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日历,你是从哪一个方面或者哪一个现象觉得二十四节气好神奇的?
大暑日历,你是从哪一个方面或者哪一个现象觉得二十四节气好神奇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首二十四节气诗,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但对二十四节气的神奇之处,可能跟我一样不大清楚。
今天眼看着全国各地拉响高温预警,多地气温持续突破39°C 40°C,陷入烘烤中的现代人民不得不感慨,中国二十四节气有大智慧,在气象界,它甚至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在流年往复的千百年里,中国古代人民过着比四季更精致的二十四节气,预兆着夏雨冬雪,物候的乐事,感知着自然细微的时刻。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友人惊呼它为中国的“第五大智慧”。
可是,此前二十四节气申遗之路多遇坎坷。
最大的难点是,
如何把二十四节气丰富的文化内涵给外国人讲明白。
而这次,申报材料中的那二十四幅节气图,为申遗的成功加大了筹码。去年,妈妈给我买了一套《故宫里的二十四节气》,我如获至宝,认认真真读了一遍,原来二十四节气里隐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奥秘。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可长了,它的年龄有两千多岁,最早的节气只有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后来人们根据降雨降雪的规律、光照的时间长短、天气的温度变化等,总结推理成二十四个节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还有科学依据,书上说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转的位置变化来计算的,转一圈正好是一年,每转15度一个节气,360÷15=24,正好是24个节气。啊哈,古代的人也太聪明了吧!
二十四节气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就拿立夏来说,具体分为三侯,初侯蝼蝈开始鸣叫,二候蚯蚓爬出地面,三侯王瓜开始攀着其他植物向上生长。立夏也意味着所有的植物开始飞快地生长了,一天不见就发现大变样了。
其实,我觉得二十四节气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是我们的祖先们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这也告诉我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要做一个爱学习、勤动脑的有心人。
怎么区分农历和阴历?
农历和阴历的区别
1、阴历是农历,但农历不仅是阴历。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农历是阴阳合历,其中包括象这样“八月十五月亮圆”表示的以月亮周期记录的阴历。也包括“清明节”这样按“节气”来表达的、总在每年的4月5日这样的太阳历。
所以,经常会在日历上看到“农历七月初七,大暑第九日”这样的表示,前面的七月初七是农历中的阴历表示法,而大暑第九日则是农历中的阳历表示法。
2、从字面上理解,阳历是“太阳历”的简称。农历分为阴历和阳历就是这样的表示。但自从采用西方的“公元历法”,现在的阳历就基本上专门来表示也是“太阳历”的“公元历”。这主要跟我们的习惯有关。因为作为中国日期记录及节日的大部分,都是按照农历中的阴历来定义的。比如“除夕”就是腊月三十,年就是正月初一。端午节等等都如此。而用农历中的阳历来表示的好象只有一个算不上节日的“清明节”。农历中的阳历就是24节气,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说起来,农历中的阳历倒更能代表“农历”这个称谓。
阴历是农历吗
阴历:又称太阴历。他以月亮的圆缺决定一个月时间的长度,月份和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周期(四季寒暑)无关,年的长度只是月的整数倍。月亮盈亏周期为29.5306日(29日12时44分3秒),称为一个朔望月。由于历法规定月必须是整日数,这样一年中有些月份是29天,有些月份是30天,以此调整历法月的平均时长与月亮的盈亏周期相一致。
农历:又称旧历,是阴阳历的一种,过去误称阴历。由于在我国已使用很多年代,所以习惯上叫阴历。它的特点是:既重视月亮的圆缺变化,又照顾一年中的四季寒暑。为了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在历法中协调起来,采用“19年7闰法”,即在19年中分别有7年分别增加一个月(闰月),其他年份仍为12个月。一年有13个月的又称为闰年,全年383~385日;一年有12月的又称平年,全年353~355日。这种置闰历法的精度相当高。这种历法又根据太阳在黄道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便于农事。其缺点是平年和闰年日数相交。
2021年武汉最热的时间?
做为在武汉居住了几年的人可以告诉你,2021年武汉最热的就是7月份,每天几乎都是36度到39度,最高可达40度以上。不过相比往年,今年的夏天热的时间并不算多。武汉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这里雨水充裕,同时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天热的要命,冬天又十分阴冷。夏天不但热,时间还特别长,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超过60度,真的走在街上,感觉好像走在锅子上,被烤着一样,武汉的夏天长达135天左右,所以即使是九月份也会热需要穿短袖。
是多长时间?
民间谚语,猴年马月,怎么理解?是多长时间?
回答
首先,从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农历干支纪年法”猴年马月“的由来说起。其中此说法与天干没有关系,这是12地支中的,猴和马。
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求财望喜,出行五行八卦运用,择日破占,都会应用到“猴年马月”地支上。
猴年,12地支中的第八位,一年月相之中的第六月,已过猴年腊月三十到下一个轮回是12年,所以猴年说的最长时间是12年。
马月,12月相中的第五位,五月是马月,月建为“午”。属相为“马”。“马”月最长轮回时间是12个月。
“猴年马月”词语,标准的时间约定为12年12个月。
主要解释表示为;
对所说的事前景判断未可知?
对未来的结果无法预料?
也可以泛指未来的岁月?
我的回答正确与否,请友友们阅读讨论关注最好!
🙏🙏🌹🌹
🌾🎄🌴🐫
人们常说的阴历农历阳历公历如何区分?
人们常说的阴历、农历、阳历、公历如何区分?这个其实明白使用用途就很好区分了,请听方见慢慢道来。
一.阴历:阴历是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这种计时法最重要的就是方便,在古代计时不方便的环境下,抬头看下月亮便能知道现在是哪一天,比如“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月亮最圆那天一般就是十五或者十六了。
阴历对于航海和捕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能通过月亮不同时期的样子来判断潮汐的状况,当然还有女人的“大姨妈”,这可是延续子孙的大事。现在按照阴历来过的节日有端午节(五月初五)、中秋节(八月十五)、除夕(十二月三十)等。
二.现代阳历与中国阳历1.现代阳历:现在俗称的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又叫太阳历。以太阳为观察对象的历法,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像现在的元旦节(1月1日)、劳动节(5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等就是按照阳历来算的。这种历法在全世界都运用的比较普遍,所以也叫公历。
2.中国阳历:前面说过,以太阳为观察对象的历法,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我们常说的“二十四节气”便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制定出来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再结合十二月建,便形成了年的模型。
“二十四节气”的意义除了知寒暖、时令,最大的贡献便是对农事的指导,通过对天地的观察,总结出了一套最合适的农耕规律。
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三.农历:农历也叫阴阳合历,是指由阴历结合二十四节气(也叫干支历,为中国的阳历)相结合的历法。为什么要结合呢?前面说过,阴历方便观察时间,而“二十四节气”合适观察时令,能指导农事,这在农耕时代可是生存之根本,意义非常重大。但是因为平年为12个月,其中6个大月有30天;剩余6个小月各为29天;加起来全年一共354天。这比太阳年(365.2422天)要少约10天21小时。如果一直这么下去,17年后我们就得在夏天过春节了。所以每隔几年就要闰一个月来进行调整。
所以农历是综合来看的,阴历加上“二十四节气”才是一套完整的历法。
为了更清晰的解答这个问题,方见用了一张电脑上常见的历法图进行了分别标记,若还是有不明白的朋友,可以在下方留言,方见尽力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