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结过几次婚,10年内年薪涨到100万
屠呦呦结过几次婚,10年内年薪涨到100万?
作为应届生,其实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有在5-10年年薪百万的目标非常好,证明你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人,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年薪百万呢?
首先,分析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
为什么要先分析这几点呢?因为,分析能力可以让你知道你的优势在哪儿,劣势在哪儿,优点在哪儿,缺点在哪儿;分析兴趣爱好,可以考量从兴趣出发去选择职业,这样坚持的更长久;分析性格特征,可以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分析,现在有很多性格测试的工具,直接网上搜索就行。做完这些分析,你就对自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知了。
其次,选择职业。
经过第一步的分析,相信你能够有目标的职位了,在现在,有很多能够年入百万的岗位,比如:网络主播、职业电竞人员、销售等等。只要自己的条件、期望、目标符合,可以选择这些有挑战的职位。
第三,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在选择了职位后,为自己年薪百万的目标定下一个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不只要罗列出来,还要分析实现这些个小目标需要的能力,经验,知识有哪些,努力保持学习,以空杯心态去工作,一步步积累经验。
最后,祝愿你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努力下去年薪百万不是梦!
回家的说法就变成回娘家了呢?
没有常识,闹出笑话就理所当然了。
回答题主的问题,可能首先还需要普及一下社会学,可能题主没有学过专门的社会学,但最起码应该学过历史、政治经济学和唯物辩证法。
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发育而来,经历数千年变为父系社会,由过去女权社会变为了男权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呢?
主要原因有三点:
自然属性的进化,男性更适合主导人类社会。为了后代,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近亲繁殖。个人认为,其实这是女性的智慧成果,确立男性为主体,让男人负责家庭等多项重要任务,看似是给了男性很多光环,实质上却是深度套牢男性,男性朋友稍微思考一下,如果说要自由,那作为男性最快乐,因为自由不需要责任与担当,这一点男性朋友们更乐意如此,简直是快乐逍遥自在。在确立父系社会框架,如果说初期那肯定是由女性说了算,后面进入封建社会后,才加了很多东西,形成了封建礼教,其中就有对于恋爱、婚姻和家庭等等方面的规定。
我们现在的恋爱、婚姻和家庭,主要依据的还是人类现代生活的标准,有一些过去的东西,主要是因为我们直接从封建社会过渡到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后虽有资本主义萌芽,但是毕竟没有深度经历,后面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1980年前,我们父母辈的恋爱婚姻和家庭其实蛮简单的,并没有现在的如此复杂的套路,这主要是在1995年后,特别是加入WTO后,新旧思想,新旧礼教,国内外风俗习惯等等都交织在了一起。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东西都是多种多样,还共同存在的。比如有的地方完全就是全新的那一套搞法,从恋爱到求婚,到婚礼到日常生活,都是按照现代生活、国家法律规定或西洋做派。有的地方可能就是老式一套,还有媒婆,还有订婚,还有彩礼,还有迎亲娶嫁风俗和闹洞房等等。
结婚后,女方之所以说是回娘家,一方面是因为婚姻的结构还是以男性为主,男的是娶亲,女方是嫁女。
这是因为题主所在地域,风俗习惯还是按照旧礼来的,这也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常理。
如果按照我们国家现代生活和法律规定,那就没有彩礼,没有什么这些七七八八的东西,两个人自由恋爱,两个觉得可以生活在一起,那就领结婚证,组建新的家庭。双方父母也是独立人格,不能干预干涉儿女恋爱婚姻,更不能用什么彩礼等来讨价还价。父母唯一的做法就是祝福,如果能力强点,只能在儿女成立家庭的时候,在经济上支持一下,否则也没有父母在旁边说三道四的权利。就算家里有兄弟姐妹,也都是独立成立家庭,儿女回家就是回爸妈家。大家注意了,这就是我们国家法律现在规定的,也是国家希望公民能够践行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
看看最新的民法典,知道为什么女婿没有赡养岳父母的义务吗?就是因为要构建现代生活的规矩,还有就是刺激老百姓多生育,因为如果你家里没有两个孩子的话,那孩子的压力确实很大的[大笑]
可残酷的现实不是这样,现如今人们的思想和意识还停留在旧规矩上,很多条条框框框住了年轻人,特别是各种陋习,以各种彩礼礼金为盛。
如果是收了彩礼和各种礼金的,那就是回娘家,那就是老办法,因为你是按照这个规矩办的。
女人能靠谁?
