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交友,关于酒最有名的诗句有哪些?
北流交友,关于酒最有名的诗句有哪些?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能把酒喝到如此狂放如此境界的,恐怕千古只有李白一人吧?
传说,李白正醉酒,有太监上楼大呼:“奉旨宣李学士见驾!”谁知李白全然不理,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太监无奈,只得扶他进宫。玄宗见李白烂醉,忙命宫女含水喷其面,并亲自递来醒酒汤,李白睁眼一看,便要玄宗赐酒。玄宗说:“你刚清醒,再醉怎么办?”李白答曰:“臣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如泉!”
我醉欲眠君且去!
“唱歌要唱高抬声,莫学官家黄狗哼。白天叫你跟官走,夜里留你守衙门。”这是山高皇帝远,穷山恶水之中“刁民”的歌声,活得多么潇洒自在!李白来自“江湖”,但不是不懂规矩,而是不要规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对中国千百年官本位的蔑视和挑战,这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傲骨!用我是造化,不用拉倒吧。《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遂辞官归隐。陶渊明是面对“乡里小人”,李白则是面对堂堂“天子”,都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尽管有人说从来只有诗人屈从于政治家,断没有政治家屈从于诗人!但也有人说,天之所以没有塌下来是因为有人撑着,知识分子就是那撑天的巨人!
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的人格尊严,知识分子不应该是强权的附庸,我醉欲眠君且去!
臣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如泉!
“不是撑船手,不敢摸船竿,不是打渔郎,不敢下陡滩!”这是搏击风浪的自信;“没有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这是舍我其谁的沉稳;“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这是知识分子的智慧!
既然你“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我心中的才学也不怕埋!“英雄无用武之地”,那不是真英雄,真英雄自风流!率性狂放,“醉后诗如泉”!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有谁能一口答出陶渊明的皇帝是谁,又有几人知道李白的天子叫什么名儿?但陶渊明的诗文却长期浸润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李白更是“绣口一开,便是半个盛唐”,时至今日,三岁孩童也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图片来自网络)
山东怎么样?
提到山东,很容易被一些土味又有趣的点吸引视线,比如煎饼果子卷大葱。
除了山东煎饼,另一个会让人瞬间联想到的就是齐鲁文化。古时鲁国定都于曲阜,沿袭了周朝礼乐典仪,是尊尚仁义、传统、伦理、人和的“礼仪之邦”。齐鲁文化对后期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大量贡献及深远影响。
▲孔子讲学
不仅历史悠久,因为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也让山东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誉——早期就有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更在秦汉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
作为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从临淄、定陶、亢父生产的精美纺织品自此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
