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交友网,陆龟蒙是哪个皇帝的?

2023-06-12 09:14:03 33阅读

会昌交友网,陆龟蒙是哪个皇帝的?

陆龟蒙经历了至少四个皇帝,分别是:

1、唐武宗皇帝李炎,穆宗第五子,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至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在位;

会昌交友网,陆龟蒙是哪个皇帝的?

2、唐宣宗皇帝李忱,宪宗第十三子,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至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在位;

3、唐懿宗皇帝李漼,宣宗长子,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至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在位;

4、唐僖宗皇帝李儇,懿宗第五子,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至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宽明十八年,888年)在位。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江人,中国农业史上著名的农学家。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镇),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陆龟蒙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上,农学上同样造诣非浅,他撰写的《耒耜经》是一部描写中国唐朝末期江南地区农具的专著。

诗鬼分别是谁?

“诗仙”是指李白 、“诗圣”是指杜甫、“诗佛”是指王维 、“诗豪”是指刘禹锡、“诗鬼”是指李贺 。

1、诗仙——李白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3、诗佛——王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4、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5、诗鬼——李贺

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李白和刘禹锡并称什么?

李白和刘禹锡分别被称为诗仙和诗豪,两人被合称诗中仙豪。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山西大同市历代都是属于哪个国家的?

大同 (山西省地级市),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是山西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 。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4个区、6个县,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02.7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45.60万人,城镇人口221.1万人,城镇化率63.97%。

大同地处中国华北地区、山西北部、大同盆地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北接中国对蒙古国最大口岸二连浩特市,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 ,是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

【大同市历史沿革】

石器时代在大同地区发现和发掘,位于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南发现人类化石。许家窑人是北京人的后裔,约在10万年前向西迁徙时,遇大同湖阻隔,在此定居。与此同时,在大同城西青磁窑、小站、左云贾家窑、广灵洗马庄等地先后发现多处旧石器遗址,计数千件打制石器制品。与此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在武州川、御河、桑干河两岸,大同高山镇、云冈南梁、镇川西村、镇川南梁、孤山、尚龙门、刘安窑、云州区吉家庄、左云县旧高山、天镇县楼子疃、广灵县惠花、云州区佛堂寺、浑源李峪等地都发现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细石器和陶片,其中有打制精巧的石锥、石簇、石锛、石斧、石杵等。陶器有灰陶、红陶和彩陶,纹饰、器形、口形多种,专家认定,远在10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此劳动繁衍生息。

春秋时期大同地区为北狄所居。北狄系指以狩猎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楼烦。据《战国策·释地》载:“今山西岢岚州以北,故楼烦胡地也;大同、朔州以北,故林胡地。”大同至内蒙古河套一带,春秋时为林胡活动之地。(唐)尧帝封羲和氏子为北岳长老,其二子和叔来宅。《山海经》中古大同为古平国。商汤封同姓于此地,代子立国。

战国时期初为代国,后并入赵地。据《史记·赵世家》载,子晰告赵简子曰:“主君之子将克二国于北,皆子姓也。”及简子卒,毋血立,是为襄子,北登夏屋,使宰人操铜斗击杀代王,遂兴兵平代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制,立郡县,全国设36郡,今大同境内为雁门郡、代郡之地。其时见于记载的城有:平城、代、善无、延陵、平舒、武周塞、新城、班氏、马邑等。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征集民众筑长城,在今左云高山以东,云冈以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

西汉沿袭秦郡县制,其地仍为雁门郡、代郡之地。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沿所善无,共辖14县:善无、沃阳、繁峙、中陵、阴馆、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埒、马邑、疆阴、平城,平城为东部都尉治。代郡属幽州刺史部,治所桑干,共辖18县,在今大同境内者10县:道人、高柳、班氏、示氏、平舒、延陵、灵丘、且如、平邑、参合。

