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结婚风俗图片,西双版纳有哪些结婚习俗

2023-02-17 14:20:04 45阅读

傣族结婚风俗图片,西双版纳有哪些结婚习俗?

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婚俗

傣族结婚风俗图片,西双版纳有哪些结婚习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傣族舞蹈大体分为哪几类?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但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采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

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30多个县。

傣族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被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宜于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享有“滇南谷仓”的美称;德宏地区“芒市谷子,遮放米”誉满全省;大部分傣族地区都是我省产粮基地和经济作物产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唐以来史籍称傣族为“黑齿”、“金齿”、“银齿”或“绣脚”,又称傣族为“茫蛮”或“白衣”;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自元至明,“金齿”继续沿用,“白衣”则写作“百夷”或“佰夷”。清以来则多称为“摆衣”。但以上都是他称,傣族自称,则一直是“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按照我国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傣族有傣那、傣雅等多种自称,汉语称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饰上有一些差别。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过去有过不同形体的那文、傣蹦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五种文字,现较流行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这两种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来。

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傣族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在傣族聚居区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同时,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信奉关帝、观音的,也有少数信仰基督教的。

傣族的民族节日,各地虽不尽相同,但都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在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聚居区,主要节日有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跳摆。傣历新年俗称“泼水节”,傣语为“桑勘比迈”、“梭贺桑勘”,时在傣历六月(公历四月),节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动内容有采花、堆沙、浴佛、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动更是傣历新年时的重要活动内容。关门节和开门节,傣语为“毫瓦萨”和“奥瓦萨”,系由佛教术语“萨沙那”演变而来,意为“斋戒”。在傣历九月至十二月(公历七至九月),这三个月正值雨季,人们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听经,停止其他活动;男女青年不能恋爱和结婚,称为关门节。雨季结束,丰收即将到来的时候过开门节,届时,男女青年们穿上新衣,成群结伙,敲鼓敲锣,走村串寨,最后到佛寺举行赕佛。过去在夏历二月初八举行跳摆:村寨中的男人们备丰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献佛,然后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别持小钹、大锣、象脚鼓跳舞,舞毕痛饮而散。这种跳摆活动现已不多见。过去在跳摆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也叫“做大摆”,白天诵经,晚上有歌舞演出,现在也不进行了。

在多民族杂居区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与其他民族共过春节、赶花街等活动;有的地方有祭龙树和祭祖活动,只有少数几个地方有祭把性舞蹈存在。

傣族是一个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1.自娱性的节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

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盈江傣族结婚祝福话?

祝福你,常欢笑,心想事成万事顺。 今天是你们喜结良缘的日子,相亲相爱似往常。

喜披彩凤双飞翼,乐偕并蒂连理枝,海枯石烂情相依,天长地久永不渝。祝你们新婚大喜,鸾凤合鸣,花好月圆,一生一世幸福平安!

新婚大喜,百年好合。新婚愉快,白头偕老。情深似海,情比金坚。花好月圆,喜事连连。有情成眷,于飞之乐。

果敢人究竟从何而来呢?

缅甸掸邦果敢县,居住的主要是果敢族,其实是汉族。东汉时,果敢就纳入了中国永昌郡。南明遗民是果敢人的主要来源,果敢土司的祖先杨高学是追随永历帝的一名武举人。清朝时期英国人强迫把果敢划给英属缅甸。1,果敢的地理

果敢在云南和缅甸边界,北面和西面是水势湍急的怒江,境内大多是高山,被称为科干山,南境是南汀河,与中国有海关口岸相通。

果敢全称“缅甸掸邦北部果敢自治区”,首府老街市。南部是佤邦。

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2005年人口25万,90%是华人的果敢族,相当于中国一个县。

