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奇葩的结婚风俗,山东有哪些奇特的风俗习惯呢
农村奇葩的结婚风俗,山东有哪些奇特的风俗习惯呢?
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我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山东又称齐鲁大地,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又是孔孟之乡、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贤臣良将都出自山东,如:孔子、孟子、老子、孙子、诸葛亮、王羲之等等。
新中国的抗日战争、国内革命解放战争,山东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大家耳熟能详的“地雷战”就发生在山东海阳赵疃村,电影《地雷战》中的英雄人物赵虎,原型就是根据民兵英雄赵守福塑造的。抗战时期,赵守福参加战斗200多次,用地雷毙敌接近200人,培养爆破手12000多人……后来,英雄赵守福曾受到毛主席亲自接见。
山东人正直豪爽,多出忠义之士。有人说:历史上山东为何从没出过皇帝,难道是山东没有大贤大德之人吗?显然答案是错误的,山东既然是孔孟之乡,最讲究的就是“忠义”二字,自古山东人骨子里就没有造反称帝的念想,山东出好汉,那是官逼民反,聚众揭竿而起,要的是“替天行道”、为民伸冤。绝非“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隋末的山东好汉秦琼、程咬金,宋朝的水泊梁山一众英雄,他们的旗号都是“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当时的宋江时刻盼望的就是招安,情愿牺牲自己与众兄弟的性命也要归顺朝廷,足见把“忠义”二字看的何等重要。
山东人吃苦耐劳、务实肯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父母那一代人吃尽了各种苦头,在生产力落后,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背景下,用勤劳的双手埋头苦干的精神,为齐鲁大地增砖添瓦。如:莒县青峰岭水库、日照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我父亲当年都在那里干过几个月的义务工。
山东人淳朴善良、重义轻财、热情好客。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很差,城里人的生活水平甚至赶不上农村。农村人家家户户都种地,最少能有一口吃的。那时候很多城里人纷纷回到乡下投奔亲戚,乡下人朴实善良,哪怕自己不吃不喝,总是把最好的拿出来招待这些城里的亲戚。
用白面馒头、煎饼、玉米面烙饼,大米干饭烤白薯等招待客人,这些食物在今天看来是多么司空见惯,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些绝对都是奢侈品,一大家七八口人每年分七八十斤小麦、五六十斤稻谷,是留给家里小孩子们逢年过节吃的。大人们的主食都是地瓜干面粉做的煎饼,以及花生秧、地瓜秧做的豆糊糊。城里来的亲戚们受到山东人的热情招待,他们甚至都不想回去了。
山东民风淳朴,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胶东一带的烟台、威海地区。十几年我曾在威海待过几年。这个地方农村人养鸡鸭都放在院墙外的一个很简陋的笼子里,家家户户菜园里种了各种蔬菜水果,尽管农村人大多数并不富裕,但是几乎没有人去干这些偷鸡摸狗拔蒜苗的事,广大农村安静祥和,没有盗贼。
山东不愧是礼仪之邦,长幼有序,特别尊重长辈、老年人。每年的大年初一,晚辈都要主动给长辈拜年,一进家,先说拜年的吉利话,然后给长辈跪下咚咚咚磕三个头。哪怕你80岁了,上面还有个叔叔或大娘,你也应该给他磕头拜年。
你的家乡在婚嫁时有哪些民间禁忌习俗?
