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交友网,山东人和东北人性格上有什么区别?
莱州交友网,山东人和东北人性格上有什么区别?
自我介绍一下,我老家是从山东逃荒要着饭闯关东去的东北,在东北出生,现定居云南昆明,祖籍山东喝着松花江水在东北长大的,不偏不向谈谈我的看法!
闯关东时期,东北一半人口都是来源于山东,很多习俗也算是同根同源经过漫长时间的洗礼,东北人和山东的人最终还是有差别的,但有几点非常相像,那就是大男子主义,爱面子,喝酒有一拼。山东男人喝酒能磨叽从早上能喝到晚上,那叫喝酒不怕死,而东北男人却是喝酒死不怕。
尤其山东人受儒家的文化影响,仪式感极强,男主外,女主内,对于山东的男人来说分工很重要,就像猫捉老鼠狗看家,公鸡打鸣发号施令,母鸡就得撅着屁股下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能坏了规律。
山东男人和东北男人的比较山东男人特别喜欢“当家”这两个字,他代表着权利的象征,不过有时候也会尊重老婆的,有意见可以提,但拍板还得男人说了算,绝对是说一不二的王者。在山东总体来说,男人能吃苦也能打拼都是以事业为重,女人相夫教子打理家务天经地义。
就一日三餐而言,男人是不会下厨房的,这关乎一个男人在家庭的地位和尊严,厨房是婆娘去的地方,属于内务,别看八大菜系的鲁菜厨师都是男人那叫工作,但是回家宁可挨饿也不做饭,做饭那是婆娘的标配,不然娶老婆干嘛呢。
东北人则不然,没有山东人那么多仪式感,做饭没有分工重在随意。如果都不愿意做饭,那就去饭店磋一顿,但是东北男人有一个最大特点,那就是“懒和滑”嘴上功夫还可以,如果老婆让干活那懒劲一上来一杆子能支到年底,不管怎么样,嘴里答应的还是蛮快的马上就干。
但有一点山东的男人是比不了,那就是东北的男人对媳妇好,绝对是出了名的,娶媳妇必须疼着、宠着、哄着,打情骂俏没事就亲一嘴啃两口整天黏黏糊糊的,只要媳妇高兴什么事情都不在话下。
山东男人可就自叹不如了,,虽然荷尔蒙爆棚,但总是以正人君子的姿态不能失了体统,不管是婚内还是恋爱,要想让他说句甜言蜜语的话,那简直比登天都难,如果逼急了,最多只能说一句“球球”(俺稀罕你)还憋的脸红脖子粗的,不过现在的年轻人不像以前那样,确实开放了不少,但在老人面前还是畏手畏脚的,不敢太造次,这就是山东男人对老婆的态度。
东北女人和山东女人的比较黑吉辽东三省的女人大体情况差不多,爱打扮会撒娇,豪爽有气魄,先礼后兵,如果意见不统一也不会跟你吵,那就先来个软磨硬泡带撒娇,实在不行那就是屁股灌凉水急眼了,二话不说回手就是一个大耳雷了,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小鸟依人的姿态烟消云散了。
山东女人则相反,很维稳,小事不计较,大事看得开,但也有细微的差别,比如鲁中姑娘大气,鲁南妹子泼辣,胶东大嫚贤惠,我们知道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原型就是鲁中淄博人,李清照的诗词,还有鲁南那泼辣霸气的扈三娘男人也惧怕三分,这三种女人体现出了山东妞的维稳贤惠霸气。
不过山东妞的隐耐也是有限的,特别是鲁南的妞子性格刚烈,有时候对丈夫不满也会棍棒相见,要不怎么说山东棒子呢!可能就是从鲁南妞这霸气而得名,所以不要轻易招惹山东女人,如果你对不起她,恶意欺骗了她的感情,除非你有足够的勇气和诚意,不然有你好果子吃……。
总之,我在山东做生意13年,对山东及东北人的了解与观察大体就这样,不偏不倚,有不对的地方敬请谅解!
大理国一共有几代王?
