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雏交,号曰隆中一语出自何处?

2023-06-16 19:04:04 64阅读

真实雏交,号曰隆中一语出自何处?

无聊的人提无聊的问题。习凿齿《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习凿齿是距离诸葛亮时代比较近的,又是襄阳人,离隆中不远,应当实地探访过诸葛亮的旧宅。他的记载和前人的《三国志》、《蜀记》相关记载一致,并且被后世的《裴松之注三国志》、《水经注》、《资治通鉴》包括南阳历代方志引用,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权威机构的认定,当然是社科院结论最权威了。先看看结论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意见

真实雏交,号曰隆中一语出自何处?

近年来,国内有的报刊发表了一些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的讨论意见,并由此影响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某些决策。这一情况,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1989年12月6日联合邀请北京地区各历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史学专家共27人,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论证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

一、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

二、东汉末年,南阳宛(今南阳市区)一带战乱频仍,中原士人避乱荆州(襄阳)。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属曹操的地盘。荆州是刘表治所。诸葛亮的叔父同刘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荆州(襄阳),而绝不可能住在宛县(今南阳市区);

三、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众多的名士师友,他的亲戚全都住在襄阳。诸葛亮的亲友中,没有一人住在南阳宛县;

四、元代以前,今南阳市区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隐居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元代以后,今南阳卧龙冈才出现了武侯祠纪念性建筑;

五、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所有有关三国史的论著,均认定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在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文件中,亦明确指出襄阳为“隆中诸葛亮故居”,而南阳则为“武侯祠”,这对两处名胜地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表述。

鉴于以上理由,论证会一致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而决不可能在今南阳市区卧龙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章)

1992年7月5日

社科院为什么专门就躬耕地做结论,因为某地无耻学者在没有任何史书记载诸葛亮到过宛城,无任何史书记载躬耕卧龙岗的情况下,凭个人意淫,强拉硬扯,要把诸葛亮拉倒南阳卧龙岗去躬耕。他们不负责任的言论已影响到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所以社科院邀请专家,经过两年多认真查阅,给出此结论。可惜某地年轻人沉迷谣言不自知,还在拼命为躬耕卧龙岗背书,简直拉低南阳形象!

看清楚,这个结论出台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南阳卧龙岗说最为猖獗的时期。因为改革开放大潮初起,旅游经济方兴之初,某地被金钱利益冲昏头脑。全面否认南阳历代方志记载和七十年代南阳官方认可(南阳宣传部出的《诸葛亮小传》为证),否定原卧龙岗景区门票上简介。请了几个丧失文人气节的所谓“砖家”,在各大媒体肆意撰文,妄图颠覆史书记载。特别是石小生这个货色,随意编造几十篇文章,(直接拿卧龙岗证据的没有一个,因为他知道卧龙岗说的死穴,拿不出来)。就是他们的胡作非为,影响到邮政总局的邮票发行。所以,社科院召集专家,历时两年多,做出以上结论。

看看南阳人在抢夺躬耕地时所用手段:

1、意淫“宛,中隆”(本意是“山中央高”)说卧龙岗才是真真的古隆中。

2、南阳说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张晓刚撰文考证“天子命我,于沔之阳.....”时,直接把刘弘304年驻襄阳篡改成304年驻节宛城(赤裸裸的篡改)

3、杜撰了:《晋书 习凿齿传》中有此文字记载:“齿好著述,而文辞散乱,矛盾相冲。其书意可观者,皆父兄所代,文体混漫,羞涩难解者,齿之撰也。”(赤裸裸的造谣诬陷,晋书中全是对习凿齿的称赞,无任何贬低之词)

4、直接把社科院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结论第一条说成:历史文献关于卧龙岗躬耕地的结论向来一致。恰恰相反结论说躬耕地就是襄阳隆中。

5、把谭其骧的“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隆中”结论直接在报纸上篡改成谭其骧说“诸葛亮躬耕于今南阳市”,直接颠倒黑白,造成了香港容若先生错批谭其骧。

6、造谣襄阳五上北京,搞定教科书事件。教科书事关教育大计,不以史书为依据,还以南阳卧龙岗的传说为依据?

7、造谣欧庙遗址是东汉襄阳城。毫无根据的空穴来风,也无引用任何资料。只一句话就把襄阳城换个地儿。难道别人不知道,襄阳因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还有无知的货色说东晋才有的北津垒,知道楚(秦统一六国之前)之北津戍是比东汉早多了吗?

8、杜撰卧龙岗最早由黄权建祠。我们看看真相,《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中发现这样一段文字:“侯初亡,所在求为立庙,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后为立庙沔南。事见三国志通鉴。蜀亡,故将如黄权等先已在宛,其他族当多相依,故南阳有侯祠所谓诸葛庵者,意亦道陌私祭之类。”意图以此证明武侯祠是黄权最早建立的,这段历史无任何史书记载,且晚了诸葛亮时代1000多年,可信度本来就不高。加上之前飘逸的历史网友已指出“这句话并不是《明嘉靖南阳府志》的正文内容,而是民国三十一年为《明嘉靖南阳府志》作的校注内容,也就是说这是一份近现代民国时期资料,而且在明清两代的南阳府志中都没有发现类似的记载。”(http://mini.eastday.com/a/171009121845505.html有图有真相)。还有蜀亡之前黄权已死。这段文字内容就是假的。

