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交友,现在农村地区形成特色产业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2023-06-16 23:32:03 24阅读

寿光交友,现在农村地区形成特色产业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以及民风民俗的约定,逐渐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地方持色产业。别的地方我不甚了解,就说说咱光山吧。

光山“打糍粑,过大年”的民俗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每年腊八节一过,农家人就开始打糍粑备年货了,再穷的农户也要打上两窝,家底殷实的都要打上五六窝呢。过年家里来客了,首先端上一碗甜米酒煮糍粑块,给客人驱寒暖身,3月以后农活忙了,掐一把青菜苔煮糍粑,省时又经饿。

寿光交友,现在农村地区形成特色产业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正是因为光山人对糍粑自古以来的钟爱,引起了县政府对光山糍粑文化的重视,从2015年起县政府连续主办了4届糍粑节,不仅有传统的舞龙舞狮,更是囊括了光山各乡镇所有的农优产品参展,通过特色农产品传统工艺比赛,着力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利用产业搞扶贫。

经过政府连续几年的推广和沉淀,现如今已形成“光山十宝”为主的几十种特色产业,这些产业催生了光山20多万的电商大军,电商又带动了快递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如此多行业携手协作发展的新模式,让地方产业越做越大,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効益。现列举个一个成功的特色产业案例,分享给大家。

鸡公潭糍粑。鸡公潭是属于光山南部晏河乡的一个地名,这里山青水秀,天然无污染,盛多水稻,用鸡公潭水浇灌生长出来的糯米经人工打制而成的糍粑,糯香十足,在2017年糍粑节大赛上拿到县政府金奖,电商所卖之处,普遍好评。由于产品单一,以前都是清一色的白板糍粑,季节局限(冬季生产),造成无选择其它季节无货的瓶颈。为解决这个难题,县政府指示电商办找到对口扶持光山脱贫的河南工业大学,让产业负责人和大学对接,开发出了九种即食休闲糍粑小食品,称为1十9模式,很受市场欢迎。当地贫困农户可以四季就业,收入明显增加。

一起探讨三农问题,敬请关注@头条三农 @山货上头条 @山里DOU是好风光 @头条农友会 @字节跳动扶贫 @阿兮随笔 @孙洪鹤 万分感谢关注、阅读、评论和点赞的朋友!

淮南寿县的主要姓氏和渊源是什么?

据《寿县志 - 姓氏》所举16个大姓家族资料统计,于明初迁徙来的有11姓;这11姓中,从山东迁来的6姓,河南的2姓,徽州、杭州、江西瓦砾坝的各1姓。《颍上古今》与《寿县志》所载中,竟然没有一个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老鸹窝处来的!如:《寿县志—姓氏》记载说:寿县柴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东济宁老鸹巷徙来;瓦埠徐氏,祖籍山东济宁老鸹巷;迎河李氏,祖籍山东济宁老鸹巷,明初徙寿县。寿州孙家,郡号乐安,洪武初徙自山东济宁州老官塘;尹氏,族居山东济宁州老生塘;韩姓,祖籍山东省南部,元末时逃难落户于寿州东南乡。此外,寿县开荒张家、胡家、周姓、陈家、门氏、淮南地区蔡氏、八公山周姓、史院尹家、凤台陆氏、颍上县延陵吴氏等家族都认为自己的祖上从山东、山东老鸹巷迁徙而来。如:寿县开荒张家认为:本族从山东老鸹巷迁徙到青莲(十字路)张罗城定居,始迁于明朝七世年间。(不知“七世”,是否为明初洪武七年之误。)

说说主要的姓氏,楚氏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州来国、蔡国、楚国、西汉淮南国、东汉袁术先后建都于此。以楚文化为显著标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寿春楚文化同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一起,被誉为“盛开在长江流域的三朵上古之花”,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寿春楚文化孕育出众多的历史文化,其中寿州姓氏文化就与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寿州楚氏与楚文化更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寿州楚氏繁衍变迁的过程,就是楚文化东渐江淮、发展壮大的历程。

寿州楚氏是寿县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当地的熊氏、袁氏、吕氏等诸多姓氏一起,代表着寿县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见证着寿县文化发展的炳如日星及波澜壮阔,记录着寿县时代变迁的历史履屐与风云变幻。挖掘和梳理寿州楚氏的历史起源、发展变迁、迁徒历程、文化传统、家族精神等姓氏文化的内涵及脉络,对于弘扬淮寿历史文化、传承寿县地域文化、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凭借寿州楚氏这一古老姓氏,能够开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天窗,联起我们与文化亲近的纽带,同时也能够架起我们探寻中国姓氏文化渊源的桥梁,感受到中华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楚氏起源:黄帝后裔,名门望族,在喧嚣的世界里藏锋敛锷