大理今天只是个白族自治州,古代的段氏大理国,其疆域要远比现在大理大得多,它涵盖云南省全境、贵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等广大地区。
当中原王朝身陷“三百年魔咒”不能自拔时,大理国一口气活到了317岁,只比两宋加起来只少2岁。如果算上段氏去帝号,实际统治大理的时间,段氏“土皇帝”一共在位450年,横跨五代、北宋、南宋、元朝和明朝。
大理国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937年—1094年,史称“前大理”,第二阶段从1094年—1254年,史称“后大理”,第三阶段从1255—1387,为段氏世袭总管阶段。
其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有两年被高氏夺位,改国号为“大中”。第一和第二阶段,段氏称皇帝,第三阶段去帝号称总管。
前大理国有14位皇帝,后大理国8位皇帝,世袭大理总管13位。
大理国历史概述隋末唐初,云南那里有六个小国,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史称“六诏”。其中蒙舍诏地处南边,所以也叫“南诏”。
后来南诏国灭掉其它五国,统一了洱海地区,立下汗马功劳的段俭魏,被南诏王赐名忠国,位居宰相。从那开始,段氏一族成了洱海地区最牛的世家大族。
到段俭魏六世孙段思平时,南诏国走向没落,国内起义不断,国家走向分裂,豪门郑氏、赵氏、杨氏等,先后建立各自的小政权。
时任通海节度使的段思平,也发动了农民起义。由于兵力不够,段思平的起步并不顺利,这时候,他的好友善巨县令高方,向段思平发出邀请,借给他滇东三十七部武装。
在高氏、董氏等豪族的支持下,段思平“八年抗战”,终于建立了段氏王朝大理国,时年为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就是大理国的开国之君“神圣文武皇帝”,庙号太祖。
在《天龙八部》中,段思平被描绘成武林高手,是枯荣禅功、一阳指和六脉神剑三大绝世武功的创始人。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大理国发生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群臣集体奏请第十四位皇帝段正明,禅位给善阐侯高升泰。段正明为人宽厚,崇尚简朴,是个与世无争的“佛系毕业生”,他不做任何反抗,接受了众臣的建议,禅位后跑到崇圣寺出家了。
高升泰即位后,改国号为“大中”,在位两年后病逝。临死前,高升泰出人意料地叮嘱儿子,把皇位还给段氏,高家做段氏永远的忠臣。就这样,大理复国,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登基称帝,后大理时代拉开帷幕。
大元天定四年(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蒙古人攻破大理,虏获末帝段兴智,并将他送到蒙古汉庭,拜见蒙哥。没想到段兴智因祸得福,蒙哥不光没杀害他,还将他送回大理,赐金符世袭总管,替蒙古人管理大理地区。
段兴智感恩戴德,在蒙古平定大理、安南的反抗势力中充当急先锋。段家总管的大帽子,虽然没有皇冠炫目,但是戴得相当稳,元帝国被灭亡了,他们依然“总管”大理。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于洪武十四年派付友德和沐英进攻大理,末世总管段世兵败投降,给段氏大理王国画上了句号。
段氏真的是鲜卑后裔吗?有一种观点认为,段氏是鲜卑族。其实这个观点受了《天龙八部》的影响,金先生的作品里,段誉(段正淳之子)与萧峰、慕容复关系密切,这二人都是鲜卑贵族,鲜卑族有个“段氏部”,自然大理段氏就是鲜卑段氏部后裔。
