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是什么日子,林徽因的诗那一晚所表述的隐秘情感是和谁呢?
4月17日是什么日子,林徽因的诗那一晚所表述的隐秘情感是和谁呢?
应该表述的是与徐志摩相识时的心情。这首诗应该是作者对旧情的祭奠,理性不失风度,只是把初时的情景和初心表达出来,客观的记忆当初的美好,纯净而美好。
这首诗也是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上,徐志摩随后也发表了《你去》作为回应。可见二人都已坦然,只是给过去一个美好的交代。当时林徽因已经与梁思成结婚,发表这首诗只是理性的缅怀青春。
1、这是林徽因27岁即将与梁思成结婚以前写的,这是她怀念过去的那段初恋的印记,她在17岁时与徐志摩在伦敦相遇,度过了一段浪漫的岁月,那是一个少女情豆初开的年华,又遇浪漫情怀的诗人,可惜当时诗人徐志摩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诗的前半部分写了诗人与徐志摩相牵手在康桥的回忆,但诗中又包含对两个人关系的无奈,从“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可以看出当时作者对两人的未来已看清了结果,相识、相遇、相恋却又与现实身份处境的无奈,不得不“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这也是对这段感情的最终结果的无奈表述。
2、这首诗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拟和刻画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有种对“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感叹,两人各自选定方向,各走各的路,但永远希望在心中不忘,其实人生中又有多少这样的情感“相伴身边的人未必是“心中的人”世间有许多无奈”。
人最终选择的是合适的人,未必是“心中的人”,有多少人在心底深深藏着一个人,直到生命的最终。
1931年《那一晚》发表后,徐志摩很快以《你去》一诗给予回应。所以《那一晚》是揭开她与徐志摩那一段隐秘的情感,真实、细腻,使其卷入了另一组家庭旋涡的情感表现得极其真切、崇高。
全诗分三节:第一段:柔缓舒放,像小夜曲,讲述两人深爱但理智地“分定方向”第二段:沉郁迷离,是狂想曲,深情回忆“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第三段:又见阳光,宛如轻快的行板,声、光、影、形幻化闪回、游移恍惚的奏鸣曲,希望“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知道这是梦想,但依然企盼相守。《那一晚》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人生最难说的是情感,也许相爱的人成了过客,而合适的人却能伴至终生。
农历三月十七是什么日子?
阴历三月十七是 公历:2016年4月23日星期六
"农历2016年三月十七日"查询信息如下:
公历:2016年4月23日星期六金牛座
农历:猴年 三月 十七日
四柱:丙申 壬辰 乙亥 节气: 生诞: 二十八宿:牛 甲子纳音:山头火 距今:还有3天
日本真的全国吃素进行哀悼?
关于这个谣言,我详细解释下成因及近年的发展。另附文简略介绍下日本食肉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相信通过这两个部分,可以彻底地破除这个谣言。
【谣言之始】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吴县陆坦、休宁汪骏声声称在苏州承天寺疏通水井时,得到一个铁盒,里面装的是南宋遗民郑思肖的《心史》,并将之刊印。而最初得到的原本,则保留在明代遗民、孝廉陆履长的手中。
这本《心史》中有一首《元鞑攻日本败北歌》,其序说「日本即古倭也……彼近知大宋失国,举国茹素……」。这段文字在今日的崇祯刻本中都能见到(如图):
但《心史》这本书在当时已经证伪。同一时期的徐乾学(1631-1694)在《通鉴后编考异》中认定,这是当时海盐姚士粦的托名伪作,书中除常见国史野闻以外,多见讹误不实。
【谣言的变质】原本到了2000年后,《心史》此事和辩伪只会在学术界中更多见。但在2006年左右,出现了一本《帝国如风》。因为这本书写的挺好,所以看得人也很多,书中就提到了郑思肖的这首歌,说「宋遗民郑思肖听到元军败讯,仍旧大喜,作《元鞑攻日本败北歌》」……
于是在同一年开始,或因宋粉,或为日吹,就开始出现了新一轮的“崖山以后无中国”。这里我找了一个2008年的截图,不妨看看当时亲日者是怎样鼓吹的:
文中前几段都还好,可视为是宋粉的唯心主观,但最后这句「如今许多中国人已经不知道日本对中国的感情了」……亲日倾向几如司马昭之心,毕露无疑。
————————
【日本的简略食肉史】大多数人都知道「肉食禁止令」出现于675年4月17日的天武天皇诏,即「莫食牛马犬猿鸡之宍(肉),以外不在禁例,若有犯者罪之。」这个记载的时间远早于南宋灭亡(1279)。
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如果单纯以文献而言,日本吃素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因为《后汉书·东夷列传》的记载是「倭在韩东南大海中……气温暖,冬夏生菜茹。无牛马虎豹羊鹊」。并且这种无分寒暑,生吃菜蔬的表现,直至德川幕府时期都还有保留,而今日本影视剧也有这样的表现,如图:
