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婚庆公司,日本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广宁婚庆公司,日本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很荣幸为您解答问题。
首先这个问题很大,覆盖范围很广,真要细说的话都能够出好几本书了。我常年到日本出差,对日本的文化算是比较了解。那么,日本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呢,我觉得日本是一个国民素质极高,历史文化习俗保留完整,现代社会高度发达,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岛国国家。接下来我详细讲解一下。
国民素质:这个想必不用我多说大家也都知道,日本人的文明礼仪是非常值得我们国人去学习的。日本人的父母很重视自己孩子的文明礼仪的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接受不同场合下不一样的文明礼仪的教育。也正因为这样,发展到至今的日本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视诚信、礼仪的社会。顺便一提,在日本一旦你做出了不诚信的事情,你会在个人档案中留下终身污点,并有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文化习俗:日本的历史文化习俗保留的要远远比我们国家做的要更加出色。大家知道的最多的就是日本的和服文化,从汉朝汉服传到日本并在日本慢慢转变成和服,再到如今,日本人依旧保持着穿和服的传统。尤其是到了某些特定的节日,比如说成人礼。在成人礼这天,姑娘小伙都会穿着各式各样的传统服饰,也就是和服,参加官方或民间团体为他们举办的成人仪式,内容包括成人宣誓、长者的祝贺、参拜神社以及参加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等。
日本女儿节(雏祭り)是祝愿女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传统节日。在女儿节这一天,人们用纸做成人形状,表示自己身体不适便转移到人形上,然后放入河流走从而祈求祈求健康、平安。日本平安时代受到中国唐朝上巳节(三月三)的「送厄船」和「 曲水流觞 」的风俗影响,人们用纸做成人形状,表示自己身体不适便转移到人形上,然后放入河流走。如今,日本依旧保留着这一习俗。
社会发达:说到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城市最发达,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美国,这也不足为奇,美国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无论是现实中的还是电影中的,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都是科技发达,城市到处都是高高矗立的摩天大楼。不过在这我告诉大家,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多最发达的城市是日本的东京(Tokyo)。东京是一个拥有超过3832万人口的超级现代化都市,轨道交通十分发达。在治安方面,基本上每隔一段距离路边就停有巡逻的警车。在人口分布十分密集的城市里,社会依旧是井然有序的运作。
多灾多难:日本是个岛国国家,日本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有很多发源于中部山地的河流,由于日本东西狭窄加之山势陡峭河流多且湍急,在梅雨季节和台风季节水量大,容易形成洪水。虽然日本整体纬度较高温度较低,但是来自赤道的温暖洋流会流经日本,较高的海水温度依旧可以给台风供给能量。另外日本位于亚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历史上的火山、地震、海啸灾害相当频繁。
以上就是我对日本目前最主要的几个看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清朝十二帝按个人能力?
对清朝的感觉很复杂,毕竟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历史解密,各种为巩固其统治权所做的事日益曝光,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满人的汉化和融合,满清做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已经无法让我们抛弃。至于清朝十二帝,有雄才大略的,也有昏庸无能的,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就是清朝的皇帝都很努力,他们不同于历代其它王朝的帝王,由于是少数领导多数,所以他们的危机感很强,继承人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的,本文就小编个人对清朝十二帝的看法做出一个排行榜,供读者参考指正。
第一: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
皇太极毫无疑问是清朝所有皇帝中能力最强、贡献也最大的,毕竟我大清是他真正建立的,他继承汗位时后金危机重重,辖下人口稀少(几乎被努尔哈赤杀光了),物质匮乏,内部是四大贝勒分权治理国家,外部还要面对明朝这么个庞然大物,皇太极算得上是雄才大略,用不长的时间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主动接纳山西商人运回后金急需的物质和粮食,搞满汉一体收国内汉民的心,让他们安心耕种为国家创造税收,最后通过入关进攻明朝得到大量的人口和财物,还因为对明战争的胜利稳固了自己的汗位,把四大贝勒议政变为皇太极南面独尊,清朝的逐步强盛和最终得到中原江山的基础绝对是他在位时创造的,当之无愧的清朝十二帝第一人。