结婚嫁娶在农村确实有不少禁忌,那都是纯朴的庄稼人希望婚姻大事不能草率行事,这也关系到年青人一辈子的终生大事。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人们心目中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不过,随着改革开放潮流的兴起,如今大多数也不信那些条条框框,婚事新办,什么西式,中式,古典,只要皆大欢喜就行。
笔者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婚嫁方面有关点点滴滴,当然了解一下也不为过,就当茶余饭后散散心,增加一点知识面,添加一点喜庆。
先从姑娘说起,结婚前几天,切忌爆饮爆食,注重肠胃健康,结婚当天,禁忌半路大小便,禁忌和外人说话,衣服最好穿带纽扣的,套头衫一般来说少穿。出嫁前,母亲要哭上几声,用父母鞋子穿到门外,父亲抱上车。孤寡之人千万莫送行,迎亲必须配双,如果有送亲,必经跟随新郎新娘车后面,不能一车同行。
男方家事情那就太多了,结婚衣服必经是新的,婚床必须找小男孩压床,床上放上枣子,花生,红蛋,糖果,及票子,讨个好彩头。当然,男孩睡不睡无所谓,就是一个形式,图个吉利。男方家准备还娘席,双刀肉,肚肺,猪脚爪(前后一对),鲫鱼一对,另外还有礼品,烟糖,红包,及礼金,以上等特必须用红绒线捆上,或用红纸包上。男方去女方做桌子,那也是敬重为新姑爷。酒应适可而止,桌上蛋盘千万莫动,喻意,吃了就滚蛋。包括蛋一类食物。
男方迎亲必经找夫妻双全之人,在太阳落山之前必须赶到家,为吉利,新娘到男方家,一是枣子茶,二是汤圆茶,晚上新娘上桌,鱼,用筷子先动头后动尾,喻意为做事有头有尾。晚上长寿灯是不需要灭的,也叫富贵灯。晚上姑爷还要替新郎新娘捅窗户纸,用红筷子,大概意思:窗户捅四角,养儿上大学,窗户捅四边,养儿像老爹,窗户捅中心,养儿到北京,有喜话,也有俏皮话。晚上睡觉,男方有时把衣服放上女方上面,想将来能压过对方,有时女方也耍心机,无巧不成书。如果新婚未满月,新郎或新娘不在身边,或全外出,床上放上五谷杂粮就行。
结婚有人家看日子,当然有的生属是不能进入婚房,那叫犯冲。送亲如果到男方,主桌是必须的,在我们那里,如果路途遥远留宿,饭吃到最后。如果晚上回去,吃到肉圆上桌,起身打一个招呼,桌上人继续。
农村结婚嫁娶禁忌说不清,道不完,笔者就简单介绍到这里,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以后逐一叙述。
山东现在农村结婚的彩礼是多少钱?
问:山东现在农村结婚的彩礼是多少钱?结婚必须要有楼有车吗?
关于高彩礼的问题不一定只有山东高,个人认为整个东北都很高,当然不同地方因为习俗的差异,虽然有攀比的迹象,不同的习俗也影响着彩礼的高低。
如“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不动”、“三斤三两”、“大包干”、“长长久久”、“十全十美”等等,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这些词,简直是劳民伤财。
像“万紫千红一片绿”的要求就是一万张5元的,一千张100的,绿色的五十随便给,也就四说至少要15万以上,还有“一动不动”,一动指的是汽车,不动指的是房子,还有“三斤三两”的钞票,总价值在14万以上......。
后面就不说了,反正说多都是泪,在男多女少的情况下,剩男越来越多,一旦超过了30岁,基本已经注定了打光棍的命运,为了娶到老婆,家庭好的算比较幸运,家庭不好的,那岂不是要家破人亡?
农村的收入本来就有限,靠种点田一年累死累活才存两三万块钱,大部分靠在外打工赚钱,在这么高的彩礼下,那些女儿多的家庭乐开了花,儿子多的家庭烦恼不断,才意识到生女比上男儿好。
关于山东的高彩礼,个人认为以菏泽为典型,现在普遍是二三十万,然后就是青岛、德州等地。
所以男多女少抬高彩礼,如果得不到遏制,还会越来越高,因为娶老婆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在面临着光棍危险下,即使倾家荡产也娶到一个老婆,第一是为了传宗接代,第二是为了自己的幸福,钱没了再赚呗。
为什么有人说干亲上门?
