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是什么日子,其他地方戏有哪些经典的样板戏?

2023-05-24 00:24:03 33阅读

7月17日是什么日子,其他地方戏有哪些经典的样板戏?

1964年6月5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揭开了序幕,历时近两个月,其间共演出小戏十出,大戏二十五台。包括《革命自有后来人》,《红灯记》、《红色娘子军》,《芦荡火种》、《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真可谓是中国京剧界一次空前的盛会。

而此次文艺界的盛会,也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会议期间的7月17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彭真、康生、陈毅等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观摩演出大会的全体代表并合影留念,使参加大会的几千名演职人员倍感荣幸。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和北京京剧团的《沙家滨》(原名《芦荡火种》)两剧,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上来说,无疑都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参演剧目。

7月17日是什么日子,其他地方戏有哪些经典的样板戏?

1964年11月由张东川带队,率领演出《红灯记》一剧的中国京剧院一团于次年2月南下巡演。剧组马不停蹄地自广州到上海,场场演出都使无数观众热泪盈眶,从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轰动效应,《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各大报纸都对此大加报道。1965年3月16日,《解放日报》登载的一篇题为《认真地向京剧《红灯记》学习》的评论文章说:

看过这出戏的人……连连称道“好戏!好戏!”认为这是京剧革命化的一个出色样板。上海戏剧工作者纷纷表示要像京剧《红灯记》学习。

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这是“样板”一词第一次见诸报端。随着《解放日报》“本报评论员”短评的出现,“样板”随之成为流行于大江南北的时尚词汇。不久,“样板”这个词就流行到了北京。

《光明日报》刊载的《精益求精的样板》和《戏剧报》刊载的《比学赶帮,演好革命现代戏》等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强化了“样板”的概念。

中国京剧院同志们的辛勤劳动,为我们起了样板的作用……(1965年3月22日《光明日报》)我们希望,全国各地区各剧种……不仅为本地区本剧种树立起样板,并且把“比、学、赶、帮”运动一步一步地推向高峰!(1965年《戏剧报》第三期)

1966年,有个政治报告专门列题赞扬了“革命现代京剧”的兴起,列举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京剧)、《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沙家浜》(交响音乐)等作品,以此代表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新方向。同年底,江某人在一次文艺界万人大会上的讲话中,赞扬北京京剧团“为全国的京剧改革树立了一个样板”。1967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期间,上海、山东和北京的几所文艺院团被调集到北京举行会演,从而使样板戏这个词广传天下,家喻户晓。

至于其他地方戏的样板戏,大多数是改编当时极其流行的八大样板戏,但地方剧团的水平有限,很难有其他剧种改编的样板戏能够超越京剧的样板戏,所以也就不再提了。

广西陈某和杭州许某都是在7月杀妻?

应该是杭州许某先做的案子,许某7月5号夜里,将自己熟睡的妻子鲨了,他可能是想,在夜里,没有人看到他做这件事情。

那广西的陈某,在7月14日,也是在夜里害了自己的妻子!

杭州来女士案子,因为我看的很仔细,也写了好几期的问答,当时我记得很清楚,来女士最后一次出现在摄像头里,那一天是她女儿的生日!

她和女儿从电梯里走出来,拿着一块蛋糕,开心地说笑着。

而广西陈某7月14号他的前妻来找他的原因也是因为陪女儿过生日,睡到半夜,这个陈某开始动手了。

这些嫌疑人都自以为自己很聪明,说他们伤的人,半夜失踪,觉得这很正常,因为半夜自己在睡觉,其他人在干什么他就不知道了。

试问一下,半夜大家都在睡觉,有谁半夜会跑出去,除非不想干什么好事的人。

两个案件惊人的相似:01.都是在孩子过生日当天,将其母亲杀害。

杭州来女士案件中,当天也是小女儿在过生日,赖来女士最后一次出现在监控中,和小女儿拿着蛋糕,开心的一边走一边说笑。

广西陈某案件,当天他的前妻也是孩子过生日去陪孩子,出了事。

02.凶手都是在夜里做案

这两起案件的受害人,都是被他们的老公杀害的,一个是现任老公,一个是前夫!

03.都和赌博有关系

杭州来女士案件中的许某,在早几年,也算是个成功人士,在上海开个养殖场,年赚60万,结果还是赌博亏进去了。

后来估计也是一直在赌博,因为赌博这个恶习,是很难改掉的,基本上会伴随大半生。

广西陈某,在结婚前他就沉迷于赌博,赌博的人都会亏钱,没有赢钱的时候,因为像妻子杨某要钱去赌博,要么不给他,他就打了杨某!