物资丰富的山东因此催生出了四大菜系中的鲁菜饮食文化。基于四季分明的气候+多样化的地貌,使得山东成为“世界三大菜园之一”,所以鲁菜的选料品种异常丰富与——果蔬、禽畜、海鲜、干珍制品均有所涉猎。不仅菜种丰富,量也是极大,吃过的同学应该深有感触。
饮食结构上的丰富均衡,以及相对宜人的生活环境,更是让山东小伙高大威猛,姑娘高挑丰盈。这种从地域到饮食到性格再到外貌,无不体现了地域的性格——大气而厚重。大气在于生活的富足,让人们心思简单热情好客;而厚重则基于文化积淀,也展现在人们的外貌特征上。
▲黄河流域长相平均脸
被黄河母亲养育的孩子们,有着典型的东亚型脸,这种北方平均脸由黄土高原古文明的创造者发展而来。男子往往骨相硬朗周正,五官又不失立体精致;而女子更多的是流畅的方圆感,大气端庄的同时,同样可以精致妩媚。
▲靳东(山东),王力可(山东济南)
硬要说的话,比起山东姑娘的美人形象更深入人心的,是“山东大汉”式硬核形象——端方厚重,既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粗野豪爽,又有正直勇敢充满热血的一身正气。
▲唐国强,黄晓明(均为山东青岛人)
外貌特质体现在量感上的“大”,既是身形上的高大,也是面部构架上的宽厚。大气周正感更强,五官出彩的情况下更适合的形象是有历史气息的、根正苗红的感觉。
▲《三国演义》唐国强饰诸葛亮,《大汉天子》黄晓明
骨相上的方正感很重,因此硬朗感+男人味都很强。这种架构也让气质卓越的男性走邪魅狂狷路线毫不违和,痞帅感因为有周正骨相的支撑,所以不显轻薄。
▲谭凯,山东青岛人
▲还是谭凯
男性的这种方正的外在特质,也带来了一部分气质上的厚重感。这种深沉感带来的“重”,与精致漫画脸的“轻”相去甚远,因此山东美男中能走特立独行的二次元路线的男星凤毛麟角。哪怕是面部量感相对轻的黄子韬,在真正的漫画脸前也还是显得周正了些。
▲不过这里不要忽略两人身高这一大杀器加成
山东姑娘,端庄厚重而不失妖媚
风格无非就是适合什么发扬什么,既然基因里刻着大气厚重感,那就好好发挥这种美。毕竟周正是能把土味合理化的神奇力量,它让美更有深度。
大气周正的地母之美
往前细数美人,林青霞代表了最极致的大气周正+细腻精致之美。面部构架上的霸主之感,与五官细节中的立体精致,让她的美十分正统,因此受众极高。
▲祖籍山东莱阳
还拥有被美貌掩盖住的好身材——官方身高168cm,胜在要哪有哪+比例惊人。
林青霞的性格色彩是非常淡然佛系的,她对美保留着“不刻意自知”的状态,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性感,能让她年少时惊艳,老时慈悲。感受下扑面而来的正统大气之美。
比林青霞的女人味更接近原始地母感的美人,是巩俐。
▲右巩俐,祖籍山东济南
骨相同样周正,下庭的轻微反颌给她带来了倔强美的加成,配合更加肉欲的身材,丰富了美的层次。
巩俐的“倔”,也体现在性格,比如人人都希望她艳丽霸气大红唇,但她偏偏独爱裸色系。“把红唇留给角色,把裸色留给自己”,是她个性中的硬与倔,也是对美的坚持。
虽然美的正统厚重,林青霞与巩俐也不是不能“妖”。她们这样的段位传递的诱惑的艺术是收敛的——端正的身体姿态,紧抿的唇角,和无视一切的眼神,符合那种“上位者”的身份感。
“谁也别想得到我”,换来的是人们的疯狂痴迷。同样因为架构上的大气,也让这种妖异美感不轻浮。
大气周正中相对更“轻”的大气美人,则是刘敏涛这种类型。
▲山东烟台
刘敏涛业内演技台词功底“一把手”的实力,让她的美更有说服力,也让她性格上的不争抢但人人都忘不了她的事实有凭借。面部架构上的端方,配合五官细节上的纤细精致,让这种美更锋利而不可侵犯。
▲刘敏涛的颜值稳定性也是很高了
现今发展不错的女演员,宋茜有类似的抗老脸,目前气质类型也是往飒爽利落方向养成,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从女团时期的一丝讨好感,到现在的从容,宋茜继承了地域性格中的大气,也美的更有底气更热烈。
▲山东青岛
妖冶艳丽的热辣美
当面部架构相对偏长圆,且五官精度足够时,稍微脱离厚重感的妖冶热辣美感就呈现了。不论是范冰冰还是张雨绮,都算是这种类型中数一数二的美人。
哪怕只看身材,两人也是现在“瘦高白秀幼”审美统治下,少有的性感炸弹式身材,够肉够辣够有味。
▲山东青岛
▲山东德州
符合山东大妞的形象,也能展现的动物系的妖冶美感。不仅肉欲厚重,也很勾人。比起张雨绮的媚,更让人难忘的是她典型的大妞式火爆脾气,想笑就笑说打就打,不吃亏也不绿茶,也刚也正义。所以她的厚重她的飒,来的都有底气,妖冶美感不是空穴来风。
▲狐妖感范冰冰,猫妖感张雨绮
当然,别忘了初代小狐狸精美人陈好,她更是艳而不腻,妖却讨喜。
▲山东青岛
所以山东美人的竞争点在于大国之感,大气周正。是身形骨架上的高大舒展,骨肉匀称,也是面部细节中的端方正统,细腻精致,更是性格中的正直守礼。
京杭大运河是如何穿过长江黄河的?
