼举办前夕准新娘子需要提前买好新的棉被,枕头等床上用品作为陪嫁,然后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将枣子、花生、桂圆和莲子等装进被子里并缝上,寓意着早生贵子。此外,女方还要准备一对红色的箱子,里面要放钱或银元来压箱。新娘结婚的婚纱跟回门的时候穿的衣服也全都要装到箱子里,而且衣服都要是全新的。新郎来女方家迎亲的时候要带上烟酒喜糖,酒当然是根据自己能力来喽,是给女方家人准备的。礼金介绍
结婚前的订婚仪式姑娘家一般会有将近10个左右的亲戚陪同去男方家,来多少个人男方就要准备相应个数的红包和礼物每人一份。结婚的时候用的烟酒和喜糖是男方提供的,酒席钱房子装潢什么的在六安没有要求要男方给。男方给的礼金钱都是由女方留着的。结婚的时候确实要给女方一些礼金但至于多少没有硬性要求由两家自己商量,一般是10万元。礼金归礼金也是不算进酒席钱和房子装潢钱的,如果男方家庭条件不怎么好也可以考虑由女方承担一部分。
妙玉用自己的杯子给宝玉斟茶?
看了一下楼上这些回答,感觉几位未免想多了。
如果说宝玉因为妙玉对他有意思而故意不吃妙玉杯子里的茶,这不太可能。
我们回到文本处细读一下,就知道事实是怎样了。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ban,左右结构)瓟(bao)斝(jia)”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乔皿(上下结构)”。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从以上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以下信息:
第一,妙玉给宝钗和黛玉的茶杯都是“珍玩”级别的,无论是刻字还是外形,都彰显了其非同凡响的地位。
试想,杯子上的字是隶书,就可见杯子年代久远,大约是处于战国到魏晋时期,因为隶书起源于战国而沉寂于魏晋以后。何况宝钗杯子上明白写着“晋王恺珍玩”字样。
王恺大家可不要小看,他可是西晋曾经赫赫有名的贵戚,名儒王肃之子,晋武帝的叔父,得武帝之助,与富商石崇斗富。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 ;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两人斗起富来,无所不用其极。
更可贵的是,这个杯子上写着“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秘府大家可能不清楚,这可是汉代以来宫廷保藏图书的地方,苏轼都不敢说“用过”,只敢在上面标明自己见过,可见这个东西是皇宫之物,多么贵重。
而黛玉的杯子呢,虽然没有宝钗那么明显,但是从隶书和杯子名就可以看出来。这俩杯子上的字,现在搜狗拼音都打不出来。可见是真正古玩了。
而绿玉斗比起来就平常多了,可能上面啥也没刻着,所以宝玉以为是个俗器,其实未必。
妙玉能得到这样的宝物,可见其家世非同寻常,远非贾府可比,何况妙玉也因宝玉对其茶杯不满而说对宝玉说过:“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第二,宝玉喝了妙玉的茶,虽然这次不是用的绿玉斗,但并不是没有用这个喝过。
那些认为宝玉因为黛玉在场就不用妙玉的茶杯的人们,你们想多了,这个绿玉斗宝玉之前就用过。不知道你们看这段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字——“仍”,“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说明宝玉用惯了这个。此次之所以磨牙,是因为看见钗黛二人用的都是珍玩级别的,眼馋。所以后来妙玉干脆给他拿出一个珍玩来——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
第三,宝玉对妙玉没那么多歪心思,自然也不会计较这些,黛玉也知道妙玉是出家人,不会因此小性儿。
宝玉对黛玉是“亲近”,对宝钗是“尊敬”,对妙玉是“钦敬”,他们之间的关系有着本质的不同。即便有着些许的暧昧,也是出于少男少女的遐想罢了,真要让他们怎么着,当时来说不太有可能。何况倘若真有此种心思,又何必拒绝?那就成了故意给黛玉看了,反倒假了。
我们必须明白黛玉是个什么人,不要一味地误解她。史湘云说黛玉像戏子,黛玉为什么生宝玉的气?其实就是因为她觉得宝玉错怪了她,她本没那么小心眼,只是宝玉以为她是动不动就恼的人,误会了她,所以她才生气。黛玉之爱宝玉,正在其不故意作假,倘若宝玉是这样的人,她就成了个真的错看他了。
在这种情况下,黛玉连出家人都嫉妒?那就一点儿也不可爱了。我们要知道,黛玉最恼的东西,不过就是“金玉良缘”,她讨厌别人用物件来造势,什么“金锁”“金麒麟”她知道都是假的,所以才会生气。有的时候,她还故意让宝玉造出什么“暖香”来和自己配对,就是为了打破别人借助物品来阻碍她和宝玉的结合。
黛玉的可爱,是真的可爱,是小孩子纯洁无瑕的可爱,宝玉也是(正因为他喜欢吃胭脂是单纯吃胭脂而已,众人才不把他当流氓),所以才叫“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
欲知更多《红楼梦》详情,欢迎关注头条号:半瓣花上阅乾坤。
六安结婚有什么风俗?
