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礼服租赁,所以索性穿着睡衣随便去4s店看车

2023-05-10 13:36:04 56阅读

济南礼服租赁,所以索性穿着睡衣随便去4s店看车?

我买第二个车和置换第三个车的时候都是夏天。

重庆的夏天大家都懂的,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重庆人,夏天的标准穿着无非就是一件T恤一条大马裤一双拖鞋,褂个小肩包装手机烟什么的随身物品。

济南礼服租赁,所以索性穿着睡衣随便去4s店看车

去4S店,第二个车的时候销售人员都是排队接待的,进去一个人就跟一个销售,热不热情不好说,反正他穿的比我多,就算门口有空调呼呼的吹风也感觉他比我还热,只是我喜欢直奔主题,所以感觉他总的来说还是从头到尾都是很热情的。

第三个车的时候那销售人员就明显的热情多了,我还是这身行头进去的,从头到尾都一直跟着,还很主动的给我倒水递烟(我进去后没有说话,绕着他们的展厅转了一圈),最后停在了他们停在主展台上的新款君威边,看了看价格,直接就问他可以做置换么,得到肯定回答后我们就直接进入主题了,最后我说去别的4S店看看,比较一下再说,他们也没阻拦。只是后面几天每天都一个电话,其实因为是新款车,基本上哪儿都没有什么优惠,所以最后还是选的那家店,置换后的价格刚好20万(拿第二个车置换的,新君威1.5T顶配),后来他们也时不时的打电话了解用车情况及客户反馈,感觉上他们还是比较靠谱的。

买车这事实际上就是看运气,遇上了一个势利眼销售你可以直接就在大堂里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吼一声:“把你们经理找来,我要换一个销售人员。”别忘了,你是上帝,在你没买但是确实要买的情况下,用这办法对付势利眼销售自我感觉应该会很好的(我还没遇到过,等遇到了一定要试试)。

请问济南哪里能买到结婚用的中式礼服?

婚纱和晚礼一般都是在一起的。

可以去绿地后面的摄影器材市场看看,那里租售礼服的很多。

泉城路和青龙桥的路口,有一家婚纱礼服店也不错。

济南哪里有演出服出租?

1 山师对面的音乐书店 非常全2 西市场服装市场二楼有5、6家3 山东警察学院门口西侧二楼4 历下大润发路口东南角有加服装店5 山东艺术学院门口西侧首先要交定金 一般是一件一天200元 可以商量 几个看你租多长时间多少件什么样式的 从20到200不等

姚广孝有多厉害?

古代最厉害的和尚如果有排名,姚广孝稳坐前三,这前三,包括了明太祖朱元璋。

因为明朝的太祖皇帝出过家,接受过佛教的恩惠,所以朱元璋很尊重佛教,他建立大明称帝之后,设立了一个名为“僧录司”的机构,这个机构组成的成员都是“和尚”,朱元璋将世上有名的和尚都安排进僧录司,给予他们“官阶”,以此让这些和尚走上另类的“官路”。

姚广孝,正是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吸纳进僧录司的一员。

朱元璋出世于公元1328年,因为家破人亡、生活穷困潦倒,于是在十七岁的时候进入了“皇觉寺”当和尚,而姚广孝生于公元1335年,比朱元璋小了七岁,不过他却是在十四岁的时候落发出家,从这个角度来说,两人的出家的时间都是很靠近的。

可是姚广孝出家,却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因为他,就喜欢这种生活。

姚广孝是“医生世家”,相对而言地位不算太差,不过姚广孝自小就是一个天才,他或许懂得医术,却不觉得医术是人间所能寻得“真理”的大道,于是他开始追求三个大道,分别是“儒”、“释”、“道”,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他首先选择了“释”,也就是佛教,因此落发为僧。

说起来有趣的是,姚广孝的法号叫做“道衍”,这和道家有没有关系不得而知,而姚广孝确实在不久之后拜了当时道教的一个十分有名的道士“席应真”为师,姚广孝这不是背叛佛门,是学无止境,因为席应真深谙“阴阳术数”,这是一门很玄也很考验智慧的学问,姚广孝正是为此而来:

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明史》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姚广孝觉得,知识不应该有边界,席应真觉得,他很快就没资格做姚广孝的老师了,因为姚广孝的天赋太强了,他似乎就是为了这种“玄术”而生的,阴阳术数,其实是没有范畴和上限的一门学问,比如观人,比如论天下,谈时政,析人心,甚至是以前墨家精通的“工与算”,以至于能够造物,这都属于阴阳术数。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一个集“心理学”、“政治学”、“经世致用派”、“数学”、“工程”于一体的大学问,看似很杂,但是真的想在其中留名,必然是需要强大的智慧。

概而言之,心有多大,智慧多广,这个阴阳术数就有多么地有含金量,所以席应真后来与姚广孝是“亦师亦友”,史书称之为“忘形友”,意思即是不去拘泥于身份,平等交流的朋友,席应真本身就还精通儒学,可想而知,能得到他平等交往的姚广孝,得有多厉害?