一波清流南去,千帆道尽繁华。这是古人对京杭大运河的赞叹。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流,为南北走向的水上交通要道。
这条千年古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经众多省份,全长约1794公里。
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国为北伐齐国而在长江和淮河之间开凿了一条运河,称为邗沟;到了隋朝,开始大规模扩修兴建,完成了以都城洛阳为中心,西到西安,北连北京,南接杭州的隋唐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再到元朝时,整修改为弃洛阳,截弯拉直至北京,修筑完成后,这条贯穿北京与杭州的河道,才称“京杭大运河”。
左:隋唐大运河 右:元朝大运河千百年来,在南北物资输送,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的其独特之处,在于可以同时贯通中国的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通航上千年。
要知道,我国大多数河流的流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而京杭大运河则为南北走向,不可避免地需要穿越多条河流。因此,大运河在途经那五大河流时,就发生了五次十字大交叉。十字交叉的道路很常见,但交叉流淌的天然河流却不存在,因为“水往低处流”的自然原理,只能是一条河流汇入另一条河流之中,而不会再照原路线流淌。
而京杭大运河与长江、黄河交汇时,河床高度和水位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地上悬河黄河,河面更是比地面高出太多。如果不进行人为干预,黄河水势必会冲击运河,将其淹没,甚至冲垮。所以运河在遇到黄河,长江等河流时怎么办?采用筑大坝、设船闸的处理措施,控制调节水位,便可以使大运河交叉穿越长江、黄河,保证船舶的顺利通行。
大运河和五大河流交汇处都设有船闸,将运河与其他河流隔开,比如,京杭大运河与黄河交汇处,就建有一座100米高的大坝。具体是怎么通船的呢?
当黄河上的船要驶到大运河上,即由高水位向低水位运行时。初始状态下,两道闸门(如图所示C,D)与其下面的阀门(图中A,B)都是关闭的。
步骤1:当船过来时,首先打开第一道闸门下方的阀门A,开始往闸室内蓄水;
步骤2:等到闸室内的水位与船闸外的水位相平时,打开闸门A,船便可驶入闸室,紧接着关闭第一道闸门A与阀门C;
步骤3:接着打开第二道闸门下面的阀门B,放走一部分闸室内的水,等到船闸内外的水位相平时,打开闸门D,船就可以随水流驶入运河。
如果是船从大运河驶入黄河,同理,只是操作与上述相反。
这些船闸平时都是关闭状态的,只有船只路过时,才会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操作。其实就是利用船闸结合连通器原理,船舶就能实现在河道中“上下坡”。
如果两河之间的落差较大,像黄河与京杭大运河这样,在交汇处就需要设置多处船闸,让船舶逐级升高或逐级下降过闸。
其实,不仅是京杭大运河,纵观古今内外,所有水势落差较大的运河河段,无不借助船闸建筑来进行通航。比如我国的长江三峡水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闸,该水闸劈山而建,共设有五级船闸,上下落差高达113米。
再比如非常著名的巴拿马运河,被称为“ 世界桥梁 ”,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 落差之大,该运河中设置了三座大型船闸来保证通航。还有德国的基尔运河等等。
我国也是最早建造船闸的国家。早在秦始皇年间兴建的灵渠上的“陡门”,其作用就相当于现代的船闸,可以称之为“运河水闸之父”。
京杭大运河工程量之大,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是非常罕见的。更不用说,在我国古代,那个科技水平不发达,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能够设计建造出这样的世界奇观,无不令人惊叹古人的伟大智慧。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海运兴起,铁路的开通,京杭大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变弱。而今,黄河以北的河段也不再通航。
到了2002年,京杭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工程,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通道,由江苏扬州老乡的长江干流引水,往北输水,发挥着她的作用。但并没有完全沿用大运河的全部原道,东线在穿越黄河时改为重新铺设管道引水。
如今,千年运河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一些河段的船闸启用了智能的电子ETC,船只可实现自动缴费过闸,船员再也不用上岸排大长队,通过APP便可远程办理过闸手续,进一步缩短了过闸时间及成本。
时间更替,两岸更迭,历经沧桑,千年古运河水依旧流淌着……
究竟来自哪里?