我是蜂富人生,我来回答一下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
我认为,女人,只能靠自己。为什么这样讲呢?
一、靠人,本身是一个错误思路。细细去想,在这个世界上,你觉得能靠住谁?国家?单位?父母?子女?爱人?(我想,不需要细细解释)……我觉得,都不敢说能靠得住。俗话说,靠墙墙会倒,靠人人会跑。依靠别人,决定了你必须由别人给予你,而不是你想要就能拿到,你必须通过别人愿意,才能获得。显然,这就出现了受制于人的现象。别人不高兴时,你就无法获得或很难获得,而你需要时,需要看别人的情绪或想法,这种靠人,怎么可能去选择呢?
二、把靠自己定为首选,靠别人作为第二选。女人也好,男人也罢,都应该自强,靠自己的力量、能力,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财富,积累必要的财富。你才有可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财富,获得相对随意的支配权,而不受制于人。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一点都不靠别人是不可能的,靠别人,只是个多少的问题。靠别人越多,你就约束越多。但纯粹不靠别人是做不到的。因此说,要把靠自己放在首位,把靠别人放在其后,也不可忽视。
三、提早储存好过冬的粮食。青壮年时,是人一生最具活力的时间段,也是积累财富的最佳时节,每个人应该抓住这个时间段,利用好自己精力旺盛、能力最强的机会,合理地消费自己所得,并有计划的给予节约,做好未来干不动后的准备和储存。而对于未来有可能依靠的人,也应该及早做好早期的和长远的铺垫,这样,你未来会好一些,否则,你有可能遭遇一定的痛苦。
女人,始终不能有靠人的想法,因为,如果你最终能靠住某一人,那是你的福气,如果万一靠不住,你也已经有了储备,也不会很受打击,这样,你才会未来过得更好。
这就是我的看法,请题主参考,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该怎样去维系情感?
三个字,仪式感
仪式感会成为爱情的刻度,一个一个的小细节累积在一起,变成一辈子的感情许多人在一起时间久了。一起生活也许磨掉了许多新鲜感,相处越久就越疲惫,我们以为这是不爱了,而是忘记了怎么去爱,懒得去爱了,恋人如此,夫妻更是如此。
刘嘉玲在参加综艺节目《女人有话说》时说了一番话,引得无数人的赞同。当时大家聊到‘仪式感’的话题,刘嘉玲表示:仪式感真的很重要!‘情人节怎么可以不收花?’‘你可以不买珠宝给我,但你花得要送’刘嘉玲在节目中说在她的衣柜里还有一大叠的卡片,是梁朝伟曾经写给她的道歉卡片。
她也会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调侃梁朝伟:‘看,你那个时候说对不起的话,你做错了那个事情’
我们看刘嘉玲和梁朝伟30年的感情,至今依旧甜蜜如初,令许多人羡慕不已。
我们所有人都希望婚姻能像他们那般,但大多数人的婚姻越过越无聊。
其实并不是说大家婚后感情慢慢淡了,而是我们都习惯了,都懒惰了,觉得过日子顺其自然就好。
于是就敷衍了事的生活,可是如果想要长久美好的婚姻,仪式感真的是不可缺少的。
其实婚后确实大家都会抱着‘哎呀,两个人都老夫老妻了,许多形式上的东西都没必要啦’,我们也有许多人会觉得很多不该花的钱没必要花,真心不如多买点猪肉香呢,但其实两个人生活情调在幸福的婚姻里是很重要的,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需要太多的物质,往往都是在一些细节上。
曾看过孙俪的一次采访,她讲到和邓超有一次过结婚周年纪念。
邓超定了餐厅,提出要一起享受二人时光,当时孙俪只涂了个口红,随便穿件衣服就要出门。
而邓超却西装革履,打着领结。邓超对孙俪说:我们平时上节目或出席一些场合都会穿得很正式为什么我们自己的节目我们不好好打扮一番呢?
