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交友,如何看待济南一已婚女子五个月内订婚三次?
平阴交友,如何看待济南一已婚女子五个月内订婚三次?
把骗婚当成事业,这样的人可是真够缺德的!
通过欺骗别人感情来获取金钱利益的,不论男女都是不可被原谅的。骗钱本身就已经是违法行为,在加上是通过欺骗别人感情的方式来获取的,更是缺德。
这个社会向来就不缺一些心术不正的骗子,他们是社会的毒瘤很难完全根除。都说人心是肉长的,但是这些骗子为什么就这么铁石心肠呢?怎么能那么心安理得的去欺骗别人的血汗钱,难道我们体内流淌的不是一样的鲜红血液吗?
我们题中所说的这名女子更是可恶,自己已经结婚,但还是通过利用一些未婚男士想要结婚成家的心愿来进行自己的诈骗行为。骗钱不说,肯定会给这些男士造成一些心理伤害,发现自己被骗,他们会很难过的,明明自己付出了时间精力和感情,对方却只想要钱,还真是讽刺。
奉劝各位单身的小伙伴,不管是谈恋爱还是结婚,一定要慎重,现在骗子太多,不是不想去信任,而是轻易信任容易吃亏。
项羽是真的要杀刘邦吗?
项庄舞剑,就是要杀刘邦。之所以要杀刘邦,理由很充分;而之所以没杀成,原因很复杂。
首先是项羽集团有杀刘邦口实杀了你刘邦,我们是有道理的,而不是无罪而诛。
有两件事,刘邦办得不地道,给人以口实。
第一件事是“绝河津”,阻遏友军。
刘邦扣关,是奉了楚怀王的命,所以名正言顺。但是,天下灭秦,你刘邦可以扣关攻秦,别人也可以扣关攻秦。早一日扣关攻秦,天下战火就可早日止息。
当是时,赵别将司马昂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赵国将军司马昂也要带兵攻秦。而刘邦办了什么事?
他把黄河渡口给拆了,意味着刘邦为了专属攻秦扣关之利,而阻遏友军。
这就很不地道,扣上一顶“缺乏大局意思”、“小集团主义”的帽子,不为过。
第二件事是闭函谷关,阻遏诸侯联军。
子婴投降,刘邦定了关中,他干了什么事?刘邦关闭函谷关、派兵拒守。
于是,项羽一怒,当阳君英布举兵扣关,项羽的诸侯联军是杀进函谷关的。
这件事,可以看做是鸿门宴的起因。
前者,为一己私利、不顾大局,阻遏友军;后者,则更为甚之,直接阻挡诸侯联军。
你刘邦这是要与天下诸侯为敌,杀你不为过。
其次是杀了刘邦对项羽集团最为有利所以,项羽集团有杀刘邦的利己动机。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刘邦的确力不敌诸侯兵,但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刘邦的实力很牛很牛。
天下诸侯之兵,也就是四十万。而刘邦呢?他有十万。
所以,刘邦是天下诸侯中最有实力的诸侯,项羽都要惧其三分。
乱世之中,以武力论雄长。
那武力最强的是谁?就是刘邦。
但形势最强的是谁呢?是项羽。
项羽想做诸侯霸王,就得让自己是武力最强的。所以,谁比他强,谁就威胁他的霸主地位,所以谁强就就要灭了谁。
现在,形势在项羽、实力在刘邦,项羽可以借四十万诸侯兵的形势,灭了刘邦,然后安享霸主地位。
所以,项羽想这么做,也能这么做,而且他就是要这么做。
方飨士,旦日合战。项羽是要拔刀相向,根本就没想跟刘邦谈,也没想摆什么鸿门宴。楚霸王,何等人物,能动手绝不吵吵。
第三是刘邦强要了一场鸿门宴,他打了项羽一个措手不及项羽根本就不想摆鸿门宴,他要摆的是刀兵阵。
但项羽还没出兵,天刚一亮,刘邦就带着礼物、带着笑脸、带着一众幕僚,来向项羽赔罪来了。
同时,刘邦的到来,也向项羽之外的天下诸侯摆明了态度,我要与天下诸侯同利,而不想与大家为敌。
鸿门宴,是刘邦强要的,项羽没想给。而鸿门宴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破项羽的势。
