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交友网,秦末汉初的彭越是游击战争的鼻祖吗?
昌邑交友网,秦末汉初的彭越是游击战争的鼻祖吗?
游击战虽然在春秋战国就有战例,但是真正将游击战作为一种战术,长期在战场实践,并系统化的第一人,无疑是彭越。因此,在军事领域,彭越是公认的游击战鼻祖。后来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总结了彭越游击战的精髓,并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了一整套的游击战体系,并以十六字方针总括: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彭越——一位历史量身打造的游击战鼻祖彭越的游击战术纯粹是被项羽逼出来的。灭秦战争后,项羽分封诸侯,彭越既没有战功也没有显赫的身份,虽然手握一万多大军,依然没入项羽法眼,他成了没有领地没有归宿没有前途的“三无游神”。
这就是彭越走向游击战的背景。
后来彭越先后接受田荣和刘邦的任命,一辈子坚定地跟给他打上“三无”标签的项羽为敌。不过项羽太牛,打也打不过人家,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梁地,项羽一出手,立刻又原样奉还。
正面战打不过,只好玩骚扰偷袭,这是彭越走向游击战的客观条件。
彭越渔民出身,后来在巨野山泽做了强盗。渔民多以船为家,四海漂泊,难怪彭越擅长游击战,他的生活经历与游击战是那么的贴合。
彭越起事前,曾经几次拒绝同伙的推举,说明彭越性格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谨慎,绝不做超出实力的事,体现到战争中就是,打不过不硬拼,保存实力才是关键。这岂不是游击战的精髓之一?
彭越本来是有机会参与到灭秦战争中去的,当初他也曾协助刘邦攻打过昌邑,没打下,刘邦引兵继续向西进兵,彭越却留在了巨野泽。这个举动明显可以看出,刘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彭越活得有点稀里糊涂,走一步看一步,没有摆脱流寇的思想,这岂不是他过上游击战生涯的思想基础?
所以,彭越的游击战之路,其实跟他的生活经历、思想层次、性格特点、现实条件和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彭越就是为游击战而生的,他是一位历史量身打造的游击战鼻祖!
彭越的游击战及其战争贡献彭越的游击战威力,主要体现在梁地丢失后,他穿行于黄河至睢阳一带,对项羽发动全天候骚扰袭击。
刘邦兵败彭城后,逃往荥阳,项羽追击过程中,顺手拿下了彭越占据的梁地十几座城池,他被迫一路向北逃往黄河沿线:“汉王之败彭城解而西也,彭越皆复亡其所下城,独将其兵北居河上。”
项羽没正眼瞧彭越,直接回军西进,撵着刘邦屁股后面追,吓得老刘差点连一双儿女都不要了,才逃到荥阳。项羽围住荥阳猛攻之时,缓过劲来的彭越掉头就对项羽下口:“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後粮於梁地。”
这段历史就是有名的“彭越挠楚”,他专门打劫从彭城到荥阳项羽的粮道,让项羽始终不能安心地攻打荥阳。关键是,彭越神出鬼没,行踪飘忽不定,你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出现,即便出现了,你想狠揍他,他掉头就跑,真是不胜其烦。
项羽只能忍痛看着这个恶狗时不时咬掉自己一块肉,束手无策。彭越一看,你不打我我还不舒服哩,加把力,他居然欺负项羽无暇顾及,把睢阳等十几座城池攻克了。
这下项羽不能不管了,一旦彭越扎下根,不但自己的粮道彻底断绝,还会面临被夹击的危险。项羽扔下刘邦,对彭越反手一巴掌。彭越好汉不吃眼前亏,丢下城池又跑了。趁着项羽打彭越,刘邦乘机逃出生天。
第二年,项羽刚刚回撤大军,彭越这块皮癣又发作,他直插齐地,拿下昌邑老乡二十余座城邑,缴获粮食十几万斛,献给穷困潦倒的刘邦:“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馀城,得谷十馀万斛,以给汉王食。”
那两年,彭越始终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目标,而是配合刘邦,对项羽实施疲敌战术,始终牵着项羽的鼻子,你打我就跑,你走我就追,你疲我就打,一只小蟑螂抓狂死你!