9、对孙筱祥的《古隆中诸葛亮草庐及自然村模拟规划设计构想》一文进行掐头去尾的引用,把第一段肯定诸葛亮躬耕隆中的描述删除,当做证明自己主张的例证。

下面是孙筱祥的《古隆中诸葛亮草庐及自然村模拟规划设计构想》的原文开头

再看看南阳人篡改后的引用截图

两项一对比,就看出某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10、造谣襄阳隆中是阿头山改名而来,却不拿任何证据。实际上史籍记载阿头山最少距离隆中10里以上。

。。。。

其实在元明清时代,大部分南阳地方志、碑刻都认为卧龙岗“据传”躬耕地,只能当个传说,显然不是正史,卧龙岗武侯祠主要是纪念功能,就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南阳部分无良文人丧失文人气节编撰史籍,造谣惑众。在天涯网上和襄阳网友展开强烈的辩论,在襄阳方强大的证据面前,这些谣言一个个 被粉碎,这些始作俑者一败涂地,但他们这些编造的谎言还在网上流传,继续在荼毒南阳人,因为余毒未清,部分南阳愤青不辨真伪,再次在头条上兴风作浪,意图为“卧龙岗躬耕地”争取名分,套用南阳方的话“历史不是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这些不实事求是的行为显然不利于南阳名声和地方发展,也是无用功。

再看看史学家朱大渭的关于躬耕地的文章

诸葛亮躬耕地析疑 作者:朱大渭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因其对后来建立蜀国和三国鼎立局势的准确预见,被誉为千古佳话。但关于“隆中对策”的地址,即诸葛亮躬耕地问题,论者颇有争议。一说在南阳邓县隆中,一说在南阳郡治宛县。(1)最近在发行三国系列邮票的实际工作中,即产生了这一争议。实际上,诸葛亮躬耕地不仅牵涉到三国系列邮票的发行,从史学和人物评论的角度看,他10年躬耕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交往,对其青年时代的成长和后来的军政业绩以及刘备能够请其出山建立蜀国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联系这些问题作全面的考察,是很有意义的。

(一)诸葛亮躬耕地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我认为前者论据充分,符合历史真实;后者实据不足,难以成立。关于诸葛亮躬耕南阳邓县隆中,在他死后300余年内最为可靠的重要资料就多至七条。

第一,《晋书》卷八八《孝友·李密传》说:西晋刘弘镇襄阳,密子兴(又名安)“在(刘)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唐修《晋书》此条资料应根据最早的王铨王隐父子所著《晋书》)。

第二,王隐《蜀记》记此事最详。他说:“晋永兴(304—306)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2)

第三,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日隆中。”(3)

第四,《晋书》卷八二《习凿齿传》记载,他从荥阳太守任上回襄阳后,给桓温弟秘信中说:“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风雏之声;……遗事犹存,星列满目”。又说:“若向八君子者(此信共追思八人),千载犹使义想其为人,况相去之不远乎!”

第五,郦道元《水经注》卷二九《沔水又东迳隆中》条云:“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应为和季)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又《沔水东迳乐山北》条云:“昔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

第六,刘宋盛弘之《荆州记》说:隆中“(孔明)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暑)台。……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4)

第七,萧梁鲍至《南雍州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5) 上述七条资料,尽管出自五人之手,时间也有先后,但它们明确指出,诸葛亮躬耕地只有一处,即南阳邓县隆中,而无任何疑点。李兴的《碣文》约423字,全文载王隐《蜀记》。(6)习凿齿的《宅铭》约80字,载《艺文类聚·居处部·宅舍》、《初学记·居处部·宅》。他给桓秘的信,节录256字,载《晋书》本传。王隐既然在钓蜀记》中全文转载李兴的《碣文》,他在撰写《晋书》卷八八《李密传》时,必然会提及此事。私家撰写《晋书》虽多,而王隐《晋书》写作时间较早,开始于东晋之初(318—321),完成于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334—340),并上呈晋廷。故现存正史《晋书》卷八《李密传》中关于李兴写诸葛亮《文》的记载,当从王隐《晋书》或《蜀记》而来。习凿齿所处的时代,稍晚于王隐,他所撰的《汉晋春秋》、《宅铭》以及给桓秘的信,所记诸葛亮隆中故居,既是在家乡的耳闻目睹,又必然参阅了王隐的《晋书》和《蜀记》的资料。《水经注》作者郦道元经过实地考察,所以沔水经乐山北、隆中流向极为准确。所记李安作《宅铭》,无疑从《蜀记》而来,因所引前三句与《蜀记》碣文无异。关于习凿齿所写《宅铭》,显然郦道元必定亲见《宅铭》文字,才可能有具体的年号和年数记载。《荆州记》和《南雍州记》所载,既参阅了前代人的资料,又增加了一些景物。可见上述各条资料,互相关联依存,彼此印证可靠,形成完整的一体,要否定其中任何一条,都必然牵涉其他六条,因而诸葛亮躬耕南阳邓县隆中的结论,乃是无法动摇的。