果敢取名来自科干山,“果敢”是掸语,“果”是九, “敢”是户,意思是明朝初年这个地方只有九户人家,归镇康土知州管辖。

2,明朝之前的果敢

秦朝时期已经统治到果敢北部的保山地区,但果敢还没纳入中原统治。

西汉时期,果敢属于哀牢国。哀牢国是傣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国家,自称勐达光国,在今天中国云南怒江、澜沧江流域地区。

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率55万人归附东汉,东汉设立永昌郡(治所在今天的保山)。后来的哀牢王反叛,被东汉平定。哀牢残余势力西迁建立掸国。

东汉时期,果敢属于永昌郡,已经纳入中国的版图。

三国时期,刘备在白帝城死后,云南的南中四郡中有三郡发生叛乱,诸葛亮南征平定孟获等人。

南中第四个郡永昌郡并没有发生叛乱,在蜀汉的当地官员治理下保持了与蜀国一致的状态。“章武初,郡无太守,值诸郡叛乱,功曹吕凯奉郡丞蜀郡王伉保境六年。”

从晋朝到宋齐、梁初年,果敢所属的永昌郡均在中国版图。

梁武帝晚年的侯景之乱,使梁朝四分五裂,北朝西魏趁机夺取了益州。这时果敢所属的永昌郡脱离了中央控制,成为各个部族纷争的时代,被称为濮部。

唐朝时期,建立了南诏国,果敢属于南诏国。

宋朝时期,建立了大理国,果敢属于南诏国。

蒙古帝国时期,忽必烈征大理,从此果敢属于元朝的云南行省大理金齿宣慰司,果敢北部属镇康路,果敢南部属孟定路。此时的果敢只有少数佤族(留在当地的孟族一支)和傣族的居民,被当地的土司统治。

忽必烈从果敢北部的腾冲、瑞丽一线入侵缅甸,虽然没有取得最终胜利,但也使缅甸称臣纳贡,双方开始了经贸往来。元朝在腾冲、瑞丽建立了驿道,使云南缅甸的贸易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抗日战争时期的滇缅公路中段就经过忽必烈在腾冲的驿道。)

这时的果敢被傣族的土司统治,土司们多雇佣汉人师爷处理文书工作,部分汉族商人也来经商,此时的果敢有少量汉人生活。

3,明朝的果敢

明朝初年征服云南后,大量移民到云南,据估计明初移民有三十万左右。

《明史· 兵志》, 明代在云南共设二十卫, 二十二千户所。

洪武二十三年曾统计卫所的士兵近9万人:

“ 遣尚宝司卿杨顺阅武云南左、右、前、临安、曲靖、金齿、大理、洱海、楚雄九卫军马⋯ ⋯。杨顺所阅者官一千三十五, 士卒八万七千三百七十人” 。

离果敢最近的卫所是北边的腾冲卫,和东边的景东卫。

果敢北部属镇定州,果敢南部属孟定府,都是傣族的土司统治。

这时云南与缅甸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缅甸北部发现翡翠玉石,大量的玉石通过腾冲的驿道贩卖到中国。