姓氏来源

起源一:源于芈(mǐ,音米)姓,出自周成王给颛帝高阳氏之裔鬻

(yù,音玉)熊之曾孙熊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苑》、《通志·氏族略》、《风俗通》记载,周成王封颛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绎于丹阳,国号为荆,后迁都于郢城(今湖北江陵旧郢城),始改国号楚,后世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楚氏。在史籍《姓解·四八·林部》中记载:“楚,颛顼之后也。”关于此说,在史籍《通志·二六·以国为氏》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楚氏,芈姓。本国号荆,迁郢后改称楚。楚之先出颛顼高阳氏,曰重黎,为帝喾火正。使伐共工氏,不克,诛之,而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之苗裔曰鬻熊,为文王师。成王举文王之功臣,封其曾孙熊绎,居丹阳,国号曰荆,世以名称,皆无爵号。至熊达,始强盛,伐随,使随人为请于周,以尊爵号。王室不听。熊达怒曰:‘吾先君鬻熊,文王师也,不幸早逝。成王举我先君,赐以子、男之田。今居楚,蛮夷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武王卒,子文王立,始都郢。子成王立,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服,使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开地千里。昭王十年冬,伍子胥复父兄之仇,相吴王阖闾以伐楚,入郢。十二年,吴复伐楚,楚去郢,北徙都偌。今襄阳宣城西南有偌亭山,是其地也。怀王三十年,入秦不返,楚人立太子横为顷襄王。二年,怀王卒于秦,秦人归其丧。考烈王二十二年,秦王政立。楚与诸侯伐秦,不利,北徙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负五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灭之为楚郡。楚凡四十五世。其后以国为氏。”不难看出,芈姓出自上古时期的颛顼帝高阳氏,而颛顼帝系出黄帝之后裔,所以,楚氏是黄帝后裔,自此以楚氏世代相传至今。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掌卜大夫叫楚丘,就是该支楚氏族人。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军大将王翦所灭,楚氏家族沉寂了相当长的岁月。一直到了宋朝,楚氏族人才再度出头露脸,时有尚书员外郎楚芝兰、枢密使楚昭辅、骁卫上将军楚公辅、史学家楚衍、祥符科进士楚咸等等;元朝时期,又有著名的楚鼎;明朝时期则有进士楚荆瑞、都御史楚书佥,还有楚樟、楚淦等等一大批名人。芈姓楚氏族人大多尊奉熊绎为得姓始祖。

起源二:源于姬(jī,音几)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上大夫姬林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万姓统谱》记载:周平王庶子姬林开之后裔,鲁国上大夫林楚之后,以祖名为氏,称楚氏。著名姓氏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鲁有楚邱,又有林楚,是楚邱者,必林楚之后,以名为氏者。”在姬林楚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楚氏,世代相传至今。姬姓楚氏族人大多尊奉姬林楚为得姓始祖。

起源三:源于改姓,出自唐朝时期重臣禇遂良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唐朝著名大臣禇遂良,因反对唐高宗纳武则天为昭仪,被贬至越南爱州,其后裔惟恐株连,遂将姓氏字“禇”改为谐音的“楚”,称楚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禇改楚氏”族人人口繁盛,今主要居于河南省的禹州市楚河村一带。

得姓始祖

熊绎。西周楚国建立者,文王师鬻熊之曾孙、熊盈族之裔。周初,熊盈族助纣王子武庚叛周,失败后被迫南下,辟荆山(今湖北南漳西)为根据地,另图发展。至熊绎时,成王念及鬻熊之功,封其都于丹阳,国号荆,爵同子男。后其迁都于郢,始改国号楚。楚于东周时为南方最大的诸侯国,曾一度十分强大。战国后期楚灭于秦,其后世子孙为纪念故国,有以国为氏者,称楚姓,并尊始建楚之熊绎为楚姓的得姓始祖。据《寿州志》记载:寿州楚氏系楚的后裔,楚王子孙中均以国名为姓,熊绎为寿州楚氏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楚端:祖籍颍州(今安徽阜阳市)颍上县黄土坡,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以功授长沙衙千户。楚端的次子叫楚贤,随父任迁湘潭(今湖南省湘潭市),是为湘潭楚氏始祖;四子楚英随任迁居洪塘(今湖南省长沙市),是为洪塘楚氏始祖。