我们应当注意,前面所分析的最重要的前五条史料,是以王隐和习凿齿两人的著作为核心。王隐父王铨为魏晋时人,略晚于诸葛亮。他“少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7)王铨搜集《晋书》资料时,离三国时间最近。据证实,王铨约生于魏嘉平五年(253年),约卒于西晋元康五年(295年),年约43。(8)王铨弱冠醒世时,也即搜集整理材料时,离诸葛亮躬耕隆中只不过66年,离诸葛亮死只有39年。所以他留给王隐的“遗业”,即《晋书》和《蜀记》资料或部分稿本,更具有权威性。王隐为西晋末东晋初人,“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9)东晋元帝建国之初,即太兴(318—321)初年,便召王隐为著作郎,令撰晋史。所以王隐《晋书》开始时实为官修正史。当时另一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预为余姚大姓),不知中朝事,数访于隐,并借隐所著书窃写之,所闻渐广”。(10)据此,知王隐父子皆为史学名家,实际上《晋书》和《蜀记》应为其父子两人共同写成。习凿齿为襄阳人,襄阳离邓县隆中只有20里。他所活动的时代,离诸葛亮躬耕隆中,用他自己的话说,也是“相去之不远”。关于邓县隆中诸葛亮故宅,他除参阅王隐《晋书》、《蜀记》外,必定亲自目睹及听故老传闻。习氏本人“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深为时人所器重。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转西曹主簿,后迁别驾。温常征伐,以“凿齿或从或守,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11)桓温对其“亲遇隆密”,曾褒奖说:“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12)具有一流军政才能的桓温,对习氏如此推崇,其才学人品素质,便可想而知。习氏所撰《汉晋春秋》,起自汉光武帝,终于晋愍帝,凡54卷。从其临终上疏和《三国志》、《后汉书》注引内容看,该书尊蜀汉为正统的史观虽未必可取,其叙述汉晋间约290年历史,体例统一,史实完整,确为一部谨严的史著。(13)主张“南阳宛县说”者,贬《汉晋春秋》“实际是一篇杂文”,乃是带常识性的错误。像习凿齿这样一位严肃而著名的学者和史家,记述诸葛亮躬耕邓县隆中,乃其家乡近代史事。再联系离诸葛亮躬耕时间更近的史学名家王隐父子的记载,以及郦道元参考他们的资料,又经过实地考察,再次追述诸葛亮躬耕邓县隆中的史实,可谓证据确凿充分。毋庸置疑。

(二)东汉末邓县隆中在政区上虽属南阳管辖,但为其边远地区,中间又隔着一条大江沔水,因而同郡治宛县的隶属关系不紧。由于邓县隆中离襄阳很近,在当时割据势力纷争中,它一直在刘表割据势力范围之内。因此,我们再进一步从荆州治所襄阳和南阳郡治宛县所处的地理政治军事形势,以及诸葛亮所结交的亲友来考察。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任荆州刺史,把州治移至襄阳,并平定了当地的战乱。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的17年中,刘表所控制的以襄阳为政治军事中心的荆州地区,“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14)政治形势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15)而且襄阳“跨连荆豫,控扼南北,三国以来,尝为天下重地”。(16)这里东西南北水陆交通都极为便利,被称为“水陆之冲”。(17)陆路由襄阳往北,经新野、南阳宛城,北至京都洛阳;往南经江陵、长沙可达广、交二州,这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主要通道。从水路来说,发源于陕西汉中地区的沔水,流经襄阳、樊城,成为陕、鄂间的主要交通动脉。由襄阳沿沔水南下可达夏口,沿江东下直达扬州,溯江西上可达益、梁二州。由于襄阳政治经济形势稳定,交通方便,从而成为当时各地文人学士的避乱场所。加之刘表“起立学校,博求儒术”;“爱民养士,从容自保”。(18)史称“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慰赈赡,皆得资全”。(19)王粲《荆州文学记》说:“五载之间,道化大行,耆德故老……自远而至者三百有余人。”他还对曹操说:“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20)王粲本人就是初平四年(193年),由长安逃到荆州的。邓县隆中既离襄阳很近,又在沔水之南,地处刘表政治势力统治的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范围之内。

南阳宛县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形势,恰好与襄阳地区相反。南阳郡本为东汉帝乡,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当董卓之乱发生后,司空袁逢之子袁术南下占领了南阳郡。东汉南阳人口最多时有240余万。袁术“在南阳,户口尚数十百万,而不修法度,以钞略为资,奢恣无厌,百姓患之”。(21)史载:“南阳户口数百万,而术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22)因而袁术占领南阳时期,该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其政治统治不稳。同时,南阳宛县往东北方向离许昌很近,曹操为了巩固后方,势所必争。从南阳宛县南下又威胁襄阳,所以刘表也在暗中窥测。袁术在南阳处于曹、刘两种势力夹击的地位。初平二年(191年)冬,袁术曾派兵欲袭夺荆州,为刘表军所败。初平四年(193年)正月,刘表主动向北进军,袁术退驻陈留郡,为曹操追击,败退至九江。从初平四年冬到建安元年(196年)大约三年内,刘表曾一度控制南阳郡。建安元年(196年)冬,东汉骠骑将军张济自关中率兵入荆州界,攻南阳郡穰县,为流矢所中死。济族子张绣代领其众,占领南阳宛县。张绣虽然表面上联合刘表,实为独立割据势力。所以从建安元年冬开始,南阳宛县实际上为张绣的势力范围。(23)

