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前三后四禁忌,出嫁的女儿在清明节不能回娘家上坟
中元节前三后四禁忌,出嫁的女儿在清明节不能回娘家上坟?
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上坟?没听过,我们那没有这个习俗。
恰恰相反,我们家的习俗是出嫁的女儿一定要回娘家上坟,除非不在家或者有极其特殊的情况。
我是南风偿,如果你也同意我的观点,欢迎转发。
出嫁的女儿会回娘家上坟有两层意思:
一、祭拜已故父母亲人
清明节祭拜已故的父母、亲人,是头等大事。所有的兄弟姐妹,只要还能行动,只要在家里都是要去祭拜的。
祭祀这种事情可大可小,农村人的风俗,都希望把祭祀做的好一些。所谓的好一些,就是多准备些祭祀用的纸钱、银票等等祭祀用品。
而准备祭祀用品,恰恰都是女儿比较擅长,也可以玩说是比较用心,比较细心。女儿祭祀用品都准备好了,娘家的兄弟们也会觉得有心,也就跟着一起参加祭祀活动,所以我们那边都是要求女儿参加祭祀活动的。
再加上,我们有个习惯,老年人经常开玩笑说百年之后就指望这个女儿给我送点钱花花了,儿子就没啥指望了。这个意思就说女儿在这些事情上比较细心,儿子一般不拘小节,不太会细心安排这些事情。
所以,清明节女儿一定要回娘家上坟的。
二、兄弟姐妹亲人团聚
清明节既是祭拜亲人的节日,也是兄弟姐妹姐妹难得的聚会机会。有多少兄弟姐妹天南海北,有的自己在外工作,有的跟着儿女生活,平时走动较少,难得一见。
趁着清明节,以父母的旨意聚在一起,兄弟姐妹们会一起吃吃饭,聊聊天。这也是告慰父母,孩子们都还健在,生活和睦,好让父母安心。
另外,特别是一些年龄渐长的兄弟姐妹,更加珍惜这个难得的相聚。去年相见你我都在慢慢变老,今年相见你我已疾病缠身,有些兄弟姐妹已悄悄离去,所以他们倍加珍惜彼此相见的机会,也更期待彼此的消息。
我妈妈每年去祭拜我姥姥回来,都会说哪个舅舅身体不太好了,哪个大姨今年没回来了,那种感觉就是岁月无情,兄弟姐妹间能聚一次是一次,特别是父母的坟前,清明的祭日。
所以,我们的习俗是清明节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上坟,否则可能就是忘恩和薄情。
过年上坟有什么讲究?
过年时的上坟祭祖,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在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地方,它有着不同的讲究。就拿京津冀地区为例吧,祭祖一般是在除夕这一天进行的。
记得小时候,大年三十儿当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贴对联。贴好对联后,就开始打扫院子和门前的街道。到了傍晚,也就是太阳压山前,村外就会隐约传来几声零星的鞭炮声,而后越来越密。
这鞭炮声怎么回事儿呢?这么早就开始庆祝新年了?
还真不是。听见这密密麻麻的鞭炮声,就意味着全家老少要去祖坟前“燎星”了。这时候,家里的老人们就会开始张罗,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燎星”。
什么是“燎星”呢?
其实,就是北方过年祭祖的一种活动。在除夕当天的傍晚(老一辈说,早年间一定要等到太阳落山,现在的人都去得早了),家里的男人们,上至须发皆白的老人、下到欢蹦乱跳的孩童,但凡有胳膊有腿儿,能走得动,都要拿着鞭炮、纸钱纸票,带着柴火(花秸秆,棒秸秆,组团来到祖坟前。
记得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时“燎星”这一环节,一到傍晚包饺子之前,大伯一声令下,大牌的大人们纷纷扔下手中的扑克、麻将,孩子们掺着爷爷,跟着父辈叔伯们就来到了祖坟前。
到了坟前,放下鞭炮和柴火后,爷爷就会把我们这群孩子叫到跟前,先要指着一个个浑圆的坟头,告诉我们,“这是你们太爷,那是你们二太爷、那是你们太太爷……”末了,他还不忘了一再叮嘱记住我们,“以后,我们没了,你们得掌管着啊!”
每次爷爷叮嘱完我们,都会盯着这些圆圆的坟头出神。
我们这群孩子大都很不耐烦听老人这年复一年地絮叨,表面上在认真聆听爷爷的教诲,并拼命地点着头,但是眼睛却一个劲儿地往放在地上的鞭炮上瞟,单等一声令下。
往往在大人们忙着在坟前点火烧纸的时候,我们就有人按捺不住了,开始“噼里啪啦”“叮叮当当”地拉鞭放炮,原本阴森森的坟地,突然间变得异常地热闹。鞭炮齐鸣,礼花绽放,映红了大半个天空,震得耳朵都聋了,说话要可着嗓子喊,还得用手不停地比画。
村里各家的坟地本来就挨着,这时候也都在坟地上“燎星”。所以,烟花爆竹往往是同时响起,几家一起比着放,看谁的响,看谁的花样多,看谁放的时间长。
就这样,坟地在这一天成为了村里各个家族展示自己的擂台,关乎脸面的事儿,哪家肯轻易示弱?