第二: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康熙被称为“圣祖”是由他的功绩决定的,平三藩、收台湾、平准格尔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功绩,对于清朝来说有鼎定疆土之功,真正让满清在中原大地站住脚,所以康熙的能力和功绩仅次于皇太极。
第三: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
我大清的老祖宗,先是统一了所有女真部族建立后金,创立八旗制度,内部先捏成一个拳头,然后在萨尔许之战击败明军精锐,奠定了我大清的根基,至于在宁远大战中被红衣大炮击中完全是没文化的体现,红衣大炮安放在城墙上后是不能随便移动的,打中谁全凭运气,努尔哈赤估计第一次见到那玩意,不知道它的炮弹打出来的距离,结果用自己的生命给他的儿孙们做了榜样。努尔哈赤打仗有一套,但文治太差,因为没粮食把辽东汉民杀了个七七八八,给后来继位的皇太极搞出不少麻烦,没人什么都干不成,难道全靠抢劫?所以努尔哈赤虽然是大清朝的奠基人,但论能力和功绩只能排在第三。
第四: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
所谓康雍乾盛世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因为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当差(满汉是否一体?还是只有汉人官吏百姓如此?)等政策把康熙时期亏空的国库全补回来了,还给儿子积攒了不少余粮。在满汉矛盾上为人也比较大度,对待文字狱的态度是搞以理服人,没杀曾静就是希望做出榜样。唯一影响名声的就是眦睚必报,对待威胁皇权的兄弟们就是如此。
第五: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早期是多尔衮在帮他治国,多尔衮死后亲政,在他执政期间基本上稳定了清朝入关后的局面,南明抵抗势力基本上都被消灭,并且开科举收明朝遗老们的心,到传位康熙时,全国的局面比较稳定,大规模的战乱已经没有了,入关稳定之功是肯定的。
第六: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拜清宫剧所赐,“皇阿玛”乾隆绝对是最有名而且最逍遥的皇帝,有好老爹雍正积攒下来的银子,乾隆才有余財下江南收美女,才有好心情不停的写诗。但为了“十全武功”把国库给消耗一空,为所谓的孝心和自己的享受耗费大量民力财力修园子,使我大清由盛而衰,"皇阿玛"是逃不脱史书批评的,能力有,功绩全是钱堆出来的。虽然做皇帝时间最长,但守成不如雍正、顺治,开创远不如皇太极、康熙,只能排在中游,这还是因为他把江山玩脱了,后面的皇上们实在没钱搞盛世,所以被他压在下游。
第七: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
没什么大作为,遍布西北、西南的白莲教大起义把清朝逐步拉近深渊,后面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在苟延残喘,只不过比比谁更差而已,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那句名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第八: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把光绪放这么前是因为他在世界联军再次打到北京的时候不主张逃跑,比起咸丰皇帝吓得跑到热河去北狩可是有骨气的多,北洋悲歌和他没什么关系,他也试过变法,可惜没有人事权,曾努力过,试图夺回权柄,可惜失败了,机会就这么一次。就骨气和雄心来说强过一部分清朝帝王。
第九: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
做皇子时有过勇武的一面,天理教进攻皇宫时曾亲自击毙过教匪,做皇帝后也想立志图强,派林则徐去广东禁止鸦片,输掉鸦片战争后、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屈辱的条约《南京条约》,拱手把香港这颗东方明珠送给了英国人,晚年完全失去了雄心壮志,得过且过。
第十:清恭宗爱新觉罗·溥仪(宣统)
幼时登位,还没等到成年后大展宏图,大清国就没了。满人建立的国家没了,可他在遗老遗少的鼓动下还存着一颗雄心,还在幻想有那么一天在紫禁城里被人高呼万岁,恢复祖上荣光。说他是被人利用也好,还是心甘情愿也好,他好歹鼓捣出个满洲国,虽说成了华奸,但重新立国了嘛。虽然最后梦碎成为了新中国的普通公民,但不畏艰难的去完成目标的行为还是能比后两位帝王高明上那么两分的。
第十一: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同治皇帝实在没什么存在感,虽然有所谓的“同治中兴”,但天知道这份功绩跟个没发言权的小毛孩有什么关系,应该叫“慈禧中兴”才对,有人帮他管事,他乐的享受,结果把自己玩没了,据说是去八大胡同找乐子,然后得了脏病驾崩的,谁知道?也没玩出个游龙戏凤什么的花边新闻出来,也没有如乾隆般有好多戏说,拍电视剧都没故事可以拍。
第十二: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
没有比他更差的了,太平天国运动使他在位时几乎丢掉大半个江南,让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几代人辛辛苦苦修建的万园之园被毁掉,把他们满人老祖宗的勇武敢拼全丢光了,还培养出一个祸乱中国数十年的政治女强人,近代中国的屈辱严格来说由他开始,排在最后是毫无疑问的。
历史上的吴应熊真的被建宁公主阉割了吗?
康熙派亲信韦小宝护送自己的妹妹建宁公主到云南去与平西王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成婚,结果韦小宝监守自盗,自己与建宁公主在路上每到晚上就同在一个房间里哼哼哈嘿,建宁公主也被韦小宝的男人魅力征服的服服帖帖,于是她也不想嫁给吴应熊了,可是大婚在即又能怎么办?
