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日子,老辈人说这家人的日子过的怎样?
看好日子,老辈人说这家人的日子过的怎样?
我觉得这句俗语非常有道理,我估计南方的朋友会很难理解 锅台和炕席
锅台
在我们东北现在的农村依然存在锅台和炕席。炕席现在很少有了基本上都用那种地板革铺在炕上。
东北大炕
一看锅台
锅台,也就是厨房,从厨房的状态能看出很多的东西。所以锅台干净还是埋汰,这是第一印象,就知道这户人家是不是勤劳能干的朴实人家。锅台上边的东西,还能能够反映这家人的穷与富。
过去与现在不同,如今看厨房似乎也看不出什么,然而在以前的人家,看厨房之中的摆设物品都能看出一户人家的生活条件到底如何。
不仅仅是生活条件方面,从厨房的摆设,还能看得出这家人的性情与习惯如何。
有些贫寒人家,就算是家里不怎么富裕,连碗筷都是有缺损的,但仍旧会将厨房收拾得非常干净,一丝不苟。
相反,有些邋里邋遢的人,虽然家里也没什么财产,厨房里依旧乱糟糟的,油污不堪到处都是灰尘,这是生活习惯的问题,而不是贫与富的问题。
由小见大,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可能有少数成大事的人,的确是在小事情上不注意,也有不少专门在小事上讲究的人,大事则做不来。
但这些都是少数情况,大多数人,生活当中的小细节都随便对待,胡乱应付,那么其他事情就更加难说,通常这样的人家,家里的日子过得也不怎么样。
二看炕头
炕,也就是北方很多地区的一种传统床铺,用砖石等搭建,与灶台的柴洞之间有烟道连接,在烧柴火的时候,热力就会传导到床铺上。
这样的炕,广泛流行于北方,在南方极其罕见,几乎没有。
我们东北农村人冬天招呼客人的第一句总是“赶紧上炕热乎热乎”。所以马上客人的视线就转移到炕上了,你家没有家具可以理解,但是没有炕是不可能的。
有炕就得有炕席,因为炕是土搭的,人不能直接躺在土上啊,需要用炕席把人和土隔开,所以炕席就能反映家庭情况了。
从这方面来说,通过炕头的情况也能看出一户人家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这跟看着厨房来判断一户人家的生活水平,是一样的道理。
炕席象征着主人的脸面,如果一进屋发现炕上铺的炕席破破烂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日子过得不好,肯定穷。如果连炕席铺都没有,可想而知穷到什么程度。俗话说,炕上无席主人脸上无光。
不仅如此,炕头是睡觉安枕的地方,家里条件比较好还有比较有涵养的人家,无论如何,在起床之后都会将床铺收拾得齐整干净。
当然,有些生活习惯很不好的人,炕头床铺从来都不好好收拾,起床之后就将被褥之类随便堆叠一下,睡觉的时候也是胡乱应付。
传统文化中,认为那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人,注定是没什么大出息的。
不管是锅台还是炕头,且不论富贵与贫寒的条件,从整洁干净与否,都能看出一个人到底是不是个成大事的,也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虽然现在日子好了,家家住着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厨房里现代化的灶具崭新气派;床上铺的盖的各式各样,手编炕席早已绝迹,成了历史。 不管怎么样老辈人说“这家人的日子过得怎样,去他家看两样东西就知晓,一看锅台二看炕席”,去判断人家过得好不好还是很灵的。
俗话说农民住高楼?
在这些年来,农村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过去很多人都不敢想的成就,农村的面貌越来越像城市,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很多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进城落户,这就在农村形成了一些“空心村”。在一些地方,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村容村貌,整顿“空心村”,推行起了合村并镇,把几个空心化严重的村子,合并成为一个大村子,在村子里盖起了高楼,就像是城里的居民社区一样。
从之前的平房、瓦房、自家的小楼,搬到集中新建的高楼里,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少。首先是高楼里有自来水、有天然气,生活更加便利了。之前农民自己一家一个院子时,厕所一般都是旱厕,住进高楼了,也能用上跟城里人一样的水冲式厕所了,既干净又卫生还省事,因为不用清理粪池了。除了这些,农民还能享受到住高楼的其他好处,比如集中居住,小区商业发展起来,购物更方便了等等。
农民住高楼,除了这些合村并镇住进高楼的农民,还有一些人是自己进城买房,想以后在城里生活。这两种情况都越来越多。但是,在部分农村地区,却有老农总是说这样一句话“农民住高楼,好日子到了头”,意思大家都懂,但为啥这样说呢?
