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婚礼流程,异国婚礼祝福?
西方婚礼流程,异国婚礼祝福?
1. 异国婚礼祝福可以表达祝福和祝福夫妻幸福,但是应该根据该国的文化和习俗来选择恰当的祝福说法。2. 例如,在印度,祝福夫妻百年好合和婚礼圆满等是很受欢迎的说法;在中国,祝愿新人早生贵子和幸福美满是颇受欢迎的;在西方国家,例如美国和英国,新人会受到来自家庭和朋友的祝福,也可以选择一些现代的贺卡和礼物来表达祝愿。3. 总之,在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下,应该注意灵活选择适当的祝福语言,希望新人可以感受到来自家庭和朋友的真心祝福。
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时发生了什么?
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在奥匈帝国治下的波黑首府萨拉热窝,刺杀了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而幕后则是源自沙皇俄国的泛斯拉夫民族主义,引爆了巴尔干地区这个世人皆知的“火药桶”。
巴尔干问题的起源,要追溯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亡东罗马帝国,并陆续征服巴尔干信仰基督教的诸民族,对他们的奴役持续了数百年。
十九世纪后,巴尔干各民族纷纷试图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摆脱民族和宗教的双重压迫。1821年的希腊独立战争,打响了反抗土耳其人统治的第一枪,在英、法、俄三大欧洲列强的集体支持下,希腊人民历时八年苦战,取得民族独立,也让巴尔干其他民族深受鼓舞和响应,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崩溃瓦解。
1830年,希腊最终取得独立。从东罗马帝国灭亡起,信奉东正教的沙皇俄国就自命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称“第三罗马”。历代沙皇的夙愿,都是为基督教世界收复被土耳其人改称为“伊斯坦布尔”的君堡,建立斯拉夫人的新罗马帝国。然而,面对俄国的扩张野心,英国和法国不惜联手,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1855年)中大败俄国,一度斩断了北极熊伸向巴尔干半岛的利爪。
因此,迫于英法压力,一时无法赤膊上阵的沙俄,遂改为采取代理人策略,在巴尔干地区掀起泛斯达夫主义浪潮,历时数十年之功,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黑山、阿尔巴尼亚等一个个巴尔干民族国家纷纷取得独立,俄国人也被巴尔干民族视为救星。
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后,当普鲁士实现了北德意志各邦国的统一,打造了一个新兴的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从此被排除于德意志的奥地利(奥匈)帝国,也丧失了足以争霸欧洲的一流列强的地位,更由于自身内部矛盾重重,对于对外殖民扩张,并无太大欲望和动力。
历史上曾经是“天主教保护者”“欧洲之盾”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奥匈)帝国,对那些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民族的独立运动,非但不曾伸出援手,反而因为畏惧沙俄的强大,和英国人一样扮演着竭力拖俄国人后腿的角色,因此也站在了斯拉夫民族主义的对立面。
同时,法国基于对德国复仇的强力欲望,迅速和俄国拉近关系,结成反德联盟,导致了“铁血首相”俾斯麦苦心孤诣建立的德奥俄三皇同盟的破裂的破产。
1878年《柏林条约》,奥匈帝国和俄国达成妥协,在认可俄国策动的巴尔干各国独立的同时,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即波黑)两地划为自己的“托管地区”,实质上是两大帝国的缓冲地带。而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一直期望将波黑、黑山、阿尔巴尼亚都合并,实现建立“大塞尔维亚”的梦想,更进一步将奥匈帝国直辖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区也吞并,建立一个“全体南斯拉夫人的统一国家”。
然而,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都是和奥地利人信仰相同的天主教民族。这两个地区,自中世纪以来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传统属地,当地民族对哈布斯堡家族的支持度,甚至高于匈牙利的马扎儿人和波西米亚的捷克人,对奥匈帝国来说,等同于其绝不可分割的核心领土。
