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相亲网,而不实行满汉联姻吗?
回民相亲网,而不实行满汉联姻吗?
满蒙通婚始于努尔哈赤时期,并且大多数均为政治联姻。
努尔哈赤时期,曾带领建州女真三征蒙古科尔沁部落,皆大败而归,于是努尔哈赤便改变了对于蒙古部落的政策,用联姻的方式建立与蒙古部落,特别是科尔沁蒙古的联盟关系。不仅仅是努尔哈赤自己,就连努尔哈赤的儿子们也是纷纷迎娶蒙古的贵族子女,而也有不少女真贵族的女儿们嫁到了蒙古。
与蒙古部落的政治联姻在皇太极和顺治时期达到了巅峰。皇太极后宫中,地位最为尊崇的五宫后妃,即即正宫皇后哲哲、关雎宫宸妃海兰珠、麟趾宫贵妃娜木钟、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以及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均来自于蒙古;并且这五位后妃也仅仅出自与两家,一家是姑姑哲哲带着自己的两个亲侄女海兰珠和布木布泰嫁给了皇太极,另一家是皇太极打败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后,迎纳了林丹汗的两位遗孀,娜木钟和巴特玛璪。皇太极死后顺治皇帝继位,也在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先后迎娶了两位科尔沁蒙古部落的贵族女子为皇后,第一位皇后还是顺治母亲孝庄的亲侄女,舅舅吴克善的女儿。
满蒙同为少数民族,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口数量上,相较于汉族人处于绝对的劣势,因而更容易建立相互认同的同理心。况且满洲与蒙古的联姻和联盟是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清朝历代帝王所遵循的“国策”,为的就是团结蒙古部落的势力,在加强对于蒙古部落的统治的同时,稳定边疆安宁,所以对于满蒙通婚并没有限制。
满汉不通婚起源于努尔哈赤对于汉族人的“仇视”态度,而在多尔衮专政时期,已经从“满汉不通婚”变为了“旗民不通婚”。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对于汉族人口采取了极为仇视的态度,因而也制定了激化满汉矛盾、降低汉族地位、压榨汉民族百姓的政策,“满汉不通婚”就是其中之一。
而皇太极继位之后,逐步改变了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对于汉民族的政策,开始接纳汉民族,并且不断尝试用各种政策缓和满汉矛盾,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并没有就“满汉不通婚”的政策作出调整。
在皇太极死后,顺治皇帝继位,多尔衮开始专权摄政。定都北京的多尔衮为了进一步消弭满汉矛盾之间的矛盾,但是也为了遵照皇太极一贯要求的保持满洲人传统的旨意,同时也是出于对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的敬重,多尔衮没有完全的都否定“满汉不通婚”的政策,而是改为了“旗民不通婚”,也就是说,满洲人和汉族人可以结婚,但是汉族人必须是在旗的,也就是必须要隶属于汉军八旗的序列,才能与满洲人进行通婚。
但是可以说这个通婚的范围是非常小,毕竟当年多尔衮带领着关外几乎所有的八旗子弟入关,军队人数也就只有不到二十万,满、蒙、汉各族在旗人口相加就一百万左右。可即便如此,相较于之前努尔哈赤时期的政策,也算是一种进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满汉不通婚”的政策最终为慈禧所废黜。由于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不断,再加上国民的整体认知有了提高,最终,由清朝末年掌控朝政的慈禧太后主持废黜了“满汉不通婚”的政策。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发布懿旨:
“ 我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著为禁令。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至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搢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断不准官吏胥役藉词禁令,扰累民间。如遇选秀女年份,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汉人,免蹈前明弊政,以示限制,而恤下情。将此通谕知之。”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清朝正式允许了满汉通婚,废黜了“满汉不通婚”这一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政策。
女孩在订婚前不能见男方家长?
谢谢悟空问邀请回答,在我们当地,女孩在订婚前不能见男方家长,大家如何看待这样风俗习惯?
