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有哪些风俗规矩,襄阳结婚有什么习俗
结婚有哪些风俗规矩,襄阳结婚有什么习俗?
婚嫁 婚嫁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古人十分重视,礼仪甚繁,有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6礼。襄阳旧时婚嫁逐渐演化为订亲、择期、迎亲几个步骤。
订亲。首先,男方父母请红爷(媒人)到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则由红爷将女方的“八字庚贴”(即写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时的柬贴)交付男方。俗称“拿八字”,也叫“传庚”。男方父母择吉日请信任的算命先生将男女二人的八字进行推算,叫做“合八字”。若二人命里相犯相克,则婚议作罢;若相合相生,则可订亲。整个订亲过程由父母作主,青年男女不得过问。俗谚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择期。订亲之后,男女每年给女方送一次礼物,叫“填庚”。到适当时候,男方请红爷到女方协商迎亲日期,女方则提出聘礼规格要求,红爷往来奔走,双方同意后即下聘礼,确定迎娶日期,一般订在黄道吉日,或阴历双日子。襄阳人喜爱选择初八、十八、二十八几天,叫做“要得发,不离八”。
迎亲。民间也叫“过期”。迎亲前一日设宴待客,男方称“暖郎酒”,女方叫“梳头酒”。迎娶之日,新郎衣冠齐楚,披红挂彩,坐轿或骑马,领着花轿迎亲。一路上鞭炮锣鼓声不断。至女家,祭拜女方祖先。新娘戴凤冠,顶头盖,红袄罗裙,拜别祖先后上花轿,由兄弟或侄辈男丁相送,叫做“发亲”。然后,新郎轿(马)前导,新娘花轿及嫁妆后随,锣鼓鞭炮迎至男家。落轿后,由牵亲娘子搀扶新娘下轿升堂,和新郎拜天地、拜高堂、入洞房喝交怀酒。当天“闹房”,客人、表兄弟和伯叔都可参加,谓“三天无大小”。其间大宴宾客,谓“喝喜酒”。凡送礼亲友都在宴请之列。娘家送亲的必坐首席、上席,吃完酒席当即回家。第三天,新娘的兄弟或侄辈来迎新婚夫妇至娘家,谓“回门”。酒饭后即返回男家,谓“三天不空房”。在整个迎亲过程中,还有许多琐碎的象征性研究。如洞房床上撒放花生、板栗、红枣,即“早立子”(枣栗子)和生花胎(交替生儿生女)的吉兆。把新郎新娘的鞋套在一起,象征二人偕同到老,等等。
建国后,国家颁布《婚姻法》,封建包办婚姻制度被废除,旧的婚礼仪式也随之改变,男女自由恋爱,登记结婚。婚礼多选择在国家法定或民间传统节日举行。50-70年代以简朴为荣。女方不要彩礼,男方不计嫁妆,步行或骑自行车迎亲,礼仪大方朴素。国家公职人员结婚,一般在机关内举行典礼仪式,以喜糖烟茶待客。民间虽宴请亲友,但也较简朴。8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某些人家为婚嫁购置高档家具、家用电器、以小轿车迎亲,并连日大宴宾客,往往使双方家庭多年积蓄为之一空,也有些青年和家长崇尚节俭,不摆阔气,不受礼,不请客,让新婚夫妇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集体婚礼,在热烈而朴素典礼仪式之后,新婚夫妇共植同心树,这既象征爱情天长地久,也为绿化环境作了贡献,受到社会广泛的赞扬而逐渐形成新的风气。
旧时,男子失偶再娶,礼仪与初婚相同,谓“续弦”。女子一般不再嫁,再嫁曰“再醮”,俗称“再走一家”。再嫁无仪式举行,男方着人迎至家中即可。建国后寡妇再嫁得到社会肯定和法律保护。
农村嫁女都有哪些习俗?
提出问题的朋友,问我们农村嫁女,只是请客吗?请客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其他很多事情要做的!
感谢悟空老师邀请回答问题。农村嫁女都有哪些风俗?
连云港和淮安一带的人,有一句老话,叫做十里不同天,各地各乡风!虽然说各地有些情况不一样,但是大部分规矩还是基本相同的。
有缘千里来相会!