历史迁徙

在熊绎之后的楚姓得姓之前,其他源流的楚姓人已播迁于今山东曲阜及山西、河南等地。历汉魏而降,楚姓大族繁衍于湖北江陵县与新平郡。南北朝隋唐间,楚姓人渐播迁于今湖南、四川、重庆、江西、安徽、河北等地。南宋至元,楚姓人有因战乱南迁于今云南、广东、广西者。明初,洪洞大槐树籍的楚姓人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北京、天津等地。明中叶以后,今甘隶、宁夏等地也有了楚姓人家,并有今西南地区的楚姓人入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者,有沿海地区的楚姓人过海入台或徙居国外。明末,有今湖北、湖南等地的楚姓人入居今四川、重庆等地。清代,有今山东、河南的楚姓人入今东北地区。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楚姓大约4万8干人,主要分布在河南、四川、河北、广西、江西等地。河南为楚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楚姓总人口的四成。明朝时期,楚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不足1万,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湖南、河南、宁夏、辽宁等地。当代楚姓的人口大约有28万,为第二百五十二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3%。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楚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四川、湖南,这四省大约占楚姓总人口的73%,河南为楚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楚姓总人口的四成。其次分布于江苏、陕西、黑龙江、山东、安徽等地。楚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豫鄂渝、冀晋京津南部、陕宁大部、甘肃东南、四川东部、贵州北部、广西北部、湖南大部、江西西北、苏皖鲁大部、内蒙古东北、黑龙江、吉林大部,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0.2%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6.2%,居住了大约81%的楚姓人群。纵观中国历史,楚氏人口虽然较少,但同样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最后灭掉秦国的真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这些楚国人。寿州楚氏在《寿县姓氏谱》中排名第一百位,全县现楚氏人口大约有600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42%,主要分布在寿春、板桥、迎河、保义、炎刘、隐贤、安丰、众兴、三觉、双桥、堰口等乡镇,为寿县人口稀少的姓氏之一。寿州楚氏人口较少的原因,可能是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期间造成全国的社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死亡,民生凋敝,全国各地到处一片凄惨萧条,“千里绝烟,人迹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陇焉”是当时境况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在秦灭楚期间,受楚国牵连,寿州楚氏或灭族或流徒,宗族人口急剧减少,侥幸活下来的楚氏人口寥寥无几。楚灭时,寿州楚氏子民和大量楚人出逃寿州,逸民(古代称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也指亡国后的遗老遗少)四方,其中一部分徙至合肥等地,还有一部分远遁他乡。明洪武年间,为响应国家号召,有一部分楚氏子民从山东枣林庄(今兖州)陈家岗返回故土寿州,繁衍生息。因此,中国十大寻根之地的山东枣林庄成为寿州一部分楚氏宗支的又一寻根之所。

楚氏文化

楚氏文化的特征为:古道热肠,尽忠报国,在时代的潮汐中泰然自若。

郡望。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政权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朝与清朝时期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朝时期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时期废府及上元县,先以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民国政府建都南京后,又移江宁县于南京市郊区一带。新平郡:隋末以北地郡之新平县置新平郡。唐朝武德元年改为豳(bīn,音宾,豳州为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旬邑一带)州,唐朝开元二十三年改为邠州,后曾一度改为新平郡,治所在新平(今陕西彬县),下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四县,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彬县、长武、旬邑、永寿等县地一带。

堂号。楚姓的主要堂号有:“秉德堂”、“江陵堂”、“刚介堂”、“紫芝堂”、“听雪堂”等。

字辈排行。河南荥阳、淮滨县、平顶山、巩义、禹州、漯河召陵、杞县、宁陵、扶沟、鄢陵、陕西大荔、蒲城、西安、江苏无锡、苏州楚氏字辈:“仁芳衍瑞书心正臻公储恒毓勤先兆恩泽继丰阜本固枝叶茂源洪溢阔江基厚佩紫远孝友和谐昌习思学力深品慧润溥欣钟秀栋梁材卓然华夏林”。河南洛阳楚氏字辈:“有芳衍瑞书心正至公初恒毓勤先兆恩泽继丰舒本固枝叶茂源洪溢流长秸后佩光远孝友端发祥”。河南宜阳楚氏字辈:本原主派:“仁芳衍瑞书心正臻公储恒毓勤先兆恩泽继丰舒”;进义支派:“义伦冠高阳禄连发奇祥天开宏业广年永福寿长”;进礼支派:“礼让大兴周文师儒道修锡宠表统绪前程万代留”;进智支派:“智方登显荣郢邦达刚京德健生名俊灵杰培壮英”;进信支派:“信宜禀忠全绍南进隆贤积善国家庆安定保宗传”;合族新派:“本固枝叶茂源洪溢阔江基厚佩紫远孝友和谐昌”。河南淮滨楚氏字辈:“永尚,仁芳衍瑞书心正臻公储恒毓勤先兆恩泽继手居,本固族叶茂源洪溢流长积厚佩广远孝友端岁祥”;河南固始楚氏字辈:“峰新山志修德其世正光普道圆门喜笑”;河南淮滨固城乡楚氏家谱:河南宁陵楚氏字辈:“国中文维宗孝友传家宝”。河南民权楚氏字辈:“东玉翠延家士红黎茂安”。山东济南楚氏字辈:“建宗锡光焕惊济延同昭”。山东肥城楚氏字辈:“修配家庭道师孔庆振繁桂林鸿茂毓锡祚福荣传”。山东嘉祥楚氏字辈:“学德成克守善良尊孔现广远”。四川营山楚氏字辈:“宏莫照世开国家胜运新”。湖北楚氏一支字辈:“德后云昌长发其祥”。楚氏一支字辈:“永清(玉)善良遵孔孟广大法成康”。河北楚氏一支:“贵旺圣经达 绕亭曾带贞 子有斯成志 文全本立修 希常庆景永 树士万棵松。”安徽合肥楚氏字辈:“少国善庆启”。寿州楚氏字辈:“本之仁登少,义成汝希广”,其中“少”字辈又有玉、志、传等衍生字辈。在目前寿州楚氏现有人口中,“仁”字辈为最高字辈,在下已有四世后裔延续繁衍。