天下诸侯看到刘邦的态度如此恭谨,当然就不想再与他刀兵相见,毕竟打仗是要死人的,而且现在谁都不想死,马上就可以大秤分金、小称分银了。因为偌大的咸阳城以及秦帝国的百年积蓄,就在眼前。
鸿门宴的主角有项羽、有刘邦,但配角可不是亚父和张良,而是其他列国诸侯们。
大哥们聚会,亚父、张良都是小弟,只能靠边站。
所以,项羽杀不杀刘邦,也得照顾天下诸侯的意见。
而接下来,借助项伯的这个“楚奸”,刘邦成功地分化了楚国集团。很明显,亚父一拨就要让刘邦死,而项伯一拨就想让刘邦活。
那么,这个时候要杀刘邦就比较困难了。
所以,亚父一拨,来了一个“项庄舞剑”,而项伯一拨更厉害,直接是项伯出面,就是不让杀。
决定权当然在项羽。
但项羽有其不得已:他是贵族后裔,所以好面;他是事实上的诸侯共主,所以得讲大局;他还妇人之仁,所以犹豫再三。
所以,趁着项羽一犹豫、借着樊哙一闹腾,借着一个上厕所,刘邦跑了。
于是,项庄舞剑,失败了;于是,亚父很生气,怒吼了一声:竖子不足与谋;于是,项羽犹豫着继续喝了一杯酒。
总结:项羽点兵就想灭了刘邦、项庄舞剑就想杀了刘邦,但刘邦太狡猾鸿门宴,是刘邦强要的,目的就是不能跟天下诸侯打仗,因为打不过。
鸿门宴,项羽很被动,伸手不打笑脸人,豺狼来了有猎枪,但“朋友”来了就得有好酒。
鸿门宴,是刘邦在向天下诸侯示好示弱,目的就是要破项羽的势,天下诸侯不同意打刘邦,项羽就打不了。
鸿门宴,刘邦的关系艺术很高明,要秒杀项羽好几个数量级。后来那么多英雄都投奔了刘邦,不是没有原因的。
鸿门宴,分化了项羽集团,亚父一拨人、项伯一拨人,势必势同水火,他们很难再合作。后来亚父被项羽怀疑而负气离开,鸿门宴就是一个“伏笔”。
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
战国七雄之中赵国的创业之路可谓惊心动魄:赵国和秦国其实源自于同一个祖先。要说清这个问题我想先和大家聊聊华夏姓氏文化。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姓“字是女字旁,可咱们中国人不是随父姓吗?其实在上古时代中国人的姓氏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姓是姓,氏是氏,就像咱们中国古人的名字其实也分成两部分——名是名,字是字——比如关羽字云长、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姓氏最初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那时的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那时的人是随母姓的,随父的那个是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今天所谓的姓氏其实恰恰是当年的氏而不是姓。嬴姓家族的祖先是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曾辅佐舜帝驯服众多鸟兽,舜帝赐其为嬴姓。后来伯益后裔造父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周穆王将赵城赐封给造父,造父的族人以此为氏,称赵氏,即为嬴姓、赵氏。从此造父的后人就繁衍成为嬴姓赵氏家族。嬴姓赵氏家族的族长之位传到大骆这辈时娶了申侯的女儿,生有儿子成,是大骆的宗脉;同时大骆还有一个庶出的儿子非子。非子擅长养马,源源不断为周王室供应着对付西戎部族的战马,于是周孝王把秦地赐给非子,让他再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与此同时也没废黜申侯女儿的儿子成做大骆的宗脉。