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日子,什么叫做夫子财禄?
择日子,什么叫做夫子财禄?
做到“旺夫、益子、财星”(简称:夫、子、财),这就是嫁娶要择吉的几大基本原则。
一、旺夫择吉原则:旺夫择吉原则,是要求择日师为新娘女命嫁娶利期和避开大凶煞的基础上按女命天干要求在嫁娶日课中天干出现“夫星”。择日夫星要旺相,这个与四季旺相一致。比如:甲子女命,其夫星为“辛”干,当然也可以是“庚”干。但不可以同时出现在四柱中。
二、益子择吉原则:是要求择日师为新娘女命嫁娶利期和避开大凶煞的基础上按女命天干要求在嫁娶日课中天干出现“子星”。又叫食神
在嫁娶日课中有“子星”者,我们称为“益子”,如甲子女命,其子星“丙”干。其余类推。子星要得令有气,婚后生男孩可能性大 ,因为在大部分农村,人们心中一直受到“家族香火”思想影响。
三、财星择吉的原则:正财、偏财均可。如甲子女命,用“戊、己”具体不作展开表述。
四、夫子财择吉原则:将上述三点综合起来就是夫子财。具体不作展开表述。
新房没有择日子可以入住吗?
什么才是正确的择日理念? 这次去京城回来后,给我最大的感悟是:我国南北地域风水存在差异,但风水的道理并没改变!只是运用风水的方法因地域因人改变了!比如婚嫁择日,在南方两广地区以拜堂,安床时间为重;在北方多以在众亲朋好友参加婚宴宣布结婚时间为准,很有意思。 这里谈谈本门的择日理念,择日其实研究的核心是“气”!这里的“气”并非指空气那么简单,“气”能让人明显感受的莫过于春夏秋冬之湿,热,燥,寒。“气”有它自身的运行规律,择日学就是研究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律,气如何作用于人?以及如何运用天地之气助益人事?...... 择日学流派众多,但都是利用各种方法分析某个时间段内气的吉凶,利于何人事。然后利用特定的手段方法择吉避凶。把气聚留,截留为用的一门学问。比如进宅,安床,婚嫁拜堂用事择日等......当聚留之气感应作用于人,气感而应,择日吉凶之气就会影响用事人的身体健康,事业财运等等。 例如,近日很多朋友咨询了与风水择日关系密切的问题,某女士:今年3月搬了新家,家里母亲和小孩老是生病!这就很有可能是在搬家时聚留了不吉之气,人感应此气后,身体健康方面就出现问题! 感觉有点玄?但确是事实!
客家圆坟的规矩?
1、请风水先生(地理先生)选择阴宅地点。由地理先生择日课择出做墓的各项施工日期。
2、敬山神。在做墓未动地开工前,应在墓址上用三牲敬山神。
3、暖金、夹碑石。在放“金罂”的地方,即地坑内烧柴为。按日课中的时辰一到,由子孙捧起“金罂”传到坑内。到时往地坑内填地,向墓地左右泼水。夹碑,金埕填写土好即夹碑石。碑石夹好后,用三牲祭祀,凡是嫡系子孙都要参加这一仪式。
4、放水涵。放水涵是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这时用三牲敬先祖,给下界先人、众山神烧纸钱。要是合家做的墓,每家的男丁要点一盏船灯(可防风)带回家,每人在离开墓地前要捡一支香带回家中,即香火不断。这仪式外嫁女儿,孙女都要参加。
5圆坟。圆坟此项仪式在全套工程完结后举行,即为先辈的佳城(指墓地)落成庆典,这时全体亲戚、族戚、朋友都邀请参加,顺便承谢风水先生和泥水师傅。富裕人家用全猪全羊去墓前祭祀。同时祭老乡土地神。大放鞭炮,非常热闹。然后是墓前合影留念。中午设宴请客。到了晚上要去墓前点龙火。即用大号蜡烛在坟墓后面围成半圆圈点燃起来叫“嚷龙”,远处看去非常壮观。意思是光照后代,光耀祖宗。
听说结婚有换亲?
