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交友,如何评价高学历人才选择成为中学教师?

2023-06-21 07:46:04 30阅读

滁州交友,如何评价高学历人才选择成为中学教师?

当年硕士毕业时找工作,差点就留在了西安所谓“几大名校”中的两家。进入了其中一家的最后拟录取名册,和另一家甚至签署了就业意向合同,最后没去还支付了3000块违约金。

在我看来,这完全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不管是从应聘者的角度还是从招聘者的角度来说,都是如此。

滁州交友,如何评价高学历人才选择成为中学教师?

其实学术这条路远比想象的要艰辛。本科时这个学霸那个学神,好像觉得学习很轻松,但真的到了研究生阶段,尤其是研一以后,大多数人就会发现“学习”和“学术”完全是两个东西。本科时平均分95分以上也不代表你研究生就一定能搞出科研成果来。我自己的粗略估计,在我们这种中等211学校,专硕不提,学硕里大概十个人里能有一个搞科研的料,都算是这一届学生素质比较高了,剩下九个里大概还有那么一两个属于虽然没啥天赋,但是靠勤奋,靠关系,或者靠心里素质好,靠能熬,大概也能在学术圈里混混,不至于饿死。博士圈里比例稍高一点,但真正有能力或者有毅力在学术圈里混的,和彻底走不了或不想走学术这条路的,大概也就是一半对一半吧?

那么剩下的这七个硕士或者五个博士的路呢?科研这条路走不了,也总得生活吧?起码在现在,那些著名高中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拿我差点签约的那家“名校”为例,硕士毕业第一年给我的月薪是8600,剩下的课时费,早操晚自习补,班主任费,一项项明码标价在合同里,我算了算要是自己够勤奋,苦活累活都愿意干,月入万元不是梦。

而我最终留在的这所中等水平211高校的待遇呢?第一年未定岗月薪是1890,课时费、科研经费、年底津贴一律欠奉。第二年定级助教一级,月薪2667,课时费,科研奖励,年底绩效全凭自己争取,要是没课上没科研,2667就是全部收入了。

中等水平高校和高水平高中,起码在对待新人方面,待遇相差近四倍!

实际上,当年硕士找工作时,那家“名校”给我的待遇是最高的,超越了军校的文职、著名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国企建筑公司宣传部和本地银行的卡务部。

既然学术的路已经断了,作为一个单纯求职的社会人,选择一份性价比最高的工作,这种自然选择有什么需要惊讶或评论的么?

再从高中招聘方层面来说,同样的钱,能招到更年轻,学历更高(不一定是更高水平),更适合宣传需要的人,何乐而不为?

当时应聘时,从笔试到一面、二面、三面,足足折腾了20多天,和两家中学的人事干部,参与评选的学科负责人也聊了很多。高中的态度很鲜明:我现在引进一个高级教师,动不动都是谈年薪的,而且各家中学之间都是互相竞争关系,把自己的人才都看的牢牢的,能引进来的,要么就是外地过来的,光适应环境,安置家庭得好一段时间,要么就是快要退休的,好不容易引进来,干上三五年退休了,等于这笔钱就白扔了。

但是你们(新毕业的硕博)不一样,年纪轻,适应上一两年就能挑大梁,找个好老师带着,对学校忠诚度也高,而且学历高,跟高校这边人脉熟,将来发论文评职称都要轻松一点,我招十个,能培养出来一个高级教师或者特级教师就是赚了。

更别提多引进硕博士的宣传效应,试想一个中学如果敢宣称自己所有一线教师学历水平都是硕士或博士,对家长得有多大的吸引力?

所以这两家中学,起码据我观察,我所在的这个学科,从年龄上都是两极分化,几个经验丰富,年龄稍大的骨干教师,带着一帮年龄相差五岁之内的青年教师。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努力干,每年都会淘汰几个人,每年也都有新人补充进来,照当时那个每年新陈代谢的速度,假以时日,一线教师全是博士学历都不是梦。

所以,这同样是自然选择。

所以,除过那些非走学术不可的人,对于普通人而言,中学对于高校的优势一个是薪资待遇,一个是前期的发展空间,而劣势不过是学术环境和所谓的“社会地位”不同。

不过,一个著名中学副高职称的中学高级教师和一个边缘的大学副教授相比,“社会地位”谁高谁低?