小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儿哪里懂这些?只管开心地放炮。
鞭炮放完了,会将坟地上的杂草烧掉。然后,等天黑透了,大伯会一声高喊:“老爷老奶奶们,回家吃饺子去吧!”
而后,人们纷纷学着附和,便陆陆续续往家走。这时候,我们这些孩子都会玩儿命地往队伍前面跑,唯恐落在后面,被素未谋面的太爷爷、太奶奶们追上。
家里早在僻静的地方摆上了供桌、安放了家亲贴、包袱,摆好了花生、瓜子、糖和水果。
燎星回来,院里台阶前的空地上,早就已经被家里的女人们撒了一层芝麻秸,人踩在上面“噼啪”直响。老人们说,这是为了吓唬姜太公的老婆——巴叉神,也叫扫把星。
这个巴叉神(扫把星)据说是姓马,天性好动,整天咋咋呼呼,风风火火地瞎跑。在姜太公封神那天,她又不知道去哪儿疯去了,听到信后慌忙往回赶,结果还是晚了,封神大典早已结束,各个神位均有其主。马氏见状不依不饶,硬是缠着姜太公非要封神不可,无奈姜太公把她封为扫把星,我们这里都叫她巴叉神。
虽说巴叉神(扫把星)也是个神仙,但她有神无庙,属游僧一列,她就到处乱跑偷吃人们的供香。大年三十的晚上,人间家家都要祭祖敬神,各种供品自然是少不了的,人们因为怕供品都被巴叉神给偷吃了,所以就在院里撒上芝麻秸,万一她来,踩上去“噼啪”一响,就把她吓跑了。
小孩子们可不管神不神的,只是觉得好玩,就不停地在上面跳来跳去,踩着听响。现在村里芝麻种得少,秸也就金贵,在年集上成了商品,一般人家买点回来,吓“巴叉神”只是象征性地撒一些。
“燎星”的男人们从坟地回来进家后,不能说话打招呼。必须得径直到供桌前磕头,这才算是把祖先们领回来安置好了。
之后,一天三顿三时地要烧香上供,家里吃什么,就先得祖先们上什么,万万不可怠慢。
过年后,还要送家亲。送家亲的日子,各个地方还不同,有的是大年初二,也有初六,甚至十六的。还有的干脆不把祖先们往家请,在“燎星”时就把饺子端到了坟上。还有三十不“燎星”,大年初三再到坟上祭拜的。
送完家亲后,要在晚上把家亲贴揭下来,送至大门外,再烧一些洋钱票,并跪地祷告说,“家里乱,你们也不得安宁,回去安定呆着吧,明年再请你们来”。最后,将家亲贴点燃,直到看着燃尽,这才算真正送走。
结语归根结底,春节祭祖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习俗。不管哪天上坟,也不管以哪一种形式,人们的心意总归是一样的——过年了,我们没有忘记祖先,没有忘本。我们在阖家团圆的这一天,用祭祖这种方式,对已经逝去的亲人寄托哀思和缅怀。
所以,题主问上坟祭祖有什么讲究,可不可以提前?达文的回答是,不要问别人,问自己的心——为什么要上坟祭祖?这个行为对你而言,其本质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了小叔叔,他由于工作原因在外地定居了。自从爷爷奶奶去世后,若不是家族中有大事儿,他就不大回来了。但是,在每年春节燎星之前,他都会赶回来,有时吃过晚饭就回去,可谓是来去匆匆。父亲和伯伯们每年都劝他,明年就别回来了,着急忙慌的,跟掏下子灰似的。他说,有时也想不回来了,这(燎星)有什么用?可到时候(春节)里走外转的,心里总是感觉空落落的,总觉着缺点什么。
是啊,我们为什么要上坟祭祖?是真的缅怀亲人,还是做样子给人看?或许,每个人的心中有着不一样的答案。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你们那边出嫁的闺女清明节可以回去上坟吗?
问:你们那边出嫁的闺女清明节可以回去上坟吗?具体如何?
