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风尚摄影,三国中哪个人物的文学造诣最高?
小雅风尚摄影,三国中哪个人物的文学造诣最高?
三国里文学造诣最高的是“三曹”,这个我想没有异议。“三曹”里谁的文学造诣最高,这个分歧就大了。
我是老白,我来回答。
造诣呼声最高的是曹植,曹子建七步成诗,有《白马篇》、《洛神赋》等名篇传世。曹植在夺嫡之争中失败了,处处受到压制,先天会得到读者的同情分,再加上确实有才,故而呼声最高。
曹操的文学造诣也是有目共睹的,一生留下了《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名篇,作品中金句频出,夺人眼球。
但老白在这里有不同的意见,个人认为曹丕的文学造诣被世人严重低估了。“三曹”中,曹丕的文学造诣实际还要在曹操和曹植之上。
老白从不信口胡诌,我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曹丕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全韵七言古诗《燕歌行》,开风气之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曹丕开古今之先的七言诗《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三国时期的诗歌都是四言、五言,也有六言,在曹丕之前没有这样完整的七言诗。这首《燕歌行》为后世七言诗的流行打开了局面。
曹丕的诗歌句势多变,尤其擅长五言、七言。他用词平凡中透出清奇,通俗易懂,具有民间民歌的风致,但又能脱俗为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这首代表曹丕诗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据考证完成于建安12年曹操北征乌桓期间。曹丕采用汉乐府诗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完成此作,是现存于世最早的、最完整的七言古诗。
《燕歌行》从“妇人相思”的小角度出发,以小及大,深刻地反映了东汉末年国民在战乱中失落流离的残酷现实。他用委婉、清丽、优美的文字,表达出被命运左右、无奈分离的爱人内心的幽怨、愤恨和惆怅。
整首诗用词自然流出,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意蕴悠长,美不胜收。被明朝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二、曹丕完成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曹丕的《典论‧论文》是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著,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曹丕身为魏王世子时写的对当时国家政治、道德、社会、文化全方位的论文集。
《典论》里的文章多已失传,《论文》因为被南朝的萧统选入《昭明文选》,得以完好地保存到现在。
根据残存下来的《典论》竹简和《论文》所述,我们可以窥见曹丕的绝世才情。其中不乏流传至今的亮点:
比如“文人相轻”这个词,语出曹丕的《论文》。
曹丕以班固和傅毅做例证,批评了文学家们“家有弊帚,享之千金”只看到别人的不足,却看不到自身缺点的通病。对文学大家们揪着别人的小缺点不放,刻意忽视别人优点的行为发出了尖锐的诘问。
在文中,曹丕还详细评价了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文风和得失,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建安七子”的说法,是曹丕最先在文中提出的。
他不仅肯定了“建安七子”的作用,也分析了建安文学的弊病。
曹丕在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认为作家的修养和气质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高度。
在文中,曹丕肯定了文学的历史价值,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鲁迅认为,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的自觉觉醒,是里程碑式的著作。因为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如此严整且成体系的作品。
三、曹丕的 诗体赋 风貌独特,有其标准性的特点,对后世赋文的写法影响巨大。曹丕一生作品数量众多,诗歌、散文、论文、赋、诏,只以数量论,也是不低于曹植的高产作家。
我们这里单说他的赋。
曹丕创作了30多篇赋作,其中带序文的有16篇。
其所作的赋文有:《浮淮赋》、《沧海赋》、《济川赋》、《离居赋》、《戒盈赋》、《悼夭赋》、《寡妇赋》、《出妇赋》、《弹棋赋》、《校猎赋》、《登台赋》、《登城赋》、《感物赋》、《感离赋》、《临涡赋》、《述征赋》、《戒盈赋》、《永思赋》、《愁霖赋》、《喜霁赋》、《弹棋赋》、《玛瑙勒赋》、《车渠梳赋》、《玉块赋》、《柳赋》、《槐赋》、《莺赋》、《迷迭香赋》、《蔡伯喈女》、《哀己赋》、《残赋》等 。
这些赋文从内容来讲,多以抒情、咏物为主,一改汉赋之前鸿篇巨幅的风气,多作短小精悍的抒情小赋。
以情取胜,以真感人,用真挚的笔触描绘、歌咏时代中的社会现实,同时在作品中糅合入作者个人的喜怒哀乐,升华了主题。
为赋文这个体裁得以流行后世,打开了新的通道。
四、曹丕以帝王的身份肯定文学的历史价值,他所写的《列异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志怪小说集。比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早1600年。最早记录《列异传》是曹丕作品的,是唐朝的魏征。
魏征等史官修撰前朝史书,在《隋书·经籍志》里记载了曹丕为《列异传》的作者。这部作品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描写鬼类故事的志怪小说。在此之前没有类似作品,对唐宋的传奇小说,明清的志怪小说影响深远。
这里可能有人会提《山海经》。
但《山海经》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志怪小说,更像是古代的地理风情志,并不是杜撰。
宋朝修的《旧唐书》里,把《列异传》改为张华所著,这种说法没有任何佐证。
唐朝相比宋朝离三国时代更近,相信魏征等人的在治史方面更有专业操守。所以老白相信《列异传》的作者就是曹丕。
在三国时代,道教神仙之术风行。一手发动“黄巾起义”的张角就是托身“太平道人”来传播教义,发动民众。
曹操父子本身也迷恋道术,曹操曾封道士张鲁做镇南将军,并和张鲁结下姻亲。当时的魏地,道教兴盛,是神仙之术的温床。
曹丕即位第一个年号是“黄初”,浓厚的神仙意味扑面而来。他写出《列异传》这样的作品,一点也不奇怪。
综上所述,老白说,曹丕是三国时代文学造诣最高的人,诸君可有异议否?
