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交友,停在应急车道算违章吗?
太仓交友,停在应急车道算违章吗?
跑高速遇到特大暴雨,视线受阻,停在应急车道算违章吗?
高速公路的应急车道,是指与右侧行车道相临,包括硬路肩在内的宽度3米以上,有效长度大于或者等于30米,可以满足机动车停靠需要的路面部分。在紧急的情况下,车辆可以在应急车道上行驶或者停车。
跑高速遇到特大暴雨,视线受阻,个人觉得是可以到应急车道短暂停留避雨的。这种特殊情况很少有朋友被罚款扣分的,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嘛。个人觉,即便是会被罚款或者是扣分,总比冒险强行开车来的安全稳妥一些。
大雨情况下靠边停车,需要打开汽车的双跳,让后方汽车注意到。高速在应急车道停车的危险性也是比较大的,个人建议是选择就近的出口驶离高速。如果雨水特别大,没法通行,那么就在应急车道暂时等待吧,一定要按照规范停车。
如果没有紧急情况,那么千万不要走应急车道。交通法规定,非紧急情况时走应急通道,罚款200元并扣除6分。相对来说处罚还是比较严厉的。
CMC车友会,悦之心、悦之行,交友、自驾、摄影、越野、漂移,活出精彩,中国汽车俱乐部旗下组织!欢迎加入CMC车友会大家庭!
第一绝顶聪明人是谁?
绝顶聪明,形容异常聪明。语出郭沫若《庄子的批判》:庄子是绝顶聪明的人,他的门徒大约也是些绝顶聪明的人。
绝顶聪明,更多的体现在智慧上,比如大智若愚。别人看不出来,但是说出来的道理能叫人信服。
比如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
小时候威廉家里穷,又沉默寡言,人们嘲笑他是一个傻瓜。邻居们也有事没事拿他开涮,并且经常用一枚五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放在他的面前,让他随便挑选。
但是令人称奇的是每次威廉都拿五分硬币。一位妇女实在看不下去了,就问他:孩子,你难道不知道哪个更值钱吗?
威廉告诉她:当然不是。可是如果他拿了一枚一角的硬币,他们就再也不会把硬币摆在他的面前。那时候,他连五分硬币也没有了。
一个孩子竟然能如此洞察人性的弱点,说他绝顶聪明一点不过分。
若说《水浒传》中谁是绝顶聪明第一人,答案很多。吴用、宋江、燕青,公孙胜、李俊等等。
吴用号称智多星,听这名就挺招摇,但是这个人的智谋实在不咋地。比如江州搭救宋江的前后,他设计圣手书生萧让模仿蔡京字体,却被黄文炳识破,使戴宗下狱,险些掉脑袋。安排劫法场,自己人竟然不知道,导致梁山好汉劫法场对殴。也没有详细调查,法场劫成功了,却没有退路。被追到了江边,如果不是张顺等人碰巧开船遇上了,梁山好汉岂不成了笑话。
说到这,若说他是《水浒传》中绝顶聪明第一人,肯定有人不赞成。那么,接着看下一个。
再说宋江,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宋公明,这名号够长够亮也够用,江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宋江的聪明体现在政治手腕上。
若说宋江聪明,怎么一个阎婆惜都奈何不了,最后逼得他杀人灭口。再看他给梁山好汉的出路——招安。这一点,看上去挺仗义,是为大家着想,但是他没有看看眼前的这位皇帝是何许人也,以宋江之才智,不可能看不出来。那么,看出来了,又要招安,只能说私欲膨胀,想拿众人的脑袋做本钱,结果落个“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饮毒酒而亡。
说他是《水浒传》中绝顶聪明第一人,可能有很多人都不服。一个人连自己的性命都保全不了,怎么说是绝顶聪明第一人呢?那么好,我们继续说下一个。
有人说燕青。燕青,又名燕小乙,绰号浪子。文武双全,多才多艺。又长得俊俏风流,大帅哥一枚。这样的人估计大家都喜欢。
燕青有先见之明。比如吴用假扮算命先生给卢俊义算命,称其将有血光之灾,需去东南一千里外躲避,方可脱难。卢俊义深信不疑,燕青当面指出,算命先生就是梁山中人,诓骗卢俊义上山。但是可惜燕青能知而不能救。说句不好听的,卢俊义名气大,但是是非忠奸不辩,燕青也不算找了个好主人。
梁山平定方腊后,班师回朝。燕青劝卢俊义急流勇退,隐姓埋名。但卢俊义不听,便留书给宋江,自己半夜挑着一筐珠宝离军而去,从此下落不明。
若说燕青是梁山好汉中绝顶聪明的第一人,可能还有人反对,因为与他类似的还有混江龙李俊等一帮人,人家还建立了暹罗国呢。这当然只是杜撰,只能说和燕青一样结局比较好而已。其他的像入云龙公孙胜等也大致差不多。
当然也有说梁中书和高俅的,他们的聪明是在官场,升官发财就行,这样的人都是明哲保身,算盘打得精,也算不上绝顶聪明。也有人说绝顶聪明的人却是一个跑龙套的小人物——王进。而绝顶聪明的人,不隐姓埋名,也不远走他乡,活得潇洒自在,这个人非“活阎罗”阮小七不可。
你看阮小七,在梁山好汉中存在感属于中上的,而且梁山至招安干的那些事他几乎没有落下,像劫生辰纲、浔阳江上救宋江、梁山败高俅等等。
而受招安后,阮小七被封为盖天军都统制,却穿龙袍戏耍被剥夺官职,贬成平民,和老母亲回梁山泊石碣村打鱼去了,60岁寿终。
阮小七至始至终都没有离开梁山泊。穿龙袍戏耍,既戏耍了梁山好汉,也戏耍了北宋的皇帝和官僚。是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高人,这样的人,你能说他不是《水浒传》中绝顶聪明第一人吗?
