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交友,为何反被宋江害死?
镇江交友,为何反被宋江害死?
针对这个问题,有人说宋江很虚伪,说他毒死李逵是为了自己,怕李逵坏了自己忠义的名誉。还说征方腊后,大多数好汉看清了宋江的真面目,跟宋江断绝了来往?简直搞笑。征方腊后,接受朝廷封赏的27人,因为各自到了其他地方做官,无法与宋江相聚而已,另外也不是只有吴用、花荣和李逵跟随宋江,这三人也去了别的地方做官了。
宋江是死后托梦给吴用和花荣,这两人才来看望他。
而在死之前,由于知道御酒中有毒,宋江还把李逵骗来喝了毒酒。很多人不理解宋江为何要害死李逵,一味地抹黑宋江,大搞阴谋论,实在是亵渎原著。在书中,作者已经说过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总结起来就一点,宋江怕李逵造反。
宋江自始至终都没有造反的心理,他一直都是坚持招安的。另外,宋江对吴用说过,即便朝廷有负于他,他也不会辜负朝廷。
宋江听罢,便道:军师差矣!若从辽国,此事切不可提。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顺逆,天不容恕!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水浒传》对了,也别抹黑吴用,他只是想让宋江假装投降,然后里应外合,所以才试探宋江的。
宋江不只是说说,他也做到了。打败辽国,平定方腊,为朝廷解决了内忧外患,而且明知道被害,也没有反抗。这样的人,还好意思抹黑他?试问有谁能做到这样?既能打败外地,又能平定内乱,立下诸多功劳也死而无怨,说宋江是忠义之辈有错吗?
另外,宋江招安也不是为了自己。
如果为了自己,早就投降辽国了,他招安既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尽忠报国,也是为了兄弟们的出路。梁山好汉不可能一直落草梁山,大聚义时,宋江、林冲等人也都超过四十岁了,如果大家都老了,还有谁能打得动?那时候又该怎么办?肯定会被剿灭吧。然后呢?剿灭之后呢?子孙后代也都要背着反贼的骂名,那样好吗?
正因如此,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支持招安。
平定方腊后,好汉们摘了反贼的帽子,成了有功之臣,这种结局是最好的。如果李逵在宋江死后造反,会出现什么情况?正中奸臣高俅等人下怀,之前所有的成果都会付诸流水,别说李逵会被杀,连其他幸存的好汉也会被怀疑、杀死。宋江更惨,他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好汉们也会遗臭万年。
正是因此,所以宋江毒死了李逵,李逵也毫无怨言。
作者写李逵莽撞,写李逵要造反,这些都是为了突出宋江的忠心,并不是要说宋江虚伪。总有人因为招安后死了很多好汉来骂宋江,说他坑了一群兄弟,说他为了自己当官害死了大家等。打仗死人本来就很正常,这有什么说的?曹操打仗没死大将吗?他因为好色还害死了自己的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和大将典韦,怎么不去骂曹操这一点呢?
一方面说李逵滥杀无辜,一方面洗白曹操屠城;一方面对猴子摔死两个孩子无视,一方面怒骂李逵杀死小衙内;一方面对曹操嫁女、孙权嫁妹不说话,一方面说宋江把扈三娘嫁给王英很恶心;一方面对隋唐十八条好汉力捧,对自称好汉的西游妖怪不见,一方面骂梁山108将不配叫好汉;一方面说108将没一个好人,一方面说鲁智深、史进、燕青是大侠……
这双标准玩的还真是666啊 。
没事看看侯会的《水浒探源》《从山贼到水寇》,看看何心的《水浒研究》,陈松柏的《水浒传源流考论》,张锦池的《水浒考论》,孙述宇的《水浒传的来历、心态与艺术》等书,少看点阴谋论,清洗一下心灵,没啥坏处。
旅行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吗?
旅行真的能颠覆一个人的世界观吗?我的回答就俩字:“不能”!
