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交友,元朝丞相燕铁木尔究竟做过哪些出格的事?
江阴交友,元朝丞相燕铁木尔究竟做过哪些出格的事?
元朝是一个权臣“扎堆”出现的朝代,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后,专断跋扈的权臣更是层出不穷,尤以元文宗、宁宗两朝的权相伯牙吾台·燕铁木儿为甚。此君不仅公然弑杀两位皇帝,而且还敢娶前朝皇后为妻,并纳40位公主为小妾,可谓元朝乃至中国古代史上最骄狂的权臣。
燕铁木尔,蒙古族钦察氏,元武宗海山心腹大将、知枢密院事床兀儿第三子,从少年起便开始服侍元武宗,因勇敢忠诚深得主子的欣赏,由普通侍卫渐渐升迁至左卫亲军都指挥使。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在位时,燕铁木尔虽非他的嫡系部将,但依旧受到重用,累官至佥枢密院事,在军中威望甚高。
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在上都驾崩,丞相倒剌沙为长期控制朝政,竟然迟迟不肯扶立太子阿速吉八(天顺帝)即位,由此引发朝野猜疑。在这种情况下,燕铁木尔在大都发动政变,迎奉武宗次子图帖睦尔为帝,是为元文宗。倒剌沙闻讯后,赶紧拥立阿速吉八为帝,并派大军讨伐大都,但最终却被守军击溃。当年十月,燕铁木尔率军攻陷上都,并将天顺帝君臣全部杀死。
内战结束后,元文宗考虑到兄长和世㻋(此前被元仁宗流放到察合台汗国)更有资格称帝,遂遣使前往迎奉,并假意让出皇位。对此,和世㻋并没有推辞,在进入故都和林后,便即刻称帝,史称元明宗,时在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不久,燕铁木尔携带玉玺到达和林,并与其一同返京就位。
然而,元文宗内心深处根本不想让位,而燕铁木尔对此也了然于胸,加之元明宗在进京途中不断地发号施令,随意撤换燕铁木尔在朝中的党羽,并把大量亲信安插进各省、台、院中,由此激起他的愤慨与忧惧。在这种情况下,燕铁木尔难免会心生弑君的念头。
当年八月初一,明宗抵达王忽察都,次日图帖睦尔便赶来谒见。然而就在兄弟相逢的4天后,明宗突然暴死于行殿,终年只有30岁,元文宗随即在燕铁木尔的拥护下复辟。和世㻋只当了8个月的皇帝便暴死,虽然没有人敢公开议论,但绝大多数人深信,燕铁木尔伙同图帖睦尔毒杀明宗的可能性极大。
元文宗复辟后,因为感激燕铁木尔的功劳,便进拜他为太师、中书右丞相,封太平王,凡军国大事一以委之,并为其建立生祠、树纪功碑。与此同时,元文宗还进拜燕铁木尔之弟撒敦为知枢密院事,儿子唐其势为宣徽使,并收养唐其势之弟塔剌海为养子。由此,燕铁木尔家族成为元朝最有权势的家族,以至于唐其势公然对外宣称“天下本我家之天下”。
燕铁木尔既然权倾天下,难免会做出僭逆之举,因为看中泰定帝的某位皇后(注:泰定帝共有8位皇后,燕铁木尔所娶的,并非正牌皇后八不罕),竟然向元文宗请求将其赐予自己为妻。虽然燕铁木尔的提议非常过分,但元文宗慑于他的权势,却也不敢不表示同意。就这样,燕铁木尔如愿以偿地抱得美人归,并将这位前皇后立为正室。
燕铁木尔是个嗜色如命的主儿,虽然迎娶前朝皇后为妻,但他并未就此满足,而是接连不断地向元文宗索取美女,后者不敢违逆他的要求,前前后后又把40位公主送进他的府中做妾。由于府中妻妾甚多,年老昏聩的燕铁木尔常常会弄混她们的身份、姓名,由此闹出恁多的笑话(“取泰定帝后为夫人,前后尚宗室之女四十人......而后房充斥不能尽识。”引文见《元史·卷一百三十八卷》)。
文宗在位4年间,一直摆脱不掉对兄长的愧疚之情,所以在临终前舍弃太子古纳答剌,而将皇位传给明宗的次子懿磷质班(元宁宗),时在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元宁宗即位后,燕铁木尔家族依然掌握军政大权,骄奢淫逸的程度比之前更甚。然而,令燕铁木尔没想到的是,元宁宗是个短命鬼,在位仅53天便病死,终年才只有7岁。
元宁宗驾崩后,皇位理应由长兄妥懽帖睦尔继承,但燕铁木尔却考虑到他年长难控制,加上自己当年弑杀元明宗,担心妥懽帖睦尔即位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迟迟不肯拥立他为皇帝,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在此期间,燕铁木尔包揽一切军国政事,俨然成为“无冕之皇”。然而,酒色蚀骨的燕铁木尔并没有维持多久,最终在次年(1333年)六月一命呜呼,终年49岁。
燕铁木尔死后,妥懽帖睦尔被太后卜答失里正式册立为帝,是为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即位之初,鉴于自己的根基尚浅,并未对燕铁木尔家族采取攻势,而是使用优宠、麻痹唐其势兄弟的策略。直到2年后,得到右丞相伯颜帮助的元顺帝,才对唐其势兄弟举起屠刀。至此,骄狂至极的燕铁木尔家族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史料来源:《元史》、《新元史》、《续资治通鉴》
朱棣抢了宁王8万精锐兵马?
