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交友,是精读几本书好?
多伦交友,是精读几本书好?
个人认为,读书应该是小时候就开始广泛阅读,养成一个爱阅读的习惯,从小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
拿董卿来说,七岁就开始阅读中外古典名著,不可不谓是博览群书。她的气质、谈吐,举止间的优雅,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也得有足够的诗书积攒量。
博览群书是底子,潜精研思是提升。
一个人不可能说观遍天下书就成神了,没有仔细地去钻研,看过的书,不再回顾,很快也就忘得一干二净。
但是钻研不是说盲目地把所有书都仔仔细细读,必须得有个垂直方向,然后再横向扩展,按照自己的兴趣来。
阅读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最是能修身养性。
阅读不能太过于急功近利,得耐着性子慢慢来。
他的那七个拜把子兄弟?
1928年6月4日凌晨沈阳一声巨响,一代枭雄张作霖就被秘密抬进了沈阳大帅府,最终因抢救无效直接身亡。
1928年4月,北伐军在阎锡山等人加入的情况下再度进行二次北伐,此次北伐针对的主要目标便是位于北京的东北王张作霖。
在北伐军的进攻下,纵然张作霖有数十万的军队但还是节节败退,这种情况令他是苦不堪言随时准备撤退。
张作霖本想跟南京政府罢手言和,但就算张作霖亲自派人前往南京政府商议,但此时就是没有成功,就好像北伐军是吃定了他一样。
万般无奈之下张作霖只好考虑离开北京返回自己的东北大本营,于是他在6月2日宣布自己会退出京城前往东北,至此北伐军算是才停止了脚步,但另一伙势力却又盯上了张作霖。
这伙势力便是曾经将张作霖扶持起来的日方,当初郭松龄叛奉算是打了张作霖一个措手不及,紧急情况之下张作霖只好跟日方签订和约从而得到日方的救助拿下郭松龄。
但在事后张作霖却耍赖了,本来合约上是要张作霖同意他们日本人在东北地区建厂和修建铁路,但张作霖却是翻脸不认人拒绝日方这一系列要求。
并且为了保证自身在日方中的地位,张作霖没少给日方政府送钱,这就导致原本白纸黑字的合约就变成了一笔坏账,这让日方对此恶心的同时又毫无办法。
于是在一次会议上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便指出张作霖是东北和奉军的主心骨,只要把张作霖杀了那东北就如同掌中之物一般。
此举得到了日方高级官员的一致赞同,当即决定趁着张作霖被北伐军打压准备回东北之际下手,直接将张作霖谋杀在半路了。
张作霖在动身之前也曾听说有人故意询问自己的情报,于是将自己出行的时间变换了三次,这才选择在6月3日晚上动身离开北京。
殊不知日方早就掌握了情报并在半路设下了埋伏,在第二天凌晨的时候张作霖所乘火车已经来到了沈阳的皇姑屯车站老乡。
紧接着一声巨响,事先就埋好的炸药转瞬即发,张作霖所乘坐的火车被高高炸起,就这一下车上死伤无数,而张作霖此时也并未身亡只是重伤。
幸好奉天省长及时赶到将张作霖送回了沈阳大帅府,但由于伤势太过于严重导致上午九点直接去世,一代枭雄和东北王就以这种方式离开了人世。
大帅府为了封锁消息直接连丧事都没有举办,对外宣称则是张作霖受伤但也都是小伤并无大碍。
为了探清真实情况,日方是派出了一个又一个间谍,但这些人在五夫人的周旋下均不知实情,直到张学良从外地返回才开始公布丧事,日方得知被骗虽然气愤但却也无奈。
我们都知道张作霖生前有七个结拜兄弟,这七个人跟他一块出生入死这才把张作霖给推到了东北王这个位置,虽说其中有能力者不少,但张作霖却能稳稳压制。
现如今张作霖突然去世,负责接替的张学良虽说颇有能力,但在他们眼中也不过是一个毛头小子,张作霖的几个老兄弟对此是怎么做的呢?