这些,就是姚广孝的“能力背景”,这个背景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了姚广孝在不久之后“大放异彩”。

朱棣始见姚广孝,这是一场注定改变历史的会面。

姚广孝能够认识“燕王”,那都是朱元璋精心安排的,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驾崩,朱元璋悲伤至极,心神大伤,或许是感慨于妻子离世的遽然,朱元璋明白亲人是少一个便少了,因此他开始安排“僧录司”里面的高僧们,分别给他的儿子们祈福,姚广孝就被安排给了朱棣,这也叫做“主录僧”。

朱棣的主录僧,后来一直都是姚广孝。

其实当年姚广孝被朱元璋“召集”(不是单独召入)到南京后,朱元璋并没有立即重用姚广孝,姚广孝是在洪武十三年,被僧录司的“右善世”(二把手)“宗泐(le)”推荐才进入天界寺谋求了一份僧职,成为一个僧官。

关于姚广孝这么有能力却一开始不对朱元璋展示,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姚广孝“看出”了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面对朱元璋,表现得太妖孽对他没有任何好处,所以跟着朱棣去北京前,姚广孝一直很低调,只是私下和南京的儒家文人、道家文人来往,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圈子。

燕王以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

庆寿寺,正是朱棣和姚广孝屡屡商讨国家、人间大事的一个场所,这是他们两人的“讨论室”,在朱元璋去世后,两人在这里敲定了“改天换地”的计划,那就是“靖难之役”。

姚广孝来到北京后,平时主要做两件事:

一、效仿元朝宰相刘秉忠,规划北京城的布局。

二、和朱棣聊天,给朱棣打下心理基础。

其实姚广孝是很“敬佩”刘秉忠的,刘秉忠正是给忽必烈建议把国号名为“元”的那个人,他也是精通“儒释道”这三家,所以姚广孝做的很多事情,有些“致敬”刘秉忠的意思,相士袁珙“嘲讽”姚广孝像刘秉忠的那句话,让姚广孝开心了很久很久,可见姚广孝是一个很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理想,但又不失现实,姚广孝很快教会朱棣面对现实。

“燕王,此时不反,将无良时”。

当姚广孝建议朱棣造反的时候,朱棣震惊了,这个出家人,竟然劝导他“颠覆”天下,制造杀祸,最重要的是,这还是他的“主录僧”,要知道,朱棣已经近乎对姚广孝言听计从了,算是姚广孝的老师,姚广孝的这番话,让朱棣走向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

于是朱棣也不矫情,他问姚广孝,没有民心怎么办。

姚广孝的回答很霸气,但也没有一丝“慈悲为怀”:

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光着头的和尚说出来的话,他说他看的是天道,是人间规律,而不是什么民心至上,他不需要朱棣慈悲去考虑民心,只要击败了建文帝,成为天子,那么就是正道,于是朱棣动手了,在建文帝的连番打压下,开始造反。

姚广孝也不只是提供大方向而已,自他告诉朱棣计划开始,他就安排着他的布局。

这是姚广孝人生的高光时刻,建文元年,北京城中的“大和尚”穿着黑衣时常奔波,没人知道他在做什么。

其实,他在造反。

于是成祖意益决。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明史》

《明史》记载了姚广孝在准备期间做的三件事:

一、帮助朱棣挑出可信之人练兵。

二、加固燕王府邸。

三、暗中打造兵器,用鹅鸭等家畜的声音掩饰。

此时的朱棣早已经被建文帝派出的“副指挥使”马宣监视了,所以很多东西,只能让姚广孝来安排,姚广孝十年如一日的“藏拙”此时派上了用场,都说虎豹最怕无声狼,老虎更怕懒山猪,扮猪吃虎,姚广孝是此道大师。

深谙人心,行事狠辣果断,姚广孝怎么可能不成功。

不久之后,靖难之役打响,朱棣让大将张玉三日夺取了北京城的控制权,自此,朱棣算是稳定了大本营,而这一切的“总指挥”,其实就是姚广孝,于是姚广孝继续给朱棣安排,让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杀向南京,以擒拿“齐泰”、“黄子澄”为由,一路借机壮大,至于他,他要坐镇大本营,守住北京城。