东汉各州置州牧,后改州牧为刺史。其地为雁门、代郡之地。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治阴馆,属县十四,今大同市境内有四县:繁峙、武州、崞、平城。代郡属幽州刺史部,治高柳,属县十一,在今大同市境内有六县:高柳、道人、班氏、示氏、北平邑、平舒。建武中,卢芳之乱,沿边八部并废,徙雁门、代郡之民于常山关、居庸关东。建武二十七年(51)复置郡,自善无移雁门郡治阴馆,县仍属。其代郡治高柳。“建安中省云中、定襄五郡,立新兴郡于太原界,郡为一县隶之,而别置平城县于勾注陉南,往属焉。”汉末天下大乱,陉北之地弃为荒徼。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讨伐乌桓,平定代地。安集北边郡县之民,在今代县东五里置平城县,属冀州新兴郡。黄初元年(220)复置并州,平城属并州雁门郡。无论属冀州新兴郡的平城,还是并州雁门郡的平城,均为同名异地,非今大同。 x

三国时,其地为乌桓、鲜卑所据。汉明帝时(58—75)在平城建通光寺,为大同最早的佛寺。

晋时大同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地,其时郡已迁至广武,属县有:广武、崞、汪陶、平城、俊人、繁峙、原平、马邑。永嘉四年(310),晋并州牧刘琨以拓跋猗卢有救援之功,上书晋怀帝,请封鲜卑拓跋猗卢为代公。建兴元年(313)拓跋猗卢定盛乐为北都,修秦汉故平城为南都,平城复还故治,属代国。

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三千家于代郡。“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次月“诏有司正超过计划畿,制郊甸”,划定京畿范围:“东至代郡,西至善无,南及阴馆,北尽参合。西至河(黄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又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守。

北齐天保元年(550)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属县未有大的变化。天保七年(556)改北恒州为恒安镇(今大同),又名东州城,隶属恒州太平县,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翌年废镇,仍为北恒州。周齐之间,突厥渐强,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于天保三年(552)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渤海200余千米。天保六年(555)发夫180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恒州450余千米。天保七年(556)先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1000余千米。

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代替。建德六年(577)灭齐后,州县并废,复置恒安镇,改朔州置北朔州总管府。改太平县为云中县(此大同称云中之始)。灵丘属蔚州,为灵丘郡治。

隋开皇元年(581)重新统一中国后,改诸州为郡,其地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马邑郡治善阳,辖善阳、神武、云内、开阳。雁门郡治雁门,辖雁门、繁峙、崞县、五台、灵丘。恒安镇隶属马邑郡云内县。开皇五年(585)置代州总管府。隋为了防御突厥侵扰,大业三年(607)“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公元615年八月,杨广巡游塞北,突厥得悉,率领10万兵攻入塞内,杨广被迫退到雁门,在各地军民增援下,杨广才解围而去。第二年突厥又犯,被李渊带兵击退。

唐初依隋实行州县制。武德四年(621)平刘武周,复于故恒安镇置北恒州。武德六年(623)于雁门郡之灵丘别置蔚州。武德七年(624)北恒州废。贞观元年(627)发天下为13道,云、蔚、朔等州属河东道。云州治云中,辖县云中。蔚州治兴唐,辖兴唐、飞狐、灵丘。朔州治善无,辖善阳、马邑。唐末,以浑源川为名,置浑源州;以雁门山、龙首山南北呼应为名,置应州。贞观十四年(640)于故云内县置定襄县,兼云州治。龙朔三年(663)置云中都护府。永淳元年(682)为东突厥默啜所破,州县俱废,移百姓于朔州。开元十八年(730)复置县,改定襄为云中县。废北恒州为东州城,复置云州。天宝元年(742)改云州为云中郡。乾元元年(758)改云中郡为云州。会昌三年(843)以云、蔚诸州为大同道,罢属河东,置都团练使,治云州。咸通十年(869)置大同军节度。中和二年(882)改大同节度为雁门节度。四年(884)云州复隶河东道。唐至德以后,中原运兵刺史皆管军戎,大同防御使由云州刺史领管,辖云、蔚、朔三州。唐末云州地区成为沙陀部和吐谷浑赫连铎部争夺的主要地带。也是李克用父子发迹之地。乾符三年(876)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杀防御使,据州以闻。僖宗赦克用,以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不受命。广明元年(880)李琢攻国昌,国昌兵败,与克用奔北地。共巢入京师,诏发代北军,寻赦国昌,使讨赋,克用率三万五千骑而南,收京师功第一,国昌封陇西郡王。国昌卒,克用取云州。唐末封建割据,云州陷入长期战争中,后李克用子李存勖灭梁,是为唐庄宗。