六安古老而神奇,民风纯朴,风情独特。美丽的山川,丰富的饮食,寻常的起居,日常的劳作,都演绎成美好的传说和地方掌故,寄托着皖西人民对真善美的憧憬和追求。家住十里地,一处一乡风。
在六安市的淠河两岸,就有不同形式的婚礼习俗。同一时代,习俗大同小异;不同时代,习俗大相径庭;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喜庆、热闹。几十年来,婚礼习俗的变化很大,主要是随着物质和意识形态在变化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质和观念的作用。婚嫁旧时婚姻之事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须经以下程序:提婚,又称“提媒”;订婚,又称“下书子”;结婚,也称“完婚”。完婚当天,男方备花轿、新衣、礼物,由媒人率迎亲队伍送至女家。新娘早起“哭嫁”,吃“分家饭”,后由亲人背至轿上,嫁妆前行,花轿随后。绕至男家,新娘由人搀扶从红色布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礼,后入洞房,饮圆房酒,闹新房。为烘托喜庆气氛,有“赞喜句”之风俗,一人唱贺,众人道好,宾客也可对新婚夫妇适度嬉戏逗乐,谓“新婚三日无大小”。完婚后,还有回门、会亲等事。
死后价值才被人们发现的名人?
生前穷困潦倒,在死后地位不断提升,这样的人,至少在中国的历史上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来!
(传世的孔子画像)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的大圣人孔子。今天我们提到中国文化,孔子简直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签。但是在孔子生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早年孔子在鲁国教书,后来开始在鲁国出任一些官职。但并不顺心,自己的主张并不被人接受。郁闷的孔子想着,既然鲁国没有人愿意接受我的主张,不如到其他国里去看看,毕竟树挪死,人挪活嘛!于是孔子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旅程,先后到了卫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等,不同的文献对于孔子到底去了哪些国,有不同的记载,总之孔子去了很多地方。但结果都一样!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就是他不断碰壁的历程。在郑国的时候,被人称为“累累如丧家之犬”。到了晚年,身心俱疲的孔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又干起来教书育人的老本行。临死的时候还在感慨,天下人怎么都不听从我的主张呢?“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国博北门口的孔子塑像)
但是,在孔子死后,其地位却在不断地上升。老夫子先是成为贤人的代表,后来又成了圣人的楷模。到了孟子的口中,孔子成了圣人之中最为时髦的人“圣之时者”。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的地位空前提升,作为儒家的祖师爷,孔子的地位也进一步飙升,司马迁笔下称孔子为至圣:“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传世孟子画像)
在后世儒家的心目中,能够和孔子相提并论的是孟子,孟子也有了亚圣之称。但是,孟子在生前呢?也是栖栖惶惶,孟子曾经游说过齐威王、齐宣王、滕文公、鲁平公、梁惠王、梁襄王……结果呢?“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于是,“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也只能把自己的全部主张倾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但是,孟子死后,孟子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到了宋代,理学兴起以后,《孟子》书被列为经书,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
(邮票上的荀子像)