说起来,曹操还真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在教育儿子这方面有一套,他的儿子们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从这一点上来说,刘备和孙权得甘拜下风。
头条千万条,关注第一第。我是老白,动动小手给个关注。
在古代音像信息不发达的时代?
唐诗宋词著作流传下来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它本百来就是刻在石壁、鼎上,想要让它磨灭还是比较困难的,比如说韩愈他去爬了华山,真的在山上被吓尿,从此再也不登华山,于是题诗一首刻在华山,今天都能看到度——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陉,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
第二,责任感爆表的人去收集修书,说到现在为什么能看到唐诗,其实应该感谢这个人,专大明天启年间这个叫胡震亨的中年人,决定辞官回家,编一本最全的《唐诗》。
他不但收录诗歌,还编写诗人自传,从藏书阁到书信到手记,统统都翻出来编撰。最终,10年时间,一千零三百卷的《唐诗统签》问世了,他还又花了7年时间编撰了《李诗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属分——口口相传,言传身教。三岁小儿都知道背三字经,人人都知道李杜诗篇好光焰万丈长,哪怕就是换了朝代,依然会被这些文化所折服。
古风和中国风有何区别?
看到这个题目,首先觉得他们没有什么区别,再一细想,就能察觉其实其中还是有很多差距的。小编愚见,古风在前,中国风在后;古风为里,中国风为辅。
首先谈古风,这个小编在一个贴吧中看到这样一段介绍。
古风,一指古代的风俗习惯,多指质朴的生活作风:古风犹存。
同时古风也是一种文学载体,不是古体诗。古风只有三类:“歌”、“行”、“吟”。
这些都是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1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
2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
3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古风中的代表小编私自认为是《诗经》和《汉乐府》,他们的句子朗朗上口,多用比兴手法,其中蕴含着独特的深意和故事。
中国风,中国风即中国风格。它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有着自身独特魅力和性格的艺术形式。 中国风格即中国或中华文化的风格或风尚。中国风格是建立在中国或东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国元素为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
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中国风分纯粹中国风和近中国风两种,纯粹中国风是满足以上六大条件的歌曲;近中国风是某些条件不能满足而又很接近于纯粹中国风的歌曲。
所以,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个是歌唱平日生活之类的,一个是含有中国元素的。而他们之间的区别,也能从另外的一个方面看出来。探索古风,是探索古人生活的风气,环境,生活;探索中国风,是探索中国元素。
夏商周人的妆饰习俗是什么?