1、生活成本更高了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住进高楼里,生活成本肯定是要增加的。在城里生活,什么都要花钱买,吃的喝的用的,都要花钱,每一天还有物业费。而在农村,住进高楼里,首先厨房肯定不能用土灶了,之前做饭可以烧柴、烧秸秆,都不要钱,现在只能用天然气了,每个月也得有几十块钱。用水冲厕所,水费也是一个开销。除了这些,其他各方面的消费,都要比住院子时多。
2、一旦进城落户,户口就难迁回了
对于进城落户的农民来说,一旦户口迁移出来,就很难再迁移回去。户口离开村集体,就不被认为是村集体的一员了,在农村的各项有关土地的权益也很可能受到影响,尤其是当村子遇到征迁的时候,很多村子都规定,户口迁出不再享有征迁款。
3、种庄稼不方便
对在农村住高楼的农民来说,虽然住的地方换了,但还一样要种庄稼。不过,住高楼的话,种地就变得很不方便了,因为农民干农活需要各种农具和农业物资,比如锄头、镰刀、农药、化肥、种子等等,放在哪?总不能天天扛着锄头坐电梯吧。再有就是,农民收的庄稼,如小麦、玉米,几亩地能收几千斤,住高楼了,往哪里存放?显然不能用电梯拉回家,就算能拉回家,家里也放不下啊。但在以往住院子的时候,这些都算不上问题。
4、没有固定职业、固定收入,在城里其实不如农村
对那些盲目进城的农民来说,趁着手里有钱赶快在城里买房,想着有房了以后就在城市站稳脚跟了,这太乐观了。因为如果在城里没有稳定工作、固定收入的话,生活是很困难的,尤其是那些贷款买房的农民,每个月都要还几千块钱的房贷,收入还不稳定,日子会很不容易。这样的情况,还不如待在农村老家生活。
5、老农民难适应高楼生活
很多农村老人,在进城给子女带孩子后,都会感到生活不习惯,因为跟农村院子的生活差别太大了。在农村,家家有自己的院子,院子其实就相当于城里人的阳台,可以在院子里养花种菜、晾晒衣服,也能在院子里乘凉、晒太阳,不会憋闷得慌。可进城后,一家几口人,天天挤在八九十平方米的房子里,时间一长就会感到憋屈。除此之外,农村人相互之间都很熟悉,都是老邻居,经常串门,而在城市,邻居之间除了见面打招呼之外,往往没有其他的来往,人际关系比较冷漠,没有农村那种人情味。
你们那里,现在农村人住高楼了吗?若能选择,你是愿意住高楼,还是住之前的农村院子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日子老是过不好呢?
时时感恩才好运连连
好日子哪里来的?天天出门好好干活是最基本的,做到了这一点,在现在这个社会,绝对可以保证衣食无忧。
但要想生活中好运不断,心想事成,功成名就,有所作为,光只不懒是远远不够的。从我们通常大家都认同的道理来看,你肯干,还要会干,还要巧干,还要有机会。肯干只能说明你干了事,把事干好,还要有能力、有真本事,还得有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还得有朋友的帮助,还得有很好的发展机会,自己也得有乐观自信上进的心态。
这些条件具备了,你才有较大的可能性在社会上混得好,生活过得好。
再接着说说大家还不怎么认同的道理,但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道理。
幸福的生活到底从哪里来的?从你的心中来的。你心中想什么,心中的念头是什么,你的生活就呈现出什么样子!乐观的人,生活中充满了乐观的事。悲观的人,生活中都是悲观的事。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都是满满的上进心、感恩心,这种人的生活差不到哪里去。
如果心中全是抱怨烦恼、着急生气发脾气,看人不顺眼,看事不喜欢,走到哪里发愁到哪里,一身负能量,人见人怕,这种人,无论怎么努力,好不到哪里去。
因此,水石斧劝人,想过幸福生活,先要改变自己的心,让心变得很强大,很自信,很乐观,对来充满了向往,这才是最为关键紧要的。这里面的重点是,要让心无时不刻、都要保持种良好状态。生气惯了的人,消极惯了的人,要让他时时快乐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可是要了他的命。他过不好生活,又能怪谁呢?
有没有好办法一下子就让心快乐起来,然后永远保持下去?有!请你从此时开始,找他人好处,找社会、单位、正在做的工作,你所有遇到的一切人和事的好处,然后感恩他们、谢谢他们;你也可以数算一下过去曾经遇到的那些幸福时光、快乐时刻,然后在心中感到知足快乐,表达你的感恩之情;你也可想象一下美好的未来,向往一下自己的人生目标,想象自己已经实现目标的情景,让自己快乐起来。
什么时候烦恼了,请你立即用上述办法改变心态。自己快乐满满的了,再去努力工作,再发挥不懒的优势,你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过上自己想要的好生活!