五代其地为后唐所占,区划未有大的变动。云中县为云州治,隶属河东道。李克用与契丹耶律阿保机相会于云州东城,易袍马为兄弟,因取“怀想仁人”之义,改名怀仁县;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析蔚州兴唐县设置广陵县(今广灵县)。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清泰三年(936),叛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借契丹兵灭后唐,称帝,国号晋。以契丹有助援之功,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云中判官司吴峦“闭门不受契丹命”,修整器械,昼夜守城,坚持了半年之久,“峦求援晋,晋主召峦南归”,云州陷落。至此,大同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统治长达433年,使中原汉族统治从此失去北方屏藩。

后晋天福二年(937),辽进占云州。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重熙十七年(1048)析云中,置大同县,为辽之陪都。辽西京道所辖:大同府,治所大同。统2州7县:弘州、德州、大同县、云中、天成、长青、奉义、怀仁、怀安县。蔚州,治蔚州,统灵仙、定安、飞狐、灵丘、广陵。应州,治金城,统金城、浑源、河阳。朔州,治善阳,统善阳、武州、宁远、马邑、神武。

宋为路、州、县三级制,全国设15路。宣和五年(1123)预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统云中及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等8州与云州合称“山后九州”。为宋金联盟攻辽的预置版图。后金失约,除武、应、朔、蔚诸州于宣和五年(1123)一度归宋,旋为金人所取外,西京仅在雍熙三年(986)云州观察使杨业攻占云州3个月外,再未进入宋之版图。《读史方舆纪要》指出,“石晋归其地于契丹,宋不能复有,遂基靖康之衅。女真之亡辽,蒙古之亡金,皆先下大同,燕京不能复固矣。”

辽保大二年(1122)金完颜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府治、县治未变。西京路辖2府、7节镇、8刺郡、39县,9镇。金皇统元年(1141)以西京路隶属元帅府,旧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1150)改置西京路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置转运使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大同府辖大同、云中、宣宁、怀安、天成、白登、怀仁7县。省奉义县为镇,入大同。保大二年(1122)金攻打西京时“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阁楼观,俄而灰之”,辽未以来,再罹烽烬,楼阁飞为埃坌,殿堂聚为瓦砾,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金攻占大同后,为医治战争创伤,大兴土木,修城修寺,规模宏大。经过修整加固的大同城池,南门改称奉天,东门改称宣仁,西门改称阜成。对云冈石窟进行整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拔河道”,南移,以防水浸石佛。重建云冈十寺,“重修灵岩大阁九楹,门楼四所……凡三十楹……又创石垣五百余步”,此次修寺历时三年半,重修华严寺、大普恩寺。天会十五年(1137)诏建太祖庙于西京。金大定五年(1165)在西京营建宫室,有保安殿、御容殿及西京宫苑。并设阁门使,掌管礼仪祭祀。还设有西京宫苑使。辽、金时陪都西京再度兴盛于北方,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联系各民族的纽带,大同再度辉煌。

元初大同仍称西京。太祖七年(1212)置警巡院。至元二年(1265)省云中县入大同。元划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辖一领事八州。一领事是录事司,设在大同。属县有大同、白登、宣宁、平地、怀仁五县。八州为弘、浑源、应、朔、武、丰、东胜、云内。上都路管辖今大同和河北部分地区。顺宁府治所蔚州,领灵仙、飞狐、定安、灵丘,广灵。元改天城为天城县,隶属宣德府。后隶属兴和路。大德四年(1300)在西京黄花岭立屯田。六年(1302)立万户府。 [17]

