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微信群,如果创建一个单身微信群

2023-05-02 10:08:04 33阅读

单身微信群,如果创建一个单身微信群?

建,有群肯定进

你儿时的玩伴现在都有联系么?

我儿时的玩伴大多都还有联系,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是就近读书,同龄的玩伴也就成了同学。玩伴加同学的感情有多深,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单身微信群,如果创建一个单身微信群

我的玩伴现在都过得不错,因为和我一样,拿着退休工资,不愁吃不愁穿。有三个玩伴已当奶奶和外婆,享受着天伦之乐。

我们这群拿着退休工资的人,有空的时候大家就聚聚,喝喝茶,聊聊天,聊聊过去,聊聊现在,很是快哉。

一年中还会约着出去旅游一下,看看祖国大好河山,品尝一下当地特色美食。去涠洲岛旅游,把海鲜吃巴适了,一位玩伴炒的爆炒鲍鱼,让我至今回味无穷。

下面三张照片是我们在涠洲岛所拍,一群快乐的“老儿童”。

老公为什么不加我的微信?

或许他认为加了会有一种不自由的感觉,就好像被监督一样。

这并不意味着他会有二心。

就像他跟他的朋友聚会时,会有所选择的让你参与,但并不希望你每次都参与。

夫妻间之间需要给对方留有一定的空间,不要多想,不要猜忌,否则伤感情。

你有你的微信群,他有他的微信群,为何不这样理解:他不让你加,也是充分信任你,给你充分的自由空间,岂不是更好?

有些人到中年越凉薄?

我大姨就是这样,十多年前去外地打拼后,一直没回来过,定居在外地了,也很少和家里联系,家里这边无论大事小情,喜事白事,大姨一概不管,也不来往了。

我对大姨的印象,还是小时候和她的见面,说话嗓门大,性格直率,有什么说什么,家里她是老大,下面两个弟弟,两位姨姥年纪大了,大事小情都是大姨拿主意。

但自从大姨和大姨父去南京打工后,家里的事情就不管了,第二年把两个儿子也一起带去南京上学,算是定居在那里了。家里亲戚之间的来往,无论喜事白事,过节送礼什么的,大姨都不参与,如果姨姥打电话告诉了她谁家要办事,请去吃酒席随礼什么的,大姨都拒绝了,就说他们都不在老家,回去一趟挺麻烦的,也没时间回去,也不让姨姥帮忙随礼。

大姨没回来,我也没见过她了,只有从外公外婆和我妈那里知道她的消息,还有就是每次亲戚聚会,去亲戚家喝喜酒时,听到大姨的事。

原来大姨和大姨父两个人在外是做生意的,平时很忙,刚去外地那会,过年时还回老家来过几天,但自从把两个儿子也接过去上学后,就没有再回来了。大姨说是生意忙,加上两个孩子上学,需要照顾,回来也就住几天,来回奔波不说,家里还要收拾,挺麻烦的。

有一次三姨姥家的小舅舅结婚,三姨姥专门通知了大姨,大姨也拒绝了,为此大姨的父母还说了她一顿,大姨却说,她和小舅舅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别说平时了,连逢年过节也聚不到一起去,和三姨姥也不怎么联系,说难听点,要是没有三姨姥这层关系,她和小舅舅就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何必去参加婚宴呢?

至于随礼,她家两个儿子还没上大学,谈结婚办喜事还很遥远,除了儿子结婚办喜事,其他也没什么事情需要随礼来往,这个来往没必要拉,不如省下钱来给儿子上学用。

之后大姨也就真的没拉过老家这边的人情来往了。这些年来,老家这边亲戚无论是结婚办喜宴,还是生孩子满月酒,老人过世,大姨都没回来过,也没随过礼。

只有大姨两个弟弟的孩子出生时,每个孩子给了500块钱,算是满月礼,当时姨姥因为这个也有点生气,说她这个做大姐的,又是孩子的大姑,也不回来喝满月酒,看看孩子,就给500块钱了事,这样不地道。