其实有时候甜蜜的爱情往往都是在一些细节上,而那些细节其实都是属于仪式感。
我们再看邓超和孙俪两个人的感情,许多人在羡慕不已的同时又会觉得那只是人家明星生活品质比我们高而已,我们一般人做不到那样。
可你发现没有他们每一个特殊的节日都会庆祝一番,这些都是可以触及彼此之间感情的事情,而且真的不难吧,也不需要大费周章,我们难道真的就做不到吗?需要的仅仅是一点点仪式感就行。
很多人始终觉得,仪式感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觉得仪式是很正式却又形式主义的事情,费心劳神,想要准备策划一次还得花钱呢。可是其实仪式感其实就是让我们记住某一天,某一时刻,某件重要的事情,让我们用一个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然后保存在我们彼此之间的记忆里。
其实仪式感是很难解释的一件事情,它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有些我们平常习惯的事情,都属于仪式感。
孙俪在《可凡倾听》的一次专访中说他和邓超会相互挤牙膏,因为两个人都比较忙,有时候作息不一,工作把他们之间的时间岔开了。孙俪先回家休息了就会给邓超挤好牙膏放在那,就像是在打招呼,我先睡了的意思;或者邓超隔天先出门了也会挤个牙膏放那,代表着早安。时间长了慢慢的变成了习惯,变成了两个人之间简单的交流方式,这些不都属于仪式感么。
我们大家或许开始都是抱着仪式感的,只不过是在某些节日里,我们准备了鲜花,准备了礼物,虽然对方收到后虽然欣喜不已,但是会加一句浪费钱干嘛,以后不要整这些花里胡哨的。我们就记住了这句话,但却忘掉了另一半收到鲜花礼物呈现出的笑容,洋溢出的幸福。
其实现在不单单是我们年轻人有这样的仪式感,不知何时我发现我爸爸也会在情人节,妇女节给妈妈准备礼物。可能有时候或许就是简单的一条项链,一束鲜花,一些好吃的,虽然我妈妈每次收到礼物时还会埋怨爸爸乱花钱,但是每次爸爸都会假装很凶的说一句,给你买还啰嗦,以后不买了。但是看到妈妈收到礼物后惊喜的样子,害羞的样子,开心的在镜子面前戴着项链,开心的把花插在花瓶里的时候情景,在后续的一些节日里,爸爸又会不长记性的去给妈妈准备礼物。
其实感情就是这样简单得维持着呀,他们之间时常会拌嘴,甚至吵上几句,但是他们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仪式感。大家的婚姻也是如此,老夫老妻了也像谈恋爱时候一般,那是多么的幸福呢?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是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我觉得仪式感是我们恋人,夫妻之间都不可缺少的,每个人的喜好不同,生活方式不同,那么他们的仪式感也一样不同,但是其实那些都是生活里一些细微的事情,一些单调重复的事情。
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不知道,但是当我们细品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你们生活之中都存在着许多仪式感,那些简单的一切释义着爱情最好的模样。仪式感真的很重要,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因为仪式感的背后,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一个人对一段感情的用心和对一个人的柔情。
不管我们是恋人,还是夫妻,又或是什么年纪,仪式感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简单的说,仪式感就是把你永远放在我心上,并且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你知道。
彼此相爱的人不需要刻意去追求仪式感,其实仪式感一直都在平淡的生活之中,在你们的某一瞬间。
有人说杨振宁的贡献可以和牛顿爱迪生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
首先,爱迪生并不能和问题中的另外三位科学家相比。爱迪生应该说是个发明家,对整个物理理论体系并没有什么贡献。爱迪生在前人发展的理论基础上改进了灯泡,其功绩无法与另外三个人相比,注意我说的是改进灯泡,而不是发明灯泡。一般的中小学课本都会说爱迪生发明了灯泡,但实际上亨利·戈培尔比爱迪生早数十年已发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而且可靠的电灯泡,而在爱迪生之前很多其他人亦对电灯的发明作出了不少贡献。爱迪生的最大发现是使用钨代替碳作为灯丝。之后在1906年,通用电器发明一种制造电灯钨丝的方法。最终廉价制造钨丝的方法得到解决,钨丝电灯泡被使用至今。
爱迪生改进灯泡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另个三个人不同,所以面将不再阐述爱迪生。
在理解杨振宁为什么伟大时,我们先看看牛顿和爱因斯坦为什么伟大。
1.牛顿
牛顿,是一个生活在初中生,高中生,甚至是大学生噩梦中的人。与牛顿相关的物理题目都是相当难和抽象的。野狼我在第一次学习牛顿第一定理时,也是无法接受的。当然,如果你认为牛顿的贡献只有牛顿三大定律,那就大错特错。牛顿在数学、力学和光学上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首先是数学,牛顿与莱布尼茨独立发展出了微积分学,并为之创造了各自独特的符号。根据牛顿周围的人所述,牛顿要比莱布尼茨早几年得出他的方法,但在1693年以前他几乎没有发表任何内容,并直至1704年他才给出了其完整的叙述。其间,莱布尼茨已在1684年发表了他的方法的完整叙述。此外,莱布尼茨的符号和“微分法”被欧洲大陆全面地采用,在大约1820年以后,英国也采用了该方法。莱布尼茨的笔记本记录了他的思想从初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在牛顿已知的记录中只发现了他最终的结果。牛顿声称他一直不愿公布他的微积分学,是因为他怕被人们嘲笑。