不懒只是基础,幸福依靠感恩。
向往成功人生,奋斗还需目标。
你经历过或听说过哪些离奇的故事?
河南一对农村夫妇初生儿子被故意调包,23年后却意外发现自己资助的贫困高中生,竟是那个丢失的亲生骨肉。如此巧合离奇得令人难以置信,但这确实是发生在河南驻马店汝南县的一个真实事件。
(许青云夫妇)
初生儿子被离奇调包1968年大年初一下午,家住汝南县大许庄村的许青云,不顾寒风裹着雪花飘飞,着急忙慌地赶着马车向汝南县城关医院急奔。
原来就在除夕夜,许青云的妻子王玉梅在县城关医院顺利产下一名男婴。初一上午,许青云看到大人孩子都平安无事,于是他按照医院规定缴纳了2元钱的男婴接生费后,就匆忙赶回了村里报喜。
可刚过中午,妻嫂就赶来报信说医院里出事了,让许青云赶紧去医院看看。等许青云赶到医院才知道,原来妻子吃过午饭后,把孩子从保育室抱回来换尿布,居然发现儿子变成了女儿。
当时许青云只有20岁,这个男孩可是他的头生子。许青云一听就急眼了,找到医院妇产科大夫挨个追问原因。医生接生时确实看到的是男婴,给许青云道喜时也说的是男孩,可她们也不知道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有的医生就不耐烦地说:“我们没有搞错,是你们疏忽抱错了,你说这能怪谁?”
许青云老实本分,听完医生的话也只能再挨个产房寻找儿子。许多产妇家属不理解许青云的疯狂举动,反而嘲讽他想儿子想疯了,大过年的竟诬陷别人抱错了孩子。
在那个年代,医院的保育室没有监控摄像头,许青云想知道到底是谁换走了儿子也无从查起。许青云只得咽下这口气,领着妻子抱着女儿回家了。谁成想这个错换的女儿10个月大时,因患急性肺炎夭折了。
儿子没了,错换的女儿也没了。许青云那段时间就像心被掏空了般,只憋着一口气,发誓一定要找到偷换孩子的那个人,将其狠狠打一顿后再要回儿子。但许青云手中没有任何线索,想找到儿子又谈何容易。许青云在全县范围内苦苦寻找了一年,依旧一无所获。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青云与妻子又先后生下4儿1女。5个孩子承欢膝下的快乐,逐渐弥补了许青云心中痛失长子的缺憾。但许青云内心深处仍有一个角落,留给那个丢失的儿子,只盼着能在有生之年重新找到儿子。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纵使孩子再多,纵使父母对孩子们不可能做到完全一碗水端平,但每个孩子在父母心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路遇贫困中学生仗义相助许青云与妻子虽未上过太多学,但也是初中毕业生识文断字能跟上发展形势。国家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许青云看到大许庄村紧邻汝南县城,就率先搞起了大棚蔬菜种植,日子相比其他村民来说还算比较富裕。
1988年12月的一天清晨,许青云正拉着一车蔬菜去县城叫卖,却突然发现前面一个骑车的小伙子重重摔倒在地。吓得许青云赶紧跑上前,想弯腰扶起那个小伙子,却发现那个人面色苍白,双眼紧闭,喘气的也很粗。
许青云试着呼唤了两声,小伙子也没有啥反应。许青云见情势紧急,也顾不得多想,连小伙子带自行车一起放到拉菜的车上,一路奔跑将小伙子送到了汝南县城关医院。
小伙子很快就转危为安,许青云却还在忙前忙后地为小伙子交纳各种医疗费用。医生不了解情况,看到许青云就生气地训斥道:“你这个父亲是咋当的?天天只顾着卖菜赚钱,也不管儿子死活。你儿子现在已经严重营养不良,再加上劳累过度才晕倒,幸亏抢救及时,不然小命就不保了。”
善良的许青云面对医生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也没好意思做太多辩解,只是出去买了一大堆营养品放在了小伙子的床头。已经醒来的小伙子拉着许青云的手连声道谢,并向许青云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原来小伙子家住汝南县板店乡潘庄村,名叫潘中,当时正在汝南县一中读高一。由于家境贫寒,他每周只能从家里自带干粮与咸菜。可即便潘中这般省吃俭用,父母还是想让他退学,因为家里太缺钱了。但潘中就是一心想把学业上完,为此也没少和父母起争执。
潘中这次回家就因为要50元钱资料费,又和父母吵了起来,父母旧事重提又劝他退学,于是他一气之下连早饭都没吃就骑车出来了,未成想竟在返校途中晕倒了。其实潘中之前就已经晕倒过很多次了,只不过都未太当回事。
许青云听到这里,心中不免有些酸楚,多好的孩子啊,家里这么贫穷,还这么有上进心,真的太难得了。许青云想到这里,心中已拿定主意要资助潘中完成学业,随即就对潘中做出承诺:“孩子,你好好学习考大学,以后许叔供你读书!”