明穆宗怎么样?
虽然明穆宗朱载坖(隆庆皇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不怎么高,但他还算是一名合格的守成之君,在明朝历史上的功绩也是可圈可点的。
说来有趣,隆庆的处境跟雍正倒是颇有些相似。首先,两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本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个皇帝。也正因为夹在两个“超长待机”的皇帝之间,便注定了他们两人在历史中的功绩很容易被掩盖。其次,隆庆和雍正皇帝在位时间虽然都不长,但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不过,隆庆显然没有“冷面王”雍正那般霸气。雍正可是“以勤为天下先”的盛世明君,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强行推动改革,直接打击了士绅特权阶级的既得利益,进步释放了清朝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康乾盛世的发展。
相较之下,隆庆的能耐可就差远了,虽然他在位期间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其力度却比不上雍正那“玩命式”的改革。即便如此,但隆庆改革对明朝中后期的发展还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为日后辉煌的万历中兴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评价隆庆之前,先来简单做个铺垫,聊一下他的父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士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嘉靖是一个备受后世争议的皇帝,有人认为他是一位中兴之主,开创了“嘉靖中兴”;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昏君,开启了“嘉靖中衰”,而本编更倾向于后者。
有一种关于明朝灭亡的说法是,“明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其实,这句话确实是有依据的。嘉靖在位期间,沉迷于道术修仙,不理朝政,消极怠工,致使朝政昏暗,权奸严嵩乱政。
而昏乱的朝政又进一步加剧了明朝的衰退。所以,嘉靖年间明朝国力中衰,民生凋敝、军备废弛,让明朝陷入“南倭北虏”的困局。一方面,东南沿海有倭寇作乱,数十名真倭甚至破天荒的辗转杀抵南京城下;另一方面北方边境的鞑靼部落又不断侵扰,还一度打到北京城下烧杀抢掠,造成了耻辱的庚戍之变。
因此,嘉靖留给隆庆的并不是一个太平盛世,而是一个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明朝。但幸运的是,嘉靖还是给他留下一笔巨大的政治遗产——名臣。
事实上,自嘉靖末年时起,明朝就进入了一个由名臣开创的中兴时代。从嘉靖末年到万历初年这二十多年间,在明朝的政坛和军界中,闪烁着众多名臣名将,比如文臣中的高拱、徐阶、李春芳、张居正等;武将中的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谭纶等。这些名臣相继辅助隆庆和万历两代皇帝,开创了辉煌的“隆庆-万历中兴”。
隆庆时期,是这段中兴的关键转型期。隆庆在位期间,在中央重用徐阶、李春芳、高拱等内阁辅臣,在地方则重用戚继光、俞大猷、谭纶等实力派武将,通过与蒙古俺答汗达成“隆庆和议”和平倭战争的全面胜利,进而一举解决困扰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虏”问题。此外,隆庆即位之初,还宣布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促进了晚明海运贸易的发展,史称“隆庆开关”。
可惜,隆庆由于过度嗜好女色,最终透支了身子,年仅三十六岁就驾崩了,仅在位6年。虽然,隆庆在位时间不长,但在这短短几年间,隆庆消除了嘉靖遗留的困局,还为年幼的万历打下了辅政班底,对日后的万历中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过客
明代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四大家的书画集怎么样?
