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最美证婚词怎么说,民国年代的婚姻观是怎么样的呢
民国最美证婚词怎么说,民国年代的婚姻观是怎么样的呢?
1民国时期的婚姻观五花八门,本文用民国时期6个名人的婚姻观与婚姻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追求自由真爱的徐志摩
对于徐志摩而言, 永远是爱情至上, 永远不顾一切的追求真爱,追求他所理解的自由。 这个浪漫的诗人在其 35 年的短暂生命中, 为自己心爱的女人写下了无数的诗歌与情书, 这些优美的文字也为世人窥见他的婚姻爱情留下了一些见证。 被康桥(就是如今的剑桥)美景所孕育与开窍了诗性的徐志摩一生为情所困, 也为情所累。 他仅仅是个浪漫的诗人, 并不过多的过问政治, 他的诗歌奠定了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诗人的一生是追求自由追求真爱的一生。 那个年代的人大都是包办婚姻,很多留学生回来则是纷纷解除旧婚姻, 另寻佳偶。 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变迁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离婚日益自由。
1918 年胡适在某次演讲中说:“近来的留学生吸了一点文明空气, 回国后第一件事便是离婚。”徐志摩也不例外, 开始与张幼仪的婚姻也是为世人所赞叹与羡慕的。 张幼仪虽是位旧式女子, 然而温柔贤惠, 颇识大体。 但是在英国认识林徽因后, 徐志摩便打算追求自己的真爱了。 他们平静的分手, 平静的各奔天涯。
徐志摩为爱而生, 为爱而死。 他与林徽因的恋情不过是柏拉图式的最终却是没有任何结果, 与陆小曼的婚姻却是纷纷扬, 成为当时的一大新闻。 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很无畏的勇气, 有一种很善良的纯真。 他与陆小曼的结合可以说是双方都顶着巨大的父母压力与社会舆论, 就是这样他仍然是前行的。 现存的六十五封 “致陆小曼” 的信中, 述说了诗人不尽的深情和对爱情的执着。 在婚姻中, 他对陆小曼的爱始终是炽烈与放纵的。 在爱情中, 他始终是善良与纯真的。
对婚姻, 徐志摩有着和爱情一样的理想。 在 1928年发表的《白郎宁夫人的情诗》一文中, 不止一次阐发他理想的婚姻观:一对夫妻的结合不但是渊源于纯粹的相爱, 不是肤浅的颠倒, 而是意识的心性的相知, 而且能使这部纯粹的过去建筑成一个永久的共同生活的基础, 在一个结婚的事实里阐发了不止一宗美的与高尚的德性, 那一对夫妻怕还不是人类社会一个永久的榜样与灵感 ? 徐志摩为胡适的 《醒世姻缘传考证》这部小说作长序《 < 醒世姻缘 >序》, 这篇序文中他有关夫妻关系 、婚姻与人生的醒悟的论述十分深刻与精辟。 他说:“事实上真正纯粹的好夫妻恐怕很近一个理想的假设, 类似狄府的家庭倒是真的有! 大多数家庭只是勉强过得去, 虽则在外表上尽有不少极象样的。 ……说到婚姻, 更不知多少人明知拖延一个不自然密切关系是等于慢性的谋杀与自杀, 但他们也懒得动, 照样听凭自然支配他们的命运。”
最后他不失风度与机智的提出了减少婚姻与男女纠纷的“妙方 ”, 以其中第一条普及心理生理常识和第四条离婚, 最具有超前意识, 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徐志摩对于婚姻的观点应该是爱情至上, 他所追求的是至纯至美的爱情, 他所爱的是可以与之心灵共鸣的人。 他是感性之人, 可以为了爱而不顾一切, 乃至牺牲他的一切。 对于追求爱、美与自由的徐志摩来说, 没有什么比爱的情感更具体、更深切、更具精神性与实践性。
二、主张男女平等的蔡元培
蔡元培(1868— 1940), 浙江绍兴人。 他一生清廉正直, 耿介拔俗。 他的“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对后世中国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同时, 他的“离经叛道, 混淆纲常”的婚恋观念也对后世的“男女平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他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 从“六礼”到中西合璧, 到婚姻自由平等。