非子的后人形成了后来的秦国,那么成的后人呢?成的后人世代作为晋国卿士一直延续着赵氏的宗脉,直到这个家族诞生了一个名叫赵衰的人物为这个家族奠定了日后崛起的根基。当时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赵衰一直追随在重耳身边并和重耳同时娶了翟国君主的两个女儿,成为了连襟。后来公子重耳回到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念及赵衰多年的辅佐之功和连襟情谊——在当时晋国的军政改革中晋文公将晋国原来的三军扩编为五军,赵衰被晋文公任命为上军主帅,但赵衰从大局出发让先且居做了上军主帅,自己只担任上军副帅。此后赵衰一心辅佐晋文公称霸图强。
赵衰死后赵氏家族由其嫡长子赵盾执掌。赵盾长期把控晋国的文武大权,可这也引起了晋国君主和晋国其他世家大族的羡慕嫉妒恨。晋成公的姐姐赵庄姬是赵家赵朔的妻子,公元前587年身为侄媳妇的赵庄姬和赵朔的叔叔赵婴私通,之后赵婴被赵同、赵括兄弟驱除到齐国。前583年赵庄姬告发赵同、赵括要叛乱,早就对赵家心怀不满的晋国君主可算找到打击报复的理由了,在他的号召下同样对赵家不满的世家贵族揭竿而起,向赵氏杀去。赵同、赵括猝不及防,惨遭杀害。杀红了眼的贵族们打算斩草除根,一时间嬴姓赵氏家族惨遭灭门。不过赵家说是被灭门,到底还是有一个独苗逃出生天。谁呢?正是赵庄姬和赵朔所生的赵武——赵武幸运在他的母亲赵庄姬是晋国君主的姐姐,出生在晋国宫廷的他正好躲过了那场灭顶之灾。按说侥幸保全性命的赵武作为晋国君主的外甥可能会一直平平淡淡度过余生,虽然也算是贵族阶层,但应该不会恢复祖先封地,更不要说青史留名。问题是他不仅本人青史留名了,他的后代更是开创了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赵国。
说起来赵氏家族得以翻身应该感谢后来和赵家一起参与三家分晋的韩氏家族的祖先韩厥。韩厥早年是赵家的养子,深受赵家养育提拔之恩,如今赵家落难的他眼看其他世家贵族争相对赵家落井下石,但韩家一直拒绝发兵攻打赵家。韩厥不仅拒绝出兵,更是顶着巨大的压力进宫面君并大胆直言:“赵氏,先贤伯益之后。自中衍以下,嬴姓显贵。赵衰佐文公、赵盾佐襄公,皆社稷之臣,有大功于晋。奈何一朝获罪,而绝其嗣?今有功于国者,恐无后于晋!望君侯三思……”韩厥的话一定程度点醒了杀红了眼的晋君,他沉默半晌,自知有些过分:赵衰、赵盾功勋卓著,今以私心灭赵宗,难堵悠悠之口。沉思后的晋君命外甥赵武续嬴姓之嗣并将封地还予赵氏。事实上晋君之所以把赵家封地还给赵武除了韩厥的进谏之外,还有一层深意:晋国世家贵族的势力盘根错节,即使君主也难以完全将其打压下去,如今利用其他世家贵族的势力打压了实力最强的赵家,但难保不会有新的强势世家崛起,留下赵家势力作为平衡晋国各大世家贵族势力的一大砝码还是有必要的。况且赵武虽是赵氏后裔,但毕竟是自家外甥,用起来也相对放心。
这时的赵武十岁左右——一个未成年的娃娃如何能够把持刚遭大难的家庭?赵武年幼,不能持家,内外倚靠赵旃打理。赵旃是赵家另一个经历劫难而大难不死的幸存者,据说年轻时的赵旃嚣张跋扈狂放不羁,然而在经历家族变故后变得日益成熟,不再像年轻时张狂跋扈,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失去了跋扈的资本。赵旃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硬是在赵家经历几乎灭族的灾难后重新做到了新军将的位置上。即使如此他依然恪尽职守地辅佐作为赵家嫡长一脉的赵武。赵武渐渐长大成人,晋国的君主也换成了晋悼公。