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沈阳结婚风俗,沈阳过年都有哪些习俗呢
东北沈阳结婚风俗,沈阳过年都有哪些习俗呢?
老沈阳的习俗有着自己的文化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这是“老沈阳”有关腊月习俗的顺口溜。我们就从这句话开始来说道说道咱“老沈阳”春节的习俗吧!速冻饺子:起源于老沈阳的年俗“冻饺子”。明末清时一进入腊月就要准备过年的食物,其中包饺子是一项重要任务,包好后,冻起来,从小年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今天人们所吃的速冻饺子,就起源于几百年前辽沈地区民间过年的习俗。
皇寺庙会:皇寺是皇家寺院,从皇寺始建之时,皇寺庙会就已经出现了雏形,建成后,庙会规模日益壮大,从最初的农产品,手工制品售卖发展到综合性的贸易集市。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
如果让你选择沈阳青岛两个城市居住?
沈阳是皇城,别名盛京,天眷沈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上有天堂下有沈阳,除了北京就是沈阳,如果选择的话,那一定是沈阳
沈阳有哪些民俗活动?
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沈阳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灿烂丰富的民间文化。沈阳的民俗活动很是多,下面就列举几样我知道的。
沈阳秧歌节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秧歌节的举办,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了解沈阳,也让中国和沈阳的秧歌走向世界。
西迁节和抹黑节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辽宁锡伯族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庙会,以纪念220多年前锡伯族人从东北迁往西北边陲的壮举,这是锡伯族人最盛大的节日。此外,还要举行文艺会演和赛马、叼羊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抹黑节则是在农历正月十六日,据说这一日是巡天神来视察的日子,一到这天,锡伯人不等天亮就纷纷出门,挨门串户,不分男女老少往脸上抹黑。青年人见了老年人,先请安,后跪一脚,再向长者脸上象征性地抹一点黑,以示尊敬和吉庆。也好让巡天神看见他们的诚心,免去小麦的黑穗病。
锡伯族的“喜利妈妈”
每逢正月初一,锡伯族家家户户都要供奉“喜利妈妈”,求她保佑全家平安、人财兴旺。“喜利妈妈”是锡伯人求子孙繁衍不断的象征,又是记载锡伯族家庭州系的族谱。“喜利妈妈”的牌位一般在堂房的西北角上,其象征仪标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它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大扫除后,开始供奉,到农历二月初二,再装入纸袋,放回原处。
撒路灯习俗
地处沈阳的西北地区有十月十撒路灯习惯,农历正月十五春节过后,专人组织二十至二十五人做灯笼,做好点火的纸包,等到正月十四的傍晚,举灯笼人排成两队,以锣鼓为前导,有人把纸包点燃,沿家放在地上,小纸包燃烧时间较长,又被沿路放在地面上,所以叫撒路灯,让人感到神秘惬意,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皇寺庙会
每逢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位于沈阳北市场的实胜寺(清朝时为皇帝家庙,又名皇寺)都会有庙会,这里的庙会被称为皇寺庙会。沈阳皇寺庙会是与北京地坛庙会、上海城隍庙会和南京夫子庙会齐名的中国四大庙会之一。庙会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最受游人关注的莫过于各种绝活表演和各地风味美食。
作为庙会的重头戏,舞台文艺演出有深受群众欢迎的二人转、绝活绝技、魔术、器乐演奏等;除了舞台表演,满族风情舞蹈、“皇帝出游”、“格格婚礼”、锡伯族舞蹈、“花轿娶亲”等民俗节目也会吸引不少人的目光。
沈阳墓园过年期间开门吗?
沈阳各墓园春节都是闭园的,另外沈阳人也沒有过年去墓园的习俗,去墓园一般都是清明这几天,春节期间墓园的工作人员也放假过年。
这个春节三环内最后一次允许燃放?
一,支持。
二,有消防安全的需要。
三,失火危险性减少许多。
四,对孩子他人伤害减少。
五,避免了群众干扰。
六,减少了空气污染。
七,减少了清洁工的垃圾处理和负担。
八,减少了群众不必要的销费支出。
九,对早睡眠者带来了清静。
十,这是好的举措,应该打破过去不良的旧俗传统观念,过一个和谐,安全,文明,清静有意义的新年,应该全市禁止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