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婚书,你知道哪些古代历史人物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合婚书,你知道哪些古代历史人物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里面可能有秘密的佛塔——渗金多宝佛铜塔;
现收藏于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无量寿佛殿内的渗金多宝佛铜塔,是北京地区一件罕见的佛教艺术精品;
这个塔里面可能有藏有佛家至宝,但是目前无法破坏这座塔,这里面有个史书上都没有记载故事。
这个塔是铜的,据明代晚期历史文献记载,多宝佛铜塔最初供于长椿寺中。长椿寺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当时那座庙为什么修建史书上记载很清楚,但是这座塔就语焉不详。
198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在读研究生罗炤去北京石径山考察,当时没有修建景区,山下有座庙,云居寺,这座山是北方的佛家圣地,有九个藏经洞。
云居寺在半山腰有个茶亭,当时残破不堪,现在修缮了。是个小院子;
当时在杂草中有座破石碑,罗炤于是就琢磨起这石碑,把模糊不清的字辨别清楚;
结果对石碑上刻的事大吃一惊:
石碑上的记载:
石碑上记载的是400年前,一起不可思议的事件。
明万历二十年,达观大师去到石经山上九个藏经洞之一的雷音洞,里面供奉的石板坍塌,搬开石板后竟然发现一个洞口。
洞中有一个石盒
石盒上的字赫然写着「大隋大业十二年……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主持永劫。」
隋代,将三颗佛骨舍利供奉与此,达观大师打开后发现一小金瓶,里面有三颗舍利,米粒大的。
大师报告了大明朝廷,当时朝廷的太后,下令,将舍利迎到皇宫供奉几天。
当时的太后姓李,万历生母,就是大名鼎鼎和张居正传绯闻的那位太后。
这李太后,平时信佛,她要这舍利,达观大师不敢违背,只能送出去。太后使者叫陈儒;
没想到,这李太后,言而有信,两个月后,竟然将舍利送回来,达观大师很高兴,就将舍利重新放入雷音洞;
舍利现世:
罗炤读到碑文后,突然心生一念,莫非如今这舍利还放在雷音洞?
这事在正史上从未记载,400年过去了,这石碑,肯定也有人读过····
于是当即来到雷音洞
它原本是个天然石洞,隋朝大业年间,当时佛门的静琬大师率弟子将其开辟出来,将刻下的 100 多块石刻佛经镶嵌在洞内,距今已有 1400 余年的历史。
他发现雷音洞一块特别的石板,里面有泥土,下面有个大石板,纹丝不动,莫非舍利还在?
于是赶紧将发现通告给房山文物局。
·····
经过仔细的挖掘,挖出了玉盒···
打开后,里面有第二层玉盒:
由于当年佛骨舍利的重要性,大家决定晚上打开盒子,因为明史有记载:子时,见舍利光
在此之前,从未有人见过舍利,后来的法门寺舍利,已经是六年之后的事。
打开后里面有一个 金银函;
金银函里面有第五重羊脂白玉盒。
见到了传说中的舍利,只不过没有发光···
放大版,真实大小比米粒大不了多少问题是,无论记载还是文字,都有三颗,为什么只有两个?
这成了悬案;
由于舍利子的重要性,达观大师应该不会藏一个,这个东西接触的人不是太多。最后怀疑是不是李太后留下了一粒?那么放在哪里呢?
