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交友群,为什么在东北有些人不愿意生小孩?

2023-06-18 19:38:03 37阅读

抚顺交友群,为什么在东北有些人不愿意生小孩?

这个问题显而易见并不只是存在于东北,而是社会现在正在面临的普遍问题。

否则的话,我们的政策也不会从计划生育开始到放开二胎,直至现在的三胎政策出炉。

抚顺交友群,为什么在东北有些人不愿意生小孩?

从政策的改变就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新生儿出生率曲线下降,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次。

而正如同楼主的疑问一样,为什么现在的人生活好了不愿意生孩子,也是很多人不解的地方。

三十年前,也就是我们的父辈母辈的年代,在农村每家有两三个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多一点的甚至有五六个也不稀奇。

可是现在多数人选择只要一个孩子,甚至是不要孩子,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丁克族。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

一切还要从我们的生活中说起。

其一是环境问题。

做一个简单的对比,三十年前,我国尚且处于崛起阶段,那是一个大跃进的时代,而在那个时代的洪流中,人始终是第一生产力,机械的不普及和落后注定了许多事情只能靠人力去堆才能完成。

而事实上,我们的先辈也在那个时代用人力堆出了许许多多现在看来都蔚为壮观的“奇迹”。

这里先向先辈们致敬!

然后再看回三十年后的今天,

我们种地有拖拉机,出门有单车,电动车,出租车,公交车,高铁乃至飞机,打电话有手机,有网络通讯,原本需要付出大量人力才能做到的事情,在科技的进步下,人所产生的生产力已经逐渐被科技所追上,甚至是替代。

所以环境对人力,起码是对普通人力的需求是呈现下降趋势的,间接的也就造成了大家观念里的改变,人多不再一定力量大,这是其一。

其二是生存问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

而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甚至是祖训呢。

这个说起来就有些悲凉的意味了,记得我曾看过一个历史大V发表的文章,即便是在历史上商业最繁华的宋代,人口平均年龄也只有不到四十岁。

到了近现代虽然好了些,但是在我们父辈母辈再往前的那个年代,生存依旧是个沉重的问题。

在这种生存条件刻苦的情况下,我们的先祖们就在情理之内的将种族延续放在了首位,因为只有庞大的种群才能克服那样困难的环境。

而到了现代,就如同前文所说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社会的发展神速,医疗体系的日渐成熟使得我们的生命不再在环境下显的那么脆弱。

寿命得到了延长环境得到了改变,一部分人就对下一代的延续也就没有先祖们那么迫切和渴望。

再者就是社会风气的问题。

如今的社会风气在某种情况上来说,并不是那么的好,年轻人攀比成风,为了虚荣抛弃了许多更加重要的东西。

对他们来说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才是追求,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人人都渴望更加美好的生活,但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生育和扶养就会成为一件重要的负担。

这样的负担并非人人都承受的起,所以选择退而求其次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这也无可厚非。

究竟来自哪里?

要想知道满族源自哪里,首先要了解东北古代的民族历史,才能一窥端倪。

上古时期,东北有三大基本族系:肃慎、秽貊和东胡。三族系起自先秦,迄于明清,贯穿东北古史之始终。这里主要说肃慎族系。

——肃慎——

亦作"息慎"、"稷慎"。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等东北各少数民族的祖先。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两岸中下游广大地区。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了联系。舜时,息慎氏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的,东北夷即有肃慎。传说中的虞舜、禹到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代,“海外肃慎”一直来服。“肃慎来服”成了圣王威德远播的丰功伟绩,为后世所景仰。《大戴礼记·少闲》称颂虞舜、禹、成汤、文王“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成王时,肃慎氏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康王时,肃慎复至。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汉武帝云:“朕闻……周之成、康……教通四海,海外肃昚, 北发渠搜,氐、羌徕服。”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也谓:“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之功。”因而,历代帝王均把"肃慎来贡"作为衡量文治武功,体现威德及于四海的重要指标,十分重视来进贡的肃慎人。 《国语·鲁语》不仅首次明确记述了肃慎所贡为“楛矢石砮”,还说“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异姓,“使无忘服也”。 由于早期文献对肃慎记载过于简略,好大喜功的中原王朝便把进贡"楛矢石砮"与肃慎等同起来,即使族称不同也要强加以“肃慎”或“肃慎后裔”之名。

