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结婚风俗,安徽淮南结婚的风俗
淮南结婚风俗,安徽淮南结婚的风俗?
男方给女方1W零1块钱礼金代表是万里挑一然后四件套~自己买四个还有酒席~红白小孩子抱小鸡盆子和夜壶还有一些细节比如床下方些枣子呀什么的代表一些寓意
你家乡过年有什么习俗?
我们农村老家有句俗话:正月祭头,腊月祭尾。这句话一方面是告诉自己在年前年后多注意做事和口舌上的细节,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农村人对“年”的虔诚和敬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家乡过年的习俗基本可以按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
进入腊月就是年。第一需要准备的就是年货。因为农村一星期才逢一次集,所以前期的购买活动从腊月第一个星期就要精心计划。通常要买的香、纸、画贴放在第一位,农村人都说“过年过张纸”,缺少这些,年味就出不来。然后是“男人的毡帽、女人的发套、小孩的鞭炮”。最后才是各种吃的用的东西;第二个是全方位准备。从腊月十五后,各种准备活动就更多起来,我们地方有俗语这样说:十四五,杀年猪;十七八,打粑粑;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熏腊肉;二十七,做豆豉;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煮白酒。其中最隆重的当属杀年猪了,这天要请人帮忙“洗猪”,还要请亲朋来吃杀猪饭;
过年阶段(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二)这个阶段三十这天是重头戏,一般起床后就开始点香、烧纸,然后男人烙猪头、杀鸡、杀鸭,女人挑水、洗菜、做饭,大一点的小孩帮忙砍“摇钱树”回来插在家门口,还有打扫卫生,帮忙贴画、贴对子等。忙碌了一天,一桌丰盛的年晚饭在六点前后摆开,这时要先点香、烧纸,请祖宗先吃,然后一家人有说有笑吃过之后,一边围着火炉喝水、吃瓜子、花生,一边饶有兴致地聊天(那时农村有电视的很少)。凌晨零点,老人又开始杀鸡接天地,把大门封上三天不开(从侧门出入,地也是三天不扫)。待家人全部入睡后,还要扫地并洒下钱币给小孩第二早上捡;大年初一起床第一件事也是点香、烧纸。然后才洗濑,洗脸水不可以乱倒,必须用一个大盆统一装。之后就是一整天随便吃、尽情玩;初二这天通常是青年男女到岳父母家拜年,必带的是一支火腿、一棵白菜、三根蒜苗,其它的随心。年长的和年幼的则要带上水果香纸到坟头上去祭拜先人;
尾声阶段(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初三一大早起床要先把大门打开,开门要说“三十封门大吉,初三开门大利”的吉语。然后从外向内扫地,常念的吉利话是:一扫金,二扫银,三扫金银财宝滚进门,扫进不扫出,扫到我家满堂屋。这个仪式结束后,小孩还可以再玩一天,而勤劳的农村人多数都开始下地准备农事了,我记得父母每年都是初三就开始锄地的,父亲常说“三天年一过,是鸟都要理窝了”。之后,还有最后一个小节,就是正月十五,有些地方叫元宵节,在我们当地叫“小年”,这天也就是吃中午饭丰盛些,其它没什么特别,这天一过,就一切回归正常了。
这就是我家乡以前过年的习俗,有一些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简化了,有一些则完全取消了,但大部分还保留着。过去那个时代,物质生活虽然匮乏,年味却非常浓。现在社会进步了,年味反而越来越淡了。说到这,大家对以前过年是不是越来越怀念了呢?
添丁上灯挂哪里?
