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生活向导征婚交友信息,山西有什么好的报社?
太原生活向导征婚交友信息,山西有什么好的报社?
山西日报 是党报,没有人爱看 山西晚报 是第一大报山西青年报 是仅次于晚报的报纸,敢于说话山西广播电视报 生活向导报 三晋都市报 趋于无聊类的报太原日报 太原晚报 太原广播电视报 都市生活报地方媒体山西严格说来是没有什么好报纸的
韩信如此战绩能配兵仙吗?
韩信是一代战神!用兵如神以少胜多,在中国的历史上贡献了很多成语。人们总结韩信的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死两妇人"这韩信最困难的时候是漂母,给了韩信一碗饭,使韩信活了下来,最终传信却死于皇后吕雞之手!
巨鹿之战大胜章邯,王离所部, 一战歼灭秦军主力。项羽携大胜之威帅40万大军入主关中!
抵达咸阳宫后,项羽开始分封诸侯。项羽共分分18路诸侯。违背当初先入关中为王的誓言。把先入关的刘邦封到汉地为王。而且还把秦军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等分为三个诸侯把守关中,防止汉军进入关中,争夺天下。
刘邦率领子弟进入开始向汉中前进。边走边拆,回站到向向宇表示安分守己待在汉中,无意和项羽争夺天下以麻痹项羽。
刘邦到达汉中后,由于部队和刘邦集团的领导人都是沛县子弟,思乡心切,队伍逃亡逐渐增多。
一天,当有人向萧何汇报说韩信跑啦!萧何来不及像刘邦汇报,骑上一匹马,趁着月色去追韩信。萧何把韩信追回来以后,立即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立即筑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军,统领汉军积极训练。
韩信相汉王刘邦献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汉军一方面大摇大摆地修筑先前被拆毁的栈道,向项羽派驻关中的关中三王。等表明汉军意图通过子午道进入关中。实际上汉军则沿着连云道和陈仓道从陈仓出其不意的进入关中。一举击杀项羽派出的关中地区的塞王司马欣,雍王章邯,翟王董翦。从此汉王刘邦以观众为基地东出和项羽争夺天下。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
背水一战和拔旗易帜刘邦战令关中以后,自己率兵东出函谷关,在荥阳一带和项羽对峙;同时帅派韩信率领偏师进入河北,剪除忠于项羽的地方诸侯势力。
韩信帅军进入河北后,首先面对的就是赵王歇的势力,当时赵军拥有20万大军。而韩信自己才统帅不到两万汉军。
韩信首先派主力渡过绵蔓水,背水列阵,以置之死地而后生,来激发汉军的斗志。当赵军在陈余率领下和韩信主力交战的时候,韩信派出两千汉军精骑绕到赵军大营背后,向赵军大营发起突袭。然后拔掉赵军旗子。这时韩信主力部队大声喊:赵军大营被攻破了!赵军回头一看,大营尽数换上汉军旗帜。只好投降。
这就是历史上的背水一战和拔旗易帜的来源。
韩信平定赵地后,携大胜之威,陈兵燕国边境。一直封书信,使燕国投降。
韩信以偏师征战河北,先后平定魏国,赵国,燕国。随后帅大军平定齐国。而后在潍水之战击败了项羽的头号猛将龙且,巩固了齐地。被刘邦封为齐王。
垓下之围和十面埋伏韩信出征河北和平定齐地的时候,刘邦一直帅汉军主力在荥阳和成阜一代和项羽主力对峙。
项羽率领的主力部队基本上都是江东子弟,长时间的征战使人心厌战,加上终于项羽的诸侯基本上被汉军消灭,九江王英布和梁王彭越不停的骚扰项羽的后方。他们派骑兵袭击运粮车队,烧毁仓库。使得在前线楚军军心严重不稳。
严酷的现实使得项羽决定和刘邦中分天下。楚汉双方一鸿沟为界, 中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随后项羽率领大军东归。
刘邦亲率汉军主力,尾随追击项羽,同时命令韩信,英布,彭越率军南下合围项羽。在阳下边被刘邦追上。项羽率军退守固陵。
此时韩信已经率军由齐地南下;灌婴也帅大军由彭城向西攻击前进;梁王彭越大军由外黄南下;刘贾率军由淮水北上堵住了项羽南下的道路;由韩信统一指挥汉军和项羽展开大战,汉军连战连胜。项羽帅军退往垓下。
最终项羽自刎而死。楚汉之争,汉军取得最后胜利。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最初投奔项羽。被项羽任命为执戟朗。由于不受重用,所以韩信又投奔汉王刘邦。在刘邦军中,韩信同样默默无闻。
最终韩信感到在刘邦这里也得不到重用,所以他准备逃走了。在这个时候韩信遇到他的伯乐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故事。
随后肖和向刘邦推荐韩信。韩信被封为大将军。可以说是萧何的推荐和刘邦的重用,给韩信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这也是为什么,韩信平定齐地后,谋士蒯荆劝他自立为王,当时说的很明白"韩信处于超然的地位,如果韩信帮助刘邦,那么战争的天平必然像刘邦倾斜,刘邦肯定能最终取得天下;同样的道理,如果韩信帮助项羽,那么项羽同样也能够取得最后胜利。"但是韩信拒绝了:"深受汉王大恩。"最终韩信在刘邦最需要的时候南下参加了项羽与最后一战。
但是同样最后,也是萧何亲自把已经降为淮阴侯的韩信,骗入未央宫钟室,韩信被皇后吕雉杀死在未央宫。这就是最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来源。
韩信是战争天才,同样也是政治白痴!