可以说,如果没有彭越在项羽背后的袭击骚扰,刘邦很可能就交代在荥阳了。彭越虽然不能打败项羽,但是让项羽始终不能专心致志地对付刘邦,为刘邦赢得了关键的喘息之机。
游击战的历史沿革及彭越的地位游击战是彭越独创的战术吗?其实也不是,在一本相传是黄帝时期的兵书《握奇经》中,就有“游军”一词: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羸挠盛,结阵趋地,断绕四径。从行文来看,这显然是一部伪书。
最接近游击战战例的是,春秋末期吴国伐楚战争,伍子胥的“疲楚战术”。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吴国六路分兵,不停袭扰楚国,楚国一出兵,吴兵就撤退,楚军刚回国,吴军就又发动袭击,搞得楚国大军六年间不停地东奔西颠,疲惫不堪,最终被拖得奄奄一息。
但那都是个别战例,没有系统化运用,而彭越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游击战体系化的军事家,他的战术指导思想很鲜明,战术贯彻也很彻底,取得的战果也相当出色。
整个战争过程,彭越以有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牵制了项羽强大的兵力,让项羽的战术意图难以贯彻,局部时间内,还对项羽形成军事重创,对楚汉战争的局面影响巨大。栾布评价彭越说:
“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遂不能西者,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则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因此,彭越被尊为游击战的鼻祖是名至实归!
彭越之死——慎于战事疏于立身立下赫赫战功的彭越死得很惨。陈豨造反时,刘邦征调彭越,彭越称病没有前往,仅仅派手下大将领兵配合刘邦作战。这件事让刘邦很生气,他派使者严厉切责彭越。
彭越害怕了,想亲自前往刘邦大营认错。他手下部将扈辄劝他:你先前不去,受到责备才去,必然没有好结果,弄不好被捕,所以莫不如造反!
彭越犯了个错,他既没有起兵,也打消了去认错的念头,依然借口生病,躲在封地。
就在此时,彭越被他的太仆告状,揭发他与扈辄合谋造反。刘邦接到密报,派人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彭越,将他抓捕归案。很显然这是一个诬告,彭越丝毫准备工作都没有,否则刘邦不可能抓得了他。
结果,廷尉宣布彭越谋反案成立,刘邦将彭越贬为庶人,流放蜀地。
倒霉的彭越在流放途中,碰巧遇上前往洛阳的吕雉。彭越还以为遇上了救星,哭着向吕雉诉冤。吕雉当场许诺,你跟我回洛阳,我替你求情。彭越感动得眼泪吧擦,信了吕雉,一起回到了洛阳,一脚踩进了死路。
吕雉动员刘邦:彭越这种牛人,你把他流放岂不是留下后患?干脆杀了他吧!吕雉一句话,彭越落得被灭族,自己被剁成了肉酱!
彭越为何落得这么悲凉的下场?
对刘邦来说,剿灭异姓诸侯王,是他临终前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这是彭越逃不掉的宿命。对彭越来说,他自己连续犯错,将自己推向了危险的境地。
垓下之战前,彭越与韩信一起违抗命令,拒不出兵,导致刘邦差点被项羽反灭。直到刘邦给他们重新划分封地,彭越才出兵,这是明目张胆的要挟。
彭越的第二个错误在于平陈豨时的消极怠工,这显然是逆龙鳞的事,本来异姓诸侯王就已经是高压线,不听话的异姓诸侯王下场是什么,还用说吗?
彭越的第三个错误在于扈辄提议谋反后,处置不当,要是坚决不反,就应该将扈辄交给刘邦处置,这种模棱两可的处理方式,给自己留下了后患。
彭越的第四个错误在于不能准确评估自己的地位,也不能看透刘邦的心思,更不能正确认知形势,死到临头居然还奢望得到公正待遇。
彭越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谨慎态度,却不能体现在谋生自立上,做事考虑不周全,不慎重,大是大非面前糊涂。从这个角度说,何尝不是自寻死路!
古人训教的纸包不住火?