张绣占领南阳后,对曹操的许昌形成威胁。随即,从建安二年(197年)春正月到建安三年(198年)春三月,曹操连续三次征讨张绣,双方激战于南阳宛县和穰县一带。(24)建安三年四月,曹操围张绣军于穰县时,闻袁绍欲攻许昌,遂解围北上。建安四年(199年)九月,曹操派军守官渡,预作与袁绍军决战的准备。此时,袁绍派人与张绣结好,欲借以牵制曹军。张绣从谋士贾诩议,率众降曹操。从此,南阳郡东北部地区(包括宛县),成为曹操的势力范围。建安七年(202年),刘表曾遣刘备北侵,兵至宛县东北叶县,曹操遣夏侯敦、于禁等之。双方战于南阳宛城东北的博望县。(25)刘备烧屯退兵新野,后屯驻樊城。以后刘表再也不曾派兵北上,南阳郡西南部(包括邓县)为刘表所据,其东北部则为曹操所占领。诸葛亮叔父玄于兴平二年(195年)冬在豫章太守任上,汉廷遣朱皓代玄,双方兵戎相见。玄被朱皓战败后,退守西城。史称“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26)他携家带口,辗转流离,大约于建安二年(197年)依附刘表。(27)此时,南阳宛县既非刘表辖地,又为曹操、张绣长年激战争夺地区。诸葛玄自应去好友刘表所统辖的政治环境安定、文人学士云集的襄阳,而绝不会去兵荒马乱又无所依靠的南阳宛县。建安四年(199年)以后,诸葛亮更不会去刘表敌对势力曹操管辖的南阳宛县躬耕。同时,襄阳四通八达,聚集着众多的学士名流,对全国各地的政治军事信息灵通,这给诸葛亮交游士林,寻师访友,增益学问,讨论当时政治军事形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诸葛亮十年躬耕时期结交的众多亲友,如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庞统、马良,以及长辈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人,他们或是襄阳人,或在襄阳地区活动。这些人与诸葛亮同辈的是其学友,常切磋学问,议论时事,关系极为密切。(28)长辈便是他的师长,诸葛亮常亲自登门跪拜求教。(29)这些师友中,如徐庶、庞统、司马徽、庞德公都是当时襄阳才高识广的著名人物。徐庶“听习经业,义理精熟”。(30)庞统被称为“南州士之冠冕”。(31)司马徽是东汉末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在襄阳招收弟子讲学,尹默、刘廙、李撰、向朗、庞统、诸葛亮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32)庞德公名高一时,荆州牧刘表曾多次登门请他辅佐,都遭到拒绝。(33)他们的帮助和教诲,对诸葛亮从17岁到27岁政治思想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从蜀国建国纲领《隆中对》的完整提出,充分证明了诸葛亮在隆中的10年学习研究,以及向师友求教,使他在政治思想上已完全成熟并为他后来的事业从思想理论上奠定了基础。诸葛亮在后来治理蜀国时,还亲切地回忆当年躬耕时友人的启诲说:“昔初交(崔)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徐)元直,勤见启诲。”(34)可见他们之间交情深厚,相互帮助,使诸葛亮受益匪浅。不仅如此,诸葛亮大姐嫁襄阳大族蒯祺为妇,对象嫁庞德之子山民,他本人娶刘表内亲襄阳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刘表亲信襄阳大姓蔡瑁一姊为刘表“后妇”,一姊嫁黄承彦,所以刘表实为诸葛亮的姨父。(35)而且刘表长子刘琦曾多次请诸葛亮为其“谋自安之策”,以及吴国晚期丞相襄阳张悌儿时曾为诸葛亮赞誉,可知诸葛亮躬耕期间同当地政界和大族人物常有接触。(36)诸葛亮在十年躬耕时期,已同襄阳地区的刘表割据势力,以及地方豪族和名士,结成一种超过师友情谊的亲缘关系。他的这种亲戚和师友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只有长期在邓县隆中躬耕,离刘表荆州治所襄阳很近,才有可能形成。因为宛县距离襄阳120公里,合今240华里之遥,加上古代交通极不方便,步行大约要三天,往返需要六天。况且,南阳至襄阳的通道,常为兵乱所阻,难于通行。假如诸葛亮在南阳宛县躬耕,上述社会关系岂能建立。而且,刘备建安七年(202年)以后退屯新野、樊城,只有诸葛亮躬耕邓县隆中,两处相距不远,在挚友徐庶的推荐下,建安十二年(207年)十一月,刘备才有可能“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他,从而经过14年的斗争,使刘备建立了蜀国. 试想,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倘若他在南阳宛县躬耕10年,魏晋至元初1000余年,不留一点遗迹,也不见有片言只语的记述,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三)关于主张“诸葛亮躬耕南阳宛县说”的文章,主要有三条所谓“依据”,经过仔细考辨,实际上无一条能够成立。