——挹娄(yì lóu)——

东北古代的一个民族,来源于肃慎,继肃慎称号后使用的第二个族称,前后约有600余年(汉至晋)。活动区域在今辽宁省东北部和吉林、黑龙江两省东半部及黑龙江两岸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内,挹娄称呼出现于公元前1-2世纪时(西汉),挹娄一词,含义有两说:一,音近东胡语"鹿",为鹿之意;二,与满语"叶鲁"音近,为岩穴之穴的意思。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极。其土地多山险。其人形似夫余,言语不与夫余、句丽同。”

挹娄人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挹娄用作族称,即"穴居人"的意思。挹娄称号本是他称,久之成为族称,然直到公元554年(北齐天保五年),他们向中原王朝纳贡还自称肃慎。挹娄源于肃慎,参稽诸史,有明确记载。

《后汉书地理志》记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馀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土地多山险。人形似夫余,而言语各异。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

——勿吉——

是肃慎族系继肃慎、挹娄称号后使用的第三个族称,是当今生活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的各民族的祖先。活动范围在松花江东流段和北流段的广大地区,即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广大地区,中心区域在松花江与嫩江交汇处的松花江丁字形大曲折一带。

勿吉源于诸稽,是"窝集"的转音,满语为森林之意,东北人叫"树窝子"。勿吉人,就是林中人。在气候寒冷的东北,森林既是人们的好住所,也是他们狩猎、采集的好场所。

南北朝之初,松花江一带的勿吉人,摆脱了邑娄人的控制,5世纪初,取代了邑娄,占据了先前肃慎人、邑娄人的故地,说明了这支力量的崛起,同时也是肃慎、邑娄长期发展的结果,此后成了肃慎文化、邑娄文化的继承者和光大者。

《魏书·勿吉传》称之为“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其人劲悍,于东夷最强。言语独异。常轻豆莫娄等国,诸国亦患之。去洛五千里。自和龙北二百余里有善玉山,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如洛环水,水广里余,又北行十五日至太鲁水,又东北行十八日到其国。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其地下湿,筑城穴居,屋似形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可见,勿吉也是肃慎的一部分。肃慎曾与之并存一段时间。

勿吉人将长白山称之为徒太山,汉译为太皇山。他们把它当作神山来祭祀,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不是一件小事情。因为,后来的女真人、满洲人也是这样做的。长白山成了一种重要的象征,是一种从那时起一以贯之的象征,维系了生于斯、死于斯的人们的愿望与情感。

——靺鞨——

又称"靺羯",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是古代东北地区的满族先祖在历史上多次被中原王朝载入史籍,但是这些称呼都不是族群的自称。靺鞨是满洲先祖的第一个自称,意译的意思林中人。最早的称呼肃慎和后世知名度极高的女真在满洲语中是同一个词汇(JUSHEN),是森林的意思。

靺鞨分为七部,粟末部、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室部、黑水部与白山部。这七个部族的名称,都是以他们居住之地的河流或山脉为名。其中黑水部尤为劲健,是古之肃慎氏。

粟末靺鞨部居靺鞨的最南方,早在唐初就已归附唐。七世纪末,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统一依附唐朝各部,建立政权。后来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府都督。从此,粟末靺鞨建立的政权,就以渤海为号。渤海境内有十多万人户,经济很发达。他们派人到长安学习,带回许多汉文书籍。他们把土特产人参、貂皮以及马、铜等输入内地,受到内地的欢迎。

靺鞨本字应作靺羯,是自"勿吉"音转而来。靺鞨的粟末部就是勿吉的粟末部。最早记载勿吉粟末部的史书是《魏书》。《魏书.勿吉传》记载,从和龙出发,经善玉山、祁黎山、如洛瑰水、太鲁水,“又东北行十八日到其国。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太白”。此勿吉居于松花江流域,南部包括长白山,北部包括黑龙江,显然是指勿吉的粟末部。《魏书·勿吉传》大部分内容都是对粟末勿吉历史的记载。对于勿吉人的其他部落,《魏书·勿吉传》仅提到"有大莫卢国、覆钟国、莫多回国、库娄国、素和国、具弗伏国、匹黎尔国、拔大何国、郁羽陵国、库伏真国、鲁娄国、羽真侯国,前后各遣使朝献"。所以,《魏书·勿吉传》所载于延兴年间赴北魏朝贡的乙力支,是出自粟末部的使者。据乙力支自称:"其国先破高句丽十落,密共百济谋从水道并力取高句丽"。