我认为,“纸包不住火”是因为有三大“关卡”在发挥作用,这就是规律关卡、道德关卡和正义关卡。在这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大网下,一切行为都将受到其公正的评判,好的东西掖着藏着,可以通行,坏的东西却不能欲盖弥彰,欲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更要受到制裁,冤枉的东西将恢复真相,平反昭雪。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报应机制。
一、纸包不住火,因为规律的必然性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客观存在,也叫法则。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这个世界任何物质都受规律约束,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统一。做了违背规律的事,欲盖弥彰是没有用的,纸包不住火。
人性的规律要求人性管理,做到理想与现实的尽善尽美。为了理想而抛弃现实,会变得虚拟,会愤世嫉俗,陷入自我编制的自欺欺人、自我裹挟网中。抛弃理想,惟有眼前的利益,会走向死胡同,因为欲望的沟壑永远难以填满。
人性的规律要求人性管理,做到欲望释放和管束的平衡。欲望过度就是贪婪,欲望不及会缺乏激情,欲望可以点燃激情,也可以烧毁初衷。人们常说,坏事面前要“及时止损”,好事面前不要做的过火。一旦欲望难以控制,纸又怎能包住、掖着藏着欲望之火呢,又怎能庇护罪恶呢?自重是第二信仰,能约束万恶之本。
《庄子》曰:“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
“爱之则亲”。爱,可以让人亲近。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管住了情,就能驾驭情欲之火。
“利之则至”。有利益,人就会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管住了利,就能驾驭利欲之火。
“誉之则劝”。得到称誉,人会更加勤勉。实事求是的赞誉是一份礼品,“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誉能点燃激情,振奋精神。
“致其所恶则散”。强加厌恶的东西,人就会离开,这是远离小人的智慧,谓之“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管住了交往,就能趋利避害。
人性有规律,有的人做正面的运用,有的人却做负面的运用。“要想人不知,除非人莫为。”此人性的名句,出自《上书谏吴王》,是枚乘写给吴王刘濞的一封信。吴王是刘邦二哥刘仲之子,此人骁勇善战而又有野心,当年他坐断东南,招兵买马图谋篡位。此时枚乘是刘濞的谋士,他不赞成这种冒险的做法,便写了这篇书信规劝对方,刘濞不听,败在了周亚夫手上。
《上书谏吴王》:“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人若做了坏事,必留下痕迹,纸包不住火,所有的谎言骗局,最终都会真像大白。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只有停止为恶,才能影灭迹绝。
人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毕竟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人在做 ,天在看。人要给欲火降温,只有釜底抽薪。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
历史告诉我们,违反天地人规律,最终都要被惩罚。比如揠苗助长的故事,它的危害就是"欲速则不达",告诫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比如遍地工厂冒黑烟,它的危害就是破坏生态平衡,告诫我们要尊重生态规律。比如不安全食品的问题,它的危害就是人类的生命健康,告诫要尊重生命科学规律。比如以怨报怨,它的危害就是人类的心灵,告诫我们要尊重人性规律。比如知错不改,它的危害就是让你不能自拔,告诫我们要自重。
在规律面前,一切妄为都是徒劳的,纸包不住火。世界比我们伟大,不会按我们的想法行事;我们比世界渺小,必须遵循它的法则。
二、纸包不住火,因为正义终究能胜利正义乃人类最高福祉,无论中外古今。因为正义而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柏拉图说:“正义是同邪恶的斗争中得来的,是一种勇敢的坚持。没有爱憎分明,没有勇敢,不能战胜邪恶的就不是正义。”
正义向着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提倡博爱、平等、自由。正义向着民族利益。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暴行的博弈,或许不会顺利,但我们坚信,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为了正义,文天祥引吭高歌《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正义的旗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正义,屈原走在生命的边缘,“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用自己的生命奏响了正义的壮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了正义,谭嗣同毅然走向刑场“各国变法,莫无派血而死者,而中国自古未有,若有,请自嗣同起!”,用自己的鲜血浸润了正义的身躯;“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为了正义,司马迁惨遭宫刑,给后世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正义的篇章……