第一,诸葛亮《前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他们认为秦代划分南阳和南郡的边界是以沔水为界,而沔水之南的隆中,不属于邓县,所以“躬耕于南阳”,指的是宛县(37)。他们还举出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汉代部分,隆中属于南郡。(38)我们认为,首先不能把两郡边界以沔水为界绝对化,何况秦建制离东汉末已400余年,边界变化较大。东汉时,实际上南阳和南郡已开始突破沔水界限,如南阳郡之武当、筑阳、山都三县均在沔水之南,即是明证。(39)隆中是个小地名,在地理志中不可能找到它到底属南阳邓县或南郡襄阳县。习凿齿在写《汉晋春秋》时,似乎已经注意这个问题,由于他是当地人,又是史学名家,对100多年前家乡的地理沿革,无疑是了如指掌的。所以他特别明确肯定地指出:“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日隆中。”习氏所言南阳邓县隆中,是从行政管辖上讲的,正好解释了“躬耕于南阳”的疑窦。因为当时人谈籍贯或所处地区,可不讲县以下小地名,而以郡名代之这类事例在魏晋史籍中常见。至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句,则是从隆中所处地理方位上讲的,因为当时襄阳城已为襄阳名郡治所。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襄州·襄阳县》条说:“万山,一名汉皋山,在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日:‘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这条资料十分重要,它更加具体地说明,自古以来襄阳县西边地界短促,其与邓县分界线,在襄阳城西11里的万山,诸葛亮躬耕的隆中不仅在邓县境内,而且距离该县分界处还有九里。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集汉、魏、六朝各家地记,又采《水经注》及《括地志》,旨在“审户口之丰耗,辨州城之疆理”,历来被誉为是一部地理名著。点校家“通过查证,认为此志最可依据”。(40)它讲邓县和襄阳县边界的沿革,恰好似在给《汉晋春秋》诸葛亮躬耕邓县隆中条作注释,从而更增强其可靠性。试问,我们应当相信离诸葛亮躬耕时间较近的李兴《碣文》及习氏《宅铭》和《汉晋春秋》的明确记载呢,还是相信400多年以前的秦代南阳和南郡边界的笼统划分为依据的推论呢?如果不带任何偏见的话,无疑只能是相信前者。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隆中属南郡,那是1975年旧版的东汉南郡辖区。但该地图集1985年新版,在第三册的三国部分已改正了旧版的错误,将隆中划归南阳邓县,而且邓县还包括沔水以南小部分。(41)这同《汉晋春秋》和《元和郡县图志》完全相吻合。作者已改正了旧版南郡对隆中的错误辖区,主张“南阳宛县说”者却仍征引旧版南郡对隆中的管辖,说穿了无非是想使自己的论点多凑一条依据,这种学风是极不严肃的。

第二,主张“宛县说”者,还有一条所谓“过硬”的材料,即李兴所撰《碣文》中,开头便说“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古人以山南水北称阳,那么诸葛亮躬耕地应在沔水之北。(42)这是不明史实真相,对李兴《碣文》的曲解。其实,《碣文》第一句乃是讲刘弘奉诏于南阳镇压张昌起义。西晋太安二年(303年)五月,张昌起义发生,“江沔间一时焱起……以应昌,旬月之间,众至三万”。(43)当时镇南将军新野王司马歆镇襄阳,向朝廷告急。晋廷派刘弘为荆州刺史,与前将军赵骧、平南将军羊伊领兵至南阳宛县。张昌亲自挥师北上,在樊城一战,击毙镇南将军司马歆。晋廷诏弘代歆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同年六月,刘弘以长史陶侃等率大军进据襄阳。张昌则避开陶侃大军,径直北上围刘弘于南阳宛城,败赵骧,杀羊伊,刘弘败退梁县(属豫州汝南郡,与南阳接界处)。张昌义军回军进攻襄阳不克。七月,张昌退回江夏郡。刘弘带兵击杀范阳王硫所派荆州刺史张奕后,正式领荆州刺史,进驻襄阳。接着,陶侃大败张昌军,前后斩首数万级,昌逃入长沙下隽山。次年(永兴元年,304年)正月,益州刺史罗尚为李雄义军所败,遣别驾李兴诣镇南将军刘弘求粮,“(弘)遂以零陵米三万斛给之。尚赖以自固”(44)。李兴去荆州求粮的时间,《蜀记》为永兴中。永兴只有三年,据《通鉴》考订为永兴元年(304年),完全符合史实。(45)李兴本为蜀人,因公事去襄阳趁机观看前蜀相诸葛亮故宅,以示缅怀。刘弘忠于晋室,也是“奉命于危难之间”,抚今思昔,追念诸葛亮之为人,与李兴同往,并命兴为《碣文》,应为情理中事。李兴所撰《碣文》第一句为全文序句,讲刘弘受诏为荆州刺史以镇压张昌起义,为义军所阻于南阳,而且开始为义军所败,部属死伤甚众。接着,“听鼓鼙而永思”到“轼诸葛之故乡”,是讲陶侃等击败张昌义军后,刘弘镇守襄阳,在平息战乱之余,要发扬诸葛亮的“遗光”,彻底平息战乱,把国家治理好。这是刘弘与李兴观诸葛亮故宅,以及撰写《碣文》的主旨。所以下文用较长篇幅写诸葛亮的功业。最后又回到诸葛亮的故宅:“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今我来思,觌尔故墟。”(46)文中“故乡”、“此宅”、“故墟”,均指诸葛亮隆中故居。这样,《碣文》从头到尾,意明理惬。如果说,“沔之阳”指诸葛亮故宅在沔水之北,那么“天子命我”如何解释呢?难道当北方刘渊已起兵,西南李特、李雄起义如火如荼,特别是长江中游的张昌义军向北挺进,京都洛阳震动,晋惠帝还有闲情逸致,专门下诏命刘弘去拜谒诸葛亮故居,岂非天大的笑话。