果敢南部的清水河(南汀河)也成了一条贸易通道。

清军入关后,南明一败再败,永历帝退到云南,大西军的李定国等人也归顺南明。南明在果敢北部的腾冲,和清军血战。

磨盘山血战,李定国南明军六千余余伏,袭击吴三桂三万清军,被叛徒出卖,只杀死1万清军,李定国损失四千人,不得不退出战斗。

随后,永历帝去了缅甸,被缅王押送给吴三桂,吴三桂将永历帝勒死,南明灭亡。

此时的李定国还有数千南明士兵,到了果敢南边的西双版纳。

李定国死于勐腊(一说景线),他的儿子李嗣兴率残部投降清朝。

清军入侵云南时,大肆烧杀抢掠,抽调民丁。很多云南汉人逃往果敢地区人烟稀少的科干山。

李定国残部不肯投降清朝的,一部分定居在勐腊,一部分辗转逃往果敢地区。

果敢东部的中国镇康县,汉族占73%,中国耿马县汉族占49%。

2005年统计,果敢总人口约25万人,果敢族(汉族)占90%。果敢比镇康更偏远,山区更险峻,但汉人人口比例却更高,是因为南明的汉族遗民大量逃往果敢造成的。

4,清朝

1894年,清朝和英国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规定果敢地区为中国领土。

1897年,英国人出尔反尔,强迫清朝签订了《续议滇缅界务条约附款》,将果敢地区划入英属缅甸。

1962年,中缅重新协商划分边界线,果敢地区被正式划入缅甸掸邦管辖。

果敢土司的祖先是杨高学,南京人,是明朝的武举人,追随南明,从南京、广州,来到云南。1657年,杨高学到大理。第二年,他和一位顺宁茶商的女儿结婚。

永历帝死后,杨高学放弃反清复明,安定生活下来,生了两个儿子;杨映和杨正。

杨映通过经营茶叶富裕起来,却给妒忌的人告发,说他是明朝忠臣的儿子。杨映夫妇和儿子逃走,辗转来到南明遗民较多而偏僻的果敢科干山。

杨映后搬到果敢红石头河,成为这个村寨的领袖。当时的果敢属于中缅边界的土司统治,土匪强盗横行。

杨映的儿子杨献才来到兴达户(今大水塘),兴达户的首领是陈驸马,也是一个明朝遗民,但软弱无力。杨献才打败了土匪,成为兴达户的新首领。

杨家在果敢南征北战,最终成了果敢的土司。

乾隆攻打缅甸时,果敢的杨家还派出了士兵支持清朝。

但直到1840年,果敢土司杨国华才被清朝正式承认,获得果敢土司铜印。

果敢土司一方面向清朝进贡,也向强大的邻居缅甸的木邦土司进贡,造成了日后的纠纷。

5,民国,远征军,缅甸公路,93师

1942年,日本入侵缅甸,蒋介石派出远征军。第一次远征军被日军击败,远征军的溃兵2000人,经过果敢退回中国,果敢土司杨文炳和果敢人为远征军提供了食物。

6千日军进犯果敢,准备向中国镇康挺进。

杨文炳向国民政府求助。

宋希濂派出39师到前线,授予杨文炳荣誉上校军衔参加39师,杨文炳自己购买武器组成500人果敢自卫队,抵抗日本军队。

1942年8月,爆发第一次滚弄战斗,果敢军和中国军队打死打伤80名日本军和掸族军人。随后又发生数次小规模战斗,日本人没讨到什么好处。

1943年,杨文炳被国民党拘押,1944年被无罪释放。

1945年,二战结束后,杨文炳重返果敢。鉴于果敢在抵抗日本人时期的英勇表现,果敢从木邦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有独立自治权的土司邦。

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杨文炳的儿子杨振材、杨振声成为缅甸国会议员。

1950年-1953年,国民党残部李泰兴等人退到果敢地区,最后被杨振材赶了出去。

1959年4月,缅甸土司们放弃了世袭权利。

随后是缅甸政变,奈温军政府上台,果敢陷入战争,一直到今天的彭家声。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中国名菜传说?

滇菜,也就是云南菜,虽然不在八大菜系之中,却因为食材丰富、菜品繁多、口味各异而有着独特的魅力。

滇菜是最丰富的,目前统计在案的滇菜品种有3700多种,实际上没统计出来的还有很多。滇菜也是最包容,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面面俱到,既不偏甜、亦不偏麻、偏辣。

不只如此,在很多滇菜的背后还有着不少离奇曲折的传说和故事,可以说是美味和传说共同成就了滇菜的盛名。今天洋芋君就挑选了十二道有故事的滇菜,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过桥米线