如何看待25岁女子和男友吵架穿睡衣从22楼掉下身亡?

惩罚男人对情感不忠的方式有千百种,最让人可恨的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去惩罚别人。

事件回顾:

1、4月8日早晨,杭州新塘路滨江新城时代广场,一对情侣吵架后,25岁女子丁某从22楼跳下,跌落在5楼平台上,不治身亡。

2、据了解,女子跳楼前正与32男友汪某发生争吵,女子因男友整夜未归,他的身上又有其他香水味,而怀疑男友不忠,可是男友竭力否认,又因在此前,男友多次不忠。女子遂不相信男友的话,并用跳楼的方式让男友后悔。

笔者语:

一、用这样的方式惩罚男友值吗

男友本身就是渣男一枚,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恨不能天下的女人都是自己的女友。这样的男人哪里还值得珍惜。

连恋爱都不值得珍惜,还有必要为他付出生命的代价吗?渣男本性难改,不要说他跪下认错就原谅了他,这样的男人一辈子都是这个样子,他能跪得下去,也能站得起来。

对于这种心中没有坚守的人,一辈子都是这个样子,他们说的悔改根本就是说说而已,是骗子的一种手段,最好的方式就是早点不搭理。

二、恋爱为何要把自己绑在这一棵树上

虽然有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豪言壮语。可是这样的诗句是建立在真爱之上的,本身就无爱情存在,哪来的爱情价更高。

所以这名女子单方面的认为自己在爱情中付出很多,要惩罚一下对方,可是惩罚情侣不忠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好的方式就是分手,过得比他更好,而最可恨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绑在一棵树上下不来。

从法律层面来说只是规定夫妻之间必须忠诚,而恋人之间并没有这样的规定,只能靠情感约束。

三、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加珍贵

身体发肤于父母,是父母含辛茹苦养育长大的,怎么能以这样的方式让白发人送黑发 人呢?这种极度自私的行为摆明是自己不活了,也不会让别人好好活,特别是父母。

再说一切财物、荣誉、情爱都是因为生命而存在,生命消失,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又哪来惩罚。

结语:既然选择了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就安息吧!

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帝王之术?

刘伯温长子被迫堕井而死,次子在狱中自缢。被称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传奇人物到底对后代有什么影响?

朱元璋麾下的刘伯温

民间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从这里看,刘伯温作为草根皇帝朱元璋的军师,辅佐朱元璋一统江山,可以说功劳还甚于诸葛亮,而朱元璋也经常将他称作“吾之子房”,拿他跟张良相比。

刘基,字伯温,他原本就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并不是如朱元璋一般,是草根百姓。

刘基的七世祖在北宋末年就曾官至镇海军节度使,后面几代人都曾在南宋、大元为官。包括刘基本人,从小被称作“神通”,23岁就中了元朝进士。

此时已经是元朝末年,到处兵荒马乱,刘伯温在元朝官场上仕途多舛,一直不得重用,曾隐居一段时间,后来又被启用。

1360年,49岁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到应天,以为谋臣,从此开始为朱元璋一统天下的事业出谋划策。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开始论功行赏,共封了五大将一功臣为公侯,并追封了4个公侯,总共10人;不过没有刘伯温。

公元1370年,朱元璋再次大封群臣,才给刘伯温封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在“公侯伯”中算是比较低档的爵位了。

刘伯温之死

公元1375年,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后,派胡惟庸带御医进行探视,御医当场开了药方。

不久之后,喝了御医开的药之后,刘伯温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肚痛难忍。

十几天过后,刘伯温抱着病痛去觐见朱元璋,并委婉地向皇帝表示,吃了胡惟庸带的御医开的药方之后,他的病越来越严重。

朱元璋听到刘伯温的话,没有表示要处罚胡惟庸,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让他安心养病。

回到家中,刘伯温仔细回味朱元璋的话,心中感到一阵寒冷,忍不住开始联想,“这到底是意外?还是胡惟庸的意思?又或者说是皇帝的本意?”

