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子上几回了,父母总是贬低孩子
让儿子上几回了,父母总是贬低孩子?
面对孩子的教育,永远要记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我们大多数家长总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伸,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自己没去过的地方“传承”给孩子,希望孩子去完成自己未竞的事业。
带有这种心理,我们就会苛责孩子,总是认为他这里没做到,那里没做好,实际上我们的要求是以自己成年人的要求在判断孩子,而实际上孩子所做的只不过是他那个年龄段应该做的而已。
同时,我们现在特别推崇“正面管教”,这就说明,过去,我们太不喜欢把夸奖与赞扬挂在嘴边了,总认为不能多夸奖孩子,夸多了孩子就骄傲了,飘飘然了,尾巴翘到天上了,总是认为要经常打击,把挫折教育贯穿日常才能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有利。
贬低、讽刺、刺激——这种非“正面管教”的方法,实际上是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埋下了自我否定的种子!当你把那些 你认为的 孩子的优秀同龄者当做榜样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能成为榜样?问题究竟出在谁的身上?你用对方法了吗?
想要培养一个“榜样型孩子”,就要让孩子在日常中树立信心。
第一,要换一种沟通方式。请那些把贬低,讽刺的话删除掉,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具体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这样孩子才能够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欣然接受意见而不是与你抗衡。
第二,接受你的孩子。不要期待孩子会变成完美的天使,如果你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又怎么能奢求小小的孩子去做到呢?
放下否定,放下攀比,只用孩子的今天比对他的昨天,用发现的眼光去赞美孩子的美好,相信孩子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
家长帮忙接孩子的同学回家好吗?
这个问题,我一个星期以前刚刚碰到过,也是孩子同班同学的家长希望她孩子放学跟我女儿一起回来写作业,吃饭,睡觉,第二天再一起上学。
是的,你没有看错,是要睡我家,我也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情,写作业可以,但是吃饭,睡觉在我家我觉得还是不妥。因为她家里出了一些变故,所以她才这样请求。
我也告知我家的情况,
第一,我下班较晚,老公也回来不够及时,有时孩子也会嫌他煮饭不好吃,自家两个孩子吃饭还不保证呢,别人的孩子再过来,这个饮食是个大问题。
第二,晚上睡觉,也不合适,因为空间的问题,家里床位也有限,我自己也有两个孩子,再多个孩子一起睡觉,早上一起洗漱,估计会有些凌乱。
这个家长的要求也很简单,但是毕竟是个孩子,同时时间多久也是个问题,一两天,甚至三五天,帮个忙可以,但是如果是长期,这个责任也挺大,我不敢盲目答应她,自己觉得没有谱的事情,不敢随便应了别人。
第三, 还有个顾虑,孩子们凑在一起,没有大人的监督,是否可行?我不是不相信孩子们,而是他们毕竟年幼,缺乏自制力,现在网络又方便,凑在一起看电视,刷爱情,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说完我的经历,你或许会知道这里面问题都在哪里,因为你是全职,就给你带来比较灵活的空间,如果只是接送,照顾,那时间上是允许的,可行性还是有的。
这种情况类似于晚托,并且是熟悉同学间的晚托,是属于免费帮忙性质,还是有偿收费性质,你自身是否愿意这样做,这个却是你要考虑的问题。
希望以上对你有帮助。
老是喜欢对父母大吼大叫?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爸爸妈妈经常大吼大叫,孩子才会大吼大叫。孩子都是跟父母学的,孩子的表现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里面可以看到父母的说话做事风格。怎么教育呢?当然更简单了,父母不要大吼大叫就可以了。
在孩子面前,父母应该怎么做呢?父母怎么和孩子相处呢?