先秦儒家还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荀子。荀子的才学,相信在中学读过《劝学》一文的人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荀子生前也是到处碰壁。荀子本人是典型的大器晚成,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荀子在五十岁的时候才学有所成,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之中“荀卿三为祭酒焉”。结果却遭到别人的嫉妒,“齐人或谗荀卿”,不得已,荀子来到了楚国。在楚国,春申君倒是挺看重荀子,可是春申君只是给了荀子一个兰陵令的小官。春申君一死,荀子连兰陵令这个小官也丢了。荀子满腔愤懑,也是只能“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荀子身后,其弟子李斯曾经担任秦朝的丞相,其后学成为汉代经学的主要传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都是经荀子之手而流传至今的。
(泉州老子像)
不仅儒家,其他家派的思想家也好不到哪里去。比如老子,今天我们很多人都把老子抬高到甚至和孔子相提并论的程度。而老子当年呢?不过是周王室的柱下史,又称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周王室的皇家图书馆的馆长。春秋末年洛阳地区所发生的战乱中,老子丢了自己的饭碗,决定隐居。在途中路过一座关隘,后世认为孔子所路过的就是函谷关。在函谷关前,老子写下了《道德经》五千余言而去,不知所踪。没谁知道老子最后去了哪里。但是,在老子身后,老子的地位也是不断提升。西汉前期黄老之学盛行,老子获得了空前的追捧。著名的窦太后就是老子的粉丝。道教兴起以后,老子被道教徒神话为道教徒的祖师爷,他们甚至称老子为太上老君,或者称之为道德天尊。而到了唐朝,由于唐朝皇帝也姓李,他们尊老子李耳为其始祖,称之为玄元皇帝。要知道孔子后来也仅仅被帝王们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传世庄子像)
我们经常老庄并称,道家的重要思想家庄子也是才华横溢,大家在中学语文课本里都读过《逍遥游》,已经领略到庄子的风采了。但是庄子生前,真的是穷困潦倒。他也授徒,但学费收入根本不足以维持生计。他不得已担任了漆园吏,也就是漆树园的管理员。他还利用闲暇时间编草鞋卖,来贴补家用。就这样,庄子还经常断粮,在《庄子》书中就有庄子断粮找人借贷的记载。但是,庄子死后,也是行情看涨。到了魏晋时期玄学流行,你要是不谈几句庄子,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知识分子。而到唐朝的时候,更是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前人想象中的商鞅画像)
先秦时期,和统治者走的最近的就是法家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但是法家的人物际遇如何呢?商鞅,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他生前在秦国的变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先秦诸子中可以说是傲视群雄,成了秦国的“大良造”。可惜,最终的结果却是五马分尸,作法自毙说的就是他。但是,商鞅死后,商鞅的变法成果却被继承了下来。秦国后来之所以能够夺取天下,与商鞅变法有很大关系。
(人们想象中的韩非子画像)
先秦诸子之中出身最为高贵的是韩非子,他是韩国的王族。我记得我读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曾经收过他的《五蠹》篇。另外,从《孤愤》《说难》等文章中,其实已经能够看出他怀才不遇的愤懑。后来秦始皇读到了韩非的作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寡人得与此人死不恨矣”。于是,秦始皇,当时还是秦王政,反动了对韩国的战争,将韩非“请”到了秦国。但是,韩非到了秦国之后却是冤死在秦国的监狱之中。
(邮票中的屈原)
不仅是思想家,文学家们的遭遇也好不到哪里去。先秦时期的文学家最为典型的就是屈原了,他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我们在中学的时候学过他的《离骚》。但是,他最终的结果如何呢?在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叹后,屈原也只能是自投汨罗而死。他惊天动地的一跳,倒是给各位多了三天端午假期。
(传世贾谊画像)