作为能跟诸葛亮、张良相提并论的智者,刘伯温并不认为这是一场意外,他决定按照皇帝的意思来做。

从此之后,刘伯温放弃了吃药,也不让医生诊断,让长子刘琏将其送回老家,安心等待死亡的降临。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明史·刘基传》

刘伯温的遗嘱

回到老家之后,刘伯温自知时日不多,将两个儿子叫到跟前来交代后事。

他首先给长子刘琏一本《天文书》,并对他说:“我死之后马上将这本书呈献给皇帝;但是我们刘家子孙千万不要学习上面的内容。”

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明史·刘基传》

因为这本书是呈献给皇帝的,所以一般被认为是帝王之术,又不让自己子孙学习,所以有“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习帝王之术”的说法。

然后又对次子刘璟说了一番为政的要领,并且加了一句“我本来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一生所学,但是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

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然会想起我,到时候向你们询问我的临终遗言,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秘奏吧!”

又谓次子璟曰:“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明史·刘基传》

刘伯温两个儿子之死

公元1379年,刘伯温去世没几年,他的长子刘琏堕井而死,《明史》上记载“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意思是为胡惟庸一党胁迫而死。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招隐居故里的刘璟入京,被刘璟拒绝,最后被捕入京。

见到朱棣后,刘璟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坚持不受官职,并且不称呼他“陛下”,反而称呼“殿下”,直言道:“殿下百世后,讨不得一个‘篡’字。”

忤逆圣旨,刘璟被关入大牢,但是他早已心生死志,当晚便在狱中自缢身亡。

刘伯温的其他后人:

刘伯温和刘琏父子死后,本来刘伯温的“诚意伯”并非世袭,人死灯灭,可是朱元璋感怀父子二人因为胡惟庸一党而死,所以将“诚意伯”的爵位封给了刘琏的儿子刘廌。

朱元璋年间,刘廌因为犯了事儿被贬回故乡,后来虽然被赦免,但是一直没有进入官场,所以也免去了朱允炆与朱棣两位皇帝的交锋,从此寄情山水。

刘廌之后,爵位本来应该失传,没想到在嘉靖年间,刘伯温的第六世孙,再次被封为“诚意伯”,并且改为世袭,又延续了四代爵位,直到明朝灭亡,这才失去爵位。

总结:刘伯温名气虽大,但是在朱元璋眼里,功劳并不是太大。大概率是因为他投靠比较晚,又原本是元朝旧臣。而他本人之死说到底是党争之故,长子与其一般,次子也是站队问题。他的后代之所以能隔代袭爵,也是因为他的功劳而已。

大家都是怎么节省这个费用的?

住宿是旅游最大的一笔开支,也是唯一可以节省开支的消费,门票都一样,无非是年满60周岁以上免门票或收半门票,交通工具无非是自驾和坐火车,不存在省钱的问题,少花一块钱也到不了目的地,吃饭也没有压缩开支的必要,家常便饭吃饱就好,唯一可以节省的就是住宿费了。

一是住青年旅行,青旅就是穷游者的家,一个床位在30到50元之间,干净卫生服务热情,缺点就是光线不好,最大的好处是旅游信息特别多,能满足旅游者所有旅游需求,报团游组团游搭伴游,租车的拼车的应有尽有,价格不贵 。我第一次住青旅是在桂林的阳朔,网上看到一家青年旅行社在漓江旁边, 说是可以躺在床上欣赏漓江风光,冲这个在网上订了房间,在阳朔下了游船就找到了这家旅店,小单间80元一天,干净卫生,前厅不大装饰的很温馨,躺在床上真的可以欣赏漓江风光,小老板很热情,满足你旅游的所有需求。每天早晚前厅游客很多,互相交流, 互相帮助,亲如一家,有求必应,家庭气氛特别浓厚,我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从此爱上了青旅。 去年去西藏旅游,在网上查看了拉萨的好几家青旅,重点看客人的评价,客人评价好的,差也差不了哪去,客人评价一般的不考虑,这样选定了客人评价教好的尘埃落定青年旅行社,这个旅行社就在八角街旁边,旅店不大住的满满的,全是来西藏穷游的,男女老少各个年龄段的都有,大都是一个人自由行者,一会儿就能找到搭伴旅游者,这里志同道合的游伴太多了,彼此有共同语言,有说不完的话,这里还是艳遇的高发地,单身男女互相帮助,搭伴旅游自然就走到了一起,我在尘埃落定青年旅行社住了半个月,每天至少节省50元的住宿费,这半个月就节省了750。