明朝第一代宁王朱权,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惨的“合伙人”了。
朱棣靖难起兵,朱权被迫无奈加入“靖难大业”,朱棣给年轻的弟弟朱权许诺得很好听,说到事成了给朱权一半“股份”:平分天下,但后来的结果却是,朱权连自己想去的江南都去不了。
朱权很年轻,属于朱元璋老年得来的儿子,和朱棣这种常年征战,早早就藩的实力藩王有点差距。
朱棣比朱权年长十八岁,是朱权的“大哥哥”,不过历史上对朱权有这么一个评价,那就是“宁王善谋”,这侧面也说明了这个年轻的王爷有着一定过人的智慧,于是朱权很年轻就到了藩地,在内蒙古多伦一带就藩,当时那里叫做“大宁”,朱权是为宁王。
建文帝登基后,对诸位叔叔亮出了削藩的刀刃,几个王爷都先后被削藩,严重一点的还引火自焚而死,直到朱棣也被针对,建文削藩才到最严峻的时候,趁着朱棣吸引了建文帝的注意力,位于大宁的朱权此时倒是没有被太过注意,朱权因此得以松一口气,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不过朱棣显然很清楚年轻的宁王对他的帮助以及威胁是同样最大,于是朱棣率先打起了朱权的主意。
同是这一年,建文帝对于“不表态”的朱权率先动手,建文帝的削藩计划中,年轻的宁王朱权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面对起兵的朱棣,建文帝先是召回朱权前往南京面圣,不过朱权对此无动于衷,其实充耳不闻,本质上就是拒绝,于是建文帝直接“削掉了”本属于大宁的“朵颜三卫”,以表示对朱权的排斥。
其实朵颜三卫此时也早已经再次叛逃、回归蒙古,但是削掉卫所的编制,就是和朱权撕烂了脸皮,此举导致朱权快速地对建文帝产生了厌恶和隔阂。
朱棣趁机来到大宁藩王府,朱权开门迎接“可怜”的哥哥朱棣,朱棣又哭又诉苦的,朱权本来还百般提防,但是看到哥哥这么惨,也没有提出什么要求,于是也放松了警惕。
谁知道,这个“善谋”的宁王被朱棣阴了一把,在朱权送朱棣出城的时候,朱棣把朱权被绑架了,正所谓姜还是老的辣,朱权进退无路,只好上了朱棣的船。
其实朱权究竟信不信朱棣“平分天下”的慷慨之语,这都还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朱权当时的情况是,全家老小都被朱棣控制了,现实情况让他没有办法拒绝,而朱权的身上没有朱棣想要的什么东西,朱棣想要的,就是朱权的军队还有大后方,且事实上,朱权被朱棣“吞并”,这也成为朱棣加快打赢靖难之役的筹码。
老大哥朱棣在各方面的能力上,对弟弟朱权还是有着强大的碾压实力的,比如朱棣快速地控制了朱权的绝大部分军队,还有控制了城池的防御,朱权最后只剩下一些心腹守卫而已。
“吞并”宁王,本质就是当年大宁府的一场“政变”,就这样,宁王引以为傲和巨大资本的“八万甲兵,六千战车”全部成为朱棣的战争机器。
有了朱权的加入,建文帝更慌了,朱棣更自信了。
而靖难之役,打的就是一场“此消彼长”,建文帝一上来用力太猛,有能力的叔叔们全部隔岸观火,甚至有的人还暗中帮助朱棣,建文帝在派兵前往北平之间,拥有着强大且数量极多的中央军。在靖难之役一开始,怎么看,朱棣迟早都会被活抓回到南京,但谁知道,命运的吊诡就让这对叔侄发生了优劣态势的转变。
