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婚人证婚词简短喜庆,婚礼主持流程最全详细清单
证婚人证婚词简短喜庆,婚礼主持流程最全详细清单?
1、婚礼开始
2、新郎新娘入场(对唱、表白)
3、介绍新人情况
4、爱的宣誓
5、交换结婚信物钻戒
6、行结婚大礼(传统的有拜天地、拜高堂和夫妻对拜,现在主要是对父母、亲朋、媒人的感谢)
7、请长辈致词
8、请证婚人致证婚词
9、采访新郎新娘,表演节目(婚礼游戏、婚礼小品)
10、切婚礼蛋糕、开启香槟、烛光仪式
11、全家福合影
12、司仪婚礼贺词,宣布结婚典礼圆满结束
参加婚礼证婚人着装礼仪?
一般的婚礼的话,只要符合气氛,简单、大方、得体,就可以了。
毕竟每个人的审美不同。那个说 “穿的像参加葬礼”的朋友,只能说明这人情商为“0”。哪有这么说话的。
就像我之前遇到的以为备婚新人,看别人的婚礼案例,有一场篇韩式的婚礼(韩式挺多的都素净白色为主,搭配简洁布置),上来就说“这个我不喜欢,婚礼又不是葬礼”,当时我就甩脸,“您去别家看看吧”。 就是你可以不喜欢,但都是成年人,人话你得会说吧,我是服务业,但我不是“跪舔”服务。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有人喜欢喜庆红色,但一定就有人不喜欢,上来就贬低别人喜好,而且说得有这么忌讳的话,我只能同样言语劝退。
同样道理,穿着上,你可以不喜欢某些人的穿搭,但只要不是特别过份的那种,都没问题,甚至平时日常的穿着都也可以,毕竟也没太多人注意你的穿着。
因为一般的婚礼,并没有太多的讲究这些。只有特别的婚礼,会相对注重衣着。
我历经过的,大部分都是高端婚礼会讲究,比如,晚宴式的婚礼,可能会要求大家尽量礼服为主。
还有特殊的人群需要注重穿着,比如需要上台讲话的。
其实说不好听的,你就想下参加婚礼的是什么人就行了。要是一两万普通婚礼,你穿特别正式礼服,却发现婚礼现场很粗糙,你自己都会觉得自己另类。同理,高端人群的婚礼,你穿个特别随意,也会显得自己特别另类和不修边幅。
你见过渣女么?
我见过一个爱慕虚荣的女孩,但是不能确定她是不是渣女?
先说我和她的故事那是15年,我当时刚换了一个公司打工,身边没有认识的朋友,就想着在网上找个人聊天。
那时候网络聊天的人还是很多,很快就从老乡的人里认识了一个女孩子。
凭着我的三寸不烂之舌,两个人聊的非常投机。某天,她说自己心情不好,我就说请你吃晚饭。她答应了,不过吃饭的地方要自己定。我心想这女孩子还挺谨慎的,说没问题,两个人约定了见面的地点。
先在网上查好了去那里的公交线路,下班前又特意检查了一下自己的钱包,钞票、身份证……都在身上,万事俱备,只待见面。
下班后,怕她久等,我就直奔站台,在车上还一路给她发信息。到了地方却没有看到她,我以为她是放我鸽子,她却说看到我了。
说实话,看到她走来时,我心里有些小小的失望。她的妆容和衣着,远没有照片里那么精致性感。但也不至于让人掉头就跑,我还是热情地迎了上去。
她似乎是真的心情不好,话很少,走了没几步就说累了。正好我也饿了,就说咱们去吃饭吧!
她听了带我打车去了有很多酒吧和餐厅的滨河路,指着其中的一家西餐厅说:别看这家店面不起眼,里面的东西我吃过还不错!
