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征婚,为何死后23年未能得到安葬?

2023-06-13 13:40:03 33阅读

常州征婚,为何死后23年未能得到安葬?

陆小曼的一生可谓饱受争议。

她虽然是徐志摩的爱人,但却不是他唯一爱过的女人,更不是最爱的女人。

常州征婚,为何死后23年未能得到安葬?

她虽然深深爱着徐志摩,徐志摩也是她一生最爱,但是他却不是她漫漫一生唯一的男人。

她是才女,却也曾长时间地堕落过,以致于在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之后,躲在黑暗之中不敢出门,可也在为徐志摩整理文集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生。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陆小曼的一生真的很幸运,一生能得三个男人的照顾和爱护,虽然也有过悲欢离合爱憎恨,但也不枉她在这人间走一遭了。

陆小曼生于1903年,陆家乃书香门第,她一生下来便注定了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千金对象,不用为生活感到困扰,也不用为前路感到渺茫,她只好做好自己便好。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王赓,王赓也是出身于官宦人家,是一个留过洋的高材生,后来成为国军的中高级将领,所以陆、王两人的结合算得上是门当户对,也被当时的人视为天作之合。

陆小曼因为自小衣食无忧,父亲陆定又在财政部任职二十余年,陆家从不缺钱,所以她过惯了奢侈的生活。

她在嫁给王赓之后,王赓凭借自己的能力,也支撑得起她奢侈的生活,对她更是关爱有加。只可惜,陆小曼想要的从来不仅仅是奢侈的生活和平平淡淡的关爱,她更追求炙热的轰轰烈烈的爱情。

所以,当她没办法从王赓身上获得这份炙热又美丽的爱情的时候,人便变得愈发的忧郁、烦闷。

看到她心情不好,王赓心中也不好受了,但是又常常为公务所累,不能好好地陪她,当发现她喜欢看徐志摩所发表的文章之后,他便想着请徐志摩这个朋友来陪陪自己的夫人,好让她能够从忧郁和烦闷中解脱出来。

只是让王赓没有想到的是,他请来的不只是一个朋友,更是一个“制帽厂”。

陆小曼和徐志摩两人一经相遇,便恍如干柴和烈火一般烧了起来,他们一来二往之下,竟然悄悄生出了情愫,只能说此时的陆、徐恰好需要一个人的爱去解脱自己,所以,他们给王赓制了一顶绿帽。

陆、徐虽然好上了,可陆毕竟已为人妇,他们如果想要在一起的话,不仅要过父母那一关,更要过王赓这一关。

徐的父亲因他抛弃张幼仪一事便已经对他失望至极,这时候他竟然又做出勾朋友之妻的龌龊事,徐父更是气得不轻,说什么也不肯同意,最后徐志摩为了娶陆小曼,和父亲决裂。陆小曼的处境和徐志摩也差不多了多少,最后却也拗不过她。

陆、徐可以为了爱而不顾家人的反对,却不得不考虑王赓的感受,也不得不征得王赓的同意,因为他们惹不起他,也有愧于他。

好在王赓对她足够好,竟然为了让她能够开心起来,同意和她离婚,让她如愿嫁给了徐志摩。

1926年10月,陆小曼和徐志摩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了婚礼,陆小曼嫁给了徐志摩之后,过上了她所追求的生活了吗?

陆、徐两人婚后确确实实过了一段快活的日子,但是,再美好的爱情最终不也有一个保鲜期?再美好的爱情最终不也得归于平平淡淡甚至是吵吵闹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陆小曼过惯了奢侈的生活,徐志摩哪忍心让她吃糠咽菜?可是,他和父亲决裂,没有徐家在经济上的支持,他怎么才能维持她奢侈的生活?只有不停地奔波,不停地赚钱!如此一来,他们所想象的美好爱情又能持续多久?