第一次听说,女孩在订婚之前不能见男方家长的事情。在我国封建社会和不开放年代听说过。以前订婚都是媒说之言,连男孩女孩都不见面,但是家长包扮,作主,两家父母定落,也没听说有女孩不能见末来的公婆。所以,对此种情况不明,没有了解,本人不便乱下结论。问题存在什么关取,当地的传统文化,风俗民情。
不过对本题所说的情况,如何看待这样的风俗习惯。来提自己一点看法:
一,可能是一些少数,边沿,或者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深山老林村寨。
二,传统的思想观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不畅地区。
三,有可当地的婚烟观念淡博,对国家的婚姻法了解少,加上租辈守旧思想严重地方,可能在婚姻,特别是订婚环节上,都以传下来的封建,包扮,思潮影响,左右当今的婚姻,订婚,等!我然不会有类似,不开放,不明智,落后的婚姻观,和于社会不相而行,不和皆,相相而背的订婚习俗。
四,在新形式,新时代,新的婚姻观念下,能有女孩订婚时不能见男方家长,纯属是不正确,不新时,不客观,不明智的举措。
五,如果照此订婚,接下来有很多问题和憋端,和矛盾,影响着社会,在年轻人中造成很伤害。甚至悲剧的发生:
1,订婚后,真正能成功,完成组格。
2,即便成功,顺利结婚,也不会和皆,感情基础差。
3,对家人,父母不尊重。
4,夫妻,公婆,不能和平相处,矛盾重重,争妙不断,伤害了全家人的心。
5,给生活,家庭关系,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6,有可订婚之后就会离婚,造成很多尴尬的结局。
如今!新社会,新思想,新文化,应该破旧立新,要尊绚,和依靠婚姻法来办事,树立时代新风尚,改变那些旧的婚姻观念,传统,老的,不和皆的婚制度和做法,积极的去走光明正大,开放的,好的婚姻,订婚办法。建康的,向上的恋爱观。和公婆,家长,兄弟,姐妹,叔叔,大爷,痛痛快快的,去迎接家长的考察,顺利的拿到,准备做媳妇的资格,和合格证,而做出努力,用更好的姿态和笑容,去打好这场爱情订婚仗。
当然,本题所说可能会,有一定背景,及风俗,文化,民族习惯不同,造成的历史怨恨,必须要正,必须要创新,走出这糊涂的竞地,使得爱情火花,开的旋丽,更骄艳一一
兰州拉面和兰州牛肉面一样吗?
兰州人的一天,总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
不论寒暑,早起,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总是让人有一种优越和满足感。似乎在接下来一天的中,总是干劲满满。
兰州牛肉面不仅是一种味道,它同时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家乡的味道,一种思乡的渴望。
现而今,无论大江南北,天涯海角,在每个城市的街头巷尾都能看到,醒目的兰州拉面的招牌,人们都说:兰州拉面占领全中国了!
实际上兰州人从来都不会说出“ 兰州拉面 ”这个词。
在兰州,只有牛肉面。当然,外地人往往会认为兰州人这种执拗有些没必要,不就一个叫法吗?但是我却认为实际没这么简单。从感情上说,“牛肉面”这个词传承了100多年,已经深深地刻进了兰州人的心里,怎么能随便就改?
重庆小面如果被改名,相信重庆人也不会答应。要是把武汉热干面叫成麻酱拌面,想必武汉人也会急。这已经是一个城市的标签,一种饮食文化的传承。
从行业角度,兰州师傅不愿意将其称为“拉面”,因为感觉会将人们的注意力过度的吸引到了抻面的动作上。许多面食其实都采用了这种制作面条的手艺,如新疆拉条子、山西拉面等等,并不是体现了牛肉面的真正特色上。
兰州牛肉面的核心本应该是那碗澈亮的肉汤,需要认真解释的是真的是肉汤,不是只用骨头熬汤!只有大块上好的牛腩再辅以牛棒骨和鸡,才能熬煮出好的肉汤,灵魂则是香而不辣的辣椒油,而且这一勺辣椒油的制作过程绝非简单的熟油泼到辣椒粉上那么简单。
但是非常遗憾,“兰州拉面”这个词的盛行却抹去了兰州牛肉面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元素。
其实,遍布兰州以外的全国各地叫“正宗兰州拉面”的面馆都不是兰州人开的,实际上 90%的“兰州牛肉拉面”店都是青海人开的,都来自青海化隆,所以那些年你吃到的兰州拉面应该叫青海拉面更为贴切。
上世纪八十年代,化隆人开始把拉面生意推向全国。起初叫青海拉面,后来因为兰州牛肉面名气更大,就索性换上了“兰州牛肉拉面”的招牌,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有近4万家来自青海化隆的“兰州拉面”。
化隆回族自治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全县20万人口,1/3在外做拉面。拉面大军却从全国各地“拉”回数亿资财,青海拉面的成功当然离不开化隆人的汗水和努力,背后也有政府的经济支持。只要是做拉面生意,化隆人就能在无抵押的情况下得到几万元的贷款,第一年的利息由县政府出。这样的政策已经持续了20多年。
其实兰州人真的应该感谢青海人,如果不是青海化隆人不断的走出去并到处开设“兰州拉面”馆,兰州牛肉面的知名度恐怕也不会这么高。
但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两回事。现在看来最大的问题是,全国各地人对兰州牛肉面的认知,已经牢牢的停留在青海化隆“兰州拉面”层面上,街边小店,规模不大,装修简单,两三个人经营,价格适中,口味谈不上好,但也能吃。
不过,现在青海人也有了新的发展思路,在很多地方,一些青海人开的“兰州拉面”馆,似乎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正在更名为“化隆牛肉拉面”。青海面馆似乎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
近几年从兰州本地走出来的一批正宗口味的牛肉面品牌在全国各地发展势头强劲,相较于大多数人吃过的“正宗兰州拉面”(青海拉面)来说,真正的牛肉面确实给外地的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逐渐打破了对“兰州拉面”的固有认知。
现在回过头来,告诉你“兰州牛肉面”的口味正宗在哪!
