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的笔顺,香港的官方语言
葡的笔顺,香港的官方语言?
官方语言是: 中国历史上的官方语言一直是中文(汉语和汉字)。白话文运动以前,中国使用文言文作为书写体系,而白话文运动以后,则推行白话文书写。 目前中国大陆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官方文字是简体中文。在香港的官方语言则还有粤语和英语澳门的官方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有粤语和葡萄牙语。地位比较特殊的台湾,也是使用汉语和汉字。除中国大陆以外的这几个地区所使用的文字则是繁体中文。
琉球王朝的王室还有后裔吗?
琉球王朝的王室是有后裔的。在日本废琉球为县后,为了淡化琉球人的民族意识,尤其避免“中山”的出现,企图使琉球人忘却本国历史,而将地名改为Okinawa(冲绳)。从此,独立的琉球国就这样变成了日本的冲绳县。
提起琉球,不得不提的是隋朝。公元6世纪中后期,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今钓鱼岛西南170公里)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为流虬。
在唐朝编纂隋书时,为避帝王龙讳,将该地更名为流求。至朱元璋时期,将该地美名以“琉球”,意味琉璃玉和珍珠球。
关于琉球王国的历史,大致分为村落时代即公元前3200年左右至公元9世纪左右、按司时代即公元9世纪左右至I2世纪和王统时代即1187年(南宋淳熙十四年)至1879年(清光五年)。其中,王统时代又可分为舜天、英祖、察度、尚思绍和尚圆王统时期。
在这期间,英祖王统的第四代玉城王(1313年,元皇庄二年即位因耽于酒色、不理政务,引起了按司们的反感。不久,出现了大里按司统治下的山南、今归仁按司统治下的山北同玉城王绕治下的中山相对立,合称三山鼎立,也称“三山分王”。
这里所谓的山相当于琉球语的岛或者村。由于“三山分王”,英祖王统衰落。1350年(元至正十年)高德的浦添按司察度成为中心的统治者,由此开始了察度王统时期。随着宫古、八重山入贡﹐中山的势力威望有显著提高。
到同明王朝正式建立关系时,琉球王国已是三分天下,即“其国有三王,曰中山、曰山南、曰山北,皆以尚为姓.而中山最强。”其王依次为察度、承察度、怕尼芝。而后不久,中山王逐步统一琉球全国。
琉球王国与明朝琉球王国与我国的关系发展,就要提到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派遣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中山王。中山王察度遣其弟泰期随杨载入朝,贡方物,但洪武时期与琉球王国的统属关系属初创时期。
在当时,彼国入贡主旨在于贸易往来,多得赏赐。明廷当时也不在乎付出多少,因此彼国入贡频繁,使团人员多,洪武年间并未限制,到后来才有了限制。这主要也是为了体现朱元璋以宽容大度相待藩属国的诚意。
而后,以贸易交换为主的统属关系升华为政治统辖关系。洪武十六年(1383年)山南王与中山王并派使臣来贡时,朱元璋诏赐二王镀金银印。这标志着其王在位即有印玺为凭,从而开始统管其内务、纷争等。
其后山北王派使与二王之使臣偕同来贡,洪武十八年(1385年)又贡,朱元璋赐山北王镀金银印。至此琉球三王国共为朝廷的藩属国,整个琉球尽统于明朝之管辖。基于此,朱元璋奠定了统辖琉球王国的基础。