商周时期,东北地区有四大族系:肃慎、古商族、秽貊、东胡。
肃慎居于北,现黑龙江及以北地区;
古商族即汉族,居于南,现辽宁一带,因这一带为辽东平原,地势平坦,一直为中原王朝直属。
秽貊,又名濊貊,居于中偏东,现吉林一带。
东胡居于西,现内蒙一带。
这四族于东北地区经常迁徙、混居、融合,而且经常变换族名,所以现代人很容易混淆,但总体来说还是有一定脉络可循的。
我们按朝代变更的时间线来看一下东北地区民族的变更。
秦、西汉时期:
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秽貊有三个分支,一支建立扶余国,位于吉林一带;一支沃沮,游走于朝鲜半岛和吉林交界一带,被扶余国分隔为北沃沮、南沃沮;一支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东濊国。
肃慎安静的居于黑龙江及以北地区。
东汉至三国时期:
鲜卑一族崛起,击败匈奴占据蒙古高原,现内蒙古、外蒙古一带。
乌桓部被张辽灭了,余下族人融入汉人和鲜卑。
扶余国人高朱蒙在扶余南部建立高句丽国。
肃慎更名为挹娄。
魏晋南北朝时期:
鲜卑的一支拓跋鲜卑入主中原,由拓跋珪建立北魏,另一支与匈奴融合成为柔然,称霸蒙古高原。
还有一支宇文鲜卑部在东北地区以兴安岭为界,北方称为失韦、南方称为契丹。
挹娄在两晋时改回肃慎,又在南北朝时期和沃沮北边一部融合更名为勿吉,并入侵扶余国。当然,这不是他们喜欢改ID玩,而是别人对他们部族的称呼改变而已。
高句丽野蛮扩张,向北灭扶余,向东灭沃沮南边一部,向南灭东濊、向西占据辽东半岛。
隋朝时期:
北魏重创柔然后,匈奴的一支在阿尔泰山下崛起,建立突厥,并一举灭掉柔然。
北魏随后分裂被北齐、北周取代,自此鲜卑两大分支被灭、被融合。
失韦改ID为室韦,和契丹一起猥琐发育。
勿吉再次改ID为靺羯。
高句丽坚挺的活着,隋朝三征高句丽都以惨败收场,顺便导致隋朝灭亡。
唐朝时期: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多民族融合国家,面对强大的唐朝,契丹选择接受唐朝册封,继续猥琐发育。
高句丽被唐灭国。
突厥被唐灭国。
室韦继续猥琐发育。
靺羯分为白山靺鞨、黑水靺鞨、粟末靺鞨等七部,最南部的粟末靺鞨归附唐朝,受封渤海郡王,以渤海国为封国。
五代十国时期:
失去大唐的压制,契丹终于等来机会崛起,出了个牛人耶律阿保机,建立辽。
契丹灭渤海国。
室韦与柔然、突厥人融合,形成了达旦(鞑靼),占据蒙古高原。
北宋时期:
鞑靼人臣服契丹。
黑水靺鞨臣服契丹,契丹给靺鞨改名为女真,入辽籍的为熟女真,不入辽籍的为生女真。
契丹完成北部地区大一统。
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
南宋时期:
完颜部女真出了位大神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国,灭辽契丹,灭北宋。
失去契丹管制的鞑靼乞颜部也出了位大神成吉思汗,属于柔然一系的后代。
成吉思汗逐渐完成了鞑靼各部的一统,形成蒙古族。此时的蒙古族主要是柔然、室韦、突厥的后裔。
元朝时期:
蒙古灭金、灭南宋。
明朝时期:
明军击败蒙元,蒙古退回蒙古高原,明朝称蒙古为鞑靼。
明朝完成东北地区大一统,建立奴儿干都司,设立300多个卫所,由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各部落首领任卫指挥使,实行区域自治。
女真部分裂为三部:东海女真(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其中建州女真靠近辽东平原。
建州女真又分左卫和右卫,均由爱新觉罗家族担任指挥使。
万历年间,右卫指挥使造反,辽东总兵李成梁带兵平乱,左卫指挥使爱新觉罗.觉昌安带儿子去帮着劝降,被李成梁部下误杀,觉昌安的孙子努尔哈赤接任指挥使并起兵反明。
努儿哈赤建立后金,并一统女真各部。
爱新觉罗.皇太极建立清朝,改女真为满洲族,简称满族。
粤西口音真的近似广西吗?