根据石盒文字,憨山徳清大师也见过舍利,四大神僧,两位都见过,不过最后结局都不太好,他隐私建寺庙,被万历流放,而达观大师,牵扯进“妖书案”受刑而死,当时李太后还在···
李太后痴迷佛教,两大神僧她都没有出手相救,有点奇怪。
查遍历史,发现,史书上对李太后也是语焉不详;
《明史》对于李太后,资料都是在她成为贵妃之后,她年轻的时候,特别是怎么进裕王府,少女时期一点记载没有,这非常不常见。
但是明史有一条非常有趣的记载:
一日,帝入侍,太后问故。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尔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
意思是这样的,万历没有册封长子为太子,即后来明光宗,李太后问他原因,万历倒也诚实,长子是普通宫女的孩子···,李太后大怒:你也是普通宫女的孩子,万历惶恐···
这证明李太后进裕王府时候只是普通宫女。
翻看史料,最后多亏朝鲜,因为朝鲜记载的历史没有避讳:
《李朝实录》:慈圣皇后李氏,少贫贱,其父卖与陈家,两后相与亲爱,作为兄妹;
讲的非常清楚,李太后就是当年陈家皇后,裕王正妻的陪嫁丫鬟;
的确是小户人家。
从丫鬟到太后,这李太后也是一牛人!至少站队站的好。
李太后的后半生,和张居正一起经营的“万历中兴”,史书上还是大大赞扬的。
只不过这李太后是非常痴迷念佛的,可以说是狂热的。
据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这么一件事:
慈宁宫重修,一日祥云聚集,池中瑞莲盛开,李太后高兴,认为这是祥瑞,然后告诉大家昨天梦中一位菩萨来点化她,传了她一册经文,曰《九莲经》,然后李太后便将经文背诵了出来。
这就是李太后是九莲菩萨转世的说法的由来。
这件事没有记录在正史,张居正后,申时行写的《瑞莲赋》和《后瑞莲赋》吹捧李太后。
另外张居正提出的所有意见中,只有劝解李太后别修庙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她在不少地方大造寺院,花费不少。
由此,可以怀疑,李太后在舍利上动了心思。
那么她能将舍利放那里呢?
虽然她权倾天下,但是也不能乱来,莫过于放在紫禁城里面某个位置供奉,或者在北京的某个寺院里面。
在紫禁城里面供奉,这么重要的东西,清王朝肯定能查到。佛门第一重宝呢。
在考据年份后,李太后得到舍利后,就修了一座庙:
万历二十年,李太后曾颁下懿旨在北京城里修了一座寺庙,即今日北京西城区的长春寺。
她极为重视,将自己九莲菩萨真身供奉与此。
从此,史料上再也找不到其他记载。
但是李太后去世后,万历又活了六年,临死前,长春寺多了一个东西——渗金多宝佛铜塔;
就是第一张图片的那个塔,5米高,数吨重。
这个塔的铸造原因是个谜,极有可能,那一颗舍利就藏在里面;
只是今天不能破坏塔来寻找。
可以推测,由于舍利的敏感性,以及李太后偷拿的这颗舍利不太光彩。所以万历铸造这么一座塔藏起来。
这几个舍利,几经周转,从隋代到今天1300多年。
虽然,今天我们对舍利本身已经了解如何形成的。
历史中的事,那些没有记载的事,肯定是有秘密的。
——知乎/随狂风去
族谱怎样写才好?
中华民族姓氏众多,源远流长,受古代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迁徙不断,居住纷杂。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过程变化较多,致使很多祖姓根源已无处考究。
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在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替人编造家谱世系的“谱匠”。
族谱编纂格式一般有:
1. 序言,也叫谱序,就是要说明编写族谱的原因和意义。
2. 宗氏图腾。有的姓氏还有族徽和族旗。
3. 姓氏源流,姓的来源与迁移,姓氏在全球的分布图等。
如李姓,“食李图”,有的姓氏是宗祖自创;有的姓氏是古代皇帝赐姓;有的是从其它姓氏分化出来的,各不相同。
4. 族训,主要是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这样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家族精神。
5. 修谱次数,随着家族的发展,每次修谱都要注明修谱次数,并有修谱序言和编纂委员会名单、主编人员等,便于后代考究和留万世芬芳。
6. 辈分,家族一般都有已定的辈分,若老辈分已用完,还要续辈分。
7. 在宗族中有重大功绩或贡献的人,还需要写传记,列传。
8. 有名望的家族还写族产,主要用来记录宗族的集体财产,比如坟地、祀田、房屋等。
9. 根族,一般族姓定为炎帝或皇帝,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可写也不不写)
10. 远祖、得姓始祖、血缘始祖、名祖,望祖。(可写也不不写)
11. 开姓始祖。
12.内容:如果没有老家谱,要从有真实记载的最早祖先开始,订立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各门各派一并分列(媳妇列入族谱,女儿不列入族谱。因为女子婚前在娘家叫寄养,婚后的家才算自己的家)。
你们听说过换亲的故事吗?