有了朱权的势力的并入,朱棣有了实力上的一次飞涨,毫不夸张地讲,宁王府之变,也是朱棣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被摆了一道,朱权没办法,成为了朱棣的“御用”秘书,经常帮朱棣起草文书,朱棣说的条件很优厚,事成之后给朱权分一半天下,南北而治,历史上对于朱权听到这个“报酬”没有太多的描写,不过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当时朱棣说这个话,其实是比“空头支票”还要“空头”。
随着李景隆加入战役,建文帝的“败相”逐渐显露。
李景隆被建文帝高度信任,而且李景隆还是开国大将李文忠的儿子,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李景隆被视为“战神”,即便当时只有建文帝一个人这么想。
李景隆的确也是战神,几次有着强大的实力明明可以镇压朱棣,但却还是输了,最终让人觉得讽刺地是,李景隆打开了南京城门,朱棣进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靖难之役,朱棣最终获胜。
公元1402年,朱棣即位,在南京正式成为大明新主人的朱棣对朝堂中的旧势力进行了清扫,例如方孝孺就因为不愿意臣服朱棣而被诛灭了十族,朱棣如此行为,其实让跟着他“靖难”的众人有些胆战心惊,这里面就包括了朱权。
朱权不知道朱棣到底会做到什么地步,过去所说的“平分天下”,朱权早就忘了,聪明的他知道,活下来才最重要。
宁王睿智地提出要求在南方就藩,其实他主动提出,看似鲁莽,实则给了朱棣台阶下,但谁知道,成为了永乐帝的朱棣连朱权这点“愿望”都不给满足。
朱权想去苏州,那里富庶无比,要说起兵,是不可能的,养老却是极其适合。
但朱棣不允许,他和朱权说,这苏州不吉利啊,朱橚和建文帝的弟弟封在那里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咱们换一个吧。
朱权都懵了,他没想到朱棣想要“出尔反尔”,想要“流放”他。
其实也不是流放,但是朱棣给出的建议,重庆、荆州、南昌这些地方都属于有些“不咋地”,这不是朱权这个功臣该获得的待遇。可是朱权也认命了,没有反抗,直接去了南昌。
若要说是朱棣“欺骗”朱权,但朱权还是活得挺久的,去了南昌不久,有人举报朱权搞“巫蛊之术”诅咒朱棣,朱棣气冲冲派人去查,啥结果也没查到,这也把朱权吓了一跳,不过两兄弟有默契,这件事没有点出来,不了了之。
于是朱权更加勤奋地“养老”了,学文信道,别的事情都不管,就当一个老实的“逍遥王爷”。
公元1424年,永乐驾崩,而朱权还在世,在永乐北伐期间,朱权一直老老实实地在封地自娱自乐,没有任何要求,但是在明仁宗即位后,朱权就立马上书了自己的渴求,因为明仁宗赦免了大多数因为靖难之役而被永乐镇压的朝臣和平反冤案,朱权想着侄子这么“仁”,想必也可以让自己离开了南昌吧。
但出人意料的是,明仁宗拒绝了他的十七叔的请求,并且回复朱权,说永乐帝就是这么安排的,自己也没有必要去修改,而且南昌就已经是朱权的封地了,这已经成为了事实,让朱权不必再上书反驳,明仁宗这一招有点不“仁”,把朱权的渴望又打灭了。
因为明仁宗短寿,登基不久就驾崩了,即位的是明宣宗朱瞻基,朱权还不死心,求助侄孙。
可谁知道一来二去,朱瞻基都被朱权的“死缠烂打”搞火了,朱权连忙上书道歉,最后至此,这件事已经没有再周旋的余地,朱权认命,待在南昌搞搞文化事业。
直到明英宗的正统十四年,朱权才去世,历经六朝皇帝,可以说是大明初期的一个吉祥物,但谁又还记得,这个老人曾经还差点可以“平分天下”,朱权的晚年可以说是善终的,只不过是关于他“善谋”的名头,他这一生结束得算是有些潦草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外省人如何看待江苏省?