后来因为陈某总是赌博不改,输了很多钱,被害人杨女士就和他离婚了,在2020年1月份的时候。

总结一下:杭州来女士和广西陈某案件,他们的丈夫都坚称他们的妻子是在半夜失踪的,他们觉得半夜失踪,自己就会排除嫌疑,因为半夜的时候,96%的人都是在睡觉的。

其实他们错了,半夜失踪的,那么他是怎么知道的?真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他如果说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失踪的,什么时候走的,这样说警察也没有理由会怀疑他。

因为他说了个具体时间是半夜,如果半夜他是在睡觉的话,怎么知道前妻失踪了呢?

扩展话题:女性在选择配偶的时候,一定不能找那种赌博的,一定要搞清楚他有没有赌博过,他有没有毒债?

男人一旦有赌博的恶习,那是会牵扯到金钱,还有可能牵扯到其他的一些不好的事!因为赌博的人经常会缺钱,是输掉的钱。而他们总是想翻本,翻回来,大家觉得他有可能把本钱翻回来吗?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我是先锋,关注我,传递给你正能量。

2006农历七月十七出生是什么星座?

七月十七号出生的星座是巨蟹座,七月十七号出生的巨蟹座很喜欢座白日梦,他们总是想象着自己有朝一日成为超级巨星,或是爬上事业的顶峰。然而巨蟹座在现实生活中的野心却常常被一副谦逊、严肃甚至害羞的外表所遮掩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巨蟹座是安静的,胆怯的,一旦巨蟹座能够在他们专业的领域中摸索和发展,他们往往能够大展拳脚,让人刮目相看。

恭亲王奕訢经历了怎样的荣辱一生?

恭亲王奕訢是晚清政治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都对晚清产生了重大影响。

奕訢的一生可以明确地区分为几个阶段。

皇位争夺的失意者

奕訢,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所生。

在皇四子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死于1840年之后,当时九岁的皇四子奕詝和奕訢一起由孝静成皇后抚养。

奕訢和奕詝从此一起长大,年龄相仿,彼此之间的关系比其他兄弟姐妹更加亲密。

六岁开始,奕訢开始接受和奕詝同样的教育。显然,当时道光尚未选出皇位继承人,但他无疑会在奕訢和奕詝两人中挑选其一。

为此,道光对两人都悉心培养,为他们安排了著名的老师,奕詝师从杜受田,奕訢则师从卓秉恬,两人都是当时大儒。

此外,两位皇子还有其他老师,教授他们满文、蒙古文和军事、武器方面的知识,在求学时期,两人受到的待遇基本是一样的。

这就带来个问题,到底谁来继承皇位,道光皇帝将如何选择。

流传最广的故事有两个。

一个是说在一次狩猎时,两位皇子表现截然不同,奕訢欢呼雀跃,获得大量猎物;奕詝却表现得很犹豫,不愿有所动作。

道光事后询问奕詝,奕詝解释说,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许多猎物都有身孕,上天有好生之德,他不想毁掉新的生命,扰乱自然的和谐。

据说,这是他老师杜受田的授意。

另一次,是在道光病重时候,他把两位皇子召到床边,再一次测试,问他们当了皇帝后会怎么做。

奕訢不由自主就他将要采取的政策讲了一番漂亮话,奕詝却只是匍匐在父亲床边哭泣。

道光由此认为,第六子聪明,第四子孝顺,对于君主而言,孝道比聪明更重要。

于是指定奕詝为继承人。

1850年,道光驾崩,奕詝即位,成为咸丰皇帝,按照道光的遗嘱,奕訢被封为恭亲王,而咸丰的其他兄弟们被封为次一等的郡王。

1852年,奕訢拥有了自己的恭亲王府,此后,他相继担任了一些重要职位。在1853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时,他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巡防事宜,然后奉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1854年任领班军机大臣、八旗都统与皇族宗正。恭亲王似乎不负其父所望,成为了一名坚强的摄政者。

但是,他与咸丰皇帝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剑拔弩张。无疑,咸丰总是妒忌恭亲王的才干,以及道光对他的喜爱。

不过,只要道光的遗嘱仍未从大家的记忆中褪去,只要孝静成皇太后还活着,咸丰没有多少办法动摇奕訢在宫中的地位。但是,咸丰皇帝肯定迟早会找到办法来削弱恭亲王在宫廷中的势力。

机会很快到来了。孝静成皇太后在1855年8月突然去世,咸丰任命恭亲王负责安排皇太后的丧礼。他抓住这个时机,严厉斥责恭亲王在料理皇太后丧事和遵守丧礼方面的所谓过失。

1855年9月2日,咸丰革去恭亲王所有官职,下令让他回到上书房读书。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明星

与此同时,清朝正经历着持续不断的内忧外患。国内,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朝廷;国外,西方列强加紧活动,要求在华南开埠,因为他们不满于鸦片战争后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的执行状况。