马龙潭
结义的八人中在当时马龙潭无论是年龄还是能力,他都是稳居于老大这个位置的,对马龙潭当老大其他人是心服口服。
不过在1920年的时候张作霖就已经把马龙潭的军职给解除了,一方面是马龙潭确实年龄大了,一方面是马龙潭更适合当个文将。
自张作霖去世后马龙潭就一直呆在自己那个四平的一亩三分地上没怎么闹事,但他不闹事架不住别人找事。
在“九一八”事变过后日方希望马龙潭帮助他们收买人心,但马龙潭对此是直接拒绝,并且为了拒绝直接一头撞在了床头,日方这才就此作罢。
吴俊升
早前马龙潭和冯德麟都在奉天的时候,吴俊升便跟他们两个还有张作霖合称为奉天的四大军事重要人物,可见这位还是一个实权派。
相比较马龙潭和冯德麟来说吴俊升就要幸运的多了,在他们二人相继下野后吴俊升反而是继续在张作霖身边并得以重用。
不幸的是在张作霖回东北的时候吴俊升跟他一同前往,最终张作霖身受重伤被运回沈阳,而吴俊升则是当场死亡,实在是令人可惜。
冯德麟
要说奉天城内的传奇人物,那张作霖占一个,另一个则必定是冯德麟,这两个老兄弟可谓是结识了一辈子斗了一辈子。
自从两人同被封为师长但张作霖坐镇奉天而冯德麟坐镇北镇的时候,两人之间的争斗便开始了,冯德麟一心想要超过张作霖成为那东北第一把手。
不过在经过种种事件后冯德麟便被迫下野,此后不再插手军政而是转身研究实业,不幸的是在张作霖出事前两年,冯德麟便因病去世在北镇与世长辞。
虽说两人斗了大半辈子,但在冯德麟的身后事上张作霖还是没有半点含糊,直接让冯德麟风光大葬这也是尽释前嫌了。
汤玉麟
要说这汤玉麟为何会跟张作霖等人结识,其实也算是误打误撞了,早年汤玉麟是做拉车生意的,因拉车过程中遭遇抢劫所以被迫落草为寇。
成为土匪没多久后汤玉麟就打出了名气,并在机缘巧合下救了张作霖一命,此后两人便结为生死兄弟,因汤玉麟勇猛异常所以便有绰号二虎。
在张作霖去世后汤玉麟奉命镇守热河并任热河省省长,值得一说的是后面日方想要威逼利诱拉拢汤玉麟,但却统统被其拒绝,也算是一条好汉。
张景惠
结拜的八个兄弟中也并不是都愿意一心对外,就比如这个张景惠,在张作霖去世后没多久便加入到了日方的队伍当中。
老帅去世少帅张学良执掌军政大权,因为张景惠跟张学良向来不和,所以在张学良执掌大权后张景惠便前往南京就职,这算是公开叛逃奉天体系。
“九一八”事变过后自认为有机会的张景惠便跟日方取得了联系,随后便公开表示愿意追随日方并在其中担任伪满洲国务总理大臣。
所以八人中要说名声最不好的就属这个张景惠了,不过后来他也难逃命运的制裁被苏军抓住并囚禁。
孙烈臣
跟冯德麟一样,身为老六的孙烈臣也是在张作霖去世之间就去世了,就拿这一众兄弟来言,关系最好的恐怕就是张作霖和孙烈臣这两人。
曾经张作霖在执掌东北军政的时候,冯德麟和汤玉麟试图逼迫张作霖下野并想出种种计策,而在这种关键时刻孙烈臣一直坚定的站在张作霖这一方。
不幸的是因为孙烈臣身兼数职所以导致大病一场,这一病让孙烈臣的年龄停留在了五十二岁,张作霖得知后曾经在孙烈臣的尸体上哭了半个小时,可见兄弟情深。
张作相
要说张作霖去世之后谁对张学良的帮助最大,那一定就是张作相了,张作霖和张作相虽然名字极其相同,但其实并未有血缘关系只是巧合。
皇姑屯事变后张作相因为其阅历和能力被众人推举为东北保安司令,但这无疑是抢了张学良的权,于是张作相怎么说都不肯接受,执意要将这份大权交给张学良。
不仅如此,为了能好好扶持这位少帅,张作相甘愿一直在张学良身边担任副将,这份态度真是令人钦佩。
之后凡是张学良有不懂的地方或者难以定夺的方案,都会让张作相帮助自己选择,并且曾多次将军权交给张作相。
尽管张作相大权在握,但其从始至终都没做过半点对不起张学良的事情,张作相也得以深受张学良信任,在张学良下野后张作相也紧跟着下野。
跟之前汤玉麟一样,日方也曾希望张作相这等智囊加入到自己行列,但遭到张作相坚决的拒绝。
由此可见除了去世在张作霖之前的冯德麟和孙烈臣,以及投靠日本人的张景惠外,其他人在之后还是或多或少给张学良提供帮助并没有什么不轨的举动,并且相比较张作霖来说,他们的结局还都算不错。
感谢阅读,看完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二连哟,风云妹子在此谢过诸位啦~