1

鼎鼎大名的过桥米线的故事应该不少人都知道了。

传说清代有一秀才在南湖的湖心小岛念书,秀才妻每日都要通过石砌的小桥给夫送饭。一日,妻子念丈夫读书辛苦,炖了一只又肥又壮的母鸡,装入罐中,正准备把饭送给丈夫,但因有要事未能按时送去。当她办完事后,发现汤罐还是热乎乎的,原来是厚厚的一层黄油覆盖汤面,起到了隔热作用。于是便穿小道,走石桥,送到丈夫身边,将米线在热鸡汤里浸泡后,随即捞出放入碗里,秀才吃了十分满意。人们为了赞誉这位妻子,便将这种食品取名“过桥米线”。

汽锅鸡

2

云南菜系的“镇家之宝”,除了广为人知的过桥米线,就数汽锅鸡了。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到临安府巡视,临安知府命厨师各献一道菜,年仅24岁的杨沥将火锅的原理运用并改制成美观的汽锅。乾隆大悦,将汽锅带回宫中,从此成为国宴上的名菜。自此,汽锅鸡在滇南地区流传,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烧饵块

3

除了米线,饵块也是云南人常吃的早餐之一。烧饵块的由来,说起来也有一段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的一天晚上,昆明知府衙门二堂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起火,于是知府气得暴跳如雷,认定是大胆刁民故意捣乱。他马上下令,在昆明六道城门张贴布告,从当天开始,所有百姓一律不准在家升火做饭。此项禁令有效期三个月,违者严加惩处,绝不宽容。

然而聪明的老百姓们也想出了应对的方法,纷纷从家里搬出炉子,在上面烤起粑粑来,一个个吃得香极了。粑粑也就是饵块,烧饵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大救驾

4

大救驾源自腾冲,其中典故可以追溯到清初吴三桂率清军攻打昆明的时候。

那时明朝永历皇帝一路逃至腾冲,饥饿难忍,当地人炒了一盘饵块送上,永历皇帝吃后赞口不绝,并非常满意地说:“炒饵块救了朕的大驾。”从此,家常炒饵块被世人称为大救驾。

宜良烤鸭

5

宜良烤鸭又称滇宜牌烧鸭,是云南省经典的汉族传统名肴,起源于明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在明人洪武年间,朱元璋封颍川候傅友德为征南首领,率领千军万马奔赴云南,同时带上了自己的御厨——南京著名的烧鸭师傅“李烧鸭”李海山。后来等云南统一,傅友德被朱元璋赐白绫而自缢身亡。“李烧鸭”闻讯后不敢回南京,便隐姓埋名先后在宜良狗街、宜良蓬莱乡的李毛营,经营起烧鸭生意,开了家"滇宜烧鸭店",并娶了位毛姓姑娘为妻,如今的“李烧鸭”已是第28代传人。

虎掌菌炒鸡丝

6

虎掌菌在历史上被视为珍品,是向历代王朝纳贡的贡品之一。虎掌菌炒鸡丝这道菜的由来也跟朱元璋有关。

相传,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孙子建文皇帝被他的叔叔朱棣夺了王位之后,逃到了云南削发为僧,在狮子山上当和尚。朱棣派刺客到云南来行刺。一天,建文帝到南华寺传经,途中被刺客认出。刺客便暗中尾随到了南华寺外,伺机行刺。 南华寺住持南禅法师,当晚设素宴为建文帝接风洗尘。刺客探知此事,便潜入寺中厨房,在做成的“巴掌菌”里放了毒药,要毒死建文皇帝。建文帝不知“巴掌菌”中有毒,拿起筷子就吃了起来。他还一边吃着饭一边和南禅法师说着话。不一会儿,便把盘中“巴掌菌”吃得干干净净。南禅法师知道建文帝旅途辛苦,一路劳累,便请建文帝早些歇息。建文帝也觉得头昏乏力,不一会儿便昏昏而睡。

