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冰摄影,有哪些影视剧中的剧情是正不胜邪的结局?
黑冰摄影,有哪些影视剧中的剧情是正不胜邪的结局?
我是蛋蛋新银幕,一个专注影视的自媒体人,一想到“正不胜邪”的电影,我马上就想到了《V字仇杀队》这部电影。
影片根据著名作家阿兰·摩尔的同名绘本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虚构的未来,德国赢得了二次大战,英国成为极权国家。伦敦完全是独裁者萨特勒(约翰·赫特)的禁严之地。法西斯式的政府无恶不作,所有人的言行均被控制,凡同性恋者全被逮捕甚至随意杀害,虽然民众群情激奋,却无人敢以身涉险。电影中英国政府代表了“正义”的一方。
一天夜里,身为电视台助理的美丽温和的少女艾薇(娜塔丽·波曼)在回家途中,被一群腐败的秘密警察包围,企图将其强暴。幸好,一个戴着面具披着斗篷的的神秘人(雨果·维文)及时出现,救下了受惊的艾薇,然而,神秘人没有透露自己的姓名,艾薇只知道神秘人化名为“V”。然而暂时安全的艾薇却没能幸免于难,爱人被秘密警察带走,她也被捕入狱。在监狱中,受尽百般折磨的她,发誓继续活下去以求复仇!
又一次,V适时出现,拯救了艾薇。艾薇这才知道,V靠着自己天生领袖般的超凡魅力、高超凶狠的格斗技巧和无人能及的才智,自行组织了惩恶锄奸的团体。V深深明白,仅仅惩戒作奸犯科的腐败警察不能解决问题,他决心点燃一场反抗政府暴政和压迫的革命。在被训练成为得力助手的艾薇的帮助下,V字仇杀队将以暴易暴,为这个充满恐怖和腐化的社会带来自由和正义。看V装扮的模样,和他反抗政府的行为,都表示V代表的就是“邪恶”的一方。
v是一个沉静,知识型的侠客,他把打击极权主义作为自己的职责,并希望通过地下革命手段拯救英国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劳动人民。V的革命行动是基于前英国革命英雄盖福克斯的精神,盖福克斯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在1605年11月5日煽动了一场地下革命行动,想推翻了当时的暴君詹姆斯一世,但在行动之前,在国民议会的地下隧道里藏了36桶炸药就被发现了,他也被立即逮捕和绞死。
v发誓要完成盖福克斯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未来的世界里完成一项正义的使命。v认为他所做的不仅是为了复仇,也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当然,这在对恐怖主义极其敏感的西方国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所以这部电影不得不推迟一整年上映,首映式改在德国举行。女主角艾薇在她的牢房里发现了写在卫生纸上的自传。这个叫瓦莱丽的女人是一次病毒测试的受害者。因为她是同性恋,她被监禁并遭受非人的折磨。然而,她在牢房里秘密写的自传给艾薇展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这无疑是电影史上最感人的自我陈述。“最后一英寸”的坚持为人类尊严谱写了最辉煌的篇章。我们的正直并不宝贵,但它是我们的全部。这是我们的最后一寸。在这一英寸,我们是自由的。这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最大灵感。
我们被教导要记住思想,而不是人,因为人们可能失败,他们可能被捕,他们可能被杀害,他们可能被遗忘,但是400年后,思想仍然可以改变世界。我亲眼目睹了思想的力量。我见过有人以它的名义杀人,或者献出生命来保护它。但是你不能亲吻这个想法,触摸它或者抓住它。思想不会流血,不会感到痛苦,他们没有爱。
人们不应该害怕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
没有巧合,只有巧合的幻觉。
我们的尊严毫无价值,但他是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东西。
面具下不仅有血肉,还有一种思想,科雷蒂先生,思想不怕子弹。
我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一个戴着面具的人。
唯一的结论是复仇,一种仇恨,一种虚无的奉献。
艺术家用谎言揭露真像,而政客用谎言掩盖真像。
v的内心世界是孤独的,甚至说孤独有点像变态。他渴望改变世界。然而,他从不相信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值得他相信。在知道他把计划的实施权交给了他所爱的女人之后,当他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他终于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最终相信这个世界的存在仍然有善恶之分。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它只是人民赋予权利的象征。因为人民可以给你权利,他们可以剥夺你的权利。所谓的巧合只是政客们一次又一次创造的幻觉,但这些幻觉将穷人的想法限制在很短的距离内。人们现在没有尊严,但尊严是人类真正拥有的唯一东西。于是我有了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是杀不死的,在不存在于我的血肉之躯;我究竟是谁其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像我这样的人需要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会改变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的存在会变回原有的善的一面;像我一样带着我一样的面具的人民,把你们的仇恨的火种点燃,去复仇吧,将那些在背后制造黑暗阴谋的独裁者统统的杀死,还这个世界仪太平,让人民沐浴在眼光下;
中国最优秀的摄影师是谁?