1900年, 蔡元培主张男子死后女子可改嫁, 夫妇不合可以离婚。 并且在这一年, 他结合西方思潮与自身经历写出奠定其后来女权思想基础的《夫妻公约》, 调整了与包办妻子的关系。 他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还大胆自由恋爱, 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 第一位包办婚姻的妻子亡时, 他正当壮年, 提亲的媒人踏破家门。 对此, 蔡元培写下了一个征婚启事 , 上面列举了五个条件:第一, 天足(即不缠足);第二, 识字;第三, 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 如果丈夫先死, 妻子可以改嫁;第, 意见不和, 可以离婚。 这在当时无异于向封建陋俗开战。1901年, 蔡元培结识江西名门之后黄仲玉, 经过自由的接触,把知己朋友请到家中 , 开了个演说会 , 举行了简捷而新颖的婚礼。 婚后, 夫妻和睦。 1907年, 蔡元培开始了他 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 在德国 4年, 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 》, 书中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从改变妇女地位问题着手, 而改变中国社会。
蔡元培由最初具有传统思想的翰林学士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 这样的转变他的第二位妻子可谓功不可没。 黄仲玉出身书香门第, 天足, 识字, 精通书画, 知书达理,非常支持蔡元培的事业。 在其陪伴蔡元培 18年后不幸辞世,蔡元培极为悲伤写下《悼亡妻黄仲玉 》, 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无限追思。 54岁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日常事务繁多, 出于工作和家庭的需要, 蔡元培不得不再次续娶。
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而能成为研究助手。 他的两次征婚广告, 都很完全的体现了他对于婚姻爱情的看法。 这样他结识了第三任妻子周峻, 举行了完全现代文明式的婚礼。 周原来是他的学生, 一直景仰和热爱着蔡元培。 婚后, 周峻相夫教子, 陪伴了蔡元培最后的岁月。 他们之间的感情可见周峻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培则在上面题诗一首:惟卿第一能知我, 留取心痕永不磨。
三、追求婚姻自主的宋庆龄
在封建社会中, 受到迫害最重的就是女子。 她们不但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 还要受到种种迫害与不平等待遇———缠足、三从四德、一夫多妻、不准上学等等。 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妇女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她们渴望恋爱自由, 婚姻自由, 离婚自由。 宋庆龄就是把婚姻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新式女子。
宋庆龄 (1893 -1981), 广东文昌人, 政治家, 社会活动家。 她出身富裕家庭, 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 当年的她完全可以跟其他大对象一样过着上层社会的生活, 不过问时政, 然而年仅 22岁的宋庆龄却选择了比自己大 27岁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 。 她不顾家庭反对、社会舆论, 毅然与孙先生私奔, 在日本举行了简单而新式的婚礼。 并且本着男女平等原则, 共同签定了婚姻《誓约书》。
婚后, 两个人虽然一直是为了民族为了人民为了革命为了解放为了自由而四处辗转奔波, 但是两个人始终是站在一起的。 在孙先生为国事奔忙的同时, 宋庆龄坚定的站在他身边, 分担了其很多工作。 宋庆龄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 在《自述》中都曾坦言, 她对孙中山是从仰慕而逐渐产生爱意的。
四、坚守传统观念的辜鸿铭
辜鸿铭 (1857— 1928)福建同安人, 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九国语言, 学贯中西, 获文、理、工 13个博士学位。 辜鸿铭是个相当特别的人, 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怪才。他在国外长大, 接受了特别系统的西方教育, 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 他生活的那个时代, 人们已经纷纷起来反对封建遗留的一些落后传统与风俗了, 他却偏偏要维持着这些在现在人眼里看来腐朽落后的习俗———保守的衣着, 娶小脚妻子, 纳妾, 逛妓院。
辜鸿铭崇尚平等, 却又推崇纳妾制度。 他是个极重感情的人, 对于妻子也好, 以后所娶的两个小妾也罢, 都是一视同, 对她们都极好, 也很重视, 做到了终身不负。 而且辜鸿铭曾大胆放言:“纳妾制度不但合理, 而且是社会祥和家庭幸福的法宝。”对于婚姻的观点, 他还有著名的茶壶水杯论。 即男人是茶壶, 女人是水杯, 一个壶可以配若干杯子。