小时候村子里,隔壁邻居家姐姐就是换亲,换亲不到3个月哥妹两人的婚姻都没保住,妹妹离了,哥哥跟嫂子也离了,当时嫂子怀孕期间,看妹妹离了,嫂子她去医院打掉腹中胎儿,去办理离婚手续。
这户人家在村子里是外姓,据说当年从外地搬到我们村子里,在村子里落户定居。
同时搬来的有三户人家,是叔伯弟兄,其它二户人家,一位称呼伯伯,另外一户称呼山叔,在这之前写头条提到过他,如果细心的网友看过我的微头条能知道,故事是真实的。
这家换亲的伯伯,在家簇中排行老二。老大在村子里干了好多年书记。威望也相当高,家中有个独生女儿,当年小城下来招工,看好我大姐,最后是书记家女儿顶替去了小城工作,并在小城找了婆家,安家在小城。
书记的亲弟弟就是福建工作过的那位,当年青年长的很帅气,有过一次婚姻,离过婚,从此单身,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他会出现,帮忙做事,不要工钱,就为了能吃顿饱饭,喝个小酒,整天就是这样混日子。
再说换亲这家伯伯是村书记的堂弟,当年过了娶媳妇的年龄。经人介绍认识了大妈,大妈离过婚,带来一个儿子。婚后又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
大妈跟前夫生了两个儿子,离婚的时候一人带一个,跟前夫的大儿子混得挺好,当了老师,娶媳妇自然不成问题,到了已婚年龄娶妻生子,生活的还可以,不算幸福最起码不志至于没媳妇。有了媳妇就有奔头,有媳妇就有家,是家人家。
当年大妈长的矮,模样不漂亮。没有鼻梁,皮肤挺白的。介绍与伯伯认识后两人很投缘,双方都爱意,当年伯伯没了父母,家里没条件娶媳妇,遇到带孩子的大妈他没得挑,家条件有限,女方不挑剔就行。
大妈离过婚,娘家人要给她把关,怕二次婚姻不幸福,找了熟人打听伯伯这人怎么样,村子里有位老人没考虑后果,说了伯伯的坏话,“这人不勤快,挺懒的”要不怎么这么大年龄没娶媳妇!
大妈娘家父母听后心里不踏实,又找了熟人在打听,对方回答青年挺好,就是家里没父母,没条件娶媳妇,没什么坏毛病。除了“长的矮,家里穷”,在没什么不好的地方。
大妈父母这才放心,把女儿嫁给了伯伯,婚后听说村子人打搅,伯伯很是生气,有一次打搅那人家用泥打了泥板石,用来盘炕用,伯伯赤脚一块泥板踩一脚,一边踩一边嘴里嘟囔,再让你打搅,这是你应该得到的惩罚!
这件事是听村子老人说的,婚后伯伯与大妈走到一块过日子。日子过得还不错,在村子里也算富裕,有一个缺陷姊妹几个长相都随大妈,皮肤很白,没有鼻梁,模样不漂亮,脑子都挺聪明。
大妈带来的儿子30多岁没娶媳妇,在村子里干大队会计。看着别人家孩子到了结婚年龄,都己成家抱了孙子,父母别提多着急,婚房早准备好,家具也做好,就剩下媳妇,也没人做媒。
70年代未,80年代初,周围村听说过有换亲的,前题是妹妹替哥哥换亲,后来在另村有户人家跟邻居伯伯家情况相似,哥哥没媳妇,用妹妹换亲,两家人互相见过,相处了半年多,就迫不及待的做嫁妆互相迎娶。
邻居家伯伯家的妹妹跟哥哥,长相不出众,换亲的那家妹妹跟哥哥长的更差,妹妹长很胖,典型的农村老大妈,长的不像大姑娘。哥哥长的瘦,上身子长、腿短,看五官很老相,那还像个青年人,么有青年人的朝气!
