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哪一天,聊聊节日文化与你难忘的人和事?

2023-05-22 13:27:04 53阅读

端午节是哪一天,聊聊节日文化与你难忘的人和事?

端午习俗来源的传说

马上过端午节了,又到包粽子、吃粽子、烙花馍、赛龙舟、插柳条、采艾蒿、采露水、带荷包、挽花手环的时节,四岁的孩子问我什么是端午,为什么要吃粽子,为什么折柳枝要插在门上,为什么要采艾蒿?等等,我慢慢的开始想起小时候外婆给我讲的传说。

端午节是哪一天,聊聊节日文化与你难忘的人和事?

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来源于南方的传统,为了纪念屈原。当时屈原报国无门,不忍看着自己的国家被亡国投汨罗江而死,当地的百姓为了不让鱼吃了屈原的尸体而包粽子、往河里投粽子,以保全尸体。为什么要叫粽子,湘西哪里把死尸一般称呼为粽子,所以把投到河里的米包称为粽子。赛龙舟据说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于是在五月五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流传了下来。

外婆讲的是为什么家家户户门前插柳枝、采艾蒿、采露水、带荷包、挽花手环。

古时候的一天,天帝下凡来到人间,看到人间无比繁华,人们各生活富裕,过着幸福的日子,天帝嫉妒,觉得凡人都不崇拜自己,回到天上派火神烧掉人间。火神来到人间,看到人间的繁华与人们劳动的不易,不忍烧掉,于是化作凡人告诉人们正月十五那一天晚上家家挂红灯,人们举火把、挂灯笼,天帝在天上一看,人间一片火光,满意的点了点头。

过了半年,天帝又想起这件事,问火神被火烧过的人间怎样了?火神只好撒谎,告诉天帝人间已经被新发芽的柳枝覆盖了。天帝不放心。决定派毒蛇毒虫到人间,免得有漏掉的人。火神飞速来到人间,告诉人们第二天家家户户房子插柳条,大人孩子带花手环、带荷包、采艾蒿用来防毒蛇毒虫。

第二天正好是五月五,天帝往人间一看,只见一片新绿,中间点缀着各色小小的花,满意的点了点头。

从此人间正月十五点花灯,五月五插柳条、采艾蒿、带荷包、带花手环流传了下来。

但是我始终没有听说过采露水和烙花馍的传说。

端午节有三个什么习俗?

一、端午节,当然一定要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习俗。

粽子大家都很熟悉,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端午,最早人们吃的不是粽子,而是“枭羹”。

《史记》中就曾记载:“汉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因为吃的多了,所以枭渐渐地就越来说少,捕捉起来颇为不易,所以“枭羹”的习俗也就没有流传下来。

到了东汉,便已经出现了吃粽子的习俗,但一直到晋朝,粽子才演变成端午的主要食品。

关于吃粽子的起源有很多,但人们大多都愿意把粽子和屈原连接在一起。

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担任“左徒”一职。

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忠孝仁义的气节让屈原衷心的履行着作为一名臣子的职责,所以对于朝廷中他觉得不对的,都要直言规劝。

关于屈原谏言的故事在《史记·屈原列传》、《无能子》、《新列国志》、《清宫禁二年记》中均有记载。

在屈原看来,谏言是臣子应尽的责任,但他忘了,谏言本身就有弊端,作为一国之君,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谏言是可以依律处理的。

屈原一生三次被流放,可谓十分不得志,但即便如此,他也从内心深处热爱着自己的国家。所以当楚国的都城郢都沦陷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已经76岁的屈原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这些泪水是为已经死去的楚国人民的哀悼,也是为再也无法实现的信念而哀悼。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流浪到湖南洞庭湖的屈原投汨罗江,殉国而死。

大家都知道屈原是忠臣,所以每到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带着实物来纪念他。

吃粽子是楚国的风俗,为了纪念他,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将包好的粽子煮熟之后投到汨罗江里,鱼吃饱了,就不会伤害屈原。