正义故事从来都不是非要英雄喋血来演绎,匡扶正义也不只是某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弘扬正义、推动社会进步,人人有责。
社会需要有正义感的人,敢与恶势力做坚苦卓绝的斗争的正义之士。正义在我们心中,真正有正义感的人是危急时刻的奋不顾身和挺身而出,也为心存正义却缺乏勇气站出来的人们,点燃心中的正义之灯。
正义不能只停留在痛恨恶人的胆大妄为上,不能麻木与冷漠。不能只停留在愤世嫉俗、感叹社会的世风日下,人性的退化上。正义不是见到英雄流血又流泪,而是斗争,是见义勇为,帮助别人也就是拯救自己。
在正义面前,一切违背良知的行为最终都要遭报应。正义胜似法律,如同天理。正义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使人们对完美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为了这种渴望,这种向往,人们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前仆后继的向着这种理想前进。
三、纸包不住火,因为有伟大的道德力量培根说:“一个人如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
道德一直以来是我们至高无上的追求。因为拥有道德,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让我们学会分辨是非,做出理性的选择。
道德向着仁爱和美好。因为我们左手拈着道,右手握着德,左手举着礼,右手握着仁,心中装着家国天下情怀,装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装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装着敬业乐群,因公忘私的奉献精神,装着是非、善恶、美丑的荣辱观。
道德向着实事求是。事实是掩盖不了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定会报。我们在道德面前,不要自作聪明,掩耳盗铃,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来。头上三尺有神明,你做过的事早晚会被人发现,早晚会暴露,早晚会得到报应。所以做人要坚持原则,坚持底线,心存善念,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道德向着自律。一个人只有时刻反省自己的良知,用自己的良知与处世标准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才能减少过失,无愧于心。一个人做了违背道德信义的事,首先受到的是来自内心的惩罚。而正直和诚实就是一个人的良知,是一个人心中的审判官。
问题发生了,事业挫折了,面对困难,我们要以问题为解决问题的导向,把挫折作为实现转折的经验教训。掖着藏着,就会延误时机,会造成更大的伤害,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交友,掖着藏着,就感觉相处缺少真诚,人为产生隔阂,就交不到真心朋友,所以交友应该打开心扉,坦诚相待,这样你才会更自信更优秀。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学习态度上,始终要有“满招损,谦受益”的态度。谦虚得识,自信护志。无论什么时候,人生都当进退自如,能屈能伸。伸于当伸之时,是一种智慧;屈于当屈之时,更是一种精明。若是达到了屈伸自如的境地,那世界上的困难和挫折、厄运和耻辱,全都在屈伸的转换中化作奋起的力量了。
在中国古代,传颂着许多道德典故。比如:孔融让梨,在团结友爱;程门立雪,在尊敬师长;苏武牧羊,在家国天下情怀;管鲍之交,在友谊;一诺千金,在诚信;缇萦救父,在孝顺;扬震拒金,在清廉;崔枢还珠,在不贪;荀巨伯舍身救友,在忠诚;千里送鹅毛,在情意;许衡不食梨,在自律;晏子拒赏,在勤俭节约;张良拜师,在于尊老敬老;李士谦乐善好施,在乐于助人;范仲淹心系天下,在爱国爱民……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道德面前,一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做人的起码 道德准则。
纸包不住火,本意指火可以把纸燃烧,所以不可能把它包住。比喻事实是掩盖不了的。一位伟人这样说: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袁绍与曹操是好朋友?
谁说袁绍和曹操没有一起共谋大事?恰恰相反,直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两人实际上是一伙人。之所以我们现在看不太清楚了,那是史料刻意回避,以及三国演义又将有些蛛丝马迹完全遗漏了原因!
一、早在汉灵帝时代,袁绍、曹操不但是胡闹的好朋友,还是政治上的小团体
大家多半都知道袁绍、曹操年轻时一起去抢新娘的小故事,这两个公子哥都是高官权宦子弟,属于公子哥的胡闹行为。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两人在私下实际上结成了政治小团体,这个团体以袁绍为首,大约还有曹操、何顒、张邈、许攸等好些人。这个时期,袁绍、曹操等人都当过县令、县尉一级的官儿,为躲开混乱的朝政局面,年纪轻轻就假装隐退下来,私下里却聚集一伙贵族出身的年轻人,意图有所作为。因为袁绍出身最为显赫(四世三公),成为这个团体的实际首领。
二、正是因为有袁绍为首的政治小团体,才有后来二人共同在何进手下的事儿,乃至于共同成为西园八校尉中的两个
袁绍假装隐居而搞小团体,被宦官看到了。宦官去质问袁绍当大官的叔父袁隗:“此儿意欲何为?”袁隗迫不得已,逼着袁绍出来做官,好在朝廷眼皮子底下做事,让宦官们放心。于是,袁绍应了大将军何进的召辟,入的大将军的幕府,后来在何进的推荐下当了很有实权的司隶校尉。为什么曹操不久也出现在何进府中,还总和袁绍一起为何进出谋划策?那自然是因为两人是一伙的。后来两人同入西园八校尉,大家觉得是偶然的吗?多半不是,想想后来投入袁绍帐下的淳于琼也是西园八校尉之一,你就可以想象,袁绍的小团体实际上互相间连拉带帮,要共成势力。此时的曹操,实际已经成为袁绍小团体的副帅。
