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交友网,如何理解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躬耕南阳?

2023-06-17 14:56:03 41阅读

昌邑交友网,如何理解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躬耕南阳?

缺乏史料记载卧龙岗为把自己编造成躬耕地,经常把《后出师表》中指南阳郡的“困于南阳”,强行解释成“困于宛城”,由此企图把“躬耕南阳”的南阳郡,也篡改成“躬耕于宛城”!但这是徒劳的,隆中向来以史为据,拒绝胡扯!下面就以史料说话。

首先东汉的南阳就指南阳郡!这是正史《三国志》《后汉书》共同的记载。

昌邑交友网,如何理解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躬耕南阳?

《三国志》记载:“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也。”“谢景者字叔发,南阳宛人。”

这里“南阳宛人”足以证明南阳指南阳郡不是指宛城,否则“南阳宛人”岂不成了“宛宛人”?哈哈真是滑稽搞笑的谬论!

《后汉书》记载:“ 南阳郡秦置。雒阳南七百里。三十七城,户五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一十八。宛、冠军、叶……”

《后汉书》明确记载南阳郡有三十七城,包括宛城。可见南阳就指南阳郡,和宛城是两码事。

其次,困于南阳绝不是指困于宛城。

我们先看看《三国志》对宛城之战的描述。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这次“宛城之战”共分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张绣投降,第二阶段张绣降而复叛打败曹操,第三阶段曹操反击,打败张绣,把张绣从宛城赶到穰城,宛城最后被曹操占据。

卧龙岗说支持者对宛城之战最后结局视而不见,只截取中间一次战斗的失败,就说曹操困于宛城了,这难道不荒谬吗?曹操把张绣从宛城赶到穰城,哪里有困于宛城了?

再有“困”和“败”是一个意思吗?

《三国志》记载“绣败太祖军於宛”《后汉书》也记载“操败于张绣”。可见史书关于宛城之战中的这次战斗用的都是“败”字!没有谁用“困”!

“败”和“困”是一个意思吗?查查字典就知道“败”的意思主要指输,失利,不成功。而“困” 是指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或者指包围的意思!显然宛城之战的这次战斗曹操是失利了,没有被包围也没有陷入无法摆脱的环境中,因为曹操最终占领宛城!

可见曹操根本就没有“困于宛城”

那么“困于南阳”到底指那里呢?

还是看看《三国志》的记载。

(建安)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建安二年)秋九月,术侵陈,公东征之。术闻公自来,弃军走,留其将桥蕤、李豊、梁纲、乐就;公到,击破蕤等,皆斩之。术走渡淮。公还许。(建安二年)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建安三年)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建安三年九月)是岁,太祖自宛征吕布……(建安四年)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还许,分兵守官渡。(建安四年)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建安四年)十二月,公军官渡。”

从以上记载可看出从建安二年到建安四年的三年时间里,曹操一直陷于东西两线作战:西线三次亲征张绣都未能解决,而东线曹操先后打败袁术、吕布,显然西线作战远不如东线顺利,西线明显陷入困境。但是随后东线又面临袁绍强大压力。

《三国志》注引魏书曰:“议者云表、绣在后而还袭吕布,其危必也。”

由此,张绣问题的不能解决给曹操带来极大的危险和困境,这正是所谓“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这种情况直到建安四年十一月张绣率众降,才完全摆脱,曹操才能放心大胆的在建安四年十二月亲率大军到官渡与袁绍决战!

可见所谓的“困于南阳”是指曹操在南阳地区三次征讨张绣未果,而造成的战略困境。这三次征讨张绣除第一次发生在宛城地区外,其余两次都发生在穰城及南阳北部的其它地区。因此《后出师表》“困于南阳”指的就是“南阳郡”无疑!

综合以上可知,《后出师表》曹操“困于南阳”是指“困于南阳郡”,那么《前出师表》的“躬耕南阳”自然也是指南阳郡无疑!

山东人都喜欢喝什么酒?