列出自己读过的书单?
平时看完书,我都有整理记录的习惯,2019上半年看了36本书,用颜色标注的,是我比较受益的。
读书这件事,我觉得跟吃饭一样,因人而异。有的人觉得好看的书,其他人未必喜欢看。我写了一些短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比较适合大学生和初入社会,对个人成长有强烈兴趣,不知道如何成长的人。
步入30岁后,看到这本书,书中的很多道理已经明白,反正一辈子道理就那么多。“懂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只能说明根本没懂,或许看看这本书就懂了。
在同类书里,这本书把个人成长的底层逻辑讲得很清楚,浅显易懂,推荐。
2、《学习力: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知识变现者》因为写拆读稿,第三次读了这本书,又有些新的收获。
这本书算是Angie从一个普通人到知识变现大咖,10年间实践而得的个人学习体系。
内容全面,丰富,而实用,接地气,马上就能用上。
3、《被讨厌的勇气: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书籍,对于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来说,读起来可能有些晦涩难懂。
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以对话体的形式,介绍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引人深省。
有人说这本书里的对话是诡辩,我觉得看书的关键不是去评判,而是从书中检视自己,反思自己的人生,我是被这本书部分治愈了。
4、《朋友圈的尖子生》有趣的一本书,12个普通人成长的经历是有迹可循的,也可以看到成功的人在人生关键点上是如何做出选择的,读书、见牛人、思考、行动,缺一不可
5、《高财商孩子养成记》艾玛的《高财商孩子养成记》是一本在家庭教育中,示范和引导孩子财商养成的亲子育儿、理财启蒙书,兼具理论和实操,非常实用。
这本书以一个小学生的口吻,通过日常生活中故事、和妈妈的对话,展现了培养孩子财商的理论和实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培养孩子的财商理念
大胆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如何用钱
成为孩子的榜样
用好零用钱这个财商工具
6、《奈飞文化手册》从事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推荐看看这本书。
书中有一些颠覆性的观点,结合华为、阿里巴巴,以及最近看到的超级猩猩创始人演讲,对书中总结的八大原则理解更加深刻,这八大原则不仅被奈飞,也被很多好公司验证了
7、《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有个称号叫“笔记本作家”,特别擅长使用笔记本。
他还有另一本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讲一元化笔记术,也是一种看似混乱,实则神奇的笔记法。这两本书可以结合起来阅读。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将一元化笔记术把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检索五个步骤串联起来,实现阅读、记录、知识活用。
另外他提出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也很实用。具体来说就是摘抄加评论。
你好,我是若辰,终身阅读践行者,多平台优质作者,欢迎留言与我交流~~
清朝的科尔沁大草原是现在内蒙古的什么地方?