黑水靺鞨部,居靺鞨的最北面,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下游两岸一带,发展较慢,分十六部。唐玄宗时,在此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余各部隶属于都督府,称为州,任命各部落首领为州刺史。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地区同内地的联系。

——女真——

别称朱里真、女贞、女直,今天的满族前身。五代时期,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从此,女真这一名称代替了靺鞨,“女真”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初。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隋称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宋朝人说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语。讹为女真”。可见,朱里真是汉名。为避辽兴宗耶律真的讳,改称女直,也写作女质。

辽朝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南起鸭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居于咸州(今辽宁开原)东北至束沫江(今松花江)之间,以辉发河流域为中心的称之为“回跋”(回霸);居于松花江以北、宁江州(今吉林扶余石头城子)东北,直至黑龙江中下游的称之为"生女真";居住在乌苏里江以东而近东海 (日本海)的称之为"东海女真"。

辽朝时女真又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辽天显元年(926)太祖耶律阿保机灭渤海,部分女真人随渤海人南迁,编入辽籍,称为“熟女真”,而留居故地的女真人,未入辽籍,称为"生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颜部逐渐强大,他们营建庐室,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带。

而生女真的主体就是黑水靺鞨后裔。后来建立了金朝的完颜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生女真分为几十个部落,其中完颜部较大。完颜部居住在鸭绿江上游及图们江流域,女真族是由这一带的朱里真人组成的,与采集珍珠的居民有关。完颜部作为黑水靺鞨一支,是从蜿蜒河畔辗转游徙,迁移至阿什河之滨的。女真族从长白山移居黑龙江中游,而完颜部就定居在完达山。

1115年,完颜部的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在会宁府(哈尔滨阿城)建立金朝。金朝灭辽、灭北宋,占领中原地区后,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于燕京,实行“南迁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初迁徙到燕山一带。以后定居在华北地区,而汉人逐渐向北迁移。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在汉族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逐渐与汉族融合。

1234年,蒙古人灭了金朝。金朝灭亡后,女真人仍是散居于关东,分为建州、海西、野人等部。

在元朝施行“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女真人直生长汉地,同汉人”的政策下把这些约占金朝女真总人口五分之三的女真人不作为女真人看待。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女真人为元朝管辖下的居民。蒙古汗国和元朝对女真的管理,首先是蒙古贵族在女真地区设置了路、府、所一套行政机构,"设官牧民,随俗而治"。

1235年,在图门江北一带设开元(治所在今东宁县东)、南京(治所在今吉林省延吉市东)两万户府后,接着在其它女真人居住区设立许多路、府、所,管理诸支女真人。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改辽东路总管府为开元路,女真人皆被纳入开元路。在辽阳、沈阳等路相继成立后,开元路只管辖沈阳路以北(今辽宁省铁岭市北)的女真人,南部的女真人由沈阳、辽阳等路分别统领。为了对分散的、处于后进阶段上的水达达等“随俗而治”。

到了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在明朝统治下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建州三卫”的出现,标志了满族主体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帜下,不止是女真各部,还有赫哲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的先民们,也采用了女真族的名号。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土木堡击败明军,俘获亲征的明英宗。自此,明朝对于女真的威信开始衰落,女真诸部逐渐失去控制。一些首领甚至敢于公然向明朝挑战,劫掠辽东地区。当时女真人已大致形成建州、海西和野人三大部分。其中建州同海西从牡丹江流域逐渐南迁至辽东一带,并定居于此。

明朝面对女真势力的发展,感到极大的威胁,为了加强对女真的控制,巩固其统治,采取“分其枝,离其势,互合争长仇杀,以贻中国之安”, 以致女真各部“各自雄长,不相归一”, 彼此互相牵制,陷于分裂、混战不休的状态。这给女真各部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统一已成为人心所向。

明朝皇帝及文武官将,贱视女真,称其为“东夷”,任意欺凌,百般盘剥。 万历十一年(1583年),出身建州左卫指挥使世家的努尔哈赤因祖、父被明朝误杀,以先人所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道路。