山东人豪爽,喝酒像喝白开水。

我有一次在济南开糖酒会,当地的一个经销商朋友接待我们,招呼我们喝酒用的杯子是喝葡萄酒用的那种大杯子,一杯全部倒满,没有一斤也有八两。我那朋友是一个典型的山东大汉,我记得等服务员把酒给大家全部倒上以后,他就从坐位上站起来端着面前装满酒的杯子,无比热情豪气地说他们山东喝酒有个规矩,接待远方来的贵客,主人要和客人一口气干三杯他手中端着的这种大杯子装的酒。我的妈呀,像我这种小酒量,不说三杯,就是半杯一口喝下去也吃不消,何况是不歇气地接连喝三杯。我一听,也急忙站起来,表示感谢,并再三求饶向他申请换成用茅台酒酒盒里放置的那种小杯子喝。我当时的窘态,可被他带来的朋友打趣半天。

说起山东白酒,武松三碗不过岗,酒后醉打老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景阳冈酒也随之流传至今,山东有名的酒还有一品景芝、孔府家、趵突泉、古贝春、孟尝君、花冠、兰陵等,这些酒有些我喝过,但大多数都没喝过,名字感觉不是风景名胜就是历史上有关山东的名人典故,文化气息浓厚。山东,是中国受孔孟思想影响最深的一个省份,也是孔子的诞生地。山东人,情深似海,义重如山,从他们喝酒的风格就可以感受得到。我每次到山东,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和体型,只要上桌喝酒的,无不是大碗海量。对客人热情,但喝酒也不强迫勉强,一切全凭自愿,就是喝那种气氛,图个高兴。

但你要问我山东人都爱喝什么酒,我很想回答山东人都爱喝我的酒。山东酒和贵州酒还真不一样,山东酒也是好酒,但我认识的很多山东朋友,只要喝过贵州酒的,再喝山东酒他们就会觉得差点什么味道,总之就是劲不够。我有两个长期待在贵州的山东朋友,每次逢年过节回老家,过完节再从老家回到贵州,和我在一起喝酒时,他们对老家的一切都满意放心,就是待在山东的时候,只要一喝山东酒就会想起我请他们喝的酒。我喜欢与山东人交朋友,我说山东人都爱喝我的酒肯定是夸大其词,但这也是我的心意和祝愿——有好酒大家一起喝,有钱全中国的朋友都能分到用。

如何评价汉宣帝和许平君?

大汉帝国的皇曾孙刘病已因为巫蛊之祸,从云端跌落到地面,成了混迹市井的小混混。他像汉高祖刘邦一样,交友广泛,与三教九流称兄道弟,人缘极好。

许平君本是监狱老头许广汉之女,出落的也是相当标致,刘病已也是翩翩少年,二人郎才女貌,珠联璧合,真是天作之合,让人羡慕。

刘病已许平君少年夫妻,婚后也是恩爱有加,虽然日子过的平淡如水,好在他们还有彼此,丈夫体贴,妻子温柔,小夫妻的日子也是甜甜蜜蜜。

婚后不久他们的爱情结晶诞生了,原本的二人世界突然多一个大大的惊喜,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更是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果不其然,大将军霍光来接刘病已回宫登基称帝,他们的好日子来了。

虽说刘病已的皇帝当得很顺利,可是许平君的皇后却当得是波折不断。群臣为了巴结霍光,提议让霍成君为皇后。汉宣帝下了一纸诏书,以寻故剑为名,向结发妻子告白,就这样许平君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

相对于大汗朝的开国皇帝,刘病已对待发妻的态度,让刘邦难以望其项背也。同样是糟糠之妻,刘邦发达以后,处处冷落吕雉。

刘病已确是始终如一,对待许皇后,真正做到了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都会不离不弃,这一点真的是难能可贵的,自古以来能做到糟糠之妻不下堂的皇帝真是少之又少。

感情深厚的许平君为刘询生下一女,却在做月子期间被霍显买通的医女毒杀,面对妻子的早逝,汉宣帝几近崩溃,可是年幼的儿女,让他不得不振作起来。

后来刘病已又立过两位皇后,先是霍成君立了又废,再是王皇后,充其量只是太子的保姆,皇帝从未宠爱她。即使后面他有了新欢,许平君永远在他心中排着第一位。

历史上著名的常败将军都有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076条回答。

其实我们对于刘峙的影响,几乎全部来自于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

个人认为,淮海战役的剧本写的不好,没有严格按照历史事实去写,有一些同历史差别较大的东西。

比如将刘峙称为猪,这是不公平,也是不客观的。

刘峙一生其实战功卓著,虽然也打了一些败仗,终究是功大于过,不然也不可能国民革命军的陆军二级上将。

作为中央军嫡系将领,能够称为上将谈何容易?

很多优秀军官混了一辈子,能够混到上校团长就很了不起啦!