徐志摩为了赚钱,简直要累倒吐血,当然了,他对此倒也从来没有过怨言。

只是时间一晃过去了5年,到了1931年的11月19日,徐志摩却因在飞赴北京参加林徽因讲座的过程中遇难身亡。

是的,他虽然也爱陆小曼,他虽然已经和陆小曼结了婚,但他始终忘不了林徽因,他心中最爱的也始终是林徽因,所以他才会不听劝阻地马不停蹄地坐上了飞去北京的飞机。

陆、徐的爱情,也在他们结婚后因为徐志摩的奔波而逐渐变得聚少离多的5年时间里,在徐志摩飞机失事的那一日,突然戛然而止。

此后,陆小曼度过了一段很长很长的黑暗,在那段时间里是翁瑞午在照顾她。

她之所以会选择和翁瑞午在一起,原因实际上很简单,徐志摩死后,她生活瞬间没了着落,翁瑞午的家境很好,对她也很好,所以为了生活,她只能这么选择,也幸好翁瑞午接纳了她。

她也曾说过自己对于翁瑞午“只有感情,没有爱情”,但是,不论是感情还是爱情,她的行为都为人所不容。

1961年翁瑞午去世后,陆小曼再一次失去了依赖,好在她当时已经走出来阴霾,获得了新生,也有了自己的工作。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

人们对于陆小曼的苛责,也无外乎三点——一是对王赓的背叛,二是对徐志摩的拖累,三是对翁瑞午的依赖。

在许多人看来,她对自己的丈夫不忠,对感情也不忠,否则的话,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背叛自己的丈夫,这也是她饱受争议的原因。

但实际上,她虽然对自己的丈夫不忠,却对感情很忠,她一生所爱只有徐志摩一人而已,临终前她也留下了遗愿——她希望自己死后能够和徐志摩合葬。

只不过,让陆小曼没想到的是她不仅没能和徐志摩合葬,甚至在去世23年之后,她的骨灰才得到了安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她虽然想和徐志摩合葬,但是这事却遭到了徐的儿子的极力反对,在徐志摩的家人看来,张幼仪才是徐的夫人,她想和徐合葬?休想。

后来,又恰好遇上了10年运动,她的家人朋友生怕葬了之后遭到破坏,所以只能将她的骨灰寄放在别处,一直无人认领,以致于最后不知所踪。

1988年,风波早已经散去了,她远在台湾的堂侄陆宗枬这才想起来要为自己的姑姑修坟建墓。

陆小曼死后之景,不可谓不凄凉。

你有过什么奇葩的经历?

不算特别奇葩吧。。。

就是太相信人了。。。

双十一想买airpods ,发现预算不够。就忍住了没有买,还用了一张壁纸到双十一结束。。。就是下面这张然后过了双十一,有一天突然班长跟我说,你奖学金多了500,我双十一还用了各种红包预算还剩差不多500。然后想买airpods 的心又燃烧起来了。。。我就想买个。。。然后淘宝的airpods 再也不是双十一899的了,都是1200左右。我急着想买怎么办。我就想到了咸鱼。

想着凭着自己的火眼金睛买个价格实惠还是全新的。找啊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卖家,全新的,只要880。为什么她会买的如此便宜,理由是由于结婚朋友送的,自己和老公已经都有了,就想把这个出了,还有朋友送的保护套。

然后我感觉故事挺真的。。。

然后就和她开始聊。。。

我说:是不是正品。

她说:是。

我说:怎么验证?

她说:我给你发过去,你检查下,觉得可以就签收,不可以就退给我。

我说:可以。

我还让她便宜点,说我是学生。

她问:800???

我说:这有点低了,850吧。

她说:好,然后我就发了地址。

她说:你真是学生,我说是。

她说:等我发了快递给你说下运单号。

她还说:要我好好学习,要不就像她和她老公一样,还得给别人打工。。。

我说:谢谢姐,早点邮过来。

(由于我第一次在闲鱼购物,不知道流程,我以为都是这,我检查完货,可以的话我给她发微信或支付宝)

我等了一天没见她发运单号。

我就问:姐,货发没发。

她说她在工作,晚上回家给我发。

她等到晚上11点才给我发了一串数字。

我就赶紧给这串数字记到支付宝里,时时关注它的状态。

我等啊等,等啊等。终于等到了它进了我们学校的配送点。(我们学校的快递都是发了短信你才能去取。)然后我开始等短信。一会看下手机。突然有个石家庄的给我打了个电话。我接通了。电话那边传来了一个女声。问我是不是xxx,我说是啊。