楚氏家训。楚氏家训,源远流长,学古鉴今,受益无穷,和谐世界,从家起始。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在堂,心信相通,推诿虐待,天理难容。教育子女,敬老怀幼,崇尚科学,培养精英,宽严有度,切莫纵容。恩爱夫妻,互敬宽容。家务之事,力戒纷争。遇事商量,人格平等。兄弟姊妹,手足情深。慎重择友,患难与共。六亲相济,内外和睦。遵纪守法,尽忠报国。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施恩无念,受恩必报。知足长乐,能忍自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家庭兴旺,我的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集思广益,兼听则明。乖僻为是,悔误必多。防微杜渐,力改孬习。戒烟限酒,不含私欲。广种福田,积功累德。小事糊涂,堪称丈夫。教女择婿,重在人品,媳求淑惠,良母贤妻。和谐家庭,从我开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训永在,万代兴盛。

寿州楚氏家训言简意赅,意切言尽,文从字顺,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好记易诵,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楚氏后裔治家的良策和修身的典范。楚氏家训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字里行间情真意切,处处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芳华,对楚氏家族中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在各时期稳定社会秩序做出自己的努力。

家族精神。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鸣将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和“深固难徒”的爱国情结,以及老子、庄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名人,深刻影响着楚氏后人。寿州楚氏子民既有以身殉国的辞赋之祖屈原的爱国情怀,亦有千古无二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勇猛性格;既有主修芍陂的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刚毅个性,又有以身殉主的四杰之一春申君黄歇的忠义品格,以至于在秦国灭楚时,许多楚人冒着被杀头、灭族的危险,仍不避讳自己是楚国的逸民身份。在中国历史上,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压天工的漆器工艺、义理情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精彩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凝聚着楚氏后裔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公元前241年,楚国第四十五世国王考烈王将都城迁往寿春,直到公元前223年被秦所灭,在寿春经营18年。楚国的历史文化深刻影响着寿州楚氏一族,楚国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绝不推诿、敢于承担的精神,坚守职责、不畏强权的精神,善于反思、痛改前非的精神,善于隐忍、不屈不饶的精神,心胸开阔、勇于接纳的精神,开拓进取、永无止境的精神,充满自信、浪漫情怀的精神”在寿地得到发扬光大,成为寿州楚氏一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寿州楚氏以楚人为傲,不论是远古,还是当今。现代的寿州楚氏人继承了楚人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具有强烈的优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具有宽容宽厚的态度和广阔博大的胸怀,具有强烈的本土自觉和民族意识。楚文化培养出来的现代寿州楚氏人,经过多年楚汉文化和淮夷文化的糅合和浸润,已具有“集南北之大成”的文化品质:既有北方人的豪爽、率真,又有南方人的狡黠、智慧。北方人可以和寿州楚氏人毫无顾忌地交朋友,南方人却不敢跟寿州楚氏人随心所欲地玩狡猾。