先秦时期,被认为是士人们的黄金时代,已经是如此了,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大一统的割据一旦确立,类似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早在汉文帝的时候,洛阳才子贾谊,才华横溢,风华正茂,从《过秦论》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的才情。“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他也只能是一路上哭哭啼啼地到长沙赴任,一路上写下了《吊屈原赋》《鵩鸟赋》等文章。后来,汉文帝又把贾谊从长沙叫了回来,和贾谊一通聊,感叹道,几年不见,我以为自己水平提升了,但是和贾谊一聊,还是发现自己有很大差距。话虽如此说,汉文帝也没重用贾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几年后,贾谊抑郁而终。
(传世董仲舒画像)
在汉武帝的时代了,号称是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人将汉武帝的举措总结为独尊儒术。而汉武帝时期儒生的典型代表就是董仲舒了,他的许多主张倒是被汉武帝接纳了。不过,董仲舒本人结果如何呢?董仲舒曾经试图假借天象对汉武帝进行劝谏,结果汉武帝果断地把董仲舒扔到了监狱之中。从号里被放出来以后,董仲舒也只能是识趣地闭上了嘴巴。
(邮票里的司马迁)
我本人是历史学专业毕业的,我们这行当的祖师爷应该算司马迁吧。大家在中学语文课本里也应该学过他的《陈涉世家》等文章。但是,司马迁本人在汉武帝时期过得却不那么开心。他最初只是做了一个六百石级别的太史令,这个官不大。司马迁自己曾经解释过,这无非是皇帝的弄臣。后来,因为自己的仗义执言,被汉武帝下狱。为了能完成自己的理想,司马迁只能屈辱地接受了宫刑!后世对司马迁的评价如何,我想大家都是知道,《史记》也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们想象中的王充)
在后世,这个名单还可以继续罗列下去。东汉王朝建立之后不久,著名学者桓谭惹到了汉光武帝刘秀,差一点被光武皇帝刘秀杀掉,吓得桓谭磕头如捣蒜,脑袋都磕破了,总算是获得了刘秀的原谅,刘秀把他贬为六安丞,桓谭根本就没有走到六安,死于贬窜的途中。王充在很多哲学史著作中被称为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代表,他对大汉朝充满了发自肺腑的热爱,却也是仅仅当了普通的州郡小吏。写出了《潜夫论》的王符虽然受到皇甫嵩的器重,却也终身布衣。
(绘画中的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玄学成为一时之风尚。而玄学中人,却少有善终。玄学在曹魏正始年间兴起,号称正始玄风。而正始玄风的引领者有两位,一位是天才的哲学少年王弼,一位是著名的美男子何晏,何晏也是当时的士林领袖。而王弼终年二十三岁。何晏在高平陵之变后因党附曹爽而被司马懿所杀。竹林七贤被认为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嵇康公然宣称“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最终在弹奏一曲广陵散后,走上刑场。阮籍只能将自己沉湎于酒中,随意驾着自己的小车,跑到荒郊野外,为“穷途之哭”!
(传世韩愈画像)
到了唐朝,号称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极力倡导复兴儒学的道统,一生中多次被贬往岭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与韩愈并称的柳宗元,更是贫困潦倒而死。
(伊川县程园门前恢宏的二程塑像)
到了宋代,理学的兴起被思想史家们看成是儒学复兴的标志,而理学中人却都命运乖蹇。北宋五子之中,安乐先生邵雍终身布衣。二程之中,大程明道先生程颢早卒。伊川先生程颐,也就是程门立雪的主角,先是被贬往四川,后来虽然被放还,但是朝廷下令销毁其著作,程颐死的时候根本没有人敢去送葬,天下仅有四人写了悼念文章。而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我们现在提到理学往往都称之为程朱理学。而朱熹在生前被斥为“伪学魁首”!他的学生,或被流放,或被监禁。朱熹死后,朝廷明令禁止人们为他送葬。但是,到了后来醒过神儿来的南宋皇帝又追封朱熹为信国公。曾经与朱熹激烈辩论的陆九渊,在当了几任地方官以后,被罢职还乡,以授徒而终。陆九渊的家境极度贫寒,他也没有给孩子留下什么家产,以至于他儿子在五十多岁的时候还讨不到老婆!
