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聘礼,而庆阳是甘肃彩礼最高的地方

2023-02-20 20:49:04 127阅读

全国聘礼,而庆阳是甘肃彩礼最高的地方?

甘A兰州市

彩礼是万紫千红差异大

全国聘礼,而庆阳是甘肃彩礼最高的地方

彩礼:兰州市区大多数是3万左右,女生有工作的就高点,首饰一般来说1钻5金。

朋友随礼:普通的200-500元,关系好的1000元或者更高。

一个兰州人说:一般人家的姑娘,就是3-5万左右,女生有工作的就高点,首饰一般来说1钻5金,三金的都过时很久了。

甘B嘉峪关市

一般不会超过6万

彩礼:基本是1至3万,一般不会超过6万。

朋友随礼:普通的200元,关系好的500元或更高。

一个嘉峪关人说:基本上市根据女方的要求结合男方家的家庭情况而定。

甘C金昌市

8万左右

彩礼:一般是8万左右。

朋友随礼:普通的200元,关系好的500元或1000元。

一个金昌人说:周边县城彩礼高,最高的还有到十几万的。

甘D白银市

看你运气

彩礼:六万八或是八万八。

朋友随礼:普通的200元,关系好的500元至1000元不等。

一个白银人说:要看那姑娘家和你家怎么样了,外传白银彩礼高,其实大部分还是正常价位,都可以商量的。

甘E天水市

彩礼是年年上升

彩礼:前几年,平均1-2万,甚至更少;这几年,起步价在3万,甚至会要到10万。

朋友随礼:普通的200元,关系好的500元或800元。

一个天水人说:天水女孩水灵,这是人尽皆知的,天水的彩礼基本都不会低于3万。

甘F酒泉市

彩礼基本不过5万

彩礼:彩礼基本不过5万。

朋友随礼:普通的200元,关系好的500元或600元。

一个酒泉人说:酒泉的彩礼怎么感觉都在5万以内,并且都会给女孩陪嫁,差不多最后彩礼剩不了多少。

甘G张掖市

嘴上说大方,身体很诚实

彩礼:六八万至十二万不等。

朋友随礼:普通的200元,关系好的500元或1000元。

一个张掖人说:主要还看丈母娘!!!

甘H武威市

彩礼高、硬件设备不能少

彩礼:武威彩礼挺高,一般十万左右。

朋友随礼:普通的200元,关系好的500元或800元。

一个武威人说:而“给多给少是个缘,少于10万就免谈”,男方给的少会让女方觉得很没面子,看来最值钱的还是“面子”。

甘J定西市

没具体标准,看人

彩礼:有的十几万,有的不要钱,有的三五万。

朋友随礼:普通的500元,关系好的1000元或更高。

一个定西人说:为给定西人争面子,在现代社会,如果不要彩礼还给你倒贴钱,那说明什么?不差钱!但事实上不要彩礼的情况实在是极少数。

甘K陇南市

彩礼图个吉利数

彩礼:8800-128000元。

朋友随礼:普通的500-800元,关系好的1000元或2000元甚至更高。

一个陇南人说:城里一般礼金随意吧。主要是农村,十几万,和贩卖人口一样。

甘L平凉市

贵上天了

彩礼:普遍十余万。

朋友随礼:普通的500元,关系好的1000元或者更高。

一个平凉人说:有房、金货、衣服,然后十几万。

甘M庆阳市

市里和农村差别大

彩礼:一般十余万至二十万。

朋友随礼:普通的200元,关系好的500元或更高。

一个庆阳人说:“天价彩礼” 没二十万娶不起媳妇!当然也有不要彩礼的,只是情况比较少,这几年的彩礼明显低了很多....

备注一下你们的省份和地区?

说起婚姻,彩礼就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自古以来,彩礼就是我国的一个传统风俗,在全国各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地区,目前还都保留着这一风俗习惯,只是地域之间由于经济条件、风俗礼仪的不同,彩礼的轻重也是各有不同。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报道“天价彩礼”的新闻,但是在某些省份和地区彩礼一直都不被看的那么重,例如今天我们要说的四川省,有人说我国的彩礼是越穷的地方彩礼越重,但是四川我感觉就是一个例外。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四川省最新发布的2019年下辖各市的一个结婚彩礼均价的排名情况。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省份,尤其是省内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两个地区的少数民族更多,各民族之间关于彩礼的认知和风俗差异也是巨大,所以这两个地区的彩礼均价并未统计在这份榜单中。

我们看看除了这两个州之外的四川省其它各市(州)的彩礼均价排名情况。从全省来看,四川省的彩礼普遍在2-3万元左右,这个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低的一个彩礼均价。

彩礼均价最高的当属凉山地区了,在凉山,彝族的彩礼这几年成逐年攀升的态势,现在彝族的彩礼动辄几万块,高的已经达到了10万元以上,而且女孩的条件越好,彩礼要的越是越多,比如女孩有更高的学历,更好的面容,这些都会成为彩礼向上增加的理由,车子和房子还是另算的。

其次四川地区彩礼较高的就属巴中地区了,巴中地区的彩礼也是越来越高,表中给出的3-6万元的水平我觉得还是偏低的,现在很多家庭都是5-6万元起步,当然也是不包含结婚时的车子和房子的。

攀枝花、雅安两地的彩礼均价紧跟其后,普遍的均价在2-6万元之间,这个主要还是要看各自的家庭条件来决定,高于6万元甚至达到10万以上的也有,给个一万零一的也是存在的。

除了上述这些地区,四川省其它地市的彩礼均价一般都比较低了,2-4万元是一个普遍的均价区间。

当然在某些地区,比如达州、遂宁,有些家庭甚至是没有结婚彩礼的,如果再幸运的话,丈母娘倒贴给点也不是不可能。

整体来看,四川省的彩礼在全国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均价水平的。

各省彩礼排行2022?