宗族特征。寿州楚氏人生长于野,安于世间,可素琴白马纵横四海,可心怀广宇爱人及人,可田间铺红展绿,可花间续写缠绵。寿州楚氏人拥有“一捧雪,恰似故人归”怀旧情感。既使往事不断被提及,偶尔有伤疤展示,但很快就会云淡风轻。都是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走的人,那些波澜壮阔与逼仄疼痛都同时属于寿州楚氏人。耽美于每个黄昏、清晨、器物的寿州楚氏人,活得像八公山上一株清丽的苍松,内心里充满热爱;甚至,热爱生活中每一个刹那。寿州楚氏人拥有“从前慢,珍重待春风”的坚韧品质。不经历一些世事打磨、时光淬炼的寿州楚氏人,哪有这样凛冽的眼神?血统可以高贵,心性可以高贵,人品亦可以高贵。那种复杂的单纯和单纯的复杂让人觉得柔韧、醇厚,恰似孔庙里一款古银杏树,藏了些许年,铅华褪尽,却又有猛烈的野气。那份不羁,叫大自在。寿州楚氏人拥有“少年游,多情人不老”的浪漫情怀。寿州楚氏人在年轻时,心里是住着一头兽的。这头小兽,不知何时会疯掉,为青春,或为爱情。他们身体里一直有一根透明的、蓝色的骨头,招引他们一直向前、向前,那根始终都在的骨头,唤作“情怀”,就像瓦埠湖柔情四起、蜜意荡漾的一湖碧水。寿州楚氏人拥有“岁时记,山河故人来”的旷达心胸。寿州楚氏人早早晚晚会活成一块枯木,与江山无猜,与天地无猜,与时间无猜。没有铢铢较量了,没有风声鹤唳了,也没有花红柳绿了。只活成这有了风骨的枯木,心寂寂,身寂寂,但断然有了空间与时间的绝世风姿,端然于田野上,或者立于古塘畔,任雨打风吹。寿州楚氏人拥有“临风听,春风十里情”的精神图腾。寿州楚氏人毅然把光阴与岁月加进去,把挫折与伤痛加进去,去掉浮躁,秉承天真,乐天退闲,放浪物外,脱屣轩冕,恣肆捭阖,荣辱得失,自矜其达,保持独立的思想、人格、情怀,不攀附、不矫情、不做作,依靠自己的精神强度,不依赖那些空洞无物的外在来装修内心,人格化作古都护城河边的一株弯柳,真正的情怀,是寿州楚氏每个人的精神图腾!

怎么把化肥更好的推广给用户?

我是一名肥料工厂的销售人员。

今年3月份,全国各地的做农资的经销商来我们舟山参会,有一些是我们在上海CAC第一次见面的客户。

我们请他们来参观我们的工厂,请专家给大家讲农技方面的知识,也请一些在使用我们产品的基地用户来分享他们的使用经验。

现场签约的经销商,最大的是签约两个地级市,也有签约单个区县的。其中山东的寿光市,被一位80后老板当场签走,他是我们在上海CAC遇到的。而且现场订货,我们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要是把肥料卖给农户,可以把他们召集起来给他们开会,自己公司派人或是让厂家派人,向他们介绍公司产品,讲解农技方面的知识。

为什么王猛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攻东晋?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不是说不要苻坚攻击东晋,也不是不想让前秦提前统一中国,而是当时前秦内部的民族矛盾一场尖锐,随时都有可能危及前秦政权统治。而苻坚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决意攻击东晋的。

一、淝水之战前秦国内情况

苻坚灭燕后,渐渐志得意满,不如以前那样励精图治了。有一次,他到了邺城,在老乡打猎,一连十多天,乐而忘返。众官也不谏,似乎都认为没有必要。倒是一个伶人王洛在马前叩头劝谏。王猛也只在王洛谏后,说了句:“打猎不是急务,王洛的话,不可忘记。”这回,苻坚听是听了,但总露出些得意忘形的样子。

他厚待慕容垂、慕容玮等。如果以慕容垂为能人,竭力笼络,使他肯为秦效忠,这是对的,然而同时把他的段夫人引做情妇,则又与上述目的背道而驰了。慕容冲是个漂亮小伙子,苻坚对他有龙阳之宠,这更是恶德。

原后赵将作功曹(将作,为皇帝制作器具的部门)熊邈常在苻坚面前讲石氏的宫室器玩如何丰富美妙。苻坚听得心向往之,就命他领将作丞,大修舟舰兵器,用金银做装饰。奢侈的风气抬了头,亡国的鲜卑贵族看在眼里,都觉得复国的机会不太远了。

晋孝武帝太元七年(苻坚建元十八年、382 年),即淝水之战的上一年,幽州蝗灾严重。然而,根据地方的报告,却是农业丰收,而且是特大丰收。说是上田亩收七十石,下者三十石;又说蝗不飞出幽州,不食麻豆,上田亩收百石,下田五十石。这显然是在谎报欺骗,但前秦朝臣却没有人敢于指出。