我们看看刘峙一生的战绩:

刘峙的资历很老,也是科班出身的军官。

早在1911年辛亥革命的时候,时年19岁的刘峙就读武昌陆军中学第三期。

他果断参加了学生军,参加了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

1913年,刘峙考入当时全国最有名的保定军校,顺利毕业。

刘峙因为是支持孙中山的,所以在保定军校属于另类,在军阀部队也根本站不住脚。

至于孙中山一直没有自己的部队,所以直到1921年刘峙才成为孙中山麾下陈炯明的中校团副,并且加入国民党,开始了革命军事生涯。

这个阶段,刘峙表现非常出色。

1922年,孙中山发动了一次北伐,刘峙被任命为大本营游击第一支队队长。该支队作为北伐军的先头部队,进入江西与北洋军作战。刘峙部虽仅有一百余支枪,但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连战皆捷,一直攻到吉安老乡。

黄埔军校成立以后,当时已经30多岁的刘峙成为中校战术教官,兼参谋科长。

到了1925年,刘峙率领黄埔军校生组成的教导营,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因在淡水、棉湖激战中战绩显着,接着又在平定刘震寰和杨希闵的叛乱中建立战功,8月接替何应钦升为第一团上校团长。10月,又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

到了1926年,刘峙由于参加第二次东征表现出色,被任命为第二师师长。当时黄埔军的数量并不多,师长已经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北伐期间,刘峙也是师长,打了一些关键战役。

1927年8月,孙传芳趁着北伐军内部分裂的有利时机,集中全部军力突然渡江猛攻,试图夺回南京。当时情况极为险恶,北伐军其实腹背受敌,眼见就要全军覆没。

此时刘峙的师驻扎上海,被紧急调往南京,参加了决定北伐命运的龙潭战役,彻底打垮了孙传芳。

此战中,刘峙又立下大功,升任第一军军长。

在宁汉分裂期间,刘峙果断攻打汪精卫一伙盘踞的湖北,打垮鄂军胡宗铎、陶钧等军队,再次立下头功。

至此,刘峙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

刘峙成为刘峙为第一军团总指挥,下辖3个军,先是击溃军阀张宗昌占领济南,随后击溃军阀唐生智,稳住河南局面。

北伐成功以后,北洋军阀基本崩溃,但新军阀又出现了。

1929年姜桂战争中,刘峙任讨逆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在打垮李宗仁白崇禧的战役中发挥巨大作用,占领武汉。当时桂系军队从广西排了个一字长蛇阵到北平,武汉被截断以后,北方的桂军迅速崩溃。刘峙又立下头功!

1930年中原大战中,刘峙担任第二路总指挥,参加了河南境内的激战,击溃了冯玉祥和阎锡山的军队。

此战结束以后,刘峙的部队就驻扎在河南。由于刘峙有着较强的军政能力,不但在1935年晋升为上将(1935年),还成为河南省主席。当时他不过40岁左右,算是年轻有为。

需要说明的是,刘峙也是红军的死敌。

在1932年刘峙击破鄂豫皖苏区,迫使强大的红四方面军放弃根据地。

要知道,当时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的红四方面军,不但兵力雄厚,也以战斗力强悍而著称。

在刘峙率领7个军的压迫下,剩余的2万多红四方面军官兵被迫转移离开。

见刘峙对付红军很有一套,蒋介石在1933年希望刘峙参加对苏区的四次围剿,担任北路军总司令。

但刘峙认为他对于中央苏区的情况并不熟悉,况且第四次围剿开始以中央军为主。

刘峙虽然是蒋介石嫡系,却出身于保定军校,而不是黄埔系将领,未必能够指挥的了这么天子门生,所以直接拒绝。

蒋介石对此比较不满,把刘峙的河南省主席职务给予商震,但刘峙还是驻豫绥靖公署主任,掌握河南的兵权。

1936年11月,西安事变意外的发生。在全国尤其是南京慌成一团的时候,刘峙保持冷静,立即命令最靠近西安的中央军四十六军樊松甫抢夺潼关。

何应钦派刘峙任东路讨伐军总司令,分六路进逼西安。

刘峙的武力威逼,对西安事变有巨大的影响。首先是杨虎城部下冯钦哉一个师,在刘峙的压力下,直接宣布投降。其次是刘峙主力直逼西安,让张杨两人骑虎难下,受到很大的军事压力。

蒋介石获释以后,对刘峙的部署相当赞赏。

1937年,抗战爆发,刘峙主要打了两个战役,一次打输了,一次打平了。

以抗战来评价刘峙,是不公平的。整个22次会战,国军是输多赢少,能够勉强打个平手就算胜利了。

比如长沙之战的胜利,其实是薛岳在我方综合军事实力,不明显低于日军的情况下,才获得胜利。

刘峙则没有这种条件,他始终在敌我力量极度悬殊的战场。

抗战初期,抗战初期,刘峙任第一战区副司令,兼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在平汉铁路北段地区指挥作战。