如今的粽子多为三角形,其实最早的粽子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

粽子

传说,孟姜女的丈夫杞梁被抓去修建长城。一别三年,音讯全无。

思夫心切的孟姜女决定千里寻夫。那时正值五月,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孟姜女也包了丈夫最喜欢吃的粽子,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的丈夫其实早就死在城墙之内了,伤心不已的孟姜女痛哭失声。

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人们将粽子包成三角形,一个代表阴,一个角代表阳,象征二人从此阴阳相隔,却又永不分离。

孟姜女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关于粽子的形状,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与牛角有关,这个说法出自于《诗经·周颂》:“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祭祀是古代的传统,牛则是高级别的祭品,只有皇帝主持的祭祀活动才会用,普通老百姓则会用粽叶将黍米包裹起来,因为古人认为牛的角是可以通灵的,所以便把粽子包成牛角的形状用来祭祀。

西周出土的史墙盘铭文中就有“(木齐)角(音戈)光,义其祀”之句” 记载。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牲首的两个角平齐而有光泽,用来祭祀正相宜。

艾草

二、插艾草,去邪气

端午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也就是历史中的上古时期。

在上古时期,夏至和冬至是历法的分界线,所以意义十分重大,由此便演变出了各种盛大的活动。

端午就是古代的夏至。

在古代,人们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是按照干支的次序来确定日子的,节日也是一样,所以端午并不是固定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而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后来,经过不断地演化,才将端午固定在五月初五。

关于端午就是夏至的说法,最在在西晋著名史学家司马彪的《续汉书·礼仪志》中有记载:“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日至,阴气萌生,恐物不揉懋。”

因为夏至过后,天气燥热,蛇虫滋生。为了驱蚊辟邪,人们便引申出了各种活动。

插艾草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一把艾草

关于插艾草的习俗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艾草,可全草用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就说,“艾叶能灸百病”。

关于插艾草的起源,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黄巢起义

传说唐朝末年,一个名叫黄巢的人起兵造反,据说他杀人如麻,十分可怕、

有一天,黄巢和他的起义军来到了河南邓州。

大军进城之前,他和一个随从扮成普通百姓先进了城以勘察地形,刚进城不久,他就奇怪的发现城中的不少百姓都携家带口的往外逃。

以为发生了什么事的黄巢顺口就对身边的一个妇人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妇人见黄巢是一个外乡人,便立刻小声的对他说:“县衙大爷已传令,说黄巢马上进城了,让我们快些逃命。”

黄巢继续问道:“那既然是逃命,为什么要牵着年龄小的孩子,抱着年龄大的孩子呢?”

妇人回答说,年龄大的孩子的父母都被乱军打死了,是遗孤,年龄小的是我的孩子,如果黄巢打来了,我宁可放弃我自己的孩子,也要保护亲人的孩子。受人之托,就要忠人之事。

妇人的一番话让皇朝十分感动,他对夫人说他就是黄巢,而且他从来不伤害老百姓,只和官府打。

说完,黄巢顺手砍了几株艾草交给妇人,让她插在门上作为记号,这样起义军就不会伤害她了。

妇人立刻把这个消息传给了其他村民,果然,所有的老百姓都躲过了一劫。

这一天,正好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所以后来每到这个日子,人们都会在门前插上艾草,以保平安,久而久之,插艾草的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除了插艾草以避毒之外,人们还将蝎、蜈蚣、壁虎、蟾蜍、蜘蛛等五毒的图案秀在背心上,小孩子穿着便能避毒。

赛龙舟

三、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主要的竞渡活动。

关于赛龙舟的习俗最早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的图腾崇拜。

这种说法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端午考》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闻一多先生认为,上古吴越地区的人们对龙的崇拜,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是一种标准的图腾崇拜。

吴越民族作为上古时期的百越族群,大多数已经融入到汉族了,但也有少数支系的后裔,一直繁衍流传了下来,分化成了壮、布依、侗、傣、黎等民族。

在这些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关于对龙神的崇拜也渐渐流传了下来,其中又以苗族的龙舟节最为出名。