因此建宁公主化身毒妇,在大婚之时用事先准备好的刀子切割了吴应熊的小兄弟,让他成了一个太监,这样即便她和吴应熊结婚之后,吴应熊也不能碰她了。
这就是金庸先生在小说《鹿鼎记》中编排出来的关于建宁公主和吴应熊的事迹,当然这只是金庸先生作为小说家编出来的故事而已,历史上怎么可能公主会把驸马给阉割了呢。
历史上的建宁公主不仅没有阉割吴应熊,反而还和他夫妻感情极深,两人也算是琴瑟和谐,恩恩爱爱。
其实历史上的建宁公主并不是康熙的妹妹,她其实是康熙的亲姑姑,是顺治的妹妹,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第十四女,也是最小的女儿。
吴应熊则是平西王吴三桂所生的嫡长子,吴三桂早年为明朝宁远总兵,在明朝灭亡时吴三桂向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献出山海关,才使得清朝顺利入关,并且此后吴三桂一直致力于帮助清朝剿灭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因此吴三桂对清朝统一天下立有大功,所以清朝后来加封他为平西王。
吴三桂的平西王爵位是在他镇守云南,率军进入缅甸擒杀南明永历皇帝之后所换来的,当时吴三桂负责镇守云南,并成为清朝为数不多的异姓还是汉族藩王之一,总管云贵地区军政大权。
对于吴三桂在云贵地区总揽大权,其实顺治皇帝也颇为不放心,但是清朝当时刚刚统一天下不久,吴三桂是于清朝统一天下有大功之臣,顺治也不能上来就把他削藩啊,因此顺治只得采用笼络联姻的手段来对待吴三桂。
既然想联姻那就得嫁个公主过去,吴三桂当时年纪已经不小了,还妻妾成群,把公主嫁给他也不太合适,而且与吴三桂年纪差不多的公主都是顺治的姑姑这一辈,也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女儿们,要知道努尔哈赤的女儿们早就名花有主了。
而顺治本人当时还年轻,生育的女儿尚在襁褓之中,也不适合赐婚,因此顺治就和母亲孝庄太后商量怎么和吴三桂联姻。
孝庄就想到了皇太极的庶妃出身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所生的小女儿建宁公主,当然了,当时建宁公主的封号还不是建宁公主,当时的封号只是笼统的称为和硕公主。
孝庄是蒙古科尔沁部出身,其实她和建宁的老妈奇垒氏差不多,与皇太极都属于满蒙联姻的婚姻,只不过孝庄是主动嫁过来的,奇垒氏家族是因为追随察哈尔部林丹汗反满被皇太极打败,被迫送女嫁给皇太极的。
建宁公主非常适合与吴三桂家族和亲联姻,因为她是当时皇太极的女儿中年纪最小,也是唯一没有出嫁的公主,因此她很适合嫁给吴三桂的儿子一辈人,这样吴三桂不就和皇室联姻了。
于是顺治十年(1653年)年仅12岁的建宁公主就被哥哥顺治赐婚给了吴三桂嫡长子吴应熊,婚后不久,顺治给她加封号为和硕建宁长公主,故此史称建宁公主。
顺治决定给吴应熊赐婚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把吴应熊留在京城当人质,吴应熊与建宁公主大婚,那婚后二人自然应该继续留在京城生活,顺治还特意给建宁公主修建了公主府,这样吴应熊就等于被长久的扣留在了京城当人质。
有嫡长子在京城,吴三桂自然不敢轻举妄动,要知道嫡长子在古代人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一来吴应熊与建宁公主大婚住进京城的公主府中,顺治看着吴应熊进了他给安排的温柔乡,他也就对吴三桂放心了。
在这里得强调声明一下,建宁公主与吴应熊大婚后的婚姻感情是十分和谐恩爱的,她绝对没有给吴应熊做切割手术。
其实吴应熊的年纪应该比建宁公主大个六七岁,他在当时虽然没有娶妻,但却已经纳妾了,他的侍妾已经为他生了长子吴世璠和两个女儿,因此吴应熊当时也算是情场老手了,应对女人也是颇有心得。
所以已经熟悉女人心的吴应熊应对年仅12岁的情窦初开的建宁公主当然是手到擒来,两人婚后感情十分和谐美满,最能充分说明两人感情好的就是两人在婚后生育了三子两女,能生育如此多的子女,也说明了两人感情很不错。
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底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时,吴应熊和建宁公主已经在京城恩恩爱爱生活了20年。
按照吴应熊和建宁公主的恩爱生活,他们俩本来可以白头偕老,不出意外的话,按部就班,等吴三桂老死之后,吴应熊作为驸马顺理成章的继承平西王爵位,然后留在京城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做一个亲王,最终夫妻俩就幸福美满的生活下去。
结果吴三桂的起兵反叛,掀起三藩之乱,彻底打乱了吴应熊和建宁公主夫妻的平静生活。
其实吴应熊是并不赞成父亲吴三桂起兵反叛的,吴氏家族在清朝已经是亲王爵位,尊崇备至了,况且吴应熊在京城生活了20多年,他早已接受了满清的思想改造,他是忠于清朝的,但是他同时又十分同情和理解父亲吴三桂,毕竟康熙要削藩,要剥夺吴三桂手中的权力,吴三桂叱咤风云一生,怎么可能失去权力。
所以在吴三桂起兵反叛前夕,他曾经秘密派人到京城中与吴应熊联络,希望吴应熊能带着家眷逃离京城,但是吴应熊却拒绝了,同时吴应熊为了表示对父亲吴三桂的理解,因此将长子吴世璠交给吴三桂的人秘密带离京城。
吴三桂起兵之初拥兵数十万,一度控制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五省,再加上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可以说吴三桂的三藩之乱使得清朝失去了七个省控制权,几乎是失去了半壁江山。