三、何进死后,董卓之乱,袁、曹分别逃出洛阳,却又在讨董时会合,形成了袁曹同盟
大家以为,曹操逃到陈留而起兵是偶然的么?绝不是,那是因为陈留太守是袁曹小团伙的重要成员张邈。于是,这伙人起兵,推袁绍为盟主,这里是明推,其实袁绍早已经是这些人的盟主了。可这时的袁绍却不在陈留(黄河以南),而在黄河以北的河内,也就是说,讨董其间,盟主袁绍人家是在河北遥控指挥河南的曹操、张邈等人,所以说,三国演义所写的曹操在被徐荣打败后,大骂盟主袁绍是不可能的事儿,曹操骂的,是酸枣诸将,即张邈等人。恰恰相反的是,曹操打败后又招募了一些军队,渡过黄河,反倒投奔袁绍去了。三国志写到,曹操入驻河内,故意不写袁绍,可此时的河内其实是由袁绍及袁家的故吏王匡掌控着的。曹操做为袁绍小弟的身份暴露无遗。
四、直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曹操都对袁绍有依附关系
袁绍让陈琳写的讨曹檄文说得很清楚:曹操当东郡太守、当兖州刺史,都是袁绍举荐的;曹操屡次轻燥冒进,被强敌打败,乃至于险些被吕布夺了兖州,都是袁绍出兵援救了他。这其中,或许有些夸张,但大体还是实情,曹操也无可反驳。袁绍在檄文中甚至说:之所以抬举曹操,乃是看曹操还有些本事,以收爪牙之用。这不是很清楚了吗?曹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是袁绍的前锋、相对独立的大将而已。当然,曹操肯定不认同这一点,但他也反驳不了。但不得不说,袁绍在檄文中故意不提的,恰恰是袁绍不得不用曹操的原因,及曹操为袁绍平定河北挡住了河南的众多强敌。这其中,包括袁绍的弟弟袁术,以及陶谦、吕布、关中诸将等等,若非曹操,袁绍也没那么容易平定河北。
由此可见,两人在这一时期共谋大事、互相成就,实际上是做得很不错的。
五、然而,随着两人势力的各自扩张,袁曹终究有翻脸的一天,曹操迎献帝以令诸侯彻底激怒的袁绍,两人的联盟完全破裂
很难说袁绍、曹操对彼此的心态是什么?袁绍曾想借曹操在兖州被吕布打败的时候,完全收服曹操的势力,曹操一度也动摇了,想一投袁绍了事,但他最后坚持了下来。终于有一天,当袁绍拿下了公孙瓒,扫平了河北,曹操也基本在河南站稳了脚跟,还把献帝弄了回来,甚至以献帝的名义去压袁绍,本为老大的袁绍被彻底激怒了,两个人不但决裂,而且走向了战争。官渡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不用多言。做为胜利者的曹操,显然对他与袁绍早年的关系,并不想让人知道,于是有些史料记载得颇为模糊,仿佛从最开始两人就是独立发展的。然而这些史料中依然又蛛丝马迹可寻,只是三国演义故意或者非故意的将这些东西忽略了去,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只是表面上的,事实上能够半实半虚已经不错了。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什么关系?
刘秀和汉武帝刘彻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不过两人在谥号上,有点承接关系。
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在名义上承接西汉,继承刘邦血脉的皇朝正朔,可实际的社会环境和政治主张,却已经是和西汉相去甚远,加上东汉的都城建在“洛阳”,与长安相比,东汉的政治、军事位置位于中原之东,因此称东汉。
在汉光武帝驾崩后,汉明帝及东汉朝廷给刘秀讨论着上谥号,因为刘秀是继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之后第三位“武功”伟大的皇帝,而且刘秀还是从底层升上来的,经历了大小战争的亲征皇帝,比之刘邦都毫不逊色,于是朝廷倾向于给刘秀“武”的谥号。
从“格局”的角度来看,刘秀乃是不严格意义上的“开国皇帝”,因为西汉早已经被王莽“终结”了,虽然后世历史不怎么提起“新朝”,只论西汉、东汉,但是新朝确实是存在过,刘秀等人也是崛起于“新朝末年”而不是西汉末年。
但刘秀也还是刘汉皇族的一员,脱离出身说功绩并不合适,所以类似于他的祖先刘邦“太祖高皇帝”这样的谥号,他肯定是获得不了了,权衡之下,给他安排一个“武”的谥号,那是最贴切的。
因此给刘秀的谥号用上“武”字,是妥当的。
可接近又有一个问题来了,刘秀除了有一个已经被追为“太祖高皇帝”的祖先,他还有一个被追为“武”(汉武帝的谥号单一个字)的祖辈汉武帝刘彻,所以谥号“武”已经被用了,如果拥有这个“武”谥号的皇帝功绩并不突出,东汉朝廷还敢给他改一下,但问题是拥有这个谥号的,乃是伟大的汉武帝刘彻,那么刘秀就不能再是汉武帝。
这种事情让汉明帝很郁闷,他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想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毕竟以前留下的“谥号”就是这么几个,如果再没有合适的,那么就只能自己造一个了。
虽然这是难题,但总有人能够解决,于是朝臣们发挥才智,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使用“双谥号”,于是这便重现了“双谥”,也叫做叠谥,在先秦时期,这种双谥号的情况常见,比如“秦昭襄王”、“秦庄襄王”,这些便是双谥号。
之所以之前想不到这样,那是因为双谥号乃是周代常用的,西汉时期并没有这样沿用,这就导致众人对此十分犹豫,可文字上的事情,本质就在于人自己能够自洽,当没有办法的时候,双谥就是最好的办法。
就这样,刘秀的谥号就诞生了,他被定谥为:汉光武帝。
相比西汉皇帝的单字谥号,刘秀的谥号确实是有点长了,但从字面的意思上来讲,还是可以让百姓有很直接了当地认知,比如他们可以理解为刘秀有“光复大汉”的功劳,,也是这个谥号,从思想上,更加确定刘秀和刘汉的继承关系。
“光”与“武”,光也是“谥法”里面有所记载的,正所谓:
“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所谓“能绍前业,这个“绍”字,就是继承的意思。
在《尚书》中,就曾有过:“绍复先王之大业”的说法,所以这个绍,其中所表达的“继承”的规格很高。
那么什么是“规格”呢?