人们还从段氏皇族的名字里看出了蹊跷——父子连名。所谓父子连名,就是儿子的名字中,要有与父亲相同的字。比如段正淳,他的儿子叫段正严,孙子叫段正兴,曾孙叫段智兴。开国皇帝段思平,其子叫段思英。
这一点跟我们的邻国朝鲜一模一样,跟汉民族避讳的规矩完全相反,似乎这也佐证了段氏出身鲜卑的说法。
其实还真不是这样,白族跟朝鲜族一样,流行父子连名,这个情况只能说明段氏入乡随俗了,并不能证明他们是鲜卑人,相反鲜卑人汉化严重,还真没有父子连名的习俗。
那么,段氏的先祖是谁呢?按史料记载,大理段氏是汉族人,祖上世居凉州,西汉武威太守段贞就是其先祖。东汉时期,凉州段氏出了很多名人,比如段熲、段煨。至于段氏从什么时候迁居大理,已经无从考证。
再往前推,段氏其实与周王室姬姓同祖,他的第一代先祖是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共叔段,姓姬,名段,“共”是指他的封地,“叔”是指兄弟间的排行。
叔段自幼仗着老妈的偏心,总想从哥哥郑庄公手上夺位。郑庄公大耍阳谋,故意顺从老妈,纵容叔段,结果叔段越玩越出格,最后被哥哥以谋反罪干掉了。叔段的后人,有一支就以段为氏,迁居武威,即大理段氏的先祖。
大理与两宋令人惊异的神同步大理国22位皇帝中,很多都没有庙号,甚至连谥号也没有。庙号是皇帝死后,入太庙享受祭祀时的称号。不过庙号出现的比较晚,人们把获得庙号当作殊荣,所以,唐以前并非所有皇帝都有资格获得庙号。大理国只有9位皇帝有庙号:
前大理国3位,分别是:太祖段思平、太宗段思良、兴宗段思廉;后大理国6位,分别是:中宗段正淳、宪宗段正严、景宗段正兴、宣宗段智兴、英宗段智廉、神宗段智祥。
后大理国时代,只有两位末帝没有庙号,很显然,庙号在大理国跟中原一样,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谥号是皇帝去世后,大臣们根据他的一生表现,给予的评价,有表扬也有批评,“人人有份”,不要都不行。可大理国有4位皇帝,连谥号都没有。
这是什么情况呢?这就代表,这四位根本不被承认皇帝的身份!
另外,大理国不光在时间上与两宋基本重合,而且还有一件神同步的事——皇嗣嫡系转移。
我们知道,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即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弟弟太宗赵光义。靖康之变后,赵构登基恢复大宋,可他唯一的儿子不幸夭折了。
民间有传闻,说当初赵光义夺了哥哥家的皇位,如今遭了报应,要想延续赵宋王朝,必须将皇位还给赵匡胤一脉。
于是赵构从民间找到两位太祖后人,择其中之一赵昚过继为子,即后来的宋孝宗,从此赵宋江山神奇地又回到了赵匡胤子孙手中。
同时代的段家,居然同步“copy”老赵家!太祖段思平驾崩后,其子段思英即位才一年,就被叔叔段思良夺了皇位。
皇位在“段二”一系传了八代后,新皇帝段素兴像只小蜜蜂,喜欢整天扎进“花丛”风流快活,被宰相高智升废黜。段素兴被废后,高智升拥立段思平的玄孙段思廉为帝,皇位又回到了“段大”一脉。
段氏皇帝为何频频出家?段氏22位皇帝,居然有一半出家为僧!而且段氏“皇家和尚”不像梁武帝,袈裟和龙袍换着穿,人家可是真出家。
为何出现这么奇特的情形?这跟大理国的文化有关,这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他们将儒学与佛学合二为一,形成儒教,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家家设佛堂。
在大理国,儒生想要入仕,必须精通佛教,同样佛家僧侣也精通儒学,僧侣和普通儒生一样,都有资格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坛。
因此,段氏皇帝都是佛家信徒,他们的出家,你也可以理解成放弃政治去专研学术了。当然,他们之所以“甘愿”当学者,很多也是被迫禅位,因为大理国还有一个很畸形的现象——段氏搭台,高氏唱戏。