明洪武二年(1369)左副将军常遇春攻取大同。明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四级制,洪武七年(1374)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治大同县,辖浑源、应、朔、蔚四州,大同、怀仁、马邑、山阴、广灵、灵丘、广昌七县。宣宁县并入大同县。明军事上实行卫所制,洪武四年(1371)置大同都卫沼白关城。洪武八年(1375)改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徙治大同。初领卫二十六,管辖范围:东至北京的居庸关;西起黄河转弯处的偏关,东西延绵千余千米,南北亦有数百千米。其范围之大,实属九边之首。后领卫十四,有大同前卫、后卫、左卫、阳和、天成、威远、平鲁、云川、玉林、镇鲁、高山、宣德、东胜。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公守冀北道,驻大同,嘉靖中移驻朔州。永乐六年(1408)置巡抚都御史。永乐七年(1409)置大同镇,设镇守总兵官,为镇之最高指挥官。成化七年(1471)设巡抚。正德八年(1513)设总制,辖13卫所,823堡寨,307座墩台。大同分4道,辖9路,驻军最多时达135778员,战马51654匹。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

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廷派恭顺侯吴惟华攻大同,姜瓖将驻大同李自成农民军将领张天琳等杀死,投降清军。清大同府治大同县,初因明治,领州四县七,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顺治五年(1648)姜瓖降而复叛。次年,多尔衮亲自督战围城达9个多月,城破后,清军对大同进行了最野蛮的屠城,除献姜瓖人头的杨振威等23人及其家属外,其他所有官司吏兵民尽行杀戮,并将大同城墙拆去5尺。大同变成一座荒城,大同废,不立官,府移治阳和卫,名阳和府。大同县移治怀仁县西安堡。直到顺治九年(1652)府县才复还故址,从老乡移民逐渐复兴。顺治十三年(1656)裁宣大总督,置山西总督,驻大同。康熙四年(1665)裁总督,并入雁门道。雍正四年(1726)于右玉林卫置朔平府并废除明代卫所,改天镇卫为天镇县,阳高卫为阳高县,左云川卫为左云县,右玉林卫为右玉县,平虏卫为平鲁县。大同府治所大同县,辖浑源、应州、大同、怀仁、山阴、阳高、天镇、广灵、灵丘二州七县和丰镇厅。清末大同县辖580村,城东194村,城南177村,城西91村,城北118村。朔平府治所右玉县,辖右玉、左云、平鲁、朔州、马邑。

民国元年(1912)大同废府留县,大同县属北路观察使。民国2年(1913)5月置雁门道,治大同,辖雁北13县、忻县地区13县,共26县。后晋北镇守使在大同驻扎。民国16年(1927)废道后,大同为县,直属山西省,县辖5个行政区,9街585村。

抗日战争时期,大同地区行政区划为三种。日伪行政区划:1937年9月13日上午,日本关东军侵占大同城,10月15日成立伪“晋北自治政府”,隶属伪“蒙疆联合委员会”,统辖雁北13县;1939年9月改为伪“晋北政厅”,隶属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1943年又改为伪“大同省公署”,隶属伪“蒙古自治邦政府”。大同县划为2街、22个联合村。

国民党行政区划:1937年9月至1939年12月为山西省每一个行政区和第二行政区。第一行政区治所五台,属县十攻,在大同地区有灵丘、广灵、浑源、应县、山阴、怀仁、大同、阳高、天镇9县。第二行政区治所岢岚,属县十三,在大同地区的有朔县,平鲁、左云、右玉4县。

共产党领导下的行政区划:东雁北:1937年年底属晋东北十八县政治主任公署,1938年6月改为晋东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2月成立第二专员公署,属县有灵丘、繁峙、广灵、浑源、应山县。归晋察冀北岳区管辖。西雁北(大同以西):1937年冬属晋西北根据地,1940年建立晋西北民主政权。1941年8月属晋西北行政公署,1943年11月,改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归晋绥边区管辖。

1945年8月,大同被国民党阎锡山政府所统治,恢复事变前原县建制,仍属山西省,辖5个区,86个治村。成立卫戍司令部和城防司令部,建立雁北“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大同领导组”,管辖雁北各县,分第十、十一两个专署。第十区辖大同、怀仁、阳高、天镇、浑源、广灵、灵丘7县;第十一区辖右玉、山阴、应县、左云、平鲁、偏关6县。行政督察员兼保安司令。1947年军政分家,改为“山西省政府大同行政公署”,大同县辖4区、30街、70治村。“雁北专员公署”、“雁北城防司令部”驻在大同城内。到1948年雁北13县政府流亡大同,大同城内集中了国民党行政组织机关22个、党务机关7个、特务机关11个。

