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近亲结婚,为啥财富传承超100年
李嘉诚近亲结婚,为啥财富传承超100年?
我们来回顾一下传承百年的富豪们,他们到底是怎么做的?
罗斯柴尔德家族:基于血缘的遗嘱
19世纪的欧洲,罗斯柴尔德家族几乎就是金钱和财富的代名词,其遗产继承的方式更是惊为天人。
老罗斯柴尔德1812年去世之前,立下了森严的遗嘱:
1.家族银行要职必须由家族内部人员担任,绝不用外人。只有男性家族人员能参与家族商业活动。
2.家族通婚只能在表亲之间进行,防止财富稀释和外流。(这一规定在前期被严格执行,从1824年到1877年,家族的21次婚姻有15次都是近亲结婚,后来才放宽到可以与其他犹太银行家族通婚。)
3.绝对不准对外公布财产情况。
4.在财产继承上,绝对不准律师介入。
5.每家长子作为各家首领,只有家族一致同意,才能另选次子接班。
6.任何违反遗嘱的人,将失去一切财产继承权。
通过这种奇葩的遗产继承方式,这个隐形的富豪家族传承至今已经八代,仍旧兴盛不衰。不过当初的一些规矩搁到现代社会,明显已经有些不合时宜。
古根海姆家族:家族理事会
和罗斯柴尔德家族一样,多数中国超高净值家族不愿外来管理人才涉及家族事业。但西方顶级世家古根海姆家族维持家族传承的关键之一,就是允许外来人才在家族事业中占据重要位置。
美国的古根海姆家族曾在十九世纪末称霸世界矿业,是仅次于罗斯柴尔德的犹太第二巨富家族。尽管第三、四代时一度中落,但第五代通过家族办公室成功实现了家族复兴。
十九世纪末期,古根海姆家族雇佣了当时最有才华的采矿工程师,于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古根海姆控制了世界75%~80%的银、铜和铅的产出。
二战后期,古根海姆家族聘请航空领域技术最好的大师建立实验室,所以后来,大约有200项土星火箭系统专利,属于古根海姆基金会及其伙伴。
其最近一个成就是建立了“古根海姆合作人”,如今已经是最成功的全球金融服务公司之一。该公司不仅继续管理家族财富,也管理其他人或金融机构的财富,古根海姆家族正是通过该公司实现了家族复兴。
和所有基业跨度超过三代的家族一样,古根海姆家族运用了一种有效的家族管理结构——家族理事会。它规定了家族事业和家族基金会的参与项目,让家族价值观和原则得以延续和保留,把重要的品质传给后来。而这些,是专业金融机构没办法完成的。
洛克菲勒家族:家族信托
不久前戴维•洛克菲勒的去世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让这个家族又火了一把。
翻开美国史,洛克菲勒家族几乎无处不在。标准石油公司、大通银行、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中心、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现代艺术博物馆、包括9·11中倒塌的世贸大楼……至今已经传承六代,历时百年。
其遗产继承的和谐稳固,众所周知缘于“洛克菲勒家族的信托机制”。
据悉,家族信托本金会自动传给受益人的子女,委托人将资产注入信托之后,便在法律上失去了该资产的所有权及控制权。30岁之前只能获得分红收益,不能动用本金;30岁之后可以动用本金,但要信托委员会同意。
这种机制使遗产始终是一个整体,既不会因为分家而变小或终止,也不会因为代代传递而被逐渐分割,始终可以发挥规模优势,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是委托第三方进行管理,还能防争端、防侵占、防挥霍、防风险,加上可以规避遗产税,受到了国外富裕阶层的普遍欢迎,已经成为首选的遗产继承方式。
英格瓦·坎普拉德:分拆避风险
为了更好地控制公司和资金流动,也为了一旦去世,遗产不致被外人控制,同时确保子女无法动摇公司的根基,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把公司资产拆成了两极。
他精心编织了一张复杂的公司和基金会网,将庞大的宜家帝国构建其上,包括宜家集团门店、仓库、采购各部门,瑞典宜家AB,以及宜家品牌的真正拥有者英特宜家。
