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的真正由来,儿子节的来历故事
儿童节的真正由来,儿子节的来历故事?
六一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国际儿童节的设立,和发生在二战期间一次著名的屠杀--利迪策惨案有关。1942年6月10日,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儿童的处境更糟,有的得了传染病,一批批地死去;有的则被迫当童工,受尽折磨,生活和生命得不到保障。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有儿童节。1920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先后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儿童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日本的儿童节很特殊,分男女儿童节,男儿童节5月5日、女儿童节3月3日。我国在1931年也曾经规定4月4日为中国儿童节。
自从1949年确立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废除原来的儿童节,而统一为“六一国际儿童节”。我国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的“四四儿童节”,并规定少年儿童放假一天或七天。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在欧美国家,儿童节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往往很少举行社会公众性的庆祝活动.往往有人误解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将6月1日定为儿童节,事实上,美国的一些组织也开始考虑将儿童节定在6月1日。
为了保障全世界儿童的权益,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决定,将每年6月1日作为国际儿童节。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规定,将中国的儿童节与国际儿童节统一起来。
宝宝们都会参加哪些表演活动?
才艺表演,游园活动
忆苦思甜饭的来历?
源于文革时期举办的活动。
忆苦思甜饭,通常被简称为忆苦饭。是“文革”期间“忆苦思甜”活动的组成部分。该活动旨在通过虚拟体验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贫困,来证明幸福生活的合法性。
忆苦饭通常是一个多人的活动,时间多在春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饭食的材料的选择因地制宜,有的是用玉米面、山芋干、山芋粉蒸成窝头;有的是用麸子和玉米面混合后蒸窝头;有的是用烂菜叶、芋头花、南瓜花、萝卜缨或野菜煮米糠。
六一儿童节是怎么来的?
六一儿童节是全世界儿童共同欢庆的节日,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国际儿童运动。1919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世界爆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这个时候,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儿童组织开始计划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儿童节日,以纪念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生命和权利的孩子们。
1925年,国际儿童福利联盟在日内瓦召开会议,提议将每年的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以此来强调对儿童权益的保护和尊重。此后,这个节日逐渐普及到全球各地,成为了全世界儿童共同欢庆的节日。
在中国,六一儿童节最早是由中国民主青年团于1949年设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成为了儿童和家长们共同欢庆的节日。每年这一天,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文艺演出、游戏比赛、儿童书展等,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愉快、健康、丰富的节日氛围。
中国古代女子为何要裹脚?
好处?毒瘤好不好!在所谓三寸金莲的背后,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畸形审美!
在我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下,女子的地位是远不如男人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很多“针对”女子的不正当规定也应运而出,而缠足就是其中一种,那么这种行为对女子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缠足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是有点残忍的。整个脚掌除了大拇指以外,四个脚趾以及上面的一些脚掌,都会被人为的“折叠”在一起。这种过程单单是想想就已经很“疼”了。而且这个行为必须要在女子幼童时期进行,很难想象幼小的孩童要经历多大的痛苦。
云南六一村的吴杨氏老太太这样回忆她的缠脚的经历:她母亲用织布机上的"射通",横垫在她的脚腰下,让脚腰凸起。然后,裹扎起来,逼她走路。慢慢的,脚腰被"射通"凸断了。她因此一个多月不能下床走路。虽然脚腰折断了,但她的脚仍然臃肿难看。她母亲又念叨:你这双男人脚,怎么还不烂?她奶奶也说:难烂了,该使用法子了。于是,她母亲在她奶奶的指导下,找来半个瓷碗,砸成碎片,放在她的脚底、脚腰、脚面上,再用缠足布包裹起来,套上小鞋,让她下地行动。她的脚被划破了,血迹从缠足布中渗透出来,变黑,发腥,发臭。她经常疼得脸色苍白,精神恍惚,体重大减。从这种高等级的痛苦中,可以看出女子缠足其实对自身是没什么好处的,那么她们为什么被要求缠足呢?男子又能从其中得到什么?
这个问题基本上就切中“要害”了,女子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其本质还是建立在男权社会的利益基础上的,重要的是男人们喜欢!
首先就是一个“审美观”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女子以脚小为美"是普遍的审美观念。其之所以会开始流行,是因为一些引领着所谓"审美潮流"的封建文人士大夫们病态审美。这些人身居高位,喜好风流,久而久之,催生初一些诸如喜好小脚的怪癖。
为了让女子恪守贞操,统治者们想了很多办法来限制女子行为。缠足之后,女子一次性是走不了多少路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她们也就没有了接触陌生男子的机会,与其幽会更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这个方面,给女子上了这道无形的“枷锁”。
另外,根据当时的一些记载以及后期考证,女子在进行了裹足行为以后,平时在走路的过程中会拉伸私处肌肉,起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作用。长期进行“锻炼”以后,女子私处会保持紧致,这样在房事活动中男子会更加有快感。这样的事情虽然“露骨”,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却极其现实,女子就这样被无奈的“摆布”着。
至于裹脚女性是否真的有美感,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估计这种美感也“荡然无存”了,女性如果追求那种裹脚后“优雅”的步姿,穿一双高一点的高跟鞋就能达到效果了。当年的很多国家都把中国女子裹脚看做落后,这是一种对女性的束缚行为,所以裹脚“传统”在这种压力条件下也慢慢消失了。
所以,裹脚不是什么好东西,那是“陋习”,是古人畸形审美的一种表现!
当然,这样的评价,未免有些过于主观。因为审美这种东西,因人而异,更因时代而异。我们不能因为你觉得不美,就去说他畸形。
但有一点,其对于身体的伤害巨大,这是肯定存在的,如果美需要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话,我并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