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改东雁北二专署为第五专署,属县有灵丘、繁峙、浑源、应县、代县、山阴、大同、阳高、怀仁。1946年5月,第五专署改为冀晋区第一专署,1949年2月,撤销晋绥边区,西雁北划为晋西北区,设置晋西北行政公署雁北分署。

1982年2月16日国务院公布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大同为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5年1月国务院批准大同市为全国13个较大的市之一。

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区撤销,地市合并,怀仁、应县、右玉三县划归朔州市。天镇、阳高、广灵、灵丘、浑源、左云、大同7县划归大同市,实行市管县。

唐朝藩镇割据有多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自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的一百五十多年,藩镇割据的现象就一直存在。地方和中央的较量,时而,以中央政府占据主动,藩镇被迫臣服;时而以地方藩镇做大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但是,不管是谁,都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这样,一种动态的平衡就这样存在着!

一、河北藩镇的情况

安史之乱后,安禄山、史思明的余部盘踞河北,田承嗣据贝(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博(治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魏(治元城,今河北大名北)、卫(治汲县,今河南汲县)、相(治安阳,今河南安阳)、磁(治滏阳,今河北磁县)、洺(治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七州,称魏博节度使,有众十万。

李宝臣据恒(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定(治安喜,今河北定州)、易(治易,今河北易县)、赵(治平棘,今河北赵县)、深(治陆泽,今河北深县)、冀(治信都,今河北冀州)、沧(治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七州,称成德节度使,有众五万。

李怀仙据幽(治蓟,今北京)、蓟(治渔阳,今天津蓟县)、营(治柳城,今辽宁朝阳)、涿(治范阳,今河北涿州)、平(治卢龙,今河北卢龙)、檀(治密云,今北京密云)、妫(治怀戎,今河北怀来东南)、瀛(治河间,今河北河间)、莫(治莫县,今河北任丘北)九州,称幽州卢龙节度使,有众五万。

《新唐书·藩镇魏博传》所谓:“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以土地传子孙”,“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魏博(田承嗣)传五世,至田弘正入朝,十年复乱,更四姓(史宪诚、何进滔、韩君雄、乐彦祯、罗弘信),传十世。”成德更二姓(李宝臣、王武俊),传五世,至王承元入朝,明年,王廷凑反,传六世”。“卢龙更三姓(李怀仙、朱滔、刘怦),传五世,至刘总人朝,六月,朱克融反,传十二世(朱克融、李载义、杨志诚、张仲武、张允伸、张公素、李茂勋、李全忠、刘仁恭)。”这个河北三镇,从此成为国中之国,形成半独立状态。一直到唐亡,这个局面,无所收变。

二、中原藩镇

靠近河北三镇的一些藩镇,也仿照河北三镇,闹半独立。如李正已据淄(治淄川,今山东淄博西南)、青(治益都,今山东青州)、齐(治历城,今山东济南)、海(治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登(治蓬莱,今山东蓬莱)、莱(治掖,今山东莱州)、沂(治临沂,今山东临沂)、密(治诸城,今山东诸城)、曹(治济阴,今山东菏泽)、濮(治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治瑕丘,今山东兖州)、郓(治须昌,今山东东平西北)十二州,称淄青节度使。

由于淄青节度使割据的徐州等地区,是唐王朝的心腹地区,因此淄青五传,到了元和世,终于被唐王朝平定。德宗建中(公元 780--783 年)初,刘玄佐据汴(治浚仪,今河南开封)、宋(治宋城,今河南商丘)、亳(治谯,今安徽亳州)三州,称汴宋节度使。刘玄佐死,唐王朝以汴州当运河通道,不能任其由父子世袭,故任东都留守董晋为汴宋节度使,把汴州的地方统治权收归朝廷。代宗宝应元年(公元 762年),以李忠臣为淮西节度使。大历十四年(公元 779 年),李忠臣为其麾下将族侄李希烈所逐,希烈自署淮西节度使,寻更号申(治义阳,今河南信阳)、光(治定城,今河南横川)、蔡(治上蔡,今河南汝南)节度使。