兰州牛肉拉面有悠久的历史,兰州牛肉拉面传说起源于唐代,但已因历史久远已无法考证。有传,真正的“兰州清汤牛肉面”,是河南省怀庆府(今河南博爱县)清化小车牛肉老汤面演化而来的,煮牛肉后,放凉已经成了肉冻的胶体状物,也就是老汤,是小车牛肉里最入味儿的,鲜美无比,此汤乃是做牛肉面的上品。也是清汤牛肉面的前身。
后经史料记载,真正意义上的兰州的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陈维精处学徒后带入兰州的,经后人陈和声、马宝子等人以“一清(汤)、二白(箩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
兰州拉面讲究:
鲜美的高汤,劲道的面条,撒上香菜蒜苗、一把萝卜,再加一勺辣油,一碗香喷喷的兰州牛肉拉面才算完美的摆在眼前!
一、选料严苛
甘南的牦牛肉:甘南藏族自治州海拔高,天然草场无污染,甘南牦牛四肢粗短、耐寒、牦牛肉肉质鲜红、鲜嫩、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味鲜美而纯厚,加以适量草果、桂皮、丁香、三奈、茴香、姜皮、花椒等煮后,汤味纯香而悠长,口味甚佳。
永登的面:兰州市永登县优良麦种“和尚头”磨成的面粉面筋值量高,色白微带黄,面条进口筋斗、稍发脆、面香而口感甚佳。面条在汤内浸泡时,面条紧而汤不浑。
甘谷的线:是指甘肃省甘谷县盛产的一种细而长的线辣椒,该辣椒经晒干后,压磨成的辣椒粉色艳红、含油脂、味辣而香,制成的辣油辣味纯厚、色泽红亮。
二、5道工序 8种面条
现在能传承下来的中国民族手艺已经不多啦。要做出一碗正宗好吃的兰州拉面,拉面就需要5道工序,九九八十一揉,光是揉面也要揉1个小时,需要很好的体力与对美食追求的耐心。
根据食客的喜好,师傅会拉出大小粗细不同的面条。拉面师傅有力的臂膀和熟练的手势,拉出来的面条劲道十足!
扁型面从窄到宽分为:韭叶、薄宽、宽滴、大宽。
圆型面从粗到细可以分为:二细、三细、细滴、毛细。一根大宽是一根毛细的100倍!
三、牛肉高汤,熬煮8小时
一碗好面的精髓在于汤头。采用百年古法制作的老汤。每日煮入上百斤新鲜的牛肉,加入羊肝、老土鸡和十余种传统佐料熬制而成。煮出来的汤头清澈见底、浓香。
成品加一勺子辣油,吃起来更带劲!光是闻就香气逼人,把面条萝卜牛肉香菜蒜苗一起放入口中,一口接一口连汤也全部喝完!一滴都舍不得放过!
最后再补充几句,各地的牛肉面与之相比,无论是色、形、味,也只能做到接近,主要原因是各地水土差异而造成牛肉面中各种主、辅料成份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大部分地区食客很难吃到真正的“兰州牛肉面”。而兰州牛肉面主要成功技术的汤料只有在兰州才能达到原滋原味。
所以告诉大家,不带“拉“ 字的兰州牛肉面才是最正宗的!
如果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兰州吃一次正宗的“兰州清汤牛肉面” !
为什么有些中国单身男士娶老婆都去东南亚?
1、东南亚的交通发达,签证相对简单。
这些东南亚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去这种国家的航班很多,签证也很容易办到。总的来说就是交通更方便,手续更简洁。
叙利亚是西亚的国家,离我们国家比较远,他们一直在打仗,交通很不方便,手续也很繁杂。
2、东南亚各国相对战乱中的叙利亚来说更安全。
东南亚这些国家虽然说不够发达,社会治安没有我们中国好,但是相对战乱中的叙利亚来说要好很多,大家出国是去找媳妇儿,如果人身安全都不能保障,谁还敢去啊?