外省人如何看待江苏省?其实这种问题挺遭人非议的,说好与不好都得罪人。咱们换个角度来谈谈怎么看待江苏省。
江苏省正式建制始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由原江南省析分为江苏,安徽两省,两江总督驻南京,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江苏巡抚衙门设在苏州,苏州为省会,直至1912年。
经济发达
江苏一城知名度极高,自古就是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因为这一地区的水草丰美农产颇丰而且还有非常发达的手工业,所以从古至今都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地方。
教育发达
江苏是基础教育强省,重点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历来重视教育,文化渊远流长。江苏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楚汉、江淮、金陵文化,长期共生共存、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古往今来历史名人、大家、饱学之士人才辈出:范仲淹、刘邦、郑板桥、祖冲之、唐寅、项羽、周恩来、徐悲鸿、叶圣陶……。
交通便利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均海拔低,境内基本是平原,无高山,一马平川;长江、淮河、运河等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全国四大淡水湖江苏占了2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俗有"江南熟,天下富"的美誉;
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丰富。六朝古都的南京、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宏伟的南京中山陵、私家园林的代表苏州拙政园、留园……;太湖、大运河自然风景旅游区;麋鹿、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江南水乡周庄、甪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淮安周总理纪念馆……都是人们向往的旅游地。
江苏省给予外人的印象还是非常好,聪明、智慧、勤劳的江苏人们善于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当然对于外省人来说,因为不懂不了解也有很多误解。
晚年为何过的如此凄凉?
明朝的一代才子唐伯虎给人印象大致有两个。一是才高八斗。他不但文章写得棒,字画画得好,而且出口成章,才华横溢。二是风流倜傥。他放荡不羁,十足花花公子的形象,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真的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前世今生。
唐伯虎生于公元1470年,他的家庭属于“落迫”的官二代。唐伯虎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凉州晋昌郡陵江将军唐辉。其后,唐伯虎的先辈颇为显耀,多次见证历史重大事件。隋末唐初,唐伯虎祖先唐俭最早追随唐高宗李渊在太原起兵,后因为战功官至光禄大夫、民部尚书,封莒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明朝时期,唐伯虎的曾祖父唐泰任职兵部车驾主事,为正六品。“土木堡之变”时,唐泰随军出征,死于乱军之中。到了他父亲唐广德时,家道败落,他靠开小酒馆营生。
唐伯虎从小聪明好学,希望将来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 1485年,年仅15岁的唐伯虎开始崭露头角,他以府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补为苏州府府学附生。公元1498年,28岁的唐伯虎迎来人生大转机,他参加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乡试,结果高居榜首。
公元1499年,唐伯虎踌躇满志地与好友徐经一同进京参加会试。如果唐伯虎在会试上再加劲,也能考得第一名,那么他将名震四海,成为中国科举史上屈指可数的“连中三元”。当然,就算会试上没有高中状元,只要能考上进士从而赴入仕途,前途同样可以期待。
然而,波折随之来了。事情坏就坏在朋友徐经身上。这个徐经是个典型的富二代,家财万贯。唐伯虎随徐经来到京城后,面对灯红酒绿,徐经开始放荡不羁,唐伯虎也没有能做到“独善其身”,和他鬼混在一起,结果两人的招摇过市引起了别人的嫉恨。
会试结束后,唐伯虎果然高中状元。但榜单刚一出来,便有众多学子联名状告“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很快唐伯虎就卷入了这起科考舞弊案中。
明孝宗听到消息后,很是震惊,下令大学士李东阳负责彻查此事。
徐经当然没有用金钱购买过试题,但他和唐伯虎却向同为老乡的主考官程敏政送过“见面礼”。面对突审,程敏政很快就招了这件事。结果唐伯虎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他们被定性为“贿赂”和“舞弊”,最终朝廷给出的处罚是,取消唐伯虎状元资格,削除仕籍,罢黜为吏。
突遭横祸,深感为耻的唐伯虎坚决不肯去就职,而是回到了家乡种田。
“科科舞弊案”对唐伯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回到家乡后,与续弦妻子的关系越搞越僵,最终一拍两散,以一纸休书将妻子休了。当然,史书上说唐伯虎迎娶了八个妻妾,显然是不真实的,就算他有贼心也没有这份“贼力”,而唐伯虎点秋香的事更是子虚乌有的事。
就这样,唐伯虎彻底沉沦下来,他再也没有上进之心,每天只依靠售卖文画为生,卖了钱就纵情于酒色之中,放荡形骇,并以“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自居。
对此,他的好友文徵明写信勉励他振作起来。唐伯虎回信《答文徵明书》,辩称“仆幸同心于执事者,于兹十五年矣!锦带县髦,迨于今日,沥胆濯肝,明何尝负朋友?幽何尝畏鬼神?”自述“寒暑代迁,裘葛可继,饱则夷犹,饥乃乞食,岂不伟哉?黄鹄举矣,骅骝奋矣!吾卿岂忧恋栈豆吓腐鼠邪?”哀求“幸捐狗马余食,使不绝唐氏之祀。则区区之怀,安矣乐矣,尚复何哉!”