大姨也有一番说辞,她结婚生孩子时两个弟弟还小,别说给礼钱了,连随礼这回事都不太懂,这500块钱就是给小侄子买东西的,只是一点心意,不是什么随礼的钱。

姨姥听了没说什么,心想大姨一家都在外打拼,也不容易,一家人也没必要计较这个。

再后来,大姨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南京本地的一流大学,大儿子毕业后直接工作了,听说现在年薪能达到50万,小儿子毕业后考上研究生了,还在读书,他们一家也就在南京定居了,没回过老家了。

大姨的父母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但身体都挺好的,没生过大病,偶尔有需要去医院的时候,都是两个儿子负责,要是通知了大姨,大姨就打个电话来问问,缺不缺钱什么的,除此之外,很少和家里联系。

我第一次听见姥姥说大姨不拉来往,亲戚们家里有事也不去,更不随礼,还挺纳闷的,不明白为什么不来往,都是亲戚,酒席不去,礼钱不来,这样不会太冷漠了吗?

但长大了才发觉,其实这样做也是一种很理性的打算。他们一家都在外地定居了,家里这些亲戚长辈们都在老家,同辈带着小辈都各自在不同地方打拼,时过境迁,如果长辈们要是不在了,同辈互相不熟悉,小辈们互相还不认识,以后怎么会有来往呢?这些随礼什么的都是有去无回的,不如现在直接给自己的孩子用。

而且久而久之,亲戚之间都知道了大姨不来往的作风,有事情也不通知大姨一家了,因为知道大姨不会管这些事,大姨也因此少了很多麻烦事。

比如前年有位不讨喜的亲戚,做小手术还张罗着大家去探望,按我们这边习俗,就是想收慰问金的意思,大家都不愿意去,但又拉不下脸来。还有盖新房让去暖房,也要给礼钱,借钱买房买车的事也很多,但这些事大家都没想过去找大姨,即使有人去南京打工看病,也没想到去找大姨帮忙,潜意识里都认为大姨不会理睬这些事,也就不去碰壁了。

我和弟弟现在都长大了,开始帮着家里忙事,亲戚之间有些复杂的话真的很难掰扯,还有就是办事随礼这些,要分亲疏远近,有些远亲还要找出以前的旧账本,查查是不是有来往,总之有去无回的事情太多了,又费时间又费精力,还要随出去不少礼。

这样看来,还有点羡慕大姨能做到这样一视同仁,一概不管,虽然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冷漠,但其实人活在世,最重要的最值得亲近的还是身边的家人,先顾好自己的小家,才能有基础去支撑大家。

请问现在网上那么多离异再婚群?

答:我认为完全不可以相信。

因为,网络就是网络,与现实生活是不一样的。网络语言的感觉,都是自己的想象,你想象她在笑,她有可能在哭,你想象她在哭,有可能她在笑,你想象她很和善,有可能她很狰狞。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证明的我的观点吧!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因为上晚自习需要上到九点才下课。妈妈每天晚上去学校接我。一来二去认识了许多同学的妈妈。其中有一位同学的妈妈是离婚的,她就是通过加离异再婚微信群,认识了一个男的,那男的住在离我们这里很远的一个地方。同学妈妈跟那男的聊了一段时间,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我们毕业后,同学考上了大学,去了外地读书,同学妈妈就去了男网友家跟男网友一起生活。

开始感觉还不错,也很合得来,但只过了不到半年,同学妈妈就发现,那男的每天背着同学妈妈跟别的女网友聊天,同学妈妈很生气,就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男网友很平静的告诉同学妈妈,我就是这样的人,谁让你愿意来呢?你如果不愿意,你可以回去,我不留。

同学妈妈听了男网友的话,气的差点背过气去,但无奈,想想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也不会有好结果。

于是,同学妈妈就买火车票,毅然决然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与那男的彻底断绝了关系。

同学妈妈的经历足以证明,网络交友需谨慎!

通过同学妈妈的事件证明,网络交友必须谨慎。无论男女,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就做决定。

特别是婚姻大事,更不能有半点马虎。单凭几行文字,是难以摸清一个人的品质的。

所以,建议还是不要轻易加入什么离异再婚群。

大家说对不对?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