二是拼房住,现在的私人旅馆特别多,都可以拼房住,两人间三人间多人家都有,虽然素不相识,都是出门在外几句话就聊熟了,多人间除了不方便之外就是安全问题,相互之间都有戒心,都怕对方偷了自己的小钱,其实这有点多余,虽然说防人之心可无,但现在都是网上支付,谁身上还带那么多现金,贵重物品和证件随身携带就是了,出门在外自己的东西丢不了就烧高香了,哪还想着摸人家别人的东西,再说了包里的那点生活用品白给都没人要,放心大胆的住啥事儿没有,住多人间一定要多交流,主动和同屋的打招呼,问一问哪里来的,聊一聊来干什么,一回生两回熟,一会就熟了,虽然第二天起床永不相见,但呆在房间的那一会儿最起码不别扭,相互说说话,消除戒备心理,相安无事,和谐共处一晚上。

出去住宿干净卫生安静就可以了,没必要住高档宾馆,高档宾馆是给花公款的人准备的,花自己的钱有几个住高档宾馆的,我们出去旅游住宿就是为了睡一觉,再好的宾馆你也没时间享受,两眼一闭三星级宾馆和五星级宾馆没有多大区别。去年我到黄山旅游,需要在黄山顶上住一晚上,我在网上看好了一家多人间高低床的宾馆,价位是130元,我儿子说那么多人肯定休息不好,说着就要给我定1400元的标间,我说没那个必要,反正五点多起来的看日出,在多人间迷糊一会儿就过去了,儿子拗不过我只好给我定了130元的多人间,房间内四个高低床八个人,晚上很安静休息的很好,住宿的人觉悟都很高,轻拿轻放小心翼翼生怕影响别人的休息。

三是带帐篷,自驾游必须带帐篷,走到哪露营到哪,炎热的夏季露营绝对是一种享受。自由行的也可以准备一顶帐篷,这是我去年游黄山时看到的,早晨起来看日出才发现宾馆院内有好多帐篷,在黄山顶上露营住宿真是不错的选择,省钱不说那种神仙般的感觉是其他任何地方找不到的。

四是自驾游的把车改成床,把后排座改成能平躺的床铺最好,有的车本身就具备这个功能,没有的改装也花不了多少钱,车上睡觉比帐篷睡觉舒服安全,我的体会是车上睡觉有家的感觉能睡着,帐篷总觉得是遮风避雨的地方,睡在里面不踏实睡不着,一会儿感觉有坏人,一会儿感觉有毒蛇。车上能睡觉解决了旅游的大问题,不用为找旅馆发愁,大不了车上住一晚上。

整个明代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个什么来头?

沐王府,在明朝历史上绝对是颇为“传奇”的存在,虽然历代沐王府的主人都不是明朝的皇室宗亲,更不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但是整个沐王府却能坐镇云南,拱卫大明王朝的“南大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可谓是“与大明同寿”。

虽然期间也出现了一些朝廷中央与沐王府治下的云南地方不相和谐的“小插曲”,但整体来说沐王府自始至终都保持了对于大明王朝自始至终的忠诚,特别是沐王府为延续明朝的国祚与保全皇室血脉奋战到了最后一刻,这份忠心与品格也赢得了后世的赞誉与称颂。

沐王府的第一任主人沐英,用战功和忠诚开创了家族基业。

“沐王府”,虽然名为王府,但是真正能称得上“王”的,只有沐王府的第一任主人沐英一人。

沐英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从小家境贫寒,父母早亡,独自流浪到了濠州城,后被朱元璋发现,就此成为了朱元璋的义子,并改姓为“朱”。此时的沐英只有8岁,并且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尚未出生,于是,朱元璋和其原配妻子马皇后对沐英视如己出,不仅让其读书识字,还让其跟随大军出征,培养其行军打仗的能力。而沐英也在朱元璋的悉心培养与教导下,在军中不断崭露头角,其作战勇猛,立功无数,成为朱元璋非常重要的帮手,为朱元璋最终一统天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明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被朱元璋册封为为“西平侯”,赐丹书铁券。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大军征讨云南,在这之后,沐英等人又平定了云南地区的叛乱,彻底稳定住了云南局势。