架构的原理很简单:在宜家集团之外增设英特宜家,后者控制集团的资金和各地店铺的装修,以此保持权力平衡避免冲突。两极的设计等于是建立了一个自成一体的联合会,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利相当,没有哪个部门凌驾别人之上。
将权力斗争和冲突融合到宜家的核心结构,这是英格瓦的精彩手笔。这样他不需直接介入就能够不动干戈地管理好遗产,保证由他本人决定在他死后,哪个儿子会拥有最大的权力统治宜家帝国。
他铸就的高墙也可以使他完全控制资金的流动, 通过让资金在批发公司、贸易公司、进口公司、零售公司和荷兰基金会之间流动,名正言顺的通过商业活动实现避税。
李嘉诚:买保险
李嘉诚曾经说过:“别人都说我很富有,拥有很多的财富。其实真正属于我个人的财富是给自己和亲人买了充足的人寿保险。我们李家每出生一个孩子,我就会给他购买一亿元的人寿保险。确保我们李家的后代,从出生开始就是亿万富翁。”
这话真的很像是卖保险的人才会说的。
不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的事情真的难以预料,家族企业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这样提前做好安排,就算公司在子孙手里亏损,每月仍旧能有几十万的保险分红,照样能过很好。
而且保险分红可以合理避税。公司破产时股票、债券及基金等资产都必须拿去抵债,保险则不用。这些都是富人买保险最看重的。
由上可见,遗嘱、保险、信托是目前富一代传承财富的主要选择。
比较保守的富翁们倾向遗嘱方式。不过,遗嘱虽然可以起到分配遗产的作用,大多难以约束后代的行为,可能造成被继承财产快速挥霍,难以保障财富保值增值。
从财富传承的角度讲,保险比遗嘱更有增值效应。传承人可以决定传承时间、传承对象、合理避税、约束受益人对财富的实际支配权、定期支取等等。
而信托则更加灵活,能够让家族企业股权集中管理,避免股权分散或变卖导致企业衰败,防范婚变分割财产,实现家族财富保值增值等等。
因此,现在很多富人会在资产配置中,考虑引入保险和信托,通过多种金融工具配合,平衡配置,实现财富传承和保值增值。
农村俗语姨做婆?
俗语“姨做婆,孩不多”,意思是说,原来叫姨的,现在却变成了自己的婆婆,说明两人是表亲关系结婚了,那他们生的孩子就不怎样。
那么这个农村俗语“姨做婆,孩不多”,说的是过去农村流行的近亲结婚,生育的小孩有缺陷的事。说得有道理吗?
一、姨做婆
姨做婆,可能有些人看了,还不知道姨做婆是啥意思?姨妈怎么就成了婆婆?这里要搞清一个关系,就是自己的姨妈最后成了自己的婆婆,说明是女的嫁给了自己的表哥或表弟;而对男的来说,就是娶了自己的表姐或表妹。
可以说,这种现象在过去是很多的,也很流行,那个时候人们想得更多的是亲上加亲,表兄妹之间结婚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国古人很看重血缘关系,他们在一些大事处理上对于血缘外的关系是不信任的。大到分封,小到结婚,都愿意在血缘关系内进行。比如西周的分封制,周王就是依血缘关系进行封地,派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去封地进行管理。
婚姻也是这样,为了家族利益,为了政治结盟,就出现近亲内的姻亲关系现象。
古人对母系的血缘关系不是很看重。所以,两姐妹的后代通婚的现象在古代还是很多,甚至被认为亲上加亲,还予以赞许或提倡。
特别是富贵人家的子女一些富贵人家很喜欢在姐妹或者兄妹之间的孩子中进行婚姻组合,还美其名“门当户对”“亲上加亲”“肥水不流外人田”。
穷人家这种情况就少了吗?也不少。为什么?一些穷苦人家的男孩,非常穷,没房、没钱,娶不起媳妇。就只好在自己的亲戚中寻找,表兄妹之间的婚姻当属最多。
我们所说的近亲,主要指三代以内的直系、旁系亲属为近亲,父母兄弟姐妹、表堂亲等。
姨做婆,就是说女子嫁给了自己姨妈的儿子,让姨妈变成了婆婆,表兄变成丈夫,很明显,这就是典型的近亲结婚。
这样两人结婚了,双方父母很高兴,即省了娶亲的钱,也是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密,可谓是一举两得。殊不知,这种婚姻关系会带来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孩不多”。