这是文字特有的一种阶级性。
继承的事情,上至王公大臣,下至百姓之家,都是常有发生的,但是因为他们的地位不同,叫法也不一样,比如普通人家的继承叫做“遗”,而贵族和王公大臣的继承叫做“袭”,那最高统治者的评价自然是高很多的,所以统治者真正能把往昔辉煌再次重现的,就叫做“绍”。
而刘秀“绍”的是什么业呢?
绍的正是汉朝的武功大业,这个“武”,也可以理解为汉武帝时代的伟大,东汉朝廷认为,刘秀做到了当年汉武帝做到的事情,没有给汉武帝丢脸,因此,汉光武帝和汉武帝,在意义上是存在着联系的。
不过该说的是,这两位皇帝,在实际血缘上,没有关联。
即便是问汉光武帝本人,汉光武帝都会说他是汉武帝的后代,但是他所说的后代的含义,跟咱们现如今讲的血缘关系是不一样,他们所认为的后代,就是一个家族内部的前后辈关系,特别是东汉这个“汉”,在当时,与以前那个西汉是同一个汉。
可刘秀属于刘邦的血脉后代,却不属于汉武帝刘彻。
刘彻乃是刘邦的曾孙,是刘邦的三世孙,而刘彻,是刘邦儿子刘恒这一脉的,原来叫做“代王脉”,后来刘恒当了皇帝,并且传承下去了,才成为了主脉,原本的主脉刘盈一脉,则是被陈平和周勃等人斩尽杀绝了。
刘秀祖上的血脉本来也属于“主脉”,不过到了汉武帝之后,就渐渐远离了主脉,那就是因为,刘秀的祖先是汉景帝的第六子刘发,被封国长沙,号长沙王,刘发的弟弟刘彻当了皇帝,加上“推恩令”,刘发这一脉注定会成为支脉,但要比高祖之子的后代们好得多。
按照祖宗说法,刘发是刘秀的“五世祖”,刘秀就叫做刘发的“五世孙”,刘秀可以把汉武帝叫做“五世叔祖”,但同样因为已经是“五代”之后的叔祖,血缘关系几乎等于没有了,因此刘秀和刘彻只能是传承上的关系。
而汉朝人也许想不到,汉朝的格局变化竟然如此激烈,刘发这一脉的后人都能当上皇帝了,按照汉武帝留下的政治遗产,不说让后代的子孙皇帝传承万世,再传个十代,估计问题也是不大的。
可西汉后期的“外戚干政”的习惯实在是太严重了,刘彻本人一直“提防”的外戚干政问题还是没防住,想当年刘彻为了避免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在刘弗陵登基后干政,都赐死了钩弋夫人,由此可见汉武帝的决心。
谁知道汉成帝直接将汉武帝苦心设计的局面给毁掉了,在他登基之后,他立即扶持母亲王政君的家族,后来导致出现了王莽这一个变数,在汉朝还算鼎盛的时候,篡夺了大汉的江山,还因为王莽一系列思想超前,实践和执行力却拉垮的计划把西汉给整废了,最后因为内外混乱,刘家的江山暂时被分裂。
这种乱世,对刘汉宗室来说是毁灭性的灾难,不过这种“灾难”,也是仅限于处在“上层”的刘汉宗室,跟刘秀这种处在“底层”的宗室无关,正相反,这种乱世对刘秀这种人是有益的。
所以刘发的子孙们,就崛起于新朝乱世。
刘秀说是刘发的血脉,但其实也不是嫡脉的。
因为推恩令的缘故,刘发的儿子们除了要另外分封“爵位”,还要在刘发死后,由汉朝廷来对他的封国进行“划分”,给予这些侯爷们相应的“封地”,刘秀的祖宗刘买,被封为了“舂陵侯” ,封地在如今的湖南宁远。
而“舂陵”这个地方,在新朝末年出了两位皇帝。
一位是同为刘发的五世孙的更始帝刘玄,另一位就是刘秀。
单从刘买这一支的血脉上来讲,刘玄的地位比刘秀更高,因为刘玄的曾祖父乃是刘买的长子,所以继承了舂陵侯的爵位,而刘秀的曾祖父刘外却不是刘发的长子,已经没有再次分封了,只是靠着宗室的身份做了一地的太守。
不得不说舂陵这个地方是神奇的,为什么会在新朝乱世中崛起,没有人说得清楚。
暂且不说刘秀,就光说更始帝刘玄,他就曾经因为杀人而不得不离开舂陵,后来带领着起义分子在平林正式起兵,所以他的崛起是带有一些“草莽风气”的。
刘秀的崛起轨迹和刘玄也是相似的,他们麾下的军士有着五湖四海的人,其实也有很多从舂陵带过来的人。
因为经过刘买几代子孙在封地的繁衍,舂陵乡这个地方已经有了很多刘家人了,说得高大上点,这都是皇室血脉,事实上同样也说明了,刘汉宗室的这份血脉在舂陵,并不值钱。
所以刘玄和刘秀麾下的队伍是强大的,他们极具凝聚力,而这股凝聚力和来自于骨子里的自信,在王莽对一切逐渐失去控制的时期,刘玄、刘秀纷纷起兵,响应推翻新朝的农民运动,一时之间,天下大乱。
也许是天命眷顾,刘玄和刘秀这两支部队合二为一后,屡屡取得胜利,刘秀也层层晋升。
打到了河南的“淯水”后,这支起义队伍就开始要建立政权了,按照能力和功绩来说,刘秀和他的哥哥刘縯更加突出,但众人还是选择了性格偏向懦弱的刘玄。