农村有拜干亲习俗,说干亲上门,不是借钱是骗人,未免太偏颇了点,既然要防范干亲上门来借钱骗人,当初何必又要认这门干亲,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农村拜干亲习俗主要是北方地区,与此类似的习俗在南方地区也有,不过叫法不同,称之为认亲娘亲爷(有的地方又称之为认寄父、寄母,或者拜过房爷、过房娘)。本文就介绍一下南方的这方面的习俗,看看与北方认干亲有什么不同,亲娘亲爷是不是上门来,就一定是借钱骗人。
(旧时拜干亲场景蜡像图)
南方民间认为孩子生下来后,在成长中要过各种“关煞”。因此,孩子生下来后,父母要请人看孩子“八字”。如果孩子“八字大”,即命硬,就要“寄名”出去,帮孩子闯过各种“关煞”。
寄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间习俗,其做法是,当孩子生下来满月后,请先生看一下八字,若孩子“八字大”,父母就把婴儿送老乡的道观,或者寺庙,让道士,或者和尚,给孩取一个道名或法名,就这样孩子成为道观、佛门之人。不过那是象征性的,孩子依然在家里生活,不用进道观或佛门去。从此以后,孩子与道观、佛门成了亲属关系,经常走动来往。这就是古代民间的寄名,目的是让孩得到护佑,顺利地长大成人。
这种习俗到了南方地区,寄名方式有所变化,所寄之名不再限道观或者佛门,可以寄名给普通的人,甚至是古树、大石、动物等。认古树、大石、动物为亲爷,我前面答题有过这样的文章,这里就不赘述,本文重点讲讲认人为亲爷亲娘的事儿。
认人为亲爷亲娘后,孩子就成了亲爷亲娘寄名子女,南方民间认亲爷亲娘有四种方式。
一是随缘撞人。有的地方有专门的认亲爷的日子,如湖南西部的一些地方,把农历六月六称为“撞亲爷亲娘日”。这一天父母带着孩子出门,把遇到的第一个人认为亲爷或亲娘,因这是一种缘分,遇到的这个人无法拒绝。还有的地方则是选择吉日,到大路上杀鸡烧纸焚香后,就在那里等着,第一个从这里路过的人就是亲爷或亲娘。
二是认手吃百家饭的人。所谓吃百家饭的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靠手艺吃饭的人,包括各种各样的手艺人,另一种是乞丐。一般民间认巫傩弟子和算命先为亲爷的最多。
三是认救过孩子命的人。主要是孩子在遇到危险时,出手相救,将此人视为再生父母。
四是认村里的其他人。这种方式比较麻烦,一般的人不会承认别人家的孩子认自己做亲爷亲娘。按民间迷信说法,认一个寄名子女后,自已命中带的子女数会少一个。比如,自己命里本来带了三个儿子,认了寄名子后,那自己就只有两个亲儿子,已生育的也会死掉一个。因此,在认寄名子女前,一般的人都要算命,命里能认才认,不能认就坚决不认。因此,一般认亲爷亲娘都是挑选择村里的鳏寡之人,或者带残疾的人。
自己的孩子认了亲爷亲娘后,便与孩子的亲爷亲娘以“亲家”相称,从此就是亲戚关系。逢年过节时,孩子要给亲爷亲娘送节拜年,亲爷亲娘有红白喜事时要送礼,尤其是亲爷亲娘的小生日,即使不庆生,也要去随礼庆贺。同样的道理,亲爷亲娘把寄名子女当自己的儿女对待,寄名子女的生日和结婚生子都要来道贺。
当亲爷亲娘去世时,寄名子女必须像亲儿子一样穿重孝。在跪拜时,其排位顺序一般排在亲爷亲娘的亲生子女后面,但要排在侄儿女及其他晚辈的前面。
至于寄名子女与亲爷亲娘的经济往来,一般情况是,当亲爷亲娘遇到困难的时候,寄名子女只要有能力,都会尽力相帮,民间认为这也是“尽孝”。而当寄名子女遇到难处时,亲爷亲娘也会出手相帮。在相互帮助过程中,有的钱物是送的,是不用还的,不存在借钱骗人。过去很多鳏寡之人因无后代,都是寄名子养老送终。
北方拜干亲习俗实质上与南方认亲爷亲娘是一回事,只不过南方认亲爷亲娘带了一些迷信色彩而已。不管是拜干亲还是认亲爷亲娘,在民间这种关系绝大部分是有情有义的,但也不能否认极少数人有借钱骗人的事情发生。因此,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干亲上门,不是借钱是骗人”,这会伤了此类习俗中绝大多数人好人的心。
农村有什么人情习俗?
农村有什么人情习俗,能不能说一说?我在农村生活了十来年,对农村的人情习俗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农村人都特别憨厚,尤其是邻居之间,一个村里的人与人之间,都能互相帮助,共度难关。
当农民兄弟从地里回家时,无论走到谁门前,这一家的人在农村习俗吃饭总是在门外用餐,看见客人很客气让你吃饭。农村人风俗习惯三餐都是在大街上聚餐,互相边聊天边进餐,无论生活好坏,总是能听到他(她)们在进餐时谈笑风生。
过春节时,大年初一起床特别早,抢第一放爆竹。然后走门串户拜年。转了半个村再回来吃饺子。谁家遇有红白喜事,全村人一起参加,帮忙、上礼,也就是忙客。所以显得农村办事特别热闹。
总之农村的人情习俗很多,各地也不一样,最好做到随乡入俗,人到那随那的人情习俗,这样能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团结一致,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