首先,我很开心再次受平台所邀,为您解答这个添丁上灯应该挂于哪里:上灯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尤以客家人为主。“上灯”的风俗始于汉朝,曾在两广地区非常流行,如今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岑溪、藤县、容县、富川、桂平等桂东地区及广东省部分地区延续了这种风俗,尤以广西岑溪市举办的“上灯节”最为隆重。每年正月初十,是岑溪一年一度最为盛大隆重的“上灯节”,当地人对它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春节。据《岑溪县志》记载,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即生了男孩)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正月初十前出生但未满月的男孩,要到下一年的正月初十才挂灯,叫“上老灯”)。
粤语中“上”是“挂起”意,“灯”通“丁”,故生男孩亦称为添丁,谐音“添灯”,俗谓“上灯”。其他地区也有一些人在正月十三举行。
上灯、请饮、落灯
在正月初十零时后开始"上灯",即是去到当地的神庙及祠堂或者社棚祭拜之后将花灯盏悬于灯棚或上厅,意为为祖宗本族类添灯(谐音称添丁)。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花灯上男丁的名字写到族谱中。谁家最先诞下男孩,这家就被称作“头灯”;谁家最后诞下男孩,就被称为“尾灯”。 “上灯”的日子由整个宗族敲定。在灯进入祠堂时,女人决不能比灯或比男人先到上厅,否则将惹来不好的兆头,惧怕明年生女多;这一习俗古时可能有“重男轻女”的意味,但是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思想开化的客家人仍然会遵守;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客家女性的地位境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让人欣喜的是,现在有的客家地区,开始抛弃了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女孩也能像男孩一样,成为上灯活动的主角,女孩的名字也能上族谱。
“上灯”这天,“灯头”要先拜列祖列宗,接着拜长辈,长辈则给“利是”表示祝愿,“灯头”家设宴招待,是谓“请灯酒”,即请饮。
最后是“落灯”,到了正月十六日,杀鸡敬奉祖宗和社公之后把花灯盏取下,挂回本宗族的祠堂或自家厅堂里,寓意父母已将祈愿告知天神,希望天神保佑自己的小孩健康成长。当天也是要请上灯的宾客再喝”落灯“酒,寓意有头有尾,圆圆满满。
如今的新年貌似已经没有小时候热闹,年味越来越淡,而“上灯节”是祖先历代传下之今的风俗文化,是喜庆的时刻,是春节后最重要的探亲访友欢聚一起的好机会,节日的气氛是春节的延续,之后也将各分东西为了生活而忙碌了,也希望各位朋友珍惜这些能陪伴在家人身旁的日子。新的一年,农学天地知识祝大家福星高照,万事如意,合家幸福安康!
知识不到之处,望各亲们指正!
你们那里有什么风俗?
简单的介绍一下山东鲁中山区及鲁中南山区的腊月二十三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当地百姓俗称:过小年,是进入大年前的重要小节,当地老百姓延续了几千年的习俗是:“祭灶”,就是祭祀灶王老爷。
神话传说,每家每户自立门户以后,就有一位灶王老爷主持大计,是一家之主,是协调与外界各位神灵联络的家庭神祗。相传,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每家每户的灶王老爷要奉命上天庭召开一年一度的汇报会,一直延续到大年夜,半夜五更才回到人间。有民谣为证:“二十三日上天去,半夜五更下界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因此,家家户户都很崇敬灶王老爷,这一天供奉出最好的美食,烧香发钱量,恭送一家之主上天聚会,多供奉甜食贡品,让灶王老爷甜甜嘴,上天多言好事,保佑贫民百姓安居乐业。以前生活困难,甜食选择软枣、蜜枣、糖瓜、瓜果等贡品。
小时候,每逢过小年,孩子们看着新换的灶王老爷画像,当地百姓大都选择潍坊木刻版的年画--灶王老爷年历供奉,看着和蔼可亲的灶王老爷,都会数数灶王老爷全家画像,也看看年历,看看是几龙治水,预示着来年的风调雨顺,如果是一龙治水,可能会风调雨顺,因为一龙责任心强,不会相互推诿,下雨就及时,保证风调雨顺。如果是九龙治水,可能会干旱年景几率大。还如蚕姑姑、十人九锄、几牛耕田等等信息和24节气,新年就通关过灶王老爷的年历早早知晓,在大人们间议论。那时,总是感觉很神奇,赞叹灶王老爷的神,能预知上天的风雨。
小孩子听听这些预言就会出去玩了。看着漫天飞舞的大雪,二十三日这一天,童谣《灶王老爷》唱的最多。端详着年迈慈祥的灶王老爷,孩子们就唱:“灶王老爷你背的啥?一件破棉袄啊!破棉袄里包的啥?几个干巴栗子枣啊!你怎么不吃那?我没家牙咬啊!给你煮煮?那赶自是好啊!”灶王老爷的形象--朴实又慈祥,不嫌家贫,温暖了一代一代的穷家子弟。
灶王老爷年历一年更换一张,通常二十三日烧香拜祭,取下旧灶王老爷画像年历,换上新年历,祭祀仪式完成,就将新、旧灶王老爷年历一并收起,等到大年三十贴对联时,一起张贴灶王老爷新年历,通常张贴在灶旁的显著位置。
年五更发纸马,把旧的灶王老爷年历,配上一匹骏马画像,一并祭拜烧纸钱让旧年历一起升天,迎接一家之主灶王老爷回家,保佑全家平平安安。
大伯有随4000的吗?
关于这个问题,在我个人的看法来说,侄子结婚,大伯是应该随礼,但是不一定非得随4000,因为得看大伯是不是有钱人,毕竟4000块钱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如果大伯富裕,那一定4000元倒是大红包,如果不富裕,你考虑过大伯得要多长时间才能斩下这点钱,我们不管做什么事,不能只为了自己,得先替别人考虑一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