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情观,每代人的爱情观有什么不同呢?

2023-06-05 23:06:03 60阅读

什么是爱情观,每代人的爱情观有什么不同呢?

这个题目有点大,每代人从几千年前开始说?还是包括外国人?还是男人的爱情观?女人的爱情观?我试着说说中国城市女性,这100年爱情观有哪些明显的不同吧。

100年前的1920年,这一年,已婚23岁的徐志摩开始追求16岁的姑娘林徽因,妻子张幼仪20岁已经有一个儿子3岁,陆小曼17岁,正在北京圣心学堂读书,这一年被顾维钧给的一个指标,学校推荐陆小曼进了外交部。

什么是爱情观,每代人的爱情观有什么不同呢?

张幼仪的爱情观是遵守婚姻的责任,老公爱不爱自己,自己都要一生遵守娘家父母和哥哥的训诲,在婆家,每天早起五点钟,就给婆婆平安,晚上几乎每天晚睡,守门,等着在镇上风流的公公回家,有时候甚至是2到3点钟。

张幼仪是为徐志摩家付出最多的女子,和徐志摩离婚后,婆婆公公也只认她是儿媳,其他人都是妾。遗产都留给了张幼仪和她的儿子。

张幼仪在20岁之前,零零星星读过几年书,她很渴望读书,不怕吃苦。12岁就订婚,15岁结婚,22岁离婚。她是旧时代女子的典型代表,女子无才便是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只有顺从的份。

林徽因的妈妈是父亲的妾,父亲不爱母亲,父亲是国家的重要官员,在官场失利时,有钱有闲有眼光,带着女儿林徽因,到欧洲10几个国家游历一年多,她既渴望纯粹的爱情,又渴望自己不像自己的妈妈做妾,一定要是正室,还要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一年,同在国外的徐志摩和林徽因,彼此都是怦然心动的,互相有很多书信往来。但林徽因保持理智,要徐志摩离婚,才能继续和她恋爱。这是徐志摩对张幼仪,逼着离婚的原因。

徐志摩后来离婚了,林徽因也很决绝地和徐志摩分手,是她不想在做妾的阴影里。第二是她发现徐志摩对于张幼仪太无情,她看到自己也有可能这样被对待。

1920年,正是林徽因和徐志摩热恋的开始年。她成了徐志摩求之不得,永远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1920的陆小曼,名满京城,古老的北京,因着林徽因的每一次出席,被搅动得春意盎然。特别是她在舞会上,陆小曼是一个很有天分,又很果敢沉稳的人,无惧。她是三个女性中,原生家庭最好的一位。

这一年的她,总是被几十个男生前呼后拥,她都懒得理。她这一年开始,在外交部施展了她无以伦比的外交才能。

陆后来是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他们两人情趣相投,是浪漫的生活伴侣。

她们三个人都是有钱人家的城市女子,她们的爱情观可以局部代表100年前。那时女人被纳妾是正常,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正常的,极少数像林徽因、陆小曼这样新思想、新眼界的女子也开始在上层社会有。

解放初期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城市女性的爱情观,和100年的有变化了,选择50年前的191970年,女子已经不允许成为妾,都是一夫一妻制,城市女子开始普遍教育,私立学校还没有建立,性自由还没有开始,钱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崇拜。

1970年,文革之中,已经独立的城市女性都受教育、都有工作、都自由恋爱,恋爱时要政治上干净的,军人和工人阶级有地位,还没有恢复高考,即上大学的大门还没有打开,除了少数下乡,被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绝大多数城市女性,只求本城里一份稳定的工作,那时候的好工作是大国企,还没有外企,私企还是见不得人的少数,还没有出国的,还没有电视冰箱,出行自行车、公共汽车。

每家都有几个孩子,日常生活中还需要供给制,需要粮票、布票。还在天天读毛选,开批斗会。

人们的思想比较统一,衣服上也没有多大差别。发型上也没有什么差别,女子还不兴化妆。即1970年的女性,尽量在抹去女性化,中性化多。

改革开放后,也有42年,42年之间有两代人,这两代人里,爱情观的变化,在大数据上,还是很明显的:初次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离婚率越来越高;婚前性行为越来越平常,孩子从生一个,变成生2个。

伴侣越来越难终生只一人,特别是性行为,很难只在新婚之夜,且只有一人。

城市女性现在选伴侣,金钱变得很重要,懂自己变得重要,女性的经济独立,让女性在婚姻的存续上,不再愿意保留有名无实的外壳,更注重感觉。女性情感受伤的机会,也在明显增加,女性的焦虑感也在明显增加。

离婚率的增加,让城市女性单独一个人抚养孩子,在增加。

女性在自由和责任之间,100年里,同时在增加哦,是吗?你愿意生活在100年前?还是50年前?还是现在?

20岁的爱情观?

爱情夭折后,紧接着就是他们的哀嚎:TA或许根本就不爱我,玩玩而已,TA深情的人从来都不是我。 那么扪心自问,你自己呢?

二十多岁的我们有点儿过分自私了,换言之,我们太爱自己。因为太爱自己,人们往往选择尽早结束一段关系,就好比有的人说:

“爱得深伤的也深”

“我们的未来是可预见的痛苦,何必呢?”