1908年,奥匈帝国宣布将统治了三十年的波黑地区正式并入帝国版图,也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举国公愤,俄国一度要支持塞尔维亚开战,但因此之前日俄战争(1905年)的失败,元气未复,在德国人的最后通牒下被迫让步。
从此,德国人支持的奥匈,俄国人支持的塞尔维亚,没有了缓冲区而直接接壤的两国,令巴尔干地区成为一触即发的大号火药桶。
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在俄国支持下,巴尔干各国(希腊、塞尔维亚、黑山、保加利亚)打垮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瓜分了所剩的绝大部分欧洲领土。然而,为了防止塞尔维亚趁机势力大增,在奥匈帝国的坚持下,土耳其人割让的阿尔巴尼亚地区独立为新国家,而不是和塞尔维亚合并。这更雪上加霜地加剧了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的刻骨仇恨。
因此,当1914年6月28日,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视察萨拉热窝这个新进病入帝国版图的波黑首府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视为形同开战的公然挑衅,由一名青年学生普林西普执行了对皇储夫妇的暗杀。当奥匈帝国发出最后通牒,欲藉此案件迫使塞尔维亚屈服时,被背后有传统友好国家沙皇俄国,以及俄国人的盟友法国人这两大列强支持的塞尔维亚人断然拒绝。
奥匈和塞尔维亚开战后,俄法两国发动战争总动员,之后德国和英国相继参战,以同盟国(德国、奥匈、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和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为两大阵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同盟国联军在东线战场一度大获全胜,俄国割让从白俄罗斯到乌克兰的大片土地,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都被打成了流亡政府。奥匈帝国也达到了历史最大版图。
然而随着美国参加协约国,德国国内爆发革命,一战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后,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塞尔维亚人趁机将他们梦寐以求的波黑、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区尽数吞并,建立了梦想中的南斯拉夫王国。
萨拉热窝事件的暗杀者普林西普也被南斯拉夫政府视为其“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献身”的民族英雄。刺杀事件发生的大桥被更名为“普林西普桥”。
然而,“南斯拉夫”这个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各异的新生国度,正如已经成为废墟的奥匈帝国一样,是背离民族国家原则的人为捏合产物,持续的七十余年里内部矛盾重重,最终在冷战结束后,彻底分离。
波黑独立后,也重新将“普林西普桥”更名为奥匈帝国统治时期“斐迪南桥”,并拆毁了纪念普林西普的相关建筑物。与之一同变成历史的,还有持续数百年的泛斯拉夫主义梦想,唏嘘一叹。
洛兰充满诗意的写实油画作品?
关于古典主义这一艺术流派,编者在此之前已为大家推荐并带领大家欣赏了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普桑的艺术人生及其艺术风格。在此继续为大家讲解与普桑同时代并且是同乡的另一位古典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洛兰,
确定法兰西特定审美趣味和基本原则的除了普桑外,还有一位与他同样一辈子生活在罗马的法国画家——洛兰。尽管他们的作品具有外表的相似,但观念相异,不过他们的总的目标却是一致的——恢复古代艺术的庄严,赋予大自然以崇高和永恒。洛兰(Claude Lorrain,1600—1682年)原名克劳德·热莱(Claude Gellee),出生在洛林省的南锡的夏马涅村。因他最初在画上签名“洛林人”(Lorrain)而从此被人称作洛兰。洛兰自小就成为孤儿,靠自己的劳动所得糊口,所以他没受过什么教育,但这样也使他可以无拘无束地去闯荡江湖。他13岁就遂一批厨师来到意大利,现是在一家糕饼店当学徒,后来到罗马一位名叫阿戈斯蒂诺·塔西的画家家里当仆人,为画家洗画笔、调颜料,做些家务,才与绘画发生关系。在这期间他逐步爱上了绘画,并决心成为画家。1627年他取道里昂和马赛重返罗马,在那儿一直住到16825年去世都没有离开过。洛兰和普桑是同乡,但他们却很少有相似的地方。