以保定战役为例,日军沿着河北平原南下,正好发挥重武器的优势。这种平原战场,是最不适合国军作战的地形,刘峙却要在这里防御。

当时刘峙手下的中央军很少,大多是五花八门的杂牌部队。

他以西北军孙连仲部守平汉路的良乡,以东北军万福麟军守右翼的固安,以杂牌军孙殿英军守左翼的门头沟,以中央军守涿州和保定,布成三道防线。这些部队一个师,往往只有一两门老旧的长身管火炮,遇到日军的强大炮兵,只能单方面挨打。

以战斗力较强、装备较好的东北军万福麟军,在阵地上竟然只守了一天,就唯恐伤亡太大,借机保存实力而撤退。

此战失败以后,河北的作战交给河南省主席商震负责,后来又打了石家庄战役。

保定战役和石家庄战役虽然歼灭了不少日军,但根本就挡不住敌人的推进,是必败无疑的。

即便如此,日军也遭到较大消耗。以刘峙指挥的保定战役为例,日本战时公布阵亡1047人,负伤4130人,总数为6000多人,实际上伤亡超过万人。

而且防御部队从8月初打到9月底,坚持了长达1个多月,也后面的战役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保定战役以后,刘峙长期留守重庆,成为重庆卫戍总司令,并没有实际带兵打仗。

直到1944年底,刘峙从重庆到老河口接任五战区司令长官。

当时第五战区的情况非常差,豫湘桂会战刚刚结束,国军遭遇连续的失败。第五战区虽不是日军攻击的主要方面,因为从1938年开始不断遭遇日军大规模进攻战役,自身实力有较为薄弱,损失非常严重。

刘峙上台面临的是个非常烂的摊子,手下的部队基本没有中央军,都是各种杂牌军。

刚刚上台没多久,日军就在1945年3月发动豫西鄂北会战,集中5个师团、3个旅团的兵力,猛攻第五战区。

此战日军虽然一度占领老河口,随后又被刘峙指挥部队反击夺回。日军战略目的并没有达到,还伤亡1万5000多人,得不偿失。

刘峙这一仗并没有打败,甚至打的还不错。

简而言之,刘峙在抗战中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然而,刘峙的一帆风顺就要结束了。

在解放战争中,刘峙就惨了。

首先是1946年,刘峙率领大军围攻中原地区的解放军李先念部5万人。

当时国防部被共谍渗透的非常厉害,刘峙的一举一动都被解放军掌握。

刘峙指挥30万大军,花费几个月时间,虽然占领了中原解放区,也导致李先念部减员很大,却并没有能够全部歼灭,打得并不好。

由于刘峙不是黄埔系将领,当时很多国军将领瞧不起他,对他也不满。

1946年8月定陶战役爆发,国军分此两路以钳击之势,企图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围歼于鲁西南地区,控制鲁西南,尔后会同王仲廉部向北进攻,打通平汉路。

此次战役西路,就是郑州绥靖公署刘峙负责指挥!

定陶战役又是国防部制定的荒谬计划,名义上国军有二三十万,其实一线只有15个旅约10万人。这区区10万人,还要分为6路前进,面对6万解放军几乎是送货上门。

此战解放军集中局部优势兵力,突然围攻整编第3师。整编第3师坚守3天,最终全军覆没。期间刘峙指挥各部救援,但因为解放军早有准备,连续阻击,援军根本就靠不近。

整编第3师前身是中央军精锐第10军,但第10军在1944年衡阳保卫战中全军覆没,这支军队是后来重建的,并不是精锐部队了,改编为整编第3师。

整编第3师此战战斗伤亡为5000人,被俘却高达1万2000多人,也就是说大部分都是投降的,师长赵锡田都被活捉了。

这个赵锡田很有意思,有人认为他可能被俘后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赵锡田的老婆,是顾祝同的小姨子,有上层关系。赵锡田被俘后没多久就被释放,回到南京就四处声援,说自己战败是因为刘峙见死不救,闹得沸沸扬扬。

蒋介石考虑到舆论压力,只能将刘峙解职。

有意思的是,随后赵锡田争取自己的老部下率部投共,还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被发现后入狱。

发现赵锡田有问题后,刘峙才又被启用。

此时已经是1948年,辽沈战役以国军惨败告终,平津也眼见守不住了,全国军队都要崩盘。

这种节骨眼上,蒋介石任命刘峙为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负责指挥淮海战役。

虽然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说此战国军80万,解放军60万,优势在国军。

其实稍微对战史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数字并不是这样,双方兵力都在60万左右,国军并没有优势。而战役期间,解放军先后补充了10万新兵,国军却连根毛也没有补充。