朱棣出发了,在朱棣把主意打向了自己弟弟“宁王”朱权的时候,被张玉击败的耿炳文终究被建文帝撤下,患上了建文帝自己的“好兄弟”李景隆,而李景隆带着数十万大军孤注一掷,非要拿下北京城,切断朱棣后路,李景隆信心满满,只是他没想到,这城里有个更可怕的人。

建文元年十月,李景隆攻城,却久久没有效果,反而还折兵损将,一切都因为有着姚广孝配合着朱高炽:

道衍守御甚固,击却攻者。夜缒壮士击伤南兵。援师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

这个和尚,会算,会看,会写,会说,还会打仗,这等天赋和才情,不得不让人叹服,特别是在李景隆攻城的时候,姚广孝还能半夜让人外出“侵扰”,朱棣打过多年的仗,他懂那不奇怪,可是姚广孝哪里打过仗,这就是他的一次“战争”,谁知道也发挥得这么极致。

最重要的是,北京城很牢固,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很有可能姚广孝在洪武十五年来到北京后就开始“布局”了,他的“算”,更让人后怕胆寒。

在战争方面,姚广孝有一个最惊人的特点,便是他对第一目标的执着,从不会丝毫动摇。

他劝朱棣造反时,朱棣害怕自己没有民心,他告诉朱棣,快点拿下南京,民心则不需虑。

当朱棣还想将沿途一座座城都拿下的时候,姚广孝制止了朱棣,他告诉朱棣,不要浪费时间去攻城掠地,对自己造成消耗,直接冲向南京。

正是姚广孝之言,让朱棣的靖难之役,在四年之内便完成了。

其实姚广孝的想法不是没有弊端的,一旦战线过长,消耗过大,那么朱棣将会万劫不复,可比起稳扎稳打,朱棣的战争经验和勇气显然是优势,年龄和后勤反而是劣势,姚广孝知道朱棣不能和建文帝拼年龄,所以朱棣一定要拼能力,快刀斩乱麻,这是姚广孝给朱棣定下的思路,朱棣深以为然。

建文四年(朱棣称洪武三十五年),朱棣和南京城内的李景隆、朱橞里应外合破城而入,南京皇宫此时也起了一把大火,建文帝趁乱出逃,此后不知所终,朱棣进入了南京的第一感受:排斥以及不安。

于是朱棣第一时刻找来姚广孝陪在身旁,他任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正六品官),成为天下僧官之首,两年后的永乐二年,姚广孝被加封“太子少师”,就连朱棣都不曾叫过他的名字,一直到他去世,都是以少师的尊称:

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

这个黑衣和尚把和尚当官做到了极致,如果说朱元璋是和尚中把当皇帝做到极致的,那么姚广孝就是做官做到极致,再加上“半路出家”的南梁武帝萧衍,这三个人可以说古代历史上最强的和尚,可若是抛开身份和地位,光说能力和智慧,姚广孝可能能排在第一。

在南京时期,朱棣时常担忧,因为南京始终是建文帝和他忠臣所在的大本营,他害怕被反噬,于是和姚广孝提出了这个问题,经过姚广孝的“建议”,朱棣下定决心迁都北京,而给朱棣负责“迁都”事宜的,正是姚广孝,姚广孝这位各家学说“集大成者”,终于开始规划北京城。

虽无宰相之位,却有宰相之实,朱棣和姚广孝的关系,本质上不是君臣,而是好友,而是师生,姚广孝知道朱棣人性里的“怕”,朱棣也明白姚广孝佛性里的“恶”,两人都有过错,但相互成全,在重修《太祖实录》和编纂《永乐大典》的工作上,朱棣都让姚广孝主导。

切记,光是《永乐大典》这么一本绝世著作,都足以让姚广孝问鼎古人文坛前列,因为这本类书,有两万两千多卷,一万一千多册,光是字数就有3.7亿,据统计,《永乐大典》里面包含的各类图书信息,大致有接近八千本的数目。

一个人的知识有多广,就注定了一本“字典”、“史典”的范围有所广,这样的和尚,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其实这种种都只是姚广孝的冰山一角,一个人的智慧到底有多深,另一个人并不可测,要说姚广孝最强的心态,那就不在乎和别人比,而是执着于自己所看到的目标,这一切仿佛当年袁珙嘲讽他像刘秉忠,他欣然不已,后来越活越像刘秉忠,只不过,他比刘秉忠的心更大。

比如他不愿入俗世,他既让朱棣造反了,违背了出家人的宗旨,掀起杀戮,还经营两座都城,建言献策,可他却不愿意还俗,朱棣恳请他回归凡人的生活,他却不愿意,把朱棣赠予的宫女以及财富都推掉了。

这是朱棣的试探还是真心?