她说我是咸鱼上卖耳机的,快递到了,你赶紧签收。。。

我给她解释了一下,我们学校快递工作的原理。

她说你记得签收,然后挂了电话。

然后我也奇了怪,一般我们学校的快递都是12点前发短信,我的快递都13点了也没有信。终于在13点半。我手机接通一个电话,说我有个货到付款,850元的快递。我当时一愣,我说好。我感觉到了一丝丝不正常,我在去快递站的路上,我就用手机百度了,怎么查airpods 真伪,而且把要输入序列号查真伪的页面一直打开着。。。到了快递站,快递员让我签收,我说我要验货,你给我拆开,然后快递员给包裹拆开,就一个孤零零的airpods 盒子,说好的配件也没有,我就知道,完了,这次真的有可能是骗子,我还怀着一丝丝的侥幸心理。先把盒子的序列号输进页面,结果出来的保修日期,竟然是双十一后的一天。说好的全新的,我就知道这次是骗子,我还打开了盒子,里面的耳机仓入手的重量,你都感觉它就是个盒子,里面的耳机还乱晃,你打开手机蓝牙,耳机也打开仓,竟然没有网上说的瞬间连接,更不要说动画了。。。不不不,我想起来了,我打开它半天。。。竟然蓝牙都连接不上。。。我说你要骗至少弄个能连上的耳机啊!!!然后我直接拒签。。。

我走在回寝室的路上,自己都感觉后怕。。。如果真的傻傻的直接签收,850差不多一个月的吃饭钱不就被骗了,我还专门给我最好的朋友打个个电话压了压惊。。。

回到宿舍,感觉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

直接给咸鱼卸了,(咸鱼很安全,不安全的是线下交易,特别是这种货到付款。)也没有骂她。

自己竟然还在快递到达前几天,我给在咸鱼她发信息说:给你支付宝或微信发给我,我给验货后,一切ok,给你打钱。。。不过一直显示未读。。。

最后还给她发了个短信。。。

如何看待一线城市优秀女征婚?

谢邀回答!

一线城市,优秀女形象好,学历高,职业又好,事业心比较強,她们的择偶标准相对比较高,高不成低难就,最终选来选去,也许成了剩女。止今许多这样女生仍过着单身的富主生活。

城里的许多一般男生,面对这种现象也只能去农村找对象,这样又挣了农村男生的饭碗,农村的许多男生又成了剩男。

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也许正在恶化。原因出现在哪里?我想也只有当事者清楚。是社会贫富造成?还是人们对金钱依懒造成?还是社会的性开放造成?

我想可能也许?也许可能是金钱享受造成的吧!

以上只代表个人看法!如果是真恰属巧合。说明真相望友点评。

还能找到另一半吗?

70年的,单身,短婚无孩,一直没能结缘,感觉也该否极泰来了!也许是怕真的孤独终老,所以改行从事中医理疗,我觉得健康才是单身者最大的威胁,所以也希望找一个重视健康的人一起生活,我的坐标:江苏常州!

为什么胡适称陆小曼是北平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我是你的朋友夜航船!请听听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答:为什么胡适称陆小曼是北平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陆小曼小传:(1903-1965),近代画家、作家。9岁入北平女中,15岁入贵族学校圣心学堂,17岁聘为外交部翻译,19岁下嫁王赓,后认识徐志摩,22岁,与王赓离婚。23岁,与徐志摩结婚。28岁,徐志摩飞机失事。此后34年,缁衣素服,闭门谢客。后来虽与翁瑞午同居,但坚持不婚。期间完成徐志摩文集编撰工作、留下画作100多幅、诗歌、文章若干,小说一篇。

—— 反 误 读 ——

这些年,陆小曼当「作女」典范,被各家鸡汤大v批来批去也是够了。他们无非是用人生是否成功和圆满来定义陆小曼。可细想会发现它从根上就错了:用外在定义内核,没有尊重生命的多样性。

陆小曼从一代名媛到晚年无依无靠,落寞归葬,就连沪上坟地都被捣毁夷平,人生之颠倒反复,确实让人唏嘘。按照世俗的成功法则,陆小曼的人生一败涂地,自然在他们眼中成了一手好牌被玩坏的低劣玩家。所以多数了解陆小曼生平的人,纷纷感慨陆小曼的人生高开低走,断崖式下滑。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抛弃世俗的成功标准,只向着自我的内核去看陆小曼,会得到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陆小曼早期的风光背后其实是自我的迷失,而徐志摩死后,在人生跌至最谷底的时候,她终于清醒认识并找到了自我。从这个意义上看,陆小曼的人生,是一个跳跃式的人格上升过程。