换亲是无奈,没有办法的办法,五一节那天,妹妹跟哥哥同一天结婚,妹妹出嫁,哥哥迎娶,早上早早就听见隔壁大妈家,吵吵闹闹的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忙碌着贴喜子,迎女婿进家吃饭,娶媳妇进门。
在老房子打发女儿出嫁,女婿接走媳妇,再去新房子迎接新媳妇进门。好不热闹,家里家外,站满了看热闹的街坊邻居。等着讨喜糖吃,有大人、有孩子都在婚礼现场,村子里人都是为了沾沾喜气。
看新女婿胸前戴着一朵小红花,用自行车把邻居姐姐接走,姐姐手里提着脸盆,盆里装了擦脸霜和暖瓶、镜子、梳头用的梳子。姐姐家大嫂提脸盆子,送妹妹上了车。后边家里前奶的大哥跟二哥送客,跟在新郎后边带着娘家陪嫁的板箱和被褥,被褥用台布包了一个包,绑在车腚上边,都是红色看着很喜庆。
家人送走了出嫁女婿,回来家了简单吃了饺子,简单的收拾一下,紧接着去了儿子新房等待迎娶媳妇进门。一大家子人走出家门急匆匆地朝新房走去,遇到村里人互相打着招呼,村子叔叔婶子见了伯伯大妈,都是微笑打招呼,恭喜儿子娶媳妇,女儿出嫁,大喜日子,双喜临门。
嫁了女儿,接着迎新媳妇,够忙活的。伯伯大妈还有家中亲朋微笑点头,回答,是啊,大喜的日子,今天大家都开心,又高兴,在忙活在累也爱意。
说说笑笑从村南到村北新房,不知不觉进了院子,新房窗上贴了红红的喜子,粉红色的窗帘显得家里格外喜庆。
亲朋好友,男同志,有的在院子里抽烟拉呱,有的进了屋子,看看有什么需要帮整理的。女亲朋都往屋子里走,看看娶媳妇家里都是什么家具,被褥是什么料,将来大点儿子娶媳妇好知道怎么做。
进了屋子看卧室里,雪白的墙面贴了几张纸画,上边是胖娃娃,下边字显示,早生贵子,另外一张是一个男娃娃,旁边是个女娃娃,娃娃张嘴微笑,看着很可爱,炕上铺了新鲜的被褥,在炕的东北叠得整齐的新婚被,双铺双盖、台布以及毛巾被,大红喜字的双人枕头放在被褥上边。
不知不觉,大家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里,说说笑笑,这时候听外边有人喊,新郎新娘来了,大家纷纷走出家门迎接新媳妇。在院子里举行了仪式,新娘进门,伯伯大妈坐在板凳上,在儿子家门口,儿子媳妇站在前面,面对父母鞠躬,叫声爸,对方哎,叫声妈,对方哎,接着从上衣口袋里掏出红包,给儿子、儿媳一人一个红包,听说是改口费。
仪式举行完毕,前奶大哥的媳妇,大嫂接新媳妇手里的脸盆进家门,在盆里和箱子里放了钱。简单交代几句,弟媳妇,新婚快乐,早生贵子,又笑笑说,一家人都等抱宝宝,希望早已生个胖娃娃。新媳妇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脸上露出来幸福的微笑。
新媳妇也进门了,仪式也举行了。剩下的就是坐席,一大家子人,在新房短暂地完成了婚礼,回到老房子里,各就各位,找地方坐下吃菜喝喜酒。
看似简单的酒席,热热闹闹的吃了好几个钟头,农村人好喝,没完没了,一直喝到黑天,大家才肯离开,带上各自的包袱回家,一家包袱里有6块喜饼,一包糖,一包枣,一包红双喜烟。
给大家分喜饼是地方风俗,吃完喜酒每人一份。走的时候带回家给家人吃,沾沾喜气。吃喜糖代表甜甜蜜蜜,吃红枣是早生贵子的意思,红双喜烟是双喜临门的意思。
热闹了一天,也算是完成了人生中,一件大事,伯伯、大妈、心里总算是踏实很多。在就等抱大孙子了,谁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人预料不到的结局,做梦也没想到换亲还有离婚的那一天!
从知道儿子、女儿换亲的那一天起,就打算好了,媳妇坐月子吃小米有营养,在没娶媳妇的时候就种植了俗子和谷子,这两样谷类在农村坐月子必备营养品,谁家有生小孩都会种,月子期间喝粥,煮饭加红糖吃,听村子老人说是“大补”
婚后三天回娘家,老家风俗是新婚一般回娘家选三、六、九、大部分离嫁家近的都选择走三、结婚在婆家住两天,第三天准时回娘家,邻居家姐姐也是婚后第三天回门。
住隔壁,一墙之隔,站在院子里就能看到隔壁院子,吃过早饭看邻居姐姐,女婿骑车从村西边马路回到了家,进门后女婿显人勤,抓起院子里的水桶去挑水,邻居家姐姐走出家门来到自家小菜园揪了几片蒜叶,用手从上往下一沥,卷成一个小卷放在嘴里吃了起来。
那时候我才10岁左右,邻居家姐姐跟我姐差不多一般大,她们经常在一起玩,也熟悉,我从家里走了出来,来到菜园里看她吃着蒜叶,脸上没有新婚的快乐,一点笑容都没有!