在蒙古人崛起之前位于亚洲北部的草原地带曾先后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所统治。“蒙古”一词最早和之前生活在草原上的匈奴、突厥一样是指的操同一语系的部族联盟。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族其实是以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同化草原上的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等部族所形成的。11~12世纪草原上形成了蒙古、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五雄并立的格局,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对小些的部落分布在这片草原,一时间草原上形成了诸部混战的复杂格局。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诸部后这些部落逐渐被冠以蒙古之名。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后脆弱的游牧经济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贵族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于是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
在明代蒙古诸部逐渐演化为两大部落联盟:位于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被称为瓦剌;位于草原东部的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自称蒙古(明朝称其为鞑靼)。明朝人所谓的蒙古人是同时涵盖鞑靼人和瓦剌人的,然而以蒙古正统自居的鞑靼人却将瓦剌视为异族。事实上鞑靼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在退回草原之初他们甚至沿袭了“元”这一国号(北元)。
瓦剌则起源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将他们称为“林木中人”,成吉思汗以及日后的蒙古大汗通过联姻来笼络他们。由此可见瓦剌并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属于被蒙古征服后所同化的部族。尽管后来瓦剌被起源于大兴安岭的蒙古本部同化后也冠以蒙古之名,不过在以蒙古正统自居的东部蒙古人眼中瓦剌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明朝初期在出塞打击蒙古势力时为实现分化瓦解的目标就对瓦剌和鞑靼进行分别对待。
明朝所称的鞑靼人其实就是继承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正统的北元政权。只要北元政权仍在延续“元”这一国号就意味着并没放弃重返中原的意图,所以这对明朝而言是必须打击的大敌。相比之下瓦剌只是草原上一个从无显赫历史的籍籍无名的部族,和明朝也没北元政权那么大的积怨,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瓦剌属于明朝争取拉拢的对象。这一时期瓦剌也有意识将自己与黄金家族进行区分。
这样做一方面是彰显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向明朝示好。当然名义上瓦剌还是北元的藩属。随着瓦剌势力的日益做大就渐渐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了,这点明朝方面也感觉出来了。公元1410年北元政权遭到明成祖朱棣的重创,然而朱棣并没趁机彻底消灭北元,反而册封北元太保阿鲁台为大明特进光禄大夫、太师、和宁王,这么做的其实就是为牵制名义上为北元藩属、实际上独立存在且已然做大的瓦剌。朱棣的警惕是有道理的,因为瓦剌的崛起确实已呈现出明显的征兆。
截至14世纪初名义上作为北元藩属存在的瓦剌实际上已架空了北元的军政大权。公元1439年(北元岱总汗十五年、明英宗正统四年)瓦剌部首领脱欢去世,其子也先成为瓦剌部的新首领,同时继续保持着北元朝廷的军政大权。也先在北元朝廷的正式职务为中书右丞相、太师、淮王、瓦剌部总兵。明朝初期几代皇帝积极拉拢瓦剌部本意是想使其成为牵制北元朝廷的力量,然而瓦剌最终却架空了北元朝廷,从而成为明朝北部边疆新的大敌。
也先掌握北元朝政后先后把蒙古漠南、漠北、漠西以及原为明朝册封建立的东北兀良哈三卫、女真诸卫统一了起来。也先尽管不是出自成吉思汗嫡系,但他同样渴望像成吉思汗一样建立了一个辽阔的帝国。1449年也先率以瓦剌部为主的北元蒙古骑兵大举攻明。这成为了明英宗御驾亲征的导火索,然而御驾亲征的明英宗却在土木堡之战在成了瓦剌人的俘虏。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在北京城下败于于谦之手,因此未能实现他入主中原的既定目标,但俘虏明朝皇帝的战功已使他越发骄横起来。