之所以选择刘玄,不因为别的,就是他们仍旧以“身份”来定义地位,而在这几个“第一代舂陵侯”的后代里面,选择一个地位最高的,那绝对就是刘玄了,毕竟当时只要是有刘汉皇室参加的起义队伍,打出的旗号都是光复汉室,显然选刘玄更符合标准。
刘秀兄弟其实是有点意见的,但是形势比人强,所以他们兄弟两无法直接提出来,而刘玄也看出了他们兄弟两的不满,为了安抚刘秀兄弟,刘縯也被赐予了重任,任大司徒,也算是给足了面子,既然可以和谐相处下去,那就暂时继续合作了。
随着新政权的建立,刘玄这个政权被称为“更始政权”,其本人被称为更始帝。
因为手底下的能人很多,有一部分宗室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政治理念和治军理念上,都有很清晰的思路,这也让更始政权越来越顺利,刘縯立下的功劳也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刘縯的能力正式掩盖过了身份的差异,所以他更得人心,这也导致刘玄开始感到害怕了,因为刘縯也是刘买的子孙后代,要说资格,不比他差多少,如果能力比他高出太多,那么刘玄就危险了。
与此同时,刘玄手下也有很多人有杀掉刘縯的呼声,趁着一次刘縯手下勇将刘稷对更始帝有不满言行的时候,刘玄发动了兵变,杀掉了刘稷和刘縯,等于是一下子把“舂陵刘家集团”给一锅端了,这件事造成了刘秀的分裂。
大哥被杀,更始帝也没有放弃对刘秀的虎视眈眈,因为刘玄占据着大义,刘秀没有办法和刘玄正面抗衡,刘秀只能率领部下远走,也是这种困难的环境下远走,让刘秀找到了河北集团的支持,刘秀一下子有了雄厚的根基。
河北集团给了刘秀很大的助力,先是大量的财富支持,而后是充足的人才支持,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吴汉、耿弇、寇恂、景丹、王梁、盖延、耿纯、任光、李忠、邳彤、万修、刘植十二人都是来自于河北集团,这些人,都是刘秀站稳脚跟的资本。
后来刘秀一步步反推,与赤眉军两路夹击除掉了更始帝,经过河北集团的“拥护”后的刘秀,开始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刘秀带领着手下的将领平定国内的其他割据政权,最终一步步统一天下,重新建立“汉朝”。
刘秀除了消灭了其他政权,成为了中原最强大的政权,随后还稳定了外部局势,震慑了匈奴,开辟了一个不逊色于西汉内外环境的世道,功绩也可谓是非常之大了。
所以在东汉建立的时候,跟刘秀有着同样功绩的祖辈皇帝,也只有汉高祖刘邦,就算是汉武帝,也仅是击败匈奴,却没有横扫国内对手的功绩,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秀的存在确实是强大的,东汉朝廷说他光复了汉朝的荣光,重现了汉武帝时期一般的功绩,这是合理的。
但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对国内的“门阀”的态度上,刘秀却是比不上汉武帝,汉武帝的心中乃是皇权至上,根本不会被门阀所裹挟,但刘秀却是被门阀所裹挟了,这也导致东汉和西汉的开局是不同的,刘秀借力河北豪强集团,也奠定了东汉皇权始终势弱的无奈局面。
结语:刘秀这个皇帝在后世人的评价中是呈现“两极化”的,有人说刘秀乃是千古一帝,功绩不输于刘邦,但也有人说刘秀乃是“千古罪人”,不仅没有对匈奴赶尽杀绝,还对匈奴表现出“包容”的态度,这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匈奴大面积迁入中原,为后来的“五胡乱华”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
和刘秀同样的是,汉武帝被后世人的评价也是两极化的,有人说汉武帝北伐匈奴,打得匈奴抛弃漠南,此乃千古功绩,但也有人说汉武帝制造血案,巫蛊之祸连自己的太子皇后都逼死,加之长年穷兵黩武,让百姓苦不堪言,他乃是一个“暴君”。
其实这两位皇帝的评价两极化,正体现了“人红是非多”的道理,没有一个伟大的人是没有缺陷的,所以他们也是因为功绩太大,不得不说一句“同病相怜”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如何理解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躬耕南阳?