虽然他对于爱情婚姻的思想言论与当时进步的思想潮流恰恰相悖, 但他至少是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学人君子。
五、挣脱红尘的李叔同
李叔同即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1880 -1942), 天津人。 他是近代不可多得的艺术先驱, 现代佛门高僧,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 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 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 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这位早年就才华横溢的教育届先驱后来却出家为僧, 实在有点让人难以费解。
从现在留下的一些李叔同的遗作, 以及他的学生和朋友写的一些文章, 可见他的出家并非因为婚姻家庭的不幸, 反而觉得他的出家显得有点突然。 他的学生丰子恺的解释大抵是如此的:人的物质与精神满足后, 接着当然是灵魂的自由。也有人猜测是因为他不满当时社会的现状而又无力改变, 只能坠入空门。 李叔同的第一次婚姻, 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包办且无任何感情, 并非自己所能选择。 庆幸的是婚后还算和睦,这与徐志摩第一次婚姻的起初相仿。 生有三个儿子, 除长子早殇, 另两子均长大成人。
查阅现在所遗留下的一些资料, 也没有发现他有过激之举———如离婚等等。 离婚在当时很多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中很是流行, 他所发泄的也仅仅是有一段时间在上海寄情声色罢了。 他的人生态度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 所谓“父母在, 不远游”, 直到母亲死后, 李叔同才东渡日本求学。 感于当时风俗颓废, 民气不振, 即与许幻园、黄炎培等在租界外创设沪学会, 开办补习, 举行演说, 提倡移风易俗。当时流行国内的《祖国歌》就是他为沪学会补习撰写的。 此外他又编写了《文野婚姻新戏剧本》, 宣传男女婚姻自主的思想。文为心声, 这应该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 1907年的他, 终于追求了自己感情上的自由, 与一日本女人同居, 且感情笃厚。 就在他回国为国家效力的时候, 这个日本女人仍然相随左右直到其出家为僧。
李叔同为律宗传人, 一代高僧, 应该说他很有佛缘。 也许他对世俗的爱情婚姻看得较淡, 直至看破红尘, 抛弃一切, 出家为僧。 出家之后应该是比较逍遥自在的, 很多地方都有其游历的足迹。 其日籍夫人曾前往杭州劝说他还俗, 他都是避而不见的。 李叔同这样一位才子在这样一个事业处于顶峰的时候突然出家, 直到今天也是让人难以费解的, 流传至今的仍然是他为佛教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
六、相濡以沫的林徽因
林徽因(1904— 1955), 生于杭州, 福建闽侯人。 她出生名, 美丽如蝶, 学贯中西, 才情横溢, 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设计师;大学者胡适称她为“中国第一才女”;她既是诗人、作家, 又是教授、建筑学家, 并参与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不但风华迷倒众人, 学养深厚更表现在文学、艺术、建筑乃至于哲学思考。 林徽因早年在英国时, 曾经与徐志摩有过交往。 但是理性战胜了感性, 最后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与好友之子梁思成结为夫妇。
林梁两家是世交, 而且是门当户对, 徐家却是商家, 梁家自然是林父优先考虑的。 况且徐志摩不仅年龄比林徽音长好多, 更甚的是早有家室。 在林徽因的若干文章中, 从未有过一段关于自己爱情的论述。 对于自己的爱情观, 她一直保持着高傲的沉默。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 是暖, 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人们只能从她留下的诗中, 来猜测她的感情世界,来猜测她内心的爱意。 她和思成是相濡以沫、志同道合的伴侣, 和志摩是志趣契合的性情诗人, 和金岳霖是精神对话的知己。 作为一个女人, 她的一生是幸福美满的。
民国名人间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关系?