后来,在成祖朱棣承大统后,诏谕琉球三王。永乐元年(1403年)春,三王并来贡。山北王请求赐冠带,诏赐如中山。于是,自永乐时期开始,琉球王位嗣承由朝廷册封。
如果说朱元璋在位时赐以王印,是承认其国王的身份,那么到永乐时期前王去世,世子嗣承也必由朝廷册封,就说明明王朝在真正行使着统辖权,这臣属关系一直存在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历时507年之久。
琉球王国与日本但,在明朝册封琉球200多年后,日本看上了琉球王国。1609年,日本军阀丰臣秀吉率军侵略朝鲜,派萨摩藩诸侯岛津氏向琉球敲诈钱财,遭到琉球国王的拒绝。于是,岛津氏率军攻打琉球,俘虏了琉球国王尚宁,逼其写下誓文,每年向萨摩藩输粮8000石。
1868年,日本维新政府的“太政官令”传达到了琉球,将琉球王国置于日本鹿儿岛县的管辖之下,随后又将其改为政府直辖地。1872年10月,借明治天皇亲政之机,鹿儿岛县秉承明治政府的旨意,令琉球王子伊江等人进宫朝拜。
伊江等人从鹿儿岛乘船出发,先抵达品川,后进宫朝拜。当时,琉球的贺表上写的本是“琉球国王尚泰”,而日本外务省擅自去其国号,改为“琉球尚泰”。明治天皇下诏将琉球王室“升为琉球藩王,叙列华族”。
第二年,又下诏书命琉球受内务省管辖,租税上缴大藏省,将其纳入日本内政的轨道,而这一切都没有获得琉球国的同意。1878年4月,日本政府悍然决定废琉球为郡县。虽然琉球上下并不甘心亡国,但囿于国力弱小,无力抗衡日军。
日本政府令琉球国王尚泰到东京听候处置。当时他正身染重病,所以派王世子前往东京,亲自哀求日本政府暂缓国王赴日的行期,以为缓兵之计。此时的琉球一心希望清政府能够救其出水火。
但是,琉球问题又正好跟此时阿古柏侵扰新疆的事件碰到了—起,清廷无法倾注全力拯救琉球。8月30日,在驻日公使何如璋按照清政府旨意的内谍不休的交涉声中,正式宣布改琉球为郡县,声明琉球与中国的关系由日本外务省处理。
被吞并的琉球王国1879年3月,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来到中国后,李鸿章希望利用格兰特的特殊身份从中斡旋琉球问题。但格兰特的调停始终不得要领,在调停时,日本人拿出了清廷在《北京专条》中埋下隐患的条款,使格兰特哑口无言。
1879年4月,日本派出了一支由450名军人和160名警察组成的队伍,前去镇压了已有200年不设军队的琉球“藩王”,不容分说将王室强行迁移到了东京,并废除藩政改为由日本政府直辖的冲绳县。
康熙会英语吗?
会,但不精通。
他的精通的语言只有四种:汉语、满语、藏语、蒙语,另外四种——英、俄、法、德,不过略通皮毛而已。
康熙学习汉满蒙语其实并不费劲,满语和汉语相当于他的母语,从小耳濡目染听着长大的。蒙语跟满语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学起来就像我们学四川话、台湾腔一样简单,藏语就比较难了,但是由于清朝公文都要求满汉蒙藏四语同书,康熙只能硬着头皮学下去。下了多少苦功夫无史料记载,但他的孙辈乾隆学了足足十六年才到精通水平。
至于康熙"精通"外语,实属无稽之谈。
康熙从未把西学视作有用之学,他苦心钻研,不过打发时间陶冶情操而已,他内心"西学中源"的想法根深蒂固,他们带来的器物学问,康熙只挑能"保百年国祚""供圣躬赏玩"的部分了解,他没有想过去学习西方的语言,反而,在和传教士交流过程中,多是对方迁就他的语言。传教士教授他的每个学科,他都要求对方以满语或汉语编著教材,他让他的外教们画地图、编历法、写百科全书,他主持编撰的《几暇格物编》,功劳还记在自己头上,署名作者是玄烨。
四大古文明三大文明消失的原因?