为什么?旅行,人生中的一种形式,与吃喝拉撒睡一样,当没有吃喝拉撒睡重要。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能因为旅行颠覆了世界观。当然这是我的猜测。这个人就是徐霞客。这位明代大旅行家,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旅行家第一人。他为我们刘霞一本厚重的《徐霞客游记》,介绍了不同地方的地形地貌,地方特征等等等等,今天的很多城市,以他的记录作为某些探究的依据。
徐霞客是江苏人。我去过他的故乡玩过。“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这是少年徐霞客的人生志向。如果此说是真,一辈子穷尽精力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徐霞客,只是在旅行中强化了指向,他五六一天下来有多辛苦劳累,也要记下一天的见闻。旅行,让他更加坚韧和顽强。
如果连徐霞客这样的大旅行家都没有颠覆世界观,一个在工作生活之余出去旅行的人,怎么可能会被颠覆世界观?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从很小时候就开始,一直到成年后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并且,大概率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很难被改变。至少不会因为一两件、一两次事件或行动改变。
旅行,能开阔眼界。古人有“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的说法,那是交通、信息、文化习俗都很不发达的古代。今天高铁几个小时的路程,放在古代,可能就是一年半载的时间。古人的万卷书,起信息量比之今天,也没有什么可比性。所以,古人的旅行和今天的出行,不是一回事。今天旅行的目的,和古人也有巨大差别。像徐霞客那样一步步丈量的旅行,与开着车子走马观花地旅行,也不是一个概念。
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不同地方的人文景观,可以让旅行变得生动有趣,充满诱惑。可是,今天的旅行,无非是出去几天,很大程度在法定大假,拥挤的景点、打折的服务、昂贵的费用,很难找到那种期待中的轻松休闲。如果一定要说旅行改变或颠覆世界观的话,那一定是回来后说:“出去真累,再不想旅行了”。
记得有一年我去贵州游玩,看到当地个子不高的女性,背着重重的背篓收庄稼,有点奇怪地问导游。导游说,这里的农活都是女的干。我说男的干嘛?导游说,男的没有女的勤劳。那一刻我有点震惊,如果这样,女人何必结婚?就为了到夫家做牛做马吗?不过,不知道那一次看到的情况,是不是就是当地的真实情况,或许只是偶然。
这种“看见”,包括荔波的不发达和贫穷等,都匀的当地少数民族女性蹲在路边冒着小雨销售自家农产品的时候,都有过心灵的震动,同时深深感到世界真大,体会古人“学,然后知不足”的深刻。但是,并不能改变我的人生观和颠覆世界观。
震惊或意想不到的情绪,在回家一段时间后逐渐消退。因为旅行归来以后的生活,没有因为旅行有任何改变,一切都回到自己原来的状态和节奏中。
这是我的观点。
文天祥的妻女为何皆沦落为宫奴?
1279年,大宋丞相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蒙古人俘虏,关押在元朝首都“大都”内,成为宫奴。 她们终日穿着道袍,吃素食,敲木鱼念经,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一、文天祥的妻女为何皆沦落为宫奴?文天祥的妻女沦落为宫奴,除了国破家亡,主要因为文天祥。
1234年,宋联蒙灭金,并与蒙元进行宋元战争,1235年蒙古侵宋,破唐州、枣阳,蒙宋战争开始,大宋王朝摇摇欲坠,1236年文天祥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生的文天祥,注定有不平凡的使命。
文天祥本来不叫这个名字,他本名文云孙。21岁时因参加科举考试,一篇万余字的文章惊艳宋理宗,认为大宋能出此人才可喜可贺。理宗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状元,并为他亲自赐名叫文天祥,从此文天祥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
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在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时,三支蒙古大军挥师南下,直逼南宋,宋理宗的心腹宦官董宋臣却建议迁都宁海军(今福建四明)。
董宋臣是出了名的 “董阎罗”, 他恃宠弄权,勾结宰相丁大全,引诱宋理宗堕落,不明是非,朝中上下都惧怕他。一听说他建议皇帝迁都,没有一个人敢反对,此时的文天祥忍无可忍,直接上书宋理宗陈述董宋臣大敌当前,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请求宋理宗斩杀董宋臣,统一人心。宋理宗根本不理会,文天祥气得辞职回家。宋理宗一番劝解将其升官至刑部侍郎,可却将董宋臣的职位也提升了。文天祥再次上书一一列举董宋臣的罪行,宋理宗不理。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战合州时被射中眼睛而死。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得知哥哥已死,准备撤军回去夺大汗位,而宋朝的右丞相贾似道却借机派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贾似道还指使台臣张志立弹劾文天祥,将其罢免 。