这封信饱含斑斑血泪,让人看到唐伯虎放荡不羁背后的苦衷和心酸。
公元1514年,44岁的唐伯虎迎来人生的转机,他被宁王朱宸濠聘请到帐下任职。按理说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然而,唐伯虎很快就发现自己掉进了“狼窝”了,因为他发现朱宸濠暗中招兵买马,有谋反之心。谋反不但是掉脑袋的事,而且还会牵连九族,对此,唐伯虎坚决不愿和朱宸濠走向这条不归路。
为此,唐伯虎上演惊人之举,他装疯卖傻,成功地骗过了朱宸濠,得已经重回故里。
伴君如伴虎,看破红尘的唐伯虎从此又过着靠字画为生的贫苦生活。公元1523年,穷困潦倒大半辈子的唐伯虎病逝,时年53岁。
唐伯虎去世后,家人连安葬的费用也出不起,好在他生前好友祝枝山及时伸出了援手,才将他安葬于苏州桃花坞。
然而,唐伯虎不会料到,他死后却迎来了“第二春”——他的字画的价格一路高涨,最后变得洛阳纸贵起来,后来,他的字画成为世人争相收藏的对象。到了近代,他的字画也幅幅成了无价之宝。据悉,在2013年时,唐伯虎的《松崖别业图卷》在保利秋季拍卖会上,起拍价是2400万元,结果竞拍的人争破了头,经过40轮激烈竞价,最终以7130万元成交,创下了唐伯虎书画作品的最高拍卖价格。
这一切不知道唐伯虎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何宣称?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曾以朝廷的名义命令东南各地督抚率兵北上,但当时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广总督李鸿章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非但拒绝奉诏,还以此为契机结成“东南互保”。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曾表示,他将“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达摩君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归根到底是由于晚清以来地方军事化和离心化的不断加强。
其实从清中期开始,很多地方便开始出现以自治为特征的地方性团练。这类团练的出现源于清中期以来的因人口爆炸和吏治腐败而带来的恶劣的生存环境,故以宗族为单位进行深沟壁垒的自我武装,以抵御不良官吏的剥削和土匪的侵扰。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政府军无力剿灭起义,咸丰帝无奈之下允许地方自办团练,不少汉族地方精英出于保卫桑梓和捍卫儒教等目的,自行招兵买马与太平军作战,并由此成为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随后的半个世纪,虽然他们的职位在不断变动,也有的离开了政坛,但一方面以他们为核心的私人网络始终存在于政军两界,另一方面,新的地方势力也在这样的权力关系中不断涌现,所以尽管中央对地方实力派百般恩威并施,但节制起来始终很吃力。
事实上,1900年的“东南互保”正是这种地方离心化的一个总爆发。东南三位地方总督手握重权,又均为洋务名臣,主张学习西方,多与列强交涉,强调与列强共享利益,以实现中国的自强。从某种意义上,他们默许列强的在华利益,并充当列强在华势力的中介和保护人。
所以,当1900年慈禧太后误判形势,执意借义和团与列强开战时,他们实际上早已明白,以目前清朝的国力和军力,几乎可以认定此战必败。一旦战败,列强有可能会占领并瓜分北中国,甚至连慈禧太后的统治都会被推翻。此时东南三督作为地方实力派,在中央虚悬局势动荡之际,他们有能力也敢于更必须去挑战朝廷诏令,并负责为其纠错。而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当时的情况,无论是出于自保还是保国,东南三督达成“互保”绝对是符合局势发展需要的。
第一,多手准备,以待时变。列强如不再支持慈禧统治,东南三督进可借列强间的利益冲突以实现独立,退可拥立光绪以实现君宪。事实上,李鸿章在两广就险些实现独立。
第二,传递友好,固本培元。列强如允许慈禧继续统治,或另立他人统治,则必须要考虑的是战败后的缔约问题。东南三督以大清官员身份宣布中立,这是向列强传递了友好的信号,有助于日后缔结条约时减轻损失。除此之外,长江中下游及两广地区是晚清重要的财赋来源,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避免该地区陷入战火,是为中国保存了立国复兴之基业。
第三,法不责众,无所顾忌。再者说,东南三督真的就一点都不怕慈禧秋后算账吗?那肯定不是。他们虽然个个手握大权,但对老太后还是有所顾忌的。但为何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互保”呢?因为当时除个别清流派和顽固派支持响义和团杀洋人外,多数官员都是反对的,其他的实力派,如荣禄、袁世凯等其实都已经做好了取悦洋人和挽回损失的准备。到时候如与列强议和,还是要靠这些实力派去斡旋,慈禧如此精明之人,又怎敢对国之柱石们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