晋悼公任命赵武为新军佐,重新成为晋国八卿之一。此后赵武在晋齐鞍之战中立下军功,被任命为晋国执政,恢复了其祖父赵盾时代赵家的权势。赵盾主政后为晋国做了三件大事:(1)陪同晋平公,与齐景公、宋平公、鲁襄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武公、莒犁比公、邾悼公、滕成公、杞文公、小邾穆公在重丘结盟,从而巩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2)促成秦晋盟好——赵氏家族本就出自嬴姓,和秦国君主算是远房本家,虽然血缘早已疏远,赵武还是接着这个由头向秦国抛出橄榄枝,秦景公心有灵犀,认同赵武的倡导。前547年开春秦景公委派胞弟公子针访问晋国,递交国书。赵武对秦后子的造访很是看重,命叔向与公子针洽谈。此次议和获得了实效,自此秦、晋之间的斗争基本结束,两国的下一轮厮杀则要等到一百年后由魏文子斯领导的三晋伐秦战争;(3)促成晋楚米饼和约。在赵武主政的八年间晋国巩固了霸主地位,又以和平方针维持着中原各国之间的和平,为中原各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和平环境。
赵衰、赵盾、赵武三代人为赵氏家族的崛起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他们都还没把赵氏封地打造成为一个半独立的国中之国,真正为战国时代的赵国奠定基业的是赵武之子赵鞅。赵鞅身处的年代晋国君主的权力大幅缩水,晋国六大世卿家族都将自家封地打造成为半独立的国中之国。公元前525年晋昭公在位,赵鞅被任命为下军佐,是晋国六卿之末;公元前509年正卿魏舒猝死,赵鞅升任上军将,为六卿第三位,接替魏舒担任正卿的是中军将士鞅,他拉拢晋国六卿家族中的范氏、中行氏和智氏压制赵、韩、魏三家。鉴于士鞅势大,赵鞅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身为晋国六卿之一的赵鞅基本对晋国朝政不加干预,转而加大了对赵氏封地的内政改革:经济上减轻赵氏封地的税赋;政治上推行郡县制、礼贤下士、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军事上奖励军功,以功释奴。
公元前501年正卿士鞅去世,智氏家族的荀跞以中军将为正卿,赵鞅以中军佐为次卿。赵鞅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终于成为晋国六卿中的第二号人物,可这时赵氏家族内部潜藏的隐患却爆发了:当年赵鞅之父赵武继承赵氏爵位封地时因为年幼,依靠本家赵旃辅佐,为此赵武投桃报李将赵家封地内的邯郸城作为赵旃的封地(为了和赵氏本宗区别,下文称邯郸城的赵氏家族为邯郸氏)——邯郸氏的赵午联合范氏、中行氏向赵氏本宗发起进攻。赵鞅逃到晋阳和荀跞以及韩、魏两家组成联盟。至公元前497年7月中行氏、范氏、邯郸氏三家围攻赵氏,赵鞅仓皇逃往晋阳避祸,三家紧追不舍,兵围晋阳城。这时赵鞅迫切需要得到智、韩、魏三家的支援,尤其是据有正卿之职的智氏家族的态度更为关键,然而智氏家族却给赵鞅开出了一个难以接受的条件:若要智氏发兵援助赵家必须先杀死赵氏家臣董安于——这倒好,敌军还没退,就要赵鞅先杀自家家臣,要是开了这个先例岂不令所有家臣寒心?到时赵鞅又如何号召自家家臣为保卫赵氏家族而战呢?就在赵鞅一筹莫展之时董安于主动找到赵鞅说:”“如果我死,晋国便会安宁,赵氏得到安宁,那我哪里还用得着继续活下去呢?人生谁无死,我董安于之死已经来的很晚了!”转身便上吊自尽。董安于成也赵鞅;败也赵鞅。因为赵鞅能够知其才、用其才、尽其才,他早已将自己的生命交予赵氏,诠释着“士为知己者死”!
