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婚礼仪式一般选在哪个时段,古时最早的婚礼和今天的婚礼有哪些区别?
古人的婚礼仪式一般选在哪个时段,古时最早的婚礼和今天的婚礼有哪些区别?
我国古代是德治、礼治社会,所以礼节从皇帝到庶民的生活中都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四大礼制: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古时结婚怎么说?在古代结婚其实是叫做娶亲,很多古代人结婚都是没有见过面的,大多都是按照双方父母的安排进行成亲,在我国古代很多词汇都是用成语来表达,不像现在都是用白话文,大家都能够看懂,以前都是用四个字来表达,简洁又能够表达出结婚的祝福。
古代结婚说共结连理,比翼双飞来祝福新人,其实就是说的是两个新人能够结合在一起,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非常值得大家去祝福,是上天安排的意见好事,以后就要共同生活在一起,成为一对恩爱的夫妻,很多古代人结婚主持人都会说预祝新人共结连理,两个人好像是天生一对无拘无束的鸟夫妻一样。古代还会用永结同心和白头到老来祝福新人,这是我们现在都会用的词汇之一,寓意非常的好,是希望新人能够共同进退,能够一起到老,一辈子都恩爱,古代的人们也是对婚姻的祝愿是这样,我们现在也是一样,都是希望和自己的爱人一辈子都在一起。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与现代婚礼和西式婚礼不同,中国古代婚礼有着其特定流程。
具体来说,古代婚礼要从提亲说起。经过提亲、说媒、定亲的环节之后,才能进入正式的婚礼环节:抬轿——跨火盆和射箭——拜堂和交杯酒——同心结发和谢媒等等。
虽然在当代社会看起来,古代婚礼的流程有些复杂、繁琐,但流程的每一环节都代表了对新人的祝福,预示他们有好的未来,和美的生活。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
回门 成亲次日起床,须由新郎开房门。是日,男方备轿请阿舅,阿舅受茶点三道后,退至阿妹新房歇息。午宴,请阿舅坐首席,称“会亲酒”,忌用毛蟹(娘舅谑称毛蟹)。宴后,用便轿接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称“回门”。随轿送“望娘盘”一担。岳父母家宴请“生头女婿”,忌用冰糖甲鱼。宴毕返回,新娘一出轿门,宾客中爱闹者预先以二三十条长凳从轿前铺接至新房门,架成“仙桥”,要新郎搀扶新娘从“桥上”过,客人欢笑催促,若步履稳健,则在新房门前“桥头”凳上再叠长凳一条,并递上一只油包,要新娘口咬油包走过,美其名曰“鲤鱼跳龙门”。第三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新娘下厨,煮糖面分赠四邻。满月盘 新婚弥月,岳父母家遣人送礼品一担,谓“满月盘”。又送礼券若干,金额不等,供婿家酬谢襄办婚事人员,俗谓“花笑票”。旧时贫富悬殊,贫穷人家则用硬纸板剪个双喜字,贴上金纸,墙上一挂,一对花烛,一顶蹩脚花轿,便拜堂成亲。
古时最早的婚礼和今天的婚礼有哪些区别?婚礼作为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同时,婚礼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时最早的婚礼和今天的婚礼有哪些区别?
一、彩礼不同
如今的婚礼仪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在《周礼》中,对婚礼仪式进行了规定,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六礼”。
在古代,彩礼本是婚礼中的一小部分,可是,在现代婚礼中彩礼却成为了最重要、最必不可少,同时也是所有人都最关注的一件事情。
周代时,结婚的彩礼一般只要五匹帛和一对鹿皮,它们的实际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其内在含义。因为当时用作礼品的帛是有颜色的,被叫做“綵”,后来就慢慢形成了彩礼的说法。
而今天的婚礼所需要的彩礼更注重实际,甚至更为严重的是,现在社会彩礼已经开始变质,成为部分人攀比的项目,他们比谁的钱多、谁的车好、谁的婚礼更豪华奢侈,这些人已经变成金钱的奴隶,忘记了婚礼最初的意义是什么。
二、形式不同
古时的婚礼受到“三纲五常”的束缚,包办婚姻让古代人没有办法凭借自己的意愿去选择结婚的对象。正所谓“父为子纲”,父母的话永远都是对的,子女必须听从,所以婚姻也就自然得由父母作主。
再者,古代人结婚必须要有媒人,就如同诗经里讲的那样:“娶妻如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就是,若想结婚首先要经过父母的同意,再就是得通过媒人,要是没有这两样,那这个婚是万万不能结。
但是现在不一样,人们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早已把过去那一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给抛弃掉。只要结婚双方有着一颗坚定彼此的心,那么爱的力量就会是无穷无尽,最终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三、风气不同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古代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这直接导致婚姻也是如此,“夫为妻纲”就很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点,男尊女卑夫妻两个人不平等。
在古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个女子一旦出嫁那么她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容不得一丝反抗。而古代男人却可以三妻四妾,简直是太不公平。
出嫁以后,若是遇到一个不好的婆家,古代女子的境遇是很悲惨的,就拿《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来说,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婆家做事,最后反而被婆婆休掉,着实令人气愤。
而现在,封建社会中错误与落后的思想早已被人们所抛弃,如今妇女地位提高,在婚姻中男女地位也是平等的,女人可以出去挣钱养家,一点也不会比男人差。
总结:当然,古代婚礼也并不都是不好的,它也有优秀的一面,可以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与美德,对此,我们只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可。
中西方三大婚礼不同?