此时放眼草原诸部再找不出能与也先抗衡的人物,而也先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地位。瓦剌部在名义上是北元的藩属,而也先的正式头衔也是北元太师,在也先看来这种身份地位与自己的实力是不相匹配的。这时的也先已盘算着“求大元皇帝并一统天下”,也就是说他想要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南下灭明。当时的北元岱总汗是也先的妹夫,长期以来这位名义上的北元最高统治者对也先都是言听计从。也先试探性地向岱总汗提出退位的要求:也先并没直接让岱总汗让位给自己,而是让岱总汗让位于太子。
太子是也先的外甥,同时一个幼君在也先看来也相对更容易控制,完全可以把他作为自己正式上位前的过渡人物。然而一向对也先言听计从的岱总汗这次却明确拒绝了也先的要求,而恼羞成怒的也先随即与岱总汗兵戎相见。战败的岱总汗逃到郭尔罗斯部,这个郭尔罗斯部的首领是岱总汗的前岳父。为什么说是前岳父呢?原来当初岱总汗为巴结也先就娶了也先的妹妹,同时休掉了自己的前妻,对此郭尔罗斯部可是一直怀恨在心,于是岱总汗就被自己的前岳父给杀了。
身为北元正统象征的岱总汗一死就让也先感觉到机会来了,于是他在公元1453年(明代宗景泰四年)召集蒙古各部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这次大会上蒙古各部迫于也先的压力将其推举为蒙古大汗、北元皇帝,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定年号为“添元”。这在北元历史上是一次极具象征性意义的大事件:首先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汗(皇)位首次被非黄金家族的人占据;在此之前北元已由一个中国式王朝向游牧民族政权转型。这其中一个典型标志就是取消了元朝仿照中原汉制确立的年号制度。
截至也先上位之时北元取消年号已有65年之久,如今重新确立与中原相同的年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也先的野心。也先的野心就是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如今他已然登上北元的皇位,明朝也已转为战略守势,看起来也先正在向他的既定目标迈进,然而事态的后续发展却证明他其实是在加速走向覆亡。也先虽是一个有远达抱负理想的人,但却是一个缺乏战略思想的人,他急于求成的篡位之举恰恰给自己招来了祸端。
尽管身为成吉思汗嫡系的黄金家族退出中原已有百年,但草原蒙古人心中他们仍是蒙古民族的英雄和图腾,朴实的蒙古人民还无法接受被非黄金家族的人所统治。尽管岱总汗没他的祖先那样的文治武功,但因为拥有正宗的黄金家族血统就被蒙古人民所尊奉,相比之下也先的瓦剌部本来只是草原上一个籍籍无名的部落而已。也先本人过于维护自己和家族小团体的利益,以致于连他自己所属的瓦剌本部群众中都有不少他的反对者,更不用说那些身为黄金家族后裔的诸王了。
黄金家族诸王尽管此时正处于衰败期,不过人家手里还是有兵马的,尽管他们单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也先抗衡,可如果他们全部联合起来可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意想不到的是率先对也先发起挑战的并非黄金家族的成员,而是另一位同样来自于瓦剌部的酋长。瓦剌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部落,而是由蒙古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部落联盟。也先只是瓦剌诸部共同的盟主,在瓦剌诸部中他的实力最强,但在瓦剌这一部落联盟体系之下各部落仍有自己的酋长。
公元1455年瓦剌部中另一位强势人物阿剌率先起兵反对也先,黄金家族诸王闻讯也纷纷起兵讨伐也先,也先仓皇逃往永谢布部。虎落平阳的也先仍没改变他飞扬跋扈的毛病——他不是请求永谢布部出兵帮助他,而是几乎以下命令的口吻让永谢布部出兵,结果永谢布部首领一怒之下就把也先给杀了。也先死后他的子孙与黄金家族的后裔们展开了长达20余年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也先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也先的部众,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后裔毛里孩拥立岱总汗之子马儿古儿吉思为蒙古大汗。
瓦刺势力随后被驱逐到天山一带的西部地区。瓦刺势力的衰落为东部地区的鞑靼创造了复兴的天赐良机: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达延汗于公元1487年正式亲政后相继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鞑靼和瓦剌一样并不是统一的部落,而是由诸部族组成的部落联盟。达延汗统一鞑靼各部后分六万户以治之:自掌察哈尔、喀尔喀、乌梁海左翼三万户,而以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右翼三万户封与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达延汗所设6万户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联盟,而不是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机构。