还是很多的,比如老摄影家 郎静山、吴寅伯、徐肖冰、雷烨、冀连波、沙飞等
现在的就更多了,如拍摄纪实的侯登科、新闻的谢海龙、人像的黑冰、谢墨、风光的于云天、朱恩光、翟东风等,关键是,只要是肯学,肯钻研,多实践,能坚持,有创新,有激情,你也可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爱拍照的木子萌 @中国摄影
女死刑犯在被执行死刑之前?
我可以明确告知题主,你所说的“女死刑犯在被 执行死刑之前,发现自己怀孕了”的情况,司法实践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也就不存在免除死刑情况。
无论是七九刑法,还是2021年新版刑法,都规定了怀孕妇女不适用死刑。
新刑法第四十九条 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 七九刑法第四十四条都规定: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需要强调的是,刑法“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的规定,不仅指死刑,包括不适用死缓。对上述法条的理解,不要说普通百姓,就是当时的执法人员,在一九七九年刑法刚颁布时,对怀孕妇女不适用死刑的理解,都比较片面。
刚实施新刑法时,司法部门组织干警,对刑法进行了专门学习培训。对怀孕妇女不适用死刑一节,进行了专题研究讨论。
其间,学习了某地司法部门,对怀孕妇女人工流产,然后判处死刑,后被最高法院发现纠正的反面案例。统一了法院系统,对怀孕妇女不适用死刑的正确理解执行。
当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我国医疗检测技术有限。女性犯罪嫌疑人,在看守所羁押时,往往不进行怀孕检查。
因此,女犯人是否怀孕,本人不说,公安机关也不掌握,比较被动。后本人告知,或看守所发现,按照法律规定,作相应处理。
现在,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普通的怀孕检查早已不在话下,更何况,现在逮捕羁押进看守所,拍照检验手续很严格。
法律是严肃的。怀孕就是怀孕,人工流产或者分娩,都不能改变怀孕这一客观亊实。我以为,对怀孕妇女不适用死刑,並不是她罪不当株,而是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不株连腹中的胎儿,体现法律人性的一面。说通俗一点,就是怀孕妇女,沾了胎儿的光。
朋友,以上问题你怎么看,欢迎关注,欢迎讨论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
最会拍女人的摄影师?
安妮·莱博维茨(1949- ),美国著名女摄影师,
《名利场》杂志摄影,
世界上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
也是在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国家画廊
举办摄影展的第一位女摄影家,
她以其独特的人像摄影风格而闻名于世,
被评论家们称为“摄影师中的左拉”。
2005年,《美国摄影》杂志称其为
“至今仍在进行拍摄工作的唯一的
最具有影响力的摄影师”。
曾3度入围《美国摄影》
“100位在摄影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
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当代传奇奖”。
安妮·莱博维茨,1949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
1969年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求学时,
求学期间为《滚石》杂志拍片,
1983年成为《名利场》杂志首席摄影师,
并长期为《VOGUE》杂志供稿。
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
出版的画册有《女性》、《美国音乐》等。
除名人肖像外,也拍摄战争题材,
如战火中的女性、波斯尼亚萨拉热窝
和卢旺达等地的军事冲突等。
你都见过什么网络骗局?
在下年轻的时,也算是“半”枚社会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组成了我凌乱而丰富的朋友圈,在灰色地带的“论坛”中,我经常能听到很多不为人知的生存逻辑,以及谋取钱财的奇门遁甲。
下面三个案例,我用情景剧的形式来分别展现。
第一场:潜规则的阴影无处不在
90年代末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农民用卡车将农产品直接拉进城市的大街小巷(为了避开流通环节的成本)。
菜农张老三今年喜获丰收,于是雇了一辆大卡车,拉着自家的收成开进我们这个城市,停靠在某个街边,零售加批发——这个时候,“演员”出场了!
张老三发现,一位西装革履,戴着眼镜,夹着公文包的人来到车前,既不买菜也不问价,只是围着菜车看了又看。张老三心下忐忑,不知道这位是干嘛的,进了城的农民胆子小,也不敢问。
这时,西装男扶扶眼镜,终于开口了:“你这车菜……农药残留符合标准吗?”