一、学过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曾经有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首先被称为文明古国,是因为那个国家的文明是原生的,或者说自己发明创造出来,并一脉继承下来,中途没有被断掉。
例如,咱们国家就是如此,古代人发明了汉字,几千年来一直一直在用,用到今天仍旧在用,拿过古代的书籍,现在的人也能够读懂。这个就是继承下来的古代文明。
但是剩下的三大文明都被破坏,或者说断掉了,什么原因?主要原因是异族入侵,之后强行被异族文化同化之后自己的文明被破坏,然后消失。
二、消失的三大文明的原因
1.古埃及:人类诞生,离不开河流,古代人讲究逐水而居。古代埃及就是在尼罗河流域出现的,起初有人类聚集,久而久之,随着不断人口越来越多,生产力进步,建立国家,政权,有了自己的文明。
约公元前3150年左右,南北埃及完成统一,并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大一统国家,其朝代延续并更迭长达三千年之久,一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
古埃及王国先后历经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晚王国、托勒密王朝,共10个时期,33个王朝的统治。
公元前525年,第二十六王朝被波斯王朝灭亡,古埃及时代结束,这里的波斯人,就是伊朗人,金庸先生小说中说的,日月神教的总坛来自波斯,是拜火教。
公元前332年,波斯统治的埃及被马其顿帝国占领;马其顿是希腊西北部的一个王国。
公元前30年,马其顿人建立的埃及托勒密王朝被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是地中海边上的一个国家。
公元640年,东罗马帝国统治的埃及被拉伯帝国占领,最后埃及彻底被伊斯兰化。然后古埃及文明就消失了。
古埃及有着一套完整的文字系统、政治体系和制度,以及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
HBO拍摄的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中的龙妈形象原型,就是托勒密王朝的埃及艳后克
利奥帕特拉七世。她才貌出众,聪颖机智,擅长手段,一生富有戏剧性。特别是卷入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漩涡,同恺撒、安东尼关系密切,并伴以种种传闻逸事。
埃及是世界古国中的古国,有着旷古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博大精深、绚烂多彩、自古以来的民族认同就是看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古埃及文明对后世的古希腊、古罗马、犹太等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2、古代巴比伦
古代巴比伦文明出现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大概是现在的伊拉克位置上。
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摧毁了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个以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的王朝。
最杰出的国王是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他缔造了巴比伦国,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但是,大约在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赫梯人入侵,之后被加喜特人由北方入侵,收拾局面。建立起加喜特王朝的巴比伦。
公元前729年又被亚述帝国吞并。20年后亚述为迦勒底人所灭,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短短的80多年的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最后为波斯人所灭。
古巴比伦王朝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编纂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古巴比伦发展了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城市,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一。有空中花园,但都成废墟。
3、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后被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了恒河流域文明。印度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被外来民族入侵的历史。同时也是宗教感特别强大的一个国家。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大概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断了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建立起了吠陀文化,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入侵印度的民族,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波斯帝国入侵:当雅利安人逐渐衰弱,印度分裂为十六个小国家,彼此间战乱不断,类似于中国的战国时期,称为十六国时期。当印度人正在内战不休的时候,波斯帝国崛起,趁机进攻印度,攻占了整个印度河流域,将之纳入版图,建为一个省