虽然说很多男女是自由恋爱,作为农村人来说,还是通过介绍人来达成关系的。这个介绍人,一般都是亲友或者家庭的人,这也是一种关系网啊!
男女互相看好了,经过相处一段时间,下面的工作就是要订婚了。订婚是要请客吃饭的,这些事情都是男方家准备的。双方父母坐到一起,也就成了亲家。
订婚时不能空手的,男方家要准备一些彩礼。现在的彩礼可不好说了,有大有小,小一点的还马马虎虎,大的会让男方亲家吓一跳。打肿脸充胖子,儿子说一门媳妇不容易,儿子的爸爸妈妈就要松松口袋了,拿出你攒的老本钱!
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如果在春节没有结婚,没过门的女婿,就要买上起码是几百元的保健品,还有一两箱好酒,送给老丈人享受。所以你会看到,在那些大超市的显著位置,平时卖不掉的黄金搭档、脑白金,都给那些未过门小两口买走了!
等到结婚的日子到了,这些都是好日子。男方组织好车队,现在四辆轿车嫌少了,起码是六辆八辆。在那些条件稍微好一点讲排场的人家,还要的是宝马车。有一次在鲜花店门口,看到清一色的宝马车在做婚车。好家伙!数一数哇十二辆,真是好土豪啊!
去迎新娘的婚车,到了新娘家,娘家也是要大摆酒席的。几天前就要通知亲朋好友,请人家上门看花轿,各家亲友来吃喜酒就要出礼钱,现在的礼钱也是很不轻的。
当然喽,女孩子在出嫁前,妈妈和其他老辈子女性,要告诉女儿一些做新娘和做媳妇的规矩和要领,就是告诉她,进了洞房以后,就要成为一个女人了!
当然,新娘子到男家,一定是非常热闹的。今天是农村嫁女,咱们就不多写了。
以后,就有一件回门的事情要做了,时间是以前就约定好,有的人家是第二天,也有的人家是隔一天。过去没有条件的时候,小两口是骑自行车,条件好了一点,骑着摩托车来。现在条件好了,就开着私家车来啦!
这里重点说一句,今天的女婿可值钱了!大家说是新亲上门,姑爷是个贵人。这一天有个规矩,尽管老丈人家摆了不少酒宴桌,请了不少客人,预先就跟大家说明,千万不能让新姑爷喝醉,小两口还要回家!
现在的农村嫁女,在我看来,尽管啰里啰嗦说了很多,还有很多的地方我没有说到。朋友您若感兴趣,说不定哪一天,农村有朋友嫁女儿,我会请你的呦!
(欢迎评论互动!图片摘自网络,感谢朋友提供!谢谢!)
结婚当天还有什么要求?
谢谢邀请,女方家庭摆出阁宴,男方家里需要给什么?结婚那天还有啥要求?
这种风俗一般在农村才有,结婚是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大江南北,对婚姻嫁娶各有各的规矩。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要求在出嫁前,女方要办出阁宴的话,必须是经过男女双方以及父母协商认同才筹办的。
办出阁宴的费用是不包括彩礼在内的,是男方另出的一笔资金。女方在家里宴请宾客,需要办几桌酒席,花多少钱,要跟男方说出具体的数额,男方必须提前把资金预付到位。
女方办出阁宴,宴请宾客收到的礼品和现金,大多数地方的风俗都是陪伴女儿当嫁妆陪嫁过来。因为,这些贺仪都是女方亲属对新婚夫妇未来幸福的良好祝愿,这是属于小夫妻的共同财产。
男方举办婚宴是属于婚礼的正日子,正日子之前女方就会统计出出席婚宴的女方人员名单,需要占几桌席位,男方必须预留出来。有讲究的地方,女方的宾客是属于贵宾席,东西南北的方位一定要预留好。女方家要来的贵宾是不用交红包的,因为在出阁宴的时候,他们已经给过利市了。
最后再罗嗦一句,在宴席前后,男方还要负责准备好运输工具,把女方的宾客接送到位。
古代女子结婚为何钟情于八抬大轿?