一、头饰
(一)发型
1.商代
商代的男子发式以梳辫为主,安阳殷墟古墓出土的大量玉器和陶俑表明,上流社会阶层,有人将长发胶固加工,做成尖状高耸发型,上缀饰物;有的人将头发拢于头顶,再编成一条辫子,垂于脑后;有的人左右梳辫,垂于两侧,辫梢卷曲;还有的将头发梳成发辫后盘于头顶。
商代妇女的发型与男子一样以梳辫为主,发辫大多卷曲垂肩。
男女孩童一般都是在头上结成左右总角。
中下层社会,有的家奴或平民脑后束一下垂发髻,上插笄,或再在髻上加一半圆形发饰,似为女性发型。有的男性脑后剪发齐颈,再加工卷曲,头顶铰成短发,戴一额箍。有的脑后剪发至颈,头顶另束一髻。有的在右耳后编一长辫,盘过头顶和左耳后,再回压于辫根。还有的干脆绞作平顶头。
罪隶或异族俘虏,女性有盘发、头顶束单髻、束左右双髻和束结左右双角等四种发型,男性大都作光头,但也有头发中间分开向左右披下,还有将头发后梳贴垂脑后而以圆箍加以固定。
2.周代的发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辫发
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女俑的发辫垂到腰际。
② 披(垂)发
周代(包括春秋战国时),披发主要是儿童、周边少数民族人或社会下层人的发型。
儿童在未行冠礼之前,头发任其自然下垂,谓之“髫”或“垂髫”。诗文中常以“髫发”、“垂髫”为孩子的代称。《后汉书·伏湛传》:“髫发厉志,白首不衰。”李贤注云:“髫发,谓童子垂发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发髻
周代的男子戴冠前,要先将头发向上梳,拢结于顶,再盘结挽髻,罩以用一块宽一幅、长六尺的黑帛,把髻包住。戴上冠后,用一根笄横贯冠与发髻加以固定,冠圈上各引一带,系于颔下。
周代女子的发髻式样有多种:
《诗经·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卷发如虿(chai,蝎子一类毒虫的古称)。”注曰:“虿,螫(shi)虫也。尾末揵(jian)然,似妇人发末卷曲上扬。”洛阳金村东周王室墓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描画的女子,短发覆额,两鬓有盛鬋(jian,下垂的鬓发),后发卷曲如蝎子尾,分段束缚下垂发辫。
齐鲁地区的女子好绾偏左高髻,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春秋战国之际的墓葬中出土的一批女性陶俑,以及章丘女郎山战国齐墓出土的二十一件女性乐舞陶俑,除一件为短发无髻外,其余皆为偏左高髻。其编发方法是:先将长发理成两缕,用右缕挽一个小髻,在头后向左缠绕,与左缕合成一束,再绾成扁圆饼状偏高髻。
湖北包山楚墓出土的擎铜灯的楚女形象则为偏右高髻。
山东长岛发现的战国齐贵族墓出土的女性陶俑发式则有高髻、双丫髻和后垂发三种。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上描画的女子的发式是“椎(chui)髻”。其方式是:在脑后挽髻,在髻的中央用巾系住,使髻稳固而上翘。
秦代女性的发髻名称在文献上多有记载,有神仙髻、凌云髻、垂云髻、迎春髻、望仙九鬟(huan)髻、参鸾(luan)髻、黄罗髻等
假髻
用他人的头发编成假发,来弥补自己头发稀疏短小的缺陷,达到时尚目的。这种习俗大约出现于周初,仅仅为贵族阶层的女子使用。
春秋时期戴假发比较盛行。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鬒(zhen,头发稠密,长而黑)发如云,不屑〈上髟下也,读为die,假发之意〉也。”
周代女子除了将头发挽成各种各样的髻外,还注重对面颊两侧的头发,即鬓发进行修饰。《楚辞·招魂》:“盛鬋(jian)不同制,实满宫些……长发曼鬋,艳陆离些。……激楚之结,独秀先些。”王逸注曰:“言美人长发工结,鬋鬓滑泽,其状艳美,仪貌陆离,难具形也。”“曼鬋”,曼长的鬓角。
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女俑,大多数的鬓发被修剪成直角状,鬓角下部的头发全部被剃去,给人以庄重、朴实的感觉,这或许是秦国妇女修饰鬓发的习俗。
(二)发饰品
1.笄
笄即簪,是周代绾髻、固冠的用具。发笄男女皆用。在冠两侧,通常有小孔,使用时先将冠体扣覆于髻,然后将发笄穿过小孔,便可使冠固定在髻上。这种发笄专用于男性。安插时受冠上小孔限制,只能横着插入,因此也叫“衡笄”或“衡”。
周代,笄也是区别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之一。天子、王后和诸侯用玉,士、大夫用象牙。
2.钗
现存较早的发钗实物,是在山西侯马春秋墓出土的骨钗,长12cm,约在钗身的三分之一处分叉。
3.梳篦(bi)
在文献中称之为“栉(zhi)”,是整理头发和胡子的用具。《释名》:“梳,言其齿疏也;篦,言其细相比也。”北京市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一把象牙梳,长约425px,柄背两面雕兽面纹,背上端中央小柄两侧有穿孔,可备悬挂。考古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梳篦实物有河南淅川春秋墓出土的玉梳,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墓出土的竹梳、竹篦、湖北江陵拍马山和四川青川、河南信阳战国墓出土的木梳、木篦。
二、耳饰
周代的耳饰主要有玦(jue)和耳坠。
玦是一种开有缺口的圆环形饰物,因多用玉制成,故名之为玉玦。