简单地说,陆小曼的一生可以划分四个阶段:待字闺中、下嫁王赓、徐志摩太太及徐志摩死后。

—— 待 字 闺 中 ——

陆小曼

我们看这时期的陆小曼,总容易想到风光无限这类溢美艳羡之词,然而陆小曼对此毫不留恋,反而自嘲说:我那时候什么都不懂。

陆小曼出身名门。父亲陆定,晚清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生,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历任司长、参事、赋税司长等职二十余年;母亲吴曼华,常州望族吴家的名门闺秀,多才多艺,书法绘画精工。「小曼」的名字,取自母亲的闺名。

陆小曼出生,上天似乎铆足了劲要给她最好的:稀世美貌,名门身家,灵透性情,卓绝才华,似乎还嫌不够,怕陆家父母不够重视不够荣宠,在陆家一连生了8个孩子都相继夭折以后,才让陆小曼姗姗来迟。

八死一生的陆府独苗,再加上陆小曼幼年体征不足,偏又长得粉雕玉琢惹人喜爱,就这么一个又美又病的美人灯,病西施,可想而知她的幼年和少女时代是如何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陆小曼9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很不寻常的小事。父亲陆定被她的顽劣激怒,狠狠给了她一个耳光,自此,陆小曼闭门苦读,不消几年,诗文书画外语皆通,声名鹊起。单独说此事,是因为它反应了陆小曼的行为模式:天性散漫,不痛不发。

在家中,陆小曼是富贵千金大对象;出来家门,她是「校园皇后」、「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胡适语),是有「南唐北陆」之称、名震全国的社交界名媛。十七八岁,陆小曼因为精通英语和法语,成为外交部的兼职翻译,见识的是各国顶级要人,更兼她能诗会画(现存一百多幅画作),能唱能演(通演京昆),在外交部三年,陆小曼极有作为,以致外交总长顾维钧感慨:

陆建三(陆定,号建三)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却那样漂亮、聪明。

几代名门的陆家,因为韶光少女而名震京师。上陆家求亲的媒人,早已经把陆家门槛踏破无数。养在陆府的掌上明珠、北平城的「宠儿」陆小曼,在父母千挑万选之后,花落王赓。

—— 下 嫁 王 赓 ——

王赓(1895-1942),年长陆小曼8岁

我们对王赓的印象是:一,帅气有才。艾森豪威尔的西点军校同学,第14名的优秀毕业生;二,绅士且深情。老婆出轨好友兼同门(王赓和徐志摩都是梁启超学生),不仅体面退出,前妻再婚还送大礼,而且徐志摩死后,王赓不计前嫌呵护照料希望复合。

对这段婚姻,陆小曼始终后悔。她后悔的不是辜负了大好青年王赓,而是糊里糊涂就嫁了,以致伤人伤己。

抛开对陆小曼出轨的成见和对王赓的同情,回到他二人的最初,我们会发现,这场婚姻是名气与名气的结合,跟感情无关。

彼时陆小曼是赫赫有名的美人名媛,而王赓是踩着七彩云朵从西方取经回来的至尊宝:8年留洋经历,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文学学士、西点军校毕业生。可以说,在全国,有他这样深厚人文修养的军事人才,屈指可数。所以,王赓一回国,便受到跟他学识相匹配的重用:巴黎和会专员兼翻译官、航空局委员、陆军上校。

那时,王赓不过是26岁,真是少年得志。又因与陆家是江苏常州府的「乡谊」,长辈做主,两人从订婚到结婚,只短短一个月,名副其实的闪婚。

这里还不得不说王赓的家世。王赓出身平常,与他瞩目的前途和才华并存的,是「穷小子」背景的尴尬。因为太穷,王赓与陆小曼结婚的一应花销,都是女方出资。不得不说,家庭背景悬殊再加上闪婚,婚姻处处是隐患。

陆小曼不理解王赓的现实压力,埋怨他新婚都不懂体贴,照旧坚持一周六天工作制,不到深夜不回家;而王赓也不懂陆小曼的浪漫情调,把他俩的小家管理成一所微型军校。可以说,双方初次见面都是满意的,对对方有过期盼。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局长,陆小曼嫁鸡随鸡,离开生活惯了的北京去哈尔滨,也是一种妥协。但不合适就是不合适,很快两人争执不断,关系急剧恶化。

后来,陆小曼回忆这段婚姻生活,用了两个词:「假言假笑」、「强颜欢笑」。再之后,陆小曼遇上了她的天魔星——徐志摩。

—— 徐 志 摩 太 太 ——

北海公园婚礼

1926年10月3日,北海公园举行了一场注定被后世铭记的婚礼,不是因为新郎新娘是徐志摩和陆小曼,而是因为梁启超的一番证婚词:

徐志摩、陆小曼,你们都是离过婚,又重结婚的,都是过来人了,这全是由于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我送你们一句话:祝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这火药味十足的证婚词,亘古未有。哪怕陆小曼的离婚已经取得了前夫王赓的谅解,但社会并不宽容。面对这样的现实压力,陆小曼不是迎面直上地奋起,而是屈从了自己的惯性:

我骄傲的天性……绝对不肯让一个人知道我是一个失意者,是一个不快乐的人。陆小曼与徐志摩

在这样的心态趋势下,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态度,呈现一种不理性状态,喜欢当众跟徐志摩亲昵:当着徐志摩父母的面,让徐志摩抱着上楼;当着徐志摩前妻张幼仪的面,撒娇喊徐志摩为“摩摩”……这些行为,感觉特像一场场幼稚的恩爱秀。

男女之事私密之极,一旦沦落成表演,说明已经穷途末路。秀恩爱死得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说徐志摩爱她宠她,是真。为了供养陆小曼的水果,大冬天十几样不重复给她四处淘换。

但徐志摩为人又太天真,去北京得空必上山看他的女神林徽音,每次看了必写信告诉陆小曼,林徽音瘦了,他跟陆小曼说他很心疼,林徽音胖了,欢快地告诉陆小曼他有多开心,甚至逛个妓院也把过程详详细细跟陆小曼交待清楚。还有北京那边的朋友背后如何说陆小曼不好甚至谁谁谁劝他离婚等等,这些糟心事他通通告诉陆小曼。

只能说,徐志摩这样的爱情,真不是一般女人能扛得住。

陆小曼当时执意留在上海,不想去北京,除了情敌林徽音在京城声誉日隆,相比之下她就是被痛打的落水狗;更重要的原因是,北京不少昔日朋友奉劝徐志摩离婚,她若过去免不了要虚与委蛇,也是尴尬。

一直受人追捧、高傲要强的陆小曼,内心也曾惶恐不安。

说陆小曼作,那是真作。

1929年,陆定夫妇已经完全破产,为了维持陆小曼抽大烟、捧戏子、下馆子,还有小洋楼的租金以及十几个仆人的日常开销,一个月的花费达600大洋,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9万多,粗略算下来,一年花销一百多万。

老婆留上海,工作在北京,徐志摩不得不两头跑,一年来回十几趟千里奔波,同时玩命地赶稿子,他的身体在急剧消耗。

但人的惰性和惯性太可怕了,陆小曼对徐志摩的劝阻,是明知正确转而恼羞成怒。

1931年11月18日,两人再次发生激烈争执,陆小曼就手把烟袋子扔向徐志摩,没打中徐志摩,但他的眼镜却摔破了。徐志摩摔门而出。

陆小曼犹不解恨,给徐志摩写了一封决绝信。

次日徐志摩回家,看了信,跟岳母说了一会话,走了,他赶飞机回北京参加林徽音的一场演讲去。徐志摩走后,陆小曼后悔了,写了一封长信等着徐志摩回来,她想好好跟他谈一次。

可生活比戏剧多变、残酷,陆小曼等来的是徐志摩飞机失事的噩耗。

一切戛然而止。爱与恨,忏悔与拯救,都落空了。陆小曼要面对的,是长达34年的追悔,以及更长时间众人的唾弃和谩骂。

让陆小曼最难释怀的是,就算她那样用烟袋子砸了他,还写了决绝信,徐志摩坐飞机带在身边的,却是她的一幅山水画卷,诗人念念不忘想要陆小曼振作起来,发挥她的天才。

—— 徐 志 摩 之 后 ——

徐志摩死了,他所有的朋友、追随者都视陆小曼为罪魁祸首,纷纷与之绝交;徐志摩的父亲恨陆小曼入骨,连葬礼都不允许她参加。陆小曼虽哀痛不能自已,更兼悔恨交加,但不能与老人争执,只作为未亡人身份写就一幅挽联: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若故事就到这儿结束,陆小曼一生也并不值得我大写特写。

让我惊讶之处正在于人性之复杂诡秘。陆小曼此前冥顽不灵、任性散漫,遭此大难,却能就地振作,缁衣素服,闭门谢客,摈弃一切繁华热闹,只一心把自己过成徐志摩生前期待的样子:重新拿起画笔,拜贺天健、刘海粟为师;多方联系,开始编撰徐志摩文集;后来连鸦片烟瘾也给戒了。