(阳明先生王守仁画像)
明朝后期王学风行,王阳明虽然后来被封为伯爵,曾经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但是早年曾经被宦官按倒在午朝门外脱了裤子打板子,贬到贵州当了一个小驿站的头。主张“童心说”的李贽,七十多岁被捕后自杀在监狱里。明清之际王夫之躲到深山老林里去著书立说,顾炎武为仇家所逼而仗剑走天涯。号称乾嘉学派代表性人物的戴震当时堪称学界翘楚,但是却始终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到了五十三岁那年,乾隆爷实在看不过去了,亲自赏赐给他了一个进士。之后两年,戴震就累死在北京的四库全书馆中……
(乾嘉汉学的翘楚戴震画像)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当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的时候,一下子被包围的七天七夜,连吃的都没了。但是,孔子依然很乐观,他依然是弦歌不辍。今天在河南省淮阳县还有一处古迹,叫孔子弦歌台,又名孔子绝粮处。
孔子曾经把自己的弟子们叫过来,问他们,自己为什么会到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孔子的一个学生颜渊回答道:这是因为您老人家的德行太高了,周围的人容纳不下您。但是,这对您老人家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假如是您的德行不好,周围的人不能容纳您,这是您的耻辱。但是,您的德行已经成为天下人民的楷模,而他们不能接纳您,这就是他们的耻辱了。正因为他们不能接纳您,才显示出您老人家的君子品格。颜回一再强调:“不容而后见君子!”
听到这样的解释之后,孔子非常开心。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吗?姓颜的小伙子啊,你要是个大财主,我宁愿意给你做管家!
(颜回画像)
那么,是颜回在哄着老师开心吗?也并非是如此。思想家们都是超越了那个时代的人。思想家的思考肯定是要超越了普通人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理解,因而他们肯定不会被周围的人们所接纳。在普通人看起来,他们都是一群标准的另类。而且,因为思想家们的思考超越了他们的时代,他们必然会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展开激烈的批判。比如先秦诸子,不管学术观点如何,他们都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乱世,几乎都对社会有所批判。这更会让周围的人感觉到若芒刺在背。
不过,也正是他们不得志的际遇,促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思考人生。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现实生活的碰壁,促使了他们思考的深入,促使了他们思想体系的成熟!大家可以想一想,没有周游列国时期的碰壁,如何会有孔子思考的进一步深入呢?至于司马迁本人,他的《史记》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高度,也完全是拜汉武帝所赐。在受到宫刑之前,司马迁一直认为自己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记录这个时代、歌颂这个时代,而且他还沉浸在成为当时孔子的自我期许之中。经历了宫刑之后,司马迁开始冷静下来,开始重新思考人生,开始重新审视历史,立志要“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而且,也正是他们生活之中的困顿,才彰显了他们的伟大,如鹤立鸡群。所谓:“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恰恰是现实社会对思想家的排斥,才能体现出他们的卓越过人。很多自己所处时代里,出尽风头的人,往往很快就被历史所忘记,成为了历史的烟云。
仔细想来,颜回的那句“不容而后见君子”,并不能简单看成是颜回在奉承老师,或者是在宽慰老师。“不容而后见君子”是历史的常态!
最后再顺便说一句,颜回本人,也是典型的穷困潦倒。他生前的穷困,用庄子的话说,“捉襟见肘”,觉着自己的衣服前襟短了,往前一拽,结果胳膊肘出去了。但是,他能想到自己在身后能被追封为“兖国复圣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