普桑理智而有学问,洛兰却性情豪放几乎大字不识;普桑不仅画风景也画人物,而洛兰却终生从事风景创作;普桑的作品结构严谨、造型准确,洛兰的作品则辉煌而充满诗意;普桑主要靠自己的理想作画,而洛兰则常常在面对自然的写生中来完善理想。有人说在普桑面前,罗兰只能算是一个花匠。因为普桑的作品内涵丰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而洛兰只注重表面的效果。其实这是没有真正理解罗兰艺术的价值所在,二人之间表面的差异和表面的相似,都不能成为人们判断时的标准。当时,风景画这一画种已从罗马扩展向欧洲各地,在17世纪的欧洲成为一个独立的行当,许多艺术家以画风景名噪一时。终生住在罗马的洛兰不仅熟悉罗马风景画家的成就,也了解了弗兰德斯画派的各种经验,同时对流行的卡拉瓦乔画派的作画方法也深有认识。这样,洛兰就可以在一个广泛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方向。尽管他与同乡普桑的关系不是太好(因订户的竞争),但他却很欣赏普桑的追求。不过他并没有去模仿普桑,而是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当时风行一时,成为罗马王公贵族争购的对象。据传记家巴尔迪努亚的回忆说,“除非是亲王、高级神甫,或由他们推荐并肯出重金,长时间等待的人,谁也别想买到洛兰的画。”正是由于他的努力,风景画不仅成为一门崇高而学问高深的艺术,而且还为以后的画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乌利西斯将克莉赛斯交还其父》《圣保罗登舟》《希巴王国皇后乘船的海港》克劳德·洛兰在意大利度过平静的一生,其画同其人一样平和明朗。他的风景画创作由初期的讲究传统迅即转入极富活力的北欧风格。由于他久居罗马没有为法国学院画风浸染,使他的风景画能与普桑的作品一脉相承。他革新古典风景画,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思想相结合,开创了以表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为主的新风格。他的作品充分显示了画家对光线的高度敏感,加之注入人物细腻的描绘,使中年时期的画风到达澄净与和谐的境界;晚年则更有个性,物体造型刻意拉长,色彩带有银色光芒,流露出神秘且严肃的气氛。他的风景画中开阔的海平线总给天空留出巨大位置,近景则总是带有罗马式建筑、船只、人物的逆光海滨。《克娄巴特拉在塔尔斯登岸》、《乌利西斯将克莉赛斯交还其父》、《圣保罗登舟》等都以海空一色,宁静优美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有舞者的风景》这件作品是克洛德.洛兰的一件著名的风景画作品,这件作品以风景为中心,人物只是点缀。画面地平线压得很低,从天际放射出光芒,河水滋养着农田,两岸古木参天,背光处浓阴馥郁,芳草留香,在天空逆光的照射下,更衬托出天水的光明。休息的农人们在河岸上欢快地舞蹈嬉戏,这些点缀性的人物,使画面深远辽阔。由于舞者的欢乐而使宁静的大自然充满生命的活力,实在是一首田园抒情诗篇。虽然洛兰与普桑一样,在风景画中常常借助于一些历史的、神话的和宗教的题材,但是他比普桑更进一步地把这些题材置于次要地位。《克娄巴特拉女王登岸塔尔苏斯》此画约作于1642年,这是洛兰极盛时期的作品。此画有119×148厘米大,作于画布上,现藏巴黎卢浮宫。克娄巴特拉是埃及马其顿王朝末期著名的埃及女王。历史学家普卢塔克说她长得妩媚诱人,性格坚毅,说话的声音象"多弦的乐器"一样悦耳。关于她的政治生涯,是历史上常被戏剧与文学采用的题材。克娄巴特拉曾借罗马军队恢复了王位,利用其色相使凯撒为其重建马其顿王朝的领土,打败托勒密十三世的反对党,并与罗马联合掌政。凯撒被刺不久,罗马首领安东尼拟远征波斯,克娄巴特拉便使出浑身解数让安东尼就范。她听到安东尼要与她共商大事,便带着丰盛的礼物前往小亚细亚的塔尔苏斯(土耳其境)城。安东尼一见倾心,遂放弃进攻波斯的战争,跟她一起回到亚历山大里亚。这幅画上描绘的情景,即是克娄巴特拉登岸塔尔苏斯时的一刻。穿蓝衣的克娄巴特拉,在女官与侍臣们的护拥下走上安东尼的驻地,穿红色披风的安东尼急忙前来迎接。两人初次见面,目光急剧交递,显出惊喜的神情。不过,这些人物在风景画上的位置极小,画家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沐浴在落日余辉中的港湾,是那样富有诗意。晚霞照射在左角只现一个局部的帆船上,古罗马的建筑雄姿与海水的柔情又是那样合拍,令观者读后几乎陶醉了。这纯粹是一种理想化风景,它使欣赏者陷入一种怀旧的感情之中。《欧罗巴》洛兰这位得天独厚的法国风景画家,自从被法王路易十四命为凡尔赛宫作画以后,连他的画室也成了欧洲名流们光顾的场所了。洛兰的平步青云确乎是他的人生一大侥幸。他的财富也随着荣誉而来,当时他的画的要价,开口便是百金。据为他作传记的德国画家兼雕刻家桑德拉尔的回忆:尽管洛兰连签名也不会,笔体笨拙,一时一个样, 一看便知是个文化不高的人,但面对这种突然的富贵机运,他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一直同两个从洛林家乡接来的侄儿生活在一起。