如今的考古证明,日本早期没有家畜饲养的意识,对于肉食,基本上是逮到什么吃什么。除了鹿和猪,像熊、猴、狐、兔、鲸等动物都有兽骨出土。到中国汉晋时期,日本才从中国这边引进了猪种,称为“弥生猪(弥生ブタ)”,初期非常少见。而牛马等大型家畜,则不具备大量饲养的条件。
到雄略天皇(418-479)年时,据《日本书纪》记载是「……置宍人部降问群臣……膳臣长野能作宍膾(肉脍)」。这证明当时日本还没出现完善的肉类烹饪技艺。但这时对鹿和猪的狩猎被称为「薬猟(药猎)」,就是肉食作为药物进补,所以才有宍人部。
随着中国南北朝(420-579)的佛教兴盛,在传到日本的同时,也传入了脍灸「なます或焙った肉」,就是小火慢烤的肉干,据称口感甚美。可这时日本上层因佛教就已出现对肉类的争论,也有禁止事件的发生。直至公元675年的肉食禁止令(鹿/猪不禁),再加上此后圣武天皇彻底信了佛教的邪,经常从民间购买私畜放生(比如猪)……不过这些禁令更多针对的是贵族阶层,而非是平民,所以吃肉这种事也还是有一些的。大概也是因为这种禁令,马肉才开始被称为樱花(桜肉),而猪肉则称为牡丹,鹿肉则是枫叶,这只是涉及贵族间的对暗号、偷偷吃。
更重要的是,在南宋时期,日本有一部《粉河寺缘起绘卷》,记述了12世纪末期,日本民间猎人根据脍灸制作鹿肉脯的模样,如图:
再之后,如日本战国末期至江户时代,近海捕鲸逐渐兴起,所谓不杀生和吃斋,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这张不敢放大图,看个大概吧,抱歉):
不过倒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除了此后禁令的严格、佛教理念的兴盛,禁止肉食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于肉类烹饪技艺的消失。下图是江户时期的「奥州凶歳飢民牛馬を喰う図」,饥民直接上嘴啃,这什么概念?
诸如此类,都可以看出日本的肉食禁止在历代发展并不完整、因此,所谓的“大宋失国,举国茹素”也因此成了无稽之谈。
日军对八路军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
《亮剑》中,日军对八路军国军的进行残酷扫荡,同时期的国军在做什么?
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问题。
《亮剑》第七集给出这样一个片头作为时代背景。很明显,这一场大扫荡,就是发生在1942年年底。
不过,还有一个明显错乱的时间点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是在这个时间前发生的。如图所示
这里的时间错乱,明显是电视剧剧组不认真造成的穿帮。《亮剑》作为经典抗战剧,有很多穿帮,但大都无伤大雅,还好,这两件事,基本符合历史事实。
真实历史中,日军上规模的大扫荡,针对晋东南的129师(剧中还专门把李云龙发配到晋西北,乱搞)的主要是1939年夏晋东南“扫荡’、1940年对百团大战的报复“扫荡”、1942年日军华北大“扫荡”等。剧中讲的这个时间点,不同于1940年的百团大战报复大扫荡,因为那时发生了有名的关家垴战斗,对应亮剑中的李家坡战斗。这一次大扫荡,则是1942年大扫荡。
那么,在《亮剑》小说中,这个大扫荡又是怎么回事呢?小说中,第一章讲了李家坡战斗,第二章大扫荡就开始了。原句是这样说的:
到了1941年,中国军队内部的磨擦战趋于平静,又轮到日军的日子不好过了,作为日军战略后方的华北地区似乎乱了套,早已脱离了正面战场的八路军再也不打算组织一两场正规战役,而是化整为零消失在广袤的平原和连绵的崇山峻岭之中,崇尚主力决战的日本陆军失去了对手,又时时处在对手的包围之中,一向被正规军所看不起的游击战之威力渐渐显露出来。日军华北派遣军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倾其兵力开始了五一大扫荡。这个历史上有个真实的五一大扫荡,不过发生在晋察冀军区的冀中军区。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纠集日伪军五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出动坦克、装甲车几百辆,由其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对我冀中军民发动了空前残酷、空前野蛮的“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
左权将军的牺牲,就发生在1942年五月,不过地点不在冀中,而是在山西晋中的辽县(后来改名为左权县)。
所以,根据小说中和历史中的记录,基本上可以把大扫荡的时间定在1942年五月。
冀中军区的五一大扫荡,仅仅是一个多月的时间,日军在冀中建立了1700多个据点,把冀中军区分割为2600个区域,冀中军区基本上就完了。冀中军区有多位军分区司令和团长战士,总减员达到16800多人,而抗日群众被杀被捕也超过了5万多人。最强时控制22个县,拥有6.3万兵力的冀中军区,最后只有2万多人撤入了晋西北。
也就是这时候,李云龙带着他的夜壶脑袋到了晋西北,和丁伟、孔杰成了铁三角。而楚云飞也是这一章才出场的。
在八路军承受空前强大的大扫荡时,国军在做什么呢?