简单的说,如果仔细的刨一刨祖坟,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其实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很多的名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于“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在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所导致的。中国古代的“高门望族”因为其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的优势出产名人的概率相对“寒门”要高出不少,两个“名门望族”之间的联姻,又将两个家族的名人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出现了“名人”与“名人”做亲戚的现象。
下面土鳖君就给诸位看官盘几个,您绝对意想不到的名人关系。
壹丨“武林盟主”金庸的表兄妹们金庸,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现代武侠小说的奠基人之一。这位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作家,身后有一个庞大而显赫的家族。民国军事家蒋百里将军是金大侠的同乡,娶了金庸的堂姑母查品珍为妻,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同时她还是著名导弹专家钱学森先生的夫人。现代诗人徐志摩也是金大侠的老乡,徐诗人的堂姑母徐禄老妇人就是金大侠的母亲,所以徐诗人是金大侠的表哥。
贰丨边城走出的民国总理以及他的文豪、画家晚辈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的湘西小城凤凰,是一处人杰地灵的边远小城。在清朝末期这里曾出了一位“神童”熊希龄。这位熊神童,15岁时就考中了秀才,22岁时便考中了举人,年仅25就进士及第,光荣的加入了翰林院庶吉士的行列。甲午战争爆发以后,熊希龄投笔从戎,到湖广总督张之洞麾下担任两湖营务处总办,随后因参加百日维新被革职查办。辛亥革命之后,熊神童出山,担任了唐绍仪内阁的财政总长,第二年就任民国总理。1914年熊希龄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其诬陷从热河行宫偷窃国宝,而被迫辞职,随后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出资建设了香山慈幼院。熊总理家里最小的弟弟名叫熊燕龄,他的夫人有个娘家外甥就是名动天下的大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同时还有个娘家侄儿就是被称为“画坛老顽童”的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所以说,沈从文与黄永玉还是比较亲近的姑表兄弟。
叁丨革命先驱林觉民的“国宝”级侄女相信很多看官都读过那篇荡气回肠的《与妻书》,这篇动人心魄的散文,是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回国参加黄花岗起义的途中,给妻子陈意映写的最后一封家书,也是林觉民的绝笔之作。3天之后,黄花岗起义爆发,林觉民义无反顾,慷慨赴国,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福建福州人,中国同盟会早期先驱。是一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儿”。林觉民就义之时年仅24岁,后被安葬在白云山南麓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中。
林觉民有一个堂兄名叫林长民,曾经留学过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之后一直在在政界厮混,最后做到了段祺瑞的司法总长。林觉民的女儿便是大名鼎鼎的才女林徽因,他的儿女亲家便是更加大名鼎鼎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
值得一提的是,林觉民烈士就义之后,他的祖宅买给了一个叫谢銮恩的举人,谢举人的孙女就是女作家冰心先生。
肆丨清朝最后一个会元与他的“第一夫人”干妹子和将军女婿谭延闿,两广总督谭钟麟之子,中国最后一科会试的会元,“湖湘三公子”之一,“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谭延闿早年投身革命,曾出任过湖南省主席,两广督军,最后一路做到了国府主席和行政院长,被称为“民国第一完人”。
1920年,谭延闿被军阀赵恒惕从湖南赶到上海,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被陈炯明赶到上海的中山先生,随后谭延闿跟随中山先生身畔,担任广州政府的内政部长。
中山先生十分器重谭延闿,欲将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小姨子宋美龄介绍给丧偶的谭延闿为妻。但谭延闿以立下不在续弦之誓,就以认了宋老夫人为干妈,辞去了这桩美意。从此谭延闿成了宋美龄的干哥哥,干兄妹二人相处的还十分融洽。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成婚,谭延闿以介绍人的身份出席婚礼。
谭延闿的小女儿谭祥深得蒋介石夫妇喜爱,干姑妈宋美龄亲手把他许配给了当时还是青年军官的陈诚。
伍丨李中堂的作家曾外孙女李鸿章,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淮军首领,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一等肃毅侯,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人称“李中堂”。李中堂的长女小名唤作“李菊耦”,她被李鸿章亲手许配给了自己的爱徒,时任左副都御史的清末清流派名臣张佩纶。张佩纶的儿子辈并没有多少名气,但孙子辈中却出了一位名动天下的女作家—张爱玲。
陆丨东方居里夫人、原子弹之母的大总统公爷爷吴健雄,人称“东方的居里夫人”的世界最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实验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参与者,日本帝国主义的掘墓人。吴健雄女士的先生名叫袁家骝,也是一位高能物理学家。袁家骝的父亲袁克文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收藏家、书法家、昆曲表演艺术家和作家,与张学良、溥侗、张伯驹并称为“民国四公子”。当然袁克文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袁世凯家的老二,也就是说吴健雄的公爷爷就是清末民初最牛的风云人物袁大脑袋。
柒丨清末民初最强关系网织造者—孙宝琦孙宝琦,清末著名外交家,政治家,实业家。曾任清政府驻法、西、德、苏公使,顺天府尹,山东巡抚,袁世凯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国务总理。后任汉冶萍公司董事长,招商局董事会会长,中法大学董事长等。
孙宝琦共娶了5个太太,共生育了24个子女,就是靠这个庞大的子女队伍,孙宝琦给自己织就了一张涵盖整个民国上流社会的关系网。
大女儿孙用慧,嫁给了“中国实业之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盛宣怀家的败家子老四盛恩颐。
二女儿孙用智嫁给了庆亲王奕劻的五贝勒载抡,成为第一个加入满族宗室的汉人正福晋。
三女儿嫁给了大学士、总理衙门大臣王文韶的孙子。
四女儿孙用履嫁给了清宗室,礼部侍郎爱新觉罗•宝熙。
五女儿嫁给了袁世凯家的老七袁克齐。
七女儿孙用蕃是张爱玲的继母。
三儿子孙雷生,娶了冯国璋的三女儿冯家贤。
四子孙用岱娶了盛宣怀四弟盛善怀的独生女儿盛范颐。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用文字带您领略中华之美。
520还有七夕都是情人节?