其实吴三桂之所以敢不顾及儿子和孙子们都在京城而起兵,就是因为他认准自己这一方攻势迅猛,迅速控制多个省份,加上吴应熊的妻子建宁公主是康熙的亲姑姑,康熙就算不顾及亲情也得顾及吴三桂的势力,不敢贸然动吴应熊。
因此吴三桂在起兵初期得到优势后,立刻联系西藏的达赖活佛,希望达赖能从中劝康熙认命,与自己划区统治,然后归还吴应熊等人。
当时西藏的达赖也不想看到满清过于强大,于是给康熙写信,在信中略带威胁的劝康熙承认吴三桂的政权,并放还吴应熊。
其实吴应熊也没想过康熙会直接把他抓起来,吴应熊认为自己没有拥护父亲吴三桂反清,自己还是康熙的亲姑父,而且另一位起兵反叛的藩王耿精忠的弟弟耿聚忠、耿昭忠留在京城也都没事,只是被康熙暂时监视起来,耿聚忠虽然也娶了公主,但不过是宗室公主而已,远比不上吴应熊娶得建宁公主是真正的皇帝之女。
因此吴应熊认为自己对清朝既有忠心,又没有真正反叛,再加上妻子建宁公主是康熙的亲姑姑,所以,吴应熊最初并不担心。
但康熙是一代雄主,他早就认清了要重点打击吴三桂,并定下了对耿精忠和尚之信剿抚并用而孤立吴三桂的战略,所以康熙根本没搭理达赖喇嘛那略带威胁的书信,他直接派舅舅佟国维带兵抓捕了吴应熊和建宁公主所生长子吴世琳。
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十三日,在吴三桂掀起三藩之乱四个多月后,康熙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在这场会议上大学士明珠等朝廷重臣都力主康熙不要对吴三桂心存招抚的侥幸,直接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琳杀掉,以此打击年事已高的吴三桂,最后来彻底剿灭吴三桂。
于是康熙同意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提出的诛杀吴应熊及其子吴世琳的建议,下旨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琳绞杀,并且康熙完全不顾姑姑建宁公主,下旨将建宁公主及其与吴应熊所生的另外两个儿子以及女儿还有吴应熊侍妾所生的幼子全部囚禁起来。
可怜的建宁公主不仅眼看着丈夫和儿子被杀,自己还被侄子康熙囚禁起来,不知道她当时的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康熙诛杀吴应熊和吴世琳的消息传到吴三桂处之后,确实对吴三桂打击很大,吴三桂一直以为康熙不敢动吴应熊,他没想到康熙手段如此雷厉,康熙如此行为也是打定了不会再有招抚吴三桂之心,决意要将他彻底剿灭。
吴三桂以一隅敌全国,现在儿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琳被杀意味着他没有退路了,所以他十分忧惧,儿子和孙子的被杀也使得吴三桂大病一场几乎去世,康熙杀吴应熊和吴世琳这一招确实对吴三桂的精神上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果然,此后吴三桂在康熙的战略之下越打越惨,局势越来越不妙。
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时,吴三桂已经是大势已去,没有任何优势了,吴三桂在起兵之初还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这回他看到自己大势已去,他的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索性也就不装了,他想在临死时过一把皇帝瘾,于是这一年他在衡阳称帝,建立了吴周政权。
不过吴三桂称帝不到半年就因病去世了,由于吴应熊已死,次子吴应麒早年被过继给了吴三桂大哥吴三凤,吴三桂的其余幼子还都年幼,因此吴三桂只得将继承人的位置传给了长孙吴世璠。而吴世璠继位之后又追谥吴应熊为孝恭皇帝,因此本没有野心的吴应熊在死后反而成了皇帝。
不过最可怜的还属建宁公主,她在囚禁中一面忍受着丧夫丧子之痛,一面还要面临着囚禁现状。
康熙十九年(1680年)建宁公主病重,康熙这时候却表现出了对姑姑的孝心,一度很关心她,不过康熙很大概率是做做表面工作,他以为姑姑建宁公主要死了,因此康熙一度命人都替建宁公主准备好了后事。不过建宁公主命很硬,她挺过来了,最终又安然无事。
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彻底被平定,吴世璠兵败自杀,康熙于是又下旨将建宁公主与吴应熊所生的另外两个儿子留全尸绞杀,吴应熊侍妾所生的年幼庶子全部砍头弃市。
至此建宁公主生育的三个儿子彻底被康熙杀光了,丈夫没了,儿子们也没了,建宁公主内心有多么凄怆估计没有人会理解,康熙也没有理解姑姑,也许他还会认为这就是皇家公主的宿命。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宁公主去世,终年63岁。她终于可以去地下与丈夫和儿子们团聚了,康熙对于姑姑的去世没有过多表现,只是让礼部给姑姑写了一篇很官方的祭文。
就这样皇太极最小的女儿建宁公主走完了她凄惨的一生,建宁公主和吴应熊的事情可以说很充分的诠释了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
清朝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征服蒙古各部的?