1.中西方婚礼不同之处一:礼节差异!
中国的婚礼在古代就非常讲究礼节,娶妻一定要 “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礼节。而这里的“三书”就是指“聘书”、“ 礼书“和”迎亲书”,缺一不可。而“六礼”则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诚意和用心。这些礼节沿袭至今,中国很多地方都在传承这些礼仪。然而在西方,比较倡导恋爱自由,双方互相喜欢,见过父母就可以举行婚礼,在教父或者牧师以及众多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宣誓,这个婚礼就圆满完成。至于礼节也主要体现在结婚当天:新娘要带手套,遮脸等。
中西方婚礼不同之处二:地点差异!
中国有个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因此结婚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大的喜事,所以中国人的婚礼是非常隆重且热闹的。
在古代,人们办婚礼的地点会在自己家里或者是酒楼里摆上酒席来宴请亲朋好友,见证一对新人的喜结良缘。而现在,中国的新人一般都会邀请亲朋好友去酒店办一个的婚礼,在中国办婚礼主要追求喜庆和热闹。
但是在西方,他们的婚礼地点一般都是在教堂或者是选一个环境风景好又比较安静的户外举行的。而且还办得井井有条,不像中国的婚礼那样热闹。西方的婚礼主要是要突出庄重和圣洁,追求浪漫和实在。
中西方婚礼不同之处三:着装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新郎和新娘都是穿红色的礼服,甚至新娘的衣服都是从里红到外。而且中国的婚礼主要追求的就是喜庆,所以婚礼所需用品都习惯用鲜艳的红色来烘托气氛,婚礼所需用品也是无一例外都是大红色。
但是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都是穿纯洁的白色礼服,因为西方的白色是富贵的象征(贵族才可以穿戴),白色还代表纯洁,白色在西方的意义非常好。贵族阶级的理念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就成为了西方普通的新娘礼服。
古代对成婚有许多代称?
传统社会成婚的雅称
在传统社会,大多数人结婚都是没有见过面的,大都是按照双方父母的安排进行成亲,结婚也叫做娶亲。在近代之前,一般把结婚叫做成亲,新中国成立后称为结婚。婚姻在法律上称为婚姻成立,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建立夫妻关系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和其他责任的夫妻的民事法律行为。
在传统社会,把结婚称为共结连理,比翼双飞来祝福新人,就是说两个新人能够结合在一起,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非常值得大家去祝福,是上天安排的意见好事,以后就要共同生活在一起,成为一对恩爱的夫妻,很多古代人结婚主持人都会说预祝新人共结连理,两个人好像是天生一对无拘无束的鸟夫妻一样。除此之外,传统上还会用永结同心和白头到老来祝福新人,寓意是希望新人能够共同进退,能够一起到老,一辈子都恩爱,希望和自己的爱人一辈子都在一起。
除此之外,在古代,对结婚和夫妻关系还有许多雅致的别称。
第一,配偶。夫妻双方互为配偶,亦指男女相配为夫妇,《后汉书·邓训传》李贤注引《东观记》:“其无妻者,为适配偶。”亦作“配耦”。《汉书·孝昭上官皇后传》:“长主内(纳)周阳氏女,令配帝耦。”
第二,结发。源于苏武诗“结发为夫妇,恩爱两不疑”。“结发”本指年轻束发之时,后据此诗“为夫妻”语,作结婚解;也指妻子。俗称元配为结发。也有人说:“结发夫妻”一词源于古婚礼中的“合髻”。
第三,结缡。亦作“结褵”。原指古代女子出嫁时,母亲把悦(佩中)结在女儿身上,后来用为结婚的代称。《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后汉书·马援传》:“施衿结褵,申父母之戒。”
第四,结丝萝。《古诗十九首》:“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和女萝都是蔓生植物,纠结一起,不易分开。后因用“丝萝”比喻婚姻。《西厢记》:“便待要结丝萝。”
第五,结朱陈。“朱陈”原是一个古代村名。白居易《朱陈村》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婚娶图》诗:“何年顾陆回丹后,画作朱陈嫁娶图。”后遂用为联姻的代称。《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仰蒙雅爱,许结朱陈。”