小编也相信,牛顿是独立地发现了微积分,而微积分学的创立,极大地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过去很多用初等数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运用微积分,这些问题往往迎刃而解,显示出微积分学的非凡威力。大家一进入大学,无论什么专业基本都要学习高等数学,这是因为在所有科学、工程领域和金融领域,微积分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由此可见,创立微积分的意义是多么伟大!
当然,除了微积分,牛顿在数学上还有几个重要的贡献:他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它适用于任何幂。他发现了牛顿恒等式、牛顿法,分类了立方面曲线(两变量的三次多项式),为有限差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首次使用了分式指数和坐标几何学得到丢番图方程的解。他用对数趋近了调和级数的部分和(这是欧拉求和公式的一个先驱),并首次有把握地使用幂级数和反转(revert)幂级数。他还发现了π的一个新公式等等。
(2)其次是力学。不用说,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力学的最基本定律,其重要性,小编就不用多说了。在我们普通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力学现象都符合牛顿的三大定律。牛顿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中,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宏观运动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
牛顿指出流体粘性阻力与剪切率成正比。他说:流体部分之间由于缺乏润滑性而引起的阻力,如果其他都相同,与流体部分之间分离速度成比例。在此把符合这一规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其中包括最常见的水和空气,不符合这一规律的称为非牛顿流体。
在给出平板在气流中所受阻力时,牛顿对气体采用粒子模型,得到阻力与攻角正弦平方成正比的结论。这个结论一般地说并不正确,但由于牛顿的权威地位,后人曾长期奉为信条。20世纪,T·卡门在总结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时曾风趣地说,牛顿使飞机晚一个世纪上天。
关于声的速度,牛顿正确地指出,声速与大气压力平方根成正比,与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但由于他把声传播当作等温过程,结果与实际不符,后来P.-S.拉普拉斯从绝热过程考虑,修正了牛顿的声速公式。
(3)光学的贡献。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研究日光,得出结论: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牛顿的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揭示了光色的秘密。牛顿还曾把一个磨得很精、曲率半径较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压在一个十分光洁的平面玻璃上,在白光照射下可看到,中心的接触点是一个暗点,周围则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圈。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牛顿环”。他创立了光的“微粒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光的运动性质,但牛顿对光的“波动说”并不持反对态度。
(4)热学方面的贡献。牛顿确定了冷却定律,即当物体表面与周围有温差时,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
(5)天文学的贡献。牛顿1672年创制了反射望远镜。他用质点间的万有引力证明,密度呈球对称的球体对外的引力都可以用同质量的质点放在中心的位置来代替。他还用万有引力原理说明潮汐的各种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月球的位相有关,而且同太阳的方位有关。牛顿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岁差就是由于太阳对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动造成的。
好,牛顿的阐述先现这,我们下面接着讲爱因斯坦。
2.爱因斯坦
与牛顿不同,爱因斯坦没有生活在学生们的噩梦中,而是生活在学生们的神话中。江湖传言,爱因斯坦非常厉害,是人类中最聪明的人,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我大胆问一句,爱因斯坦到底作出了什么贡献?肯定有人说,因为他提出了相对论呀。那我再问,相对论是嘛玩意?这时候相信很多人都哑口无言了。没错,对爱因斯坦其人我们都知道他看厉害,但是不知道他为什么厉害。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人们并不了解我,但为什么都喜欢我?”,然后他就对着摄影师吐出了舌头。
好,闲话不多说,我们来细数一下爱因斯的贡献。