关于苗族五月初五龙舟节,最主要的说法就是祭祀,就连传说都与龙有关。

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保公的老人,和他的独子九保一起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父子俩一起去打鱼,突然之间,狂风大作,深潭中突然蹿起一条恶龙,一下就把九保给拖走了。保公急忙跳入潭水中寻找,找到了一个龙洞,他游到龙洞里一看,儿子已经死了。

为了给儿子报仇,保公拿着火草,潜入龙洞,一把火将龙洞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于把恶龙烧死了。

龙死了之后,便浮在了水面上。村民们看见这么大一条龙,都赶来分龙肉吃。那一天夜晚,死去的龙给村民们托梦:“我伤了老人的独子,自己也赔了一条命,如果你们能行好,就用杉树依照我的身躯,在江上滑几天,像我活着的时候一样,我就兴云作雨,让你们五谷丰登。”

第二天,人们就按照龙所说的,用杉树做了一条小舟,在江水上滑了几天,果然降了喜雨,那一天就是五月初五。

越王勾践剑

关于龙舟竞渡,还有另一种说法也流传了下来,就是记载于《楚传》中的“越王勾践说”。

相传越王勾践灭国后,为了报仇,以竞渡的名义暗中操练水军。

其实,在古代,竞渡活动一开始并不是端午特有的活动,或早或晚都可以举行竞渡,比如《会稽志》中就记载到:“二月二日,帅府领客观竞渡。”

渐渐地,赛龙舟便演化成了习俗,流传了下来。

到了唐代,竞渡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娱乐活动,其场面之热闹,是其他任何节日都无法比拟的,张建峰《竞渡歌》就有生动的描写: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除了吃粽子,插艾草,赛龙舟,不同的民族还有着不同的习俗,比如斗草,赠扇子,吃茄子或长豆等等,但追根究底,都是人们对辛福生活的祈求和对圣人先贤的追思,也正是这些深刻的文化内涵,让端午节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简写?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战国时期。

相传,端午节最早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楚国,以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据传,屈原是一位贤士,他为了守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不顾权贵的排挤和诽谤,竭尽心力地劝谏国君,但最终却被逐出朝廷。在离开朝廷后,屈原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深感忧虑和思念,于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身于汨罗江中,以身殉国。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活动,并称之为端午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演变为了一个综合性的民俗节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

楚国公元前278年已经被秦将白起破灭?

为什么会有这么可爱的问题?

公元前700年的时候别说白起的祖先不知道在哪里,即使秦国先君也没有入主关中,更加别说踏出函谷关了。公元前770年秦国才列为诸侯,主要功能就是和西戎作战。在话夏文化圈看来,这个时期的秦国和夷狄没有区别。

然后楚国这边,公元前700年时候,屈氏先祖屈瑕人生中倒数第二年,隔年他率兵攻打罗国失败自杀,他是楚武王的儿子,因为封地在屈,成为芈姓熊氏分出来的屈氏。

白起,死于公元前257年,这个时候别说楚国,山东六国都在。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257年将近450年,他又不是老妖怪!

屈原,死于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楚都是公元前278年,屈原灰心投江。他投江的时候距离屈氏从熊氏分裂出来不少于420年了,对楚王来说,他和路人甲没什么区别了,他这一的人不说满地,找一火车还是不成问题的。勉强算是楚国公族的他的出现非常突兀,不知道如何发迹,一开始就是楚国楚怀王的左徒仅次于令尹的高官,但是没有身世,能找到的还是400年前的屈瑕?别说完整世系,最少他的父祖应该能找到吧,这样的高官,但是父祖都不见了,好像从天而降的?

端午节,现在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影响在汉字文化圈都是很大的节日之一。在古代也非常的重要,历史上的附会纪念人物有四个,伍子胥、屈原、曹娥、介子推。假设真的有纪念人物的传统,也不一定必须是屈原。

最少歪史认为这个节日与屈原没有关系的,后来只是无聊文人为了附会而大肆的宣传而已。

何况,这个节日远比屈原出现的早,而且,因为地域不一样,纪念形势不一样南方划龙舟,北方没有水,划不划?南方有米,北方大部分地区没有米,不吃了啊?节日是要过的,但是不一定是要划龙舟吃粽子!