它既是一种妆饰品,也可以用来表达其它含义。如表达下定决心之意: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用来表示朋友之间不再保持友好关系。《荀子·大略》:“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三、颈饰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山西省太原市晋卿赵氏墓、安徽寿县蔡侯墓、山西侯马上马村春秋墓、河北省怀来北辛堡燕国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墓、河南叶县旧县一号墓、山东曲阜鲁国故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等均有项链遗物出土。
四、指饰
手镯和指环。周代的手镯多呈扁形圆环形,既有金属手镯,也有玉手镯。山西侯马上马村春秋墓出土2件玛瑙指环,断面作六角形,血红色。(《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河南洛阳中州路春秋墓中出土一件手腕饰物,由十三颗大小、形状不同的小玉珠串连而成。出土时放置于墓主的手腕部,(《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年)
五、臂饰
臂钏(chuan):这是我国古代女子套在手臂上的一种环形装饰品,也叫做“臂环”。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中曾出土过这种装饰品。
六、腰饰
主要是带钩,是革带上的钩形饰物。它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在春秋中期已经比较普遍使用。在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湖北等地的春秋战国墓中,都有带钩实物出土。带钩的形制一般为一端曲首,背有圆纽。制造带钩的原料主要有金、银、铜、铁、玉、骨等。带钩的造型因时代、地区的差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不同。主要有棒形、竹节形、琵琶(pa)形、兽形和圆形等。
七、其它身体饰品
玉,周人将玉的材质之美与社会道德规范相比附,《礼记·玉藻》:“君子于玉比德焉。”“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佩剑:春秋战国时期尚武,为防身,以及壮观其威仪,士阶层以上的男子多佩剑。
花草:当时存在佩带香草的风尚,尤其以楚国最为风行。《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zhi)兮,纫秋兰以为佩。”
八、化妆
1.画眉
《诗经·卫风·硕人》有描写女子眉毛之美丽的诗句:“螓(qin,古代指一种属于蝉的昆虫,体态小,方头,广额而有文采)首蛾眉”这是对女子眉毛象蚕蛾的触须一样弯曲而细长的描写。战国时,“娥眉”成了美女眉目姿态的代名词。《楚辞·离骚》:“众女之嫉余之娥眉兮。”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娥扬兮。”这种细长、弯曲的眉毛是用墨黛勾勒出来的,画眉的风俗,至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在画眉前,一般要剃去天然的眉毛。《释名》:“黛,代也。灭眉而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梳妆盒内有一把小刀,可能是用来剃眉的用具。
2.施粉
这种化妆方式开始于战国时。《战国策·楚策三》载张仪谓楚王曰:“彼征、周之女,粉白黛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 《楚辞·大招》:“粉白墨黑,施芳泽只。”王夫之注曰:“粉,以涂面,黛,以画眉。”《大招》记载楚国宫女“稚(幼小状)朱颜只”,意思是说这些宫女的面色红嫩(nen)而有光润。《招魂》:“美人既醉,朱颜酡(tuo,酒后脸色泛红)些。”
3.丹唇
用朱色脂膏涂抹口唇,称为丹唇。山东章丘女郎山出土的乐舞陶俑的嘴唇皆用朱色颜色涂抹。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上记载有“脂”、“粉”等物品。“脂”应是指用来涂抹口唇的唇脂。墓中随葬的一个小圆盒内,盛有唇脂实物。
尚的意思在古文中?
1、又
尚求其雌。——《诗·小雅·小弁》
亦尚一人之庆。——《书·秦誓》
又如:尚有不少;尚来得及;尚未娶亲;尚待研究;尚兀自(还;尚且);尚尔(尚且这样);尚自(尚且);尚然(尚且);尚犹(犹,还)。
2、还;仍然
赵王使使(派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仆尚何言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3、希望表示命令或希望。
鸣呼哀哉!伏惟尚飨。——柳宗元《为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
4、差不多
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左传·昭公十三年》
5、往上;向上。通“上”。如:尚论(往上追论古人的行事。尚,通上);尚同(墨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即在政体中,下位者,必须对上服从,必须向上认同),如有“至高无尚”同“至高无上”。
6、通假为“赏”字。《苟子·王霸》:“赏贤使能以次之。”赏作“尚”解,即“尊重”义。——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
7、给帝王管理事物
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清·周容《芋老人传》
8、超过,高出
得闻先生之余论,则大庭氏何以尚兹?——张衡《东京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