我的答案是这三个情人节都过,当然这三个情人节在心中的排序是不一样的,按照重要程度:2.14>七夕>520,作为一个80后,最早对情人节的认识是2·14,这一天作为情人节的标志,根深蒂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兴起,七夕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520作为最近几年兴起的一个表达爱的节日,相对来说在心里的位置比较淡,但也会庆祝。两个人如果在一起,感情深厚,情比金坚,那天天都是情人节❤。
1…“2.14情人节”,对2.14的感情和印象很深,每一年都要庆祝,因为我和老婆是在这一天认识的,在09年的冬天,依然记得那一天很冷,见面的地点定在了麦当劳,那天我们聊到很晚,聊的很开心,印象最深的是回家的路上下起了大雪,后来在一起一直到现在,过得很幸福。每年的情人节都会庆祝,出去吃饭,送送礼物,2.14不但是一个仪式,更是感情深厚的一个见证。
2…“七夕情人节”,最早对其的认识来自于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很好的表述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也见证了古代爱情的忠贞。七夕我老婆每年都要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二十四节气到端午,到七夕,到春节传统节日,都见证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进程,七夕情人节,不仅见证的是爱情,更是每一位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爱情的忠贞和相互信任。古代的爱情很美好,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本书…沈复《浮生六记》,这是一本的美好的爱情书,记录了沈复一生的爱情故事,两人从一见倾心到举案齐眉,到不离不弃。此书真真切切的塑造了一个男人的深情,正所谓:天上美人来,人间良夜静。七夕不但见证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爱情,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传承。
3…“5.20”情人节,这个近几年兴起的情人节,为广大相爱的人又提供了一次表白和相爱的机会,今年的520情人节我和对象于昨天提前过了,当然我们的浪漫又加了两个人,我们的一双女儿,孩子在一起,开心的玩了一天,提前度过了美好的节日。
“2.14”“520”“七夕”都是爱情的节日,都是情人节。我和老婆每年的三个节日都会美好的去度过,在爱情的岁月中不断的留下自己的见证和烙印。在前一段时间,看到了民国的证婚词,意境特别美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家宜室。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仅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当红叶之盟,载明鸳谱。多么美好的爱情证婚词,或许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两情相悦,互相信任。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只要两个人在一起,相亲相爱,天天都是情人节🌹🌹🌹。
请问情书属于应用文?
应用文是为实现特定目的服务的,因此其写作动因与目的十分明确。
而一般文学作品则没有这个特征。
应用文的分类有哪些:
应用文的种类是很多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般性应用文:这类应用文有人认为应包括
以下几种:书信、启事、读书笔记、说明
书等。
2、公文性应用文:这是以党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名义发出的文件类应用文。如布告、通告、批复、指示、决定、命令、请示、公函等。这类应用文往往庄重严肃,适用于特定的场合。
3、事务性应用文:事务性应用文-般包括请柬、调杳报告、规章制度及各种鉴定等,这是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所使用的一种应用文。为了统一安排本书的体例,同时根据各种日常应用文本身的特点,这里将日常应用文分为以下几类。
(一)社交礼仪类
这是一类适用于社交场合的应用文,它的存
在完全是为了促进双方之间关系的发展,同
时它又是人们文明交流的一种体现。人与人
之间亲疏有别、长幼有序,礼仪就是在社会
交往中把握好分寸,恰如其分地把握双方的
关系。礼仪类应用文是人们在互相平等、相