如果感觉写的还不错,敬请关注希望的地方1"更多精彩期待您!
吕后面对匈奴单于的侮辱?
吕后面对匈奴的欺辱,选择容忍,我认为原因有两个:
一、吕后是位成熟的政治家。二、实力在那摆着呢,想高调,实力也不允许呀?就是说知道如果不忍耐结果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还有就是实力不允许啊,试想,如果实力允许的话这样一个女人谁又能动的了呢?吕后面对匈奴的欺辱,选择容忍,我认为原因有两个:凡事脱离具体环境的分析,都毫无意义,现将我们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一、匈奴现状:公元前209年,匈奴太子冒顿因对头曼单于欲废已另立不满,杀死老父亲自立。冒顿成为单于后,经过几年系列的大征伐,雄踞大漠南北,建立了亘古未有的匈奴帝国。曾将刘邦困于白登山,长达7天7夜,刘邦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妻)行贿,才得脱险。被逼无奈,只得延续和亲政策,换取边境安宁。彼时刘邦曾想下血本,将吕后亲生的鲁元公主嫁给冒顿,因当妈的心疼闺女,吕后死活不同意,刘邦最后选一宫女,冒充长公主,嫁与单于。史学界承认:此时的匈奴帝国,是匈奴发展过程中最为强大的时期。二、西汉现状: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刘盈即位为帝,但吕后专政。吕后狠心处死戚夫人、刘如意等刘邦的儿子,打压刘邦旧臣,朝中人人自危,唯求自保。大将韩信、彭越、英布等都被刘邦和吕后给弄死了,基本上无良将可用,曹参、周勃、灌婴等人水平一般,并都是刘邦的忠心老臣,吕后也不敢撒手重用。唯一敢用、可用唯樊哙一人。然而,此时樊哙在国内掌控着兵权,如樊哙领兵征讨匈奴,如有人起兵叛,吕后只有束手就擒。当时距离白登之围才过去短短五年,汉朝刚刚经历战乱,国力十分孱弱,官员出门都坐牛车,连皇帝的御驾都无法找到相同颜色的马匹。此时汉朝无将、无粮、无马、无钱,根本完全无法和匈奴抗衡,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吕后能做的只有忍。公元前192年,匈奴冒顿单于派使者给吕后送来一封书信:“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短短60多字,尽显地痞与流氓之气,充满了挑衅和侮辱,大汉边境,我来去自由,你只能肚里的气而无力阻挡。“我单身,你单身,不如咱俩来成亲,取我所长,补你所短”,这显然就是赤祼裸的耍流氓了,更何况他这是想来个母女双飞呀!冒顿单于哪能不知吕后的年龄,他身边妙龄少女成千上万,哪是真心实意地娶吕后呢?吕后看后,面对这样的淫亵之语,自然羞怒交加,差点没气死,但此时一位成熟政治家的素养得以成功体现,吕后经过深思熟虑,有了完美的答案。第二天,吕后上殿,将来信在各重臣间传阅。大臣各怀心腹事,沉默不语。吕后的妹夫、大将樊哙说:“臣愿意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杀他片甲不留。”众臣用余光瞄了瞄吕后,仍旧无人出言,吕后的心里又有了杀人的念头。突然中郎将季布喊到:“樊哙当斩!”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柰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吕后当然明白季布说这个话的意思,五年前刘邦亲率四十万大军,北征匈奴,在平城受困七天七夜,要不要单于的阏氏这个小蹄子贪财和智障,刘邦或许早已身自异处。樊哙现吹牛不上税,十万人马就能打败匈奴,难道你樊哙比刘邦还要厉害吗?臣子听后,见吕后没有反对,反而面有喜色,千年的老狐狸们都随声附和,吕后说道:既然大家都反对兵伐匈奴,那就罢了!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于是高后乃止,复与匈奴和亲。吕后给匈奴单于回信道 :大单于没有忘记我,专门给我写信,我惶恐不安,实在让人感动,但我已经年老体衰,头发、牙齿都已脱落,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不值得单于你玷污自己。如果我们有做得不好,还请你宽恕。“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随信送上香车,美人。这段历史,史称“嫚书之辱”。吕太后这位历史上三大女主之首,名副其实。忍一时之辱去,换得百年和平来,待汉武帝之时,卫青、霍去病等杀得匈奴“匈奴远遁,而南无王庭”。君子报仇,永远不晚。参考资料:《史记》 《资治通鉴》你们有没有想一个人出去旅游的想法?