这四人被后世称为“明四家”,亦称“天门四杰”。
1、沈周是吴门画派创始人,世代隐居苏州相城。他出生于诗书之家,自幼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文化。沈周学识渊博、交友很广、平和近人,“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也不拒绝。沈周的画气韵生动,造诣浑厚,山水和花鸟的成就突出,也能画人物。他的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
2、唐寅是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他不仅擅长绘画,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寅自幼聪明,十六岁中苏州府试第一,二十八岁中南直隶乡试第一,后来在科举考试中受牵连入狱,遂丧失进取之心,从此游荡于江湖,埋没于书画之间。他的绘画融汇南北画派,笔墨细秀,风格清俊。人物花鸟各有所长。
3、文征明也是苏州吴县人,和唐寅一样,绘画、文学都很出众。他曾任翰林院待昭,三年后辞归。书法方面,他尤精小楷,也能隶书。绘画方面,擅长山水,兼画花卉、兰竹、人物。
4、仇英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他出身寒门,完全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一代名师。他擅长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等题材,画法苍秀,构思巧妙。
他们四个人,沈周诗书满腹、文征明儒家风范、唐寅风流倜傥、仇英寒门出才,各有特色,又都具奇才,不愧为“明四家”。
(下面图片来自网络)
李林甫以一人之力给唐玄宗打下开元盛世?
我替姚崇、宋璟对提问者表示抗议!唐玄宗肯定也不服:这个口蜜腹剑的家伙就是个“开元盛世”的掘墓人,啥时候成了开创者?
如果非要用“一己之力”这个词,我觉得应该是:“李林甫以一己之力摧毁了开元盛世!”
唐玄宗登基后,启用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等一干贤臣,对初唐以来的积弊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历经二十余年将大唐王朝推向顶峰,史称“开元盛世”。
李林甫登上相位的时候是开元二十三年,是个享受开元盛世成果的“富二代”。正是这位“富二代”,孜孜不倦地挖空了大唐帝国的墙角,为“安史之乱”立下“不世功勋”。
李林甫确实是“富二代”,他的曾祖叫李叔良,封郇王。李叔良又是什么人,竟然得以封王?原来他是李虎的孙子,高祖李渊的堂弟。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李叔良是预谋者之一,并参加了大唐开国的一系列战役。
李林甫虽然拥有宗室子弟身份,但毕竟是远支,到他这一辈已经享受不到食邑待遇,所以他只能从起跑线上与他人“公平竞争”。
不过请别忘了一点,李林甫还有个一般人不具备的优势:家族与上层贵族的关系千丝万缕。比如李林甫的舅舅姜皎就是唐玄宗好友,姜皎的父亲姜行本也是开国功臣,家族势力不可小觑。当时有个叫源乾曜的宰相,也是姜皎的亲家。
得益于姜皎和源乾曜的提拔,李林甫一路跌跌爬爬升到国子监司业,一个从四品的中级官员。
那一年李林甫43岁,一路走来不温不火,完全看不到后来一飞冲天的迹象。究其原因很简单,李林甫不学无术,实在拿不出手。
当初源乾曜受托提拔李林甫时就讥笑他说:他这个水平哪里胜任?看在亲戚的份上勉强提拔吧。
李林甫有两个诨号,一个叫“弄獐宰相”,一个叫“杖杜宰相”。这两个称号来自于两个笑话。
李林甫的表兄姜度生了一个儿子,他写了一个帖子表示祝贺,其中有一句“闻有弄獐之庆”,差点没把姜度气晕过去。
古人对生子有个别称叫“弄璋之喜”,璋,玉也,周朝诸侯授封有“执璋礼”,弄璋之喜就是预祝孩子将来能封侯。李林甫却把高贵的“璋”写成了狗头猴脑的“獐”,估计姜度看到“獐儿子”就一头烟。
还有一次,李林甫审阅候选官员的履历,其中一个官员的判语中有“杕杜”二字。杕(duo)杜出自《诗经》,意为“孤独无援”,可李林甫不学无术,他居然把“杕”字读作“杖”。一旁的官员不敢接话,露出一副“这么高深的词汇,俺也不懂”的表情。
大概李林甫也知道自己肚子里的香油太少,所以他只能另辟蹊径,所以他把自己的另一个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权谋术。
李林甫的权谋术很有体系,简单来说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叫“攀附逢迎”,一手叫“结党营私”。
李林甫能登上宰相之位,要感激三位贵人:武惠妃、高力士和武氏。
当年武惠妃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李瑁取代太子李瑛,李林甫主动献上膝盖,表示愿意为武惠妃母子效犬马之劳。于是武惠妃不断在唐玄宗面前替他美言,让李林甫赚足了印象分。
李林甫还有个小三,是宰相裴光庭的遗孀武氏(武三思之女),通过武氏的牵线搭桥,李林甫又攀上了高力士。
正是武惠妃、高力士和武氏的推动,开元二十三年,李林甫如愿以偿当上了宰相。
要说李林甫这辈子最大的贵人其实是唐玄宗,为了抓牢这位贵人,李林甫用尽了“洪荒之力”。
当初唐玄宗为了让心爱的女人武惠妃开心,不惜对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起了杀心。可宰相张九龄却不奉诏,让唐玄宗骑虎难下。关键时刻李林甫学李勣,用一句“天子家事何须谋及于人”力挺唐玄宗,进而引发了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悲剧。
“一日杀三子”就是开元盛世堕落的标志性事件,可以说李林甫是唐玄宗的帮凶。
为了随时把握唐玄宗的心思,李林甫可谓机关算尽,他不惜对太监、宫人竭尽巴结之能事。以唐玄宗的英明,他不可能完全被李林甫蒙在鼓里,很多时候这君臣二人其实各取所需,李林甫揽权,唐玄宗求舒坦,就像乾隆与和珅的关系一样。
比如李林甫会指示手下横征暴敛,搜刮来大量钱财以供唐玄宗花天酒地,还顺便营造一副国富民强的假象。岂不知,有点老百姓居然被提前征收了30年的税赋!