第三,《水经注》卷二九《沔水注》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指诸葛亮)宅铭焉”。主张“宛县说”者提出,西晋只有惠帝司马衷在位有永平年号,但当年即改元元康,所以永平五年应为元康五年(295年),上溯60年为魏明帝曹睿青龙三年(235年),这时“李安(又名李兴)的父亲李密才14岁,李安是李密的第二个儿子,这时还未出生,怎么会写《孔明宅铭》呢”。(47)这是有意把时间搅乱,企图达到否定李兴《碣文》和习氏《宅铭》的目的。但这是徒劳的。因为李兴写《碣文》的时间,前述在永兴元年(304年),准确无误。再过60年左右,只有升平(357—361年)和太和(366—370年)两个年号有五年。从升平至太和时,习凿齿恰好在桓温荆州府任职。也就是说,李兴为文后50余年至60余年,习氏均在荆州。他一直反对桓温篡晋,作《汉晋春秋》尊蜀汉为正统,追思诸葛亮忠于蜀汉而作《宅铭》,以抒发情怀,符合其心志。习氏若在升平五年(361年)作《宅铭》,则在李兴作《碣文》后58年,离60年差二年;若是在太和五年(370年)作《宅铭》,则在李兴写《碣文》后66年,正合“六十余年”。《水经注》在北宋以前,靠抄写流传,在传抄中经注文混杂,错行错页,甚至某些篇残缺不全,年号和年数尤多错讹,本不足为怪。李兴和习凿齿所写《碣文》和《宅铭》尚存,白纸黑字,岂能否定。至于习氏《宅铭》写于何年,这是另一回事,不能因写《宅铭》的年号或年数有误,便将写铭文的事实也加以抹煞。当我通读“南阳宛县说”的文章后,总觉得其中多杂有感情用事,从而对许多重要史料,或轻率地予以否定,或随心所欲,凭臆妄解,至于带常识性的错误,俯拾皆是。这种不严谨的学风,应是史家所不取的。

综上所述,从魏晋时的文献记载,当时所存遗物,襄阳和南阳的政治军事地理条件,诸葛亮在躬耕时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他政治思想形成的过程,作全面的考察,诸葛亮躬耕地只能在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樊市隆中,绝不可能在南阳宛县。如果他不是在离襄阳很近的邓县隆中躬耕,便不能得到襄阳地区那么一批出类拔萃的师友的教诲帮助,以及对当时全国形势全面透彻的了解,从而也就很难产生《隆中对》中的政略战略思想,而且也没有机缘同刘备见面,至于辅佐他建立蜀国,也将不可能成为事实。

应当指出,作为诸葛亮躬耕的准确地点,必须辨析清楚,使其符合历史真实,这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但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襄樊和南阳两地武侯祠和文物,都是中华大地上闻名遐迩的文化遗产和游览胜地,都应当充分发挥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如重此轻彼,或互争高下,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妥当的。

注释:

(1)前说以丁宝斋《‘三顾茅庐,’发生在襄阳隆中》(《集邮》1989年4期),唐明礼《“诸葛亮隐居南阳说”质疑》(《南都学坛》1998年1期)为代表;后说以李兆钧等〈诸葛亮躬耕地质疑》(《中州今古》1988年4期),张福增等《诸葛亮受“三顾”处答或人问》(南阳《活动月报》1988年6月)为代表。

(2)《三国志·蜀书》卷五《诸葛亮传》裴注引。

(3)《三国志·蜀书》卷五《诸葛亮传》裴注引。

(4)《太平御览》卷一七七《居处部》五。

(5)《太平御览》卷一七七《居处部》五。

(6)《三国志·蜀书》卷五《诸葛亮传》裴注引。

(7)《晋书》卷八二《王隐传》。

(8)参阅曹书杰《王隐家世及其晋书》,载《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二期。

(9)《晋书》卷八二《王隐传》。

(10)《晋书》卷八二《王隐传》。

(11)(《晋书》卷八二《习凿齿传》。

(12)《晋书》卷八二《习凿齿传》。

(13)《晋书》卷八二《习凿齿传》。

(14)《三国志·魏书》卷六《刘表传》。

(15)《三国志·魏书》卷六《刘表传》裴注引《搜神记》。

(16)《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九《襄阳》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

(17)《晋书》卷一《宣帝纪》。

(18)《后汉书》卷七四下《刘表传》。

(19)《后汉书》卷七四下《刘表传》。

(20)《三国志·魏书》卷二一《王粲传》。

(21)《后汉书》卷七五《袁术传》。

(22)《三国志·魏书》卷六《袁术传》。

(23)《三国志·魏书》卷八《张绣传》。

(24)《资治通鉴》卷六二《汉纪》献帝建安二年至三年。

(25)《三国志·蜀书》卷二《刘备传》。

(26)《三国志·蜀书》卷五《诸葛亮传》。

(27)《三国志·蜀书》卷五《诸葛亮传》裴注引《献帝春秋》载:“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陈寿不采此说。他治史谨严,当另有实据。玄可能于建安二年西城民反后去荆州依刘表。