当然有的,并且已经实现。
一个人旅行,抛除了所有所有束缚。
一个人想吃啥吃啥,想去哪去哪,不需要迁就,不需要妥协。
突然觉得累了可以找个咖啡店做一下午,不用担心同伴不愿意休息想去玩。
突然觉得饿了,可以半夜爬来去找吃的,然后夜半回来也不怕吵着谁。
突然觉得懒懒的不想起床不想动可以在床上窝一天,不用担心迟到或者抛弃伙伴不出门会惹人生气。
一个人旅行,突然看到某个人想去搭讪,可以跟人说没有伙伴能不能帮忙怕个照,如果对方也是一个人出来旅行,还能相约一起走一段旅程。
一个人旅行,可以尝试所有自己想吃的东西,不用因为同伴不吃而只能迁就放弃。
一个人旅行,可以认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可以有空细细的观察人生百态。
一个人旅行,真好,连灵魂都透露着自由的味道。
难道责任全在宋徽宗及宋钦宗吗?
北宋的灭亡,跟宋徽宗及宋钦宗有直接关系,但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昏庸的皇帝。任何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都不外乎两种因素:外部的环境和内部的制度。
宋朝外部的环境因素体现在:强敌环绕的情况下,边境又缺少屏障天堑北宋从建朝起,就面对北面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的威胁,不得不在北方囤积数倍于敌军的重兵抗辽。
为什么契丹人威胁这么大呢?因为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因为燕云十六州在辽国手中,北宋北部边境缺少了屏障天堑:
契丹在唐朝时崛起,原本在今天我国的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一带活动。总之,就是长期盘踞在长城以北地区。但是到了五代的时候,中国北方有个叫石敬瑭的军阀为了得到契丹的援助,主动把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这片地区割让给契丹。这片地区,被称作“燕云十六州”或者“幽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的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的北端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是这一地区南北之间的唯一天险,长城就建立在燕山山脉上。燕云十六州被契丹人占去后,长城防线也就不复存在了。契丹士兵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中原。
这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契丹得到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人口。游牧民族的优势在于骑兵勇猛,农耕民族的优势在于粮食多、人口多。契丹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后,把当地的百姓编入原有的游牧部落,让每一个部落都有了农业地区的人口和粮食支援,等于兼具了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优势。契丹人还积极汉化,用汉人的方式统治燕云十六州,并且建立国家,国号“辽”。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辽国著名的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面对深入宋境的辽军。宋真宗在吓破胆的大臣忽悠下,心惊胆战,想南逃避敌。后来经过宰相寇准出来力劝,才避免了北宋提前一百年变成南宋。最后经过与辽国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之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
表面上看,“澶渊之盟”是双方的和平协定,宋、辽之间是平等关系。但实际上这种平等之下,暗含两个不平等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北宋在事实上是,承认辽朝对“燕云”占有的合法性。所以后来,当金朝崛起时,宋与金的结盟,历来被视为是宋朝对辽朝的背盟行为。当然,这个因素更多的是名义上的损失。第二个因素,是从此之后,宋朝每年给辽30万两的岁币,岁币虽然买来了和平,但带来了长期的恶劣影响。很多人认为,对于宋朝来说,30万只不过是一笔小数目,用来换取和平很划算。但这个问题不能只从成本上来去衡量,而是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考量。30万岁币虽然不多,但这等于对外承认,北宋不但有钱,而且可以接受用金钱来换取和平的这种方式。这个口子一开,就引发了一连串的恶果。我们可以看到,从此以后,辽、金、西夏对宋的战争目的,基本都是想要通过战争逼迫北宋修改条约,提高岁币。比如,澶渊之盟几十年后,辽朝趁着北宋和西夏交战的机会趁火打劫,将岁币从30万增加到50万。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外交环境中,宋朝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大肥羊”的角色,在各国关系中疲于应付。除了北方没有天然屏障,北宋国都开封在地理位置上有缺陷: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后,曾经的双都长安和洛阳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在此背景下,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政权都将国都设在了汴梁(开封),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赵匡胤也将北宋的都城定在了开封。