开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廷授予努尔哈赤都督佥事,寻升左都督, 后加授龙虎将军。与之前一味臣服或选择同明朝直接对抗的诸多女真领袖不同,努尔哈赤起初仍然依靠明廷所授予的官职来发展自己的实力,表面称臣,暗中称雄,很好地利用时局,逐渐在大体上统一女真、降服临近蒙古诸部。 期间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以凝聚部众,八旗制的确立,实现统一女真各部。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失利后不久去世。其继任者皇太极恢复汉人的原有待遇,同时开科取儒,使得汉人地位获得显著提高,缓和了后金内部女真同汉人之间的矛盾。 皇太极还将后金所属汉人和蒙古人等也一同编入八旗制度,创建了汉军和蒙古八旗。 他们同满洲人一样,也被称作旗人。

——满洲——

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诸申(女真的汉语读音,即是肃慎。)为满洲。1636年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49个大小领主齐聚沈阳,公推皇太极继承蒙古可汗大统,奉上“博格达·彻辰汗”尊号。同年,皇太极在盛京(沈阳)即位,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

满洲是部族名称而非地名,以取代当时女真人的称呼。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满洲一词,来源未久,表示部族之号,若肃慎、勿吉、女真,非地名也。”又据《满洲源流考》记载:“以国书考之,满洲本作满珠,二字皆平读。我朝光启东土,每岁西藏献丹书,皆称曼珠师利大皇帝。翻译名义曰曼珠,华言妙吉祥也。又作曼殊室利大教王。经云释迦牟尼师毗卢遮那如来,而大圣曼殊室利为毗卢遮那本师,殊珠音同,室师一音也。当时鸿号肇称,实本诸此。今汉字作满洲,盖因洲字义近地名,假借用之,遂相沿耳,实则部族,而非地名,固章章可考也。”自此以后,“满洲”作为正式的民族称谓被固定下来并统一使用。直到今天,满族将这一天视为自己民族的诞生日,称为“颁金节”。

由满洲人建立的清朝(1636年 -1912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 ,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 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 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满族——

1912年民国成立之后,清朝灭亡,满洲正式改称满族,成为中华民国“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成员之一。当时满族的境遇已大不如前,许多人不得不将名字更改为汉姓汉名,靠隐瞒族籍以避免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1931年,“918”事变后,末代皇帝溥仪等少数满清贵族投靠了本,成立“伪满洲国”,做了可耻的卖国贼;但也有无数的满族英雄加入到了抗日的行列,与各民族兄弟一起抵抗侵略,如黄显声、邓铁梅等,在国家颁布的三批抗日英烈中,满族在所有少数民族中人数是最多的。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承认满族为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恢复了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应有的待遇。许多之前隐瞒民族身份的满族人恢复了民族身份,满族的人口数量也因此成倍增长。新中国成立以后,满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人民一样,获得了参与国家管理的政治平等权利。

东北上古的"肃慎族系",自先秦肃慎之后,在汉魏为挹娄, 北朝时是勿吉,隋唐为靺鞨,其后女真和满族皆出于此。诸族一脉相承,绵延不绝,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发展生存。

有些人故意混淆视听,说满族的前身并不是女真人,并列举了很多金朝统治阶级的女真人进行对比,这里说一下这些是已经接受汉化的女真人,基本放弃了原本的风俗。而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却一直保持着原始风貌,就代表他们不是女真人?

女真人是一个统治的称呼,下面有很多的部落,就像一个房间里坐着一群国人,我们该怎么怎么介绍自己?大家介绍自己时会是这么说,我是河北人、我是河南人、我是北京人、我是上海人、我是广东人……难道说这些人都不是中国人吗?

按照他们说法,真正意义的汉人是建立汉朝的刘家人,其他人通通不能算作是汉人,都是伪汉人或者说是伪汉族。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能正视历史,歪曲串改历史,

为什么说明朝的成化犁庭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场壮举?