1517年达延汗死后鞑靼各部又陷于分裂状态。达延汗之孙俺答汗在位时期重新强大起来的鞑靼部控制着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的大片地区。俺答汗将瓦剌势力驱赶到科布多,又对青海、西藏等地用兵,还曾一度击败过哈萨克汗国。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兵临北京城下。这是继当年也先围城之后蒙古势力第二次兵临北京城下。这次俺答汗并未进攻北京城,而是在城外掠夺一番之后就退兵了。
隆庆五年(1571年)俺答汗仿汉制修建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并与明朝修好,随后双方开放了边境互市贸易。俺答汗死后鞑靼各部又重新陷入分裂状态。到了明末清初蒙古草原各部以大漠为中心分别形成大漠以南的漠南蒙古、大漠以北的漠北蒙古、大漠以西的漠西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是根据地理方位对蒙古各部进行的一种划分,事实上在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这三部分之下都各自分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部落。
属于漠南蒙古的部落有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巴林、札噜特、奈曼、喀尔喀、茂明安、乌拉特、喀喇沁、乌珠穆沁、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等。他们的分布地区东接盛京、黑龙江,西接伊犁东路,南至长城,北逾绝漠。这片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漠南蒙古诸部中实力最强的是察哈尔部,不过察哈尔内部却并不统一:组成察哈尔部的八个鄂托克统称为察哈尔八部,清代以后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克什克腾、敖汉、奈曼等鄂托克脱离察哈尔部成为了独立的蒙古部落。
16世纪中叶以后原驻牧于哈拉哈河两岸及克鲁伦河老乡的东部蒙古本部中的喀尔喀部逐渐向漠北迁移形成为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车臣汗等三大部落。源自喀尔喀部的三大部落被称为喀尔喀蒙古。由于喀尔喀蒙古迁徙到了大漠以北,所以这三大部落又被称为漠北蒙古。漠北蒙古的分布地区大致相当于如今的蒙古国以及俄罗斯境内的图瓦共和国等地。明末清初的漠北蒙古主要就是由喀尔喀部分化演变出来的三大部落,直到清雍正三年又从土谢图汗部中分出赛音诺颜汗部。
漠西蒙古实际上就是由明代的瓦剌诸部演化而来。到了明末清初的史籍中一般将瓦剌称为卫拉特或厄鲁特,所以漠西蒙古有时也被称为卫拉特蒙古或厄鲁特蒙古。卫拉特主要由杜尔伯特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四大部落以及辉特等小部落共同构成。他们分布的地区东自阿尔泰山、西至伊犁河流域。这片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北的地区。长期以来卫拉特各部的盟主由和硕特部的首领担任,后来日益强大起来的准噶尔部迫使土尔扈特部向西迁徙到了伏尔加河流域。
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建立后就利用蒙古内部的分裂格局与科尔沁等部会盟、联姻。1593年蒙古科尔沁部明安和喀尔喀部劳萨与努尔哈赤遣使通好,“自是蒙古诸贝勒通使不绝”。1619年明朝大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于后金的现实使明朝和蒙古这对宿敌看到了新兴的后金的力量,于是作为当时的漠南蒙古诸部名义上的宗主的察哈尔部林丹汗随即邀约了喀尔喀五部配合明朝协防铁岭,然而由蒙古和明朝组成的联军在女真人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就连蒙古军队的主将齐赛诺延都成为了女真人的俘虏。
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成为蒙古诸部中率先臣属于后金者。次年林丹汗发兵讨伐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命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后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这一时期后金对蒙古诸部采取政治安抚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与归附自己的蒙古部落进行会盟、联姻,而集中主要精力打击身为漠南蒙古各部盟主的察哈尔部。后来的孝庄太后和她的姑姑哲哲皇后以及姐姐宸妃海兰珠都是在这时嫁入后金宫廷的。