德宗兴元元年(公元 784 年),希烈即皇帝位,国号大楚。贞元二年(公元 786 年),为其亲将陈仙奇毒死。仙奇又为吴少诚所杀。吴少诚为淮西节度使二十三年,病死,吴少阳继立为淮西节度使五年,病死,子元济匿丧。元和十二年(公元817 年),宪宗命裴度、李恩破淮西,杀吴元济。由于淮西镇全盛时,兵力北略汴州,威胁运河通道,故唐宪宗用裴度、李想攻灭吴元济以保证运河的畅通无阻。

徐州亦内地要镇,德宗时,尝置徐沂海观察使,自李洧、高承宗再传至高明应,年少,德宗以张建封为徐泗濠节度使,镇徐州,自此徐州受唐政府节制。总的情况是这样,唐已置河北于度外,但汴州、徐州、淄青、淮西,倘若落在割据势力的手中,则江南、淮南不可保,大动脉的运河运输线也有被切断的危险,所以对这些敏感地区,唐王朝是不能放弃不管的。

三、江淮、关中藩镇

此外,为了确保江淮财赋的集积,唐王朝于广陵置淮南节度使,于丹徒(今江苏镇江)置浙西节度使,亦曰镇海军节度使。于成都置剑南西川节度使,于梓州(治郪,今四川三台)置剑南东川节度使,于梁州南郑(今陕西汉中)置山南西道节度使,于襄州襄阳置山南东道节度使,于江陵置荆南节度使,于广州置岭南节度使,这样方镇的布局,是颇有深意的。政府特别注意淮南、剑南西川的人选,往往选拣宰相有名德者居之,故二镇为宰相回翔之地,人所矜贵。

唐以太原为北京,玄宗世又置河东节度使,其后又于蒲州置河中节度使,河阳置河阳三城节度使。自唐王朝用沙陀部落酋长李克用为太原节度使,助唐镇压黄巢起义,李克用遂据有代北、河东。

安史乱后,吐蕃贵族蚕食河西、陇右地区,唐在西边列置藩镇,而且每年调关东军队到西边防秋,并在岐州(治雍,今陕西凤翔)置秦陇节度使,亦称凤翔节度使,于邠州(治新平,今陕西彬县)置邠宁节度使,于泾州(治安定,今陕西泾川)置泾原节度使,于坊州(治中部,今陕西黄陵)置鄜坊节度使。这些方镇,开始时是有屏藩首都,拱卫关中的作用的。

四、藩镇出现的原因

唐初行府兵制,全国府兵大概近六十万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天下健儿,团结、彍骑总计五十七万四千七百三十二人。宣宗大中(公元 847—860 年)中的全国兵员数,是“九十九万七百一十五人”(《读旧唐书直笔》)。愈到唐代晚期,全国藩镇罗列,士卒的员额大大增多,战斗力却大大降低了。

我们现在摘录《新唐书·兵志》一段话来说明藩镇出现的原因:“大盗(指安禄山、安庆绪与史思明、史朝义父子)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由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始时为朝廷患者,号‘河朔三镇’。

及其末,朱全忠以梁(宣武镇)兵,李克用以晋(太原镇)兵更犯京师,而李茂贞(凤翔节度使)、韩建(镇国军节度使)近据岐、华,妄一喜怒,兵已至于国门,天子为杀大臣,罪己悔过,然后去。及昭宗用崔胤召梁兵以诛宦官,劫天子奔岐,梁兵围之逾年。

当此之时,天下之兵无复勤王者。向之所谓三镇者,徒能始祸而已。其他大镇,南则吴、浙、荆、湖、闽、广,西则岐、蜀,北则燕、晋,而梁盗据其中,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矣。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

语曰:‘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夫恶危乱而欲安全者,庸君常主之能知,至于措置之失,则所谓困天下以养乱也。唐之置兵,既外柄以授人,而末大本小,方区区自为捍卫之计,可不哀哉!”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