1651年,他收养了一个名叫阿涅丝的私生子作为他的女儿。死后在留下的遗嘱中,也没有忘掉他的侄儿、他的家庭以及教区老乡的知亲好友。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艺术家,始终能保持善良朴素的品质,也为后人所传诵。他的那些带典故的风景画,都是在个人风格成熟时期所创作的,而且画面越来越充满舞台般的戏剧性特征。比如他于1648年取自圣经题材的一幅《以撒与利百加的婚礼》(也称《磨坊》,现藏伦敦国立画廊)。1647年的一幅题材取自罗马神话的《奥德修斯将克律塞伊斯送还她的父亲》(现藏巴黎卢浮宫)等,就是这一时期的画例。这里的一幅《欧罗巴》,创作日期较晚,画风虽属于这一时期,而完成时已在他的晚年了。风景展现在一个海湾老乡,除了旷野与海滩外,没有任何建筑物,仅海口处有一古时残留的碉堡,海上有数艘清晰可见的帆船。这种景色和洛兰的其他风景画相似。理想化成分较多。神话欧罗巴被劫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块美丽如画的海滩旁的中景上。这里有几头被放牧的牛,欧罗巴与一群少女好奇地围住一头白牛,欧罗巴已坐到牛背上。左边树丛里有几个牧人在弹琴休憩。人物依然画得很小,在整个风景中不甚显目,至多是一种点缀而已,油画的主调仍是自然景色的抒情因素。欧罗巴是神话中所说的、腓尼基王阿革诺耳的女儿,一次与其姐妹卡德摩斯等人去野外郊游,见到一头美丽的白牛,她便好奇地骑上这头白牛背上。岂知白牛是天神宙斯的化身,因见欧罗巴美丽,才变成白牛诓她到牛背上,并把她劫持到克里特岛, 最后与她生下了弥诺斯。这幅画在光色技法上有特殊的表现意义。他的光色处理一直是后人崇敬的技法,英国风景画大师透纳就非常钦慕他。所以间接地看洛兰的画风,他还是法国印象主义在光色画法上的先驱者。《帕里斯的评判》《 帕里斯的评判》是画家的一幅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风景画。画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希腊神话故事:希腊英雄珀琉斯同海洋女神忒提斯举行婚礼时,除纷争女神厄里斯外,奥林匹斯山的众神都被邀请前来参加。纷争女神怀恨在心把一个金苹果仍在了欢快的客人中间,上面写道:“送给最美丽的女人。” 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阿西娜、爱神阿佛洛狄忒都想得到金苹果,为此争吵不休,最后她们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作裁决。为了得到金苹果三位女神都向帕里斯许下最好的承诺:赫拉答应让他成为一个国王;阿西娜保证让他成为最聪明的人;阿佛洛狄忒则承诺让他娶到希腊最美丽的女人为妻,并向他描绘了斯巴达国王之妻海伦的美丽。最后,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爱神阿佛洛狄忒。然后在爱神的帮助下把海伦劫持到了特洛伊,嫁给了帕里斯。然而却因此引发出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帕里斯的评判》描绘的正是帕里斯评判的一瞬间。画面上帕里斯穿着红色的衣服,斜坐在一块岩石上,看着眼前三位女神的表演,伸出的右手,好像在指定发言的顺序。穿着红蓝衣裙的天后,正高举右手,向帕里斯陈述自己获得金苹果的理由和许诺,她显然是第一个发言的,很有先声夺人的气势。爱神阿佛洛狄忒牵着自己的孩子丘比特,静静地站在天后的身旁看着她发言,也在酝酿自己的说辞。她们的身后,智慧女神阿西娜正坐在石头上俯身系鞋带,有些没有把握或者欲退出角逐的样子。不过这幅画更吸引人的地方是,这些人物置身的美丽如画的风景。这是一片充满诗意的意大利田野风光。整个背景开阔高远。画面左边是一个回环的山崖,岩壁上长着小树,有水从山上流下,形成了美丽的瀑布。再前方是一棵长在高处的枝叶繁密的大树,它挡住了人们平视的目光,平衡了画面的空间感。右边是一片可以极目远眺的开阔地地,近处平坦的田野上,有几只吃草或卧在地上休息的绵羊。远处可以看到隐约的湖泊,更远方山水相连,高远的蓝天上白云悠悠。由于太阳余晖的笼罩,山崖、草地、树木的枝叶,远处的田野都呈现出金黄色,与蓝天白云互相映衬,把画面衬托得如梦如幻,美丽无比。画面上的景物处理极为精致、细腻,每一棵小树,每一座山以及树枝空隙间投射的阳光都安排得和谐、自然,充满灵动的激情,给人极为真实的感觉。这幅画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到整体的润色、构图以及光线的处理都可谓是上乘之作。克洛德·洛兰是位伟大的风景画大师,他把古典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风格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幅色彩细腻、光线柔和,抒情意味深厚的风景画杰作。他的风景画对后世影响极大,深刻地影响了一大批风景画画家。他画中的风景,甚至一度成了人们评判一片风景美丽与否的标准,许多富有人家也以他画中的风景为标准布置庭院。西方婚礼上为什么撒花瓣?