壮举应该谈不上,就明朝国祚而言,这一次对建州女真的打击算是抑制了女真民族的发展,延缓了被女真族灭国的时间,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抛开明朝内部农民起义的影响,后金对明的战争可以借鉴楚霸王的那句名言,即女真虽三户,亡明必女真,因为不可回避民族或者家族仇恨对战争指向性的影响。

明朝、建州女真、朝鲜的三角恋“元以其地旷阔、人民散居,设军民万户府五万,镇抚北边,日桃温、日胡里改、日斡朵怜、日孛苦江,分领混同江南北。”——《大明一统志.卷八十.外夷.女真》

元末明初时期,以部落形式聚居在今黑龙江依兰县一带的胡里改、斡朵怜两个万户府的女真人,受到黑龙江中下游“野人女真”南下侵袭和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分别在首领阿哈出、猛哥帖木儿率领下,沿今牡丹江向南迁移。胡里改万户府的女真人最终迁至绥芬河流域定居,此流域下游的双城子是渤海率宾府建州故地,所以在永乐元年(1403),明朝在此设建州卫,建州女真由此得名。另一路斡朵里部,最终在阿木河(今朝鲜会宁)为中心的图们江东西一带定居。到了永乐四年(1406),阿哈出向明庭推荐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指挥使,这样一来,胡里改和斡朵里两部同在建州卫管辖之下。

“明之惠于属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为最厚”——《明元清系通纪》

明朝对待边疆即上数民族的政策因地制宜,比如对待北方相对强大的蒙古族,在永乐之后就由深入漠北的进攻转为保境安民的防守态势;而对西南弱势的少数民族采取强硬的改土归流政策,这期间引发了诸多西南少数民族暴动,也导致了如棘人等古民族的直接消亡;与上述两地不同的是明朝对东北地区的宽容政策,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立卫所实际上是为归附的鄂温克、女真等少数民族提供发展空间,于永乐七年(1409)设立的奴儿干都司又成为各卫所高度自治背后的强力支撑。这里当然也受制于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明朝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扶持,也是为了其从侧翼夹击蒙古的战略思想。

建州女真为寻求自身发展,胡里改部与斡朵怜部形成世代通婚的亲密关系,结成一个比较繁荣的集团,这不仅吸引了散落于朝鲜北境的女真人依附,而且遏制了朝鲜向北发展的道路。建州女真虽然在农耕文明中得到发展,但其民族主体仍是游牧形式,故而对相临的朝鲜王朝产生强烈的经济诉求,这个诉求主要表现为互市和掠夺。朝鲜面对女真人的两面性,给出的对策便是恩威并施,恩就是拉拢女真势力,以便达到自高丽王朝时制定的北进拓疆之国策。朝鲜王朝给予建州女真的恩就是授予猛哥帖木儿为上护军,双方在庆源一带开展贸易,达到了共同繁荣的目的。

在朝鲜的一系列拉拢政策下,明庭开始加大对建州女真的拉拢,似乎有与朝鲜争宠之意。明庭在诏谕猛哥帖木儿前,朝鲜得到消息后威胁猛哥帖木儿“勿从朝廷使臣之命”,但猛哥帖木儿和另外一个女真首领把尔逊还是暗中接受了明朝的恩典,由此明庭在胡里改部的另一支女真中设毛怜卫,作为建州卫的子卫,这便破坏了朝鲜北进的原始计划。明为朝鲜宗主,故而朝鲜不敢与明作对,只是通过关闭庆源贸易来报复建州女真,而建州女真在失去贸易空间之后,只能采用掠夺的方式强行发展,但终究是敌不过新兴的李朝王朝。1410年3月,朝鲜王朝对图们江流域的女真进行了武力征伐,以把尔逊为首的毛怜卫女真族人惨遭屠戮,这便是著名的庚寅事变。这次事变之后,建州女真与朝鲜王朝的甜蜜关系彻底破裂,双方之间的局部冲突不断,建州女真心向大明的趋势已成定局。

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之后给予建州女真极大的军事支持,朝鲜王朝也不敢再向建州女真发动军事征伐,建州两部的经济和民生得到了稳定发展,建州卫至永乐二十一年时,人口已经达到了6000多。猛哥贴木儿为表示感激,率领部众参加了明成祖对鞑靼部阿鲁台的远征,并在战争中建树了功勋,被明成祖召至北京加以接见。明朝与建州女真的甜蜜期一直持续着,猛哥帖木儿多次亲自前往北京朝贡,明朝对于建州地方的扶持力度也被清代史学家孟森称为是最为宽厚的。猛哥帖木儿为了躲避朝鲜的攻击,将部众迁往凤州一带,明朝于永乐十年(1412)在此设立建州左卫,算是因人设岗。