01 家里有孩子,父母都应该修身养性孩子是美好的,家里有孩子,父母有一个重新检视自己,修身成长的机会。不妨就把孩子当镜子,孩子有什么不良表现,父母就该就此反思、反省、改进、改变。比如孩子总是大吼大叫,这是因为父母性格不够温和,说话很急,喜欢催促别人、责备别人。孩子不珍惜时间,不爱学习,是因为父母首先不看书学习,整天捧着手机。父母怎么做,孩子全都看在眼里,有样学样。身教比言传快多了,迅速多了,父母不可不慎。
02 父母要相互尊敬,孩子才会尊敬父母亲情并不是“只要爱就可以”这么简单,如果只有爱,爱很容易变成无原则的溺爱。亲情必须讲究尊敬,所谓尊敬,就是家庭成员任何一方都要学会懂得、理解其他各方,不干涉、不越界、不责备、不指责、不羞辱、不挖苦,要讲原则、讲规矩、讲约定、讲礼仪、讲自由、讲文明,遇到事情要讨论、要商量、要承担、要主动、要奉献、要规划。唯其如此,家庭成员既做好事,又做好人,家庭才会和睦相处,友好友爱,文明向上。
03 信任生自由,自由生自立,自立生尊严孩子大吼大叫,一个原因是父母把孩子逼得太紧。现实中,很多家庭都是围着孩子团团转的,孩子吃喝拉撒、做作业、玩游戏、刷牙洗脸睡觉,父母都要操办、催促,导致孩子没有一丁点自由的空间和自主的尊严感。他当然不会珍惜时间了,因为压根没有自由,怎么会有时间?他当然不会尊重别人的空间,因为父母就是那样屡次三番地侵犯了他的空间,贴近他的口上、脸上指指点点、不留情面;他当然不会自觉做好事情,因为凡事都是父母托管,仿佛那是父母的事,无非是让他去做而已。孩子虽小,也有尊严,尊严从他能自主完成自己的事中产生。父母们,万万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管教的目标是不管教,管教要不断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凡事代办的后果是家里一团糟,也必然就会大吼大叫。
修养、尊敬、自由,这些都是家庭道德方面的基本价值观,是家风建设和家庭教育的最基础工作,但所谓基础就是,做不好,无论孩子人格培养,还是整个家庭的运转,都不会良性循环,搞不好会天翻地覆。不可不慎。-------------------------------------------
朋友们多支持啊,有时间关注牛娃专列,一起加油。我会结合我的所学和经历,努力提炼好的学习方法,支持父母和学子们更上一层楼。你的留言我都会一一回复,希望和大家多交流,谢谢大家!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我是茜芮尔,小学老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老师性格不好,经常体罚孩子,有没有和老师沟通交流,老师为什么要采取这种错误方式?和孩子谈一谈,他是不是真的犯了错误?至于要不要换班,还是先听一听孩子的意见。作为小学老师兼家长,我很能理解家长的想法。我身边也有你描述中的类似老师,可能你喜欢那种做所有事都轻柔细语的老师。经常体罚孩子的老师,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身份,我都不赞同这种行为。你说的经常体罚,那你问过别人家的孩子也这样吗?
一般情况下,老师是不大可能经常针对一个孩子这样的。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时,会经常见到那么几个熟悉的面孔来阅作业。孩子出办公室后,同事都会给我们吐槽某某班每天就是这几个学生拖拉甚至多次不交作业。老师不催交,这一学期都会不交作业。而且该生也不是说学习有多困难,只是懒惰。
现在的老师哪个不知道体罚孩子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我觉得该老师肯定是一个严格的老师,但是用错了方法。也不知道你家孩子的性格是啥样子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一般女孩脸皮薄,老师说几句,眼泪就下来了。男孩子调皮的多一些,老师骂几句也没那么容易掉眼泪。现在的孩子大多心理脆弱,是父母温室里培养的花朵。尤其这次疫情,有小学生、初中生跳楼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很重要。我建议你和孩子及时沟通,询问他对老师的看法。同时,也问问老师多次体罚孩子的原因。建议你和体罚孩子的老师沟通一下,互相换位思考一下,站在彼此的角度看问题,或许能有新的认识。而不是用换班来解决问题。我觉得换班就是一种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如果你换了班,孩子还是多次遭到新班级老师的批评怎么办?换班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怎么样?换来换去孩子还是在这个学校,老师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要是知道你换班的原因,新班级的老师会对你的孩子优待吗?只会对你的孩子在有些事情上更加小心翼翼,用轻柔细语来感化你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内向,胆小,或许轻柔细语的老师对孩子的心灵也是一种保护呢!