鲜花 一般很多为了达到画面的真实唯美感,都会选择真的花瓣,其中以红玫瑰的花瓣为主,或者是香槟色的玫瑰
中西方举办婚礼场所的不同?
中式婚礼和西式婚礼有哪些差别:
1、环境布置差异
中式婚礼一般会安排在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例如四合院式的中式酒店,婚礼布置也会很中式,新娘会身穿旗袍,婚礼现场通常都会张贴大幅红喜字,婚礼布置的风格也会偏向于喜庆的红色,还会设置天地桌等。
西式婚礼一般会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宴席摆在室外,或者是将婚礼仪式台也一起设置在室外。而宴会厅通常都提供附属衣帽间、新人更衣室,鸡尾酒接待区。在装饰方面比较随意,通常除了水晶吊灯和厚地毯,没有过多的大装饰。而在婚礼布置上,会选择比较多的创意来制作一些小装饰,烘托婚礼气氛。
2、婚宴差异
中式的宴菜品一般都是粤菜、上海菜、川菜、湘菜等菜系,在沿海地带可能会加上特有的海产。在配酒方面,一般会准备啤酒、红酒、白酒、果汁等酒水,而且在婚宴上新人要逐桌向宾客敬酒。
西式的宴菜品一般都是蛋糕、甜点、牛排等,当然,现在有的西式婚礼也有提供中餐。在配酒方面,一般会提供红酒和香槟,还有鸡尾酒。
3、气氛差异
中式婚礼一直是以喜庆、热闹、感动为主题。热闹的场面能充分照顾到新娘新郎以及双方亲友的个人情感,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意义的文化。
西式婚礼简洁、浪漫、神圣、感动。在牧师、亲朋见证下的肺腑誓言,让婚礼显得庄重而浪漫。西式婚礼更注重结婚当事人的感受。
4、习俗差异
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中,红色是新人结婚礼服的标志性颜色,代表着吉祥和喜庆,也是最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婚礼的颜色。礼服的样式就千差万别了,新人可以选择汉服、唐装、凤冠霞帔、秀禾服、旗袍等,但共同点都是尚红色。
西方婚礼中,新娘穿白色婚纱,西方人认为,新娘婚纱的白色象征着纯洁和忠贞。白婚纱始于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礼,之后风靡世界。至于新郎的礼服,则为绅士黑色燕尾服,配灰马甲、白衬衫,灰或黑色带条纹长裤,浆硬下翻领,灰领带,黑皮鞋。不过也有的西方青年,有意打破传统,不再仅限于教堂办婚礼,也会选择去野外,如湖边、城堡举办简朴婚礼,不穿白婚纱,而是自己亲自设计、制作的其他颜色的婚装。
中式婚礼一般和婚宴结合在一起,选择在新郎家里或酒楼、饭店举行。通常新郎家会租用车队,迎接新娘。婚礼上,尽管新人穿西式的婚服,但旧传统礼俗,如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给父母敬茶等是不可缺少的。新人家里还会布置一新,新房、新被褥,连新人的用品也必须是新的,总之,一切都是要新的,代表着新人的新生活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