拜师短短几个月后,陆小曼的绘画成绩斐然,已经能与老画家的画作一同面世卖钱。此后陆小曼绘画之路颇为顺畅:

1936年,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1941年,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作品一百多幅1949年,有两幅画入选新中国第一次全国画展1955年,又有两幅画入选第二次全国画展1958年,入上海中国画院,成为专业画师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陆小曼终于凭借自己的才能谋得独立以及社会认可。

翠峰冥色图(陆小曼山水画)

给徐志摩出全集,「遗文编就答君心」,是陆小曼活下去的最大动力。

我们现代人可能觉得收集整理徐志摩全集是件很简单的事。但现实情况不是这样的。

以前的人出文集,尤其是全集,不像我们现在人从电脑里调集原稿这么轻松惬意。很多作家,他给出版社投稿是不留底稿的,如果是他人收集,还得一家家确认、索要。这个还不算难,最难的是私人通信,要一个个写信去问那些朋友,再等回信,对方肯不肯,就要看情况了。陆小曼光是问胡适要徐志摩的信件,去信五六趟,最后还是有些没要着,闹得有些不愉快。

再说说誊写。作者的原稿是没法直接给出版社用的,只能送稿的人先理顺、字迹誊写清楚才能交付编辑。陆小曼誊写稿子用的都是蝇头小楷,写起来特别耗神。而原稿因为写作随意或者年久磨损,有些字迹特别难认,所以我们经常看那时候的通信引用,中间会有空字符。但誊写的人是有义务尽可能把字认全,很磨人的耐性。

誊写徐志摩文稿和信件,对陆小曼来说,更深一层的是情感和心灵的折磨。有一个三千字的稿子,陆小曼花了三天时间才誊写完毕。第一天写的时候,陆小曼情难自已,哭得昏天黑地。人没了,但徐志摩曾经对她的爱却一字一句在眼前,这时候再面对,字字扎心。第二天陆小曼就病了,到第三天,又觉得该振作,该为了徐志摩把这事做完做漂亮,又挣扎起来接着抄完。后来陆小曼说起当时誊写时的心境,只说了一个字「怕」,特别说起抄到印象最深的一段话:

将来等你我大家老了,拿两本去印出来送给朋友们看,也好让大家知道我们从前是怎样的相爱。

带着物是人非的悲哀和悔恨,陆小曼就这么拖着病体一点点地做。到1936年左右,全集初稿完成,前后花了将近5年的时间。后来由胡适牵线,陆小曼将全部书稿托付给商务印书馆出版。

不料战争爆发,出版一事不得不拖延。抗战胜利后,陆小曼再问起出版一事,馆长却说书稿找不到了。

陆小曼一听,急火攻心,一下子就病倒了,一病又是一年多。病好了,陆小曼不死心,一再托人去商务印书馆搜寻,始终没有找到。直到1954年陆小曼才接到商务印书馆通知,说书稿找到了。但那时候因为政治原因,不让出版,原稿交还给陆小曼。陆小曼便小心收藏,盼着哪天政治风向起变化。直到临死,陆小曼殷切叮嘱朋友两件事:一件是徐志摩全集出版,一件是与徐志摩合葬。

期间有不少人向她求婚,陆小曼都一一婉拒。她与翁瑞午同居二十多年,受尽指责,翁瑞午也一再提议结婚,陆小曼始终不肯答应,相对于现世的名节,她更在意徐志摩遗孀的身份。

陆小曼与翁瑞午

在陆小曼的卧室里,始终挂着徐志摩的大幅遗像,几十年如一日,鲜花不断地供养祭奠着。如果说,与徐志摩的五年婚姻,陆小曼作天作地,有负彼此深情,那么,徐志摩死后三十几年,陆小曼的种种作为,漫长的救赎与补偿,也足够回报往日深情。

1965年,陆小曼病逝,生前唯一的心愿是与徐志摩合葬,被徐家后人拒绝。1988年,陆小曼坟墓迁葬苏州,与在海宁的徐志摩墓只能遥遥相望。此间和此后,有数位陆小曼的友人和同情者,企图跟徐家后人和海宁当局沟通合葬之事,均未果。

不得不让人感慨,世俗的阻力还是要用世俗的力量消解,如果陆小曼和徐志摩有一男半女,合葬之事应该顺理成章吧。

欢迎关注-你的朋友夜航船,和你共同在文史的海洋里流淌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