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极讨伐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彻底统一漠南蒙古诸部并获得元朝的传国玉玺。次年皇太极正式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他自己则由大汗改为皇帝,此举标志着皇太极正式以汉法构建自己的国家,应该说此时他已有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意图。1644年清王朝入关问鼎北京,就此建立起涵盖满、蒙、汉多民族大一统帝国。然而这一时期归附于清王朝的蒙古人主要是内蒙古(漠南蒙古诸部)。
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已被征服的漠南蒙古诸部一直与清皇室保持着联姻关系,同时漠南蒙古诸部也被纳入了清朝盟旗制度管辖之下。相比之下外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西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尽管名义上也臣服于清王朝,可实际上并没真正归顺入疆。当时的外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主要分为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和车臣汗部这三大部落。尽管这三大部落同属漠北喀尔喀蒙古,不过彼此之间也是战乱不断。漠北喀尔喀蒙古比起漠南蒙古诸部距离北京城更远且毗邻俄罗斯边界。
这种独特的地缘区位使其同时受到漠南蒙古、准噶尔部、西藏格鲁派以及俄罗斯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清王朝对其的控制力度始终不及漠南诸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漠北喀尔喀蒙古在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威胁下归附清朝。两年后康熙率兵十万御驾亲征噶尔丹后采取软硬兼施的方法与外蒙古诸部进行会盟。外蒙古诸部在准噶尔部和东进的俄罗斯势力的双重压力下也希望得到清王朝的保护。康熙与外蒙古王公在多伦会盟后取“江河入海和万宗归一”之意在当地建立“汇宗寺”。
从此外蒙古通过条约的形式正式纳入清王朝的版图。在此之后清朝对漠北喀尔喀蒙古主要采取政治上的会盟以及推行喇嘛教等措施加以控制,从而使之成为防御沙俄的屏藩。有清一代很少实施专门针对喀尔喀部族的军事行动,而是以政治争取、宗教笼络作为控制漠北喀尔喀诸部的主要手段,由此形成了一种政治绥服模式。与此同时清朝通过在漠北地区推行黄教实现了对漠北喀尔喀诸部的精神统治。1733年清王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蒙古。
漠西蒙古中的准噶尔部在驱逐土尔扈特部后又向东压迫杜尔伯特部,从而迫使其内附于清朝。日益强大起来的准噶尔部取代和硕特部成为了卫拉特各部的盟主,而老盟主和硕特部则被准噶尔部赶到了青海。准噶尔部又击败哈萨克人,翻过天山征服回部诸察合台汗及伊斯兰教派白山派与黑山派,此后飞兵拉萨凌摄西藏,终于建立起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全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疆域北接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地区,西包巴尔喀什湖,东至蒙古萨彦岭及色愣格河流域。
这一时期的准噶尔汗国疆域面积达到了七百万平方公里。准噶尔部的强大已威胁到了清王朝西部疆域的安全,从而为从康熙到乾隆长达70余年清朝-准噶尔战争埋下了伏笔。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军才成功攻克伊犁并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此后准噶尔部的阿睦尔撒纳一度举兵叛乱,但于1757年被清军平定。至此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1771年当初被准噶尔部逼迫西迁的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流域东归伊犁。清政府将东归的土尔扈特部分别安置于今巴州区域和额济纳。
明清之际蒙古分为众多部落(蒙古语称为"艾马克"),部落首领为"部长"(鄂拓克)或"汗"。清王朝为笼络蒙古人共同压制汉人提出了所谓“满蒙一家”的旗号:有清一代皇室与蒙古王公之间的联姻从未间断,蒙语和满语、汉语一样是皇族宗室子弟必须学习的,从皇太极起每一代清朝皇帝都有一个蒙古式的大汗称号。皇太极的蒙古汗号是博格达彻辰汗、顺治是额耶尔札萨克汗、康熙是恩赫阿木古朗汗、雍正是纳伊拉尔图托布汗、乾隆是腾格里特古格奇汗......