但和长安、洛阳比,开封有个致命的缺陷:防御力太差。开封虽然距离洛阳不远,但是两者的地形有天壤之别:洛阳北面是黄河,其余三面环山,整个洛阳地区等于是在四周天堑包围下的一小片平原,位置得天独厚,所以才成为历朝古都。开封呢,除了北边有黄河外,周围全是平原,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也都是平原,没有可以用来防御的地势。尤其是对于游牧民族的骑兵,简直就是待宰的羔羊。
没有天堑可以倚仗,大宋就需要驻扎数倍于平时的防卫军。又因为辽国拥有机动优势,这些军队又不能平时种田、战时组织,必须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打仗是古代最费钱的事。宋朝即便在和平时期也要保持一支庞大的作战队伍,这对国力是极大的消耗。光抵抗一个辽国还不算,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又崛起了一个新势力——由党项人建立的“夏”政权,历史上称为“西夏”。西夏比辽国弱一些,但不比北宋差,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争。北宋要面临双线作战的压力,每年耗资巨大,却只能勉强自保。
没有“燕云十六州”作为北方的屏障,都城汴梁又紧邻北方边境。所以,从赵匡胤开始,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为北宋各代皇帝的首要政治目标,对于这个目标的执念,也为后来北宋在处理金、辽两国之间的关系中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判断,埋下了种子。
北宋的内部制度,导致了军事的羸弱宋太祖赵匡胤的抑武制度唐朝的灭亡,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追求地方上的军事效率,放任藩镇节度使独揽军政、财政大权。赵匡胤也是靠军权夺得江山,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出现在自己的大宋身上。
于是,宋朝采用一套“强干弱枝”的政策,资源向中央军倾斜;同时经常轮替将领,保证“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让兵将之间不能好好协作;又重文轻武,让文官挟制武将,降低武将的地位。这些措施保证了权力稳定的同时,却严重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战斗力降低了,为了保证边境的安稳,国家就要供养更多的部队,以弥补效率上的损失。大宋对养兵倒是舍得花钱,士兵的福利很不错,结果为了供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让国家财政苦不堪言,这就是所谓的“冗兵”。
重文轻武,导致“募兵制”招募不到合格的士兵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低下,跟北宋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下执行的“募兵制”招兵制度有很大关系。
在经历了唐末及五代的战乱之后,社会整体非常不稳定。为了躲避战乱,很多人背井离乡,成为流民。对于流民问题,以往朝代的解决办法都是重新分配土地,比如,汉、唐。但是这个办法在北宋行不通。因为,北宋的领土面积比较小,远远比不上汉、唐,而人口又比较多。所以,根本没有那么多土地重新分配。为了安置流民,政府只好把他们招募为军队。当时流行一句话,叫“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也就是说,北宋的士兵的第一需求,不是保家卫国,而是糊口。
流民问题是解决了,但却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
一、军队数量剧增。军队从宋初的20万,增长到了中后期的100万以上。二、军人素质偏低。北宋重文轻武,百姓凡事有口饭吃,都不去当兵。《水浒传》中经常有老百姓骂“贼配军”,什么意思?就是北宋军人很多都是罪犯。
你看,北宋一方面因为“抑武”政策导致朝廷中枢普遍缺乏军事思维。另一方面,又因为招兵制度而导致士兵战斗力普遍低下。两项措施最终导致军事上的长期衰败和羸弱,军人能力不行,只能靠数量来补,这巨大的军费开支又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靖康之变”——北宋的灭亡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强势崛起的背景下,宋、辽的实力相比金都较弱。而且,在宋辽以及百年和平的背景下,宋徽宗却选择和金朝结盟,共谋灭辽。
再回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面对强大的女真人势力,宋朝的正确策略,应该是与辽联合,对抗金朝。对于宋朝来说,最好的结局,三方可以形成平衡对抗的关系。
如果辽只有在宋的支持下,才能同金朝抗衡,那宋朝就可以占据有利形势。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最基础的策略,是在正式接触之前,做好和金朝对峙的准备。而现在的情况,是宋朝急功近利,将自己的诉求和底牌全部摊开。这样一来,主动权其实已经被金朝掌握了。而这种策略背后,不仅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执念,也是“岁币外交”的惯性思路。
宋撕毁与辽的盟约,和金一起灭了辽。但失去辽国作为屏障,自己独自面对虎狼一样的金国时,才发现,金人比辽可难对付多了。最终,在宋徽宗、宋钦宗二帝的拙劣指挥下,北宋的命运也以“靖康之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