全国彩礼排行榜为:江西 福建 甘肃 湖南 河北 山东 河南 浙江 湖北以及江苏。其中江西和福建彩礼最高,达到30-50万,而且有些地方彩礼会超过100多万。

难道就我感觉不对劲吗?

全国平均彩礼6.9万元?你说这么低的数字,好多女性朋友要着急了!

尤其是浙江、黑龙江、福建的女性朋友们,他们都快崩溃了。

因为,2020年,浙江的平均彩礼是18.3万,黑龙江是15.2万,福建13.1万,江西11.2排第四。

这是某平台的大数据调查出来的,还是具备一定可信度的。

我这个浙江绍兴就可以证明,2020年,我们这边的彩礼确实流行18.8万

当然了,两年过去了,现在已经涨到28.8万了,涨幅相当恐怖。

不过,浙江人不结婚的男孩子也越来越多了,没办法,真心结不起。

至于其他具体数据如何,我也就不知道了。

而楼主所说的6.9万,就是2020年的全国平均彩礼。

2022年,彩礼只会更加高昂,毕竟,物价在涨,彩礼自然也是得涨。

不过,兄弟,你可以不娶老婆嘛!

你不娶老婆,不就不用付彩礼了?

买不起就不买,多简单的道理,还用人教吗?

等什么时候降价了,我们再买也不迟,到时候,还可以挑个更好的,不是吗?

根据男方家习俗还是女方家要多少而给?

非常荣幸能够回答你的问题,农村的彩礼和城市里面的彩礼是多少根本就没有一个定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对这个东西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经过查阅资料之后,得到这样的一个数据,大家先来看一下,然后我们来看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

一、全国彩礼排行榜2021

福建彩礼: 8万+房+车

安徽彩礼: 3-15万+房

甘肃彩礼: 1-15万+房+车

青海彩礼: 3-20万+房

陕西彩礼: 3-25万+首付+首饰

宁夏彩礼: 1-30万+房

河北彩礼: 5-30万+车+首饰

湖南彩礼: 3-25万+房

湖北彩礼: 1-30万+房

吉林彩礼: 10万+首付

辽宁彩礼: 21万+车

浙江彩礼: 15万+房+车

河南彩礼: 3-20万+房

江西彩礼: 3-20万+首付+首饰

新疆彩礼: 3-20万+房

内蒙古彩礼: 3-21万+房+车

重庆彩礼: 5-15万+首付

天津彩礼: 3-30万+房+车

四川彩礼: 3-30万+房子+车

二、各个地方彩礼排行榜

江苏:2万起(父母各1万)+4样物品

广东:1万起+三金

湖南:5.0万起+1辆车

甘肃:农村 3万起,城市一般在6万

陕西:3万起+三金+三银+五床被子

安徽:200000—300000+三金+ 十全十美。

澳门:月薪的2—5倍

河南:6万起

内蒙古:8888+9的倍数牲畜+柜子+三金

湖北:8万起

三、各地彩礼给多少

1、北方地区

5万元以下:部分内蒙古高原1万元

5-10万元:吉林6万元、辽宁6万元、河南6万元、陕西6万元、安徽中原官话区6万元、江苏中原官话区10万元、黑龙江10万元、北京10万元、天津10万元。

10万元以上:陕西12万元、河北15万元、山东15万元。

2、南方地区

5万元以下:香港1万元、澳门1万元、四川省东部1万元、广西省2万元、广东省2万元、贵州省2万元、海南省4万元、台湾省4万元

5-10万元:安徽省大部6万、云南省大部6万、河南信阳市5万、河南南阳市6万、湖北省10万、江苏省大部10万、上海市10万

10万元以上:陕西省南部12万、甘肃省东南部13万、江西省15万、福建省30万

这些排行榜的只是这两年根据情况来进行整理的,这些只是一个大概的数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还有双方协商的结果不一样,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但是每个人对自己的爱人表达的也不一样,如果自己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自己也可以给高一点的彩礼,不一定要按照规定来,毕竟彩礼也是两方家长共同商量的,除了彩礼还要按照家乡的结婚习俗来买东西,结婚也要花不少钱。