段氏搭台,高氏唱戏高氏就是指前面提到的,帮段思平取得天下的高方一族。高方因为立国之功,被封鄯阐侯,成为领土最大的一方诸侯。
后来高智升通过政变,废黜“花皇”段素兴,拥立段思廉,从此权倾朝野。段思廉的儿子段廉义在位期间,被杨义贞杀害夺了皇位。高智升利用家族影响力,令其子高升泰举兵灭了杨氏,又拥立段寿辉即位。
从那以后,大理国的实权,落入高氏手上,段氏几乎等同于傀儡。
后来高升泰逼段寿辉,禅位给他的堂弟段正明。十三年后,段正明被群臣要求,禅位给高升泰,前大理国历史终结。
高升泰去世前令其子把皇位归还给段氏,留下一个谜团,自古哪有夺了皇位又归还的?高升泰自己的解释是,当初俺就不想当皇帝,是段正明逼我这么干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高升泰当了皇帝第二年,突然患上头风病,且一病不起。高升泰认为,是自己夺位遭了天谴,吓得赶紧归还皇位。
不过,我认为这都是打哈哈的说辞,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高氏得位不正,遭到反对派势力的抵制,他不得不做出让步。
试想一下,段氏即便是傀儡,也有一大批与段氏紧紧绑定的利益集团,以及与高氏利益冲突的集团。高升泰篡位,就打破了原有的势力平衡,遭到反击是不可避免的。
站在高氏集团角度,其实高升泰除了多一顶皇冠,权力并没有增加。高氏已经获得了世袭宰相的权力,又何必为了名,而冒天下之大不韪?
一个偏远的大理国,虽然与中原王朝交流不多,其政治文化核心,与母体却息息相通,不能不感慨,我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之巨大!
燕顺的性格特点?
燕顺,山东莱州人氏,原是羊马贩子,只因只因赤发黄须,臂长腰阔,江湖人称“锦毛虎”。排梁山好汉第五十位,是梁山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十一名。和“矮脚虎”王英、白面郎君郑天寿占山为王,并成为清风山的山主。宋江与武松在瑞龙镇分手后,来到清风山,被一条绊脚索绊倒,押上清风山。“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白面郎君郑天寿要杀宋江。宋江不禁仰天长叹,报出姓名,燕顺听见“宋江”两字,便跪地拜见宋江。后宋江被清风寨刘高所捉,花荣、燕顺等救下宋江。燕顺等三人归顺梁山,后来征讨方腊时战死。
特点:豪爽,急躁,喜欢交朋友,作战勇敢
如果让你选一座城市生活?
我会选择北京,这个大城市
当初来北京也不是那么底气十足。
去年过完年,在南昌实习,做人事助理。
后来考虑到毕业后的去向,担心一千多公里的距离会吹淡我们好不容易重新在一起的勇气,便带着惶恐和焦虑、憧憬和期盼来了。
作为几百万北漂人之一,我算是幸运的,并没有体会过住地下室、住青年旅社的生活,也没有经历过找几个月工作,被中介忽悠的遭遇。
男朋友拿着不错的薪水,补贴着各种开支。通过实习的老大介绍,我也很快就找到人力的工作。
曾经的焦虑不安,曾经的诚惶诚恐也都一去不复返。只要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它就一定不会差到哪儿去。
刚开始我们和他的室友一起租房,在霍营,三室一厅,一个月5400的价格。
房子还算可以,装修挺新的,厨房卫生间客厅也很干净。
相信大多数北漂的孩子都和我一样,没事总喜欢和在家乡的同学朋友去比较。
人家每个月轻轻松松那个两三千块钱,不用交昂贵的房租,也不用挤地铁,不用吸雾霾,节假日周末还能回家陪陪父母。
其实回大赣州的念想一直就没有断,可是真的要我立马拎包回家,还真没那个魄力。
话说回来,北京除了空气差点,人多点,房价贵点,也还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这里工作机会多,永远不用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里交通便利,特别是对于我这种晕车的孩子来说,真不知道没有地铁该怎么活;这里有着先进的技术和规范的体制,有浓郁的文化和现代的建筑,有较高的薪水,更有很多志同道合的能人志士……