(1)狭义相对论。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的题为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区别于牛顿时空观的新的平直时空理论。“狭义”表示它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两条基本假设: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理论的核心方程式是洛伦兹变换(群)(见惯性系坐标变换)。狭义相对论预言了牛顿经典物理学所没有的一些新效应(相对论效应),如时间膨胀 、长度收缩、横向多普勒效应、质速关系、质能关系等。狭义相对论已经成为现代物理理论的基础之一:一切微观物理理论(如基本粒子理论)和宏观引力理论(如广义相对论)都满足狭义相对论的要求。这些相对论性的动力学理论已经被许多高精度实验所证实。
狭义相对论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更新了人们的世界观,为广义相对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性的相对性”、“四维时空”等全新的概念。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不仅引起了物理学的变革,而且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出的新的时空观、物质观和运动观,极大的发展了科学的自然观。
(2)广义相对论。1912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另外一篇论文,探讨如何将重力场用几何的语言来描述。至此,广义相对论的运动学出现了。到了1915年, 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发表了出来,整个广义相对论的动力学体系建立完成。广义相对论理论在天体物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它直接推导出某些大质量恒星会终结为_个黑洞——时空中的某些区域发生极度的扭曲以至于连光都无法逸出。有证据表明恒星质量黑洞以及超大质置黑洞是某些天体例如活动星系核和微类星体发射高强度辐射的直接成因。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会形成引力透镜现象,这使得人们能够观察到处于遥远位置的同一个天体的多个成像。广义相对论还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已经被间接观测所证实,而直接观测则是当今世界像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这样的引力波观测计划的目标。此外,广义相对论还是现代宇宙学膨胀宇宙论的理论基础。
举个简单的例子,若没有广义相对论,我们现在的导航(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甚至谷歌地图), 误差至少在1公里左右。
(3)光电效应。赫兹于1887年发现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第一个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金属表面在光辐照作用下发射电子的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光波长小于某一临界值时方能发射电子,即极限波长,对应的光的频率叫做极限频率。临界值取决于金属材料,而发射电子的能量取决于光的波长而与光强度无关,这一点无法用光的波动性解释。还有一点与光的波动性相矛盾,即光电效应的瞬时性,按波动性理论,如果入射光较弱,照射的时间要长一些,金属中的电子才能积累住足够的能量,飞出金属表面。可事实是,只要光的频率高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光的亮度无论强弱,光子的产生都几乎是瞬时的,不超过十的负九次方秒。正确的解释是光必定是由与波长有关的严格规定的能量单位(即光子或光量子)所组成。
爱因斯坦也因为对光电效应的成功解释,而获得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3)量子理论。虽然后来爱因斯坦反对量子理论,但是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首先是他提出了光的量子性,是对普朗克量子论的继承和发展。其次他对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概念大加赞赏,物质波概念的推广。
(4)质能方程。质能方程源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于物体惯性和它自身能量关系的研究。研究的著名结论就是物体质量实际上就是它自身能量的量度。为了便于理解此关系的重要性,可以比较一下电磁力和引力。电磁学理论认为,能量包含于与力相关而与电荷无关的场(电场和磁场)中。在万有引力理论中,能量包含于物质本身。因此物质质量能够使时空扭曲,但其它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却不能,这并不是偶然的。
这个方程对于原子弹的发展是关键性的。这不仅显示可能通过轻核的核聚变和重核的核裂变释放这个结合能,也可用于估算会释放的结合能的量 。注意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还在那里,它们也代表了一个能量值。
重要的是要注意实际的静质量到能量的转换不大可能是百分之百有效的。一个理论上完美的转化是物质和反物质的湮灭;对于多数情况,有很多带静质量的副产品而不是能量,因而只有少量的静质量真正被转换。在该方程中,质量就是能量,但是为了简明起见,转换这个词常常被用于代替质能等价关系,实际上通常所指的一般是静质量和能量的转换。
质能方程是研究核弹(如原子弹,氢弹)和核电站的理论基础。
