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结婚(古代结婚的婚房为什么叫洞房呢)
什么叫结婚,古代结婚的婚房为什么叫洞房呢?
“洞房”一词出现很早,不过最初并不是指结婚的新房。那怎么就成了新房的代名词了呢?关于来历,这里有三个说法,还是按照年代顺序来说:
一说: 远古时期, 尧王巡视天下,遇到仙女两人一见钟情, 他们在姑射仙洞完婚,到了傍晚,结鸾之时,一簇神火突然于洞顶,耀眼夺目,光彩照人。从此,世间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称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称作洞房花烛夜的习俗了。
二说: 秦朝时,秦始皇强选天下美女。有一位十分俊美而聪明的三姑娘不堪屈辱逃进深山,和逃难书生沈博相遇,俩人各自倾吐了自己的不幸遭遇,逐渐的生了爱慕之情,插枝为香,对天盟誓,结成为患难夫妻。在当时没有房屋的情况下,他们便以巨石下的一个洞穴为新居。夫妻俩情投意合,相亲相爱。 后来此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后人对不畏强暴争取自由的三姑娘产生了崇敬和怀念,尊三姑娘为三圣母。 后来还一些文人有编撰了象宝莲灯.劈山救母等美丽多彩的神话,使“洞房”的传说更加优美动人。
三说: 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的人们住在半洞半房的房子里。到了结婚时,男方就嫁到女方的村子,与女方一起住在事先安排好的像洞一样房的房子里,这就是最早的“洞房”,后来"洞房"一词就沿用下来了。
不仅只是传说,从历代文人诗歌作品中,也可看出"洞房"一词的由来。
“洞房”一词最早出自《楚辞·招魂》:“ 容修态, 洞房些。”意思是美人有着俏丽的容貌,美妙的体态,在洞房中缓缓走动。此处的“洞房”是指深邃而豪华的内室。
汉代大才子司马相如曾有一首著名的诗歌《长门赋》,描述了失宠的皇后陈阿娇,日日苦苦等待汉武帝。可是天色将晚,还不见君王幸临,于是她独自徘徊,只好“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这时的"洞房"还不是指新人完婚的新房,而是指幽深的宫室。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君子有所思行》中咏道:“甲等高闼,洞房结阿阁。”北周瘐信有“三和咏舞诗”诗曰:“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这是“洞房”第一次和“花烛”联系起来,但是此处的“洞房”仍然跟婚房无关,而是指舞者在幽深的内室里舞蹈的场景。
到唐朝,“洞房”开始频频出现在诗文中,但仍然不是特指新婚之夜的婚房。大约到了中唐时期,“洞房”才开始引申指新婚之夜的婚房。比如刘禹锡《苦雨行》:“洞房有明烛,无乃酣且歌。”顾况《宜城放琴客歌》:“新妍笼裙云母光,朱弦绿水喧房。”就是形容新娘的装束和洞房行乐的情景。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句流传后世。此后,洞房才真正成为新婚夫妇新房的专称,一直沿用至今,代指新婚房。
为什么结婚当天新郎新娘叫入洞房?
结婚当天,新郎新娘为什么叫入洞房?到底有什么讲究?今天我就详细介绍下洞房的由来和入洞房的讲究。
01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古人常说的人生四大快事。很多人都觉得现在我们都住楼房、住别墅了,为什么结婚还叫入洞房呢?
这里就要说到一个人也可以称之为神灵,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之中的五帝之首轩辕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相传轩辕黄帝一出生,就显得非比寻常,生下没多久就会说话,15岁时,已经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公园前2697年,20岁的轩辕黄帝,继承了王位,因为建都在有熊,所以又称有熊氏。
02轩辕皇帝所处时代为原始社会,当时是群婚制。经常出现抢婚现象,男的看见好看的女人,直接抢走或者打晕拖走。部落之间经常因为这样的事情,闹矛盾,不团结。为此黄帝找来当时的几个大臣商议,想找出一种办法,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一时之间,也没有商量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有一天黄帝发现有一家人,虽然也是居住在洞穴里,但是入口非常窄小,仅能容下一人通过。这个洞穴引起了黄帝的注意,他坐在那里想了半天,然后召集大家再次商议。
黄帝说,以后再有人结婚,就把他们送到这样的洞穴里,还让大家都来祝贺。进入这个洞穴的男女,在一起共同生活一段时期后,才能出来,吃个问题由专人负责。凡进入过洞穴生活过的男女,大家都不可以再次抢夺了。同时为了辨别女人经历过洞穴生活,必须把自己的头发打个结。
黄帝制定的这个制度,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然后由仓颉具体落实,并告诉各个部落首领,大家共同遵守。
之后,部落之间有人再结婚的时候,就先挖好洞穴,举办一个仪式,然后把两个人送到洞穴之中。就这样开始一婚一妻制,也就是洞房的由来。
03古人举办婚礼非常隆重,入洞房非常讲究。
首先就是一拜天地。意思就是感谢天地的大恩。没有天地就不可能有世间万物,更不要提我们了,主要是表示不能忘本。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遇到高兴的事,也会说谢天谢地就是这个意思。
二拜高堂。百善孝为先,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夫妻对拜。就是说以后两个人要相敬如宾,相互尊重。
送入洞房的新娘。头娘都有一个红盖头,这个盖头不能自己掀起来。只能等待新婚丈夫招待好亲朋好友,到了一定时辰,母亲会告诉新郎,该去看看新娘了。这个时候大家都不能再闹了,新郎才能入洞房。
入洞房后最重要一个仪式,就是交杯酒。交杯酒就是用彩线把两个杯子连一起,新婚夫妇各饮半杯,然后交换喝完。喝完之后要把杯子仍到地上,最好成一俯一仰,象征阴阳和谐。
最后这个时辰非常讲究,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亥时是全天的最后一个时辰,表示到了入睡的最佳时间。而且亥字表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拥之态。所以入洞房的最佳时间古人认为就是亥时。也就是现在的21-23时。
明明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一个人可以过的很好,但是更需要结婚,与另一半繁衍后代,共享生活的幸福。
这都是因为人们喜欢互相爱抚、更害怕孤独!