二、孩不多
孩不多,这里指的是“姨做婆”这种婚姻关系下生育的孩子不多。过去,近亲结婚有很大成分是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后代的血缘的纯正,就是说不管怎样都是自家人的血脉。但孰不知这种形式的婚姻关系生下的孩子会很有问题。
“姨做婆,孩不多”中“孩不多”,这个“多”我认为指的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生育的数量不多,二是生育的质量不高。
数量不多。意思是说表亲之间结婚生下的孩子可能不容易成活,有的生育好几个,都夭折了。有的即使成活下来,身体也有疾病,也不容易长大成人。所以,数量上有时看着生的不少,但能生存下来的不可能多。
质量不好。由于近亲结婚,很容易生育畸形或疾病的孩子,就算勉强活下来,有的是生理有缺陷,有的非残即傻,废人一个。所以,这样的后代质量就是太差了,难以将家族的香火延续下去。
综上所述,我认为俗语“姨做婆,孩不多”,讲得还是很有道理的,也符合现代医学的结论,同时也和我国的婚姻制度的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不管是为了家庭,为了国家,都要为下一代孩子的健康考虑,不要近亲结婚,切记。否则,危害的不仅仅是国家、家庭,更是害了子孙后代。
图片来自网络
读书少的农村小伙娶城里硕士媳妇?
读书少的农村小伙,娶城里的硕士媳妇,到底能不能长久?说真的,你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了,你们大概率是不能走到最后的,思维模式差距过大,你们基本上走不到最后的。下面聊聊我的具体意见。一、思维模式不同
一个人,学历越高,收入则越高,那么,看问题的角度,思维的方式,都是不同的。你一个农村的小伙,不管你接受了多少社会上的教育,你看问题的深度,也远远比不上你硕士媳妇的深度。这种看问题,为人处世的不同,就为你们的感情埋下了不稳定因素,爆发,是迟早的事。
二、婚姻是一场交易,你们的交易并不等价婚姻,如果把感情抽离开来,就是一场交易。你出钱,她出貌,你有权,她有势,一切都是等量的资源,才能维持住感情的平稳。问题是,你一个农村的小伙,你要是富二代,或者拆二代,或者是官二代,需要你的父辈,给与你一定的资源支持,你才能和她平等,抽离了这些,你们的感情是比较容易破灭的。
三、未来发展的走向不同你一个农村的小伙,要是有自己的事业,那还比较好说。但是你要是帮人打工,那么,你后面发展的机会,你远远比不上你老婆的。人们都说,要两个人一起成长,感情才会稳固。我认可这种说法,但是,由于你文化水平的限制,你的发展,是远远跟不上你媳妇发展的脚步的。长此以往,你们必定分开。
大家可能觉得,我的分析方法,直接把感情脱离开,是不成立的。问题是,这个社会,本来就是这么残酷的,它遵循着它的运行规律。我不否认,任何的规律,都会有失效的时候。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探讨的,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说的是,常规的感情,需要涉及到门当户对,需要涉及到物质基础,需要涉及到文化认可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都会成为你们感情危机的导火索。希望你们是特例,祝你们幸福。
如何评价李嘉诚和他的商业帝国?
从李嘉诚退休看帝王世袭制才是世界财富最优化解决方案
90岁的李嘉诚于昨天宣布退休了,由大儿子接手了自己的生意,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吃瓜观众在李嘉诚宣布退休前即使有猜测巨大的商业王国将要传递给谁,我想应该也只是猜测是传给大儿子还是小儿子吧。
可是不管他如何传递,总归是传递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后代的,不会传给你我。(真的可以传给我吗?好期待啊!!!)