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也一直想方设法维持蒙古诸部的分裂局面,因为统治者担心蒙古诸部重新联合成为统一的武装力量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号称“满蒙一家”的清朝统治者要对准噶尔部赶尽杀绝的原因——因为准噶尔部的强大已对清王朝的统治构成了挑战。清王朝为了维持蒙古诸部的分裂局面就依照满洲八旗的组织形式对蒙古各部进行盟旗制改造:旗是清廷设在蒙古地区的行政、军事单位,也是清朝皇帝赐给旗内各级封建主的世袭领地。盟作为旗的会盟组织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
清朝对蒙古的行政治理机构分为自治和官治两种类型:所谓官治类型是指由中央派遣驻扎蒙古各地的将军、都统、大臣等;自治类型是指盟旗制度下蒙古诸部的札萨克组织。清朝在蒙古各要地设置驻防将军大臣以监控和统辖各盟旗。清代蒙古分为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包括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等部。内属蒙古各旗由朝廷派遣官员治理,这与内地州县的治理形式大体无异;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这实际上处于一种半自治状态。
翻开今天的中国地图时只要把目光投向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就会发现一连串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地名:阿拉善盟、正蓝旗、陈巴尔虎旗、东乌珠穆沁旗......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各次级行政区中既有和内地省份一样的市、县,也有充满自身地方民族特色的盟、旗。如今内蒙古的盟是一种地市级行政单位、旗则是县级行政单位。这与清代旨在分化监管蒙古各部的盟旗制已不是一回事,不过盟旗的名称的确来自于清代内蒙古地区的盟旗制度。
明清时期众多的蒙古部落中最具知名度的可能就是察哈尔、准噶尔、土尔扈特、科尔沁四部。察哈尔部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曾作为漠南蒙古各部的盟主在明、清双方的博弈过程中扮演过重要的第三方角色;准噶尔部之所以出名是由于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与清王朝争锋长达70余年;土尔扈特部之所以出名是由于从伏尔加河流域一路克服艰难险阻东归故国;科尔沁部之所以出名则是因为诞生了孝庄太后。事实上科尔沁部是蒙古各部中最先归附清朝的,所以也是与清朝皇室通婚最多的一个蒙古部落。
现在很多清宫剧中皇子阿哥的福晋都来自科尔沁部。这点基本上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晚清时期的一代名将僧格林沁也出自科尔沁部。历史上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的领地:当时成吉思汗把合撒儿分封在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呼伦贝尔大草原、外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科尔沁草原地处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即从大兴安岭到松辽平原。这一地区在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地图上包括整个兴安盟和通辽市的一部分地方。
科尔沁草原位于北纬42°5′~43°5′ 、东经117°30′~123°30′ ,地处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北邻呼伦贝尔草原、西接锡林郭勒草原的科尔沁草原面积约4.23 万平方公里。如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科尔沁大草原。科尔沁位于日新月异的环渤海经济圈,处于华北、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地带,扼华北、东北之咽喉,联京津冀、黑吉辽之枢纽,因此素有"七省通衢"之美誉。科尔沁草原如今大部分已变为农耕地以及部分沙地。
赏石藏石最怕的是孤芳自赏?
奇石是一门发现的艺术,有时候确存在孤芳自赏这个过程,因为藏品就在自己手里平时没事就是独自观察翻来覆去揣摩思考从中悟出一些不一样的感悟,但赏石交流是心必须的,只有不断的交流不断的学习求教,才能提高自己赏石水平,有条件多参加一些全国性的石展很有必要,我捡石时间不长6月初应石友邀请去温江参观了一届石展,真开眼界受益匪浅,通过观展确实看到自己很多不足,所以赏石人多交流思想多碰撞才能与石俱进千真万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