感谢邀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那就先从轿子说起吧,“轿”的名称起于宋代,在此之前通称“肩舆”。“舆”字是象形的解释,多有车厢的泛指。当“舆”字当动词用时,除了从车之外,还有奔往的意思,如“舆论”。当知道了“舆”的解释,就不难知道“肩舆”的解释是肩抬或肩上的载体。轿子的使用从民间的二抬到四抬,八抬的形式呈几何型平均计算的,直至皇上皇后专属十六抬的大轿,据说历史上曾经有过三十二抬的大轿。当然古代乘坐轿子是分等级的,民间使用的二抬“便轿”最为普通,各个朝代不同,朝廷官员的乘轿都在四抬开始,八抬大轿的使用都在京城御史,一方大员的权利范围内。所以说古代轿子的使用类似于近代政府官员的轿车使用。而三十二抬大轿应该算皇帝御批的类似现代的高级房车吧。再说“古代结婚为何钟情八抬大轿和讲究”。前面说了虽然民间只限于二抬的便轿,但对娶亲用的花轿允许八抬,只是在轿帷用料上有了一定的限制,应该说古代的人性化办事风格也类似与当下结婚豪华车队的使用。至于结婚八抬花轿的原因,老漁以为无非两点,二抬与四抬轿的受力方向是纵向的前后一致,致使乘轿者与抬轿者互为不便;再就是即便四抬轿也有受力方由四个角分配,但结婚花轿在使用上需要有着彰显出喜庆热闹的特殊性,于是抬轿者多了些表演内容,八抬轿除了减轻受力,比起四抬轿还少了遮挡,无拘无束的放开抬轿者为婚庆热闹展示的空间。(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结婚要有进洞房这么一种习俗?
由来很久以前,人们习惯地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称作“洞房”。古人就“洞房”咏诗的佳作也不胜枚举。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君子有所思行》中咏道:“甲等高闼,洞房结阿阁。”北周瘐信有“三和咏舞诗”诗曰:“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可见,“洞房”美称的由来己很久。洞房也可以作为女性阴道的尊称。
闹房习俗看似简单,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影响力。从影响的范围来说,可谓遍及全国各地;从存在的时间来看,则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直到近现代仍流行。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
闹房习俗始于汉代先秦时期,婚礼淳朴、肃穆。
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时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反映了先秦婚礼的淳朴习尚,没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入汉以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古板而沉闷的旧式婚礼,不再固守“三日不举乐”的古训,开始大操大办,使婚礼蒙上世俗的喜庆色彩。近人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中考证:“而为之宾客者,往往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闹新房之所为者,汉时即已有之。”杨氏引汉末仲长统的《昌言》中的记载:“今嫁娶之会, 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从中可知,闹房从其出现伊始,就被视为一种陋俗恶习。
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 “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
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 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
关于闹房来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房首先在北方出现,而且开始时主要是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彪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世界上有些落后的民族以自残和被虐来表明男人资格, 甚至拿猎取到的人头作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义。闹房在古代保留了这一原始习俗。
习俗闹洞房是传统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算作是婚礼的高潮,各地皆有其闹洞房的习俗.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因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能增添热闹气氛,驭除冷清之感.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暖房”。旧时代男女结合多是经人介绍,相互之间比较陌生,闹洞房能够让他们消除陌生感,为新婚生活开个好头。此外,闹洞房还能使亲友彼此熟识.显示家族的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感情。
闹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会被他人甚至晚辈们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时不能生气,以免破坏新婚的喜庆气氛。当然,闹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时间不宜太久.以免影响新婚夫妇休息。尤其不可粗暴起哄,引发不愉快的事情。常有因闹洞房过分给新郎新娘带来身心伤害,甚至导致新娘受伤、瘫痪的报道,这样闹洞房就超过了限度。应当引以为戒。
传说闹洞房是陕西关中灞桥一带农村婚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郎新娘与村中的一帮年轻人三天之内不论大小,尽情耍笑。一般结婚那天,新郎新娘既怕人闹洞房,又怕没人闹洞房。因为这洞房若没人闹,说明主人家乡情不好,没人与你打交道。若闹得太过火,当然人也受不了。 闹洞房分“文闹”和“武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