北京对某些人来说,就是钱钟书笔下那座城,透着神秘和诱惑,也带着骨感和冷漠,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男朋友曾经问我,如果要回老家了,会不会舍不得北京。
我想这是肯定的,毕竟它是我踏入社会的见证,也是我成长的平台,更是我们爱情落地的催化剂。
虽然不知道何时我就会离开北京,但是它俨然已经成为了我生命旅途中最重要的驿站。而我要做的,就是珍惜在北京的每个珍贵时刻。。。。
历史上麦铁杖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
麦铁杖,百顺人,生于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年),卒于隋大业八年(612年)。铁杖少雄猛,走及奔马,日行500里。性疏狂,常酗酒,好交游,重信义,事渔猎,不治产业。壮年,时值南北朝,社会-,铁杖聚众为盗。陈文帝天嘉年间,铁杖被广州刺史欧阳頠所俘,没为官奴,配执御伞。但铁杖盗性未改,每日早朝后,奔至南徐州,乘夜劫掠财物,次日早赶回都城(建康),仍为陈主执伞。
南徐州人发觉铁杖为盗,上告朝廷。朝官认为都城离南徐州约200里,又见麦铁杖天天在朝执伞,都不相信铁杖为盗。可是,南徐州又多次上朝廷告发。尚书蔡徴乃设一计,一日早朝后,以百金悬赏送急诏到南徐州,要求于次日早朝回来复命。铁杖不知是计,欣然应往,按时复命。于是,铁杖为盗之-大白。陈主因惜铁杖勇捷,不予治罪,训诫后遣送回乡。陈亡,麦铁杖徙居清流县。
隋初,江东反,麦铁杖应募在隋行军总管杨素军中。杨素遣铁杖头戴草束,夜浮渡江,侦察敌情。第一次成功,第二次被俘。敌将派三十兵卫押送铁杖,行至庱亭,兵卫怜铁杖饿极,松缚给食。铁杖乃乘机夺刀,尽杀兵卫,割下鼻子,逃回隋营,向杨素邀功。
杨素大奇,但平叛后叙战功时却无铁杖名。不久,杨素因事乘骑回京都,铁杖步行相随,每晚,必宿于杨素馆舍。杨素终被铁杖忠义所感动,特奏请隋主授予“仪同三司”。因铁杖不识字,只好送其荣归故里。开皇十六年(596年),咸阳公李彻知铁杖骁勇可用,乃征入京,授车骑将军。不久,铁杖随杨素北征突厥,因功进封上开府。公元605年,炀帝即位,汉王杨谅反。铁杖又随杨素出征,每战必身先士卒,因功封柱国,迁莱州刺史。因政绩平平,转任汝南太守。铁杖乃注意学习法令,地方大治,群盗屏迹。朝士刮目相看。
一日朝集,考功郎窦威嘲笑麦铁杖:“麦兄何姓?”铁杖应声对曰:“麦豆(窦)不殊,那忽相怪!”窦威满面通红,无言以对。朝士都赞铁杖聪明敏慧。不久,铁杖荣升右屯卫大将军。
大业八年(612年),辽东事发,炀帝亲征。麦铁杖请为前锋。出发前,铁杖与医生吴景贤说:“大丈夫命定于天,安能艾炷灸额,瓜蒂鼻,治黄不差,而卧死儿女手中乎!”又对其三子说:“阿奴当备浅色黄衫,吾荷国恩,今是死日,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在一次渡河战斗中,桥未架成而敌已大至,情势危急。铁杖临危不惧,一跃登岸,与敌力战而死,时年74岁。
炀帝闻讯,为之流涕,使人寻得尸体,并下诏褒扬:“铁杖志气骁果,夙著勋庸,陪麾问罪,先登陷阵,节高义烈,身殒功存,兴言至诚,追怀伤悼,宜赉殊荣,用彰饰德,可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曰武烈。”炀帝还厚赠银钱,赐辒辌车,给前后部羽葆鼓吹,敕平壤道败将宇文述等百余人为之执绋,王公以下送至郊外。其长子孟才嗣授光禄大夫,仲才、季才并拜正议大夫。
百顺有麦铁杖墓及祠。其墓今存,祠早毁。百顺、雄城均建有铁杖楼,民国时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