清明节添坟是宗族男丁的事,清明节上坟女眷是可以去的。
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风俗肯定有不同的。我们这里出嫁的闺女可以回娘家上坟,但是,父母双双健在是不能的。
男丁只要够了成年人,清明节就能上坟添坟,不管结沒结婚。
女子未结婚不能上坟,结婚后只要不是孕妇,可以上婆家的坟,不能上娘家的坟。
出嫁的闺女,要等父或母逝去其一,才可以回娘家上坟。
父母双双健在的时候,出嫁的闺女在年后或平时都可以回家看望,唯独几个鬼节是不能回家的,鬼节回娘家对父母不吉利,过去农村是有忌讳的。
新婚三年是坚决不能清明回家的,婆家也有忌讳,我们这里过去就有俗语,说新婚三年回娘家,"过清明,伤公公,过中元,伤夫男,过十月一,伤兄弟″。
所以,我们这里出嫁的闺女在父母双双健在的时候,鬼节是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回娘家上坟的。但是可以留下一些香钱纸钱,让兄弟们代替一了心愿的。
清明节有什么忌讳或传统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关于清明的忌讳,你知道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谨慎在墓地照相
如今大家不管去哪里都不忘拍照发发朋友圈,有人甚至连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也不放过,然而这是不对的。祭祖不仅是纪念祖先,同时也有敬拜,祈求的意思。谨慎在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给亲人扫墓时要心存敬意,专心致志。
2、清明节拜祭辈分有讲究
清明节拜祭不是随意的到哪祭拜哪儿,而是要讲究辈分,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是让祖先祝福过的,所以众人可食取祭品。
3、扫墓时忌嘻笑怒骂
扫墓的时候,不能跨过坟墓及供品,也不能有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等对先人不尊敬之举。
4、清明期间忌买鞋
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时买鞋。真有需要也要错开时间购买。如果不慎清明这天买鞋了,可用红纸包好鞋子,放在门口一晚,然后清早将红纸烧掉即可。
5、清明节扫墓回来要净身洗衣
与清明节前忌买鞋类似,清明节扫墓回来,一定要清扫你的鞋子,同时将鞋子的鞋尖朝里,同时勿忘将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净晾晒为宜。
6、孕妇避免扫墓通常来说怀孕妇女是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的,除了强调风俗外,其实长途奔波对妇女和胎儿来说都是不宜的。相信家中如若有上了年纪的长辈多数都会阻止孕妇清明拜祭的。
7、坟头长草必需修整
坟墓上长植物的,必需要清除,所谓扫墓,就是让你清扫不利于墓地的东西,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的成员造成伤害,包括了气运和健康,都是大大不利的。
8、头发不能盖住额头
按照古人的说法,清明节也是“鬼节”。如果需要在此期间走夜路的朋友,一定要记得随身携带护身的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同时要亮出你的额头,不能因头发而盖住,因为,那是你的气运命门所在。
9、 忌穿大红大紫
清明节拜祭时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另外,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
10、身体不佳,时运不济者避免扫墓一个身体正处于生病状态,或是虚弱状态的,或者最近运气不佳,诸事不顺的人最好不要去参加扫墓活动,因为此类人正处于总体运势低迷的状态,极易招致晦气,说的难听点就是邪灵上身,因为阴晦之物最喜气运低迷的人,这种人缺乏人气,容易侵犯。
清明节哪天可以开始上坟?
清明节哪天可以开始上坟?
清明节是个古老的节日,起自我国周朝,距今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明节又叫祭祖节、踏青节。它的前三天又叫寒食节。清明节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在农村,农民十分看重这个节日。农民每年清明节大规模地祭奠祖宗先人。在农村受传统文化影响,对清明节祭祀活动很有讲究,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清明节前三天,对历史名人、先贤等祭奠,清明节这天对自己的祖宗进行祭祀,清明节后是对近亲无嗣先辈进行祭祀。
我家农村清明节祭祀先要准备祭品,包括三牲(鸡、鱼、猪肉),米饭、酒、酒具,水果、糖果、纸钱,香、鞭炮,还准备锄、铲等添培新土工具。上坟那天全家老小全去参加。过去只许男丁参加,现在时代变了,男女平等,女人也要参与,这是时代的进步。祭祀前,先对祖坟进行清理,除去坟上的杂草,和碍事的小灌木,再添加新土。清理添土时,人不要在坟上面乱踏乱踩,添土锄铲尽量不要碰坟,表示对先辈的尊敬和爱护,否则,老人会说子孙不孝。祭祀时,先在坟前面摆好供品,到三次酒,并叮嘱祖宗用饭,同时烧纸钱,放鞭炮。然后从长辈开始,按辈为序,跪拜叩首三次,同时自向祖宗祈求保佑家庭幸福,财源广进,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祭祀时要认真,谨慎,不得嬉笑闲谈,表示对祖辈尊敬。
另外,清明节祭祀的朋友们,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大火无情,请谨慎留意。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三农达人旭日东升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