清朝蒙古
清朝蒙古又称清代蒙古,指的是清代一朝时期蒙古的情况,包括清代的蒙古社会和政治体制法律等方面。
清朝蒙古分为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实行盟旗制与札萨克制。根据部落、地域分而治之,分设札萨克旗、都统旗、总管旗、喇嘛旗进行统治。
内属蒙古包括八旗察哈尔、科布多、唐努乌梁海等地,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员治理,与内地的州、县无异。
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有一定自治权,又分为内札萨克蒙古和喀尔喀四部、青海蒙古和伊犁准部等。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为一盟,设正、副盟长,掌管会盟事宜,并对各旗札萨克进行监管。在中央,则由理藩院统管蒙古事务。[1]
中文名
清朝蒙古
外文名
The Qing Dynasty in Mongolia
位置
中国西北部
面积
约400万平方公里
语言
蒙古语/满语(书面语)
清朝蒙古囊括了今天蒙古族居住的绝大部分地区。生存于白山黑水的满族,在民族统一和建立国家的过程中,与蒙古各部发生了复杂关系。满族与蒙古族有着相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彼此居住和活动的地域犬牙交错。《圣武记》卷1记载:满族与“蒙古语言居处不同而衣冠骑射相同之国也”。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就与老乡的蒙古诸部会盟、联姻。1593年蒙古科尔沁部参加了讨伐建州的九部之役,后参加的科尔沁部明安和喀尔喀部劳萨与努尔哈赤“遣使通好,自是蒙古诸贝勒通使不绝”。[2]天命九年(1624年),蒙古科尔沁部首先成为后金的藩属[3]。“本朝龙兴,蒙古科尔沁部率先归附,及既灭察哈尔,诸部相继来降。于是正其疆界,悉遵约束。有大征伐,并帅师以从。及定鼎后,锡以爵禄,俾得世及。每岁朝贡以时,奔走率职惟谨,设理藩院以统之[4]。”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内附,蒙古除布里雅特、卡尔梅克等由俄罗斯统治外,其余各部均纳入清朝版图,乾隆帝作诗曰:“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
清朝疆域(1820年)
外藩蒙古又按其归附清朝的先后分为内札萨克蒙古与外札萨克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即内蒙古,于天命至康熙初年陆续归附清朝,并随清军征伐各地,“多从龙功臣[6]”,不但政治地位较高,还保留了一定的兵权。康熙中期以后归附的各部称为外札萨克,虽然也享有较高的封爵,但其兵权统归当地的将军、都统、驻扎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外札萨克蒙古中的喀尔喀四部后来成为外蒙古。
征服察哈尔明代末期,蒙古分裂为数十个部落,其中以察哈尔部最强。察哈尔部的林丹汗继位後,控制了大漠南北的多个部落,实际上成为蒙古各部的盟主。而与女真人临近的科尔沁、喀尔喀等部,已时常卷入建州女真与其他各部女真的战争。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科尔沁部台吉明安等人与女真叶赫、乌拉、辉发等部联合入侵建州,被努尔哈赤击败。次年,明安遣使与努尔哈赤通好。万历四十年(1612年),努尔哈赤娶明安之女为妃。之後,科尔沁、扎鲁特等部多次与努尔哈赤家族联姻。
统一漠南蒙古的清太宗皇太极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使蒙古各部感到威胁。于是林丹汗与明朝结盟,联手遏制努尔哈赤的扩张。努尔哈赤则利用各部落、氏族之间的矛盾,采取招抚、利诱、通婚、胁迫等手段,以分化蒙古各部,孤立林丹汗。天命四年(1619年),後金在辽河大败喀尔喀蒙古军,俘获喀尔喀、扎鲁特的多位头领以及明安之子桑噶尔。次年,後金将扎鲁特部头领色本释放,并让色本立誓:“若不感恩图报,殃及臣身。[3]”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攻克明军驻守的沈阳,进而攻打辽阳。喀尔喀部乘机偷袭沈阳,试图营救被俘的斋桑诺颜,但被後金击败。于是喀尔喀部以人质、牲畜赎回斋桑。不久,喀尔喀部台吉古尔布什、莽古勒等率六百户投奔後金,努尔哈赤将其女嫁予古尔布什。此後,对林丹汗心怀不满的一部分喀尔喀、扎鲁特台吉投靠努尔哈赤。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向努尔哈赤称臣,首先归附後金。次年,林丹汗发兵讨伐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命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後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