(28)《三国志·蜀书》卷五《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

(29)《三国志·蜀书》卷七《庞统传》裴注引《襄阳记》。

(30)《三国志·蜀书》卷五《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

(31)《三国志·蜀书》卷七《庞统传》。

(32)《三国志·蜀书》卷一二《尹默传》、卷一二《李误传》、卷一一《向朗传》裴注引《襄阳记》、《三国志·魏书》卷二一《刘寡传》。

(33)《后汉书》卷八三《庞公传》裴注引《襄阳记》。

(34)《三国志·蜀书》卷九《董和传》。

(35)参考黄惠贤《校补襄阳耆旧记》卷一《人物·蔡瑁》条,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6)《三国志·蜀书》卷五《诸葛亮传》;《三国志·吴书》卷三《三嗣主传》。

(37)张福增等《诸葛亮受“三顾”处答或人问》,载南阳《活动月报》1985年6月。

(38)张晓刚等《“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载《集邮》1989年第lO期。 :

(39)《续汉书》卷三二《郡国四·南阳郡》,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魏·荆州》,中国地图学社1975年版。

(40)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前言》,中华书局1983年版

(4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地图出版社1985年新版。《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新版东汉部分虽仍沿旧,谭先生在有关学术座谈会上表示,再版时将予以改正。

(42)张晓刚等《“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载《集邮》1989年第lO期。

(43)《晋书》卷一OO《张昌传》。

(44)《晋书》卷六六《刘弘传》。

(45)《资治通鉴》卷八五《晋纪》惠帝永兴元年。参考《晋书》卷四《惠帝纪》、《晋书》卷六六《刘弘传》、《晋书》卷一二一《李雄载记》;《魏书》卷九六《赉李雄传》。

(46)《三国志·蜀书》卷五《诸葛亮传》裴注引《蜀记》。

(47)张福增等《诸葛亮受“三顾”处答或人间》,载南阳《活动月报》1988年6月。

告子下全文是什么?

《孟子·告子下》全文如下: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②,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 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 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 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③。《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何以不怨④?”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 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缪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 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釐所不识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 在所益乎? 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 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 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

曰:“否。”

“有知虑乎?”

曰:“否。”

“多闻识乎?”

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曰:“其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

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扩展资料:

《孟子·告子下》是《孟子》书中的篇目中的下篇。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他最经典的著作是什么?

我最喜欢的作家是曹雪芹,最喜欢他写的《红楼梦》!

这本书,我从高考结束之后的那个暑假开始看,至今已经不记得看过多少遍了。

那年高考结束之后,作为对自己的奖励,我去镇子上的书店里,买了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用阅读《红楼梦》来缓解和放松自己的大脑,以此来转移等待高考分数出来时的紧张和焦虑。

记得当时,不到三天的时间里,我就已经看完了,然后合上书本的时候,我的脑子里面可以完整的复述出主要故事情节。

那个时候,里面的很多诗词曲赋,基本上都是跳读过去的,根本不知道什么判词,隐含着那个人物的什么命运,只感觉故事非常吸引人,拿起来就舍不得放手,只想深深地沉浸其中。

我本来就对历史王朝故事比较感兴趣,《红楼梦》又是讲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故事的小说,所以一下子就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翻开《红楼梦》,随着画卷的展开,荣宁二府的富贵气象,大家族过日子的气派奢华,贾宝玉的灵性才情,林黛玉的爱耍小性子,薛宝钗的端庄大方,王熙凤的“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特别是其杀伐决断的当家少奶奶气派,给了我这个农村里出来的穷小子太深太深的震撼了。

穷家小户出身的我,哪里见识过所谓的的贵族生活啊?所谓的“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所过的日子,那个奢华啊、简直是气象万千!

暑假里后来又多次反复阅读,慢慢的知道了“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贾府的注定败落,贾宝玉的出家,特别是黛玉之死,看的我眼泪吧嗒吧嗒的忍不住直掉!

尤其是后来贾母去世的时候,拉着手贾宝玉的手说的那一句话,“我的儿,你要争气啊!”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当时是失声痛哭啊,不只是流眼泪,而是很大声很大声的哭出来的,因为我想到了我自己的奶奶,在我读高一的时候去世的,而我家里又是很穷的家庭,奶奶也是一次嘱咐我要争气、要好好读书!

所以高考结束之后的那个暑假里,我一直深深地沉浸在阅读《红楼梦》给我带来的多种感受里面,有感到、有喜悦,但是更多的是悲伤,深深地、不可遏止的悲伤,因为受《红楼梦》悲剧艺术的感染比较深,也因此而联想到自己家里的一些情况,忍不住的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很多人喜欢看《红楼梦》,是因为里面宝黛爱情、宝黛钗三人之间的青年男女故事,而我因为当时家里穷,升学考试压力太大,可能因此开悟的时间比较迟,对男女爱恋一事,并没有多少感受、也没有多少迫切需求,因为生存、升学压力太大了。

所以真正吸引我的反而是贾府的盛衰之变,我并不是事后吹嘘自己觉悟高啥的,因为当时的确就是这个情况,爱情在当时,并不是我所迫切需求,也不是当时的我所能够真正懂得的。

反而是这个家族的盛衰,引起了我探究的欲望,我当时一直在慨叹,为什么这么一大家族,好好儿的,怎么就突然败落了呢?