但来自野人女真的威胁是建州女真不可回避的,明朝对于东北地区的宽容政策除了不准立国以外,几乎任其发展,甚至是互相攻打。时至宣德七年(1432),猛哥帖木儿从凤州回迁故地之后,受到“七姓野人”的攻击,猛哥帖木儿与其长子被杀,次子董山被俘,弟凡察与残众逃亡。这事件发生后,朝鲜终于找到复仇的机会,趁机派兵进驻建州左卫辖地。凡察即无去路又无归所,只能向明廷求救,可是明廷只下诏令野人女真放还董山,并无问罪之意。凡察在这个时候遇到阿哈出的孙子李满住,这个李满住在永乐年间就迁移部众独立发展,并成为建州卫指挥使,此时也有稳定的势力,于是就劝凡察暂时留下。等董山被放回后,与叔凡察商量后敲定融合之事,于正统五年(1440)率百余户迁到婆猪江流域,与李满往合流。

成化犁庭

凡察、董山回迁后,却于正统七年(1442)发生建州左卫的“卫印之争”,明廷出面将建州左卫为左、右二卫,以董山掌左卫,凡察掌右卫,虽然平息了叔侄矛盾,却也分化了建州女真,这就有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的建州三卫。董山并不满足眼前的安稳,也看到了分化建州女真的危机,于是就向明庭上奏要求迁出辽东,实际上就是为了进入农耕区获得进一步发展,明庭则动用军队护送董山部众迁往辽东苏子河,划拨土地用于安置,并准其开设马市于抚顺关。但在明庭这样的恩惠下,边关仍上报了“建州三卫督都私与朝鲜结,恐为中国患”的消息,这里的督都正是董山。

“正统时,建州卫指挥董山,煽诱北虏入寇,杀掠不绝。景泰中,巡抚王,遣使招谕。稍归所掠。复款关。 ” ——《建夷考》

董山的这个行为从本质上讲是为了部众的发展,但吃里扒外的这种行为着实令人不耻,且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董山时常率军抢掠明朝边境城镇。由于明朝于正统十四年(1449)遭遇了“土木堡之变”的浩劫,国力衰退,董山对明朝的态度从不顺从变为公然寻衅。时至成化二年(1466),董山直接率领军队攻打明朝边境,次年杀死明都指挥使邓佐,继而连续侵入开原、抚顺,铁岭、宁远、广宁等地,杀掠边民10余万。朱见深面对此局,本有安抚之心,但汪直赴辽东体察之后,回报了董山之野心和边民之惨状,朱见深便下定决心解决女真问题。

成化三年(1467年)五月,朱见深以总兵官赵辅挂靖虏将军印,作总指挥,左都御史、辽东总督李秉为副总指挥,率兵征讨建州女真部,并着令“捣其巢穴,绝其种类”,可见明庭对于女真恶行的痛恨之心。九月二十日,明军分左、右哨五道各万骑从抚顺关出塞,至十月三十日攻至建州,大获全胜,共擒九十九人,斩五百三十六人。由于建州卫与朝鲜的关系破裂,当明庭向朝鲜示意配合明军作战后,朝鲜国王李瑈果断遣中枢府知事康纯率万人协助明军作战。朝鲜有近水楼台之便,先于明军一步进入婆猪江,此时展现了相爱相杀的一面,朝鲜军所过之处焚烧村寨,捣荡屯落,遇青壮而杀,逢老幼而俘。朝鲜军大将鱼有诏率军攻破李满住父子据守的山寨后,大肆斩杀,李满住中箭后被鱼有诏所杀,其子李古纳哈也死于乱军之中,最终擒二十余人,斩三百余人。董山被俘虏后,在押送的途中试图逃跑,被明军就地射杀。

综上,明军与朝鲜都曾对建州女真有过恩惠,但其反复无常的态度成为悲剧的根源,脚踏两只船的行为终究会引来愤怒。据《李朝实录》记载,景泰二年(1451)的建州卫有1700余户,左、右二卫合计600余户,共计2300余户,人口差不多在一万左右。成化一战所斩杀和处决的女真人约1700人,虽将卫所老营付之一炬,但对其民族而言并算不上灭顶,比如说董山的五世孙努尔哈赤,百年之后带着女真的崛起向明庭复仇。而这一战之所以用犁庭来形容,就是针对女真部落的聚居地进行了如牛犁地一样的翻覆,是明朝廷借鉴汉朝对匈奴发动战争时“犁庭扫穴、摧毁龙庭”的比喻,寓意为彻底摧毁敌人。

参考史料:《李朝实录》、《明史》

摄政王载沣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就突然神隐了?