天聪元年(1627年),柰曼、敖汉二部归附後金。次年,喀喇沁部归附,皇太极发兵征察哈尔。之後,扎鲁特部归附後金。天聪四年(1630年),四子部落、阿噜科尔沁部归附。天聪六年(1632年)翁牛特部归附。四月,皇太极再征察哈尔,令喀喇沁、扎鲁特、敖汉、柰曼、翁牛特、巴林、科尔沁等部前来会师。但蒙古各部多不愿与察哈尔交战,兵马“多寡不齐,迟速亦异”,有的“仅以一旅从征”[3]。五月,後金进军至归化城,林丹汗南渡黄河,逃往鄂尔多斯。後金俘获察哈尔数千人。次年,茂明安部、乌喇特部归附。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死于大草滩,察哈尔、克什克腾部众相继归降。次年(1635年)四月,林丹汗之子额哲出降,献元代传国玺“制诰之寳”,察哈尔部灭亡。鄂尔多斯部、归化城土默特一并归降。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漠南蒙古各部王公台吉来盛京朝觐,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置蒙古衙门统管蒙古事务,并派员前往归附的蒙古各部“查户口、编牛录、会外藩、审罪犯、颁法律、禁奸盗”[7]。
大败林丹汗的多尔衮
经略漠北、青海蒙古
天聪九年(1635年)察哈尔部灭亡,漠北、青海蒙古各部震动。漠北喀尔喀车臣汗硕垒及乌珠穆沁、苏尼特部落首先遣使入贡。崇德二年(1637年),青海和硕特部首领图鲁拜琥(顾实汗)遣使入贡。三年(1638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定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贡物为八匹白马与一匹白驼。次年,苏尼特部首领腾机思、阿巴噶部首领多尔济归附。
康熙帝
顺治九年(1652年),青海顾实汗导达赖喇嘛入觐。顺治十二年(1655年),居俄罗斯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之土尔扈特部首领书库尔岱青遣使入贡。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准噶尔部噶尔丹入侵漠北,喀尔喀三部大败,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部举族南迁,归附清朝,被安置于漠南边内。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领进兵至赤峰。清军在乌兰布通将其击退。噶尔丹退回漠北後,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拒于科布多。三十年(1691年)五月,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车臣汗乌默克、札萨克图汗成衮之子策旺札布、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等赴多伦诺尔朝觐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封策旺札布为札萨克图汗。次年,理藩院将漠北喀尔喀三部编旗,授札萨克玺印。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三路出击噶尔丹,康熙皇帝亲率中路军进至克鲁伦河。噶尔丹西退,在昭莫多被西路清军击溃。三十六年(1697年),漠北平定,喀尔喀三部迁回故地游牧。
平定准噶尔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领兵入西藏,次年攻占拉萨,杀死和硕特部拉藏汗。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将准噶尔军逐出西藏。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硕特部亲王罗卜藏丹津自号“达赖珲台吉”,举兵反清。次年(1724年),清军平定叛乱,将青海蒙古各部编为二十九旗,授以札萨克,不久设置西宁办事大臣管理青海。雍正九年(1731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偷袭科布多,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败清军,并进东至喀尔喀。十年(1732年),噶尔丹策零在光显寺之战中被清额驸策淩击败,退回准噶尔。