西北一带的风俗端午时候,门上会插上艾叶,没有艾叶怎么办?这是个柳絮刚刚飘过的季节,那就拿留置代替!目的,防五毒,蛇蝎虫子之类的,给小孩子手上脚上绑上五种有颜色的绳子,目的,辟邪!甚至连牲口都绑,因为民间人物五月五日是毒日恶日。

吴越一带的风俗是划龙舟,有说起源于渔民出海讨生活或者勾践训练水兵,于是有了龙舟比赛。1976年出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是战国时代的,显示这个活动早在屈原以前就有这个传统,屈原肯定很纳闷!为啥是纪念他?

最后说一下本来这种民俗节日是为了欢乐,高兴,恁是被无良商家和无聊文人搞成如丧考妣的纪念屈原和吃粽子日真的很无聊!

端午节的来源和风俗习惯是什么?

端午节是阴历五月初五的一个辟邪祈福的节日,又叫端五节、端阳节等;端午节最早应当是来源于古人在“阳盛”之夏日的驱邪避疫活动,因此很多习俗都是与此有关的。

至于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或者是韩国、越南等国纪念他们的祖人等,应该是后来附会上去,并逐步完善成习的。

端午节,又称端五节、或端阳节等,是初午、初五或初阳,正午、正阳的意思

中国至少在夏朝以后,建立了以月亮的盈亏来计日、月、年的阴历,此后发现这样的计年与周年的气候差异较大,因而发明以天干地支计年的农历。其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月,阳气由初生达到了最大,然后开始转阴,时节由冬至转入夏至。其中午月犹如一日之正午,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日。端午,原为午月初午,后为五月初五,端字,有开端、端正之意,是初午、初五或初阳,正午、正阳之意,意味着阳气由艮大卦进入乾大卦之象,气候进入最热之期。

端午节应该起源于“农历”地支的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后定于“阴历”的五月初五,目的是在天地阳气最盛之日增强身体阳气,以驱邪避疫、祈福纳祥、保障安康

端午节,在中国至少经历了2500年以上(自伍子胥算,韩国1500年前传自中国)。据有关考证,端午节原来日期为农历的午月的第一个(初个)午日,故为“端午节”。但农历的日月除了专职的人员有记录外,普通人难以确定,而阴历的五月初五却是很容易确定和统一的,于是自汉朝以后,端午节确定为五月初五日。

自端午节以后,阳气渐旺,气候炎热,各种蚊虫出沒更是频繁,人们很容易被叮咬,同时容易发病(实则还因为各种病菌滋生更盛)。于是古人按照“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道法自然”之原理,利用天地阳气最旺盛之期,通过利用药食、祭祀和祈求先祖和图腾之神灵(如龙)护佑的方式,以获得身体的安康,于是渐渐形成了端午节。

此后,吴越、荆楚等地民众为纪念为国为民、在同期遇难的伍子胥、屈原,请求他们在天之灵继续护佑人民安康,于是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端午节活动。

尽管各地端午节活动的习俗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着驱邪避疫、祭祀图腾、祈福纳祥等开展的

1. 驱邪避疫类:点艾条、熏苍术、挂艾草、挂菖蒲、挂黄葛藤、撒硫磺、正午浴、沐兰芷、系毒蒜、佩香囊、晒百日姜、采药制茶、喝雄黄酒、喝菖蒲酒、吃五黄(黄鱼/黄鳝、黄蛋、黄豆、黄瓜、黄花菜等)、吃五毒饼、吃艾草糕(或艾糍)、搞卫生、清垃圾、驱蚊虫,等等。

2. 祭祀图腾类:划龙舟、游旱龙、放纸龙、划喜船、放纸鸢、九狮拜象、抢青、吃粽子、品花宴,祭祀伏羲、盘瓠、伍子胥、屈原、曹娥,等等。

3. 祈福纳祥类:画额、荡秋千、赠香扇、系百索子、佩长命缕、佩豆娘、贴五毒图、拴五色线、打午时水、浸龙舟水、挂钟馗像,等等。

端午节在我国于2008年定为法定节日,2009年10月由湖北代表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韩国2005年申报成功)。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