问问现在的老师,谁敢大言不惭的说,学生不听话,不交作业,不守纪律,我就要惩罚他!有的老师家长即便这样要求,老师也绝对不会这样去做的!我的侄儿今年已经五年级了,调皮捣蛋。每次我回家,看见他不认真学习,都忍不住要严厉批评那么几句。家里人说现在孩子只要是在学校学习落后,出现啥问题,班主任只是一个电话打给家长,让家长来处理,根本不会动一下下手指头的。侄儿最害怕他爸爸,因为他爸可是打他呢!所以,也会乖乖学习的。
如果确实孩子也有问题,我们和老师沟通,帮助孩子及时克服自身的缺点,老师也会很高兴的。学校里还有校长,也可以给校长说说该老师的不当方式。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难道不会约谈老师?肯定会的!老师也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自己也会注意的。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有很多种解决办法。
和孩子谈谈心,问问孩子。如果孩子对老师抵触心理大,有了压力,不能及时排解内心的恐惧,建议给孩子换班。如果家长既不去了解老师体罚孩子的原因,也不和老师、孩子沟通了解情况,就贸然去换班,以后遇到什么事,孩子都要求换换换,那该如何是好呢?孩子有没有抗挫折能力,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监护人,和孩子朝夕相处,你可以多观察观察自己的孩子,多关心自己的孩子。你心里不是就有数了吗?通过老师的经常体罚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意识!现代的孩子有很脆弱的,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从小娇惯。有些父母也忙于工作,和孩子交流的太少。有些父母本身的严厉,让孩子望而却步。亲子关系不亲密,让孩子不愿意对父母多谈自己的学习、校园生活。作为家长的我们,也应该从自身多寻找问题,及时解决孩子内心的困惑。有些事说出来,其实也就不是多大的事了。及时排除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我们家长也有责任。
千万不要以这种培养孩子抗挫能力为理由,让孩子去承受这一切!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没有心理能力承受这一切?你一定要和他谈次心才知道啊!而不是站在家长的身份,想当然的替他去做决定?万一孩子心里承受不了呢?这样的悲剧也不少呢!谁愿意看到悲剧的发生?没有一个人愿意这样!所以,为人父母,我们的家庭教育一定也要跟的上才行!
至于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现在假期的夏令营等活动都有这种体验方式。平常和孩子在家中,也可有意培养。而不是把孩子交给老师,任由老师去处理,自己做旁观者这样一种角色。这样做,您尽到父母的责任了吗?
总之,换不换班,和孩子好好谈谈就知道了。对老师的教育方式不赞同,委婉提醒,合理建议,方法和途径也有很多。最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孩子,如果真的有某方面的问题,不管是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问题,我们作为家长的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能把教育孩子的重任都全权托付给老师,完了又不信任老师!如果你觉得老师不够专业,我们可以更专业一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一点,学校教育、老师教育是代替不了的!我是茜芮尔,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大家有好的建议,评论区留言给我奥!
该怎么照顾父母?
中国自古以来就相信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一个家庭的子女越多,就代表着这个家庭越兴旺,以后子女们可以相互分担养老压力,父母的养老问题能得到保障。然而现实中,往往是子女越多的家庭,各种矛盾越多,等父母老了需要养老的时候,子女们互相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的越多,父母两人,甚至一个人能辛苦拉扯7、8个儿女,然而7、8个事业有成的儿女却养不起一个只需吃饱,穿暖的老父老母。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几个孩子因为赡养父母,因为钱财,时间和精力付出的不平衡,而矛盾重重,年迈的父母也因为子女的问题,晚年多了很多凄惨。越是子女多的家庭,父母的养老问题越有风险,心理学给出答案。旁观者效应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旁观者效应,也叫责任分散效应。通俗来说,就是对于一件事来说,如果要求一个人独立完成,那个这个人对这件事的反应往往就比较积极,责任感也比较强,他也会尽全力把事情办好。但如果把一件事分配给一个团体,这个团体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个事情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会更多的把希望寄托在团队其他人身上,那么个人的责任感就会减弱,遇到突发事件或者大事,需要担责任的时候,每个人都习惯于往后缩。旁观者效应的实质就是人多互相敷衍,责任落不到实处。子女越多的家庭,父母的养老越有风险这个心理现象也很适合解释多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因为子女多,每个子女潜意识里都觉得赡养父母不是我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其他的兄弟姐妹都有份,大部分人都是利己主义者,都不想多付出,遇到事情时子女们就很容易互相推诿,把责任往其他人身上推,就容易出现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情况。还有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多子女家庭最怕的就是父母的严重偏心,尤其是财产分配上的严重不公平。那么等需要养老的时候,子女们就会觉得当初给他的财产多,就应该让他赡养父母,但是享受父母较多财产的人,也会觉得都是父母的孩子,凭什么养老都落在我的肩上,然后大家都不满意,最终不管是得到父母较多财产的还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都不想担起养老责任。还有多子女家庭更容易出现互相攀比的情况,大家都想公平公正的赡养老人,但这种事怎么可能完全公平。一家觉得自己多出钱,另一家觉得自己多出力了,越比较,越觉得不甘,然后都不愿付出,最终大家都不愿意赡养,老人无着落,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