苻坚还定有一项常受人指责的措施,即将氐人十五万户,使宗亲率领,散居方镇。“宗”指苻氏宗室;“亲”指毛兴、王腾等氐人名门,苻氏的亲戚。群氐与父兄分别,都痛哭流涕,当时即有歌唱道:“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有些论者认为苻坚分散种人,产生了削弱国力的后果。其实,使本族人分驻要地是加强统治的措施,与清代八旗驻防并没有区别。苻坚的失误在疏于防范鲜卑,若同时加强这一面,就谈不到有什么不是之处了。

太元八年(苻坚建元十九年,383 年)的淝水之战就是在有了上述种种情况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王猛反对攻击东晋原因

淝水之战志在灭晋。其实,对晋作战,在此之前已经进行了很久。

早在十年前,秦已一举攻占蜀地。晋军反攻,蜀人起事,都告失败。王猛临终,劝苻坚不要攻晋,这用意究意何在,应从他的原话来作分析。

他说:“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殁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这当然是出于史臣之笔,但总和原话相近。

我认为:王猛觉得东晋内部团结,没有可乘之机;而鲜卑、西羌(慕容垂、姚苌等)一直在窥测时机,若攻晋不能得手,他们必将起而反秦。此外,他应该还有不少潜台词,例如“我死之后,君王没有好帮手了,还是谨慎些,不大动干戈的好。”又如“我说了多少次严防慕容垂等,君王总是不听,实在使我不放心啊!”诸如此类,想必不少。

总之,王猛总是为秦的国运着想,不是为了存晋。胡三省注《通鉴》,于此说“王猛事秦,亦知正统之在江南”,恐怕太着重于“正朔相承”四字了。但这也难怪,一个由宋入元的遗民,着眼于此,完全是正常现象。我们生于数百年后,就应该看得全面些了。

他说东晋内部团结,是看得很准的。东晋建国几十年,经常苦于内争,然而在桓温死后,却出现了内外协和的局面。桓氏仍旧执掌上游兵权,桓豁是荆州刺史,桓冲是江州刺史(后来桓豁去世,桓冲领荆州,桓冲的儿子桓嗣领江州),他们都拥护中央政府。中央是谢安、王彪之掌权,两人都是一时名贤。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虽也善于清谈,为时人所推重,却不是像殷浩那样不知世务的人。他知道兄弟谢万不适宜领兵做元帅,就联络兄弟的部下,使他得脱杀身之祸。即此一端,谢安应变的才能已可想见。他多年不肯出仕,时人也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的议论。谢万被黜后,他才肯出山,其时已有四十多岁了。他做过一任吴兴太守。

《晋书》本传说:“(他)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笔者很欣赏这种作风。因为这种人决不肯因追求表面的“政绩”而劳民伤财。当然,真正做出利民利国的实事来,那就更好。

简文帝去世后,桓温来到新亭(今江苏南京西南),召见大臣谢安、王坦之(坦之是太原晋阳王氏,彪之是琅邪临沂王氏),在暗处埋伏了刀斧手。坦之见了桓温,一身急汗,倒执手版。谢安从容就席,坐定便说:“明公何须壁后置人?”桓温被他说穿,说:“正是不得不尔而已。"谈论许久而散。谢、王本来齐名,从此便分出了高下。

后来王坦之出任外官,谢安和王彪之共掌朝政。谢安常说:“大家解决不了的大事,一问王公,立即可以解决。”太元二年(377 年),王彪之去世,朝廷大权更集中在谢安手里。当时要挑选能够防御北方的将领,他选中了侄儿谢玄,任命他做广陵相。

有些人认为他不应当用自己家人。原是桓温智囊的郗超却极口称赞谢安能不避嫌疑,任用亲侄,他说:“我曾和谢玄同在桓公幕府,深知他的才能。”(郗超不久即死)谢玄招募勇士,用刘牢之做参军,用兵时亲率精锐做前锋,战无不胜。因后来谢玄兼领徐州,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晋人常把京口叫做“北府”,从而有了“北府兵”的名称。

从上述东晋的情况看,内部是安定的,也是有相当实力的。但苻坚不听王猛的遗言,决心兼并东晋,一统天下。

三、前秦内部反对南征的声音

苻坚从来没有放弃灭晋的念头。这两三年间,他大概在不断地思索。晋太元七年(苻坚建元十八年,382年),伐晋已经进入准备阶段。四月,他任命阳平公苻融做征南大将军;八月,他用裴元略做巴西、梓潼二郡太守,使他秘密准备船只。十月,他大会群臣,宣布决心攻晋,征求群臣的意见。