公元前493年在得到智、韩、魏三家的援助后赵鞅正式起兵讨伐中行氏和范氏,在这场战争中赵鞅首创军功定爵制度——凡在战斗过程中立下军功者奴隶自动免除奴隶身份,平民则可依据军功大小晋升相应的爵位,不知道后来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度是否是受了赵鞅的启发。赵鞅在这场战争中身先士卒,率军大败中行氏、范氏和郑国的联军。战后不久正卿智文子荀跞去世,赵鞅以中军佐成为晋国正卿,成为继赵盾、赵武之后赵家第三位执政。赵鞅执政后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消灭作乱的中行氏和范氏两大家族:公元前490年两家盘踞的最后据点——柏人被攻占,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晋国六卿混战结束。第二件事是恢复因晋国内乱而受到损害的晋国霸权:公元前490年赵鞅率军讨伐卫国、攻打鲜虞,逼迫宋国重回晋国势力范围。第三件事是在公元前482年黄池盟会中逼迫吴王夫差同意晋国先歃血,使晋国在晋吴之争中占了上风。第四件事是在公元前478年率兵讨伐卫庄公并打败前来救援的齐军,遏制了齐国重新崛起对晋国霸权的威胁。
赵鞅晚年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出现了犹豫——本来按当时的惯例:嫡长子继承制是天经地义的,但赵鞅的小儿子赵无恤打小天资聪颖,深得赵鞅喜欢。然而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赵鞅和其他玩政治的人一样必须以政治利益为重、以赵氏家族的未来为重,个人的喜好恐怕难以令赵氏家臣心悦臣服。思前想后赵鞅写了训诫在两片竹简上,叫来嫡长子赵伯鲁和小儿子赵无恤说“要慎重地记住。”三年后问他们,伯鲁已经不能说出上面的话了,问他的竹简哪里去了,已经丢失了;问无恤,他背诵训诫已经很熟练了,问他的竹简在哪里,从袖子中把竹简上呈给赵简子。因此赵鞅认为无恤是贤能的,立他为继承人,这就是赵襄子,就是这位赵襄子成为了三家分晋后的赵国第一代国君。
赵氏家族虽然平息了家族内部的纷争并和魏、韩、智三家联合消灭了范氏与中行氏,晋国六卿至此变为四大家族夺权,但赵氏自身也在长期的内战中损耗了大量实力,实际上六卿混战的最大获益者不是赵氏,而是智氏。智氏家族的家主智伯(即智瑶)在朝担任执政。而此时越国已帅军北上,称霸中原,这对于传统霸主晋国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耻辱。作为晋国的执政的智伯心里很清楚:晋国大权旁落,政出私门,若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进行削藩。为此智伯率先将智氏一个万户城邑先给晋公,韩康子、魏桓子也迫于智伯的威力,也先后向晋公献出一万户之邑。赵氏的宗主赵襄子拒绝献出城邑,智伯便联合韩、魏两军,组成三族联军攻赵。赵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简陋不能御敌,令延陵生率车,骑部队先行,自率大军随后,到人心向赵的大城晋阳防守。晋阳城墙完整,府库器用充足,仓廪粮草实备;而且宫殿四周茂密环生可用来造箭杆的“ 荻蒿”、“楮楚”,高十余丈。赵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积极备战。
智伯率联军到晋阳后即发动强攻。赵军依托城墙工事,坚守三月,联军始终未能攻克。智伯见强攻无效,便改用围困及水攻的战术,切断所有出入通道;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大水淹没城内“三版”(六尺),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城内生活非常困难,粮食即将断绝。人们悬釜(炊具)做饭,搭棚居住,士兵体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与日俱增;晋阳形势极为严峻。也不知智伯是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得意地说:“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他人国土,现在我已知道了。”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听闻此语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号,因为魏氏的安邑城,韩氏的平阳城都有可能是知襄子下一个水攻的对象。
危机之中的赵襄子决定采取分化瓦解联军,策反还击的对策;他派丞相张孟谈暗地去见韩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他们与赵联合,共同对付智伯。智伯叔父智果遇张孟谈,发觉韩、魏两氏可能倒戈,马上报告智伯,建议速杀韩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贿收买二人身边谋臣。但智伯并不重视,未采纳智果的建议。赵襄子担心事情有变,连忙通知韩、魏当即行动。三月丙午日夜韩、魏军秘密出动,杀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决堤放水反灌智军。智军因忙于救水而陷于混乱。韩、魏军急从两翼进攻。赵襄子则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大败智军,擒获智伯。最恨智伯的赵襄子还将智伯的头颅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伯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惊!