那时候在心里想,她是不是有宝宝,害喜,吃辣的吧?
小时候听妈妈说过酸儿辣女,心里想邻居姐姐婚后生女儿,才喜欢吃辣,进门不与父母聊聊新婚的事,跑菜园吃辣!这件事情是我想错了,姐姐根本就没害喜,没有怀孕,是婚后一个月才知道的实情。
邻居姐姐这次回家找姐姐玩,听她说女婿长的不好看,上身子长,腿短!其它的有关这个换亲的女婿家的事,她什么也没说,就是叙旧拉了简单的家常,在家住了几天就回婆家了。
一个月过后听姐姐回家告诉妈妈,邻居家姐姐要离婚了,妈妈以为姐姐是头脑发热,用手摸摸她的头,说,你这孩子脑子不发烧吧!“胡说八道”姐姐一脸的委屈,没有胡说八道,隔壁邻居姐姐今天亲自跟我说的。
妈妈这时候才相信了姐姐的话,再后来听说是这个换亲的女婿,有病,不能过夫妻正常生活,才离婚的。
他们两闹离婚,起诉到法院一直拖到3个后离了婚,离婚期间这位姐姐一直住娘家。那时候换亲的嫂子己经怀孕,让村妇女主任作她的工作,己经怀孕留下来。孩子是无辜的,你们两夫妻恩爱有加,也有了孩子,以后好好过日子。
对方哥哥离婚也不是没有理由,这种情况法律不允许结婚,男方有病在先!
好说歹说这家嫂子就是不听劝,感觉换亲就是要对方必须跟哥哥在一起才行,哥哥已经离婚,她没有必要坚持。
伯伯家大妈也亲自做儿媳妇工作,说你看你们两人在一起,也没红过脸,过得挺好,孩子都有了,你就看在妈妈的面子上,就留下了,把孩子生了,坐月子吃的小米,在南院园子里也种了,跟儿子两人好好过日子。
这个大嫂铁了心要离婚,谁做工作也没用,她找到村妇女主任出了证明,去把孩子做了,可怜的孩子3个多月了,己经成型,就这么夭折了。
邻居姐姐离婚,父母也可能知道错了,当初不应该让女儿去换亲,以后再也没有提换亲的事。
过了几年重新找了自己喜欢的婆家嫁人,这个婆家跟原先的婆家是隔一条马路的村子,这个女婿是杀羊的。婚后生了一个女孩,女婿逢集日子赶集杀羊买羊肉,也经常回娘家送羊肉个给伯伯一家人吃,生活的挺好,夫妻恩爱幸福美满。
又过了多年以后邻居家换亲的大哥,找了个东北媳妇结婚生了一个女儿,在女儿3一4岁的时候,媳妇丢下女儿离家出走,从此在没回来过!
邻居大哥有了女儿后,又当爹又当妈,一手把女儿拉扯大,供女儿上学,女儿也没有辜负他所做的一切,学业有成考上了大学,现在大学毕业,已经参加工作。放假坐车回家给父亲收拾家务,洗洗衣服,做做饭,到月头发工资也会给父亲几百,在农村买个肉什么也有个零花钱,想吃什么赶集买。岁数大了,有了女儿的照顾,在农村也算是幸福。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代婚配的三书六礼都是什么?
“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分别指:
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礼书:即在
过大礼
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迎书
: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
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
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
媒人
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 问名: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 纳吉(又称过文定
): 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请期(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
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亲迎(或迎亲):在结婚吉日
,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三书六礼完整版?
三书
聘书:就是定亲的文书,在古代男女立定婚约的时候,男方家就交给女方家聘礼。
礼书:是在过大礼时候需要用到的文书,主要列明过大礼的物品以及数量。
迎书:就是迎娶新娘的文书,在迎娶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六礼
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郑玄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
问名:俗称合八字,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西周“六礼”中第二礼。“问名”之礼最早见于《仪礼》中:“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又曰:“问名: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
纳吉(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
请期(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亲迎(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