姚广孝不管,其实他也知道,就算是朱棣的试探,朱棣也不会因为他的“超然物外”或者“爱功好名”而抵触他,至于忌惮,朱棣一直都忌惮姚广孝,可忌惮不是敌视,这只是巅峰人物的必修课,正如姚广孝当年忌惮朱元璋,不愿意展露更深的才学,同样的,谁又能保证姚广孝所展露出来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全部?

晚年的姚广孝又上演了“固执、叛逆”的一幕。

他作书《道余录》,他在这本书里对过去的部分“儒家”批判到底,这本书中的“学者”精神高涨到极致,比如他批判二程和朱熹,这种言论在文坛引起轩然大波,很多文人以程朱理学为自己的知识架构,姚广孝批判程朱,不就是羞辱文人之师吗?

二程先生遗书中有二十八条,晦庵朱先生语录中有二十一条,极为谬诞,余不揣,乃为逐条据理一一剖析。——《道余录》

于是姚广孝的晚年被儒道友人排斥,可他们排斥归排斥,他们心里也都明白,姚广孝其实是一个“真儒”(姚广孝提出来的一个观点),学问和友情不冲突,文人就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这个和尚太游戏人间,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种“榜样”,他似乎什么都会,却又不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他不娶妻不生子,等他去世后,姚广孝的血脉就是断了(姚广孝有一个养子,但是没血缘关系),就算到了权势的巅峰时刻,姚广孝都没有动摇过。

当姚广孝死后,这世界就不会再有这个“恶”和尚的血液了,永乐十六年,八十四岁高龄的姚广孝在庆寿寺去世,在去世前朱棣多次探望,进行这对师生最后的告别。

在姚广孝去世后,朱棣执着地给姚广孝追封”上柱国”(勋官)、“荣国公”(爵位),虽然姚广孝生前一直不要,但朱棣最后不能不给。

评价姚广孝,明朝人“李贽”是最高的,也是做敢说:

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续藏书》

李贽把明朝自永乐以后的“盛世”归结为两人的功劳,一是朱棣,二是姚广孝,虽然李贽这个观点莫过于有些“英雄史观”了,可若站在出谋划策的角度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历史上乾隆和富察的爱情有多虐狗?

乾隆81岁那年,79俞妃还被他翻了牌子,当上太上皇的第二年88岁,他又收了两个16岁的妃子,明明已是踌躇蹒跚的老人,但精力一点都不输于年轻人。

一直以来乾隆给世人印象就是一生风流处处留情。

但如果你翻开历史真正了解过乾隆,一定会被他深情的一面感动流涕。

他的后宫有43位宾妃,但自始至终他只深爱过一个女子,这个女子就是他的发妻富察氏。

他和富察皇后的这一段感情,实在是太虐心了。在《延禧攻略》中,乾隆皇帝和富察皇后的爱恋真的让人感动,简直堪称"虐狗"。真实的历史也是如此。

他们的故事为什么那么虐呢?

乾隆把一生最深情都给了富察氏,但奈何情深缘浅,终究无法相守到白头。

孝贤皇后富察氏是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出生于清代著名的中后期的旗人世家。

当年雍正即将传位于弘历乾隆,雍正为了给弘历选一位正妻,特地办了场选秀。

在众多的秀女之中,外表出众文雅娴静的富察氏,让雍正一眼就看出其有母仪天下之范。

于是就择日让两人成婚,乾隆大婚那年17岁,富察氏16岁,成亲后两人居住在紫禁城西二所的重华宫,婚后二人一开始相敬如宾,后来情意相通越来越恩爱。

乾隆虽然也有侧福晋和其他的宾妃,但乾隆满眼都是富察氏,富察氏一颦一笑都占据了他的心。

雍正驾崩后,乾隆登基,富察氏也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后。

结婚一年以后,富察终于迎来了喜讯,她怀上了乾隆的孩子,十个月后富察氏顺利生下了一个皇子,当时整个皇宫都是一片喜气,最高兴的就是乾隆,因为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名叫永璜。