文天祥因得罪宠臣被同僚排挤,致一贬再贬,可文天祥依然对朝廷赤胆忠心。
宋理宗因两子早夭,就选了其弟弟赵与芮的儿子赵禥为养子,立为皇储。赵禥先天不足,因其母只是荣王赵与芮府中的一名小妾,经常受到正房夫人的欺负,当正夫人发现小妾怀孕后,就逼她服用过堕胎药,结果一番折腾没有堕掉胎,生下了赵禥,从而导致赵禥的智力低下。
左丞相吴潜面对外患,不同意让低智商的赵禥为大宋天下的继承人,请求另选宗室子弟,遭到宋理宗拒绝,贾似道也在一旁起哄不同意,最终大宋江山让一低能儿继承。
宋理宗去世后,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
宋度宗即位后,听权臣奸相的诱导,整日不理朝政,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外面的消息都被封锁。襄阳、樊城被围三年后,宋度宗才得知。
1270年,蒙古再攻襄阳,准备灭宋。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委知赣州(今江西赣州)。期间对朝廷尽心尽力“谏诤有风烈,治郡持节,廉明有威”。
宋度宗去世后,宋度宗赵禥次子赵㬎,即位,是为宋恭帝。此时蒙军已将天府之国的四川拿下,长江中上游基本被元朝占领。德祐元年(1275年),长江上游告急,
襄、樊接连失守,太后号召诸师勤王。文天祥接到诏书感激涕零,决定召集各路豪杰,全力护主。
“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
他还做出一个令天下人佩服的决定,他散尽家财作为军费,招募士兵,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和组织力,召集了一支一万多人的军队。
虽然人数众多,但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一群乌合之众,没有经过实际军事训练,仅凭一腔热情,怎能斗得过久经沙场,能够征服亚欧大陆的元军呢?
已经病入膏肓的宋廷听闻文天祥着急了万余人要勤王,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般,封文天祥为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让他即刻带兵进京师临安府。
当时文天祥的朋友知道了,连忙劝阻他说:“元兵三路军马,已攻破京畿,进迫内地,你以乌合之众万余人赴京入卫,如羊入虎群啊”
文天祥不听,抱着以身殉国的决心出发了。
10月,文天祥抵达平江,此时元军已进入常州。
文天祥派遣他的将帅朱华、尹玉、麻士龙与张全援助常州,结果有的战死,有的被打败,有的见到敌人一箭未发就逃跑了。元军很快攻入常州,占领了独松关。
文天祥只好奉召弃守平江,退守余杭
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兵至临安,5岁的赵㬎退位降元,献上玉玺,削去宋恭帝帝号,降封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
太皇太后谢道清授文天祥枢密使,不久授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让他作为使臣去皋亭山同元军议和。
文天祥见到元军主帅伯颜,怒斥他烧杀抢掠的侵略行径,惹恼了伯颜,当场拘捕了他。随文天祥一起的十二人一看形势不妙四处逃散,只有杜浒、吕武、李成3人跟随。他们瞅准时机,和文天祥一起趁夜间逃入真州。
见到真州知州苗再成,商议并部署复宋。可这时,文天祥差点突如其来的谣言害死,有人说他是朝廷派过来劝降的,要苗再成等人杀了他!
宋朝廷在众百姓心里的早已定格为奴颜卑膝像,为它忠心的人也受辱。被逼无奈的文天祥,只好离开真州向东入海道。路上几次遇到元军,险些被捉。他们一路辗转到高邮,又至温州。
为什么去温州?
因为宋朝投降时,宋王朝的血脉——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驸马都尉杨镇和国舅杨亮节的护送下潜出城外,逃到了浙江温州。张世杰、陆秀夫也率残部到温州会合。
文天祥为了继续他的复宋计划,就上表劝说让7岁的赵昰即帝位。很快赵昰称帝,史称宋端宗,改元景炎,加封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枢密副使,文天祥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
文天祥联合一些爱国人士招募军队,一呼百应,依旧坚持抗元,宋朝约有军队20万左右,如果加强训练,指挥得当,胜负也未可知。武冈教授罗开礼在文天祥的号召下起兵收复了永丰县,文天祥号召赵时赏、赵孟溁一起带兵保卫朝廷,并吊死了已降元并来游说的吴浚。
接着文天祥率军入梅州、会昌、兴国县、派将领进逼赣城、永丰、泰和,很快吉州八县克复了一半。一些爱国人士在邵州、永州等地起兵,又克复数县,和文天祥同年中进士的抚州人何时,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也起兵响应。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都派人到军中请求调遣参战。
西夏宗室后裔李恒当时任“元军江南西路宣慰使”,看到文天祥的影响力巨大,就派兵直逼至兴国要捉住文天祥。文天祥一看来着不善,率兵往永丰方向撤退,不料靠近永丰的邹洬的军队被元军打败。李恒更加对文天祥穷追不舍,追至方石岭,杀了文天祥的部将巩信。
文天祥的妻女被抓又追到空坑(今江西兴国县境),宋军被打得七零八落,四处溃散。文天祥的妻妾子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抓住的。
若不是当时有人舍身救文天祥,文天祥就被一同抓走了。
当时宋朝宗室赵时赏,文天祥的掺议军事、江西招讨副使,兵败时,他坐在轿子中,元军就向前讯问他是谁,赵时赏大声说“我姓文”!