缺乏史料记载卧龙岗为把自己编造成躬耕地,经常把《后出师表》中指南阳郡的“困于南阳”,强行解释成“困于宛城”,由此企图把“躬耕南阳”的南阳郡,也篡改成“躬耕于宛城”!但这是徒劳的,隆中向来以史为据,拒绝胡扯!下面就以史料说话。
首先东汉的南阳就指南阳郡!这是正史《三国志》《后汉书》共同的记载。
《三国志》记载:“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也。”“谢景者字叔发,南阳宛人。”这里“南阳宛人”足以证明南阳指南阳郡不是指宛城,否则“南阳宛人”岂不成了“宛宛人”?哈哈真是滑稽搞笑的谬论!
《后汉书》记载:“ 南阳郡秦置。雒阳南七百里。三十七城,户五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一十八。宛、冠军、叶……”《后汉书》明确记载南阳郡有三十七城,包括宛城。可见南阳就指南阳郡,和宛城是两码事。
其次,困于南阳绝不是指困于宛城。
我们先看看《三国志》对宛城之战的描述。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这次“宛城之战”共分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张绣投降,第二阶段张绣降而复叛打败曹操,第三阶段曹操反击,打败张绣,把张绣从宛城赶到穰城,宛城最后被曹操占据。
卧龙岗说支持者对宛城之战最后结局视而不见,只截取中间一次战斗的失败,就说曹操困于宛城了,这难道不荒谬吗?曹操把张绣从宛城赶到穰城,哪里有困于宛城了?
再有“困”和“败”是一个意思吗?
《三国志》记载“绣败太祖军於宛”《后汉书》也记载“操败于张绣”。可见史书关于宛城之战中的这次战斗用的都是“败”字!没有谁用“困”!“败”和“困”是一个意思吗?查查字典就知道“败”的意思主要指输,失利,不成功。而“困” 是指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或者指包围的意思!显然宛城之战的这次战斗曹操是失利了,没有被包围也没有陷入无法摆脱的环境中,因为曹操最终占领宛城!
可见曹操根本就没有“困于宛城”
那么“困于南阳”到底指那里呢?
还是看看《三国志》的记载。
(建安)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建安二年)秋九月,术侵陈,公东征之。术闻公自来,弃军走,留其将桥蕤、李豊、梁纲、乐就;公到,击破蕤等,皆斩之。术走渡淮。公还许。(建安二年)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建安三年)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建安三年九月)是岁,太祖自宛征吕布……(建安四年)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还许,分兵守官渡。(建安四年)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建安四年)十二月,公军官渡。”从以上记载可看出从建安二年到建安四年的三年时间里,曹操一直陷于东西两线作战:西线三次亲征张绣都未能解决,而东线曹操先后打败袁术、吕布,显然西线作战远不如东线顺利,西线明显陷入困境。但是随后东线又面临袁绍强大压力。
《三国志》注引魏书曰:“议者云表、绣在后而还袭吕布,其危必也。”由此,张绣问题的不能解决给曹操带来极大的危险和困境,这正是所谓“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这种情况直到建安四年十一月张绣率众降,才完全摆脱,曹操才能放心大胆的在建安四年十二月亲率大军到官渡与袁绍决战!
可见所谓的“困于南阳”是指曹操在南阳地区三次征讨张绣未果,而造成的战略困境。这三次征讨张绣除第一次发生在宛城地区外,其余两次都发生在穰城及南阳北部的其它地区。因此《后出师表》“困于南阳”指的就是“南阳郡”无疑!
综合以上可知,《后出师表》曹操“困于南阳”是指“困于南阳郡”,那么《前出师表》的“躬耕南阳”自然也是指南阳郡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