进去后看里面的装修很老旧,但灯光很暗很有情调。而且刚到饭点也没有客人,正适合两个人聊天。
两个人找了个角落里面对面坐下,我拿起菜单扫了一眼,就让她点菜。
她点了很多,或许是想用食物来填埋悲伤,用酒水来冲走痛苦。但菜上来了,她却光顾着喝红酒了,很少动筷子。
两个人说了很多,但记不起聊过什么,就连她为什么心情不好?我现在也想不起来了。
现在记得最深的是:最后,我在几个壮汉的注视下,硬是把5888的账单讲到了1126。之所以是1126,是因为除了给自己留下车费,我身上就只有这点现金。
从餐厅里出来,她就说自己喝多了想回家,然后不容我说就上了辆出租车。
她喝了这么多酒,晚上一个人回家,我有些担心,就告诉她到家了给我发个信息。
直到我坐公交车回到了宿舍,都没有看到她发来的信息。我有些急了,接连发了好几条关心的话,她才简单地回了三个字:到家了。
接着就再也没有回应,我想她应该是睡着了,明天再聊吧!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她就拉黑了我。看来我当时讨价还价的样子,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她的面子。
你说她是渣女吗?我的故事讲完了,听完你觉得她是吗?
当你口袋里的钱满足不了女人的虚荣时,她选择了离开。我不知道是该怨自己无能,还是怪女人太渣?
她本来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过客,但你的问题又让我想起了她。我不觉得她是渣女,只是觉得遗憾:如果我当时有钱,买单的时候不眨眼不讲价;如果我当时有车,吃完饭直接送她回家……那我们的结果,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学生结婚证婚词?
同起,同睡,同学,同窗,同床;早结,早了,早生,早养,早葬;同室操戈,白头偕老
青楼出身的民国女画家潘玉良因何出国且终生未归?
潘玉良,从青楼女子到画坛巨匠,海外漂泊40年屡欲回国,深爱的丈夫潘赞化至死都没让她回来,这是为什么?
她,曾是芜湖怡春院一名雏妓,17岁那年,遇上芜湖新任海关监督潘赞化,在商界的欢迎宴会上,一曲琵琶弹奏,打动了潘大人一颗怜悯的心,命运便顺理成章地发生了转折。
新婚之夜,她为表感激之情,改名潘玉良。从此,奔向未知的命运。
十里春风,三分明月,芜湖自古为江南名城,有着道不尽的繁华富丽。烟水悠悠,天际香浮,怡春院坐落在有名的迎春坊里。
张玉良身世坎坷,幼年失去了父母姐姐,14岁时被无良的舅舅卖入青楼。
可是张玉良并不是天生的美人坯子,没有一笑倾城之容,小眼睛、厚嘴唇,平凡至极。而她却多番逃跑不成又想尽一切的办法,想一死了之,无论是跳河、上吊、喝药……都让老鸨救了回来。
老鸨算是服气了,敬她是一个刚烈的女子之余,还发现她有一副好嗓子,便请专人训练,悟性极高的张玉良成了一名清倌艺人。
这,是张玉良的出身,也注定了她的辛苦。而世俗的偏见,则时时要撕扯她身世的伤疤。
就在17岁的一天,张玉良总算遇到了生命中的甜。
那一天,豆蔻年华的她被人引出,微抱双手至右侧腰间轻轻欠身施过礼,遂坐于正对酒席的凳上,抱着琵琶,粉面半遮,转轴拨弦三两声,红唇慢启,珠圆玉润,一曲《扬州慢》古调在厅内婉转回荡: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使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凄怨悠远的曲子,在推杯换盏的大厅內久久萦回,如怨如诉,句句凄婉。它深深的打动了一个人!
作为一名反封建反压迫运动的风云人物,潘赞化的侠骨柔情被唤醒,看着这个优雅沉静的女孩,他决心要为眼前这个女孩做点什么,帮她改变一下命运。
曲终人散,潘大人已是生出满心怜爱,决心实施援救,首先替女孩赎身。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刮得满城风雨,对立者纷纷指责这位身高体魁、仪表堂堂的海关监督大人狎妓,以此来要挟他!