作为嫡长子的永璜,深受乾隆的喜爱。

当时乾隆才26岁,刚登机三年,他就将年纪7岁的嫡长子名字写在了立储的密匣里。

只可惜天不随人愿,永璜还没来得及举办太子册封典礼,突然就生了一场大病,不久后就离世了,这给富察皇后带来了沉重的悲痛,整日以泪洗面。

乾隆为了安慰妻子,乾隆竟破了先例,他在朝堂上打开了密匣公开了继位人人选,追封永璜为皇太子,并且斥巨资给他建造陵墓。

心爱的永璜去世之后,乾隆一直没有立新的太子,即便当时他也有其他宾妃所生的儿子,但他一心只想传位于富察氏所生的嫡子,可以想象富察皇后是多么得宠的。

几年后,富察皇后终于再次怀胎,幸运地又生下了一位皇子,起名永璋,子凭母贵,他一出生就是皇位的继承人。

可人算不如天算,1747年大年三十,永璋一岁多时候就得了天花,夭折了。

连续承受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让富察皇后伤心过度抑郁成疾。

乾隆看着富察氏一天天消沉,心疼不已,于是就决定带上妻子一起去南巡散散心。

乾隆亲自带着皇后自京师南下山东,登泰山,祭孔庙,游济南,逛趵突泉,乾隆还亲自到碧霞元君庙为妻子祈福。

可就在返程的途中,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皇后病情突然加重,没几天富察氏的贴身丫鬟跌跌撞撞地跪在乾隆面前泣不成声“皇上,皇后病薨了。”

富察氏离世了,年仅37岁。

心爱的妻子走了,乾隆悲痛欲绝,痛哭了整整一夜。

回到京城乾隆当即下令,要把这艘曾经承载过皇后的船原封不动地运回京城,因为船上有着爱妻的余温。

最后费了很多人力财力,又拆了一面墙,才将这艘大船运了回去。之后乾隆常常看着这船,默默怀念着亡妻。

回京后,乾隆当即下令将皇后厚葬,乾隆为亡妻身着素衣素服12朝,并亲为爱妻操办葬礼,先后80多次到皇后梓宫奠酒。

葬礼当天乾隆因痛失爱妻情绪悲愤交加,看什么都不顺眼,甚至在亡妻陵前大动干戈,文武百官个个都战战兢兢深怕惹祸上身。

一些没有及时上奏折对皇后表达悼念的官员,都遭殃了,无不被降罪降职。

而大学士阿克敦因下属在把富察皇后的册文翻译成满文时有误,而被判处绞监候。

他的两个大皇子永琏和永琮,因没有在皇后陵前哭出眼泪,让乾隆大发雷霆,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前豪不留情的怒斥两个儿子没有孝道,当下就剔除了两人竞选继承人的资格。

当时永琏被吓得几近昏厥,然而回去之后不久因忧惧而逝世。

乾隆有多暴虐,就对失去妻子有多悲痛。

最后乾隆按照和富察皇后的约定,亲自为她定下谥号"孝贤"。

都说男人一生真爱只有一次,乾隆一生风流多情,但他把毕生的真爱与深情都给了这位孝贤皇后,可惜夫妻缘浅,从此阴阳相隔。

富察皇后走后40年,她平生所用的每一件物品都还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寝宫里,富察氏出嫁时穿的嫁衣,都被乾隆整齐摆放在宫殿中最显眼的地方,一直到乾隆退位。

富察皇后到底是怎样的女子,能让乾隆一生刻骨铭心呢?

据史料记载,富察皇后才德兼备,是百年难得一遇的贤后。

富察出身贵族,却不喜欢浓妆艳抹,也不爱珠宝,常用通草绒花来做头饰,是一个很深明大义的女子,她从与人争权夺利,从容而大度,她在世时将后宫打理地井井有条尽职尽责,不会因为自己得宠而自视甚高,乾隆对她特别放心。