再比如唐玄宗忌惮太子的势力,李林甫就不停地打压东宫集团,逼得太子李亨两次离婚以避祸。
如果说“攀附逢迎”是李林甫“守”的一面,“结党营私”则是他“攻”的一面,他“守”,守得滴水不漏,他“攻”,攻得凶相毕露。
李林甫还有两个绰号,一个叫“口蜜腹剑”,一个叫“肉腰刀”。
当时还有一个叫李适之的宰相,此人是李世民的曾孙,废太子李承乾的孙子,与李林甫关系不睦。为了除掉李适之,李林甫悄悄给他设了个套。
有一天,李林甫装作不经意地对李适之说:“华山那地方有个大金矿,皇帝还不知道。”李适之傻了吧唧就向唐玄宗建议:“咱们开采华山金矿吧。”
唐玄宗转头问李林甫,李林甫张开獠牙:“臣早就知道那里有金矿,可不能采啊,因为华山是陛下的‘本命’,开采就动了王气。”
唐玄宗一听就火了,严厉训斥李适之的轻率,并下旨以后不管有什么事,必须先经李林甫的同意才允许上报。
后来李林甫指示御史罗希奭,诬陷李适之勾结太子朋党,逼得李适之自杀身亡。
曾经有个叫严挺之尚书左丞,与宰相张九龄友善,被李林甫贬出朝廷。多年后唐玄宗又想重新启用严挺之,李林甫担心严挺之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有一条“妙计”产生。
他找来严挺之的弟弟:“你哥长期不在京城,受了那么多苦,你何必让他上书请求回京治病,就说得了中风,皇帝仁慈,一定会同意,这样不就免除了流放在外的痛苦了吗?”
严挺之很听话,唐玄宗接到奏疏一声长叹:可惜了,原本还想重用他,无奈他的健康状况不允许了,去洛阳当个太子詹事养老吧。
用这种方式,李林甫“甜蜜死了”好几位官员。他位居宰相18年,倒在他手下的大臣不计其数,但凡有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几乎都逃不掉被害的命运,且手段毒辣又阴损,拿不上台面。
李林甫还曾经给唐玄宗提了个建议:边将应该多任用胡人,这些人在朝中没有根基,不会对朝廷形成危害。
唐玄宗一听这个建议好,于是从此边将大面积胡化。李林甫提这个建议其实是私心作祟,唐朝边战不断,涌现了一大批出将入相的牛人,比如张九龄。李林甫跟他们相比有先天缺陷,他没带过兵,不会打仗,文采也仅仅是“獐”级水平,怎么办呢?
那就从政策上挖断“出将入相”的根,边将不再用汉人,这会儿都跟李林甫拉齐了。
唐玄宗为何就接受了这么个昏主意呢?忌惮心理作祟啊,因为自从边地实行了募兵制后,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他害怕军爷们尾大不掉,为此他甚至冤杀了忠心耿耿的干儿子王忠嗣。胡人没那么多利益纠葛,用他们省心。
李林甫的这个建议,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一颗震天雷。
由此可见,李林甫其实从来没真正关心过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他的心里只有个人的私欲,他是个掏空“开元盛世”的罪魁祸首!
唐玄宗有理由憎恨李林甫,但前提是他应该先抽烂自己的脸。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到成都避难,他曾经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到李林甫。唐玄宗对李林甫的评价是:“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
裴士淹很奇怪:“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您既然知道李林甫是个嫉贤妒能的人,为何还要用他十八年之久?面对诘问,唐玄宗一言不发。
他能说什么呢?这种明知故犯的错误,恐怕只有唐玄宗这种极度自私,又极度自信的皇帝才会犯。他明知李林甫是一副“甜蜜的毒药”,可他需要那份“甜”给他带来的享乐、那份虚荣,并且他自信可以抵抗得了那份“毒”,他甚至觉得这只是他控制下的一个游戏而已。
可当大梦觉醒的时候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