乾隆十年(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诸子争立,准噶尔陷入内乱。十八年(1753年),原臣属于准噶尔的杜尔伯特部 (绰罗斯氏)台吉车淩、车淩乌巴什、车淩蒙克率部归附清朝。次年(1754年),清军收抚阿尔泰乌梁海。同时,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被准噶尔汗达瓦齐击败,率部投奔清朝。乾隆皇帝认为消灭准噶尔时机已到。二十年(1755年),清军分两路出征准噶尔,进占伊犁,俘获达瓦齐,准噶尔汗国灭亡。不久,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伊犁失陷,定北将军班第自尽。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再度调集大军平叛,收复伊犁。二十三年(1758年),阿睦尔撒纳逃奔俄罗斯,不久染天花病死。次年,清军剿除了阿睦尔撒纳残部及“玛哈沁”,天山北路底定。
清军平定准噶尔
渥巴锡东归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由俄罗斯迁徙至伊犁,叩关内附。清廷以其部众为旧土尔扈特四路;以叛逃复归的土尔扈特台吉舍稜所属部众为新土尔扈特部。
清代蒙古各部的基本行政单位是旗,满语称为“和硕”。旗下根据人口数设若干“佐”,蒙古语称为苏木,相当于乡。佐以下有千户、百户、十户。外藩蒙古以一部或数部落为一盟。
旗盟的设置将原来自由游牧的部落纳入行政体制之中,使朝廷能够有效管理蒙古各部。各氏族、部落的游牧范围被限制在旗界以内,不得越界放牧和迁徙。如遇重灾之年,需由朝廷重新划给牧地。这样就避免了原先普遍存在的部落之间因争夺牧地而产生的纠纷和混战,抑制了动乱的发生。另一方面,朝廷在蒙古多封众建,使原来的汗、部长(部落首领)成为仅掌管一旗的旗长,不再拥有与朝廷对抗的实力。
乾隆嘉庆年间给扎萨克的传位蒙古文诏书
设官
外藩蒙古外藩蒙古各旗长官为札萨克(扎萨克),即旗长,每旗置一人。札萨克掌管一旗政令,由原部落贵族中产生,可以世袭。札萨克下属官吏有:
协理台吉[9],每旗二人或四人,协助札萨克办理旗务。
管旗章京,每旗一人;副章京每旗二人。
佐领,相当于乡长。顺治十六年(1659年)定每一百五十丁置佐领一人。後增至二百丁或二百五十丁置一人。
参领,每六佐领置一参领。
骁骑校,员额同佐领。
千户,每千户置一人。
百长,每百户置一人。
什长,每十户置一人
内属蒙古
内属蒙古不设盟,各旗直接隶属于将军、都统或驻札大臣。各旗长官为总管,综理一旗事务,由地方官员奏请朝廷补放。有些部落,如阿尔泰乌梁海,部分旗的总管由副都统、散秩大臣兼任。旗长为副都统者,称“副都统旗”;为散秩大臣者,称“散秩大臣旗”;为总管者,称“总管旗”。内属蒙古的佐领及以下官吏与外藩蒙古相同。
驻扎大臣
在外蒙古、唐努乌梁海和科布多,各旗由驻札大臣管辖。
会盟
外藩蒙古的盟由会盟习俗演变而来。清代内蒙古设六盟;外蒙古设四盟;科布多杜尔伯特设左右翼二盟,新土尔扈特设一盟;新疆旧土尔扈特设四路盟;中路和硕特设一盟;西套蒙古不设盟。各部落每三年一会盟,设盟长、副盟长各一人,于该盟所属各旗札萨克、闲散王公内简选。青海厄鲁特蒙古各部由西宁办事大臣主持会盟,不设盟长。盟的主要职能是对各旗札萨克进行监管,调解各旗间的纠纷,“清理刑名,编审丁籍”[10],另外还要检阅各旗兵马、武器。
封爵
蒙古札萨克之爵位有札萨克和硕亲王、札萨克多罗郡王、札萨克多罗贝勒、札萨克固山贝子、札萨克镇国公、札萨克辅国公、一至四等札萨克台吉(或一至四等塔布囊)。有爵位而非札萨克者,称为闲散王公、闲散台吉。
赛音诺颜部郡王车木楚克扎布画像
少数外札萨克可以保留名誉上的汗号,地位在亲王之上,分别是:
土谢图汗:喀尔喀土谢图汗部
车臣汗:喀尔喀车臣汗部
札萨克图汗: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
杜尔伯特汗:杜尔伯特部(绰罗斯氏)
旧土尔扈特汗(卓里克图汗):旧土尔扈特部
法令
清太宗崇德八年(1643年),理藩院将原先对蒙古地区颁布的零散法规进行整理,编为《蒙古律书》,是清代第一部系统的蒙古法律。顺治、康熙年间,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礼仪、制度趋于完备。康熙六年(1667年),颁行《康熙六年增定蒙古律书》。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大清会典》编成,其中理藩院四卷,修订了清太宗以来颁行的蒙古律法,共计七十七条。乾隆二十九年(1746年)重修《大清会典》,理藩院部分增为五卷。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正式颁行《蒙古律例》十二卷,对蒙古各部的官衔、户口、差役徭役、朝贡、会盟、边防、刑名、断狱、喇嘛事例等做了详细规定。嘉庆年间,理藩院认为蒙古事务“较先增繁”,原有《蒙古律例》已不敷用,开始编修《理藩院则例》。嘉庆二十年(1815年),《理藩院则例》成书。嘉庆《理藩院则例》在体例上打破理藩院各司职能范围,改以行政事务划分篇目,成为後来续修的通例。道光三年(1823年),对《理藩院则例》重新修订,四年後告竣。光绪十六年(1890年),最後一次修订《理藩院则例》,增加了“捐输”一卷,共七十卷,于光绪十八年颁行[11]。
蒙古地区关押犯人的木笼子
朝贡
蒙古各旗札萨克均须定期前往京师(北京)或热河觐见皇帝,称为年班。札萨克还须每年向皇帝进献贡物,贡物主要是牲畜及畜产品。例如外蒙古喀尔喀三汗每年的贡物为八匹白马与一匹白骆驼,谓之“九白”。作为回报,皇帝将内地出产的绸缎、瓷器与金银器赏赐给札萨克,价值通常超过贡品,至少与之相当。各部入贡的贡道有: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杀虎口。