从那以后,许青云每周一卖完菜后都要到汝南一中看望潘中,不是送吃食就是送钱。潘中感动之下,也是多次拉着许青云的手,不知自己该如何回报这些素不相识的许大叔。
许青云每每听到潘中发自内心的感激之言,都淡然劝道:“没有那么多事,你只要好好学习,就是对我的最好回报了。”
意外寻到偷换儿子之人,结局暖心许青云献爱心资助潘中,自是勾起了对丢失长子的思念,可已找了20余年仍无结果,其心中也只有暗暗绝望地叹息。
转眼到了1991年春天,有一天,许青云突然听说一件奇怪的事。原来潘庄村一位叫潘世英的老汉,前几天突然与一位邻居吵了起来。两人话赶话越吵越热闹,那位邻居顺口揭短说潘老汉坏良心,在20多年前的大年初一用自己的女儿,换了别人家的一个男孩。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许青云听完不由心中一动,当晚就赶到潘庄村找到了潘老汉家。潘老汉一看许青云前来追问此事,赶紧遮掩道:“哪有的事,我的儿子是1967年出生的,咋会是你的儿子。”
当事人不承认,许青云也没辙。他也怕再这样贸然追问下去惹出麻烦,于是就离开潘家,悄悄去找那位与潘老汉吵架的邻居了解真相。许青云对事情经过了然于胸后,怕激化矛盾,遂其并未再去找潘老汉,而是径直回家将儿子的下落告诉了妻子。
第二天,许青云去县城买了一份厚礼,然后又叫上妻子一起到了潘老汉家。许青云没有气势汹汹地直接讨要儿子,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脸堆笑地向潘老汉说明来意。
“老哥,我已经打听清楚了,我今天来并不是想要回儿子。常言道生恩没有养恩亲,你们把他养大也不容易,我们就是想见见儿子,然后认下这门亲戚。”
潘老汉铁青着脸一句话也不说,倒是站在一旁的潘老汉的老伴,实在按耐不住对女儿的思念之情,率先打破了僵局:“我的女儿现在还好吗?”
许青云的妻子一听这话,眼泪刷的一下就下来了,向潘老汉的老伴哭着讲述了那个女孩如何患上肺炎夭折的经过。潘老汉的老伴闻言嚎啕大哭,潘老汉也是老泪纵横,并满怀愧悔地请求许青云夫妇的原谅。
“老弟,我不知道那个孩子是你家的头生子,如果知道,打死我也不会做那么缺德的事啊。当时我媳妇连生了2个女儿,我想要个儿子都想疯了,才做下那桩糊涂事。这20来年,我没睡过一个踏实安稳觉。我想告诉孩子实情,又怕孩子接受不了,所以这些年,我没让我的2个女儿,还有后来生的那个儿子读书,只供养你的儿子上学。”
许青云看着一贫如洗的潘家,想到潘家不顾家庭条件已供养儿子读到高三,其心中对潘老汉偷换儿子的怨恨,已开始有些烟消云散了。毕竟潘家将儿子培养得那么好,那么懂事,也实属不易。
许青云选择了原谅,潘老汉也终于打开心结,赶紧邀请许青云夫妇留下来吃午饭。当天中午,潘、许两对夫妇吃完饭后,就一起赶往汝南一中去看望儿子。
可当潘老汉叫出儿子,正不知该如何向儿子介绍许青云夫妇时,只见儿子竟径直走到许青云面前好奇地问:“许大叔,你咋来了?”
潘老汉看得一头雾水,谁料儿子转头又指着许青云介绍说:“爹、娘,这就是我常向你们提起的那位好心人许大叔。”
这一下子,潘、许两对夫妇都惊呆了。潘老汉没想到,儿子常挂在嘴边的好心人,竟是儿子的亲生父亲。许青云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已经资助近3年的贫困学子,居然是自己丢失多年的亲骨肉。天下还有这等巧合之事。
潘中看到4位老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端详自己,也不免心中打鼓,随口就问父亲:“爹,你早就认识许大叔吗?”