在此危急关头,咸丰重新想起了奕訢,他需要熟悉洋务的奕訢的服务,他开始重新考虑如何对待他的这位弟弟。

毕竟,奕訢从来没有对咸丰的帝位产生过威胁,咸丰也不能不顾及他们曾一起长大的事实。

咸丰承认他没有明确的理由怀疑恭亲王对皇帝的忠诚与服从。1857年6月,他重新起用奕訢为大内侍卫的都统,至于理由,是恭王在上书房操行优异。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咸丰皇帝需要依赖恭亲王之处明显增多,尤其是在1858年至1860年,清军先后在华南和华北败于英法联军之手以后。恭亲王在此时占有的优势,不仅由于他身为亲王的地位,还由于他熟悉洋务,并且是个保守派的代表。

例如,1858年的下半年,在奕訢的岳父桂良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之后,奕訢给咸丰上了一道密疏,其中指出:“窃臣闻逆夷要求各款,多出情理之外。其尤关厉害者,莫如江岸通商一节。”他在此疏中还坚持说:“倘逆夷执意要求,不能以理喻,则不得不早筹战备。”

此疏似乎说动了咸丰皇帝,因为在1859年5月,他加授奕訢为统领京城军队的内大臣,恢复了恭亲王对于京城军事的指挥权。

英法联军在1860年第二次进军北京,使恭亲王站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他被任命为与英法谈判的钦差大臣,当咸丰皇帝于1860年6月逃往热河时,他在北京打理这个失败的政府,“鬼子六”的绰号,就是在这一时期所得。他的光荣与权力全部恢复了,恭亲王走到了一生中具有决定性的转折点。

辛酉政变的救星

在1860年11月和议达成、联军撤出北京之后,奕訢、桂良、文祥等人反复给在热河的咸丰上疏,建议他今早回京,因为京城内已经恢复了法律和秩序。

但这时咸丰的身体已经一天不如一天,再也经不起路上的折腾,直到1861年8月22日,咸丰撒手人寰,他再也没回过北京。

咸丰去世前,也对自己身后事做了安排,他任命了肃顺等八位大臣辅佐年幼的皇长子载淳,就是“顾命八大臣”。

而载淳的生母懿贵妃,对权力非常热衷,肃顺等人一手把持政权,懿贵妃虽然被尊为慈禧皇太后,却被排斥在决策层之外。

慈禧的如意算盘,是想效仿武则天,垂帘听政,但清朝祖制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权臣肃顺更加不可能与慈禧合作。

要想推翻肃顺,慈禧必须寻求援助,京城的奕訢就成了她的第一选择。

奕訢和肃顺一样,都没有篡位的野心,都有对权力的渴望。而奕訢和肃顺又向来不合,肃顺在咸丰面前大红大紫,压倒了恭亲王的风头,他们已明争暗斗了许久。

现在,有慈禧协助,奕訢就有了扳倒肃顺的可能。

咸丰的梓宫终要回京,新皇帝也要在北京登基,恭亲王及其在京的追随者们已经定下了一个恰当的计划,他们在等待发动政变的最佳时机。

1861年11月1日,两宫皇太后和小皇帝先于肃顺抵达京城,她们立刻与奕訢会面,商定了方案。第二天,两宫皇太后以小皇帝的名义下旨,逮捕了肃顺及其同党。

11月8日,就下达了对肃顺等的判决,他们被指控谋逆,肃顺被处死,载垣、端华赐自尽,其他人各有处分,顾命八大臣被一网打尽,这就是辛酉政变。

大功告成后,清朝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不仅有了一位新皇帝,还有了一位新领袖,即恭亲王,他得到了慈安和慈禧两位皇太后的支持。

权力争斗的失败者

奕訢在辛酉政变后得到了京城几乎各个派别的支持,尽管看上去他似乎是中国的实际统治者,但他的权力从来都不是稳稳在握的。

当恭亲王担任强人的角色时,他对自己领导其追随者和整个国家的能力过于自信了。他没有看到,即使在他处于权力巅峰时,反对派仍然具有组织能力。奕訢天真地一位,他道光皇帝第六子和同治皇帝叔叔的地位,可以确保他长久掌握政治领导权。

这种极度的自信驱使他轻率地作出政治决策,对两宫皇太后倨傲自大,对保守派满不在乎,这显然不是慈禧和慈安当初希望看到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1861年之后的短短四年里,恭亲王的反对派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积蓄了强大的力量。

1865年4月2日,慈禧终于对奕訢采取了行动,她借奕訢召对时违反礼仪为名,颁布了早已准备好的上谕,指责奕訢对皇帝和太后无礼,任人唯亲,有谋逆倾向等一系列罪名。

慈禧这份上谕,是以进为退。因为奕訢是宗室的代表,他身边也有一个强大的势力集团,他们无法坐视慈禧随便处理奕訢,如果不加以劝阻,慈禧会变得一手遮天,保护奕訢就是保护宗室的利益。