希望能有一个避风的港湾,在那里休整驻足!
结婚之后,可以合情、合理、合法地解决各自的生理需求!
期盼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互相牵挂,魂牵梦绕的心上人。即使在耄耋以后,也可以儿孙绕膝,相濡以沫,互相依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为什么感觉都是男的娶女的?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男娶女嫁是中国传统的婚嫁习俗,建立在封建包办的基础上。
什么指腹为婚的约定,什么门当户对的前提……酿成了不少的婚姻悲剧。
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之后,还是没有完全脱离旧俗模式。
尽管已经改掉了男人三妻四妾的陋习,但对女人来说多少还是有失公平。
毕竟女方在娘家好不容易养到成年,正好到了能为家庭创造利益的时候,却被男方的一顶花轿,便抬走了女方十几二十年的养育和栽培。
不过据我所知,中国的婚嫁习俗也不全是男娶女嫁,有的地方就是女娶男嫁。
这个地方就是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南部地区,女娶男嫁是十分盛行的婚俗。
那里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习俗,男嫁女娶已经成了传统习惯。
在这那个地方,一个家庭如果有两个孩子,那么一定有一个是要嫁出去的,而嫁出去的这个一般都是男孩子。
并且有的男方嫁到女方家里之后,还要改名换姓加入女方的户籍。
这对男人来说,似乎也有失公平了。
其实中国的婚嫁习俗演变到现在,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了。
无论是男娶女嫁也好,女娶男嫁也罢,只要是建立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能够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那又有什么所谓呢?
古代对成婚有许多代称?
传统社会成婚的雅称
在传统社会,大多数人结婚都是没有见过面的,大都是按照双方父母的安排进行成亲,结婚也叫做娶亲。在近代之前,一般把结婚叫做成亲,新中国成立后称为结婚。婚姻在法律上称为婚姻成立,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建立夫妻关系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和其他责任的夫妻的民事法律行为。
在传统社会,把结婚称为共结连理,比翼双飞来祝福新人,就是说两个新人能够结合在一起,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非常值得大家去祝福,是上天安排的意见好事,以后就要共同生活在一起,成为一对恩爱的夫妻,很多古代人结婚主持人都会说预祝新人共结连理,两个人好像是天生一对无拘无束的鸟夫妻一样。除此之外,传统上还会用永结同心和白头到老来祝福新人,寓意是希望新人能够共同进退,能够一起到老,一辈子都恩爱,希望和自己的爱人一辈子都在一起。
除此之外,在古代,对结婚和夫妻关系还有许多雅致的别称。
第一,配偶。夫妻双方互为配偶,亦指男女相配为夫妇,《后汉书·邓训传》李贤注引《东观记》:“其无妻者,为适配偶。”亦作“配耦”。《汉书·孝昭上官皇后传》:“长主内(纳)周阳氏女,令配帝耦。”
第二,结发。源于苏武诗“结发为夫妇,恩爱两不疑”。“结发”本指年轻束发之时,后据此诗“为夫妻”语,作结婚解;也指妻子。俗称元配为结发。也有人说:“结发夫妻”一词源于古婚礼中的“合髻”。
第三,结缡。亦作“结褵”。原指古代女子出嫁时,母亲把悦(佩中)结在女儿身上,后来用为结婚的代称。《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后汉书·马援传》:“施衿结褵,申父母之戒。”
第四,结丝萝。《古诗十九首》:“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和女萝都是蔓生植物,纠结一起,不易分开。后因用“丝萝”比喻婚姻。《西厢记》:“便待要结丝萝。”
第五,结朱陈。“朱陈”原是一个古代村名。白居易《朱陈村》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婚娶图》诗:“何年顾陆回丹后,画作朱陈嫁娶图。”后遂用为联姻的代称。《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仰蒙雅爱,许结朱陈。”
第六,秦晋之好。春秋战国时期,征战频繁,人民多死于非命。有些诸侯国为了缓和矛盾,也曾通过联姻来建立和发展邦交。当时秦国和晋国就世代互相婚嫁结为姻亲。因此,后人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吴侯欲与君侯结秦晋之好。”
由上可见,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尽管有些婚俗和称谓已渐渐淡出,但是,追寻文化根源,重视传统民俗,已成为许多人的一种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