我先说一下我们这边的情况,我是贵州的,

从8888到几万十几万,更多的都有。当然也有那种不要彩礼或者象征性地拿一点点就可以的。这个主要看双方对彩礼的态度。如果作为未婚妻,作为女朋友爱自己的老公,爱自己的男朋友,是不忍心让他受到压迫,受到损失,受到伤害受到委屈的。女方的家人是不是通情达理的?还是把女儿当成一个摇钱树,是在嫁女儿还是卖女儿?还是价高者得?还是为了所谓的面子。反而为了所谓的态度,所谓的面子,不顾及自己男朋友未婚夫的家庭状况,狮子大开口,做了很多让男人承受不起的事情,这样的婚姻能够幸福吗?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就算是狮子大开口,为了所谓的面子要了很多彩礼,那么在陪嫁的时候又回过去了多少呢?只收不回吗?还是只回来一点点?还是可以回来大部分?我想现实生活当中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彩礼拿过去之后往往回来的少之又少。

那彩礼给多少呢?一般情况下都是先由女方家开口,要多少,然后两家人再坐起来一起商讨,给多少合适,如果女方家要的不多,男方家想表达更多的诚意,可能会马上答应,或者是说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些。如果女方不切实际要得太多了,男方家也只能坐下来商量,看能不能少一些。现在有一个非常糟糕的现象,谈婚论嫁嫁人的嫁已经成了谈婚论价钱的价了。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情侣,两家人因为彩礼的事情闹得不欢而散,甚至造成了很多悲剧,有些人他根本就不是未来成为家庭两个人结婚的目的而来的,说的委婉一点是为了所谓的态度和面子说的,感觉到对方的态度不够,自己这个面子不够,把彩礼收了又不愿意和别人结婚,想方设法的来刁难,来为难,最后彩礼还不愿意退。直接一点就是过来骗婚骗钱的。这种情况下,要么男人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要么有个男人就在沉默中爆发,让这样的女人没有一个好的结果,甚至牵连到他的家人。

现在很多男人结一个婚,基本上要耗了半条命,甚至用了自己家庭的半条命,几十万上百万不是一下子就拿的出来的要东拼西凑,放下脸面放下尊严去求这个求那个,钱是借来的。到头来人财两空,最后还要去还账。到时候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我觉得都是可以理解的。大家觉得是吗?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在一起,从认识到男女朋友的交往在一起生活,难道还不清楚自己的男朋友家是什么样的情况吗?自己男朋友有多少的收入家底是如何不可能不知道吧?为什么要在结婚的时候提出这些不可理喻的要求?

那么彩礼到底是什么?

在我国,彩礼起源很早,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其中"纳征",即现在说的“彩礼”,又称为聘礼、聘财等。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如《诗经。召南。野有死麋》中说:"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写的就是用野鹿向女孩子求婚的事。当然,纳征也并非全用鸟兽为礼,《卫风·氓》中就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是以布为聘礼。

在古代,彩礼送出之后,婚约便正式缔结。若有反悔时,如果是女方反悔,彩礼要退还方;如果是男方反悔,则彩礼不退。

但在后来,有些地方又兴起了买卖婚姻的恶习,彩礼又变相成为了女子的身价,这是在婚姻中男女不平等以及把女性物化的表现。

在当下,彩礼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也未尝不可,但这个语境下的彩礼,只能是一种礼节性、象征性的礼物,回归古代纳征的本来意义。

如果将彩礼作为女子的身价或者作为男方对女方的经济补偿,则是不可取的,这有将女性物化的嫌疑,不利于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那么简单的来说,到现在如果有彩礼就应该有陪嫁,是两个大家庭共同出资来支持一个小家庭的成立对他们的一个赞助,希望他能过得更开心,过得更幸福,但是往往现实生活当中的现象是很多人因为彩礼拖垮了一个家庭,用了这个男人将整个家人的半条命。反而在结婚过后没有得到幸福的婚姻,这样的婚姻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短暂的保质期。我们看到一些段子说爷爷娶奶奶用了半袋米,爸爸娶妈妈用了半头猪,我要娶你要用半条命,这就是现在男女婚姻的真实写照.

无论在城市里面也好,或者是在农村也好。有一个非常糟糕的现象,就是越穷的地方彩礼要得越高,好像要一次性买断女儿一样,把它卖掉之后有一笔钱来补偿自己的养育,补偿自己将来的生活。反而越是富有的地方,只有象征表示一下就可以了。甚至女方的家里面还会拿出大笔的资源来帮助这个小家庭才成长。

男女双方结婚除了彩礼以外,还会牵涉到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利益,见面红包,到家里面之后的各种各样的礼物。改口费,下车费,三金5金,万紫千红一点绿,一动一不动,买车买房给彩礼,办酒席,拍婚纱照,度蜜月,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加起来没有个几十万下不来。

虽然说国家现在已经禁止索要高额彩礼,

或者以结婚为目的的来要钱,可这样的事情还在屡禁不止,在中国想要结个婚实在太难了。问题出在哪里,总结起来还是出在我们上,一辈人的重男轻女,大家都想多生儿子,女儿少了。这个是不可改变的,一个供需关系自然水涨船高,要价也高。再加上中国的男人和社会,对女性的态度相对来说应该是全世界最好的。也让一些不良之风得到了助长。

那么大家觉得彩礼得多少合适呢?有没有遇到那个值得过日子的人?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