换亲的盛行,准确地说在八十年代时期,是一种陋习,也是那时代做父母的一种无奈。
五六十年代是我国的生育高峰期,家家户户都有五六个子女,有的甚至还要多,到了八十年代,成了五六十年代出生结婚的高峰期。
八十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贫穷是普遍的现象,一部分适龄结婚青年成了老大难题,有儿有女的家庭,就悄悄的形成了一种社会陋习,我们村就有十对还多这样的家庭。
两家换亲,三家转亲,成了普遍的现象,无论换亲,三家转亲,前提是对方都没有过分的要求,形成了一种默契,完成了父母的责任,和延续家庭香火的旧观念。
换亲,三家转亲的旧思想,也打破了许多女孩幸福美好的憧憬。为了娘家后续有人,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默默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对人口稳定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也起了一定的作。
社会发展的今天,婚姻法的制定,这种陋习才彻底消失。
有没有发现如今的丧事简化了?
这种事情在城市和农村是两极化了。
城里老人去世了,确实是越来越简化了,有的亲朋好友多的,且又分散得远,一般是三天后就火化安葬了,亲戚少的,第二天就会火化安葬,这主要是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城里人为了生活,忙着挣钱养家,所以不管什么事,能简单的就简单化了。
而在农村,办丧事却越来越复杂了,特别是兄弟姐妹多的,也许有的想简化,但其他的又想把事情办得隆重些,自己也就不好说什么,不然会被别人说自己不孝,那罪名可就大了。
我们老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有人办红喜事,在外工作的,人情随了,可以不回家帮忙,但哪家有人去世,在外工作的,不管你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老板,只要自己和家人还想葬回老家祖坟的,就尽量赶回家帮忙,如果实在脱不开身,就寄回500块钱,请人帮忙。
有个堂哥,三儿一女,两儿一女在老乡工作生活,一儿去广州打工,并在那边买房安家了。
去年腊月二十七,堂哥去世了,因为快过年了,在外工作的基本上也回到家里,全村庄的人都去帮忙。
堂哥的三儿一女请道士看黄道吉日,看哪天适合安葬,结果道士把书一翻,说有两个日子适合安葬,一个是年后初五,一个初九,不过初九的那个吉日好些。
道士话一说完,在外工作的儿子就说初五好了,大家都忙,身体也累,就选这个靠前的日子吧。其他几个儿女却不肯,说父亲一辈子辛苦,死后当然要选个最好的吉日安葬为好。
在外工作的儿子还想争,其他三儿女就直接说他就是忙着岀门挣钱,可父亲的事是最后一回办了,难道就忙在这么几天吗?在外工作的儿子不敢说话了,不然都会说他没孝心,这个罪过在我们那儿可大了,也许会被人议论一辈子。
吉日选好了,就是做法事道场选什么档次了,简单的,就是在安葬的前一天,做一天一夜的法事道场,一般的,就是安葬的前后三天,连做三天法事道场,复杂的,就是在一般法事道场后,再做四天,总供是七天,听说还有最复杂的,要做七七四十九天,这个我没有看到过。
在选做道场法事的档次上,几兄妹又发生了分歧,在外工作的儿子说,父亲都去世了,就没必要大操大办了,选一个简单的就行,多留点钱给活着的母亲用为最好。
结果最小的儿子不同意,说父亲辛苦一辈子,法事最少也应该选个七天的,不然人家说四兄妹都办不好父亲的法事,太让别人笑话了。
就为这事,两兄弟吵了起来,互不相让。最后在大家的劝说下,折中选了个三天的法事做,事情才最后定了下来。
我挺支持在外工作那人的看法,有那多余的几万块钱去做法事,真的不如留给活着的母亲用,我想死去的堂哥如果知道这么安排,他也会同意把那些钱留给活着的老伴用的。
死后花掉千千万,不如给活着的父母端一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