至此晋国只剩赵、魏、韩三家实力强大的卿大夫家族。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赵、魏、韩三家向周天子派出使节请求册封,早已无权无势的周天子只得默认三家分晋的现实,自此赵、魏、韩三家由卿大夫家族正式升级成为诸侯国,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的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以袁绍为首的各路军都不愿追击?
董卓死后,他的旧部对长安进行了疯狂的反扑。在长安城破之时,王允对吕布嘱托,让他与关东豪杰们联合,重新扶保汉献帝。可是王允就没有想一想,当初董卓撤往长安的时候,关东豪杰们都不愿意追击,现在怎么可能扶保汉献帝。那么,当初这些反董诸侯们为什么在形势大好的状况下,不愿意对董卓乘胜追击呢?
一、董卓的实力依然强大。由于董卓把持朝廷,倒行逆施,造成天下怨声载道。因此反董联军建立的时候,一时间声势大震,拥有十几万人马。天下大部分有实力的诸侯,要么参加讨伐董卓,要么袖手旁观,保持中立。这使得董卓的势力被压缩在洛阳一带,战略形势十分不利。
在经过几次作战后,董卓感觉形势上一直处于被动。虽然联军没有攻破他的主要防线,可是处于四面楚歌的状态下,很可能会带来不利的前景。董卓的主要根据地在雍凉一带,于是他产生了放弃洛阳,迁都长安的打算。
这是因为长安位于关中平原,东有崤函之险,西有自己的起家之地,战略形势要比洛阳好得多。因此董卓在大肆劫掠之后,放火烧毁洛阳,将汉献帝的朝廷和百姓迁往关中。在得知董卓撤退后,联军中只有曹操率军进行了追击,其他诸侯都按兵不动,坐视董卓的离去。
诸侯们不去追击董卓,最大的原因是董卓的实力依然十分强大,他们对追击董卓没有胜算。董卓的手下以凉州和并州的精锐组成,还合编了大部分中央禁军的精锐。这批军队以骑兵为主,还拥有像吕布这样的一流猛将。可以说,董卓的军队战斗力不比诸侯联军弱。
由于董卓的撤退是主动撤退,并不是在遭受了致命打击后的溃逃,因此他的军队实力尚在。曹操不忿诸侯们的消极应付,主动率领自己的部下进行了追击,结果在荥阳被董卓的后卫部队打得大败,自己也险遭不测。从这场战斗,我们也可以看到董卓军队的战斗力之强。
二、保存实力是诸侯共同的目的。在董卓撤军的时候,如果联军全军进行追击的话,对董卓的形势确实不利。因为董卓要护送汉献帝的朝廷,还有押送上百万的洛阳百姓。在面对讨董联军的追击时,会陷入十分复杂的局面。稍有应对失误,董卓军队就可能一败涂地。
为了对付讨董联军的追击,董卓安排了徐荣进行断后。徐荣精心准备,打败了追来的曹操。但是曹操的部下数量不多,被优势兵力的董卓军击败,并不能说明徐荣能够顺利击败十几万讨董联军。如果讨董联军全军压上,徐荣军很可能凶多吉少。
曹操在退回位于酸枣的联军大营时,看到天天置酒高会,不图进取的联军将士时,他感到无比的痛心。他为诸侯们进行了一番谋划,大意是兵分三路,分别从北、中、南三路进逼关中。在和董卓军接触后不与其交锋,坚守不战。这样,讨董联军就发挥自己兵多粮足的优势,把董卓军队拖垮。
但是诸侯们都不听从曹操的建议,随后不久联军就解散了,各个诸侯都率领自己的军队回到自己的领地。诸侯们不去追击董卓,表面上是董卓的实力尚存,没有胜算。而本质上的原因是如果追击董卓会进行激烈的战斗,会消耗各自的实力。各个诸侯都为了保存实力,不愿意再为消灭董卓做出自己的牺牲。
三、诸侯们急于瓜分关东的地盘。诸侯们保全自己的实力,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打算。那就是在那个变革的时代,要求每一个人做出的抉择。东汉末年经过党锢之祸、黄巾之乱和董卓乱政,已经走向了衰亡。诸侯们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起兵反董,内心却各怀鬼胎,有着各自的打算。
当时的诸侯们内心都很清楚,汉室已经不可复兴,但是对于历史下一步的走向又有着各自的判断。比如曹操还希望能够匡扶汉室,袁氏兄弟则已经有了取代汉室之心。至于其他的诸侯,有的是随波逐流,有的是拥兵自保。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自己实力的基础之上。
在董卓迁都关中的时候,整个汉献帝的朝廷已经失去了号令天下的能力。汉献帝对朝廷的影响,只能依附在董卓的势力之上,范围不出潼关。这样,整个关东地区就变成了无政府的状态。这片广袤的土地,就成为关东诸侯们眼中的成熟的果实,引发了他们的争夺。