随着朱元璋将傅有德和蓝玉召回,沐英就此开始镇守云南,而除了平定云南地方土司的多次叛乱,维持云南稳定外,他还在积极组织了云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大力发展国计民生。

沐英命令军队在云南大搞屯田,并且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百姓种植,这也使得云南地区的屯田总数达到了百万余亩,粮食产量高速增长,云南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百姓的生活条件就此得到显著提升。不仅如此,沐英还积极组织疏浚河道、兴修水利、建设道路,鼓励商业贸易发展,同时,他还大兴教育,鼓励办学,增设府学、州学、县学达几十所。

可以说,沐英主政云南的十年时间里,云南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他本人也在云南百姓以及少数民族部落中,拥有着极高的声望,就连此时的缅甸、越南地区也都是深知其威名。

沐英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并且与南京远隔万水千山,可朱元璋非但没有对他产生过任何猜疑,也没有像对待其他一些功臣那样加害于他,反而是自始至终都对其信任有加,以至于朱元璋不止一次的公开表示,沐英镇守云南可以让他高枕无忧。

而之所以会如此,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沐英对于朱元璋的那份绝对忠诚,让朱元璋倍感欣慰,甚至是有些颇为感动。

洪武十五年(1382年),对于沐英有着养育之恩的马皇后去世,这让沐英“心痛如绞,口吐鲜血”,一再上疏表达自己的哀痛心情,就连朱元璋都为之动容。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离世,不仅让朱元璋深受打击,就连沐英听闻这位与自己从小相伴长大、关系亲密的兄弟和未来国之储君离世,也同样是心痛不已,悲伤欲绝,并就此开始卧床不起,两个月后便因为伤心过度,便与世长辞了。

沐英去世后,他的灵柩被运送到了南京,朱元璋亲自前往迎接,并对其予以了厚葬,同时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赠谥号为“昭靖”,配享太庙。

在这之后,沐英长子沐春袭承了“西平侯”的爵位,并接替他的父亲继续镇守云南,到了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时期,沐氏家族又被晋封为“黔国公”的家族爵位,如此世袭罔替。

此后,沐英的后世子孙虽然依旧住在“沐王府”,但是除他之外,都只是享有“黔国公”的爵位,再无一人被封王爵,因而他也成为了“沐王府”历代主人中,唯一的“王”。

沐王府虽然世守云南,但依旧受到了朝廷中央的极大节制。

沐英之子沐春去世后,他的弟弟沐晟成为了“西平侯”。而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沐晟便遭到了岷王朱楩的弹劾,称其暗中与建文帝朱允炆有过往来,并且整个沐氏家族世守云南,手握重兵,成为了朝廷的威胁,应该对其进行制裁。

不过,朱棣虽然对于沐晟也是颇有微词,但考虑到云南的特殊情况,少了沐王府的镇守,其他人确实是难以胜任,于是便驳回了朱楩的弹劾,继续让其镇守云南。

“初,岷王封云南,不法,为建文帝所囚。成祖即位。遣归籓,益骄恣。晟稍持之。王怒,谮晟。帝以王故诏诫晟,贻书岷王,称其父功,毋督过。”

在这之后,由于沐晟在平定安南的过程中建立了功勋,朱棣又将其晋封为“黔国公”,沐王府的声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或许这个时候有朋友会问,既然沐王府有着如此权势和地位,同时又握有重兵,可为何从来没有听说过沐王府有过任何谋反的举动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沐王府虽然世守云南,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朝廷中央的节制的。

明正统五年(1440年),明英宗向云南地区派驻了巡抚,并且在云南地区建立了“三司系统”,可以说这样一来,就此改变了此前沐王府“一家独大”的局面,沐王府的任何行为,特别是用兵的举措都要受到朝廷的监督与限制。再加上一直以来,历代“黔国公”都是由皇帝亲自册封的,这也进一步强化了朝廷中央对于云南沐王府的控制。