有的官员当然顺着皇帝的口气,说伐晋易如反掌,但是有几个人却坚持异议。尚书左仆射权翼素有智谋,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伐晋,他说:“谢安、桓冲都是江表伟人,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依臣的愚见,伐晋难以成功。”苻坚听了,很不愉快,隔了好久才说:“诸君可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率"通“帅”,太子卫兵主将)石越先根据天象,说“福德在吴,伐之必有天殃”,再说“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恐怕是打不下来的。他把天时、地利、人和都说到了,但是说服力并不很够。

苻坚用武王伐纣不顾天象不利而得胜的故事,驳倒他的天时说;又引夫差,孙皓的江湖之险不可靠来驳他的地利说,并且自豪地说:“以我之众,投鞭可以断流,他们有何险可恃!"这是没有看见过长江的人的无知之谈。苻坚有兵九十七万,长江可不是几十万条马鞭就能够使它断流的。他驳了天时地利,却没有驳人和。石越说殷纣、夫差,孙皓都淫虐无道,所以一打即亡,晋不是这个样子,所以不好打。

当场许多臣僚,有的说好打,有的说不好打。苻坚听得不耐烦,不想再听,就此散场。群臣走后,苻坚只留下阳平公苻融一人 ,要和他两个人作出决定。可他根本没想到,苻融一开口便说“伐晋有三难”。三难是:一,天道不顺;二、晋内部团结;三,秦本身多次用兵,兵力已疲,百姓有畏敌之心。符融还说:“不赞成伐晋的都是忠臣,希望陛下听他们的话。”

苻坚想不到苻融也反对伐晋,板起面孔来说:“你也这样看,我失望极了。我有百万强兵,器械辎重,堆积如山。我虽不算明君,也不好算庸人。乘连战连捷的声势,攻一个将亡之国,有何难哉!”

苻融见他如此固执,心里难过,流着泪说:“晋未可灭,是极明显的事实。面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信鲜卑、西羌,让他们散布在京师周围。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仇敌。太子只带几万弱卒留守京师,臣只怕肘腋之下,突然发生变故,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臣实顽愚,所见并不可取。王景略一时英杰,难道陛下不记得他临终的话吗?"

这一席话的说服力够强了,提醒苻坚回忆王猛的话,更是有力。但苻坚仍执迷不悟,认为以秦伐晋,如秋风扫落叶,可群臣反对的有那么多人,实在难以理解。

这时,有一个他钦佩的人出来捧场了。此人就是原前燕吴王,现任前秦冠军将军,京兆尹的慕容垂。他先说强大并吞弱小,理势自然;再说晋武灭吴,赞成的只有寥寥数人,若从朝臣之言,岂有混一之功。他的话不多,但是一则符合苻坚的心思,二则所举的例子可谓恰当。苻坚自然听得“龙心大悦”,说:“与我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他竟忘了慕容垂原来是什么人。

阳平公融、太子符宏、平日尊信的和尚道安、宠爱的张夫人、小儿子苻诜等都劝他不要南征,他一概不听。

转瞬就是太元八年了,苻坚却不马上发动战争。他当是鉴于南方炎热,所以入秋以后,方才发动,希望在冬季决战,这样对北方士兵的健康比较有利。但他想不到的是,晋桓冲却于五月里在襄阳方面大举反攻了。他派刘波等攻沔(汉)水以北各城,郭铨攻武当(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杨亮深人蜀地,进逼涪城(今四川绵阳东)。

桓冲大概也考虑了气候条件,才选定在北方人最怕的炎热潮湿的夏季发起进攻。这次攻势搞得苻坚有点手忙脚乱。他派出三支人马分头去救襄阳、武当、涪城。晋军攻占过两个县城,打败救武当的一支人马。攻势到七月中结束,桓冲退还上明,分遣的部队也都安全撤退,没有让秦军占到便宜。

他就在这个月里,苻坚下诏宣布南征,百姓每十丁出一个兵,二十岁以下,有材勇的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子弟) 都拜羽林郎(宿卫武官)。还傲慢地宣布:“战胜后任司马昌明(昌明,孝武帝字)做尚书左仆射,谢安做吏部尚书,桓冲做侍中。可先为他们造宅子。”良家子很快地集结了三万余人,都配有马匹。

前秦朝廷里反对的声浪一直不停,只有慕容垂、姚苌和那些良家子赞成出兵。阳平公苻融作最后一次努力,提醒苻坚,叫他想想赞成派是何等样人:“鲜卑、羌人是我们的仇敌,他们经常想乘机作乱,这种人的话,怎么好听! 良家子都是富裕人家的子弟,不懂军事,只是说些迎合陛下心意的言语而已。陛下相信这两种人,贸然出兵。臣怕非但大事不能成功,还有后患,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苻坚决心已定,阳平公说得再有道理,他也只当耳边风,不考虑它了。

八月初,苻坚命阳平公苻融率张蚝、慕容垂等领步骑二十五万人为前锋;命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把西线付托给这位羌族将军。慕容垂的两个侄儿慕容楷、慕容绍对他说:“主上骄傲已极,叔父建中兴大业的时机到了。”慕容垂兴奋地说:“对啊! 我们要共同努力,没有你们是不可能成功的。”兵马将动,慕容氏已经跃跃欲试,准备重建燕国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张作霖祖籍到底是山东还是河北人?