慈禧也做出了妥协,仅仅革除了奕訢议政王的封号,仍然恢复了奕訢其他权力。事实上,慈禧大获全胜,奕訢受到极大羞辱,在政治上从此成为弱者,再也不具备跟慈禧分庭抗礼的能力。

在同治皇帝亲政不久就迅速驾崩和慈安太后在1881年4月突然去世后,慈禧便成了光绪皇帝的唯一摄政者,她的权力已经至高无上。

这时,精疲力竭的奕訢早已失去了从前作为“中兴斗士”的激情,他在作出政治决策时,比过去更加迟疑而摇摆。

奕訢日益减弱的政治影响也削弱了他在洋务中的作用,总理衙门既不能正常地推行自己的政策,也无法将西方人的意见传达给军机处。恭亲王成为双方共同的攻击目标,巨大的压力使他的领导能力遭到进一步的怀疑。

于是,借着1885年中法战争中清军在越南的惨败,慈禧更换了军机处所有人员,史称甲申易枢。

置身于政治之外的重要政治人物

此事带来的结果是,奕訢失去了所有的公职,只保留了爵位,并被迫永远退出政坛。他失去了所有自信,从那时起,他退隐到个人生活之中,吟诗作赋,沉思默想。

他不再关心政治,因为他在政治上破产了,而政治也舍弃了他。

即使以后光绪在甲午战争后还要求他重回政治舞台,奕訢也已经力不从心,他已年老病衰,在政治上和身体上都无法达到要求。

奕訢在1898年5月29日去世,享年65岁。

奕訢是个个性坚强的人物,是个有权势的宗室王爷,他毕生为了清朝的生存而进行政治斗争。尽管他在后期缺乏活力,但他的去世对清朝仍然是破坏性的打击,这扰乱了慈禧和光绪之间微妙的平衡,没有他的介入,这两人出现分歧之时,就直接演变为冲突,而缺少了足够有威望的调停人。

同时,奕訢去世后,西方列强在清朝缺少了一位值得信任的大臣,而列强的侵略性又惹怒了慈禧,对列强更加憎恶和恐惧,奕訢去世两年后,义和团运动爆发,给清朝带来了耻辱性的结果。

从这些方面来看,几起几落的奕訢即使不再掌权,他的死给清朝带来的损失也非常重大。

人民音乐家聂耳到底在日本怎么牺牲的?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聂耳死于下面三个原因:心脏病突然发作、抽筋或者水性不佳,在海中突遇情况而亡。因为聂耳水性不好,又少有在大海游泳的经历。但是,究竟是这三个原因中的哪一个,导致了他的死亡,可能已永远沉入海底了。

我国国歌的曲作者、天才音乐家聂耳,23岁时英年早逝于日本。从他逝世的那一天起,被暗杀致死的“阴谋”之说,就从来没有断过,至今还有人称这是一个谜,怀疑是日本人或国民党特务将他杀死的。

1935年7月17日,聂耳和几位朋友一起,在日本神奈川藤泽市的海边游泳。他下水后却再没有浮出水面,朋友们找了他一阵没找到后,报了警。第二天,一个当地救援小组在他溺水处几公里外的海边找到了他。

人们怀疑聂耳是遇害而亡,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聂耳于193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正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捕而去日本的。他当时是受中国共产党的派遣,经日本前往苏联。二是有人称,警方没有尸检报告,聂耳的尸体头部有轻度撞伤。

但实际上,警方是有尸检报告的。报告明确指出死因是溺毙,与其他落水而亡的人毫无二致,还在找到聂耳尸体的第二天公布了他的死亡消息。聂耳昆明时期的密友、也是左翼作家的张鹤赶去认领了尸体,并主持了火化和悼念仪式。

据张鹤的回忆,并没有看到聂耳头上有明显的伤痕,也没有任何关于聂耳在日本时被人跟踪、威胁、有可能有生命危险的信息。他本人认为聂耳死于意外溺毙,因为他知道,聂耳的水性并不好,也少有在大海里游泳的经历。

虽然聂耳逝世已经80多年了,但中日两国,都持续对聂耳的死因进行了研究,前两年还有研究文章发布。比较主流的观点认同聂耳溺毙而亡的结论,认为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日本情报机构,那时派人去暗杀聂耳的可能性都不大。

因为知道聂耳加入共产党,又取道日本去苏联的人,并不多。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也是到了日本之后完成了定稿,寄回上海,于5月份由百代公司录制出品的。随着电影《风云儿女》的公演,《义勇军进行曲》受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很快赢得了国际声誉。

不但国民党的电台定期播放这首歌曲,东南亚各国、英、美、法、苏、捷等国,也翻译翻唱录制了《义勇军进行曲》。后来,国民党的一些军校、野战师团,更是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自己的军歌、校歌,训练或上战场时必唱。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