然而潘大人不吃这一套,照常按章办事,该罚的罚,毫不手软;另外他干脆将这个身世坎坷惹人怜爱的小妹收为二房,以断众人口实。
为此,潘赞化还举行了婚礼,莫逆之交陈独秀专程到场证婚!而张玉良早已感动得一塌糊涂,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玉良改姓,易张为潘,以示新生活的开始。
从遇到潘赞化那一刻起,潘玉良的人生仿佛开了挂,一往无前。
不久,潘赞化专门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教习潘玉良文字,希望她日后也能像秦淮八艳柳如是、李香君们那般知书识礼,玩得起诗文。
先生每天上午授三小时课,下午做练习。潘玉良一颗七窍玲珑心,一点就通,学习起来无比轻松,长进令老师感到惊奇。
历史之精彩,常因偶然而充满了戏剧色彩。
一墙之隔的邻居,竟然是上海美术专科色彩教授洪野先生,一位书画界高人。潘玉良隔窗就能看到他调色作画,潘玉良闲着无事,从书店买了一套画谱,每天依葫芦画瓢,渐渐喜欢上画画。
机会就是这么不期而至的。大概连潘玉良自己也没有料到,这个机会来得如此突然,如此及时。她当时只是喜欢画画,但并不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
但对于内行人,她的天赋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潘玉良的又一次人生机遇。虽是开始,但却起了指向性的作用。
从此,读书之余,潘玉良就跟洪野学画。很快,她对色彩和线条的感觉更加敏感,在老师的教授下,很快学会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法,为她以后学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潘赞化不但没有阻止,还在他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潘玉良很快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粟。四年学成毕业,潘玉良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安徽省官费津贴,出洋留学!
潘玉良在法国留学的日子相当难熬,许多人都放弃了,因为国内政局持续恶化,家里都没有办法往国外寄钱。潘玉良也不例外,当时潘赞化丢掉了海关监管之职,陷于困顿之中,自身难保的他,已经无力顾及远在他乡的潘玉良。
而本来就很少的留学津贴,终于彻底断了,潘玉良常常饿着肚子上课。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她在画展上的一幅油画《裸女》荣获三等奖,得5000奖金,这对她当然是雪中送炭。现状逼迫她,不得不学会自立,握着这一笔钱让她的梦想得以延续。
即将毕业时,潘玉良与刘海粟在异国重逢,对她有知遇之恩的刘校长再次向她抛出橄榄枝,聘她任上海美专绘画研究室主任兼导师。
游学9年,潘玉良终于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到自己心爱的人身边,她忍不住激动了。
多少个日夜,她做梦也想回到祖国,回到丈夫的身边。可午夜梦回,伴随她的依然是孤灯一盏。然后,她只有无数次地展开丈夫的来信,一遍遍地读着,无语泪流……如今,这个机会终于真的来临了,她怎么能不为之激动流泪呢?
当轮船靠岸,丈夫潘赞化一步跨进船舱,二人紧紧相拥……
接着,潘玉良要在中国画坛大展拳脚,回国两个月后,她在上海举办第一次画展,名为“中国第一个女西画家画展”。200多副画作让上海画界为之轰动。
几年来,潘玉良的多次画展都收到国人的喜爱与好评,但一些负面的评价也让潘玉良深感无奈与痛心,因为总有些不怀好意的人擅长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
1936年,她举办个人的第五次美展。不想,她的一幅油画《人力壮士》却意外地遭到人为破坏,还有人在上面写了一句:“妓女对嫖客的颂歌”,极具侮辱性。此言一出,引起不小轰动,让潘玉良陷入受人非议的尴尬之中。甚至有人说她是“婊子画家”, “出卖色相,沽名钓誉”……种种言论,让潘玉良的自尊大受伤害。
就在这个当口,潘赞化的大夫人来了,她自然受到排挤。由于当时的舆论对潘玉良不利,这位大夫人就利用此,在潘赞化面前对潘玉良的出身大作文章,想把她从潘家排挤出去。
遭到如此待遇,潘玉良不恨别人,不怪丈夫,甚至不恨大夫人,她只恨自己——恨自己的出身。可是,自己的出身不由自己掌握。
潘玉良咬紧牙关,狠狠地下了个决定:你们不欢迎我,那好,我走开。但是,在未来的一天,我一定要证明自己,证明给你们看——我是一个真正的画家,绝不是你们所说的那样!