另外,台湾战史认为考虑到吃空饷和空番号问题,淮海战役国军实际兵力只有40多万人,解放军占据很大优势。

所以此战刚刚开始,国军高级将领都非常消极,认为此战必败,刘峙当然也无法扭转败局,谁都不行。

杜聿明在接过指挥权以后,也认为淮海必败无疑。

更夸张的是,本来蒋介石安排白崇禧指挥作战。然而白准备赶赴徐州之前,猛然发现在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的推动下,此时国军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部署:国军主力几个兵团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及津浦铁路线上,各一字排开,徐州平原无险可据,开战迫在眉睫,要重新调动几十万大军已无可能。

白崇禧认为,这种部署等于是自我毁灭,怀疑国防部高层有间谍。他认为这种仗没法打,断然拒绝指挥。

早在白崇禧发现之前,徐州国军的一线指挥官黄百韬、邱清泉都认为这种部署简直是送死,却无力改变。

白崇禧拒绝以后,蒋介石试图找别人指挥,但谁也不愿意做这个背黑锅的。

最终只有刘峙愿意,蒋介石只能让刘峙上任。其实蒋介石只是让刘峙暂时指挥,等待在东北的杜聿明赶来接任。

然而白崇禧拒绝指挥,刘峙上台仅仅6天后,淮海战役就打响了。

11月6日凌晨,解放军便发动淮海战役,刘峙指挥期间,蒋介石不断进行干涉,甚至直接插手部署。

11月10日10日杜聿明即乘专机飞往徐州,接过指挥权。

可见,刘峙在淮海战役的作用很小,当然不可能挽回大局。

刘峙果然背了黑锅被撤职,并且在1949年去了香港,1950年到印尼以教中文为生。

刘峙一生确实打了不少败仗,但败仗并不算多,而且打了很多的胜仗。

“常败将军”四个字,不能扣到刘峙头上。

为何最后选择刘弗陵继位?

病重的汉武帝其实他有六个儿子可选当做继承人,可偏偏选择最年幼的刘弗陵,其实这也是汉武帝无奈的选择!

病重的汉武帝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因此帝国的继承人选择就变得刻不容缓了,而那时的汉武帝有6个儿子可以选择!分别是太子刘据、齐怀王刘闳、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以及后来成为汉昭帝的刘弗陵。刘据早早就被立为太子,汉武帝也是很满意这个儿子的,一直把他当做继承人培养,只是后来出来个“巫蛊之乱”,刘据被陷害自刎而死,这就选不了啦!刘闳是病死的,而且还死在汉武帝之前,这当然就不用选了!三儿子刘旦已经成年了,是适合的继承人,只是刘旦以为自己胜券在握,毕竟前面的兄弟都死了,剩下他不就是老大了嘛,高兴的他急躁的暴露了自己的争位之心。刘旦对病重的汉武帝上书,请求父亲让自己带兵进皇宫充当护卫,在身边好好侍奉父亲!汉武帝大怒,进攻当护卫什么意思啊,不就是盼着他早死,你刘旦好继承皇位嘛,如此有野心的儿子怎能当太子。汉武帝削了刘旦三个县的封地,刘旦的封地一共才七个县。刘旦彻底失去了机会,谁叫他太急躁呢,没有一点城府怎么当皇帝呢!

刘胥是刘旦的同胞兄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事喜欢和野猪、熊等猛兽搏斗,如此莽夫,汉武帝很不喜欢这个儿子,自然不会选他了!刘髆是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所生,但是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后来叛逃匈奴了,汉武帝灭了李家全族,自然也不能选这个儿子当里承认了!最后只剩下最年幼的刘弗陵可选了,汉武帝无奈只能选刘弗陵了。如果能选年岁大的后代当皇帝当然好,毕竟年幼的不懂事会被人操控,可其他儿子不争气啊,剩下刘弗陵可选了!当然刘弗陵自幼聪明,汉武帝还是很喜欢的,觉得他会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汉武帝自己不就是7岁被立为太子嘛,相信刘弗陵也像汉武帝一样创立丰功伟绩的!当然汉武帝也是做了一番安排,先是杀掉了刘弗陵年轻的母亲钩弋夫人,避免太后垂帘听政的出现!然后给小儿子选了4位顾命大臣,分别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有文有武,也是忠心耿耿的大臣,相信这四个人辅助一定能让刘弗陵安安稳稳当皇帝。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