盟、部、旗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蒙古各盟、部、旗有:
内属蒙古
一八旗察哈尔
察哈尔八旗统属于察哈尔都统。
镶黄旗察哈尔
正黄旗察哈尔
镶红旗察哈尔
正红旗察哈尔
镶白旗察哈尔
正白旗察哈尔
镶蓝旗察哈尔
正蓝旗察哈尔
二归化城土默特
归化城土默特二旗统属于绥远城将军。
归化城土默特右旗
归化城土默特左旗
三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五旗隶属于乌里雅苏台将军。
唐努旗
萨拉吉克旗
托锦旗
库布苏库勒诺尔旗
奇木奇克河旗
四科布多内属各部
科布多各部统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
札哈沁部 一旗
札哈沁总管旗
科布多额鲁特部 一旗
额鲁特总管旗
明阿特部 一旗
明阿特旗
阿尔泰乌梁海 七旗(光绪末改属阿尔泰)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副都统旗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散秩大臣旗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总管旗二
阿尔泰乌梁海右翼散秩大臣旗
阿尔泰乌梁海右翼总管旗二
阿尔泰淖尔乌梁海 二旗
总管旗二
外藩蒙古
一内札萨克蒙古
哲里木盟
科尔沁部 六旗
科尔沁右翼旗(科尔沁右翼中旗)
科尔沁右翼前旗
科尔沁右翼後旗
科尔沁左翼旗(科尔沁左翼中旗)
科尔沁左翼前旗
科尔沁左翼後旗
扎赉特部 一旗
扎赉特旗
杜尔伯特部(博尔济吉特氏) 一旗
杜尔伯特旗
郭尔罗斯部 二旗
郭尔罗斯前旗
郭尔罗斯後旗
昭乌达盟(统属于热河都统)
敖汉部 一旗
敖汉旗
柰曼部 一旗
奈曼旗
巴林部 二旗
巴林右翼旗
巴林左翼旗
扎鲁特部 二旗
扎鲁特右翼旗
扎鲁特左翼旗
翁牛特部 二旗
翁牛特右翼旗
翁牛特左翼旗
阿噜科尔沁部 一旗
阿噜科尔沁旗
克什克腾部 一旗
克什克腾旗
喀尔喀左翼部 一旗
喀尔喀左翼旗
卓索图盟(统属于热河都统)
喀喇沁部 三旗
喀喇沁右翼旗
喀喇沁左翼旗
喀喇沁中旗
土默特部 二旗
土默特右翼旗
土默特左翼旗(附唐古特喀尔喀旗)
锡林郭勒盟
乌珠穆沁部 二旗
乌珠穆沁右翼旗
乌珠穆沁左翼旗
阿巴哈纳尔部 二旗
阿巴哈纳尔右翼旗
阿巴哈纳尔左翼旗
浩齐特部 二旗
浩齐特右翼旗
浩齐特左翼旗
阿巴噶部 二旗
阿巴噶右翼旗
阿巴噶左翼旗
苏尼特部 二旗
苏尼特右翼旗
苏尼特左翼旗
乌兰察布盟
四子部落 一旗
四子部落旗
茂明安部 一旗
茂明安旗
乌喇特部 三旗
乌喇特前旗
乌喇特中旗
乌喇特後旗
喀尔喀右翼部 一旗
喀尔喀右翼旗
伊克昭盟
鄂尔多斯部 七旗
鄂尔多斯左翼中旗
鄂尔多斯左翼前旗
鄂尔多斯左翼後旗
鄂尔多斯右翼中旗
鄂尔多斯右翼前旗
鄂尔多斯右翼後旗
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清朝(163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共有十二帝,国祚267年。
广东三大民系谁的影响力最大?
丨
作为个江西人,广东已是我生命中很大一段时光,我行遍了珠三角的每一城市。对广东有很大的感情。称之为第二故乡不为过,没有落户,只是一份故乡情愫难已割舍。我前一段时间,写过广东的三个民系的小贴子。挺受欢迎!而且基本没人喷过我。可见,我们的广东乡亲确实亲和善意!
但我还发现了个问题,在网上有关于三民系的争论很深,我期待,可以辩论,可不能去歪曲,不去抹黑而使民系之间产生裂痕。我们不能上一些境外势力罗织歪理的当。
岭南文化是三民系共同打造,一起传承开创而来。在我们的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力。比如,我们的舞狮,划龙舟,粤曲,潮汕的英歌与潮剧,工夫茶……更有我们八大菜系之一粤菜。保护传承非常的好,而且不乏创新。这是非常的了不起!
谈及各自的优势,广府民系把食在广东的品牌做得享誉国内外,而且广东一些古老的文化得到保护与发扬与广府人的功绩分不开。广府人低调务实,敢于天下先,包容开放。善于营商!
客家民系相对来讲,更淳朴,更亲和一些。他们保留了很多来自古中原的文化。继承了先祖的家风,很勤劳,很好学。很多都走“学而优而仕”这条路。所以从政方面有非常多的客家人。可从商方面他们也不会缺席。
潮汕民系可以说是一种海洋文化的一种体现。拼搏,斗狠,苦命的去闯是潮汕人的精髓。在广东潮汕人经商方面确实又更突出。很多走商业路线,而且整个民系很抱团。在国外经商名气也是声名鹊起。哪里有潮,哪就有潮汕人。
岭南文化是三民系共同铸就,在生活中,三系早已融合,不分你我。一起创造了新时代的广东文化,包容,开放,创新!
今天,随意写了点。没有刻意去雕琢,说得不好,广东乡亲请包涵!喜欢我,请评论,请点击关注!小编将为你分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