她很善解人意,常常陪伴乾隆左右,为他排忧解难分担忧愁,事事为夫君考虑周全,闲暇时她还能如知己般伴夫君吟诗作对。

乾隆生病,她也是自己亲手来照顾,生怕别人照顾的不周。

在乾隆的眼里富察氏全身都是优点,并且对孝贤皇后的评价非常高:"历观古之贤后,盖实无以加兹"。

《啸亭续录》记录道:"又以金银线索缉成佩囊,殊为暴殄用物,故岁时进呈纯皇帝荷包,惟以鹿羔缉为佩囊,仿诸先世关外之制,以寓不忘本也"。

就是有一次,夫妻二人闲聊时,乾隆跟富察皇后聊到了祖先的历史,感受良多,说他们当时生活非常艰难,最好的饰品都是鹿尾巴毛做成的,富察氏就将乾隆讲过的事一直记在心里。

过后不久富察皇后竟仿照先祖入关时的形式,用鹿羔绒缝制了一个荷包送给乾隆,目的了为了提醒乾隆皇帝不要忘了祖训。

这让乾隆很感动,乾隆将荷包视若珍宝一直带在身边。

富察皇后不仅是贤惠的妻子,更是一位孝顺的媳妇。

她对乾隆的生母视如亲母一般用心伺候。

《清宫词》也记载说:"孝贤皇后事孝圣皇后最得欢心,高宗称其淑德为古今贤后,故侍遇后族宠贵无比……圣心眷注亦古今所罕见也"。

乾隆生母脾性急躁刻薄,并不好相处。

为了讨婆婆欢心,富察也费了不少心思,富察氏于贵族名门出生,而乾隆的生母是平民出生,面对脾气古怪的婆婆,她也能够放低身份常常去请安,小心伺候,处处照顾婆婆的自尊心,慢慢地才获得婆婆的肯定。

富察氏在临死前,她就叮嘱乾隆皇帝:臣妾不喜奢华,我走后一切从简即可,只希望皇上爱护万民,今生能得皇上恩宠臣妾无憾了。

乾隆在位时国泰民安政绩卓著,乾隆说富察皇后有一半的功劳,所以他在治国的功劳上也分给了皇后一份:

"十余年束,联之得以专心国事,有余暇以从容册府者,皇后之助也"。

这样一位贤良淑德兼知己的皇后叫他怎能不爱呢?乾隆却永远地失去了这位千古难遇的贤后。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富察皇后终究成为了乾隆的一颗朱砂痣,往后余生只能怀念与追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富察皇后去一年,后宫无主乱成一团,太后再三要求乾隆皇帝,立那拉氏为继后。

那拉氏也是雍正给乾隆挑选的侧福晋,太后对那拉氏一直非常满意,但乾隆对她却很寡淡。

妻子尸骨未寒,乾隆极不情愿重新立后的,但不忍心让太后伤心,最后从了她的意,立那拉氏为第二个皇后。

当夜,乾隆内心无比内疚,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不自禁来到长春宫门前,执笔作诗一首,竟是给前妻道歉而写:

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故剑久相投。

立新后非我本意,我是万不得已,她们即便再好,可惜都不是你。

乾隆对那拉氏一向无感,即便成为皇后她始终都未获得乾隆帝半分怜爱之情。

那拉氏死后,乾隆帝也没有任何情绪波动,还下令按照皇贵妃的等级为她治丧。

后来他身边美女如云处处留情,新宠令妃,异域美女容妃,但再也没有一位女子令他上心。

乾隆的一首《教潘岳悼亡诗体即用其韵》中便写道:

"九御咸备位,对之吁若空"。

纵使我有三宫六院,坐拥天下美人,可是面对他们时还是无比的空虚,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你。

富察皇后在他的心目中是谁都替代不了的。

富察氏死后就再也没有一位女子令他难以忘记。

往后乾隆对亡妻的思念都写在了诗歌上,乾隆平生非常喜欢写诗,他的四万多诗词中有100首最为动人,竟然都是思念富察氏而写。

乾隆平均每年6次左右会亲临富察氏临陵前祭酒,直到当上太上皇,总共累积将近300次。外表风流的乾隆对富察氏的情感是外人无法想象的深厚。

富察氏去世十年后,乾隆再次登上泰山巅峰,竟是为了在绝顶上选一块石头,写下与皇后的三生之约。

乾隆五十五年春,这时的乾隆已经当上太上皇88岁高龄,他步履阑珊地来到前妻富察氏的陵前,又写下一首诗: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如果能活到100岁,那么还差20年,我们就可以相见,但我却不奢望能活到百岁。

乾隆与富察氏的爱情真的令人感动泪目。

有很多人曾质疑乾隆对富察氏到底是不是真爱,然而一个掌握天下打权的帝王,想要什么美人那时轻而易举的事,但乾隆对亡妻用情至此铭记一生,乃历史罕见,这就是真爱,虐人心弦的爱。

但往往得不到的就变成了白月光,一生念念不忘。他们在最好的年华,最深的感情时失去对方,给活着的人带来无尽的思念与伤感,这就是最虐心的地方。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