完了,果然是来找麻烦的。张老三赶忙辩解:“我家的菜,农药本来打得就少,绝对安全……再说,现在农药那么贵的!”。西装男沉吟半晌,拿出手机开始打电话:“科长,这儿有一车菜,但我不能确定农药残留……这个,安全怕是个问题吧……”——那时候能用得起手机的人,都非等闲之辈。
张老三吓坏了,赶忙拉住西装男的袖子摇晃着,脸上堆满了难以描述的卑微。但西装男反而笑了:“你误会了,我不是工商局的,我准备买你的菜,如果能保证安全,价格合适,这车菜我全要了”。
西装男接下来是这样描述的,他是某大厂生活科的科员,今天是来为食堂采购蔬菜的,刚才那个电话是向“领导”汇报市场情况。
张老三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就进入了像模像样的讨价还价,最终双方终于共同认可了一个价格,西装男对张老三说:“开车走吧”。
当车开到某厂门口时,正赶上下班高峰期,西装男煞有介事的指着人流中一个戴着眼镜,很像“领导”的人对张老三说:“我们科长出来了,我过去给他说一声”。
张老三看到这两个人嘀咕了一会儿,西装男回来了,很沮丧的样子:“科长说了,价格没问题,但安全性……唉!每次都这样,看来还得按老规矩办”。张老三茫然道:“啥规矩?”,西装男说:“破费一下,给他一千块钱,马上卸车,要不然,您还得开回去,咱们一个小科员,想帮你也帮不上”。
张老三想了想:也是,现在哪里不是这样呢?横竖一算账,觉得也不吃亏,一咬牙一跺脚马上点了一千块钱给西装男。张老三看着西装男走了回去,和“科长”顺着人流一边走,一边“汇兑”——不对,怎么看不见人了?
当然,张老三永远都找不到这两个人了。
第二场:天衣无缝的背景设计
90年代末期还没有物流公司,很多车老板都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某个地方等活。
王胖子也是个车老板,这天,来活了。
同样是一位很像“领导”的人找到了他,说是有一车面粉要送到某个大厂,同时给了他一张名片(那时候的人们,对“大厂”是非常信任的,而且还是有“名片”的大厂领导)。
谈好价格以后,他们把车开到一家粮油店,几个伙计马上迎了上来问:“现在就装车吗?”。“老板”很有气派的吆喝:“赶紧的,装装装”。“领导”和粮油店老板也在进进出出中张罗着,时不时还会笑谈点天气,女人和奥巴马——一切都显得那么正常。
几个伙计一阵忙活,眼看货也装得差不多了。“老板”从店里出来,很沮丧的说:“唉,货款没带够……差了1350,这不急死人吗?”。王胖子忙问:“那咋办?”。“领导”说:“要不这样,你先给我垫上,等卸车的时候还给你,要不,咱们就得卸车”。
王胖子想都没想,就把钱点给了“领导”,并看着他返身回到了粮油店去“结账”——正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领导再也没有出来。王胖子左等右等不见人,进到粮油店寻找:没人!忙问老板:“刚才那位货主呢?”。老板指着后门说:“出去买烟了,我还等着他结账呢……”。王胖子急忙奔出后门:然而那是一条深邃的巷子……“领导”就是从这里消失的!
这两个案例涉及金额都不大,以大博小的骗术,往往最容易得手。正因为钱不多,才麻痹了受害者的防范心理。因为人们通常有一种错觉:哪个骗子会因为骗这么点钱,搞出这么大动静?
我们假设菜农张老三在给钱的时候也曾有过怀疑,但在前期的铺垫中,憨厚的张老三已经在“残留农药”的质疑中,被对方捏住了软肋。手机,眼镜,皮包的暗示,以及亲临“大厂”的踏实感和逼真的气场,已经磨灭了他本就薄弱的警觉——最初的疑窦只是一闪而过,之后就自己说服了自己。
社会上广为流行的潜规则,已经裹挟了他的部分价值观。急于出手货物的迫切,让他在不容思考的仓促中,心甘情愿的把钱交给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因为这个人能让他挣到薄利多销的块钱。
司机王胖子当时也一定有所警觉,但我们要相信,专业的骗子一定会给你营造出一些“充满信任”的假象,而这些假象恰恰符合正常的思考逻辑(他缺钱都缺得非常艺术,有零有整才更有真实感)。当王胖子把车开到粮油店的时候,他看到的一切都是真的:粮油店是真的,面粉是真的,老板和伙计是真的,装车也是真的——这显然是一宗货真价实人可靠的买卖。
就算两人合伙诈骗,你们能骗到一个司机的什么呢?就算被骗,但和尚跑了庙还在,这么大个粮油店总跑不掉吧?而且车已经装了,王胖子也不想丢了这趟生意。再说,货主总得跟着一块儿走吧?货到地头死,这么大的单位,我还怕您赖账?
