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风俗真奇特,南安人娶嫁风俗是怎么样的
结婚风俗真奇特,南安人娶嫁风俗是怎么样的?
路过,答一波吧!
1.彩礼
我大哥结婚彩礼8.8万,两边管(就是娃两家轮流带,不是纯嫁纯娶的那种),首饰一套。亲戚要给改口费,看你客气程度。婚后我哥买车买房都是夫妻俩共同财产,岳父岳母家也贴了不少。
我二哥结婚,彩礼15.88万(大概吧?),四行金大概五万左右吧,纯娶,彩礼由女方全部带回婆家作为小夫妻俩日后的应急款,陪嫁一辆车。
我爸朋友家儿子结婚,大概收了十万块彩礼,首饰肯定得有,这个钱是亲家用来盖新房子给新娘子姐姐的。女方穷苦人家,好吃懒做,但儿子护着老婆,现在感情也稳定。
总的来说呢,两边带着管的彩礼会少点甚至意思一下就行,纯娶彩礼多少取决于女方家经济情况(划重点,9012年了还是有人“卖”女儿,挺可悲的),要是上门女婿就不要彩礼。房子没有硬性要求,最好是有,婚后两人一起买房也不是没有的。
2.当天流程大概就是男方女方家都办酒席,一般中午在个家吃饭,下午去接新娘子,带鱼肉火腿、喜糖(这里面我不太懂,大概就是聘礼的意思吧),回来脚不能沾地(就是得新郎抱着进门),放彩炮;新郎新娘一桌吃饭,带着几个小孩子,都讲究双数。新房被褥是家里老人家铺好的,枕头底下放花生红枣,寓意早生贵子;不准人进去,到晚上得小男孩抓糖。
大概就懂这么多。
河南南阳农村结婚有什么习俗?
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要回答。因为我是南阳人。我也是在农村结婚的,经历过这个场合,所以就从头到尾说一下,这个过程有点长,那么我就简明扼要的讲,看看你们那儿是怎样一个习惯,能否有对得上的地方,那就说明中国的结婚姻习俗大同小异,主要是庆祝喜事,早生贵子,早定双方家长的心。
一是定婚。就是男女双方及家长,在媒人的撮合下,见一面,丢了个定物,双方没意见,这件亲事,算是定了。什么是定物,一般是男方给女方买戒指,女方给男方买皮带,意思是彼此拴住对方,不再想其他的了。不过娶媳妇十有八九,男方要花血本。
二是结婚。过去农村待客,,往往需要待几十桌,会在自家院里垒个锅台,支口大锅,请个厨子做菜,再请亲戚朋友们来“吃桌”,有炸鱼、有红肉,有肘子,有各色蒸碗,还有几道汤,当然还有下酒菜,这是在“吃桌"前必上的。先喝喜酒,到了十二点才正式“吃大件儿”。亲友们来吃桌,必须随礼。在过去,十块,二十块,三十,五十,后来一百,二百,大款五百,递的多将来还得多。我结婚的是2004年,我的一位叔伯大哥随十五,原因是,当初他结婚时我父亲随了十五。这都二十多年过去了,还记得,跟记仇似的,记恁深,着实让人无语。
三仪式。鞭炮一放,新媳妇下车,鞋子被陪嫁人伴娘早抢去,新郎出门迎接,背媳妇。请证婚人宣读婚约,祝贺美满幸福。之后送入洞房。男伴郎,女伴娘在一块闹房,各种游戏都有,双方啃苹果,吃饺子,吃荷包蛋,喝交杯酒。婆家端,送者都有封子,新娘给。不过婆家嫂子要先铺床,给铺床封子。伴郎伴娘压床,要给压床封子。闹完房入席吃饭。过去,闹房要维持三天,村上小伙们要闹得天翻地覆。现在只闹当天,有时在教堂,有时在酒店,搞仪式,请司仪主持,场面很隆重,节目很多很精采。还要录相。然后才在酒店吃饭,新郎父母,领着新郎新良各屋倒酒敬宾客,倒多少喝多少。喜酒多喝沾喜气。
四是分封。媳妇娘家人来祝贺,需要分封子,“八轿客”人人有份,一般十元,现在多少不知道。媳妇用车去接,需豪车,奥迪宝马什么了。每个司机一百元,一条好烟,现在不知道送什么大礼。过去没车,近的就骑自行车,远的用拖拉机,抬轿也有,不多,太古旧了,我们村几乎没看到过。娘家会陪嫁被子,大立柜,电视机,录音机,电动车,摩托,洗脸盆,茶瓶,毛巾,梳子,招摇过市,让围观着数,送得越多,称赞的人就越多。后来,陪嫁的东西就多了,电脑,楼房,存折,汽车等,了不会招摇过市,直接提前送家里,结婚那天,直接坐小汽车风光嫁过去,还有婚庆录相。
为什么现在全国一个奇怪的社会现象?