就这样骗过了敌人,文天祥才得以脱身,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家人已被抓住,势单力孤的他只好败退。
文天祥有一妻欧阳氏,两妾颜氏和黄氏,这三位妻妾各为文天祥生下一子二女。文天祥一共有9个孩子,分别为文道生、文佛生、文环生;女儿为定娘、柳娘、环娘、监娘、奉娘、寿娘。
大儿子文道生,随父转战广东,病卒在惠州,次子文佛生和三子文环生当时下落不明。
有记载的文天祥的家人,他的两个女儿柳娘和环娘均不幸被元军俘虏,四女监娘和五女奉娘在战乱中丧生。总的来说,文天祥的儿女或死或囚,三子只剩幼子文环生延续文氏宗脉,他有一子叫文大鹏。
元军捉了文天祥的妻女后,一直没有放松对文天祥的抓捕。十二月,文天祥被海盗陈懿出卖,在五坡岭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他吞食龙脑欲殉国,侥幸没死,最后被元军活捉押往元大都。
元军利用文天祥的妻女要挟文天祥,他们以为手里有了文天祥的家人,就等于抓住了文天祥的软肋。
他们之所以让文天祥的妻女为宫奴,就是要摧毁宋朝人的思想,让宋朝人看到凡是不顺应元军的都没有好下场,他们认为文天祥不忍心看到妻女所受的痛苦屈辱而向元军妥协。文天祥当时的影响力已成为整个大宋的精神砥柱,是大宋抵抗外辱的标杆,只要文天祥一倒,整个大宋王朝就会轰然倒塌。
忽必烈为了劝降文天祥,就让文天祥的女儿柳娘给文天祥写信,信中大概意思为:投降的话,妻女可获得自由身,文天祥全家荣华富贵,家人团聚。文天祥见信后知道了自己的妻妾和两个女儿都被抓到元大都成了宫奴,过着屈辱的生活。
可是文天祥早就决定为要为他信守的思想:“忠”、“节”、“礼”、“ 义”、“信” “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忠君报国”……去殉国,他不想因为妻女而违背自己的思想道德,他受到当时思想环境的束缚和捆绑,没法挣脱。他哭着给妻女回信,信中写到:
“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对妻女所遭受的苦难痛断肝肠,可是最终还是他信守的那些思想占了上风,他认为妻女所受的苦皆因她们的命运,自己纵然不舍也无能为力。
他铁定心要“以死报君王”,纵然君王荒淫无度视他的谏言如放屁,纵然君王是个低能儿,纵然君王是个啥也不懂的孩童,纵然君王也劝他投降元军!他既然成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他就要死守这个规则。
文天祥的妻女只不过做了文天祥那些思想的牺牲品,不知她们在漫长而屈辱生活中是否心甘情愿遭受折磨去成就丈夫或父亲的那些思想呢?
文天祥一直被囚三年多,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
二、文天祥被俘后,为何要求自杀?文天祥被俘后,并不是向元军提要求去自杀,而是他随时随地自己的选择。
前文提到文天祥在第二次被抓时,他曾吞食龙脑欲殉国,没死成被元军看管。其实在被押解去元大都的路上,文天祥也曾自杀过。他拒绝吃元人给的饭食,用绝食自杀,想让自己饿死在故乡江西,连饿8天,仍然没死,过了吉安,在家乡殉节的志向无法实现了,才又吃饭。
文天祥选择自杀是因为,他想以死明志,他知道,只要一死就能保全节,就能尽忠取义,活着去元大都不知道元军会如何对待他,或者摧残,或者引诱腐蚀他背离自己的思想,怕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
文天祥到达燕京,忽必烈待他如贵宾,给与他特别的厚待,馆舍侍员殷勤、陈设奢豪,文天祥坐着思虑了一夜。
后来,文天祥被移送兵马司,令士卒监守。
忽必烈看重文天祥的才能,曾让降臣王积翁去劝降他,也曾派自己的宰相去劝降,还亲自去劝降过文天祥,都被文天祥拒绝。
忽必烈更加器重他,继续劝降,文天祥说:
“国已亡,我只能选择殉国。若宽赦的话,只能以道士(脱离世俗的身份)回归故乡。”
宋朝一些投降的官吏如王积翁、谢昌元等一起向元请求释放文天祥为道士。
结果,降元的留梦炎不同意,他说:“文天祥放出后,万一在江南继续复宋,置我十人于何地?”,结果就没有释放他。
那些自私的降臣,考虑到文天祥最恨那些卖国求荣的叛徒,如果放了文天祥,他继续起事,自己就可能会小命不保;就算他不起事,以他的才能,以元帝对他的器重,他如果投降了,忽必烈一定会重用文天祥,哪还有他们这些降臣升迁的机会?