马其顿人入侵:随着波斯帝国的衰落,古代欧洲最强大的征服者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崛起,他荡平波斯帝国,从波斯帝国手中直接接手印度西北地区。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才撤离印度。
希腊人、塞人、安息人先后入侵:随着马其顿人的撤离,印度终于建立起第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孔雀王朝(前322年到 前185年)。但好景不长,很快希腊人、塞人、安息人又先后入侵印度,其中以塞人的入侵最为全面,不仅霸占大部分领土,还在其上建立了很多公国。
大月氏人入侵:随着印度本地的各公国互相征伐,又给了外族以可乘之机,大月氏人趁虚而入,侵占印度大量领土,建立了贵霜帝国,与汉朝、罗马帝国、帕提亚帝国齐名。
白匈奴人入侵印度:贵霜帝国没落后,印度人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王朝——笈多王朝(公元320年~540年),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印度人自己建立的封建王朝。随着笈多王朝的衰落,嚈哒人控制印度河流域以及印度西北大部分领土。值得一提的是,嚈哒人之所以跑到印度,是因为东汉名将窦宪北伐匈奴,迫使匈奴西迁造成。
阿拉伯人入侵:阿拉伯帝国崛起,印度再次被阿拉伯人入侵,建立起德里苏丹国。
蒙古人入侵:后来,蒙古人凭借着强大的武力,他们成功入侵印度,将曾经的德里苏丹国几乎全部纳入自己的统治,建立起莫卧儿帝国。
欧洲列强入侵印度:莫卧儿帝国统治了印度大概200多年时间,随后大航海时代到来,欧洲列强到处扩充殖民地,而印度再次被其看中,先后有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入侵,最终英国在斗争中胜出,以殖民的方式建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随后逐渐蚕食莫卧儿帝国分裂而成的各印度公国,最终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统治印度长达一百多年时间。
印度被异族入侵,和其倡导的宗教文化,逆来顺受,非暴力不合作等等有关。被英国殖民之后,印度人说的是英语。要说古代文明都消失了,好像也不完全是,至少宗教等级制度还存在。
直到1947年,印度才获得独立,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而此时的印度早已是众多入侵者后裔的集合,文化、习俗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跟那个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一点关系都没有了。从公元前1500年到1947年印度独立,整整3500年左右的历史,由印度人自己当家做主的时间仅仅为357年(孔雀王朝137年+笈多王朝220年)。
三、这个大概就是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情况,消失的原因,地理因素是一个重要因素,濒临地中海,靠近彪悍民族,古罗马帝国,阿拉伯人,波斯人。
虽然有自己的文明,但是没有把对方同化,变成自己。这个和古代中国就有一定差距,古代中国也曾经被异族侵略,并灭国,比如元朝,清朝,但是最后元朝,清朝都使用了汉族文化,被汉文化所同化。导致这个文化没有断掉。
另外,中国在古老东方,西北有高山,东部有大海,天然的呢地理屏障,也阻断了侵略者的侵略步伐。
但为什么有人说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人编著的?
这个问题要拆开来讲,否则解释不清楚。
先说答案,那就是农历绝对不是汤若望编的!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数千年来积累的历史文献数量来看,仅次于农学、医学,可与数学并列,是构成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占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到战国秦汉时期形成了以历法编订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体系。历法是中国天文学的主要部分。历法的演化过程可在各代正史中的“历志”或“律历志”中查到。古代历法以农业的不断精确化为基本因素。历法编订的基本工作是以岁实、朔策等基本时间为基础,寻求其与二十四节气、闰月设置、日月食、行星位置等内容的最佳组合关系,使农历能更好地为古代生,产、生活服务,为历代帝王的政治统治服务。
正是因为农业与比较简单的阳历与阴历不同,它需要处理好日、月、五星、节气等多种关系,使得古代历法更替频繁,研究史料极其丰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内容。
我们中国的农历,古代相传为黄帝时代或者夏朝创制,又称黄历、夏历,习惯上称为阴历,然而此历其实为阴阳合历。农历是阴阳历:“阳”是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以冬至回归年为基准确定岁实,配合季节阳光分一岁为二十四节气;“阴”根据月球运行定朔望月。
中华现存历书最早是西汉版本之《夏小正》,汉武帝时期制定之《太初历》已经有相当完善之历法规则,自此大都采用“夏正”,即以建寅月为正月;之后定朔定气规则又多次修改。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此等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