好在,丈夫理解自己。这让她感到心里安慰。但是,她不能因此为难和连累了他。
就这样,为了不让潘赞化为难,为了证明自己,潘玉良再度踏上前往巴黎的邮轮。这一走,就是40年,从此再未踏上祖国的土地,再没见到心爱的丈夫……
在巴黎,潘玉良有时去大学作画、雕塑;有时,她到郊外写生。在国外,没有人对她白眼相向,议论纷纷。她自由地作画,并以作画维持生计——此时,她已经完全获得了自由和独立。
1938年,南京陷落,潘玉良与潘赞化失去联系。她痛苦万分。此时,虽然多年的追求者王守义向她示爱,但她坚持忠诚于自己的恩人和丈夫潘赞化,所以婉言谢绝。她说:“赞化和我真诚相爱,我虽然和他隔着异国他乡,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还要回到他的身边。”
祖国这边正是战火纷飞,潘玉良与丈夫相隔却难以相见,只能在思念中努力作画;祖国这边正是一团乌烟瘴气,一团局势乱象时,潘玉良在海外的声名正达到高峰。
但是,纵使在国外如何成功,她心里还是牵挂着国内的丈夫,关注着国内的发展。
此时,潘玉良收到潘赞化的信,向她介绍了新中国的建设情况,希望她早日回国。
她越看越激动,当下就回信。
接下来,因为准备画展,潘玉良又投入到忙碌中。后来,潘赞化的信越来越少,文字也越来越少,而且是三言两语的客套话:“汇款收到了,家中还好”、“谢谢你支持”、“望善自保重”等之类。
直到1952年,潘玉良才又收到潘赞化的信,他在信中要潘玉良与刘海粟划清界限,同时还在信中委婉拒绝了她提出的回国的想法:
你要回国,能在有生之年再见,当然是人生快事。不过虑及目前天气转冷,节令入冬不宜作长途旅行,况你乃年近六旬的老媪,怎经得长途颠簸和受寒冷,还是待来春成行为好……
潘玉良什么都明白了,她领悟了潘赞化措词的用心,就是不宜回国,不要回来!
一柄利剑,砍在她的心口上,她全身感到一阵痛苦的战栗。深爱却不能相聚 ,就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折磨!
后来,后来就没了音信。
直到1964年,中法建交,潘玉良满心期待回国,但此时又收到潘赞化去世的消息。归国梦又一次破碎了。
原来,潘赞化1940年,55岁的他返回安徽桐城老家,潜心教育工作,为家乡培养了大批人才。1947年迁居安庆。新中国成立后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59年病逝于安庆,终年75岁。
几十年遥遥相望,期盼团圆,如今却阴阳两隔,再无缘相见。人世沧桑,令人叹息。再回故土也已毫无意义。
写在最后:
潘赞化发现潘玉良善良忠诚,才华横溢,倾尽所有成就她,潘赞化成就了潘玉良,潘玉良还她一颗完完整整的真心。
而且最伟大的爱情,从来不是互相占有,而是让对方感觉到爱,却没有被爱的负担,勇往直前,没有顾虑,不用回头。
另外,现实的潘玉良并无李嘉欣般的美丽,却成就了耀眼的自己!加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