还记得当时的我,像在做历史试卷的问答题一样的列出了一二三四点原因,我至今记得,当时归纳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贾府这样一个大家族,在年轻子弟的教育问题上出了大问题,后继无人,自然就在官场上吃不开了。

现在想想,这个原因也不无道理,只是稍微简单了点。

后来进了大学之后,《红楼梦》这部小说,也是经常读、反复读,不仅读原著,而且也开始阅读红学家的一系列解读《红楼梦》的著作。

然后慢慢的感觉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就又加深了很多,像冯其庸、周汝昌、王朝闻、刘心武、王蒙等名家,都有很好的解读《红楼梦》的著作,对比阅读之后,就能更深入的理解作者曹雪芹及其不朽名著《红楼梦》。

当代解读《红楼梦》不得不提到的两位著名作家分别是蒋勋、白先勇,他们都有很好的《红楼梦》解读著作:

两位大家、两套书,各有侧重,蒋勋的书,有音频,非常适合听,因为蒋勋的声音本身就是一件不可复制的艺术品,听蒋勋老师的讲解音频,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白先勇老师的细说《红楼梦》,非常适合阅读,因为有对不同版本《红楼梦》的对照讲解,一比较就能发现问题的确是如白先勇老师所说的那样,版本不同就会有太多的不一样!印象最深的就是讲解尤三姐的片段,不同版本写到这一段故事的时候,尤三姐的人物形象真的完完全全的不一样。那么从中就可以发现白先勇老师真的是在非常非常细的细说《红楼梦》。

通过反复对比阅读,不仅不会感觉到腻烦、腻味,而且会觉得越读越有更多新的发现,这样一来,就会更加加深了我对作者曹雪芹及其不朽名著《红楼梦》的喜爱!

我相信,真正读过《红楼梦》的人,是肯定会如我一样爱上《红楼梦》的!

鸵鸟孵化12天的最佳方法?

鸵鸟孵化操作①孵化前2天调节好温、湿度和做好消毒工作。

②孵化过程每30分钟观察一次,每2小时记录一次,若停机应及时打开机门。

③验蛋:12天头照(起珠),24天二照(合拢),34天三照(封门)。及时拣出无精蛋和死胚蛋。

④落盘时间在34-38天。

⑤出雏:41天时开始出壳,干身后6小时交雏至育雏室,每天8:00,15:00,22:00三次交雏。

⑥孵化出雏完毕,进行彻底清理消毒。

有哪些表现母亲的经典艺术作品?

“艺术中,

所有对于女性的幻想,

都源自母亲的胴体。”

小玉和你一起盘点画中的“母亲”。

干货,图多。

文中有彩蛋。

先来个花絮!

59届格莱美现场,最让人惊艳的,莫不过是怀着双胞胎的碧昂斯在现场演绎了史诗级的表演。而碧昂斯的这个造型,有专家认为是在致敬生育女神OSHUN。

OSHUN又叫做维伦多夫的维纳斯,是至今为止最古老的雕塑艺术,她有着崇高的地位,整个雕塑突出了X器官,是一种生殖崇拜。她就是母系氏族的神。

从人类有艺术开始,最早的雕塑,就是女性作为母亲的形象。

1.衰老的母亲

李自健《发》

罗中立《春蚕》

乔玉川《年轮》

弗洛伊德《母亲》

惠斯勒《母亲》

安迪•沃霍尔 《朱利安•沃霍尔》

梵高《母亲像》

母亲的衰老是从脸和头发开始的,而且是悄无声息的。

而中国油画中,母亲的形象常常是以操劳了一生的形象出现。她们衰老,但是这种真实而质朴的形象却才是震撼的来源。

2.年轻的母亲

皮诺.德埃尼《母亲与女儿》

勒布伦 《艺术家与孩子的肖像》

卡萨特《母与子》

贝尔特•摩里索特《艺术家的母亲与妹妹》

塞尚《唐怀瑟序曲艺术家的母亲及妹妹》

夏尔丹《学习》

夏尔丹《餐前祈祷》

雷诺阿《卡米尔和儿子在花园》

热拉尔《皇后和子女们》

恩斯特《教训孩子的母亲》

母亲也有年轻的时候。画中年轻的母亲形象,常常和自己年幼的孩子一起出现。母亲最美的一面,大概是对孩子的陪伴。

3.喂奶的母亲

刘建中《母亲》

达卢《来自布伦的年轻母亲正在喂孩子》

格里特德奥《年轻的母亲》

Pieter de Hooch《正在哺乳的母亲与女仆》

Brocky《母亲与孩子》

索拉里《绿垫圣母子》

简·弗美尔《罗马人善举》,另类的“母亲式的哺育”。彩蛋:“罗马人善举”是一个女儿作为典范的故事。佩罗在父亲西门被监禁并判处饿死之后,偷偷地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他,她的无私行为打动了当权者,最终父亲活了下来并被释放。在罗马文化中,这个主题神话中的对应体现在,伊特鲁里亚神话中朱诺以母乳喂养哺育成年后的赫拉克勒斯。

从十月怀胎到辛苦分娩,从襁褓哺育到培育成人,母亲的乳汁是我们最初的美味,也是深深的爱的味道。

4.圣母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岩间圣母》

凡艾克《喷泉旁的圣母和圣子》

凡艾克《圣母和读书的圣子》

鲁本斯《圣母在圣子基督面前》

布罗格《圣母与圣子》

在西方宗教中,圣母玛利亚具有崇高地位,她是最神圣的母亲,永远散发着母性的光辉。

惠特曼说,

全世界的母亲都很相像,

他们的心始终一样,

每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希望我们在画中,

能够更直观感受到母亲之美。

感谢阅读,喜欢请尽情点赞留言,不喜欢千万别勉强!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