3、东南亚国家在历史上和中国的文化和人文的交流很多。
这些和国家和中国接壤,东南亚国家在文化上和中国边境的少数民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在中国的边境和东南亚国家接壤的地方,从古至今,就有着通婚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去东南亚做生意的,去东南亚旅游的人很多,有很多的中国生意人就定居在东南亚国家,在那里投资生活,这些中国商人国内的亲戚朋友,也会跟随他们来到东南亚国家做生意,定居生活。
有很多的中资企业,他们去东南亚国家投资建厂搞项目,大量的中国工人和其他人员涌入东南亚国家,他们的交流就更频繁,其中有一些人就和当地人通婚了。
叙利亚国家一直处于战乱状态,到那里去投资做生意的中国人很少,文化生活交流相对也就更少了。
4、在很多的边境城镇,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和东南亚人的语言相近,大家交流起来更方便。
东南亚国家有很多人懂中文。
这一点叙利亚就差的太远了。
5、宗教信仰对婚姻限制的要求不同。
东南亚国家大多信奉佛教,中国人信佛的人也很多。佛教教育对婚姻的要求没有那么多严格的限制。东南亚人和中国人结婚相对更容易。
西亚国家是阿拉伯人,他们大多信奉伊斯兰。伊斯兰的教义对婚姻是有严格规定。伊斯兰教规定要娶叙利亚的女人的男人必须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娶一个叙利亚的女人更不容易。
6、长相和身材的问题。
东南亚国家的人的长相和中国人更接近,她们的身材更矮小一些,中国男人的身材跟她们更匹配,在审美上也更容易接受。
西亚国家的女人确实很漂亮,它们长的更像欧洲的美女,身材更加高大。
中国男人在身材上跟叙利亚女人匹配的男人相对东南亚女人来说范围就更小了。
7、饮食等生活习惯,东南亚人跟我们中国人更接近。
叙利亚人的生活习惯跟中国人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在一起生活确实会有很多的麻烦。
一桩婚姻讲究般配,无论是生活习惯、文化信仰、地理外置、交通情况、接触的机会、人种的匹配等等的条件都需要衡量。
所以,从各个方面来看中国人到东南亚国家找老婆更切合实际。
大家隔壁邻居是怎样的?
我家隔壁邻居专门捡垃圾废品,还放在我家门口,女儿只用一招,就和谐解决了。
几年前,我们用尽洪荒之力终于在济南买了一套蜗居,楼房是一梯两户。我们住进去不久,隔壁也住进一对老夫妻,是房主的岳父母。
这对老夫妻70岁来岁,老头耳朵背,每天一大早老两口就大声吵吵,这也忍了,人家耳朵聋,权当闹钟叫起床吧,最不能忍受的,是他捡的垃圾废品全放在楼道里。
老人喜欢捡别人不要的东西,连臭鱼都不放过,这些垃圾就堆在两家公用电梯口,我们回家要迈过这些垃圾才能进门。向物业反应多次,效果不大。
后来,我以物业管理不到位拒交物业费相“威胁”,物业才进行处理,老人有所收敛,但过不了几天又恢复。
女儿忍无可忍了,说:“你们办法不行,以后别管了,我觉得还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只要捡回来放咱家门口,挡了我的路,我下楼就顺手给他扔到垃圾箱里”
“这样行吗?人家不会找吗?”我心里还是担心引起冲突,毕竟是两个老人,万一被赖上怎么办?
“放心,我不扔楼下,能扔多远有多远”。
两天后,女儿给我们发过来一张图片。一看图片我乐了。
隔壁邻居在楼道捡来的小洗衣机上贴了一张纸条,上边写着“以后不要给我扔东西了,有的东西放得不合适,你可以给我提出来,拿走说一声,有的东西你扔了,我还要去买”。
看来邻居觉得这个捡来的物件比较“珍贵”。
我给女儿回电说:“平平同志,还是你厉害啊,哈哈哈~~~~”
女儿有点得意地笑了,随后说:“我花钱买房子,交着高额物业费,每天上下班还得踏着垃圾进家,电梯口都成了他家客厅,我就像住在他家一样,这次,他贴纸条也不行,我还会继续,直到楼道啥也没有!”
“差不多就行了,也别太过分了,他一个农村老人,也没别的事,捡点废品卖点钱,只要不太影响咱就行。”
我停了停,继续找理由劝导“你楼上楼下看看,其他楼层的共用楼厅放的鞋子乱七八糟,都到电梯口了,咱们这层现在是好的了。”
“不行,我不管别人,我受不了这么脏乱,这是我的权利,我得维护!”女儿斩钉截铁说道。
“好吧,你还是得注意分寸~~~”我弱弱地说道。
几天后,我们去济南家里,一出电梯,我忍不住惊呼了一下。
两家共用楼厅里,除了邻居门口有一扫地用具,啥也没有,非常干净。并且隔壁邻居门口鞋架上的鞋子也摆得整整齐齐。
瞬间,心情大好,忍不住从心底为女儿竖起大拇指点赞👍
直到现在,我们和邻居也没有过交流,但两家共用的空间干净整洁。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如果遇到生活习惯好,素质高的怎么都好说,假如遇到我家邻居这样生活习惯不好的邻居,只能对症下药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