因为中国的历法既要指导农事生产,也要配合历代政权进行天文观测,计算各种重大日期。到了我国明朝时施行大统历以来的二百多年间发现过多次差错,但明王朝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修改的建议。然而,大统历的误差积累已经比较显著,虽有禁止私习历法的禁令,“祖制不可变”的传统保守势力,乃至有因建议改历而下狱的险恶遭遇,都无法长期把改历的现实要求压抑下去。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启蒙思潮的兴起,人们对历法的改革意见也日益高涨。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五月甲戍夜月食钦天监推算差一日。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十一月壬寅朔,钦天监推算日食食分及时刻,又都发生错误。在这两次显著错误之后,都有人提出改历的意见。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有朱载墒、邢云路分别上书改历,并献出各自的历法。万历三十八年,因改历意见强烈,最后连礼部都赞同改历,奏疏荐邢云路、范守己“共理历事”,荐徐光启、李之藻“同译西法,俾云路等参订修改”。这两次改历建议虽然都未能实现,但是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万历三十八年的那一次,参加提建议的人之多,绵延时间之长(约延续到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年)都是空前的,可以说是构成了一次改历运动。还有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是欧洲的耶稣传教士来到中国,介绍了许多欧洲的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把地球概念、宇宙思想、历法制订等知识传入中国。在以上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我国古代历法编订进入了“中西合法"的新的阶段。
自明末李之藻(1565- 1630)、徐光启(1562- 1633)等与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相识之后,徐光启即着手组织以西法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历法的修订。
徐光启改历主张参照西法,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的方针。他先后聘请耶稣会士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参与工作,编译成46种137卷的《崇祯历书》。遗憾的是徐光启改历未完便去世了,后由他人继续完成,但《崇祯历书》中有105卷是他定稿的,其他草稿一部分也经他手修改。
《崇祯历书》包括天文学基本理论、天文表、必需的数学知识(主要是平面及球面三角和几何学)、天文仪器以及传统方法与西法的度量单位换算五类。由于徐光启强调把历法计算建立在充分了解天象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所以理论部分占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崇祯历书》采用的第谷创立的天体系统心和几何学的计算方法,引入了清晰的地球概念和地理经纬度概念,以及球面天文学、视差、大气折射等重要概念和算法。度量单位采用西方通行的一周天360°; 一昼夜分为96刻24小时;度、时以卜采用60进位制等中。历书还引进了欧洲式的象限仪和纪限仪等古典仪器,以及望远镜。徐光启除对数学、天文学有重要贡献外,对农学方面,他编辑了《农政全书》是一部重要的农学著作。但是应当指出的是,他过分依赖西方耶稣会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盲目肯定西方一切的倾向,是应引起注意的。
《崇祯历书》的出现标志着当时西方的天文学理论体系已比较全面地引进我国,但这部巨著在崇祯十七年(1644) 清军进人北京时,被耶稣会士汤若望乘乱窃为己作,经过删改,压缩成103卷,进呈清政府。汤若望在上历书时间清收府奏说:“" 臣创立新法,规制仪象,以侧诸曜视行,臣阅历寒著,昼夜审视。著为新历百余卷"。这里,徐光启和历局全体人员乃至其他耶稣会士的工作都完全给抹煞了,清政府决定采用,并重新命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后因避乾隆讳,改称《西洋新法算书》。汤若望进呈历书时,连同按历书原理编写的一本新的民用历本——《时宪历》一起进呈,并由清政府批准颁行。
我们现今日历牌、万年历中的年月日等的确定,基本上就是《时宪历》的推求方法。辛亥革命后,虽然名义上采用格雷果里历(公历),但采用的是民国纪年,未采用公元纪年,而民间仍通用《时宪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真正地利用了公元纪年,但是作为《时宪历》的产生——农历也同公历一起并行使用,出现于现代历书和日历牌上。
统观那一段历史,汤若望的确为我国修行新历带来了西方几何学、天文学的知识,但是其夹带私货,并没有带来最新的知识体系,而是对哥白尼、伽利略的学说进行歪曲,这些都是西方耶稣会士对中国天文学家进行封锁和歪曲的结果。另外,汤若望虽然参与了《崇祯历书》的编写,但是徐光启作为此书的总负责人,当时聘请了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等多位耶稣教士,并不只有汤若望一人,汤若望是一名耶稣教士,并不是天文学家,他的优势是能够从西方获得我们当时所需要的天文学知识,并充当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但是说农历是汤若望编的,这绝对是歪曲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