我们再来看一下世界顶级富豪的传承之道:
(一)罗斯柴尔德家族:基于血缘的遗嘱
老罗斯柴尔德1812年去世之前,立下了森严的遗嘱:
家族银行要职必须由家族内部人员担任,绝不用外人。只有男性家族人员能参与家族商业活动。家族通婚只能在表亲之间进行,防止财富稀释和外流。(这一规定在前期被严格执行,从1824年到1877年,家族的21次婚姻有15次都是近亲结婚,后来才放宽到可以与其他犹太银行家族通婚。)绝对不准对外公布财产情况。在财产继承上,绝对不准律师介入。每家长子作为各家首领,只有家族一致同意,才能另选次子接班。任何违反遗嘱的人,将失去一切财产继承权。
(二)古根海姆家族:家族理事会
和罗斯柴尔德家族一样,多数中国超高净值家族不愿外来管理人才涉及家族事业。但西方顶级世家古根海姆家族维持家族传承的关键之一,就是允许外来人才在家族事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十九世纪末期,古根海姆家族雇佣了当时最有才华的采矿工程师,于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古根海姆控制了世界75%~80%的银、铜和铅的产出。二战后期,古根海姆家族聘请航空领域技术最好的大师建立实验室,所以后来,大约有200项土星火箭系统专利,属于古根海姆基金会及其伙伴。其最近一个成就是建立了“古根海姆合作人”,如今已经是最成功的全球金融服务公司之一。该公司不仅继续管理家族财富,也管理其他人或金融机构的财富,古根海姆家族正是通过该公司实现了家族复兴。
和所有基业跨度超过三代的家族一样,古根海姆家族运用了一种有效的家族管理结构——家族理事会。它规定了家族事业和家族基金会的参与项目,让家族价值观和原则得以延续和保留,把重要的品质传给后来。而这些,是专业金融机构没办法完成的。
(三)洛克菲勒家族:家族信托
翻开美国史,洛克菲勒家族几乎无处不在。标准石油公司、大通银行、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中心、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现代艺术博物馆、包括9·11中倒塌的世贸大楼……至今已经传承六代,历时百年。其遗产继承的和谐稳固,众所周知缘于“洛克菲勒家族的信托机制”。据悉,家族信托本金会自动传给受益人的子女,委托人将资产注入信托之后,便在法律上失去了该资产的所有权及控制权。30岁之前只能获得分红收益,不能动用本金;30岁之后可以动用本金,但要信托委员会同意。这种机制使遗产始终是一个整体,既不会因为分家而变小或终止,也不会因为代代传递而被逐渐分割,始终可以发挥规模优势,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是委托第三方进行管理,还能防争端、防侵占、防挥霍、防风险,加上可以规避遗产税,受到了国外富裕阶层的普遍欢迎,已经成为首选的遗产继承方式。
从以上的三大家族传承上可以看到,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总是在家族内部传承(古根海姆家族只是允许外来人才在家族事业中占据重要位置而已,也并不会把财富传承给外人),没有谁愿意把积累下来的财富传承给与自己没有丝毫血缘的外人,这就和世袭制是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采取世袭制方式传承呢?
我记得很久很久以前……(long long ago……)
那时候不是有什么禅让制的吗?唐尧传位给虞舜,同时传了允执厥中四个字;虞舜传位给大禹,同时传了尧舜,这不是一直传为美谈的嘛?
可是为什么之后就没有禅让制了呢?而是几乎都是世袭制呢?
皇帝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孙子传给重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好,回到我们研究的这个问题上来,因为世袭制是自然选择中最合理的最优解。
根据“科斯定律”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或者足够低,资源不管最开始在谁的手中,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
也可以理解为市场总是会有资源配置的最优解,而这里我认为市场在对最优解的解答过程中不光有市场参与,还应该是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的参与,所以,世袭制是市场资源配置的最优解。
为什么这样说,巨额的财富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最初的第一代创业者如果我们称之为A1,那么A1凭借自己聪明的才智、果断的决策、大胆的拼搏等等各种出色的能力白手起家获得了巨额的财富(资源),这些财富(资源)在他(她)的手中得到了最合理的使用,所以,由他(她)来掌握这些财富(资源)是有利的,是所谓的资源配置的最优解。
之所以他(她)是这些巨额财富(资源)的最优解,是因为他(她)有着出色的本领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用和开发这些财富(资源),那么,现在他(她)需要结婚了,他(她)选择配偶的标准可能就不是以配偶是个最能够合理使用财富(资源)的特征作为自己择偶标准了,如果A1是男性,那么可能他会喜欢美丽作为择偶的标准,如果A1是女性,可能她会选择稳重可靠并且帅帅的作为择偶的标准,而这样的组合所产生的后代,可能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基因上就不一定有A1那么强大,也可能是在艺术或者其他方面会有更高的造诣,总之,不管如何, A1的后代,我们称之为A2就不一定是A1所有财富(资源)的使用最优解,以此类推,A3、A4、A5……等等可能就更加不是最优解了。
WHAT,你确定不是逗我,既然不是最优解,为什么世袭制还是财富(资源)传承的最优解呢?