潘老汉赶紧将儿子拉到一边,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述一遍,并请求儿子原谅他当年做下的糊涂事。
潘中简直不敢相信天下竟然还有这种事,而且事情还偏偏落在了他的头上。潘中瞅瞅爹娘,再看看既熟悉又陌生的许青云夫妇,一时间都不知该说什么好了。而许青云的妻子再也抑制不住对儿子的多年思念之情,紧紧搂住儿子再也不愿松手。
当天晚上,许青云夫妇做了一大桌丰盛的饭菜,将潘老汉夫妇以及潘中请到家中,一为让儿子认家,二也为认下潘家这门亲戚。而潘中也在饭桌上借敬酒之际,向4位老人表达了养父母与亲生父母一样亲的承诺。
4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潘中参加高考最终凭借优异成绩,考入了驻马店地区农业学校。潘中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高兴极了,先跑到许家报喜,还与亲弟弟以及堂兄弟们合影留念。然后潘中才回到潘家,向养父母报告这个喜讯。
开学日期临近了,潘老汉夫妇自是四处为潘中筹借学费。许青云知道潘家经济状况,拿着1500元钱就主动找上门直接告诉潘老汉说,潘家已经把潘中从小学供养到了高中,以后潘中上大学的费用就由他全包了。儿子有出息,两边的老人都很高兴。
两年后,潘中毕业了。他被分配到了汝南县韩庄乡粮所的养猪场工作。1995年1月1日,潘中结婚了。喜宴上,4位老人一起坐在上座,共同接受了潘中夫妇的跪拜,潘、许两家因潘中已真正结为了通家之好。
潘中在两家人的共同关爱下,生活得挺幸福,事业也是蒸蒸日上。很快潘中就担任了猪场的副场长,妻子在板店乡政府工作,他们还生下一个女儿,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美好。
潘中提起当年与亲生父母相认的一幕,说自己当时并没感觉到太过突然,因为在其心中早已将善良的许大叔当成了亲人。而对于养父潘老汉当年偷换孩子的行为,潘中也没有太多记恨,毕竟潘家也养了他这么多年,无论如何也有亲情在。所以潘中一直都在努力,想让养父母与亲生父母都能安享晚年。
(潘中与许氏兄弟合影,前排左一为潘中)
结语这桩离奇的偷换婴儿事件虽已事过境迁,但它也留给我们了几点启示。
首先,要形成做事严谨的工作习惯。
城关医院的工作疏漏对偷换婴儿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时确实医疗条件简陋,可如果保育室的管理制度能够再严谨完善些,又怎会给潘老汉成功偷换婴儿的可乘之机呢?
这也让我们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保持严谨态度应该是第一要务,以免因一时疏漏酿成大错。
其次,勿以恶小而为之。
潘老汉因重男轻女,竟想到偷换别人儿子的主意。说得严重些,这已经算是犯罪了。潘老汉自私自利,从未想过自己实现了传宗交代的梦想,却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失子的痛苦之上。
所幸此事因为许青云的宽厚之心,最终以温情结局落幕。如果许青云夫妇因失子互相埋怨指责,失去了家庭和睦氛围。那么潘老汉改变的不仅仅是潘中的人生命运,更是毁掉了许家的幸福。
这也让我们懂得了人性确实以自我为中心,但我们在为自己谋取利益时,也要明白做事的底线,勿以恶小而为之。
再有,勿以善小而不为。
许青云善心资助潘中,却未料到资助的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我们在感慨善有善报之时,也应懂得做事时如果时刻都怀着利他之心,也许得到最大正向回馈将是自己。
这也让我们懂得不要因为一件善事很小,就不屑去做,因为有时利他就是最大的利己。
你读过最猖狂的一句古诗是什么?
您好谢邀!我读过最为满怀壮志、愤怒至极的古诗词是宋代大将军岳飞的《满江红.写怀》。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低沉但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怒发冲冠”,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于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以抒此万豪英雄壮志。又看“潇潇雨歇”四字,笔至不肯一泻直下,方见气度渊静,便知有异于狂夫叫嚣之浮词。
全篇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接下去却道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领人迥出异表,拍案叫绝。此十四字,微微唱叹,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悲绪,九曲刚肠,可见英雄正是多情人物。
结尾“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厥!”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以收拾全篇,神完气足,无复亳发遗憾,诵之令人神旺,令人起舞。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