而实际上,“领导”欺骗的不光是王胖子,还有粮油店老板。其实“领导”事先的确跟粮油店正儿八经的谈成了这笔“买卖”,粮油店关心的只是粮款,他甚至都不知道“领导”和司机是啥关系,你们之间发生经济往来,我才懒得管。
不过,王胖子损失的是真金白银,粮油店老板只不过花点功夫把面粉卸下来就完了。
虽然是小打小闹的玩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专业骗子的脑洞真的是无比开阔,智商的确非常的“清奇”。
不过,这几个人已经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三,下面这件事的受害者就是本人——时间是2016年
那天我去某行ATM机取钱,小小的营业厅里有一个愁眉不展的大哥找上了我了(为了规避地域歧视的讨伐,在此不便描述他的口音)。这位大哥这么说的:他是外地务工人员,昨晚接到家里的电话,小女儿得了急病需要钱(开始我以为他想玩那个老掉牙的“卖惨求助”——然而我低估了他的智商)。
他继续描述,他的老板也很好,非常利索的结清了他的工资。但当他火急火燎赶到银行营业厅的时候,那家银行当天系统检修(这个情况我知道,的确是事实),所有的营业厅不办理业务,存取款只能在该行的ATM机上完成。而老板给他的钱全都是20元面值的,他没法从ATM机上转钱给家里——病人等不住了。
他希望我换一些百元面值的钱给他救急,并答应一千块给我50块钱的“辛苦费”。
列位有所不知,在下虽然心存善念,但同样对蝇头小利有着猥琐的兴趣。
那就换吧!第一个1000没有任何问题,我拿到了1050。但他幽幽的说:1000块钱肯定不够,我还得再找人换,您忙您的吧!
他眼中的焦灼让我更加善良,同时,50元的回扣也让我更加贪婪。
于是我非常“急人所急”的问:“需要多少”?他说需要5000。
没问题,我自认为“行走江湖”多年,什么样的妖魔鬼怪没见过?而且这里是我的地头,您还能骗了我不成?
接下来,他不断的从衣服夹皮里往外掏出一迭迭20元的钞票,我的眼睛也一直没有离开过他点钱的手。点完钱,他郑重的把钱交给我说:“谢谢了老弟,您再查一遍……”。他说话的时候,甚至眼圈都有点红,声音也发出了让人感同身受的哽咽。
他点钱的过程本来也是在我的“全程监控”之下完成的,此时我根本没有重新再点一遍的耐心。于是很放心的把4000块钱交给了他,他一边千恩万谢,一边从容不迫的将百元大钞送进了刚刚用过的ATM机。
当我哼着小曲来到某行营业厅存这5250块小票的时候,我发现我上当了,营业员面无表情的告诉我:4450元。
愣怔了最多十秒钟,我就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我被老头搓了票子了。
江湖上流传着一种“搓票子”的手艺,不瞒您说,我也亲眼目睹过现场表演,如果不留意,还真的看不出来。我非常自信,这种拿不上台面的雕虫小技,怎么可能逃过我的眼睛呢?
然而我只能说,我还是没遇到真正的高手!
回忆了被骗的整个过程之后,我发现这位侠客不仅胆子非常大,而且他将所有可能出现的环节全都考虑到了,并巧妙的链接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所有的设计和逻辑都在清理之中,可供我考察的疑点几乎是零。
首先,他用“外地”和“务工”放低了自己的身段,打消了我天然的顾虑和戒备,然后用求助者的急迫劫持了我的善良,用50块钱的红利激发了我的贪婪——谁能抵抗这种既能表达善良,又能获得报酬的事?有时候,名利双收的诱惑非常害人。
其次是他手底下的功夫,在大庭广众,别人的眼皮子底下,他就能毫无破绽的把800块钱弄没了,您还看不出来。第一,他有着炉火纯青的功夫。第二,本地人天然的傲慢和自信模糊了我的洞察力。
还有,他就不怕我真的再点一遍那些钱吗?
他不怕,如果发现钱少了,他会解释为“太紧张,数错了,对不起”,然后补给你就完了,或者借此机会不换了。即使到了派出所,警察也拿他没办法——他已经为整个事件预设了所有的可能:这是个滴水不漏的局!
这个案例不同于前两个,前两个只需要心机和演技,但我亲身经历过的这个骗术,除了心机和演技,还必须具备胆量和技艺。现在的电信诈骗有个优势,骗子远在不知名的地方,因此无需承担现场操作的恐惧。但现实中的骗子,有着非常扎实的心理素质,每一个骗子,都有可能是一个心理学高手。
电视剧《黑冰》中,郭晓鹏曾这样总结骗人者:“你不要小看这些骗子,他们的这些骗术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绝活,是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
术业有专攻,每一种能够成功的骗术,都是他们的经典剧目,这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本事”。
社会结构在不断完善,人的心智也在持续健康,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蝇营狗苟,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性格缺陷,谁也不能保证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
虽然我们无需防备这个世界,但也需要有一双明辨是非,洞察善恶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