其次,沐王府在云南,但是沐氏家族的陵寝却在南京。

前文中也说到了,沐英去世后,灵柩就被拉到南京安葬,而历代的沐王府主人去世后,也是按照极高的礼仪,葬在了南京,这也就使得沐家后人有了很深的忌惮。不仅如此,如同其他藩王之子被安排在京城为“人质”一样,沐王府中也有人被扣在了京城为质,从而也就让其不敢再有非分之想。

再次,就是沐王府确实对大明王朝是忠心可鉴的。

沐英十世孙沐启元袭承黔国公的爵位后,骄横跋扈、轻狂不法,甚至纵容家奴残害百姓,而就在当地官员准备惩治沐王府涉事家奴的时候,沐启元居然调集兵马,用火炮对准巡按公署,气焰极为嚣张。于是,沐启元的母亲宋氏将其毒死,并主动上疏向朝廷请罪,就这样她的另外一个儿子沐天波成为了新的黔国公。而这位沐天波虽然也曾有过对抗朝廷,拒不交饷的一幕,但在正统明朝灭亡后,也是他始终扶保这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纵观沐王府镇守云南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尽管朝廷中央也与其有过一些小的摩擦,但总体而言,双方的关系还是非常的融洽,实际上,这也是制度和人心共同作用的结果。

沐王府的最后一任主人沐天波,用生命践行着对于大明王朝的忠诚。

崇祯元年(1628年),其母宋氏毒杀了孙沐启后,年仅十岁的沐天波袭承了“黔国公”的爵位,成为了沐王府的最后一任主人。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正统明朝就此灭亡。与此同时,盘踞四川的张献忠开始觊觎云南,不断袭扰云南边境,而云南内部也出现了地方土司叛乱,沐天波就在“沙定洲叛乱”中险些丧命,并被赶出了沐王府。

最终,沐天波在孙可望等人帮助下,重新恢复了对于云南的控制,并且顺利归附了南明永历政权,开始全力扶保永历皇帝朱由榔。

起初的时候,李定国“两厥名王”,大败清军,收复大片故土,从而让人们看到了明朝“复国”的希望。可伴随着孙可望与李定国的反目成仇、倒戈相向,以及后来孙可望的主动向清军投降,永历政权的军队开始节节败退,永历皇帝朱由榔只能狼狈的越过国界,逃到缅甸境内,而沐天波也依旧跟随在朱由榔的身边,寸步不离。

然而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时候,“咒水之难”爆发了。

此时在缅甸国内,莽白发动政变,成为新的缅甸国王,而已经率兵进入缅甸境内的吴三桂也不断向莽白施压。于是,莽白向永历皇帝朱由榔捎来口信,让他过河同饮咒水以盟誓相约友好,朱由榔等人看出了这就是一桩“鸿门宴”,便安排了沐天波代为前往。果然,当沐天波到刚刚到达对岸便遭到了重重包围,与此同时,朱由榔的驻地也遭遇到了危难。

在此情形下,沐天波奋力抵抗,希望能够杀出一条血路重新与朱由榔会合,但终因寡不敌众,在奋力击杀九名缅甸官兵后,力战而亡。随他一同过河前往的幼子沐忠亮也同样遇难,父子二人就此客死在了异国他乡。

至于永历皇帝朱由榔,也在被莽白擒获后交给了吴三桂。康熙元年(1662年),朱由榔在云南昆明的篦子坡,被弓弦直接勒死,其余家眷也被尽皆屠戮,大明王朝的皇族血脉最终断绝。

对于沐天波舍生忘死,忠肝义胆的举动,清初学者邵廷采有着这样的评价:

“跋涉从亡,流离异域,不屈以死,见危授命,斯亦无愧其祖宗矣。邵廷采的评价真是中肯,沐天波忠贞不二,不屈而死,真的无愧于他的列祖列宗,无愧于大明百姓,无愧于汉家衣冠。”

而这不仅仅是对沐天波本人的极高赞誉,同时也是对为大明王朝镇守云南两百多年的沐王府所给予的充分肯定。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