互尊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日常应用文。礼仪类日常应用文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常用的
文体:请柬、欢迎词、祝辞、欢送词、邀请
信、题词、慰问信、表扬信、感谢信、贺
信、贺电、赠言等。
(二)海报启事类
海报启事类日常应用文是指那些可以公开张
贴在公共场合或通过媒介公开播放、刊登的
的一类事务性应用文。这类应用文人们使用
广泛,几乎大街小巷、工厂、学校等公开的
场合,你都可以见到它们。海报启事类日常应用文一般包括征稿启事、征婚启事、征订启事、婚姻启事、开业启事、寻人启事、招生启事、海报等一些
应用文样式。
(三)便条契据类
这是由当事人双方在事务交流中出具给对方
的作为凭证或说明某些问题的一种常见应用
文。这类应用文短小精悍,可随时使用。
便条契据类应用文一般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借据、欠条、收条、领条、请假条、便条、
托
事条、催托条、馈赠条、留言条等。随着各
种正轨票据的推广和使用,这类应用文形式
将会逐渐减少。
(四)家书情书类
在人们的各种交往中,人们之间的书信来往
应该是最频繁的交流方式。自古至今,无论
朋友之间的互致问候、表达关心,或者情人
之间互致相思、表达爱慕均使用书信这种形
式。伟人名士的家书、情书也往往会给别人
或后人许多启迪和帮助,所以这类书信为我
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有些同时堪称文
学作品的典范。因此,我们就将家书情书专
归为一类,以飨读者。
这类书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写给长辈的
信、写给晚辈的信、写给兄弟姐妹的信、写
亲朋的信、初恋情书、求爱情书、热恋情
书等。
为什么徐志摩要和陆小曼结婚?
一个男人给一个女人最大的承诺便是婚姻了吧,何况是还相对传统的民国时期。徐志摩娶张幼仪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没有感情可言,而徐志摩作为一个诗人,最大的特点便是浪漫多情,对美的探索可谓孜孜不倦,乐此不彼了吧,并且他需要爱情来供养他的情怀,滋养他的才华。
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成为了第一个离婚的男人,而他却追求无果,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又出国留学去了,更见不到心心念念的人,满心的爱意、激愤无处释放,所以他极度渴望有一个人来填满这个空缺,而在这时候他遇到了陆小曼,一个艳丽又不失才情的名媛交际花,这位诗人立刻陷入了激情的漩涡,无法自拔,感觉自己的爱情终于有了停靠的港湾,所以他不顾一切劝陆小曼离婚,追求自己的爱情。
而此时的陆小曼呢,正想跳出婚姻的牢笼,她和王赓本也是因为父母看上了王赓的努力和前途才让她还不懂得爱情是什么的陆小曼嫁给他的,婚后王赓更是一心扑到仕途上,忽略了妻子的感受,而他或许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妻子,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挥金如土、娇艳孤傲,混迹于各大交际场所,享受着众多男人的垂涎,无数女人的羡慕,她怎么允许自己的男人对自己的忽视,怎么受得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她渴望有个人带自己挣脱,婚姻的枷锁让她透不过气来,即使她通过更肆意的醉生梦死来麻痹自己,更觉内心的空虚。而此时,她遇到了徐志摩,一个浪漫温情的帅气男子,似乎一下子感悟,原来这才是自己需要的,这才是爱情的模样。
徐志摩和陆小曼就这样在各自渴望的时候相遇了,再也难掩内心的激动,任爱情的种子生根发芽,疯狂生长,并且还不辞辛劳,奋力灌溉,越是外界风雨,即使被父母禁足,他们越能感受到那来之不易的信件和内心的满足,所以他们坚信,这就是爱情。最终,王赓选择了放手,离婚给了陆小曼自由。
两个人终于可以紧紧相拥,为了他们的爱情让人们认可,也为了这样一个为自己似乎放弃一切的人儿,更为了自己的承诺,徐志摩和陆小曼在朋友的“神助攻”下,劝说父母,得到张幼仪的同意,在梁启超的“证婚”下结婚了,他们相信他们经历了这样的艰难险阻,肯定能一直相偕到老,幸福美满下去。
个人认为他们的爱情多是由于自己当时的空虚和冲动,以及一个诗人的失意,女子的不得而促成的,更是外界的各种阻挠让他们应接不暇,就像现在的情侣,一旦受到父母家人朋友等的反对,就更加珍惜当时的那份甜蜜。而当真正拨开云雾,见到日月,才真正能清晰的看到彼此,或许仍是相爱的,但爱的却是那个自己心中想象的样子。
我们无法准确标量什么样的爱情是好的,或许只要那么一刻能感受到彼此的心,笑颜如花堪缱绻,无关是非,无论结果,这便是一段美好,时代更迭,沧海桑田,留给岁月一片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