于是他们这些人就想法尽快搞死文天祥。
至元十九年(1282年),有人鼓动福建僧人造谣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有变乱。
又让中山人造谣说 :“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
还在京城散发匿名书信,说:“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
恰巧忽必烈的近臣、左丞相阿合马为“盗”刺杀,元廷怀疑信上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
忽必烈召见文天祥,问他:“你有什么愿望?”
文天祥回答:
“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忽必烈并不忍心杀死他,还想继续等待他回心转意,就挥挥手要他退去。
这时有人提议说,文天祥顽固不化,没有投降的可能,还是早点答应他的要求弄死他吧。忽必烈想想之前所作的努力,没有丝毫改变文天祥殉国的决心,就点头同意了。可是过了一小会,忽必烈又觉得不妥,连忙下诏阻止,但还是晚了,文天祥已经被宋朝的那些降臣杀害了。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就义之时,文天祥作诗两首,后掷笔于地,言“吾事已毕,心无怍矣”,南拜而死,终年47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文天祥就义后,元并没有对他的妻女网开一面,文天祥的妻欧阳氏当了公主的婢女,一直侍奉到年迈才被准许回老家。
他的两个妾室颜氏和黄氏被安排在东宫为奴;
他的两个女儿环娘和柳娘在宫中做了侍女,后来分别被赏赐给了赵王和岐王。
总结:文天祥,21岁就成为状元,临危拜相,出生入死为大宋江山苦苦支撑,不畏艰难险阻,对大宋统治者尽忠心仁至义尽。经受三年多的牢狱,他抵住了诱惑,不屈服于各种刑具和感情上的考验,不慕元许诺的高官厚禄,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忠于自己心中的道义,就算最后想作为道士存活,也难以跳出遵道的圈子。
元帝其实也没有料到文天祥会为道义如此铮铮铁骨,铁石心肠,会不顾自己的妻女,依然坚守自己心中孔孟先贤提倡的道德。元帝让文天祥的妻女为宫奴也只是把她们作为棋子,想要挟、劝降文天祥罢了。
文天祥连死都不怕了,还会在意元军的要挟?他选择自杀是在向元军表明,自己宁愿死也不会投降,也不会违背自己心中的道义,他要以身殉道,要“留取丹心照汗青”,自杀不成依然求死。
他死后,其衣带间的绝笔书就是证明: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而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可叹!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一个即将腐朽的王朝不是文天祥一己之力所能挽救的。
可怜!“忠君”,忠的什么君?荒淫;低智;亡国之君,最终死在自己人手里,还连累了家人。
可悲的“遵道”,那些腐朽的道义,捆绑人的思想,压制人的自由,不要也罢。
陆游在四川做过哪些小事情?