好的,我们接着往下说,如果世袭制能够保证A123456789等等都是财富(资源)使用的最优解,那么世袭制不就可以永远的传下去了吗?那么这些巨额的财富(资源)不就永远掌握在一小部分人的手中了吗?那么血缘和基因就变得有高贵和低下之分了吗?人不就变得有369等了吗?因为市场均衡是有效率的,大自然是有效率的呀,要保证资源使用的最优解呀!
所以,正是因为世袭制不能保证A123456789等等都是市场资源配置的最优解,才造成世袭制无法一代代的传下去,朝代会更替,富不过三代等等。
因为当你的能力不足以匹配巨额的财富(资源)的时候,这些财富(资源)就会按照市场均衡有效率的法则转移出去。
这样才能够每隔一段时间,所有的资源基本上都会重新分配一次,以确保最合理的资源使用,也就是不光市场均衡是有效率的,就连大自然的法则也是有效率的。
所以,我觉得大自然实在是太神奇,他创造男人喜欢女人的美貌而不是智慧,这样后代就无法完全继承某一方的全部优点,也就无法成为继承的财富(资源)使用的最优解,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候(推翻朝代、败光家产等),财富(资源)就会自然地按照科斯定律流动,也保证了整个世界的均衡性(无法让所有的优势资源始终掌握在某一类人手中)。
我的观点,你的评判!
欢迎留言讨论!!!!!
李嘉诚真的是白手起家的吗?
先说说我的观点:肯定是!
有很多人说李嘉诚的发迹靠的是妻子(兼表妹)庄月明,岳父大人(也是李嘉诚的舅舅)是当时钟表行业的老行家。但是,李嘉诚和庄月明结婚的时候是1963年,李嘉诚35岁,庄月明31岁,而在1957年,李嘉诚创建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并成为“塑胶花大王”。
可以说,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同意将自己的女儿庄月明嫁给李嘉诚,一方面是因为两人对爱情的执着,另一方面李嘉诚在商业上创造的成就也越来越让庄静庵佩服,最终才同意两人近亲结婚的。
李嘉诚的童年还是很贫困的,经历过日本侵华战争,老家从广东潮州搬到香港,又经历了太平洋战争,导致港币贬值,物价飞涨,本来就是背井离乡,生活异常清苦,而从小懂事会察言观色的李嘉诚,在20岁就从小小推销员升任塑料花厂的总经理。
李嘉诚的创业之路非常艰辛,1950年,年仅22岁的李嘉诚就用自己积蓄的7000美元开始了创业之路,创办的长江塑料厂,中间也出过事故差点倒闭,最后因为李嘉诚快人一步的研制出塑料花,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这个时候李嘉诚在业界已经小有名气了,而跟庄月明结婚后,从此步入了自己更加辉煌的事业,这里要提到的是李嘉诚的房产投资,1967年,左派暴动,地价暴跌,李氏以低价购入大批土地储备,这也为日后的公司建设提供了便利,而房产的增值也给李嘉诚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后续经过投资,控股,实现了财富的巨额积累,曾经15次蝉联华人首富!
当然,李嘉诚的成功跟自身的家庭背景也有关系,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其家族人士治学风气甚浓,知书识礼,学问渊博。而小时候的贫困生活让他更了解普通人的不容易,磨炼了自身的意志,学会了察言观色。李嘉诚前期通过自己努力小有成就,而和妻子的结合,得到了岳父家的资源支持,也加快了自身财富的积累,再加上自己敏锐的投资眼光,才能这么快成为华人首富!