爱新觉罗·载沣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1908年12月2日,两岁多的溥仪登基,年仅25岁的载沣作为摄政王辅政。为了挽救大清,载沣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志大才疏的载沣不但没能拯救大清,反而加速了满清的灭亡。成为一介平民的载沣反而活出了精彩,他反对复辟、反对溥仪投靠日本人,在大是大非面前,载沣丝毫不糊涂。

一、高贵出身,仕途平坦

载沣出生于1883年2月12日,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载沣的父亲是道光皇帝的七儿子醇亲王奕譞。载沣是同治帝的堂弟、光绪帝的弟弟,他的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妹妹。高贵的出身让载沣的仕途一帆风顺。

1900年,慈禧太后向列强宣战,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端郡王载漪统领的虎神营士兵枪杀。德国以此为由组织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满清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派亲王前往德国道歉。

1901年,年仅18岁的载沣被任命为头等专使大臣,前往德国递交谢罪国书。载沣此次出行表现得不卑不亢,他拒绝德皇使用跪拜礼的无理要求,改为鞠躬礼。载沣得体大方的表现让德国人刮目相看,德国人称赞载沣“慎重外交,不辱使命”。

1902年,慈禧太后为载沣指婚,将大臣荣禄之女瓜尔佳氏许配给他。

之后载沣开始平步青云的人生。21岁载沣被任命为随扈对称,24岁被任命掌管新旧营房事务,并且得到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的机会。

二、幸运成为摄政王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在临终前指定载沣的长子溥仪作为皇位继承人,载沣作为摄政王与光绪帝的皇后隆裕共同辅政,25岁的载沣达到人生的巅峰。

当时满清政府已经病入膏肓,为了挽救大清,载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驱逐袁世凯

载沣当年出使德国时,曾经向德皇请教治国之术,德皇说他的秘诀就是集中兵权。载沣听完后觉得这是金玉良言。

如今载沣大权在握,他打算按照德皇的治国方略加强统治。因此,载沣把当时手握北洋军的袁世凯作为第一打击对象。

载沣最初打算杀死袁世凯,但是遭到奕劻和张之洞的反对。而且此时袁世凯手下大将段祺瑞借口驻扎在北京南苑的北洋军发生兵变,炮轰南苑。

载沣在关键时刻暴露出优柔寡断的弱点,他被段祺瑞的炮声吓破了胆,1909年1月2日,载沣以“足疾”为由,解除袁世凯的职务。

重用满人

载沣上台后,实行重满抑汉的策略,重用满人。载沣赏给弟弟载洵和载涛郡王头衔,让两人进入中央共同辅政。

1909年1月,载沣下令由载涛、毓朗、铁良为训练禁卫军大臣。将禁卫军打造成新的精锐之师,并且牢牢掌握在满人手中。

载沣还重整海军,他委派善耆、载泽、铁良、萨镇冰四人负责筹划重建海军。

通过以上措施,载沣达到集权于中央、集权于亲贵的目的。不过载沣所重用的满人,大多是贪婪无能之辈。

皇族内阁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颁布《内阁官制》,成立内阁,内阁共有13名国务大臣,只有4名汉族人,满人有9人,其中7人是皇族,因此被人戏称为“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是载沣执政时期最大的败笔,它使天下百姓特别是汉人感到寒心,连著名保皇派人物梁启超也愤然说道:“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

皇族内阁让满清政府彻底丧失民心,广大民众认识到,走改良派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武力推翻反动的满清政权,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载沣对此毫无办法,他被迫请政敌袁世凯出山。

在袁世凯的压力下,1911年12月6日,载沣被隆裕太后解除摄政王之职。

三、成为一介平民的载沣展现出让人钦佩的一面

载沣作为摄政王的表现糟糕透顶,直到成为一介平民后,他才表现出让人称赞的风范:淡泊名利、大节面前不糊涂。

淡泊名利

载沣回到家中,愉快地说到:“从此就好了,我可以回家抱抱孩子。”从载沣日后的表现来看,他的这句话是真心话,他把荣华富贵彻底放下了。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载沣回到醇亲王府,过上“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的平凡日子。