陆游上虞丞相书27
某闻才而见任,功而见录,天下以为当。君子曰。是管仲相齐。卫鞅相秦之法耳。有28
人于此,才不足任,功不足录,直以穷故哀之,天下且以为过。君子则曰。是三代之俗,29
周公。孔子之政也。何也。彼有才,吾赖其才,因以高位处之。彼有功,吾借其功,因以30
厚禄报之。上持禄与位以御其下,下挟才与功以望其上,非市道乎。故齐秦用之,虽足济31
一时之急,而俗以大坏,君子羞称焉。若夫三代之俗,周公。孔子之政则不然。无才也,无32
功也,是直无所用也。无所用之人,虽穷而死者百千辈,何损于人之国哉。自薄者视之尚33
奚恤。君子顾深哀之,视其穷,若自我推以与之之不敢安也,矜怜抚摩,衣之食之,曰。彼有才有功者,何适而不遇。吾所急者,其惟无所用而穷者乎。此心父母也。推父母之34
心,以及于天下无所用之人,非圣贤孰能哉。谓之三代之俗,周公。孔子之政,则宜。故35
王霸之分,常在于用心之薄厚,而昧者不知也。36
恭惟大丞相道学精深,力量广大,庶几以周公。孔子之政,而复三代之俗者,浑浑巍37
巍,不可窥测。平时挟功恃才。锱铢较计者,皆自失退听。若某之愚,不才无功,留落十38
年,乖隔万里,而终未敢自默,特曰身之穷,大丞相所宜哀耳。某行年四十有八,家世山39
阴,以贫悴逐禄于夔。其行也,故时交友醵缗钱以遣之。峡中俸薄,某食指以百数,距受40
代不数月,行李萧然,固不能归。归又无所得食,一日禄不继,则无策矣。儿年三十,女41
二十,婚嫁尚未敢言也。某而不为穷,则是天下无穷人。伏惟少赐动心,捐一官以禄之,使42
粗可活,甚则使可具装以归,又望外则使可毕一二婚嫁。不赖其才,不借其功,直以其穷43
可哀而已。此气象,自秦以来,世以功利相高,没不见者累二千年,今始见于门下。所愿44
持之不摇,行之不疑,则岂独某之幸哉。45
上辛给事书46
某官阁下。君子之有文也,如日月之明,金石之声,江海之涛澜,虎豹之炳蔚,必有47
是实,乃有是文。夫心之所养,发而为言,言之所发,比而成文。人之邪正,至观其文,则48
尽矣决矣,不可复隐矣。爝火不能为日月之明,瓦釜不能为金石之声,潢污不能为江海之49
涛澜,犬羊不能为虎豹之炳蔚,而或谓庸人能以浮文眩世,乌有此理也哉。使诚有之,则50
所可眩者,亦庸人耳。某闻前辈以文知人,非必巨篇大笔,苦心致力之词也。残章断稿,愤51
讥戏笑,所以娱忧而舒悲者,皆足知之。甚至于邮传之题咏,亲戚之书牍,军旅官府仓卒52
之间,符檄书判,类皆可以洞见其人之心术才能,与夫平生穷达寿夭。前知逆决,毫芒不53
失,如对棋枰而指白黑,如观人面而见其目衡鼻纵,不待思虑搜索而后得也。何其妙哉。故54
善观晁错者,不必待东市之诛,然后知其刻深之杀身。善观平津侯者,不必待淮南之谋,然55
后知其阿谀之易与。方发策决科时,其平生事业,已可望而知之矣。贤者之所养,动天地,56
开金石,其胸中之妙,充实洋溢,而后发见于外,气全力馀,中正闳博,是岂可容一毫之57
伪于其间哉。58
某束发好文,才短识近,不足以望作者之籓篱,然知文之不容伪也,故务重其身而养59
其气。贫贱流落,何所不有,而自信愈笃,自守愈坚,每以其全自养,以其馀见之于文。文60
愈自喜,愈不合于世。夫欲以此求合于世,某则愚矣。而世遂谓某终无所合,某亦不敢谓61
其言为智也。62
恭惟阁下以皋陶之谟,周公之诰。清庙。生民。之诗,启迪人主而师表学者,虽乡63
殊壤绝,百世之下,犹将想望而师尊焉。某近在属部,而不能承下风,望馀光,则是自绝64
于贤人君子之域矣。虽然,非敢以文之工拙为言也。某心之为邪为正,庶几阁下一读其文65
而尽得之。唐人有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是不得为知文者。天下岂有器识卑66
陋,而文词超然者哉。狂率冒犯,死有馀罪。
你们那里现在的房价是多少?
就我的家乡莒县房价来说,我感觉还不算是太高的,可这两年长的也不少。现在位置好的地方在6000左右每平米,相对来说差一点的地方在3000到4000之间。这两年家乡发生子很大的变化,许多村庄也都盖好了楼房,本村买的话房价在1000到15000元之间每平米。是不是很实惠呢?
就未来的房价我们这里在我看来也不会长的太多了原因有这几个方面:1我们这里是属于大规模的改造,好多的村庄都分到了楼房。2这里属于小城镇,老乡都是以种地和大棚为主,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房子,到城里买房子住又不方便。3有些在外干的不错的,好不容易回趟家又怎么回跑到城里买套房子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