然而第二天早上建文帝并没有死,他还在寺中讲经呢。原来天上的玉皇大帝早知道有人要毒害建文帝,就派金虎星下凡营救。他来到南华寺外边山林中,把自己走过的脚印,变成了巴掌菌。这种菌子能解百毒。小和尚采回的新鲜巴掌菌,炒成了一道菜,刺客放的毒,已被消解了。所以建文帝吃了毒菌,却没有死。因为这个缘故,老百姓便把巴掌菌改称为“虎掌菌”。从此,“虎掌菌炒鸡丝”便成了流传千古的一道名贵佳肴。

鸡枞宴

7

西安有饺子宴,昆明就有鸡枞宴。昆明的鸡枞宴体现的是正经八百的烹饪技术,无论何种方式,都有其高层次的技术含量,都能做出别具特色的滇味名菜。而关于鸡枞的故事和传说就更多了。

《本草纲目》中记载:“鸡枞产云南,生沙地间……土人采烘寄远,以充方物”,可“益味、清神、治痔”。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到保山,友人馈赠他鸡枞。明代新科状元杨慎流落到云南,首次喝到鲜美的鸡枞菌汤,以为这种美味不应该是人间所有,因而将其比作“仙境中的琼汁玉液”。

火把虾

8

火把虾源自彝族新年火把节。

话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这两名大力神仗着天神的权威和自己的力气,把不愿奉献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举起来摔死。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举了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率领大家与这两个大力神斗争。

阿提拉巴不负众望,智取战胜了两名大力神。天神大怒,派遣蝗虫铺天盖地向凉山扑来,聪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顷刻间熊熊的火把在各处燃起,蝗虫通通烧死了,人们战胜了天神,保住了庄稼,获得了丰收。据说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六月廿四,从此,彝民在每年的这天,就以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作为纪念。火把虾不仅外型酷似彝族山寨中燃起的火把,而且口感和做法也别具风味。

傣味鬼鸡

9

傣味鬼鸡的由来同样与一个民族有关。

这道菜来源于西双版纳傣族当地民族危杀鸡祭鬼的习俗,菜名听起来诡异,味道却是好极了!火红的辣椒,味道浓重的大蒜,加上富有柔韧感的稚嫩鸡丝,使这道菜的色彩犹如夜晚霓虹灯般缤纷,而其浓郁香辣的地方风味更是让夏日昏睡的味蕾马上醒神。

石屏烧豆腐

10

石屏人吃烤豆腐,那更是一道奇特的景观。不管是县城、乡镇的小集镇,还是嘈杂的集贸市场、街头巷尾,你随处可以看到手拿蒲扇用木炭火精心烤制豆腐的街边小吃。关于石屏豆腐的发明者,民间有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六百多年前,石屏县城有一户人家,住着一对夫妻与母亲,可惜婆婆待媳妇并不好,日常生活中,婆婆连普通的豆浆都不愿让媳妇多饮。有一天,婆婆要出远门两三日,婆婆前脚刚一走,媳妇后脚便开始磨豆子、煮豆浆,但当豆浆正开锅,她满心喜悦的要舀豆浆时,院子里竟传来了脚步声。媳妇害怕是婆婆回来了,见着会挨骂,便赶忙端起了烧好的豆浆,往灶上的瓦坛里倒。

当她出门一看,进来的人其实不是婆婆,而是丈夫回来了。于是,她喜滋滋的拉着丈夫进屋喝豆浆。谁知,揭开瓦坛盖子一看,豆浆竟全部凝固成块了。原来,瓦坛子内盛着一些她刚打来不久的井水。无奈之中,夫妻俩勉强尝了尝,惊奇地发现,与过去用石膏卤水点制的豆腐不同的是,这凝固的豆浆味道竟是那样的质嫩味美。

掺入井水,并没有破坏豆浆的凝固,相反居然还变成了比平时用卤水点制的石膏豆腐还要鲜嫩的豆腐。这一惊人的旷世发现,使石屏豆腐以其独到的制作方式和别具一格的口味,一时间名噪天下,名闻遐迩,流传了数百年之久。清朝时,石屏豆腐就曾一度成为贡品,成了皇室桌上的美味佳肴。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