在讨董战争初期,为了共同的利益,诸侯们尚且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对敌。但是如今董卓已经龟缩在关中一隅,对关东已经失去了威胁。那么接下来,诸侯们必然要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去争夺地盘。所以大家都不肯再把实力消耗到追击董卓上去,而是准备投入下一步争夺胜利果实。
在董卓撤军后,各个诸侯就开始了分裂。大家都匆忙赶回领地,去扩张自己的势力。袁绍就是在这个时候,与曹操进行了著名的谈话,来讨论下一步的方略。袁绍与曹操是少年时的好友,一直想要收服曹操为己用。
袁绍用半威胁的语气对曹操说,自己要先统一黄河以北地区,然后再率领北方的优势兵力,向南争夺天下。曹操看穿了袁绍的用心,不卑不亢地回答说,自己运用才能来抵抗,定然能够阻挡。袁绍还不死心,他派人劝说曹操,还在与曹操相会时,拿着一方玉印,向曹操示意,曹操都不予理睬。
从这些事件来看,作为联军盟主的袁绍,早就心怀异心。他为了争夺天下,自然不会去痛打董卓这条落水狗。而其他的诸侯们也不是傻子,也看穿了袁绍的居心。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也照样学样,对追击董卓毫不上心了。不久之后联军就解散了,随后整个关东就陷入了混战状态。在残酷的战争中,百姓惨遭涂炭,满目疮痍。
结语:讨董联军在初期的战争中占据了优势,迫使董卓撤往关中。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如果讨董联军的十几万大军能够团结一致,对董卓军队进行追击,很可能会给董卓军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就在此时,除了曹操之外,其他诸侯都停止了战斗行动,放任董卓联军安然撤往关中。
这是因为董卓的军队实力尚存,如果对它进行追击,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这种代价是诸侯们不愿意付出的。董卓胁迫汉献帝的朝廷龟缩关中,整个关东成为了诸侯们争夺的战场。为了保存实力,为下一步的生存和发展打算,诸侯们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追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是离家有四五百公里路的异地农村小学教师?
我的意见你应该去,找份工作太难了,现在一个农村小学教师名额得有多少人争啊。
一、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现在能考上编太好了。不要想远不远的问题,你报考前没有心理准备吗?经过自己努力争取到的为什么放弃。农村教师现在有乡村教师补助,有车补,将来晋职称还有照顾,只要你有能力,在哪里都可以施展,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二、在那里努力工作,你都有机会的
先就职,即使条件艰苦点,也不怕,学校领导会帮助你的。等几年,有机会就换个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如果你的个人问题没解决,就更好了。就地解决问题,两个人在一起相互帮助,你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三、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自己有了收入,自己就可以做想做的事情。有句话:“谁有不如个人有,老婆汉子还隔道手。”自己能挣钱养活自己就活得漂亮,活得洒脱。现在考个编制太难了。如果你感觉自己非常优秀,或者家里条件好,不需要这份工作,那你可以犹豫,否则,收拾行囊上路,准备开学上班。
@润物细无声201 有话说
如果你谁都指不上,就赶快去上班,机会失去就再也不会有了。现在能考上编的,要么家里有人,要么家里条件好。普通老百姓家孩子找份工作太难了。每次没考上的都是比较优秀,但是没钱没势的。所以,感觉自己没有把握找到另一份工作就赶快行动,不要犹豫,迈开步,莫回头,大胆向前走。(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