(5)宇宙常数。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的时候,曾将宇宙常数(为了解释物质密度不为零的静态宇宙的存在,他在引力场方程中引进一个与度规张量成比例的项,用符号Λ表示。该比例常数很小,在银河系尺度范围可忽略不计。只在宇宙尺度下,Λ才可能有意义,所以叫作宇宙常数。即所谓的反引力的固定数值)代入他的方程。他认为,有一种反引力,能与引力平衡,促使宇宙有限而静态。当哈勃将膨胀宇宙的天文观测结果展示给爱因斯坦看时,爱因斯坦说:“这是我一生所犯下的最大错误。”
宇宙是膨胀着的。哈勃等认为,反引力是不存在的,由于星系间的引力,促使膨胀速度越来越慢。星系间有一种扭旋的力,促使宇宙不断膨胀,即暗能量。70亿年前,它们“战胜”了暗物质,成为宇宙的主宰。最新研究表明,按质量成份(只算实质量,不算虚物质)计算,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96%。看来,宇宙将不断加速膨胀,直至解体死亡。(也有其它说法,争议不休)。宇宙常数虽存在,但反引力的值远超过引力。林德饶有风趣的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爱因斯坦)这么喜欢这个理论,多年后依然研究宇宙常数,宇宙常数依然是当今物理学最大的疑问之一。”
爱因斯坦的阐述就到这,接下来我们要进入正式的主题,杨振宁有什么贡献?
3.杨振宁
一说到杨振宁,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宇称不守恒,即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一项研究。如果认为“宇称不守恒”是杨老最重要的一项研究成果,那你们就是吐样吐森破了。其实这只是杨老的一项小成果,杨老真正的贡献是完成了物理界的大统一。下面我们来详细谈谈杨振宁的贡献。
(1)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对称性是物理学之美的一个重要体现,是20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之一。从经典物理以及晶体结构,到量子力学与粒子物理,对称性分析是物理学中的有力工具。杨振宁对粒子物理的诸多贡献表现出他对对称性分析的擅长。 他往往能准确利用对称性,用优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结果,并且突出本质和巧妙之处。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杨振宁被称为“对称之王(Lord of Symmetry)”。
1950年,杨振宁关于p0衰变的论文以及他和Tiomno 关于β衰变中相位因子的论文奠定了他在此领域中的领先地位。1956年,θ-τ之谜是粒子物理学中最重要的难题,当时普遍讨论宇称是否可以不守恒。杨振宁和李政道从θ-τ之谜这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走到一个更普遍的问题,提出“宇称在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中守恒,但在弱相互作用中也许不守恒”的可能,将弱相互作用主宰的衰变过程独立出来,然后经具体计算,发现以前并没有实验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他们更指出了好几类弱相互作用关键性实验,以测试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吴健雄于1956年夏决定做他们指出的几类实验中的一项关于60Co β衰变的实验。次年1月,她领导的实验组通过该实验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确实不守恒,引起全物理学界的大震荡。因为这项工作,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相变理论。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3)玻色子多体问题。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4)杨—Baxter方程。1967 年,杨振宁发现 1 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 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于翌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 矩阵。 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 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后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5)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6)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当然杨老的成果远不止这些,还有非对角长程序、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杨—Mills规范场论等等。
最后总结,杨振宁是与泡利,朗道等人同一时代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所处的时代,相对论,量子力学,现代统计力学已经建立起来,因此他的工作不可能像爱因斯坦和牛顿那样,开创某个学科。但是他是统一的物理学中的三个基本相互作用的科学家,其成就可以与爱因斯坦,牛顿比肩。
因此,可以说杨振宁是与牛顿、爱因斯坦一样伟大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