先说敌后战场,用冈村宁次的话来说,"我就任时的形势是,对辖区内重庆系军队的作战已大致结束,但周围几乎到处都有共军活动"。就是说,到1942年,国军的敌后根据地基本全部丢失了。这些根据地是如何丢失的呢?国民党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的军队鼎盛时期达 到 100万人, 但不断遭到失败 ,先后丢失中条山 、河北 、山东等重要抗日根据地 ,大批军队投敌后充当伪军 。 1943年 8月以后 ,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仅剩下大别山等少数抗日根据地 。
国民党军队打着“曲线救国”的旗号大量投降日军当伪军,最多时达到 50 万人 ,将领 50多人, 包括庞炳勋、孙殿英 、孙良诚、吴化文等。由于沦陷区的国民党军队大规模投敌, 伪军总数由 1941年的 35 万人迅速增加到 1943年的 80万人 。
国民党的敌后根据地的丢失,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条:
第一,国民党长期搞独裁和腐败,不得人心,最终被敌后人民所抛弃。
第二,国民党军队不会打游击战,还非常热衷搞中央军地方军的争斗,对日军恐惧心理十分严重。
第三,国民党军队敌后战场的主要任务被规定为防共为主,抗日为辅。
就这样,国民党的敌后游击队,在与地方军、八路军和人民的斗争中出局了。当日本华北驻屯军对冀中军区进行五一大扫荡时,华北平原已经没有一只国民党军队可以对八路军进行直接支持了。
再看统一战线,国军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成了日军的友军。从统一战线角度看,即便是国军在华北有军队,也不可能支援八路军,反而有可能配合日军行动,乘机把转移中的冀中军区残部全部消灭。
历史上,国军在抗战中对八路军进行了三次反共高潮。
第一次反共高潮,发生在1939年春至1940年,当时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和五届六中全会把限制八路军攻击八路军作为了自己的基本政策。如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提出了“宁伪化,不赤化”,“宁亡于日,不亡于共”,“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等反动口号,并且制造了“太河惨案”、“雪野事件”、“淄河事件”等一系列反共磨擦事件。与此同时,国民党胡宗南部也不断对陕甘宁边区进行蚕食鲸吞。
第二次反共高潮,发生在1940年年底到1941年1月,标志性事件是新四军军部9000多人被国军八万重兵围攻全军覆没,这就是皖南事变。
第三次反共高潮,发生在1943年,主要原因在于,二战形势已经明朗,而苏联解散了第三国际。这一次,胡宗南预备撤出对付日军的主力,对陕北根据地进行九路闪击。最终,军事计划泄露,蒋介石遭到了国内外一致发对,不得不罢手。
综上,1942年那个时间点上,国军根本不可能帮助冀中军区反扫荡,极有可能与日军配合,共同夹击八路军。
幸好,国军主力远在大西南后方,没有这个机会。
最后说国军这一年的军事行动。1942年,美国刚刚对日宣战,在亚太战场上,日军实力扩张到了最大,此时的国民党军队,一听说美国参战,就起了“坐等胜利”的心思,开始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大肆腐败和搜刮民财。
2月16日,中国远征军跨出国门,出征缅甸对日作战。这场战争,是国民党军队的主动出击,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英美军作战,从而获得美国对华的军事援助。但是事实上,这次远征,中国军队始终被英军坑,唯一的收获是孙立人所部撤入印度,形成了后来的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一年的5月-9月,日军在中国战场实施以战养战的浙赣会战。浙赣会战的发动理由非常搞笑,4月杜立特率领的美国特别飞行中队16架B25中型轰炸机对日本多座城市进行大轰炸,日本天皇十分恼火,怀疑这些飞机以浙江的衢州机场为补给地,对浙江江西两省进行报复性攻击。
就是说,在1942年国军的两场战役,实际上都是由美国挑起的,远征军是应美国邀请去作战,浙赣会战则是因为美国对日轰炸而遭到的报复。
可以想象,如果国民党趁英美日德打成乱麻,始终按兵不动,趁机做大,日军也会和国军相安无事的。
所以,当日军在华北进行大扫荡时,国军既没有意愿支援,也没有能力支援,美国都参战了,坐等胜利才是王道!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42年以后,国军基本上没有取得过像样的战果。
1895年提出的割地是指?
1895年提出的割地的是《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六日后,俄国、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要求日本归还辽东。10月19日,日本与三国达成协议:日本归还辽东予中国,而清廷要付出三千万两白银作为赔偿。11月16日,清廷赎回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