其实不是,近来,不知怎的,有很多广东人不知生出了一股不知从何而来的优越感,这些人可能根本都没有出个省界,自我标榜为高贵正宗,无视历史无视事实,臆想广西人说白话如何如何的丑态,以此来娱乐自己,感动自我,硬是将全广西的白话不顾事实地硬盖上一个土字前缀。否认两广及海南的同源性相似性,否认广东只不过是岭南的三分之一地盘,而不是全部。只要有人提及两广,必然大肆攻击,认为又是一个来攀高枝的广西人提出来的。也正是这部分广东人的恶心人的行径,所以越来越多的广西人(包括钦北防)会反感别人说自己的母语是粤语,会特意强调我们从来只说白话,绝对不是粤语。
但无论如何粤语也是白话这始终是一个事实。
白话的口音,走得略多几个地方的人都会知道,虽然大体相通,但是千差万别,各地各有不同,而同一个地方又会同时有几种不同口音,而又有很多远隔几百公里的地方却又会殊途同归,口音高度相似。于是很奇妙的事发生了,经常会发生这样一些情况,广州周边的口音,有时还不及广西某一些地方的口音正。而广东某些地方的口音与广西某些地方的口音高度相似。现在还有很多人老在拿广西的钦北防说事,说钦州三十年前还是广东地盘,但是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钦州和防城的口音与南宁的口音几乎是完全一致,无缝对接根本很难分辨出区别何在。梧州口音经常性地被误认为是广州口音。而高州话更是与苍梧话高度相似。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更有人忽视的一点是怀集是从梧州分裂出去与钦北防同时相向置换的,有广东人置疑过怀集的口音吗?所以你们臆想出来的广西人讲白话的丑态在现实中存在吗?口音差别有那么大吗?麻烦那些大广东人张眼看一下世界吧,不要整天把臆想当作事实。
于是更奇怪的事发生了,一些所谓高贵的大广东人发现自己因为白话口音而误将一些广西人当成是广东人后,恼羞成怒地,硬是将广西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语音讲成是学自广东,最后还要加上句类似学得不三不四为最后作为最终评语。而某些广东地方的口音却又因为与广州音差异过大,而被某些大广东指认为广西人。讲真,这样真的很丑陋,很丢人。
而题主碰到的大约就是这样的一类广东人吧,因为阳江话对于广州音的差别是有些明显,当然就被这些大广东人贴上“不正宗的”“不是广东的”这样一类标签,于是再自大地认为除了广东就是广西讲白话(想都没想过海南省那一少部分,因为海南大部分讲属闽南话的海南话),于是不是广东人那就是广西人了。因为广东人讲粤语哪有这么不正是嘛?所以必须得是广西人。并不是说你说的阳江话有多似广西话(事实上阳江话的口音还真有点独特,跟广西各地口音就没一个象的),而是他们认为你讲的阳江话有多不似广州话,以此来断定你是不是广东人,就是这样的逻辑。事实上他们往往根本不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广西话,甚至也不了解广东本身,所以根本无从判别。所以看开就好,不必为这些人的话而伤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