“你给不了我想要的生活”

“我没法对你负责”

“对不起,你是个好人”

我是否可以把上面这些话理解为逃避呢?害怕自己受伤,害怕面对,所以选择放弃。这样的心理源于自私。

七种爱情观?

1、喜欢式爱情‍

“喜欢式爱情,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

纯粹的喜欢,跟友谊相似,可能因为性格相似,脾气相投,你们会相互喜欢,但跟哥们似的,不会产生生理反应。

当然朋友也有可能会发展成恋人,如果加入激情,电流通起来的话。如果不来电,那就只能是室友情了。

也有夫妻从爱情沦落到喜欢式爱情的,摸对方手就像左手摸右手。不少室友式夫妻,最后都走向离婚了,要警惕。

2、迷恋式爱情‍

“迷恋式爱情,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

迷恋式爱情,最容易发生在学生时代,暗恋、单恋、初恋,都是满满的激情。你的眼睛就像装了自动导航一样,随着对方的定位移动而移动。对方的一个眼神能让你心慌意乱,对方的一个微笑能让你开心一整天,对方回复消息的快慢能把你瞬间从天堂拉到地狱,又从地狱直升回天堂。我们如此沉迷,但其实我们沉迷的对象,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没有亲密与承诺,这样的迷恋式爱情,终究都只是飘着,且飘不进未来。

3、空洞式爱情‍

“空洞式爱情,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

年纪越大,越少遇到迷恋式爱情,越容易遇上空洞式爱情。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迫于家人与社会的压力,就去相亲,找一个差不多的对象,为了结婚而结婚。但是如果连结婚都能将就,人生中还有什么是不能将就的呢?空洞式爱情,空洞的不只是爱情,还有人生。

4、浪漫式爱情‍

“浪漫式爱情,有只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

浪漫式爱情,只追求爱情,不在意结果。大概海王们最喜欢的就是浪漫式爱情了,在《三十而已》中,梁正贤主张的就是浪漫式爱情,只谈恋爱不负责任。浪漫式爱情看似浪漫,其实残酷,因为它本质追逐的还是激情,激情消失,爱情就散了,不能给人安心感。

5、伴侣式爱情‍

“伴侣式爱情,只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

伴侣式爱情,比空洞式爱情好一点,但也好不到哪里去。两个人相敬如宾,只有权利义务没有感觉。上一辈人,为了生存,可以接受伴侣式爱情的婚姻,而现在的年轻一代不会满足于此,我们追逐的是有激情的“灵魂伴侣”。

6、愚蠢式爱情‍

“愚蠢式爱情,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

愚蠢式爱情,对方爱上的也许不是你的灵魂,只是你的身体。而所谓的承诺也只是男人的嘴骗人的鬼,你懂的。

7、完美式爱情‍

“完美式爱情,包含激情,承诺和亲密。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庐山真面目。”

完美式爱情,有朝思暮想、此生非你不可的激情,有和对方分享生命与未来的承诺,也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有爱慕、有欣赏、有理解、也有承诺和相伴。这样的爱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丰富彼此生命,能同甘共苦的爱情。

但愿你遇到的也是最后一种完美式爱情。

喜欢蓝色和淡黄色的男孩爱情心理是怎样的?

从喜欢的颜色来判断一个人的爱情心理,是现在年轻人比较追捧的一种“游戏”,不管准与不准,已经被很多人拿来分析身边不太熟但又想了解的“朋友”。

那我们先来看看喜欢蓝色和黄色的人通常会有什么样的性格吧。

蓝色,是一种情感化的颜色。喜欢蓝色的人往往爱呆在个人的世界里,安然恬静。喜欢一切井然有序,但通常追求主义,不管对自己还是他人,内心都期待完美。

而黄色,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颜色。喜欢黄色的人往往拥有很强的好奇心。也很善于交际,像一个天生的社交家。但是内心却往往感到孤独。这样的人,很难背叛朋友。

再从色彩搭配上分析,蓝色和黄色互为补色,看起来十分舒服。透露出来的信息是:有一定的审美品位。个性平和不张扬。他们性格温暖,心灵干净,充满阳光。

这样的男生让人和他在一起能感觉到一种强大的磁场,带给人温暖和安全感。他对待爱情也会有成熟的想法,能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和对方负责。

他们对另一半的要求可能也会偏向安静文雅。两个心灵通透的人在沟通交流上会增加很多默契。两颗恬静温暖的心互相体贴理解,在相处的时光里相知相惜。

比起轰轰烈烈的爱情,他们更追求平平稳稳的幸福,喜欢细水长流!

所以如果你身边拥有这样的男生,好好把握吧。

致橡树诗人爱情观的核心是什么?

在《致橡树》一诗中,作者所表达的爱情观可以作这样的表述:

诗人在本诗中坚决摒弃了那种女性依附于男性以及男女双方地位不平等的陈腐的爱情婚姻观,并且在认可女性甘愿为男性奉献,为男性甘居幕后做衬托这样的传统爱情观的前提下,更提倡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心心相映,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