载沣性格宽厚,很少处罚仆人,即使王府经常发生失窃,他也不追查下人。

反对复辟

当时有不少满清遗老念念不忘复辟,载沣的嫡福晋瓜尔佳氏就是一名积极的复辟分子,她从王府支取经费,结交政客和满清遗老,希望帮助溥仪复辟,载沣却从不参与。

瓜尔佳氏经常教育孩子们:“要好好的辅佐你们的哥哥,不要像你们阿玛那样没有志气。”

1915年冬,袁世凯的复辟进入高潮,为了笼络清室,他表示要将女儿许配给溥仪。载沣被迫表态拥护袁世凯称帝,但是他的内心并不赞同复辟。袁世凯病逝后,载沣祭奠光绪帝时说:“天地公道,人心公道,袁贼逆天,已遭报应。”

1917年张勋再次上演复辟闹剧,他发布了禁止亲贵干政的命令,满清的皇宫贵族非常不满,他们纷纷去找载沣,要求他出头去找张勋理论。载沣却冷冷地回应说张勋复辟是胡闹,自己绝不参与,最终这次复辟闹剧仅仅持续了12天。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11月5日,冯玉祥以防止清室复辟为名,派人将溥仪赶出紫禁城,载沣的醇亲王府成为溥仪的避风港,载沣暂时过上难得的一家人欢聚一堂的日子。

年轻气盛的溥仪却没有载沣这般洒脱,他和慕容复一样,念念不忘复国大业。1925年2月,溥仪在日本人的诱惑下,前往天津,秘密筹划复辟。

不做汉奸,坚守中国人的底线

1934年3月1日,溥仪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成为大满洲帝国的皇帝。对于溥仪的再次复辟,载沣并不认同,但是出于亲情,他在当年7月,前往长春看望溥仪。

满洲国的总理大臣郑孝胥看到前摄政王到来,非常高兴,他邀请载沣担任“日满文化协会”的总裁。载沣不愿意做汉奸,坚决地拒绝了,他还劝说溥仪,要谨防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可惜溥仪听不进去。

载沣见溥仪不肯回头,他在长春呆了一个月后,就坚决要求离开,返回天津。

新中国成立后,载沣的思想也与时俱进。1950年,载沣以九十万斤小米的价钱将醇亲王府卖给“国立高级工业学校”,他还废除了多年来一直不变的繁琐的王府礼仪,“摄政王”真正成为一介平民。1951年2月3日,载沣病逝于北京。

四、结论

为载沣盖棺定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作为摄政王,载沣的能力和魄力不足,他不敢杀袁世凯,最终养虎为患,袁世凯成为满清的掘墓人。载沣重用满人,加深了满汉矛盾,他还错失改革良机,他的皇族内阁让满清失去最后的救赎机会。

退位后的载沣,却展现出他光辉的一面,他淡泊名利,坦然接受失败的现实;他认识到共和是时代的潮流,坚决反对复辟;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也毫不含糊,拒绝做汉奸;他与时俱进,最终废除了王府的礼仪,真正实现平民化。

月退休工资2000元?

现在我国退休老人的工资水平人与人之间差距很大,有的10000多、有的8000多、有的5000多、有的3000多、还有的2000多、1000多元的。工资不平均、各地发展也不平衡,所以各地收入也不一样。

题主所问月退休工资2000元,会生活的怎么样?城市退休老人退休养老金有高有低、多就多花、少就少花。假如说每月2000元的养老金,在三、四线城市生活,并且有房有车。我认为也能过上一般生活水平。每月交水电费50元、物业费50元、礼上往来100元。还剩1800元,每天计划花50元为自己的生活费,这50元计划买20元肉、十元菜、五元米面共用去35元。每天生活里还能挤出15元,一个月就是450元。这450元就是机动钱,把这450元钱存在银行,以防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找上身来,买药看病用。再说冬天还得交1000多元取暖费,估计只要你计划的花这每月2000元的养老金,每年还能略有结余。

所以说在城市生活,只要有房子住,每个月2000元的养老金,生活处在一般水平,就是不能远处旅游,不能经常下饭店。这就是钱多多花、钱少少花的道理。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