其实,我不赞同你说的全国都是这个现象。我觉得这和父母的性格、家族、周边风气有很大关系。我结婚时,裸婚,父亲一分彩礼也没有要,当时我们这里彩礼最低都5万了。父亲只是给爱人开玩笑:你给我一千块,我装装样子体会一下嫁姑娘。当时娘家经济也很拮据,父亲都没有要彩礼,换来爱人对我父母一直很好很关爱尊敬。我哥25年前结婚时,嫂子娘家要的8888元彩礼,毛料四件套,金首饰四件套加双狮全自动手表,当时虽然没有车子房子一说,大家都是住单位房,但是这些物件也是全部选高档货,加上置办家具电器,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父亲二话不说,为儿子娶妻的债务自己担,就这样,都没有要我出嫁时的彩礼,就一句话:对我姑娘要真心真意的好。现在,我周边嫁姑娘的都是随风气,有的家族里,要彩礼,然后贴补房子首付或者车钱,有的是要彩礼,再全盘给女儿女婿,并且酒席也简朴。但也有很多像楼主说的一样,女方加价,男方讨价还价,全盘丢给男方,婚礼不愉快的,这样的也是以群体分开来,嫁姑娘的钱给儿子娶媳妇或者给孙子存起来,真正的卖姑娘一般,也占一定比例,侧重山区,彩礼张口就十八万、二十万。而我娘家家属院风气向来好,父母省吃俭用养大女儿,女儿出嫁时,不要彩礼,反过来将存了半辈子的钱给女儿,帮助孩子们,这样的很多,我自己养儿子,正在努力攒钱,早早备好了房子,未来不为难亲家,陪嫁与否都是父母心意,我们没有要求,彩礼也多多少少攒一些,该给人家的不手软,至于孩子随谁姓,不在乎,反正都是亲人,可以在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他们,绝不参与他们生活细节,也不做带孙子的保姆,也不和亲家亲如一家,毕竟不可能。剩下的金银细软和未来的媳妇儿,孩子长大了自己去攒去找吧,希望他能找个有着如我一般干脆利落性子直爽的丈母娘,哈哈哈,那就一辈子幸福齐活儿了。
以前农村有种嫁娶方式叫换亲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问的是不是你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或者近闻到了类似的事情,无论怎样,这个换亲放到过去落后的农村也是常有的事情,如果放到现在就有点不得常识了。
或许你以前生活在农村,很有可能见过或者身边的亲戚有过类似的情况【换亲】一般换亲的人,尤其是在农村比较偏远的山区,家里比较贫困,娶不起媳妇,就会把女儿嫁给儿媳妇的哥哥或者弟弟来互换就不用那些费用了,直接换来生活,也不允许女儿愿不愿意。
因为农村比较保守,而且重男轻女的观念很顽固,如果你要在农村生活有儿子的家庭就比较幸福,如果你没有儿子会得到村里人的欺负和蔑视,让人瞧不起。
然后还有的就是家里儿子有残疾的,父母为了后代着想也由女儿来承担,就是换亲,不管女儿幸福不幸福,反正父母的意愿不能违背,只能顺从。
有女儿的家庭无论儿子怎样,女儿永远都是那个小绵羊,有活让你干,有事让你抗,一天总是不让 你闲着,如果你是儿子就享福了,每天不用干活,而且还有好的吃,我记得小时候听妈妈讲过很多故事,她们那一代就是,做为女儿一定要遵循父母的意愿,让你嫁给谁你就嫁给谁,我妈就是父母的包办婚姻,使得她们都没有选择的权力,甚至连面都没见过,到了年龄就让你嫁出去。
至于以后 过的好与坏都是你自己的事,从来不管。
在以前这种换亲的方式是真的,我曾经的记忆里老家的亲戚里就有一个听老人说好像是一个远方的姑姑,现在可能八九十了,估计已经去世了,她就是把自己的女儿换给了儿媳妇的哥哥,换过来以后,经常为了一些生活上的隔阂来向自己的父母互诉,但是两边牵扯的都是亲人无法讲清楚,也没法偏向,真是难受。
后来各自都有了孩子后,慢慢地好点了,这还是好的呢,过的都还凑合,儿女都有了,但是幸福我没看出来 ,在我的辈份里应该叫哥哥和姐姐吧。
到今年 我爸去世后,我才更加了解到,那个所谓的姐姐目前过的很好,家里儿子也结婚了,每天看着孙子还上着班,日子还算凑合。
那个所谓的哥哥呢,在很早的时候可能五十岁月就撒手人寰了,年纪轻轻的好像是心脏病突发,具体怎样只是听人说,那个姑姑早就不在世上了,儿媳年纪轻轻的也没有收入,带着两个孩子,在勉强的生活,也不找个事做,看着有点凄凉,感叹人世间还有这样默默无闻的人在生活,无论怎么按排她们从来没有怨言,直遇如今发达的年代,几乎跟她们是两个世代的间隔,几乎不闻不问,随波逐流了。
总结一下世界多姿多彩,人间繁华依然,一个博大的世界什么事都有,尤其在贫困的地带,他们几乎连吃饭都成问题,在现实的环境中把他们的思想也限制了,虽然现在是网络的时代,任何都比较透明,但也不失那种落后的村庄还会频频出现一些奇离古怪的事,如何让他们走出来,看看外面或许还有所改变,如果不走出来永远也接触不到多彩的世界,就像与世隔绝的山外人,陈旧的思想 根本 无法改变,需要更多的人去拯救这个落后的一部分村庄,希望大家走进村庄去改变他们落后 的思想 。
邹城有什么结婚风俗?
我国概括起来说就是两种文化,一种是封建文化,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两种文化下孕育而生了两种婚礼习俗,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的,现代人结婚,一般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复古式的,一种是现代式的,当然还有旅行结婚,现代式的一般是摆阔的心理,比车、比排场等,在我看来,确实俗不可耐。我建议,可以采用古代的形式,现代的内容,具体说就是新娘坐花轿,新郎骑大马等古代形式,至于婚礼的内容还是顺应时代潮流,如果条件可以的话还可以把西方的婚礼元素穿插进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亲朋好友也高兴,然后再进行一次小旅行,不一定奢侈,但一定要有意义,因为这是你们的纪念日,祝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