“东北王”张作霖,这个称号让很多人认为张作霖是一名纯正的东北人,可张作霖的祖籍却并不是东北的,至于他祖籍到底是哪还有待考证,不过更有趣的是,张作霖祖姓并不姓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张作霖祖籍

说起张作霖,光绪元年(1875年)生人,出生于奉天海城县北的小洼村,而他并不是这的祖籍,他的祖辈们是闯关东来到的东北,张作霖的祖辈张永贵,因为在自己家乡实在没办法养活家小,于是带着家小落户奉天城外的小洼村。

在这里勤勤恳恳的张永贵以务农为生,张家在这里日子逐渐好了起来,虽然不是多富裕,但是温饱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可是到了张作霖父亲张有财这,却发生转变。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公行状》记载:“……父有财,序居三,轻财尚义,不事生产……”

从这可以看出,张有财并不喜欢生产,轻视财产重视情义,对家中的照顾比较少,自己开了一间杂货铺,但是杂货铺中内设牌局,按照规矩收取一定的费用,妻子邵氏后来病逝,又娶了寡妇王氏,生下了三男一女,张作霖就是三子。

张作霖起势后,有关于他的记载就多了许多,但是其祖籍争议很大,最多的便是山东和河北之说。

山东说法:

证据一:张作霖作的《丧母哀启》

1913年张作霖写下《丧母哀启》,其实就是哀悼母亲的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作霖先世,自山左移奉省海城县。(后)徙居于海城西偏之小洼(今属大洼县)。”这其中“山左”就是山东的代称。

证据二:《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公行状》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公行状》是这样记载:“公讳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远祖居山东,族甚蕃,清道光初徙居海城。”

证据三:《大元帅张公神道碑铭》

张作霖死后,民国钟广生曾为张作霖作《大元帅张公神道碑铭》,这其中记载:“公讳作霖,字雨亭。先世为山东巨族,清道光朝始迁海城。”

按理说,这三个证据已经基本确定张作霖的祖籍是山东省,但是目前承认度最高的却是祖籍河北之说,而河北省之说分别有三个地,河北大城、河北高阳和河北河间,其中河北大城之说最为可信。

证据一:《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公雨亭神道碑》

1928年张作霖去世后,督军署参谋长臧式毅领衔,又有8人联合署名,记载于《张大元帅哀挽录》中,这样写到:“公讳作霖,字雨亭。其先为直隶人,清末迁奉天海城。”直隶就是现今的河北省。

证据二:《大城县志》和当地老人

根据《大城县志》和当地老人的记述,张作霖为河北大城县人,在直奉大战期间,张作霖占领直隶,并决定反乡认祖,可是却遭到族中老人的反对,其原因有二:

一、当时军阀混战期间,族中老人反对张作霖认祖,是害怕奉系哪一天战败之后,直系吴佩孚动怒牵连族人,使得张作霖未能归宗;

二、族中老人反对,是因为张作霖年轻时候曾经当过“胡子”,说白了就是山贼,有辱门风,反对其归宗。

就是因为这件事,张作霖一直骂骂咧咧,心中耿耿于怀。

证据三:张学良的口述

张学良曾经多次自称他的祖籍为河北大城,并非山东籍人,并且张家人自始至终也没有到过山东,这不难看出,张学良所知,张家的祖籍就是河北大城。

除此之外,有些史学家提出了山西一说,说张家祖籍山西,后祖先迁至河北大城,再迁至奉天。

因为山西一说的出现,近些年又诞生了一种说法,就是张家人祖籍是山东,后迁至河北大城,再由河北大城迁至奉天。

河北大城之说认可度最高,其村庄就是现今的河北大城冯庄村。

张作霖本姓李

说起张作霖本姓李,这事也比较久远。

张作霖的祖先确实姓李,只不过张家与李家有通婚,李家香火比较旺盛,而张家这一支却面临绝嗣,于是李家便将张作霖的祖先这一支过继给了张家,从此由李姓改为张姓,说白了就是过继给了舅舅家,跟着母亲姓了。

这一事情,张学良晚年的回忆录中也曾提过,因张家祖先是李家过继给张家的,故而由李改姓张,所以才有的“张作霖本姓李”一说。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