第六,秦晋之好。春秋战国时期,征战频繁,人民多死于非命。有些诸侯国为了缓和矛盾,也曾通过联姻来建立和发展邦交。当时秦国和晋国就世代互相婚嫁结为姻亲。因此,后人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吴侯欲与君侯结秦晋之好。”
由上可见,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尽管有些婚俗和称谓已渐渐淡出,但是,追寻文化根源,重视传统民俗,已成为许多人的一种新时尚。
古代几点上朝?
早朝是制度,不请假擅自不朝的,或者撒谎的,一经发现按大不敬论处。而且是每日必行之礼!皇帝上不上是另一回事,发大事了可以临时取消.
一般3点钟进床。
打整仪容,吃早点,到3点半或4点。
然后出门,有的走路,有的坐轿,目的地是朝庭。
大约5点钟,开始上朝,或者在门口等着上朝。
排队,行礼,上朝。
有事就说,没事就退,回办公室办公。退朝时间约为8、9点钟。
回家还可以再睡,北京话“回笼觉”根这个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古代节日放假也分长短假期-
除了类似星期天的休假外,政府的法令也规定了节庆的假日。在唐代,有放假一天、三天、五天或七天的大小节庆。最长的是新年和冬至,各放七天。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皇帝的生日、孔子的生日、老子的生日等都还可以放1至3天假,让官员回家祭祀祖宗,或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
-
宋朝的休假制度显得更加宽松。《文昌杂录》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中元、夏至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宋朝还有一个特殊规定,各级官署,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封印”停止公务,公务人员回家过年省亲,要到次年正月二十日才返回衙门“开印”办公。这样,他们全年的实际休假达到98天。看来唐诗宋词还是要有闲工夫游山玩水才会有灵感哦!-
-
到了元代,旬休、大休都没了,一年只剩下十六天的休息时间。-
-
明朝更惨,节庆假日起初甚至比元代还少。因为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制定的休假制度既简单又好操作:三天。一年中只有过年、冬至和他自己的生日这三天休假,郁闷吧。但后来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夫妻分居和父母子女问题等等,估计请假的人太多了,这样才有了松动,增加了月假3天,全年加起来大概是50天左右。清朝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制度。-
ps:
唐代官员的休假制度明细表-
当个人为了执行对家庭和宗族的责任时(例如,近亲的婚丧),政府的法令也规定有回家的休假和相类似的假期。最宽大的是唐代的规定,包括:-
一、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住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
二、儿子行冠礼时,有三天假期;如果是亲戚,则有一天。-
三、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的近亲行婚礼,则分别有五日、三日、一日的假期。-
四、父母亲去世,强迫解官三年;如果是军职,则为一百天。-
五、其他的近亲去世,分别有三十日、二十日、十五日或七日的假期;如果是远亲,则分别是五日、三日或一日。-
六、亲身受业的老师去世,给假三天。-
七、个人的忌日,给假一天。-
八、在五月有十五天的田假,在九月有十五天的授衣假。-
古代婚礼什么音乐啊?
1、在古代婚礼中有很多种音乐形式,包括器乐、歌曲、舞蹈等。2、 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婚礼音乐的形式和曲目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古代,婚礼中比较常见的音乐形式有:《三綱五常》、《开门乐》、《迎新郎》、《请花轿》等。3、 古代婚礼音乐除了应用于婚礼仪式上,也在一些娱乐场合比如宴席、舞会中得到广泛运用。通过婚礼音乐的演奏,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可以为婚礼增添欢乐和喜庆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